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报批稿)

城市色彩总体分析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受地理、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体系。一方面,针对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色彩强调暖色调的应用,其中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区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些区域是城市欧风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区,荟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调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具有欧域遗风特征的区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为主调,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为主调,构成比较丰富的“辅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医疗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白色线脚、彩色玻璃、绿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使之具有十分迷人而艳丽的色彩,构成“点缀色”,使整个区域形成和谐、温暖的色调。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但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和飞速建设,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和谐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某些地区色彩杂乱无章,缺乏统一,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或超低明度颜色作为主体色,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与造型较为突出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一些工业区及旧居住区,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老”和“旧”使整体环境缺乏生气,造成城市生活区“破败”和“灰”的印象。因此,完善和规范哈尔滨城市色彩体系是城市形象设计面临的迫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如何把色彩有序地组织到城市中去,形成独特和谐的城市色调是进行色彩规划的最根本问题。只有制定出相应的长远景观及建筑色彩规划,并在统一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局部景观及建筑色彩,才能使城市色彩富有层次与韵律,使城市更具整体美感。

色彩定位与控制分区

1、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哈尔滨市的城市色彩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在特定的传统风貌区初步形成了以明快的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因此,在色彩规划中应予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使之逐步形成哈尔滨的色彩风格。

2、适应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

由于哈尔滨市冬季环境色彩单调沉闷,草木枯萎、气候寒冷,城市笼罩在一片没有色彩的灰蒙蒙之中。因此,应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使冬季城市亮丽起来,同时可将各种浓郁艳丽的色彩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使环境既统一又显俏丽,让人们在冬季生活在生动活跃的氛围中。

3、突出时代性与现代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要求城市建筑色彩在与整体环境色彩相协调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明度及饱和度,以增强时代感,丰富科技内涵。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城市文化的深层次上去挖掘,哈尔滨建筑从历史到近代,再到现代所呈现的特色都比

较明显,总结哈尔滨社会历史文化的沿革和历史上多民族、多文化的多元特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寒地城市色彩与哈尔滨特色的结合,经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总体色彩规划应本着“明快、大方、温暖、和谐”的原则,确定城市总体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哈尔滨代表色彩为米黄色和白色的辉映,在此基础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打造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彩哈尔滨。为强化哈尔滨色彩,本规划将城区划定为色彩重点控制区和宏观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包括城市各类传统保护区及其协调区,总体城市设计所所划定的城市节点区域,如城市重要功能与景观节点区、城市重点项目周边地区及成片居住区。宏观控制区为城区中除重点控制区以外的区域。重点控制区一般有明确的城市色彩定位,宏观控制区以建筑群类控制为主,为控制方便,都以“城市色彩设计导引”的方式给予明确。

哈尔滨市城市控制分区

色彩规划说明图色彩规划说明图

建筑色彩现状分析图建筑色彩现状分析图

建筑色彩现状分析图建筑色彩现状分析图

建筑色彩现状分析图

哈尔滨市城市环境设计调研报告1

哈尔滨市城市环境设计调研报告 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组分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简介:本小组以“时间轴”的顺序对于兆麟公园、斯大林公园、群力体育公园进行调研分析。 兆麟公园: 始建于1906年,公园的兴建经了四个发展时期,初建命名为“董事会公园”,后改为“特别市公园”,解放后更名为“道里公园”。一九四六年三月九日,李兆麟将军安葬于此,后经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兆麟公园”。哈尔滨兆麟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地带,周围大厦林立,与美丽的松花江隔道相望,公园占地面积8.4公顷,是哈尔滨人休闲度假的圣地,气势磅礴“冰灯游园会”更是吸引来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 一、交通流线分析 兆麟公园主入口的交通引导功能较弱;城市公园入口是交通序列的第一要素,是交通系统的第一阶段,是游人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过渡的开端,也是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的结尾,具有强烈的交通组织功能。对于汽车时代的今天,兆麟公园的交通引导功能明显不足。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美感和空间的进一步追求,兆麟公园的入口设计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再次,因为城市公园是一个复杂的场所,他既要服务于公园,也要服务于城市,充当一个过渡的空间,兆麟公园与城市的过渡性较弱,不能使游人享受到由此及彼的一种放松感,容易造成游览过程中心理的突变。 兆麟公园的设计是延中轴进行的,主入口、桥梁、山体、纪念碑基本成一条直线,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思路,入口、山体、桥梁等构筑物、纪念碑共同组成了一组高低

