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________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所填内容应是()

A.秦汉B.魏晋

C.宋元D.明清

2.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

C.雍正D.乾隆

3.下图中的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

4.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 160件,处理政事339件。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设立行省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废除丞相D.设立军机处

5.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A.锦衣卫B.三司

C.军机处D.六部

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评价某官职的职能时说:“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他评论的是()

A.唐代的六部官员B.明代的内阁首辅

C.清代的八旗议政王D.清代的军机大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自编了一部历史短剧,其中台词与史实相符的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世袭制,功高盖世。”

B.汉文帝:“我兴办太学,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

C.明成祖:“我废除丞相,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8.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下图中,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

9.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D.专制皇权的加强

10.2003年,明太祖及其皇后马氏的陵墓——明孝陵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有()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④推行闭关政策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11.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势力消长的示意图,最准确的一幅是()

12.从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这一过程表明()

A.君权日益加强B.地方权力过大

C.君权日益衰弱D.丞相权力增大

13.请根据以下历史信息制作一张表格,并根据设计的表格项目填写相关内容。文字狱八股取士军机处锦衣卫东厂西厂思想文化专制政治专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见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太祖时,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回答。太祖笑着说:“你说得对,没骗我。”说着就拿出一张画着宋濂请客的座位图。宋濂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1)监视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2)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朝统治者后来又增设了什么机构?由谁统领?

(3)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A 6.D7.D8.D

9.D10.A11.B12.A

13.

思想文化专制政治专制

文字狱、八股取士军机处、锦衣卫、东厂、西厂

14.(1)秦朝。(2)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等等。(3)废除了丞相制度。(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15.(1)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2)增设了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

(3)说明皇帝加强了对官吏、人民的监视与统治,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反映了明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内战方式使中国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老状态里。(和平建国VS内战独裁) ★2、蒋介石为何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主要原因);害怕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3.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3、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主要目的);并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广大人民。 4、叙述重庆谈判的时间、中共代表、结果、争论焦点、意义。 ★时间:1945.8;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争论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意义: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他一旦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通过谈判和谈判期间的各项活动,共产党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团结教育了人民。 **5、中共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在哪里? 原则性:坚持要求国民党当局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灵活性: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不论是原则性还是灵活性都体现出中共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 *6、最能表现中共和平诚意的是什么?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让出八个根据地,表现出了中共和平诚意(此外,在谈判地点和人选上作出让步也可看出中共的和谈诚意。)。 ★7、叙述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实质。 时间:1946.6;标志: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实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8、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意图将中国纳入其殖民统治之下。二战后,“扶蒋反共”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共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原则、作战方法、战略方针。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法: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战略方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 ★1、叙述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时间、对象。 时间:1947.3;对象:陕甘宁(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2、中共中央为何主动放弃延安? 敌我力量悬殊,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战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为保存实力、避敌主力主动放弃延安。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依据有哪些? a、地理位置优越; b、延安是红色革命的中心。群众基础好; c、留在陕北,在战略上可以以较少兵力吸引和歼灭敌人大量主力部队,支援其他战场; d、直接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 e、鼓舞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 4、述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主要事迹(指挥、重要战役)。★指挥:彭德怀;★主力:西北野战军;用时:5个月;歼敌:2万余人;★战术:蘑菇战术。★主要战役: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 ★5、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间、指挥、主力、意义。 时间:1947.6-8;指挥:刘伯承、邓小平;主力: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意义:a、迫使将军回援,支援了陕北、山东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b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6、全国性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3课战略大决战 *1、战略决战为何首先从东北开始? A、兵力对比: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B、敌我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是战是守举棋不定;解放军根据地广阔,东北军装备良好,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C、东北物资: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物质力量雄厚; D、战略意义:避免敌人主力会合;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2、淮海战役是围绕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展开的。 **3、“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4、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是在什么基础上制定的?又是如何实现的?基础:完成了对张家口、北平、天津的分割包围,截断了国民党的退路;实现过程:先打两头的张家口、天津,而后和平解放北平。 ★6、傅作义的最大贡献是使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 7、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何在?略,见9题表。 8、和平解放的城市:长春、北京。 ★9、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主力、特点、主要战役、歼敌数量、意 ★1、叙述渡江战役的目的、时间、指挥、战线、结果。 目的:尽快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消灭长江以南国民党军队;时间:1949.4.21;指挥:邓小平;战线: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23。 ★2、解放南京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覆灭。(渡江战役的意义) ★3、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为了干净彻底的消灭敌人,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向全国进军的结果如何? 1949.9 除西南中南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5、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的时间:1950.6 **6、人民解放战争为何三年多就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a、中共中央军事思想的正确指挥是快速取得胜利的关键(主要原因); b、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援助是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根本原因)! 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者。 ★时间地点:1949.9,北平。参加者: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 2、《共同纲领》的内容、职能。 内容:★a.规定了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b.规定了国家性质(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c.规定了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各级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职能:临时宪法(代宪法)。 3、政治协商会议的其他内容、会议作用。 其他内容:a.确定国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公元纪年法;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周恩来、陈毅等56人;c.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的政策是() A、重本抑末 B、重商抑农 C、重农主义 D、本末兼商 4、1700~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5、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 B.白银 C.银票 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7、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9、“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10、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二、阅读下面材料: 11、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020中考题分解:第22课_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2016中考题分解: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选择题 1.(2016·江苏泰州·35)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 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2.(2016·湖南郴州·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3.(2016·黑龙江大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C 4.(2016·广东省·6)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同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答案:B 5.(2016·湖北孝感·6)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D 6.(2016·山东聊城·9)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②压制打击工商业③鄙薄科学技术④白银大量外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7.(2016·广西玉林·2)下列机构的设置,能体现清朝制度创新的是()A.六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D 8.(2016·湖南岳阳·32)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实录(附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实录(附教案) (新教师必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三、教学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

