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刘妍,徐苏宁,赵小双

摘要:街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本文立足于哈尔滨市的街区空间形态,通过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街区空间形态成因,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等角度,对哈尔滨街区进行深入调研与剖析,总结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特色以及既有街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设计视角,提出城市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基本策略,以完善街区空间形态布局、整合街区土地利用、优化内外部空间组织、营造协调的街区风貌,使城市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让使用者与街区空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反馈,从而提升城市街区的使用舒适度及归属感。

关键词:街区发展,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规划策略

1 引言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需求的社会责任,在城市空间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1],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各大、中城市在放慢发展和扩张的脚步的同时,转而专注自身在快速发展建设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街区空间形态的问题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今城市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而物质空间的发展模式相对平稳和固定,发展也相对滞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使用者对街区空间的需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解决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对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有待深入探讨。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十九世纪末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始崭露头角,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共和国长子”,在东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中西兼容并蓄,涵盖多个时期的规划建筑思潮,多国文化交融共生,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哈尔滨的街区有着独特的布局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哈尔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成因

2.1 城市肇始时期

2.1.1 城市建设缘起

哈尔滨作为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97年[2],但普遍认为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才开始有系统的城市建设活动。图1为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编制的哈尔滨平面简图,新城(南岗区)合理地布置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公园绿地等,加上埠头(道里区)和傅家甸(道外区)两个主要组团分布在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区

域,街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埠头(道里区)主要作为外国侨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街区有着系统的建设规划,而傅家甸(道外区)则主要是原住民和外来务工的中国人的聚集地,街区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图1 1910年主要组团分布图

除铁路外,河流对于哈尔滨城市发展建设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松花江和马家沟的存在,除了作为城市发展边界外,更影响着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朝向。中央大街以及道里区的其他主要街道都是垂直于松花江建设的,次要街道则垂直于主要街道,形成小街区,便于生活居住和开展商业活动。

2.1.2 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

哈尔滨建市之初的街区规划,受19世纪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影响很深[3]。新城(南岗)的规划轴线正中是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东西向分别是东、西大直街,北面的道路通往哈尔滨火车站,形成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的放射线形规划结构(图2)。其中西大直街轴线上分布有教化广场、铁路局楼前广场和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三处[4]节点式广场,借鉴了巴黎奥斯曼改造[5]的经验,以轴线连接城市重要节点,与中国传统的街区模式差异较大。这一时期的规划是俄国人进行的,他们对哈尔滨的规划目标是建设“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的城市布局模式不仅仅是对莫斯科城市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尝试。

图2 尼古拉教堂广场及其周边

2.1.3 开埠通商以来的经济发展

自1907开埠通商以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1920年北京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主权。1923年中东铁路公司历史委员会编制出版的哈尔滨城市规划图(图3),在马家沟至香坊区之间以环形放射网的形式规划市中心,作为商埠发展新区,在埠头(道里区)向西部傅家甸(道外区)向东部规划新的城区用地,工业布局在铁路战线附近的八站、香坊、顾乡一带,南岗西部的沙曼屯为铁路员工住宅区。在新城(南岗)马家沟以南和埠头(道里区)正阳河地区规划新的生活区,安置大批来哈尔滨的移民[6]。城市街区的功能和类型也随之增多。

图3 1923年哈尔滨规划图(1923)

2.2 日本占领时期

哈尔滨初期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多中心分布的格局,南岗、道里、道外三区基本形成。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前,哈尔滨的城市结构虽已初具雏形,但依然缺少系统的、长远的街区发展规划。

2.2.1 军事背景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编制了《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图4),规划以火车站为中心,以约9公里为半径所划圆圈为规划城区范围。规划主要考虑战防要求,大量用地被划定为军事特别区,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城市主干道宽度在百米以上。在这一时期修建了滨北铁路江桥、马家沟军用飞机场。由于军事需求,日军当年在重要军事城市都设置了地下弹药库,这也对现今的城市安全构成了隐患。

图4 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1939)

2.2.2 功能主义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殖民者对哈尔滨的规划不仅仅满足于先前苏俄式的单纯模仿,而是开始了更具体系的、更完整的、手法更加纯熟的城市规划体系构建。至此,哈尔滨拥有了以“绿楔”与“绿带”结合的相对完整的绿地体系规划,以抑制城市过度扩张。在田园城市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理论的影响下,细化了居住区的等级规模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比,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的重点。