起伏的有机形式。因此在这里主入口发挥的起引的作用。 主入口坐落在森林街,而不是其他街道,并不只是因为与后部纪念碑相呼应,还因为森林街可以东西向无限延伸,,而南北方向的两条街道却没有,从而满足了主入口的利用尺度,极大的增加了公园的交通流动性。 二、周边环境分析 兆麟公园周边大致有四部分主要的区域、上方橙色的区域临近江边主要是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结合,左边蓝色的区域临近中央大街,有许多商业建筑以及饭店酒店,主要以商业区为主,右侧绿色区域以学校、住宅为主,还有许多的单位,主要以办公区和住宅区为主,下方的三个颜色区域以学校、政府机构为主,主要以办公区和商业区为主。 三、景观分析 3.1 自然景观分析 3.1.1 水体 水体位于公园的中心。作为景观的中心,流动感强,水中高地的设置是整个区域富于变化。中心小岛、鸳鸯岛、鸟岛、西山等特色景观被水体环绕,使游览者视野丰富多变,全园景观布置大致依水建造,流线清晰。 3.1.2 植被 园内植被品种多样,层次分明,色彩多样。并独具哈尔滨特色,有大量紫丁香灌木,不紧有视觉效果,而且芳香沁人。 3.1.3 小山 园内小山增加了公园的垂直层次,并且,山上多建造亭榭,独具中国特色。 3.2 人工景观 3.2.1 桥 园内有多座样式各异的小桥,依水而建,链接岸边和各水中高地。既有中国特色的木桥,也有欧洲风情得铁艺小桥,形成了中心景观的亮点。 3.2.2建筑(俄式建筑、遗留工业建筑) 园内留有两座俄式小屋,色彩鲜艳,造型多变,使游览者可以感到随处是风景。遗留下的工业建筑钢框架结构,给园内的广场界定出一个活动范围,使场地具有空间感,作为一块老少皆宜的露天活动场地,巧妙而独特。 3.3 道路分析 园内道路分为三级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修编的重点 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 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 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 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 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 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 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 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 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 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 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 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 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 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报批稿) 城市色彩总体分析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受地理、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体系。一方面,针对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色彩强调暖色调的应用,其中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区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些区域是城市欧风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区,荟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调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具有欧域遗风特征的区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为主调,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为主调,构成比较丰富的“辅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医疗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白色线脚、彩色玻璃、绿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使之具有十分迷人而艳丽的色彩,构成“点缀色”,使整个区域形成和谐、温暖的色调。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但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和飞速建设,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和谐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某些地区色彩杂乱无章,缺乏统一,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或超低明度颜色作为主体色,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与造型较为突出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一些工业区及旧居住区,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老”和“旧”使整体环境缺乏生气,造成城市生活区“破败”和“灰”的印象。因此,完善和规范哈尔滨城市色彩体系是城市形象设计面临的迫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如何把色彩有序地组织到城市中去,形成独特和谐的城市色调是进行色彩规划的最根本问题。只有制定出相应的长远景观及建筑色彩规划,并在统一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局部景观及建筑色彩,才能使城市色彩富有层次与韵律,使城市更具整体美感。 色彩定位与控制分区 1、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哈尔滨市的城市色彩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在特定的传统风貌区初步形成了以明快的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因此,在色彩规划中应予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使之逐步形成哈尔滨的色彩风格。 2、适应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 由于哈尔滨市冬季环境色彩单调沉闷,草木枯萎、气候寒冷,城市笼罩在一片没有色彩的灰蒙蒙之中。因此,应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使冬季城市亮丽起来,同时可将各种浓郁艳丽的色彩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使环境既统一又显俏丽,让人们在冬季生活在生动活跃的氛围中。 3、突出时代性与现代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要求城市建筑色彩在与整体环境色彩相协调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明度及饱和度,以增强时代感,丰富科技内涵。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城市文化的深层次上去挖掘,哈尔滨建筑从历史到近代,再到现代所呈现的特色都比

