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和谐主体性教学

和谐主体性教学

和谐主体性教学
和谐主体性教学

和谐的主体性教学初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应怎样学习,却不相同,各有千秋,可谓百花齐放。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唤起学生新的求知、兴趣和自求完善的意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发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和谐,使学生自主运动,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实现和谐的主体性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摆正师生关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呢?首先,教师要树立以育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实践观,师生和谐参与学习的教学观,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式学习、强迫学习,更换成自主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归纳总结,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都能和谐发展,并把学生主体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教”为“要我教”。

二、结合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语文作业

惠济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一章有效教学观照下地和谐课堂 、传统地几种教学方式有、、、.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地思路和行为发生了哪几方面地变化? 、新课程下教师地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程倡导地新地评价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说在处理语文课堂教学地基本矛盾时,找寻“恰当平衡点”是语文教学地最高境界?怎样找寻“恰当平衡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你认同教材第页“对语文课改十个问题地基本认识”中地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课堂”地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参与地有效性? 第二章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与和谐课堂地关键问题 、语文教育地终极目标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识字类有效课堂必须解决地关键问题有哪些?试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是该类课堂地关键问题. 、阅读类有效课堂必须解决地关键问题有哪些?试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是该类课堂地关键问题. 、写作类有效课堂必须解决地关键问题有哪些?试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是该类课堂地关键问题. 、口语交际类有效课堂必须解决地关键问题有哪些?试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是该类课堂地关键问题. 、综合性学习类有效课堂必须解决地关键问题有哪些?试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是该类课堂地关键问题. 第三章识字类课堂关键问题地解决 、举例说明如何构筑生活化、真实性地识字情境. 、你开展过哪些“好玩”而有效地游戏识字活动?请举一个成功地案例加以说明. 、如何解决小学生识字“学得快,回生也快”地问题? 、掌握哪些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识字? 、为什么倡导在生活中识字?请介绍几种在生活中识字地途径. 第四章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地解决 、举例说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衡量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 、明确让学生读懂课文地方法,重点说明其中地一个方法. 、四中转换理解分别是、、、. 、具体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读”与“讲”地关系. 、在阅读类课堂中,怎样给学生整段地时间、整体地文本?怎样让学生整体地思考、整段地表述? 、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习方法地训练?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习方法地训练? 、为什么说“语文,不能缺失语言地积累和语感地积淀”?应使用哪些策略来促进学生地语言积累? 第五章写作类课堂关键问题地解决 、解决学生“想写”作文地策略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你知道哪些创新作文地形式?举一例说明这种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能力方面地作用. 、作文教学为什么提倡强化学生地生活体验?怎样强化学生地生活体验? 、怎样在长期地课外阅读中学习写作? 、为什么说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不可忽略地环节?有哪些评改作文地方法? 第六章口语交际类课堂关键问题地解决 、口语交际教学中怎样解决学生“想说和放胆说”地问题? 、举例说明口语交际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说具体”地指导. 、口语交际教学中为什么要加强示范地作用?怎样示范引领? 、举例说明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体现互动,形成交际状态. 、试从交际活动方式地设计方面评析第页“《我们地画》教学片段”. 第七章综合性学习类课堂关键问题地解决

如何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反思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英语的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

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保持高效授课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