2.3 当代城市化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停滞不前又重新复苏的艰难转折时期。直至70年代末,哈尔滨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街区基本按照原有形态继续发展,同时在群力、哈西等区域开辟了与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模式有所差异的大尺度街区。

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图5)中,城区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功能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它对城市中心区第一、二产业的置换,为城市街区空间逐步细化,土地利用逐步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城市街区空间发展受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较大。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原有街区用地功能分布平衡,给原本脆弱的老街区的道路系统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担。若从交通角度看待街区的发展,这个时期恰恰是从以人的体验为主到以汽车的便捷为主的

观念转变时期。

图5 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图(2007-2020)

3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的特色与问题

哈尔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城市街区建设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地对街区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下文将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哈尔滨街区空间特色及现存问题。

3.1 空间特色

3.1.1 街区规模尺度

街区尺度是决定规划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哈尔滨以小尺度的街区模式为主,南岗区的街区尺度为120~150米左右,道里区中央大街附近短向为40~80米,道外区的街区尺度较小,短向一般在60米左右。

通过传统空间尺度下的街区模式与现代街区模式的比较(图6)可以发现:第一,传统街区街道窄尺度舒适,道路网密度大,可达性强,如道外靖宇街附近道路通达性好,使用者可在街区中穿过,减少不必要的绕行;第二,传统街区临街界面长,临街建筑多,提供了多样的空间模式,例如居住建筑底层可布置商业、办公功能;第三,传统街区的尺度宜人,使用者感受更舒适,如中央大街,街道的高宽比刚好在人们使用最舒服的1:1至

2:1之间,现代街区则很少依据这种比例进行规划。

图6 同比例下传统与现代街区模式卫星图对比图

3.1.2 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

城市街区复杂多样,建筑、庭院、街道、公共空间,在街区中出现的任何元素都可称得上是街区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有层次、有序列的空间模式,也就是街区的空间组织。

表1中列举了哈尔滨街区空间组织的类型,既有传统的方格网式、交叉式、自由式等现代规划中常见的空间组织形式,也有放射线式、弧曲线式等在西方规划思想影响下的特殊街区。

表1 哈尔滨街区空间组织类型

类型 平面实例 主要特点

方格网式

道路十字相交、方向性明确、利于街区内部空间组织

交叉式

街区划分较自由,有一定的聚焦作用

放射线式

对重要节点有强调作用,识别性强

续表

鱼骨式

沿中央街道分布较多的景观节点序列,临界界面多

利于布置商业

弧曲线式

受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思想影响,空间丰富而有

趣味性

自由式

街道空间形态丰富,但不适宜作为交通性为主的街

南岗区北秀广场、曲线街周边的空间组织很有特色,从外部空间来看,道路网方格

网、放射线和弧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街区空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街区内部空间组织来说,建筑采用周边式布局的居多,不仅形成了连续的街道界面,还围合成了内院式的公共空间。平房区的东轻厂居住区采用了周边式加绿化隔离带的布局,不仅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具有一定的气候防护作用,是一种适应寒地的建筑空间布局模式(图7)。

图7 东轻厂居住区街区空间形态布局图

3.1.3 土地利用

哈尔滨街区的地块划分形式较为多样。最常见的为方格网式划分,分布于路网形态较规则的地段,有利于公平分配土地买卖和管理;其次还有因街区形状不规则,在方格网基础上改变沿街地块方向的划分模式,这种模式在经纬街、教化广场等较多地被采用,这种地块划分模式强调了临街界面的连续性,同时由于地块的合并形成了一些适用于公共建筑的大地块,满足了多方面的土地使用需求。

哈尔滨还存在着一些商住混合利用街区,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其中的代表。哈尔滨曾生活大量的侨民,而道外区则是中国人聚居的区域,虽然建筑风格上受欧洲影响颇深,但建筑形式上依然讲究家族和传承,多数是围合式的院落住宅,沿街布置商业,这样的商住混合街区大量存在于道外,也见证了道外的市井烟火。

3.1.4 街区风格特色

哈尔滨一直以异国风情的城市特色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就是中央大街。中央大街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涵盖了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图8)。除中央大街外,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铁路局街区等街区也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

图8 中央大街建筑风格图

另外,哈尔滨是一座北方寒地城市,冰雪作为一大特色也融入了哈尔滨的街区建设之中。冬季来临之时,哈尔滨的街道会以冰灯彰显街区特色,街区中一些空地也被开发成小型冰场。考虑到气候防护的因素,哈尔滨街区的地下空间开发率较高,地铁和地下街在寒冷的冬季为市民活动提供了便利,地下街也成了哈尔滨的一大特色。

