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易经证释》(观卦 噬嗑卦 贲卦 剥卦)观卦

宣圣讲义孔子观卦与临为往来卦。临二阳在下。观二阳在上。此所以异也。临以阴临于阳。故曰临。观以阳观于阴。故曰观。盖观以巽坤二卦合成。巽二阳一阴。坤为纯阴。四阴连续而居下。下者阴之位也。以阴遇阴。乃嫌于无阳。而二阳在上。上位易穷。穷则反下。阳反而就阴。故曰观。如人之二目下视也。以天文例之。则日月之照临也。日月当空。照彻世界。无微不瞩。无隐不见。是曰大明。而世界得三以为明人物得之以为光。光明昭垂。生化随序。此观之大用也。在临为阳上升。而阴自消。在观为阳俯照。而阴转盛。盖阳主升。而阴主降。易例以下为始。上为终。始则为长。终则当消。消长既殊。德用相反。阳之长。即阴之消。阴之盛。即阳之衰。此全易不易之例也。观以阴既得位。阳莫与争。反而成阴之用。以为阴之助。故天道下济。而日月光明。早夜中分。而寒暑递嬗。此非阴之所自致也。阳甘为之用耳。阳非必为阴用。以天道之循环。理数之往复。有必至之势也。功成者退。物极者变。阳至观已将穷矣。时当八月。秋令既盛。过此则交冬矣。秋收冬藏。天道自然之序。则前主舂生夏长者。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不得复与时争逐。以违天道

也。故道有兴废。人有行藏。数有盛衰。物有隆替。新陈代谢。往复循环。无一息之停留。一亳之假借。观于临之与观。即可了然者也。夫临与观。同为四阴二阳。阴多阳少。以阳为贵。则群阴得阳之光明。其情同也。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临。群众盼得教育之启迪。其志同也。故临与观皆有宣扬教化。养育民众之义。所以异者。临以阳得位乘时。其势盛。顺理成章。不待勤劳而自成。观则反是。阳虽在上。而非其时。祗以群阴盼求之切。与天道下济之义。不得不为之施恩泽。以昭其光明也。传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言临有余。而观不足也。有余则多与。不足则多求。与者生乎本心。求而后与者。依于义理。此所以异也。犹教化一事。在临则上之所优为。而行之当至顺。在观则下之所亟望。而行之须及时。临以顺成。故德用极广。观以须时。故道用有穷。临以教思无穷。保民无疆。为当道之责。而观则以观天时不忒。神道设教。为圣人之功。细绎二卦之辞。即可知其为教虽同。其方不同矣。临者、阳自光明。阴来承之。观者阴自愿望。阳乃予之。一予一求。其情志殊也。然其相需相成则一。犹万物不得无日月。万民不得无教化也。天之教化。在于四时。人之教化。在于体义。故临与观之用。必由君子行之。圣人成之。观尤切矣。圣人尚必有所观。观于天以为道。观于神以为教。天神之功。即圣人之师。教化之本。此观之所以称为大观也。观之要义。在于光明。有光始可观。

有明始能观。夜间非不见物。以无光也。盲人非不知物。以无明也。无光则不成观。无明则非所观。天之日月。以成天下大观。人之有目。以观天地万物。故观以成。人物皆然。人有才德以为观。物有文采以为观。既予人以观。而复自观之。人观于天地。观于日月。观于山川。观于草木鸟兽。观于岁时寒暑。观于一切相。观于一切物。而后集为巨观。以施于身。以建于物。以遗于后世。以传于天下。使各以其观。而成其道。达其德。致其用。是则人之大观也。而教居其首焉。有教则观不随相生灭。不因物消长。正如天之日月。亘万古而不改其光。阅万类而不殊其明。乃能济天之大用。成道之至度。为生化之中枢。循环往来之定轨。故测天者、必先测日月之行。言天者、必先言日月之度。为其中立不倚。正位无二。故能竖天下大准也。人之于教亦如之。教立而人类共仰之。教行而人类共循之。舍教则失所仰矣。无所循矣。将何以永其生。成其用哉。故易以观次临。谓物大然后可观。不外以日月示天之观。以教化示人之观而已。临已立教矣。推而行之则在观。观者由已及物。由内及外。一以贯之者也。观卦以风行地上为象。风行于地。万物靡不被之。教行于时。万民莫不化之。此则观之大义也。读者宜详审焉。观卦之义。本易之大义。易之成也。实由于观。伏羲氏观河图洛书而画卦。此卦之始也。历代圣人观天道地理而成易。此辞之始也。传中已略述之。而其要例。则在贲之彖辞。所谓观