主体性教育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前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性教育?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物理实施“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总结 祖颖 “三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感知-探究-总结三阶段;理 清文脉-发现问题-个人质疑-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六步程序。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真正被定在促进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现代教育理念“警告”我们: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 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现行初中中学物理教科书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再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建构反思 这次听专家幸兴所做报告受益匪浅,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规划思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自主与合作是我们实现高效的两个途径。笔者认为: 教学中的高效不仅来自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研究,也来自于对课堂流程、课堂环节操作方法与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 知识学习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独立学习(预习)→组内合作学习(讨论)→班内合作学习(展示)→巩固消化、反馈、检测 具体细化:(可能的指导、点拨、讲解)→预习(尝试)→预习检测(学困调查、学困呈现或错误呈现)→讨论(帮扶、组内问题解决)→展示准备→展示、质疑、补充、点拨与拓展→学困消化与反馈检测。 自主学习需要引领,利用导学案是较务实的方法,导学稿案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教案。《导学案》是多位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果,也称为一次备课的成果,考虑了学生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提供给各个基础层次学生使用。但是每一个层次的学校或者班级,要适当的选择使用《导学案》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课堂环节操作方法注重六个核心要素1)突出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强调学生的先学:先学后教、先学后交流。3)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合作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是小组建设。4)以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课堂流程的基本组合要素,以课常流程引领导学稿的编写。 5)运用形成性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6)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能否成功,与新学生能否养成好习惯有关,首先规范学生习惯,学生学习规范、行为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制定班规进行养成教育:告知——做到——习惯。 课堂操作手段选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合作的前提是合作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设置,一些有益合作的尝试:小组建设、小组管理,尤其是利用小组管理进行学习管理:如利用小组的学困收集、学习清单管理、利用小组的小组讨论与小组帮扶。 高效课堂的流程: 1.独学:规定学习时间,3-5分钟,全班必须安静,不能讨论,有利于独立思考,老师指令,全班统一行动。 2.对学:(1)组内结对,对子握手三下,意思同意结对,互相帮助。(2)规定对学的时间:3-5分钟(3)规定对学方法:每组第一排同学起立,把自己写的内容告诉第二排,讲完了坐下;第二排同学起立,说出听到的内容,并做简单评价,然后讲出自己的答案或见解;站起来讲话,说完话坐下;(4)全班统一行动,便于教师控场 3.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等。 4.有效展示展示学习的组织培训是关键。培训组长和学科长,再由他们分头培训组员。组内要分工明确,中等生展讲,潜能生读题,优秀生补充,其他同学和老师倾听补充、质疑,力争让每个人都置身于学习之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分别进行展示形式、内容、礼仪的培训,组织小组长观摩学习,开展多种展示形式培训如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班级内展示等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

浅谈主体性教学

浅谈主体性教学 当前教育的最大主题是主体性教育,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即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开展主体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课堂教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有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可怕的认识,喜欢它并乐于接受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二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比如:“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自己上台去写下来,有想当老师的同学上黑板来批改同学的习题,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且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一个学科。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吸其道”,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学生参与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要想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教学过程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容易参与其中,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心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其次就是对本堂课的目标的设置,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易于操作,不能太空洞,也就是学生能明确知道哪些知识是这堂课所要掌握的,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猜想去探究。高质量的目标设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可也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六三二”和谐课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三二”和谐课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学习”。如何达到这目标呢? 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在学习中的一些做法,结合六三二和谐课堂教学法的要求,总结出“六三二”和谐课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教学方法。 一、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为师之本和成功之道,任何功利驱使的理智的爱、无私的爱、平等的爱。要想做开启学生心扉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手段,从教材内容到分析讲解,从组织教学到管理学生,都要把热爱全体学生作为天职。没有这种师爱,语文教学也必然是有呼无应的“独角戏”。但师爱又不能是溺爱,更不能是恨铁不成钢的声色俱厉的爱.而要做到以情为先导,宽严相济,重在教育学生成才、求真,促使其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促使学生活跃思维,不断排除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听课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学生自信。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精心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导入新课时,利用谜语、故事、顺口溜等方法,启动学生的思维,诱导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语言上,教师要做到生动准确、绘声绘色,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态上,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有人说过:“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也许能够成就一位大学问家。”其深邃的内涵就在这里。另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还要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方面可以拓展时空,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另一方面可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比如:学习有关秋天的内容的课文时,正值秋季,教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时时被提起,几乎每一本与教学有关的书上都能找到这句话。2004年毕业的我,或者领悟能力太差,或者教学技巧不足,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魅力。 从学生到教师,一路走来,我绝对是个勤奋、负责的人。所教的学科、所带的班整体来讲还算不错。可是我知道,那是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时间的结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可我自己心里知道,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表现并不成正比,问题出在哪里呢? 认真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完全把自己当作了保姆,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小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却一直做着越粗代庖的“傻事”! 其他暂且不论,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 我想,许多年轻的老师一定和我一样犯过同样的错误: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文章学生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累得嗓子都哑了,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你所讲的仅仅是你所理解的,学生们未必理解。你所强调的,仅仅是你看重的,未必能被学生们接受。于是,你会发现,尽管一个知识点你强调了好多遍,可考试时,学生们仍然会出错。因为,你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很多时候,我们课堂上都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总是实施满堂灌。即使参考书上有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再说一遍,生怕学生看不懂。 为了图省事,以前课堂上我总爱叫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他们的确掌握得不错,可班上大多数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明白到很多教学道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但是,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知道了,这节课他才是主人公,他应该有能力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课堂上,我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具体的读书、思考、见解的提出,都交给了学生们。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英语课的学习中了.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吸引力。经过一番“改革”,英语课堂上学生们参与意识强了。对于别开生面、掌声不断