3.2 现存问题

3.2.1 街区规模尺度

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哈尔滨建设了大量的大规模街区,街区尺度达到400~500米,相当于老城区街区尺度的10倍。新建街区尺度过大,导致主干街道交通负荷过强、街区通达性不好、人对街区的使用体验差等诸多问题。哈西、群力、开发区等多个区域的街区建设出现了尺度失衡的问题,图9为红博会展中心地块的卫星图,可以看出由于街区尺度过大,在使用不便的同时也对周边的交通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图9 会展中心与周边街区关系图

街区的规模和尺度不仅体现在平面布置上,还应关注它在三维方向上的建设,秋林商业街区(图10)是南岗区著名的商业街区,由于地块面积小、街区内部建筑物过高,导致使用者置身其中会有强烈的压抑感。这种街区面积小、密度高的空间形态构成模式,使街区尺度极不协调。

图10 秋林街区商业空间图

3.2.2 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

关于建筑布局问题,图11是三个面积在20公顷左右的街区的建筑布局图,可以看出四个街区的建筑围合形式有明显差异,相对于建筑围合性较好的C街区而言,A街区围合感差,B地块平面形式虽为围合式,但高层楼体围合出庭院空间压抑,使用率低。

图11 建筑围合模式示意图

某些街区由于空间组织的不合理,造成街区内活动不受控,没有安全保障,空间的布置还缺少层次性,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缺乏过渡。如征仪路附近有一个街区,因为商业空间没有得到有效组织,自发形成了临时构筑物搭建的小市场,管理混乱、卫生问题堪忧,小市场也占用了周边的生活空间,导致附近居民对使用室外空间时的安全感降低。

3.2.3 土地利用

街区土地利用不均衡的情况时有发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大型住宅区,居住类街区的大量聚集,导致居住类和非居住类街区的分离,大量分布在哈西、群力的居住区和秋林等商业区的分离导致了西大直街的钟摆式交通,给城市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外,单一街区功能使得城市街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减弱。

街区的开放性也影响着城市街区空间的使用,过于封闭的、自组织的街区空间,对城市整体空间利用十分不利。以哈工大附近街区为例,哈工大坐落于西大直街沿线,属于中心城区,周边土地利用率高、人口多、交通流量大,由于哈工大校园整体封闭,车辆不能穿行,城市主干道西大直街,其周边1500米内没有可以起到分流作用的平行次干道,导致了西大直街的常年拥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街区问题。

3.2.4 街区风格特色

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建设中,新建街区有过多的仿欧式建筑风格街区的出现,甚至出现大规模立面改造的现象,一味地追求欧式建筑风格使得街区缺少现代性。与此同时,在传统街区中新建筑的出现也破坏了传统街区的风貌,如中央大街传统街区中现代高层建筑的出现(图12),破坏了中央大街的空间尺度,影响了街区整体风貌。

图12 传统街区中的现代建筑

除此之外,在城市街区中也有一些与整个城市风格、色彩格格不入的建筑出现,使得街区整体风貌特色受到破坏,如南直路上过于张扬的建筑,破坏了周边街区的整体协调性(图13)。

图13 南直路上的建筑

4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策略

4.1 街区规模尺度

4.1.1 新建街区控制规模

城市街区的规模受道路布局影响较大,对于城市支路的间距宜在150~250米之间。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适宜尺度的街区有助于满足居民的步行需求,提升居民对街区空间的使用体验。小尺度的街区有利于对街区管理的深入落实,虽然管理成本可能会相应提高,但是管理质量和水平会有大幅度提升。

4.1.2 引入单向二分路和步行路径

对于既有街区,可以引入单向二分路来分解车流和划分街区。所谓单向二分路[7],是

把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拆分成两条相距较远的平行方向的单行路,同时增设非机动车道路和步行支路的方法,使超大街区的尺度向使用者适宜的尺度发展(图14)。在引入单向二分路的同时,在街区内部继续用步行路径划分,作为生活性街道,可以提升街区活力。

图14 大尺度街区划分示意图

4.2 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

4.2.1 寒地气候防护布局

在街区内建立连续的步行通道,可以采用纯室内或者室内外相结合的模式,以保证在寒冷气候下居民的出行舒适度。将街区内的大型公共建筑和重要场所通过连续步道相连,可以增加这些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也可以在必要之处建立室内公共空间,增加冬季公共活动的发生概率,提高了街区内部的整体性。