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初探

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初探 摘要:地下空间在城市未来发展中成为城市空间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哈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的研究,对地下空间规划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城市管理 Abstract: The underground space becom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part of city space in the future ci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research the West Railway Station area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planning has carrie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construction; city 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城市立体化开发的思想营运而生。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实现哈西客站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发展概况 2007年11月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哈尔滨—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客运专线将在哈尔滨交汇。为统筹四条客运专线客流组织管理,缓解哈市南岗火车站周边交通紧张状况,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联合研究确定,在哈西客站地区规划建设哈尔滨规模最大铁路客运枢纽哈尔滨铁路西客站。 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部,规划范围为东起学府路,西至迎宾路和城乡路,南起哈南铁路编组站,北至康宁路和职工街,总占地面积约18.3平方公里。东侧学府路主干道与102国道、京哈高速和城市三、四环相连接,西侧城乡路与机场高速相连,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出城口和门户地区。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铁建设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哈尔滨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整合发展,以此提高利用土地资源融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高铁枢纽的核心侧动力,构筑城市发展新高地,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2 地下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根据哈西客站地区“哈尔滨城市新中心”规划定位,为使哈西客站地区地下空

广场设计方案

广场设计方案 1城市与广场设计的肌理结合 根据城市空间环境体系,各个城市广场在功能、性质、规模、区位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了不同主题、不同形状风格的一系列城市广场,共同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有机整体。在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基础上,与城市原有的肌理、道路相吻合,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地形、区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地位做全面的分析,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产生有效联系,形成有序的,良好的城市内部空间。在哈西项目设计范围中,它周围的各个功能性建筑:西侧终端的高铁西客运站,长途客运站,城市地铁站,哈西新区的标志性建筑——双塔,迎宾大道南侧的万达商业楼等等,而这些功能性主体建筑与广场及街道的城市外部空间之间所带来的问题,广场的基本价值——人的活动与功能主体建筑在城市外部空间中能更好给人赋予空间方位感而获得定位,并且能发挥各自的独特性同时怎样更好地又能很好地彼此联系统一整体,而这就是作为广场设计的问题及制约性因素,也是我们寻找广场空间语言的关键。以及所涉及道路之间的不同设计定位,例如学府四道街(中兴大道)作为整体哈西新区的规划定义为礼仪性迎宾大道,而哈西大街定义为体验性城市主街,丁香大街(哈尔滨大街)则定位于景观性花园大道,符合城市设计的大局观念是这次设计的基本价值的体现。 2广场元素的连接性 2.1广场之间的连接性 街道景观的中心节点和谐广场,位于中兴大街与和谐大道的交汇,是临街建筑与道路的过渡区域,怎样更好地引入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触动新的空间形式。以商业集客力为主的万达广场,在广场的参与性方面已经满足的情况下,而其专属的空间结构要求我们在广场空间多元化性的链接方面找到一个新的接入点,处于中心孤岛的绿化景观为主的中兴广场,由于哈尔滨大街与中兴街的隔断使其广场的被分割,空间的社会性受到制约,方案采取了加强广场之间的对话机制,也加强了流动空间之间的连接性。 2.2交通的连接性 中兴休闲的街道不是指以交通为主的道路,而是通过街道引人入胜,达到行路过程中的休闲,行人可进入情和景的休闲中,因而要求街道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从而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做到“出人意料,如人意中”,给人以美的感受。在中兴广场设计中将空间和时间用“断”的空间处理,建立新中心的秩序和景观。实现空间与时间的重叠效果,其中包括新的商业内容和新视角的景观感受,以及在分化的空间用自动扶梯,下沉庭院,过街天桥,贯穿内中心的内外上下,实现人流、车流的分离,充满情趣。另外“断”性的空间处理将中兴休闲廊道跨过车行道与中兴广场连在一起,形成多元化从容的步行体系,与快车行道共同形成城市的两种表情,犹如人体内的食道与呼吸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两种重要内容,功能性的满足情况下也产生动感空间,在视线的快速移动中也注意了景观的“连”续韵律,强调色彩与线性的变化,步移景异。 2.3功能设施的连接性 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对于室外公共空间的功能划分来说,要使所有的功能空间精确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唯有做到活动空间在功能上的“连”续性,例如街道,步行街作为活动空间,融入室内处理手法,根据人的行为方式和主题景观形式的整体性中,根据分割所设立的座椅、电话亭、公共卫生间、滑道等融入其设计中,更好地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建筑、道路、广场、绿地、花园以及停车场等,这些都是城市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而这些构成元素又各有特点,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将他们共有的同质的东西和用某种形式的表达连接,同时他们还会对城市空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并共同构建出公共区休闲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环境“连”续体。