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新课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请同学们看看《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请同学们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 A、害怕外国人危机自己的统治 B、中国工商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D、天朝物质丰富,无所不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B、该现象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皇权膨胀》教学设计

《皇权膨胀》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活动建议:设计表格,列出明清统治者推行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代废丞相、设“三司”、确内阁以及清代设军机处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的高度膨胀;从多角度分析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探究明清皇权得到强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皇权膨胀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明清统治者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分析明清皇权膨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结合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丰富的史料,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维护其统治,统治者不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本课主要把握明朝强化君主集权举措和清朝军机处的分析。笔者通过故事说史和史料举证把明清强化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有形控制”举措勾画出来,然后用评说历史环节讨论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对社会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发现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问题的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全面客观看待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法,掌握结合具体社会背景,利用史实展开评价的要领。 但课后尚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有限的课堂时空进行高效教学,对于教材没涉及的内容,我们该拓展到什么程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将这种理论性较强,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一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导学案

《大战前夜的较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后期及结束后,美帝国主义积极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全面内战的事实。 2、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政策和态度。 3、了解重庆谈判经过和结果;理解重庆谈判的原因和意义。 4、了解国民党撕毁政治决议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 二、预习指导 1、温故知新: ①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答:时间:1945年4月(抗战胜利前夕);地点:延安。 主要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这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阅读教材,在教材中查找并标注以下问题: 2、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建国问题上的态度各是什么? 3、蒋介石和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各是什么? 4、重庆谈判中争执的焦点是什么?谈判的结果如何? 5、阅读“山雨欲来”一目,总结你了解到的信息。 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完成以下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要求不看教材,独立完成): (一)选择题 (1)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在中国建立( C ) A、国共合作的统治 B、民主联合政府 C、一党专制独裁统治 D、三大家族联合统治 (2)既参加过西安谈判,又参加过重庆谈判的中共主要领导人是( C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王若飞 (3)下面哪些是双十协定的内容( A ) ①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②和平建国纲领③整编全国军队④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在国共谈判期间,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其目的是( D )A.双管齐下,边谈边打B.企图以此在谈判桌上要挟共产党 C.迷惑共产党,干扰谈判D.积极部署兵力,抢占战略要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题: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材料题: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1.中国古代历史浩如烟海,你知道楚汉战争中“鸿门宴”的故事吗?抗战胜利后,在重庆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重庆谈判。读下面电文,完成下列问题: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纷之至。 中正 八月十四日” (1)蒋介石为什么要摆“鸿门宴”? (2)毛泽东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赴蒋介石的“鸿门宴”? (3)一些民主人士称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你有何感想? 2.阅读以下材料: 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毛泽东1945年8月28日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2)为努力解决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3)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参考答案 1.(1)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2)表明中国共产党和谈的诚意,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3)毛泽东这一行动,向中国和全世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一贯地代表人民愿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揭露和孤立了蒋介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从所学知识中了解:国民党召开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时间准备内战,而毛泽东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赴蒋介石的“鸿门宴”是为了争取和平。通过对比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真诚。 2.(1)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 (2)周恩来。 (3)“双十协定”。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案例说明 对应教材“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旨在使学生了解明清两代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材料、分析教材,概括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表现;通过史料解析,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君主独裁 (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教师补充“胡蓝之狱“的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大举打击开国功臣、并进行血腥屠杀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的行政体系。教师可展示中央的行政制度示意图,介绍内阁与宰相权力性质的根本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体制之中皇权膨胀是如何体现的,并思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学生了解“胡蓝之狱”的史实,认识朱元璋在统治之初所采取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生解读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了解各部门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及其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示意图,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得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图示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2.设立厂卫制度 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按照时序演示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具体构成。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如介绍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设立锦衣