4.2.2 相邻街区之间的联系

每个街区都有着自己的街区界面,两个街区界面相连接的地方也就是街道空间。由于街道空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所以在街区建设或改造时,要考虑周边街区界面的风格、色彩、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甚至建筑细部等,这样才能保证人在街道中使用体验的舒适性和完整性。

4.2.3 街区空间的层次性

不同的街区功能对应不同的开放度需求,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层次递进规律是不变的,街区从外部到内部的过程就是空间从公共到私密的过程。要注意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做到有层次地开放,保证空间的安全性,避免因私密空间过度开放带来的居民安全感缺失的隐患。可以用建筑围合成较为私密的空间,也可以利用庭院绿化及构筑物的营造来加强空间的领域感。

4.3 土地利用

4.3.1 街区内部的混合利用

街区内部土地功能的混合开发,要注意各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尽可能形成互补关系,避免互相冲突或者互相干扰。开发模式上不局限于平面上的功能分配,还可以有在垂直尺度上的尝试。另外,可以考虑空间利用的时段性,即在合适的时段分配对应的使用功能。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类似,保持街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还有助于街区适应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

4.3.2 沿街界面土地利用

沿街界面的处理十分重要,保持街道活力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保持城市居民在街区使用中的安全。合理安排好沿街界面的土地利用,尽量避免夜间使用效率不高的功能,避免社会犯罪事件的发生。

4.3.3 开放大型封闭街区

以西大直街哈工大周边地区为例,可适当开放部分道路,使大学与周边居住区、商业区融合到一起,在融入城市街区的同时,大学周边可形成比当前影响力更大的“智慧圈”,使得大学本身与周边地区互利互惠,形成双赢的局面(如图15)。

图15 哈工大开放街区示意图

4.4 街区特色及管理

4.4.1 营造街区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色,街区建设也应该与整个城市的特色相辅相成。对于传统街区应保持整体风貌特色,新建街区则应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同时应注重传统街区与新街区之间的协调和缓冲。哈尔滨有多元的建筑风格,也有诸如冰雪、音乐等人文风情,这些都应该在街区中沉淀,使他们得到传承和发扬,使特色街区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4.4.2 加强城市设计引导

要强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导则的编制规范和具体执行标准,坚持强制性要素和引导性要素相结合的做法。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城市设计都应贯穿始终[8],无论从街区尺度、街区风格、土地使用功能还是公共空间连续性来说,都需要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长远规划,切实落实城市设计导则,这样才能保证在较长时间跨度内、不同设计者和施工者所构建出来的街区与周边街区相协调,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

5 结语

街区是城市的本源,是居民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保证,即使时过境迁,街区的特质依然会渗透到城市的历史文脉中,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发展,提出城市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完善街区空间

形态布局、整合街区空间组织、营造街区风貌特色,使城市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让使用者与街区空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反馈,从而提升城市街区的使用舒适度、增强居民的城市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Hong C, Ryozo O, Hong H. Study on Mitigation Measures for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on Present Urban Blocks in Tokyo Using Coupled Simulation[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 44(11): 2290-2299.

[2] 郐艳丽. 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4:56-61.

[3] 刘泉. 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79-85.

[4] 单丹.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26-28.

[5] [法]菲利普·巴内翰. 城市街区的解体[M]. 魏羽力,许昊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4-98.

[6]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学会. 哈尔滨·印·象(上)[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6-27.

[7] [美]卡尔索普,尔顿著;叶齐茂,晓晖译. 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35-42.

[8] [德]迪特·福里克. 城市设计理论——城市的建筑空间组织[M]. 易鑫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5-67.

作者简介

刘妍,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徐苏宁,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工大城市设计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赵小双,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摘要: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如何开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1 城市设计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 1.2 开放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城市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要素。 路易斯·康认为空间场所感非常重要,他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 1.3 开放空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1]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遗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此处强调的就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

简介: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 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 经过对浙江省龙游市江滨公园的景点空间分析, 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 空间处理; 私密性; 开放性; 公共休闲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 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大类, 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 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它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 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另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2] 。

2.. 城市化加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 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 速度快, 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 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写年的”疏林草地”, ”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 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 布置大量的草地, 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 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3]。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 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 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 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 成为失落的场所( placeless) ( Ralph, 1976)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 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龙游市江滨公园为例 3.1.1 龙游市概述 ( 一) 悠久的历史文脉