哈尔滨市松北新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哈尔滨市松北新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松北新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哈尔滨市松北新区前进松浦分区规划,结合松北新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松北新区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临建工程和个人建房按相关法规及具体规划要求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生态型居住社区 第四条生态居住社区环境建设 整体开发的居住社区应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湿地、树木和河流,绿地率不得低于40%。社区内集中绿地绿化布局应体现均布共享的原则,绿化植物选择要考虑季相变化,做到花、草、乔、灌结合与针、阔混交,其中乔木栽植比例不得低于绿地总面积的1/3;集中绿地内应结合现状地形、地貌,适当拓宽河道,加大湖面,营造水体环境,面积一般不得低于绿地面积的1/4;集中绿地应向社会开放。 第五条建筑风格、外装饰及色彩 建筑风格及庭院布局应体现北方寒地特点及现代欧式风格。建筑外装饰应采用高档石材、金属装饰板、高档涂料、玻璃幕墙等高标准装饰材料。建筑立面与色调应明快、美观,在统一的基调中寻求和谐与变化。 第六条开发强度 居住社区内高层、多层、低层建筑比例为3:3:4;建筑密度不大于25%;建筑容积率以1.0为宜,局部地段不大于1.4,其中高层(18层以上)集中设置地段的容积率不大于3.0。 第七条建筑间距 居住建筑纵墙之间间距,旧区改造不小于檐高的1.8倍,新区建设不小于檐高的2.0倍。 第八条消防设施与停车场建设 根据消防统一规划要求集中统一设置居住社区消防系统。市政管网不能满足消防要求的地段,应单独设置消防泵房和消防水池,以保证建筑物室外消防用水及多层建筑物室内消防用水的需要。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有特殊消防要求建筑的室内消防用水可单独设置。 以居住社区为单位,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停车场,其中地上停车位不得少于停车位总数的1/3,户均停车位按每户0.5至1.0个考虑(并按国家制定的导则执行)。 第九条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与集中供热 以居住社区为单位,集中统一建设中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新设计的单体建筑物应设计自来水和中水两套给水管道。社区排放的污水通过排水系统排至社区中水处理站,经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 对采用中水回用的居住社区,由于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水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可给予适当减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新建社区及各类新建建筑由集中供热系统统一供热,不得单独分设供热设施。原有社区与建筑也应逐步取消锅炉房,实施集中供热。 第十条节能

