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主体性教学的探讨

关于主体性教学的探讨

关于主体性教学的探讨
关于主体性教学的探讨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育理论主观题备考大全 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实践体验式教学法

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 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并非空穴来风,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就理论基础来讲,其哲学背景可追溯至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和康德的经验论,心理学背景则为对儿童心理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皮亚杰和新认知主义的布鲁纳,学习理论为20世纪影响广泛的建构主义;现实基础是,20世纪后半叶以降,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和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促使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机遇总是与问题同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即如何培养大批实用型复合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此时高校的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急需一套全新的有完整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以取代传统的落后于时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适时而生,它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培养人才的能动性完全符合现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因此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实战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了财经类院校的经管优势和本专业的外语优势,形成了以人为本、情景模拟的体验式教学特色,走出了财经类院校外语教学的一条探索之路。 Ⅰ、理论背景 一、哲学渊源 建构主义,一译结构主义,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可追溯到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维柯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康德认为,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事物的特性与其认知者有关。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们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20 世纪中叶后, 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从构建内部诸要素认识原则的复杂关系出发,强调人的理性和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主体性事物的作用,指出结构具有内在性、共时性、整体性及结构差异的可理解性等特点。随着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或者说解构主义的渐变,受到库恩等人的影响,非理性主义波及科学哲学领域并逐渐流行。库恩强调科学共同体“范式”,构造“范式”的是各种具体的“图像”、“模型”。他认为, “科学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范式”, 而“知识是个人的理解”。后结构主义着重批判结构主义凭借对客观和理性确信来建立对世界秩序的认识的形而上学的传统, 试图恢复结构主义所忽略的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历史活动和实践。哲学思潮的演变对心理学、教育学影响至深, 反映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上,表现为认知主义发展为后认知时代--建构主义,我们把建构主义定义为后认知主义的一种学习理论,因为它首先从认知主义繁衍而来,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于课堂和学习与发展理论的主要

主体性教育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前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性教育?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

主体性的内涵_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第31卷 第1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Vol.31 No.1Journal of S 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05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和学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天津市300191) 摘 要: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以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内涵;主体性结构;主体性存在形态;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1-0065-07 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也有10余年的历史了。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仍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势必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本文拟对主体性概念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主体性教育必须辩证、综合地理解主体性的内涵 目前来看,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自在规定的角度来界定主体性,如认为主体性就是人性,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这些认识主要是从作为主体人的自身来看待主体性。主张主体性就是人性,是就人与自然、与对象世界的动态区别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是人性,但主体性不等于人性,正如说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一样。说主体性是人性是因为它的确是人所独有的东西,动物不会有主体性。说它不等于人性,是因为它只是许许多多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即人在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人性是人在与外物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区别于动物的那些性质。主体性则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现出的区别于客体的那些特性。“主体性即是人性”把主体性界定得过于宽泛,没有揭示出主体性是人性中的哪一部分,哪一层次的东西。况且人也可以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人同样具有人性,显然客体的人是不具有主体性的。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是就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客体物的性质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与主观性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实质上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人的主体性包含着主观性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主观性。从本质上说,人的主体性是对主观性的超越。主观性范畴主要是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主观世界的特性,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特殊本性。而主体性则更倾向于关系范畴,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对客体的主从关系、支配关系、隶属关系等。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则会走向主体性;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背离,则会远离主体性,受到客观性的惩罚。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是教育界人士经常使用的说法。这种主张认为人的主体性只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性。它的本质内容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能动性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根本共性,不管他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这种认识主张到“主体活动中的人”身上去寻找主体的根本特性。这无疑有助于找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但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都是主体性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形式,还不能说就是主体性本身。 在西方认识论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要么强调主体性的理性因素, 65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和学新(1966-),河南获嘉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解析 一、基本定义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和探究体验式教与学,使得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究体验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质疑展示,全面而高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实现课程目标,教学相长的教学法。 二、基本理念 以生定学,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多练,互动交流;展示质疑,体验成功。 以生定学,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必须把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基础来采取相应的对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课前和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本领及技能。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获得的感悟和乐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讲多练,互动交流: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的进行给予式讲解,1分钟能讲完绝不讲2分钟;学生自学或通过合作研究能明白的,教师绝对不讲。从而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与学生一道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感悟体验。 展示质疑,体验成功:就是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或小组成员的意愿,充分展示才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启发引导、设疑追疑下,学生通过个体或小组合作交流、质疑展示,完成师生共同的教与学目标,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空间,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更大成功的喜悦。

