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明书范例---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说明书范例---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工作要求,市城市规划局在原有绿地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向市人大、市政协征求意见和邀请七区、有关委办局、12县(市)召开座谈会吸纳多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还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对该项规划进行了论证、咨询,并已报请市委、市政府通过。

一、哈尔滨市绿化现状分析

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哈市园林绿化现已形成以沿江一条线,马家沟河两岸绿化为主体的"J"字形绿化主体,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绿化框架。截止2001年底,绿化覆盖率为28.7%,绿地率为24.4%,人均公共绿地为4.66m2/人。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绿地面积少,所有绿化指标均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园林城市及东三省城市三大绿地指标(2000年底数据)

·从哈市绿地系统的现状来看,绿地分布不匀,主要分布在动力区、平房区及沿江一带,而在哈市环境污染较重、人口密集的太平区绿地分布却很少。·公共绿地类型不丰富,缺少多样性、主题性、专业型公园。

·哈市现有公园中,游乐设施占用大量公园绿地,致使公园绿地面积大大减少,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例不合理,街头游园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

·道路绿化中,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严重不足,道路绿地率低,道路改造建设中,没有按照道路绿化规范留出是够绿化用地,道路红线与其它用地间的绿带面积有限,甚至有的无绿化隔离带,分车带窄,缺少路侧绿地,且道路绿化结构简单、树种单一。在已有的943条道路中只有33.4%的道路绿地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当一部分单位庭院中硬质景观较多,减少了城市专用绿地绿化面积。

·80年代末以来,新区开发基本能够按国家标准留出30%的绿化用地,但绿化重点都集中投入到中心花园和组团花园之中,没有按照居住区规划规范,留出各级别绿地,且中心花园内硬质景观较多,纯绿地面积仍然较少。

·现有防护绿地比较分散,不能构成体系,主要零星分部在城乡结合部,而在铁路沿线、哈东、哈西化工区缺少防护绿地。

·生产绿地逐年被蚕食现象严重,如:机场路建设、哈南编组站建设和市花卉大市场建设

等占用了生产绿地近30公顷,规划三环路建设还将继续占用一苗圃、三苗圃的绿地;且现有生产绿地内绿化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城市绿化用苗需要。

二、规划目标

将哈尔滨市建成新世纪环境宜人、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景观优美、文化内容丰富的生态城市,力争建成国际寒地生态城市的典范。

三、规划指导思想

瞄准、顺应21世纪国内外一流水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构筑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高水准、高品位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规划原则

整体协调性原则、借鉴性原则、文化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五、绿地指标规划

(一)国外城市园林绿地的指标标准

1、美国人均绿地指标40平方米(包括自然公园、高尔夫球场、野营地等) 人均公园面积12平方米

2、英国英国规定人均公共绿地28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

3、法国规定人均绿地为30平方米

4、澳大利亚 1965年采用人均公共绿地19.2平方米的标准。

(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生产绿地面积不低于建成区总面积的2%,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

(三)国家绿地标准按照200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到2005

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复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

(四)黑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0%以上。

(五)哈尔滨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这些城市的三大绿化指标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市与已命名部分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有很大的差距,已命名园林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已达人均9.1平方米,哈尔滨市与之相差4.44平方米,绿地率平均值已达

35.28%,哈尔滨市与之相差10.88%百分点,为此确定哈尔滨市实际绿地发展指标,即: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精神,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做为哈尔滨市2005年绿地系统规划指标,将已命名的园林城市的平均绿地率35.28上,人均公共绿地9.1m2/人以上做为哈尔滨市2007年绿地系统规划指标,按照这一指标可以推算出哈尔滨市近期至少需增加公共绿地1457.6公顷,按每平方米绿地50元计算,最少需资金7.3亿元,而根据调查,近几年年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仅70--89公顷左右,因而要达到国家标准,改善哈市环境条件,必须制定一系列抢救性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绿化投人,改变现状局面,根本改善城市环境条件。

哈尔滨市与部分园林城市绿化水平比较(2000年数据)

六、园林绿地生态系统规划

(一)公共绿地规划

1、规范现状公共绿地对现状77处公园、游园进行首批绿地挂牌管理,划定责任单位,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定期进行考核。对现状绿地逐步按生物量考核其绿化质量、绿地建设充分体现北方园林特色,以种树为主,种花草为辅,要达到乔灌比为3:l,针阔比为l:4,绿地内草坪面积不超过绿化面积的40%(除城市重点广场外),质量不合格的绿地要重新建设,提高绿化质量。对现状占用公园的建设项目一律拆除还绿。