哈尔滨五月旅游攻略

哈尔滨五月旅游攻略 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以其独特的冰雪资源和欧式 建筑风情而闻名于世。每年五月份,正是哈尔滨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也是游客们踏青赏花的最佳时机。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哈尔 滨五月旅游攻略,帮助您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旅行。 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特大城市之一。五月 份正值春季,哈尔滨的气温逐渐回升,大部分时间处于10摄氏度 到20摄氏度之间,非常适宜出行。此时,大自然开始苏醒,花草 树木盛开,成为了赏花赏绿的好时节。 在哈尔滨五月旅游中,最著名的景点无疑是哈尔滨市中心的中央大 街和松花江畔的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融合了欧洲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被誉为“东方的莱 茵河畔”。在这里,您可以购物、观光、品尝各种地道的哈尔滨美食,还可以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而圣索菲亚教堂作为哈尔滨最古 老的石构建筑,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建筑之一,拥有悠久的历 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除了中央大街和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例如,位于哈尔滨市区南岗区的哈尔滨香山公园是哈尔滨最大 的市区公园之一,被誉为“北国名园”。这里山清水秀,园林景观 独特,四季皆宜,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而相距不远的防洪纪念塔 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此外,

您还可以参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哈尔滨博物馆、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校园等等。 当然,在五月份,哈尔滨还有一个不容错过的活动——哈尔滨植物园的牡丹花展。哈尔滨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高纬度植物园,每年的牡丹花展都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种植有各种品种的牡丹花,色彩斑斓,香气四溢,是摄影师和花卉爱好者们的天堂。此外,植物园还有其他各种花卉展览和园艺活动,给您带来更多的游览乐趣。 在哈尔滨旅游中,除了欣赏景点,品尝当地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哈尔滨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著名,有着丰富的饮食选择。您可以尝试当地的特色小吃,如锅包肉、东北饺子、松花粉等,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俄式风味菜肴。此外,哈尔滨的啤酒文化也是一大特色,您可以品尝到各种口味独特的啤酒,如哈尔滨啤酒、哈啤、波罗的海啤酒等。 对于喜欢购物的游客来说,哈尔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央大街上有许多知名的商场和购物中心,您可以购买到各种品牌的服装、首饰、化妆品等。此外,哈尔滨以其特色的冰雪产品和手工艺品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您可以到哈尔滨的特色小商品市场购买到各种纪念品和特产。 总而言之,哈尔滨五月旅游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选择。无论是欣赏景点,品尝美食,还是购物娱乐,都能给您带来一段难忘的旅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建筑色彩分析

2013-2014年第一学期《建筑色彩学》课论文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班级:环艺12-2任课教师:方芳姓名:黄治荣学号:17 成绩: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建筑色彩分析 【摘要】色彩作为建筑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地方特征和文化传统色彩同样在建筑更新以及创造新的都市文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圣·索菲亚教堂的色彩的分析,突出了建筑本身的属性。 关键词:圣·索菲亚教堂建筑色彩分析 一、建筑的表达形式:色彩的作用 建筑的形象通过形式、质感和色彩三要素来表达,其中色彩是最具造型活力、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因素.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建筑的人文特征,反映城市的时代风貌,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建筑的色彩能引人联想,产生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它和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建筑的表现形式. 因此对建筑色彩的表现规律及应用形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二、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整体风貌与城市色调相呼应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 它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东正教堂也是古典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图1)。图2所示是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广场占地22000平方米地处哈尔滨市繁华商业中心,是城市景观特色突出的地区全市大型购物中心集聚地城市交通中心区域教堂与广场周边欧式建筑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周围配以绿化和矮的欧式栏杆,将有鲜明特色的建筑充分展示出来使人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深受拜占庭风格影响的富有变化的教堂建筑使得这一历史性区域主体得以建立。教堂建筑主要由红砖和绿色的屋顶构成,都体现了自然的色彩。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浸染的城市,整体风貌吸收了俄罗斯、法国等西方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因此,欧域遗风特征奠定了哈尔滨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构成辅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医疗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以白色线脚、彩色玻璃、