于天文以制变。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虽释贲用。实关于观。观卦之义。即包在此语中。圣人因天以立人道。因时以制教。莫不有所观。易卦象由观而得。非人为之也。易辞由观而定。非人自作之也。故观之为用。以天道神道而设教。化天下以至无尽。实本观之原旨而来。非故为玄渺之语也。神天之道。用之于天。则为神功。用之于人。则为圣功。神圣天人一也。人道仁义。仿于阴阳。非人所能置也。人以天为法。非法天也。法其生之性也。天生人而赋以性即备具神天之元气。而有天地自然之大用。故天道人道。无有异也。神功圣功。无有异也。观之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即贲之化成天下。而爻辞则一再曰观我生。观其生。实明示观神道者。不外观其生耳。生即性也。观己之性。即观神道。神道设教。即性道为教之义。中庸首三语所揭示者。即此也。是观之为用。实人生大用。而圣人立教之本源也。神与性同。圣与人同。观其生。即观圣人之教。观我生。即观神天之道。初无一亳涉于奇诞也。而世人不察。以神道为疑。直不解人生者。抑何以语于观哉。佛言止观。归于见性。而其成也。得六神通。正与易之观辞相合。佛岂好言神奇者。诚以神圣天人同出而异名。人自不观。遂不知性。不知道。不知神。而讶人之知者。何其愚也。故圣人言教以蒙始。蒙喻其愚昧无知。必授以教。教而后知。教至于观。非复蒙也。可使自观其生。则化成天下之日近矣。故至贲而有人文可观。不仅天下服而已。习易

者。当依卦之次第参之。观辞之义。观字从见。示有所见也。雚者。权也。颧也。指所见有所关于权与观也。而雚又作大讲。又为草木之名。如欢与灌。亦自苴成。盖其为用极广。所关甚众。非徒一二义而已。以观言、有主宾二义。主为观物。宾则为物所观。后世分为平去音。实一子而含二用也。即在观卦辞。亦包二义言。或主或宾。当以时位辨之。而其有光有明。则一也。譬之人目能视物矣。而眸子之光明。亦为人所见。若不见物。亦不能自见。若能见物。亦必为物所见。此主宾同观。人物同见者也。佛经分为根尘。以色相与明为言。实即一也。色即明。明即色。无明何色。无色何明。然以道言。则明自明。色自色。盖天生吾明。非为色也。天生众色。非为明也。苟明此理。则主宾无殊用。人物无二形。虽视物而不累吾目。虽废目而不歉吾明。虽物陈目前。吾将弗之觉。虽明照诸物。目将无所存。所谓过者化。存者神也。宁有物我之溷哉。此所以有大明小明之殊。大观细观之别也。夫大观者。如日月之照物。物皆见其光。而受其照。日月末尝有留影焉。天下以之光明。日月末尝损其一亳。万物以之生化。日月末尝差其一秒。则出于道也。以道观。故日大观。唯中且正。无所自私。始能以道观。犹卦象二阳在上。炳炳昭昭。群阴在下。齐齐密密。虽有覆载之迹。而无错羼之情。称曰大观。以其同日月之经天也。

日月二明。在易卦为离坎。而日明为阳光。月明则阴也。以月非自明。受日之光以为明。观之象。实日之喻。以日月并及而连称之。读者勿泥可也。离日之明。本二阳内含一阴。若以六爻言。则三四两爻。或初上两爻。皆二阳相接。观之五上二阳、亦与之同。是有离之象。然非离也。故有日之明。而无日之热。有日之照。而无日之行。且异于离卦所合之各卦。如天火同人。火天大有。火地晋。地火明夷。固真日之象。则其德用大异于观。观虽与晋明夷相类。皆二阳四阴卦。而阴阳已交错。有生化之用。非仅一照已也。故晋明夷、与萃临及升。皆观之比类卦。其用各不同。唯临之与观。一反一正。升之于观。一上一下。为最有关。临以二阳在下。为阳之长。升以二阳接坤。为阳之升。与观萃恰相对。此观继临。而能成临之用。临虽有兴教保民之志。必待观而后见其成。则以观之二阳。当登峰造极之时。将近功成身退之日也。若进而至剥。则更无可为矣。而在观犹能发其光华。抒其文藻。以观天下。而成大观。正如八月之阳。方当秋谷新登之时。克成秋收之用。以三时农作之绩。而观万宝之告成。在天道为收敛之时。在人事为富有之日。天收必继之以藏。人富必继之以教。此收藏之有待于观。而教化之必成于观也。是观虽非大有同人之比。以其时位之宜。亦足媲于既富且庶之际。而所必亟亟于文教者矣。夫圣人制卦设辞。皆有所仿。