2、公园主题规划按国际惯例公园共分l7类参照国际上的分类标准,结合哈尔滨市实际情况,确定哈尔滨市近期公园类型共10类。

(1)植物园类 (2)动物园 (3)儿童公园 (4)主题公园 (5)体育公园 (6)综合公园 (7)文化艺术、雕塑公园类 (8)纪念公园类 (9)民俗公园类 (10)科学公园

3、规划公共绿地结合工业企业搬迁、危房改造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依据服务半径理论,每隔500米设一处不小于3000m2的公共绿地,每隔1000米设一处不小于5公顷的公共绿地。在老城区以建中、小型绿地为主,在城市边缘区和新区大、中、小型绿地相结合。满足市民近游憩

的需要,不断缓解中心区"热岛效应"。近期共规划大型公共绿地15处(10公顷以上):中型公共绿地14处(5公顷以下);小型公共绿地142处(0.5公顷以下)。

(二)单位附属绿地规划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例不低于30%,其中:哈东化工区内的工业企业绿地率要不低于30%,并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大专院校、医院、休疗养院、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三)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留出居住区各类型、级别绿地,满足下列要求。其中,旧区改造留出不少于25%的绿化用地,新区开发留出不少于30%的绿化用地。新区开发居住区级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ha,小区级不小于0.4ha,组团级不小于0.04ha,且公园内绿地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70%。按照国家标准,新区建设绿地面积占居住用地30%以上,旧区改造绿地面积占居住用地面积25%以上规定;居住区绿化要强调和组织绿色空间,力争达到一区一品。

(四)道路绿化规划在现有街道绿化树种基础上,适当增加蒙古柞、紫椴、糠椴等绿化品种,力争做到一路一树、一街一景。

l、更换补植现状部分街路树木品种,解决现状街道绿化树种单一局面。针对现状部分街路树木长势不好,树型、树种与街路功能、景观不协调情况,规划更换红旗大街分车带树种,在南直路、保健路、汉广街、校外街补植绿化树种。

2、建设十条园林景观大道结合城市综合改造,拓宽道路两侧绿地,规划将城乡路、埃德蒙顿路、新阳路、大直街、哈平路、和平路、长江路、通乡街、红旗大街、中山路建成园林景观大道,道路绿地率平均达到40%。

3、改造学府三道街、和兴三道街、中兴街、平准街等10条街路,打通、新建三环路、电塔街等10条街路,规划到2005年道路绿化面积将达到694.14公顷。将大直街、中山路、和平路、长江路拓宽、改造建成园林式景观大道。改造学府三道街、和兴三道街、和兴头道街、中兴街、平准街等11条街路,打通、新建三环路、电塔街等10条街路。

(五)防护绿地规划

l、建设二纵一横绿色廊道,推动马家沟、何家沟、铁路沿线两侧的改造,实现组团式布局。

·在马家沟现有绿化基础上,绿化向纵伸方向发展。即:在马家沟城区段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尽快拓宽河两侧绿地面积,重点搞好马家沟(一匡桥--海城桥,太平铁路桥--入江口)段的绿化建设。马家沟郊区段(工农水库--五院)两侧各100米绿化带建设。

·完善何家沟平房段绿化,建设何家沟(合力桥--入江口)段两侧的绿化及东何家沟(合力桥--制药总厂)绿化。

·建设铁路沿线哈站--滨江站、滨江站--哈东站、哈东站--香坊站、香坊站--王兆站、王兆屯--哈站围合的环线及哈站--乡政街段,两侧各30 米的绿化带,全长32公里,绿化总用地219公顷。

2、建设一环"宽带式"绿化隔离区,防止城市无限"摊大饼"式发展。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隔离区的要求,近期建设四环路两侧各 100米的绿化带,建设绿色与苗木培育宽带区和绿色与科普教育宽带区,形成向市内输送新鲜空气的"氧气库"。

(六)生产绿地规划

·规划对现有生产绿地依照绿线管理办法,进行保护,绝对不得占用,且现有绿地内的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不得扩大,确保可施业面积达到80%以上。