黑龙江的哈尔滨与俄式建筑

黑龙江的哈尔滨与俄式建筑 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哈尔滨作为该省的省会,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俄式建筑,它是哈尔滨历史上与俄罗斯接触交流的产物。本文将探讨哈尔滨与俄式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建筑风格对城市的影响。 一、哈尔滨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因此两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俄罗斯移民涌入哈尔滨。这些移民带来了俄罗斯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为哈尔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俄式建筑的特点 俄式建筑是指受到俄罗斯建筑风格影响的建筑形式。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形式多样:俄式建筑包括了不同的风格,如巴洛克、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等。这些风格在哈尔滨的建筑中都可以找到。 2. 精细的装饰:俄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砖石和雕塑等材料进行装饰,使建筑物更加华丽而富有艺术感。 3. 大胆的色彩:俄式建筑的外墙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和蓝色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哈尔滨的俄式建筑 哈尔滨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大量俄式建筑的城市,这些建筑物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中央大街,这条街道上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俄式建筑,如哈尔滨铁路局大楼、哈尔滨音乐厅和哈尔滨火车站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俄式建筑也非常值得一提。比如,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的东正教堂,其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了哈尔滨的地标之一。此外,还有圣阿列克谢教堂、哈尔滨东正教堂和哈尔滨天主教堂等。 四、俄式建筑对哈尔滨的影响 俄式建筑不仅仅是哈尔滨的一种建筑风格,更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这些建筑物展现了哈尔滨与俄罗斯交流的痕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俄式建筑也给哈尔滨带来了经济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其中俄式建筑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景点之一。这些建筑物成为了哈尔滨的名片,为城市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俄式建筑还对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尔滨在建设过程中借鉴了俄罗斯的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例如,哈尔滨的街道宽阔而整齐,建筑物排列有序,这些都与俄式建筑的风格相契合。 总结起来,哈尔滨与俄式建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俄式建筑不仅丰富了哈尔滨的建筑风貌,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它们展示了哈尔滨与俄罗斯交流的痕迹,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城市规划上的影响。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俄式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哈尔滨亮化工程方案

哈尔滨亮化工程方案 1. 引言 亮化工程是城市夜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吸 引力。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本文将针对哈尔滨市的亮化工程,提出一份全面的方案,以改善夜间城市景观。 2. 哈尔滨亮化工程的目标 哈尔滨亮化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打造出富有文化特色、舒适宜 人的夜间景观,彰显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现代魅力。具体目标如下: •提升城市的夜间景观,增加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力; •强调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展现城市的魅力; •提高人们对哈尔滨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方案概述 本亮化工程方案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最佳亮化区域选取 根据哈尔滨市的地理、文化和人流等特点,选取最佳的亮化区域,包括市中心 地区、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等,以确保亮化效果的最大化。 3.2 照明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根据选定的亮化区域,制定详细的照明设施规划与设计方案。包括照明灯具的 选用、数量和布局等。同时,考虑到节能环保,应选择高效节能的LED灯具,并 合理控制亮度和色彩,以创造出舒适、温馨的夜景。 3.3 灯光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灯光控制系统,实现对亮化设施的精确控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场景。 控制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远程调节和定时开关等功能。 3.4 景观亮化方案 根据哈尔滨市的特色和文化,制定相应的景观亮化方案。可以通过灯光的运用,凸显建筑物的特色、街道的流线和公园的绿化等,以创造出独特的夜间景观效果。

4. 方案实施 4.1 施工组织 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明确施工流程和责任分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4.2 培训与安全 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4.3 售后服务 施工完成后,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和维护保养服务,保证亮化设施的持续运行 和效果。 5. 方案评估与优化 实施方案后,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和优化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 进亮化工程方案,以适应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6. 结论 哈尔滨亮化工程方案旨在提升城市夜间景观,展示城市的历史和现代魅力。通 过合理布局和设计,采用高效节能的LED灯具和先进的灯光控制系统,打造出富 有文化特色和舒适宜人的夜景。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组织、培训和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实施后,要进行定期评估和优化工作,以持续提升亮化工程的效果。最终目标是增加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力,提高人们对哈尔滨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浅议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