三、1—6—2课堂模式的一般步骤和时间分配 1、揭示课题、出示目标、要求提示: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揭示本节课所学的课题名称或内容。可直接揭示,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揭示。不同学科,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教师用简练、精准的语言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把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使学生学有方向。经常使用的词语有:了解、理解、掌握、会用等等;教师要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陈述要求与提示,具体步骤:(1)要体现让学生学什么内容,怎么学,用多少时间。(2)要让学生根据要求与提示,带问题进行小组研讨、合作学习。(3)教师要按组巡视指导,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此环节为课堂点睛之笔,是教师对课标及学情掌控程度的体现,时间为5分钟左右。 2、合作交流、展示质疑、体验提升:学生自学后,教师通过生生交流、帮助、质疑、答疑等方式由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针对学情展开教学。(1)学生能自主学会的知识,教师不教。(2)学生能交流学会的知识,教师不教。(3)疑难问题尽量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创设出来。(4)学生完成不了,教师要及时追疑、引导、启发。(5)学生能代教师讲的,教师不讲,让学生展示。(6)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教师必须精讲、拓展、归纳。(7)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快感。(8)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反思小结,关键之处及时点拨。(此环节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穿插在主体教学过程中) 此环节是课堂之主体,课堂是否高效在此一举。时间为30分钟。 3、达标测评:(1)分层次习题(2)创新作业 此环节为课堂巩固与生成阶段,不可忽视。所用时间为10分钟。 按教学步骤所用时间比例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定义为1—6—2 (5分钟、30分钟、10分钟)教学模式。总的讲:一节课没有特殊情况,教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

浅谈主体性教学

浅谈主体性教学 当前教育的最大主题是主体性教育,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即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开展主体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课堂教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有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可怕的认识,喜欢它并乐于接受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二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比如:“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自己上台去写下来,有想当老师的同学上黑板来批改同学的习题,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且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一个学科。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吸其道”,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学生参与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要想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教学过程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容易参与其中,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心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其次就是对本堂课的目标的设置,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易于操作,不能太空洞,也就是学生能明确知道哪些知识是这堂课所要掌握的,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猜想去探究。高质量的目标设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可也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指不听命,不过分依赖他人的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效的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安排学习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尽绵薄之力。 一、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越高。”是的,在学习过程中,外因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就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同样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1、导课要具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在学习之始,就极大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我要学”的渴望。导语的设计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记人叙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在讲课前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语言优美,音韵为悠扬,适合朗读,教师可在课前声情并茂的朗读其中的片段,感染学生,也可欣赏图片导入新课,也可联系古诗词,历史故事、传说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效果会更好。2、问题要有趣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渴望发现未知的事物。这种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发才能产生。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这种渴望的媒介。教师巧设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学习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工具书,课下的注释,扫除这些文字障碍,第二步要找准说明对象,看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第四步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语言,看看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亦或是既平实又生动。其次,

教育理论考试主观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育理论考试主观题模拟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50道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满分100分,每小题2分。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 A、桑代克 B、冯特 C、布鲁纳 D、廖世承 2、认知学习理论中,完形—顿悟说的提出者是:( B ) A、加涅 B、苛勒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C ) .A、埃里克森B、皮亚杰C、安德森D、维果斯基 4、操作技能与心理机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C ) A、具有观念性 B、具有外显性 C、具有展开性 D、具有整体性 5、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 D ) A、生理需要 B、爱和归属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6、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C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D )。 A.生存 B.情境 C.教材 D.学生 8、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B )。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A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C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1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下列现象不属于学习的是( B ) A、近朱者赤 B、孩子身体长高了 C、吃一堑长一智 D、上行下效 13、被誉为心理学第一势力的是( A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理论 C、人本主义 D、自我实现理论 14、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说,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是( C ) A、自我 B、超我 C、本我 D、非我 15、下列不属于认知过程的是( C ) A、记忆 B、思维 C、意志 D、想象 16.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A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7、.化学中锂、钠、钾等各种金属概念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 A)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 C.同化迁移D.顺应迁移 18、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 B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反思 19、学校教育必须以( D )为中心 A、课外活动 B、社会劳动 C、体育活动 D、教学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徐汇职业高级中学 赵洪声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学习圈,即: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事实上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左脑式学习重理论,而右脑式学习重实践。所以,体验式学习也可以被看作是“右脑式学习”。 在国外的教育界,右脑式学习越来越被强调了。因为科学家与教育家发现,人的右脑的智慧能力比左脑强,一些右脑极度发达的人,常常就是被我们目为有超能力和特异功能的人。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教育家近年来都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右脑,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右脑被开发好的儿童才有可能有一个更智慧和更美好的未来。仔细想一下,那些完全靠左脑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而如果你曾经学过骑自行车,虽然有十几年没再骑过了,可是当你一骑上车以后,几分钟之内,你就可以驾轻就熟了,这是因为,你骑自行车的经验是来自你的身体,是一种右脑式学习,