·结合哈市郊区规划,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道区群力建立占地 80公顷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形成现代化农业园区苗圃基地,扩大生产绿地面积。

·园林部门要做好苗木发展计划,远近期相结合,有计划定向培养苗木,到2005年苗木自给率要达到80%以上。

点击图可放大

七、规划实施后哈尔滨市绿地达到指标分析

规划到2005年,绿地总面积7440.7公顷,哈尔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5%、绿地率达到3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m2/人。

规划到2007年,绿地总面积8344.74公顷,哈尔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2%、绿地率达到36.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Olm2从。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说明书范例---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工作要求,市城市规划局在原有绿地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向市人大、市政协征求意见和邀请七区、有关委办局、12县(市)召开座谈会吸纳多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还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对该项规划进行了论证、咨询,并已报请市委、市政府通过。 一、哈尔滨市绿化现状分析 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哈市园林绿化现已形成以沿江一条线,马家沟河两岸绿化为主体的"J"字形绿化主体,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绿化框架。截止2001年底,绿化覆盖率为28.7%,绿地率为24.4%,人均公共绿地为4.66m2/人。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绿地面积少,所有绿化指标均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园林城市及东三省城市三大绿地指标(2000年底数据) ·从哈市绿地系统的现状来看,绿地分布不匀,主要分布在动力区、平房区及沿江一带,而在哈市环境污染较重、人口密集的太平区绿地分布却很少。·公共绿地类型不丰富,缺少多样性、主题性、专业型公园。 ·哈市现有公园中,游乐设施占用大量公园绿地,致使公园绿地面积大大减少,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例不合理,街头游园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 ·道路绿化中,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严重不足,道路绿地率低,道路改造建设中,没有按照道路绿化规范留出是够绿化用地,道路红线与其它用地间的绿带面积有限,甚至有的无绿化隔离带,分车带窄,缺少路侧绿地,且道路绿化结构简单、树种单一。在已有的943条道路中只有33.4%的道路绿地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当一部分单位庭院中硬质景观较多,减少了城市专用绿地绿化面积。 ·80年代末以来,新区开发基本能够按国家标准留出30%的绿化用地,但绿化重点都集中投入到中心花园和组团花园之中,没有按照居住区规划规范,留出各级别绿地,且中心花园内硬质景观较多,纯绿地面积仍然较少。 ·现有防护绿地比较分散,不能构成体系,主要零星分部在城乡结合部,而在铁路沿线、哈东、哈西化工区缺少防护绿地。 ·生产绿地逐年被蚕食现象严重,如:机场路建设、哈南编组站建设和市花卉大市场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说明书 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2008.12

前言 2006年7月,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圆。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市各镇街结合各自发展特征开展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 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 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 (一)工作阶段划分 (3) (二)技术路线 (4) 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 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 (一)概况 (5) (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7) 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15) (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15) (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17) 三、重点问题思考 (20) (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20 (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20 (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20)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1、总体规划: 根据《博鳌乐会古城控制性规划》,将乐城岛建设成为:集人文资源、旅游度假、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力争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区的启动项目。 2、景观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乐城岛紧邻万泉河旅游开发区和博鳌水城,同时也位于博鳌水城保育区范围内,清澈壮美的万泉河水及两岸茂密的植被与岛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生态环境是乐城岛发展的根本,一切经济与建设活动均须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乐城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突出社会环境的文化性,提倡物质环境的功效性。 (3)、集约化原则 乐城岛由万泉河环绕四周,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空间拓展也同时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在优先保证岛内生态环境,古乐会城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3、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景观构成 规划区内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文资源;生态建筑;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 生态建筑: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态环保示范住宅及酒店建筑;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新技术农业用地、一般耕地、公共绿地、林地等。 (2)、景观布局 景观规划遵循自然肌理,在对现有古城及周边村落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新开发建设的生态建筑主要临万泉河布置,分别位于乐城岛的南北两翼,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座落于平畴与绿地之上,远可观河,近可赏园,浓浓田园风情倍感温馨。同时打通岛内南北绿色景观通廊,在北岸桥头两侧对称布置公共绿地,强化岛内景观节点。 4、规划区生态要素保护与利用分析 (1)对周边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林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储备资源,起着水土保持、涵养水质、吸氮供氧、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构成了规划区最重要的碳氧平衡调节器。 ①结合绿地、水体和道路绿廊组织送氧廊道。规划区林地是其近距离的氧源。规划区开发应该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