浅议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景观 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道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并且有利于 水土保持。而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道路绿化的设计和 植物配置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北方城市的气候干燥寒冷,气温变化大,降水少,土壤贫瘠,这 些因素都给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在北方城市中 进行有效的道路绿化设计,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成为了当 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北方城市的道路绿化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 观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问题和挑战,开展相关研究对 于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 对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城 市道路绿化的规划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 的相关问题,通过对现有设计原则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适合北

方城市的道路绿化方案。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剖析城市道路绿化 景观设计的原则,探讨如何在城市道路绿化中融入北方特有的自然风 貌和文化元素;二、分析植物配置的要点,研究不同植物搭配的效果 和搭配技巧;三、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 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四、评价不同植物配置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选择适合北方城市气候特点的植物种类; 五、探讨环境因素对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影响,为未来城市道路绿化 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旨在为北方城市道路绿 化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绿化工作的不断提升 和发展。 2. 正文 2.1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是指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和设计 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定,以保证道路绿化景观的美观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 几个原则: 首先是生态原则。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当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合理布置各类植物,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还要注 重生物多样性,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提高绿化带的 生态功能。

地域文化与城市色彩规划——以合肥城市色彩规划为例

地域文化与城市色彩规划——以合肥城市色彩规划为例 武珩 【摘要】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城市色彩规划应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应结合地域文化,从自然、人文和社会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1)002 【总页数】3页(P123-125) 【关键词】地域文化;色彩;合肥;城市规划 【作者】武珩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13 色彩,是城市景观与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城市色彩方面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得较早,很多城市都进行了色彩方面的实践。例如被拿破仑赞为“世界上最美城市”的巴黎,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淡米黄色和深灰色,这两个颜色就成了巴黎的标志性颜色。在拉德方斯最有影响力的色彩设计当属著名的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教授所设计的“四季商业城”[1]:在面向高速路的建筑物墙面入口处选择渐变的绿色系来处理,在单调中寻求变化;在整座商业城中,色