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及对策研究

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8T09:58:46.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作者:罗丹芝曾海玲 [导读] 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如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较低的矛盾,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对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本文先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罗丹芝曾海玲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广东佛山 528253 摘要: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如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较低的矛盾,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对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趋势进行研究。本文先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住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趋势;应对对策 前言 在1978年,中国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然后再到1981年,广州以及深圳试点商品房开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住房需求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房价持续走高与住宅利用率降低的矛盾,人口聚集与住宅稀缺程度提高的矛盾。基于此,围绕未来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在对住宅空间设计趋势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我国目前的住宅市场所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的剖析: (1)在我国住宅市场中,存在着人口持续聚集和资源稀缺程度提高的趋势。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而且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每年都可以吸引许多的就业人员。另外,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已经演变为寸土寸金的局面,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土地供给政策,这导致土地之上的房屋供给增长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较深的矛盾【1】。 (2)现如今,各城市的房价逐渐攀升,而住宅利用率却非常的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当前,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人们的购房压力逐渐加大,而且对于许多的消费者而言,购房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住所,有很多人没有用到厨房,甚至没有用到客厅。但是,在购房之时,这些功能区域基本上是一体的。 (3)当前,在我国住宅市场中,存在着情感交流需要与公共空间稀缺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家渴望与邻居之间进行交往,渴望得到朋友。然而,在商品住房的设计中,很好考虑公共空间,除了过道、电梯等区域,邻里之间的公共交流空间非常少。 在这些矛盾的聚集下,住宅市场会发生许多的变化,如公共空间由以往的可有可无变成人人都需要的必需品。单一住宅的平均面积会有所下降,而资源的利用率就会得到提升,并且住宅的功能区会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细。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住宅公共空间必然会逐渐的扩大,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2】。 2、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趋势分析 在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家庭细分进行考虑,并对其住宅市场的特殊性进行考虑。由于住宅具有天然的私密性,比办公商用等要求更高,所以对细分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未来住宅的设计规划中,公共空间的扩大化趋势也会从某些细分市场领域开始启动。住宅的需求与许多方面有关,例如与家庭的结构密切相关。现如今,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1)规模小型化、(2)类型多元化、(3)结构核心化。因此,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家庭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人户、二人户的家庭比例持续提高,与此同时,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比例逐渐提升。另外,“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类型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也非常的常见。在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当对住宅整体的家庭定位进行考虑,因为家庭的结构如果不同,那么他们的住宅需求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对于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在住宅设计中,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户型以供购房者选择。例如,如果是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而夫妻两人具有职业,那么他们对厨房、客厅以及餐厅的需求会显著降低,并且还有较大的可能接受公共食堂的这种形式。在对目标销售人群进行定位时,如果是目标对象是一个以年轻白领夫妻家庭为主,那么就住宅设计中可以减少厨房、客厅等公共空间面积。与此同时,可以设置商务会谈空间,或者是设置休闲娱乐空间。如果目标销售人群是“四二一”式家庭,那么他们就迫切需要一个更大的公共聚集空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星型分布的方式,在三个住户的中间构建一个公共客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每户家庭的私密性,而且也能够增加双方交流互动的空间【3】。 3、公共空间扩大趋势下的配套政策建议 住宅公共空间的扩大化虽然可以解决住宅市场中的一些矛盾,但是也会产生许多的新问题。如,公共空间的管理维护问题,公共空间的产权及交易问题等,都会阻碍公共空间设计的效果。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首先,可以先从某些领域着手,推动公共空间扩大的尝试。如,针对城市廉租房的建设,可以对资源的集约化进行考虑,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予以更多的考虑。在满足住户需求的背景下,尽可能的降低建设成本。此外,也可以鼓励开发一些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项目。例如,鼓励养老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在老年人公寓的建设上进行研究,使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特点以及需求。又比如,可以鼓励开发青年公寓,在私密空间的设计中,以卧室和卫浴为主,然后再配上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如健身房或者会客室等等。通过对试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逐渐积累住宅开发以及设计的经验,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家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在立法层面上着手,对住宅公共空间的建设以及产权等问题进行明确。由于住宅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如果管理不到位,或者职责不明确,那么就会产生管理缺失的问题,会成为无人负责的三不管地带。另外,在管理到位的情况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万达广场购物中心步行街公共空间室内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xx万达广场购物中心步行街公共空间室内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编制单位: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xx万达广场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 xxxx年xx月xx日