(完整版)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 1、教育主体性的涵义 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这句话凝练地表达了教学工作最本质的规律,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动力,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 用系统论观点阐述,教师和学生同为一个教学系统中的两大要素。要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功能之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心灵都应向学生开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教师教学活动同步运转的要素,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生的内在要求。这样师生共同形成的合力就足以战胜教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 2、教育史依据 在教育发展史中,本来就一直存在着重视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两种倾向及斗争。早在300 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道:我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00 多年前,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又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19 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某一现象时的困难,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20 世纪初期,苏联著名女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思考关于真正的民主学校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学校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联合,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共同的努力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思考王国的道路。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只是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年长同志,他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他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3、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中小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适应形势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便成为当代普通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老化。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大概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默才说,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学习要求来说,也只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肯学、善学,才能有效地掌握各科知识、技能,有效地发展聪明才智。对现代人来说,再也不能机械地划分为青少年教育期和中成年、老年期了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是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需要。再从人的成材角度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至关重要。人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占人生的1/5 或更少一些。从学校毕业后,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学校只能为一个人成材打下基础,真正成材全凭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个人肯否学习和探索是态度、事业心问题,是否善于学习和探索是方法和技巧问题。有许多人也很想学习探索,但由于不会选取突破点,不知道如何学习,或是说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至终生碌碌无为。学生明白了这些事实和道理,就会理解到必须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地学习。 4、生理学依据 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神经与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相连。人的每一种行为都依赖于脑的不同区域的几种官能的联合作用。从视分析器传入的信息首先到达视觉区(枕叶),使这个区域

“两练五清”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两练五清”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钱营一小 一、模式确立的背景 从2000年开始,我校成立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小组,力图打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2005年结题。探索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五步教学法。其基本框架为“创设情境——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构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2007年我校依托省级课题《培育书香校园,构建阅读教学体系》,摸索出“一理念、一模式、三步曲”的阅读教学体系。 2009年作为“双有效”课题实验基地校,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唱响了“打造高效课堂,生命课堂”的主旋律,开展主题教学月活动。探索出“四给、三让、三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给”即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给学生体验的时间;“三让”即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三动”即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2012年教育局提出了“211”工程,开展了“模块思想”研究。我校融合以前的课题资源,一方面继续把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另一方面要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开局,提炼并升华研究成果。为此我校总结出“两练五清”六环节高效课