县城城市绿线规划(2013?2030年) 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髙,积极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容。这其 中以管理城市绿地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线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重视城市绿线应从规划开始。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时期城市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概括起 来有四大方面: 1、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首先是突出绿线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从城市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育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容,通过基质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连贯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2、满足游憩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 随着社会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一个紧迫的任务是要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通过建立风景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大型的绿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要,将城市绿地建设同城市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是对传统绿地规划畴的新拓展,对旅游城市的建设更为重要。 3、满足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要求 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即山水形胜、风土人情才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城市的基本特点来自城市场地的性质,只有当它的在性质一旦被认识到和增强时,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城市。"因此,在通过绿地构建城市形象特色时,不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美化层次上,而要去深入发现、梳理和把握城市的那些显现的和不被人们重视的自然禀赋并加以凸现、扬,通过对山、水、城、林、路的综合协调,把各种自然元素有机组合到城市空间之中,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形象与特色。 4、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 在城市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绿地被缩减规模、缓建、变更或取消也经常发生。即便是已经建成的绿地,也经常被蚕食和侵占,埋管、修路、搭棚、拉墙、树木被伐的现象屡见不鲜。很显然,绿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最脆弱的一类用地。尽管新一轮的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县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绿线有规定,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控制线,没有在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落实,实施过程中缺乏管理依据,随意性较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城市绿线规划。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二)技术背景

第四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第四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园林绿地,通过有机联系形成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与任务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合理地来布置, 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城市其他系统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并为其他系统服务。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为市民提供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良好环境,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具体目的是保护与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增加城市景观与增强审美功能,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优越条件。 随着现代工业、商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不断更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趋集中,自然环境质量逐渐下降,这给城市生活造成了很大压力与威胁。面对这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解决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尖锐矛盾,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新课题。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此为目的,承担起了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重任。 城市绿地规划分为多个层次, 具体包括如下: 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属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该层次的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绿地在总体规划层次上的统筹安排。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称“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它是对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该规划不仅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还涉及详细规划层面的绿地统筹和市域层面的绿地安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是对城市各类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具体任务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 研究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 3.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 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 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7. 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8. 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 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9. 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 10.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分类 一、我国历史上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的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哈尔滨道里区长岭湖风景旅游区概念规划为例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的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哈尔滨道里区长岭湖风景旅游区概念规划为例 吕飞;宿瑞芳;李西琳 【摘要】大规模、高强度的旅游区开发,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旅游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该文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以哈尔滨市道里区长岭湖风景区概念规划为例,从核心节点(开敞空间)、链接环节(水网系统链接环节和绿带系统链接环节)、技术措施(雨水处理与净化和湿地植物与物种选择)三方面深入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在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以期望为其他地域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rea by large-scale and high strength can caus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imbalance, it is very ba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ordi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mponents and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ory, making the example of changiing lake scenic area concept plan in Daoli district of Harbin, we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ory i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tourist area from the key nodes (open space), link links (water channel system link tache and green belt system link tache). Technical measures (the rainwater treatment and purification and wetland plants and species selection} three aspects, expect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other regional tourist area.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修编的重点 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 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 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 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 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 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 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 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 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 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 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 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 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 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 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 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 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 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 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 •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研究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成为当今社会的热 点话题。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环 境起到美化、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还对居民的身心健康 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哈尔滨市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然而,在城市化 进程中,由于土地开发和工业污染等因素,城市绿地面临一定程度的 破坏和减少。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哈尔滨市的城市绿地率为XX%,与 其他发达城市相比略显不足。 二、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的意义 城市绿地规划对于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城市绿地能够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止土壤 侵蚀等,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其次,城市绿地还能够增加城市 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因此,哈尔滨 市应该加强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挑战 在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方面,哈尔滨市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土地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并寻找新的绿地开发