一、项目概况 (一)本次委托设计范围为大型商业部分室内步行街内装施工图设计。 (二)项目室内步行街简述:室内步行街长约米,建筑面积约万㎡,首层层 高米,标准层高约为____米,层数层(无地下步行街)。店铺进深约____ 米,走道宽度____米。每层设置___组___部变频扶梯,____部观光梯。设置中庭___ 处,面积分别为 ___ 及 ___ 平方米。钢结构采光天棚,部分考虑开启扇并配有 遮阳设施。设置中央空调系统、通风、消防系统、应急照明、智能化楼宇自控及安 防系统。 (三)注:上述建设规模根据方案设计统计,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重新计算并 统计。 二、设计依据 (一)国家与地方相关规范、法律、法规。 (二)《JGJT 244-2011 房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制图标准》。 (三)《万达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内装专项。 (四)《万达广场定额设计技术标准》内装专项。 (五)《万达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管控要点》内装专项。 (六)《2015版万达广场步行街公共区域室内设计模块图集》。 (七)《轻资产万达广场采光顶标准图集》。 (八)《万达广场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标准》。 (九)《万达广场(A、B版)室内广告设置标准》。 (十)《万达商业地产规范标准一览表》 (十一)本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合同或招标文件以及相关附录资料。 (十二)轻资产标准版标准版内装方案签批图册、材料封样电子库。 (十三)轻资产标准版标准版内装施工图。 (十四)业主对各阶段设计图纸的评审意见。 (十五)业主提供的经确认的方案(含轻资产标准版效果方案) 三、设计服务内容 (四)设计服务范围 1、首层室内步行街主入口,各区域主力店入口,各层连廊、公共走廊、扶梯厅、电梯 厅以及中庭空间。 2、步行街区公共卫生间,消防前室,各疏散通道(不含疏散楼梯间)。 3、采光顶深化方案设计。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刘妍,徐苏宁,赵小双 摘要:街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本文立足于哈尔滨市的街区空间形态,通过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街区空间形态成因,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等角度,对哈尔滨街区进行深入调研与剖析,总结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特色以及既有街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设计视角,提出城市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基本策略,以完善街区空间形态布局、整合街区土地利用、优化内外部空间组织、营造协调的街区风貌,使城市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让使用者与街区空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反馈,从而提升城市街区的使用舒适度及归属感。 关键词:街区发展,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规划策略 1 引言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需求的社会责任,在城市空间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1],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各大、中城市在放慢发展和扩张的脚步的同时,转而专注自身在快速发展建设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街区空间形态的问题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今城市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而物质空间的发展模式相对平稳和固定,发展也相对滞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使用者对街区空间的需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解决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对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有待深入探讨。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十九世纪末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始崭露头角,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共和国长子”,在东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中西兼容并蓄,涵盖多个时期的规划建筑思潮,多国文化交融共生,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哈尔滨的街区有着独特的布局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哈尔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成因 2.1 城市肇始时期 2.1.1 城市建设缘起 哈尔滨作为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97年[2],但普遍认为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才开始有系统的城市建设活动。图1为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编制的哈尔滨平面简图,新城(南岗区)合理地布置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公园绿地等,加上埠头(道里区)和傅家甸(道外区)两个主要组团分布在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区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杨伟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要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沿海地区发展尤其迅猛。在区域经济中旅游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升,影响日趋加大,地位不容小覤。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热点课题之一。从整体上看,沿海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沉着稳健、速度较快,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推进沿海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之中已经提出加大沿海高铁的建设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高铁工程的推进实施,打造高效率的交通枢纽,促进新型的工业基地的不断完善,加快开发后备资源的进程,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陆地与海洋景观的过渡地带,滨海区域凸显了空间的异质特点,成为极具特色、有机整一的系统。作为海岸带最关键的一部分,滨海区域是后备地土地资源当中最为关键的一块。中国现行的六大后备土地资源,这是一块最适宜开发的土地。因为,其开发的前景令人看好,投资又极具可行性。所以,在整个沿海地区的开发中海岸线的开发显得极其重要,而滨海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也一定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本篇通过对X城进行分析,对城市的滨水景观保护与建设进行祥加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x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has shown a steady growth trend. It has gradually shown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has shown a fas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trend. It has gradually reflected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domestic related fiel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lso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along the coas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reser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zone and prosperity to the people of the habitable zon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 As the transition zone of marine landscape and land landscape, the coastal area is a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with promine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stal zone, the coastal 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the most feasible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ix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astlin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of land development, the coast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X city as an exampl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provid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expectation after. Key words: X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