堂教学模式。 二、概念的界定 1、两练: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本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定向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在一节课结束前7至10 分钟进行当堂反馈。强调两种训练。 2、五清:包括“备清、教清、记清、练清、学清”,最终目标是做到堂堂清。 三、模式的主旨思想 “两练五清”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主旨思想是:树立质量意识,强化目标意识,追求本真,注重落实,体现高效。 第一、强调两练的重要性。 毛主席早在《实践论》中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教学革命》一书中,蔡琳森校长又一次提到这一认知规律。这说明“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要想学好学会,不实际操作不行,学生只有在做题中才能学会做题。“两练五清”六环节教学模式正是遵循儿童记忆发展规律,在每节课第一环节设计常规定向训练,巩固本学科知识技能;每节课第六个环节设计本节课当堂反馈训练;第一环节的定向训练直接指向学科特征,第六环节的反馈训练直接指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落实,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情,更利于进行个别辅导。另外训练和反馈不是僵化的,在每一个知识点(学习目标)落实的过程中,也可以设计适当的运用训练。 第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和谐课堂——有效教学——快乐成长 广西灵山县三海中学朱文娟 摘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换用新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学行为的更新。在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理想是追求“理想的教学”:即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地最大限度的收获(实施有效教学)。笔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学生快乐成长”为目标,采用“和谐课堂——有效教学——快乐成长”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和探讨,有效的教学让课堂充满和谐,让教师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效益,更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效果,让其在成长中快乐和在快乐中成长。 关键词:和谐课堂有效教学快乐成长 当前,课改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但不能进行有效的和谐教学,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更让学生品尝不到成长的快乐。新课程提出的一系列教学理念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课堂,给人们拓宽了教学思路。本人从“以生为本”出发,就教学也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现谈谈我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快乐成长”模式。 一、创设和谐课堂,搭建有效教学条件。 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幸福和利益着想,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最适合的、最多的机会,创造最佳的条件,支持帮助学生的学习,使他们顺利地、高效地学习。很难想象,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会有最佳的效果。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学生会说I can……让他们自由表达观点,有话就说,鼓励学生能有自己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通过学生的参与,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自我展示欲,张扬其个性,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付丽丽改编:万飞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诺亚舟学习机: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3536082.html,/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20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 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 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从幼儿认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幼儿的一种认识活动),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幼儿年龄是大是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奏效的。我们的教学要求、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 幼儿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幼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幼儿的能力、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且每个幼儿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影响作出反应,比如,在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很认真地参与,有的幼儿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甚至有的幼儿在我们教师很认真地组织活动时,他们还在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不能说,他们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相反正说明了他们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选择我们教师对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幼儿成为或者没有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幼儿是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本来就是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他们才成为主体。那种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师“让”出来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没有把幼儿当作真正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观念,不但在理 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一种误导,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成为主体,在“让”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考虑的仍然是如何“‘让’幼儿成为主体”,即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尊重幼儿这一主体。简而言之,“‘让’幼儿成为主体”,其实质还是把幼儿当作被动的客体。

“六三二”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体会王荷

“六三二”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体会 近期对“六三二”课堂模式培训已经结束,通过对“六三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理解,更加坚定我了对实施“六三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信念,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在这次“六三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体会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教师教学观念和课堂理念需要转变。相对于旧的课程模式,要深入地理解“六三二”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的习惯,这不仅仅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快乐的成长,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实现互助、学会交往、学会相处、学会自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团结意识。 对于教师而言,要勇于挑战、敢于自我角色的转变,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从“单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从目前的“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 二、教案的编写与使用。在“六三二”教学模式中,教案是重要的基础,是给学生带来导向性、概括性和规律性的重要材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案编写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案的编写目前由老师来做,随着时间的发展应由学生来完成,教案编写中的问题设计和练习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难点,设置辅助问题加以解决。 在对“六三二”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学案的改进一直跟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认识到在各个环节中发挥导学、提升的作用:(1)在导入新课时,应当提出问题、指明方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基点;(2)过渡语设计。教师在设计过渡语时要将学生的思维由一个层面引向另一个层面,最好由组长来完成;(3)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含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读后感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读后感《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读后感 拜读了《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一书,我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读后我知道了如何成为一名真正能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师。下面是我的几点读后体会: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备课。备课时,要深钻教材,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以此制定适量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他们需要关心,更需要尊重,所以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只要做到知识传授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课堂过程和谐,课堂效果高效。 有效教学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首先是有效互动。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

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课 堂如果没了多方的有效互动,课堂就缺失了生气,就缺失了 生命的灵动,就不能称之为课堂。实现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 成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课前除了做好有效备课之外 还要有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及处理对策;二是要有转变教 师角色的意识。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教 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融于学生还要高于 学生。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悄悄竖起的 大拇指,就如同花儿生长的催化剂。我们应从心灵的沟通入 手,用交流的口吻,以积极的态度,将拳拳爱生之心渗透到 每一言每一语中,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动力。三是要有和 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兴趣是激发 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关注与倾听也是实现课堂有效互 动的必要的修养。这里没有高人一等的说教,只有和蔼可亲 的朋友。“ You do a good job.”“Well done!”“Wonderful!”“Have a try again!”“Excerllent!”……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我能行”。从而充分展示自己 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