彩被定位为一种标识,每一个层次,每一条路,采用不同的装饰方法,在偌大的商业城中,人们因此可以安心地购物而不必担心迷路。 巴黎、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纽约、威尼斯等城市在继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均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色彩特征。相比之下,我国色彩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城市明显缺乏个性和色彩魅力以致给人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印象。城市管理者简单地把城市现代化理解为楼高、路宽、广场大,一味地比“个高”(高层建筑),比“体胖”(城市规模),许多古城在现代化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个性和特色[2],最终也是千城一面。城市只剩下冰冷的钢筋水泥,只剩下土灰色的天空和人际之间冷漠的面孔。失去个性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气质的人一样,是没有魅力的。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进步,城市色彩日渐为我国规划界所重视,不少城市逐步开始了对于城市色彩的规划与研究,如北京的城市色彩被确定为以灰色调为主的灰色系,大连市定为米黄色,哈尔滨市定为米黄色和白色等。笔者拟以合肥为例,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色彩的控制和引导。 一、合肥城市色彩的地域性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建筑风格多元化,传统建造颜色既有徽州的粉墙黛瓦又有青砖青瓦的青堂瓦舍,颜色以灰、白色为主,近当代的建筑以浅灰、白色为主,属中性明快色调。 (一)绿色——绿体景观色彩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适宜生活。合肥市的自然空 间资源优越,北依董铺水库,西近大蜀山,西南为紫蓬山风景区,南面巢湖。(图1) (二)蓝色——水岸天际景观色彩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 正文: ----------------------------------------------------------------------------------------------------------------------------------------------------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 (2001年8月23日哈尔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1年10月19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管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市区内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管理与保护。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是指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风貌特色、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界面、街道、街坊和区域。 第四条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管理,应当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五条本条例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规划部门)组织实施。 市房产、公安、市政公用、土地、文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市规划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条例,协助市规划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进行保护,并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认定标准。 第八条认定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由市规划部门组织规划、建筑、文物、文化艺术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并对保护建筑划分类别,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九条市规划部门应当在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批准公布后30日内,设置由市人民政府统一颁发的保护标志牌。 第十条市规划部门应当建立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档案。产权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提供有关资料,配合做好建档工作。 第十一条在保护建筑和保护街道周边应当划定保护地带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保护地带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划定保护地带和建设控制地带,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功能、环境、景观和安全的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编制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市规划部门应当有计划地拆除影响保护建筑保护地带、保护街道、保护街坊和保护区域环境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第十三条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产权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进行定期维护,发现危害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市规划部门报告。 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内的房屋出租的,产权人和使用人应当签订保护协议,并报市规划部门备案。 保护协议的标准文本,由市规划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四条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房屋进行修缮,其修缮人应当提出方案,报市规划部门批准。市规划部门应当自接到方案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批准。 市规划部门有权对修缮工程进行检查。 第十五条在保护建筑保护地带和保护街区内挖掘道路敷设地下管线,应当向市规划部门提报挖掘计划,经市规划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十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公有房屋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抢救性维护。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保护进行捐赠或者赞助。捐赠和赞助的资金专款用于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维护。 第十七条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可利用开发作为旅游景点的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进行投资开发,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对在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十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一、现状概况 哈尔滨市自1994年1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名城保护规划。现已公布市区40处文物保护单位,134处保护建筑,3处保护街坊,3条保护街道,1个保护地区。 二、存在问题 1、名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一方面作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的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缺乏深入的研究,城市建设如广场、建筑、雕塑等缺乏历史文化的延续,没有形成哈尔滨的地域特色。 2、改造与保护矛盾尖锐 随着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是一个重大挑战。为寻求经济效益,成片地拆除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建设了大量与原有建筑及街区不协调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城市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 3、保护意识淡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加之受经济利益驱动,致使个别保护建筑被拆除。 4、保护资金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政府在名城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三、名城特色 哈尔滨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型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其主要的色为: 1、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 哈尔滨城市文化是在北方寒地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混合体。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特征。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建筑质量及艺术价值较高的优秀历史建筑,形成了具有鲜明外来文化特征的历史空间和历史环境,造就了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固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建构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庙和极乐寺的建立和其它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的存在作为一种平衡的力量使哈尔滨留下了清晰的民族文化印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使哈尔滨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并有了“独冠关东”的美称。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了独具特色建筑、空间形式及生活方式,如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空间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修编的重点 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 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 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 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 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 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 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 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 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 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 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 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 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 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 Code for Compiling Regulatory Planning 2004-02-06发布 2004-03-01实施 黑龙江省建设厅 联合发布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 Code for Compiling Regulatory Planning DB23/T744-2004 主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黑龙江省建设厅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施行日期:2004年03月01日 2004 哈尔滨

前言 为提高我省城市规划整体水平,更好地指导与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满足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使用工作的需要,统一黑龙江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深度,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标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黑龙江省建设厅决定编制《黑龙江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其它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范和规定,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省实践经验,参考其它省、市有关资料,并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为了提高规范的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给黑龙江省建设厅(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308号;邮编:1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李春梅林红杨王宏伟王娟韩杰张毅 范晓磊邵强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编制的主要内容 (6) 4 编制的具体要求和深度 (8) 4.1 土地划分及其兼容性规定8 4.2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11 4.3 居住人口规模预测13 4.4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13 4.5 道路系统14 4.6 市政公用设施15 4.7 城市设计16 4.8 经济分析16 5 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17) 5.1 土地使用规定17 5.2 建筑管理规定19 6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内容 (20) 附录A 规划文本的编写内容 (2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