机会。其次,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区的工业污染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同时,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参与也是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 四、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应加强城市绿地的规划与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各个区域的绿地,并注重保护绿地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其次,加大绿地建设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方式,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此外,哈尔滨市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绿地的影响。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促进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建议 在哈尔滨市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中,应注重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确保绿地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合哈尔滨市特点的城市绿地规划模式。此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最后,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城市绿地的管理和维护,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关注和保护。 结语: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才能真正实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点概括 一、基本观点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良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供给游憩场所和美化城市的 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样种类和规模的绿化用地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样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兼顾安排,形成拥有合理构造的绿色空间 系统,以实现绿地所拥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种类 按在城市中的地点: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 : 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域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种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里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景色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广阔的草地与浓烈的 林地,四时景观变化多样。 2小孩公园:地点应靠近居民区,并防止穿越交通屡次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域有必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办理场,污水办理厂等保 持必需的安全距离,布防备林带,并注意防备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部署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纳安全隔绝举措。 4 植物园: (1) 因用地较大,其地点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 广大民众使用。 (2) 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域,免得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合的土壤水文 条件。应尽量防止建在原垃圾堆场、郊外土壤贫乏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少水源的地方。 5 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 ( 一般不小于 10 公顷 ) ,建设投资大、管理保养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原因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保养。由于有大批的 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 纪念性园林:市里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含苗圃、花园,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备林、风砂防备林,水土保持林、水源修养林等, 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 ( 也有苗圃、花园在市里内的状况 ) 。 防备用地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最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规划范围: 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 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名词解释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休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绿地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园林绿地总面积站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三维绿量: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m3)。三维绿量是应用 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 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公园服务半径: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入口到居民住地的距离。 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盒控制的地域界线。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确定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

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道路绿地: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 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装饰绿地:是指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不允许行人进入的绿地。 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种植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3) 第三章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规划 (4) 1.全市干道网络绿色通道 (6) 2.特区内道路廊道 (6) 第四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11) 第五章树种和绿化规划 (14) 1.屋顶和房屋垂直面绿化 (16) 2.交通步行系统绿化 (16) 3.立交桥绿化 (16) 第六章古树名木保护 (16) 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17)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8) 第九章附则 (20) 附表1:XX道路廊道一览表 (23) 附表2:XX、XX区城市公园规划一览表 (23) 附表3:XX市森林、郊野公园规划控制范围一览表 (24) 附表4:森林、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近期建设一览表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指导XX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XX市城 市总体规划(1996-2010)》、《XX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行)》和国家、 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XX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XX市行政辖区,包括XX经济特区(XX区、XX区、XX区、XX区)和XX区、XX区,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XX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地, 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态环 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各类 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者纳 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Part1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定性、定位、定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营造的规划方法,其特点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引导和控制,规划依托于理性的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规划层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有两种编制形式: 第一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种是单独进行的专项规划

城市规划的五个阶段: 1.城市规划纲要——定向示意性图纸 2.城市总体规划——定性 1:5000~1:25000 3.分区规划——定量 1:5000 4.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 1:1000~1:2000 5.修建性详细规划——定形 1:500~1:2000 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 分区(期)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现代城市的5个基本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密集、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设施 Part2 著名的规划思想和理论: 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 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 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这三者贯穿西方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地的定义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 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一、保护城市环境 (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净化空气 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外,绿色植物还有明显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以及汞、铅蒸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2、净化水体和土壤 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气候 1、降低气温 植物茂密的枝叶可以挡住并吸收50%-90%的太阳辐射热。 2、调节湿度 通过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城市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3、调控气流 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将绿地中相对凉爽的空气不断传向城市建筑密集区,可达到调节城市建筑密集区小气候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降低城市噪声 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二、减灾防灾 (一)防火防震 (二)防风固沙 (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四)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 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园、动物园、苗圃等技术优势,对濒危、珍稀动植物进行异地保护及优势物种的驯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达到丰富生活于其中的动物物种数量。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 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二、观光及旅游 三、休养基地 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第三节美化功能 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 二、美化市容 三、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四、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效益 一、试简述城市园林绿地功能与作用 一、生态功能 1.改善小气候: 调节气温:太阳辐射的60~80%被植物所吸收,其中90%热能被植物的蒸腾所消耗; 调节湿度: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而降温,提高湿度一般蒸发的水分占从根部吸收的99%; 调节气流:(1)挡防风林,减风速,减风沙,改善气候; (2)通道:带状绿地,加大空气流通,将城市郊区的气流引入城市中心。 2.净化空气: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2)吸收有害气体:吸收so2的有:臭椿、夹竹桃、石榴; 吸收cl2的有:黄杨、油茶、山茶; 吸收HF2的有:大叶黄杨、海桐、香樟; 吸收o3的有:银杏、柳杉、冬青; (3)吸滞烟灰粉尘:一方面由于枝冠茂密,具有强大的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一些大