卫和东厂,讲明当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在介绍特务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思考明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构成。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设立廷杖制度 此部分可以略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即可,使学生认识到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了主仆之间的关系。 (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立军机处 教师介绍清朝前期中央权力中枢的更迭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清王朝统治者如何一步步强化君主专制。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辑历史剧本,在课堂上进行戏剧表演,以体会清朝皇权膨胀的过程。 结合前面所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学生了解基本史实,思考具体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进行剧目表演,体会清朝的皇权膨胀;归纳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设计意图:在学习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思考过程,分析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股取士 对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了解的较少。教师需要拓展相关资料,详细介绍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渐趋僵化的具体表现——八股取士。

八下第一单元三年解放战争

八下第一单元三年解放战争(1946-1949) 第一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和平、民主是世界潮流,是人心所向。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______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 ③以_______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企图用________的方式来夺取政权,使中国社会回到国民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 ④美国实行_________政策,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2、国共双方谈判的目的(原因) ①蒋介石_________的方针早已确定,他谈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共产党接受和谈邀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________________的阴谋。 3、时间:______年__月__日—__月__日 4、共产党方面的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双方争论的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果: ①成果: 1945.10.10国共双方正式签署_________,又称_______。(其主要内容八下P4) ②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 7、意义(作用):为共产党赢得了_____,获得了_____________,揭露了国民党 __________________阴谋。 归纳:国共历史上的两次谈判 ①西安谈判 1936.12 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与张学良、杨虎城等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 5.3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测试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5.3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受史学家们褒扬推崇最多的皇帝之一。他执政61年,被称为乾隆盛世。但盛世背后隐存各种危机,其中属于外部危机的是() A. 欧洲经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四处开拓海外殖民地 B. 中国开展前所未有的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 乾隆帝在位巡幸多达百次,均大摆排场,如六巡江南 D. 中国农业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 2.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A. 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 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 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 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3.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的政策是() A. 以农为本 B. “重农抑商” C. 鼓励官办工商业 D. 严格限制商品出口 4.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专制皇权的加强 5.如果你有幸穿越时空回到清朝,你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②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6.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废除宰相制 B. 大兴文字狱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设立军机处 7.《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8.乾隆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②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④⑤ 9.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近代前夜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危机》 【学习目标】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自主学习】 1.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____________的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_____________,对内坚持“__________”政策,压制打压___________,鄙薄___________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中热衷于大兴_________,把___________推向顶峰。 2.最终,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__________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 【合作探究】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 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 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3.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当堂达标】 1.清朝中期出现“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耕者不过二顷”。该材料反映了清中期哪一社会矛盾() A.人均可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 B.土地兼并恶性发展,自耕农纷纷破产逃亡 C.政治腐败 D.武备废弛 2.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B.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