所以,它很难被忘记。 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 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少说多做”,因为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更多的理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当事人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当事人得到收获。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亲历性 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①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比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参与,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②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也包括两种情况: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反思。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2.个人性 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然而个人性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 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 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3、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中小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适应形势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便成为当代普通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老化。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大概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默才说,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学习要求来说,也只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肯学、善学,才能有效地掌握各科知识、技能,有效地发展聪明才智。对现代人来说,再也不能机械地划分为青少年教育期和中成年、老年期了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是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需要。再从人的成材角度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至关重要。人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占人生的1/5 或更少一些。从学校毕业后,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学校只能为一个人成材打下基础,真正成材全凭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个人肯否学习和探索是态度、事业心问题,是否善于学习和探索是方法和技巧问题。有许多人也很想学习探索,但由于不会选取突破点,不知道如何学习,或是说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至终生碌碌无为。学生明白了这些事实和道理,就会理解到必须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地学习。 4、生理学依据 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神经与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相连。人的每一种行为都依赖于脑的不同区域的几种官能的联合作用。从视分析器传入的信息首先到达视觉区(枕叶),使这个区域

主体性教学方法初探学习心得体会

主体性教学方法初探学习心得体会 主体性教学方法初探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一、愉快教育法 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比较多,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值感的交流作用。如在上音乐课之前,我经常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或面带微笑和学生轻松地谈话,或敲一敲打击乐器等。一上课,我以亲切随和的教态和学生一齐听着音乐参与做律动,这样创设了一种愉悦、合作的学习气氛,而学生在一种激奋情感的驱使下,很快产生了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心理需求,这就为后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如在教第一单元《动画城》中《小机灵的歌》一课时,教师弹奏《西游记》插曲《一个

师傅仨徒弟》,在导入新歌时教师说:“难听出来了,这是哪部动画片的插曲?如果听出来,就跟着音乐模仿一下动画片人物的动作。”教师弹着学生熟悉的《西游记》插曲,学生都很认真地听,有的学生走到台前模仿起孙悟空、猪八戒的动作,嘴里还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学生比较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片中的人物,教师在创设了让学生进行音乐体验的氛围后,又调动他们的音乐学习经验,用较为熟悉的《西游记》插曲引人,进行了情感与音乐经验的双重铺垫。当学习《小机灵的歌》时,学生就能很快地投入到旋律的感受中去。 二、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 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和学生平等相处,有了真挚的情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有了平等和谐的`音乐氛围,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如在一年级实验班有一个男同学,上音乐课不愿唱歌,不愿跳舞,非常腼腆,老师走到他跟前,拉着他的手做律动他也不做,教他唱歌他还是不唱,最后我鼓励他上课坐得那么好,听得那么认真,肯定在心里早已经听会了,看会了,然后我让组里的其他学生唱歌,让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结果他不但不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引,学生的参与实践,师生的感悟交流这样三个方面,即通过以“行动”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这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它是集知识(Knowledge)、实践(Activity)和反馈(Reflection)于一体的一种效力更持久的教学方式。所以说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通过老师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获得个人的感悟和经验,建构知识、提升认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的本质是实践,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通过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是非善恶、各种人和事的经历和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这是对“灌输型”、“管教型”德育的变革,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在哲学的意义上,体验式教学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经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个人的具体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真知的过程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体验式教学强调身体性参与 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2.体验式教学重视直接经验 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3.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团体学习 体验式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强调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与集体成员共享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实践,这才是体验式教学最终目的。所以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促进集体成员之间互助学习、互助体验、成果交流与共享的一个过程。 4.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效果持久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的成果都是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和交流。中国哲人曾经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英国也有类似的谚语:Tenme,and I will forget;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诺亚舟学习机: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6531270.html,/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20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 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 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幼儿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影响作出反应,比如,在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很认真地参与,有的幼儿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甚至有的幼儿在我们教师很认真地组织活动时,他们还在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不能说,他们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相反正说明了他们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选择我们教师对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幼儿是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本来就是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他们才成为主体。那种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师“让”出来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观念,不但在理 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一种误导,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成为主体,在“让”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考虑的仍然是如何“‘让’幼儿成为主体”,即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尊重幼儿这一主体。简而言之,“‘让’幼儿成为主体”,其实质还是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