浆,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便附着于叶片及枝干,经过雨水的冲洗,又恢复 其吸尘能力; (4)减少含菌量:植物减少尘埃从而减少含菌量,有些植物还能分泌具有杀菌能力的杀菌剂,使得 空气含菌量减少;健康作用:负离子作用,芳香草对人体的影响,绿色植物对人体 神经的作用 3.防止公害灾害: (1)降低噪声 A噪声来源:交通运输,工业噪声,其他噪声 B树木绿化对噪声具有吸收和消声作用,可以减弱噪声的强度 C减噪效果影响因素:植物配植方式、树冠层、高度、位置、种类、林带的结构与宽度; (2)净化水体与土壤作用: 许多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植物的地下根系的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3)涵蓄水源与保护地下水 4.保护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 二、空间功能: 1安全防护作用:避震防火作用[防火树种];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 2提供游憩度假条件:日常户外活动; 3.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4旅游度假; 5度假及休闲疗养基地。 三、精神上作用: 美化城市、装饰环境;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植物的自然特性、满足人的情感生活追求、道德修养追求和人迹交往追求、满足人们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 四、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1、物质经济收入;2、旅游观赏收入。 间接经济收入:1、一棵树的价值;2、上海宝山钢铁厂是全国著名的花园单位;3、园林绿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资本和高素质人口。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通过有机联系形成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一、国外绿地系统的发展: 1.“伊甸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的集市,墓园和军事营地,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教堂广场,市场街道等,是城市游憩活动和绿地的雏形。 2.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引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的卫生与健康环境严重恶化。1833年,英国议 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开始准许动用税收建设城市公园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125英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的正式诞生。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

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一、现实背景 (1) 二、上位规划背景 (1) 三、上轮规划背景 (4)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6) 五、编制意义 (7) 第二章现状概况 (8) 一、城市概况 (8) 二、城市绿地现状概况 (10) 第三章城市绿地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18) 一、优势与动力 (18) 二、制约因素与规划对策 (19) 第四章城市绿地规划理论和发展动态 (20) 一、绿地规划理论动态 (20) 二、绿地规划法规动态 (21) 三、城市绿地建设规划发展动态 (24) 第五章规划总则 (25) 一、规划效力 (25) 二、规划依据 (25) 三、规划原则 (25) 四、规划指导思想 (26) 五、规划期限 (26) 六、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26) 七、规划目标与指标 (27) 第六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7) 一、市域绿地系统生态体系构建原则 (27) 二、市域绿地系统生态体系的构建 (28) 三、市域绿地系统的构成 (28) 四、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28) 五、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29) 六、XX市城镇绿地建设控制性指标 (32) 第六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32) 一、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 (32) 二、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 ................................................................................................................................. 32第七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34) 一、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34) 二、中心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34) 三、规划技术指标 (52) 第八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52) 一、规划原则与目标 (53) 二、城市绿地景观构成要素 (53) 三、中心城区景观规划要点 (53) 四、景观系统结构 (54) 五、景观系统规划 (54) 六、沿江景观规划及主要景观节点引导 (55) 第九章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56) 一、规划目标与原则 (56) 二、防灾避灾绿地的构成、规划对策与选择原则 (57) 三、防灾避灾绿地规划体系 (58) 四、防灾树种一览 (60) 第十章树种规划 (61) 一、XX树种资源现状 (61) 二、树种规划原则 (61) 三、树种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 (61) 四、树种分类 (62) 五、开发利用乡土树种 (65) 六、市树市花的选择和建议 (65) 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66)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保护与建设的原则、思路 (66)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66) 三、XX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67) 四、XX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管理对策 (68) 第十二章古树名木规划 (71) 一、古树名木的定义 (71) 二、古树名木现状 (71) 三、危害古树名木的因素 (71) 四、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内容 (71) 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 (73) 一、规划导则 (73) 二、规划目标 (73) 三、近期规划建设重点 (73) 四、各类绿地近期建设规划 (73) 第十四章城市绿线规划 (7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