仿于天而为道。仿于时而为用。故道用有度。德施不遗。观以仿于天日之明。而定为观。仿于天时成物。而定为教。上观于神道。则知考成之功。推化于天下。则见咸服之效。仍不外乎大观之义耳。以观之巽顺。阳之高明。阴之孚化。足以测人生之所好恶。人道之所缓急。而后设教通神。行教化民。绰有余裕。所谓不虑而中。不思而得者。非圣人孰能语于斯。此观之大用。必待圣人而后大成也。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宣圣讲义孔子此观卦于辞。言全卦之义也。观本于观。观生于明。明在天为日月之光。在人为眼目之视察。双目高悬。洞观一切。外观诸物。内观诸心。观以明成。非明无观。明有自天成者。有自人致之者。而必先清以静。洁以净。则无不同。澄如日月。必去浮云。云烟蔽光。虽明无见。人之目也。必去浮尘。尘污蔽睛。虽视无见。故晴睛同义。清明并称。非清以致其明。则将昏迷而一无所辨。故观之用首在盥。盥乃清洁之义。犹人自洗其面也。洗面者。必先有求洁之心。则面之净、即心之清。洗面洗心。而后大观成焉。夫盥为明也。非为美也。为己之明。非以求衒于人也。故曰盥而不荐。荐者、献也。显也。有所呈也。观已成矣。不呈自着。譬之浮云既扫。日月自明。浮尘既拭。目瞳自清。不待显面见矣。是不荐者。重在自明。观之本义也。由卦用言。观以取法乎天。推用于神。则上下之交呈。隐显之喻也,。天人之会合。微着之殊也。天之明存乎神。人之

明存乎心。心即神也。天之神见于日。人之神见于目。目有神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天人相通。不感自孚。诚之至也。故不待荐而有孚矣。孚之至者。顒顒浑浑。太和无间。捆捆縕縕。纯而不二。故日顒若。言孚之至。人天交感。德用无穷之谓也。又顒者高出在上之象。如日月中天。普照万方。人之双目。在额之下。亦足以远瞩一切。而万物无不在其观中。故曰顒若。或谓盥荐二语。乃祭祀感孚之辞。其义固通。然观之大用。不在祭祀。而在感孚。以人之生。本出于天。其诚直通于神。无时不感孚也。不必待祭祀而后然也。不过人神之孚。在于原具之灵明。即观之所由成用。所谓人之神。与天之神。同此光明者也。而光明之着。必由清净而来。清净不二。则无时不光明。无时不感孚也。故在圣人。时清时净。永契神明。而在恶人。斋戒沐浴。亦可奉祀上帝。足见人天之通。全在清静洁净。此佛道各教所同重者。唯能清静。乃能光明。唯能洁净。乃能诚一。清明不二。乃与神一。神曰神明。人曰诚明。其明同。则其观同。此观之大用。在通天人而一之。佛之止观。道之乐净。其成一也。皆智慧如神。与儒之至诚正同。为本天赋之性而能充之也。故重在盥而不用荐。盥致其清洁。则诚明常在。而感孚永不渝。如人之目。与生俱生。常秉其高明之德。与日月同光。此即顒若之谓也。顒字从禺。犹寄也。目寄于头。神寄于目。而观乃着焉。是观之为观。非仅外观于物也。必先内观于神。神

自观也。观心则神在心。观物则神在物。唯观其神为大观。以神本虚灵。与天神同体。观而能化。则人神无间然矣。此之谓孚。孚者和也。太和无为。纯一不已。则如日月之明。万古如斯。而天下胥被其德。共生成化育。以迄无穷。此下文所谓下观而化也。唯圣人之教。可与媲功焉。以天下万世。蔑不同其德用也。故亘古而犹光明。观于顒若二字。又可知其生成化育之自然自在。与中庸中和位育之道。实一致也。读者当审诸。彖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宣圣讲义孔子此申释彖辞之义也。观盥而不荐、以下三句原在首。以观之用。在观以成其德。达其道。而反于天性之原。犹观水也。必察其源、而顺其流。知其德而致其用。方为知也。人之生也。受性于天。为仁为智。性之本德。因而致之。成人成物。内外同成。斯为尽性。斯为返本。观卦大用。在因观以致其明德于天下。天下化之。凝其至道于一身。身复于天。而后观用以全。观道乃大。盥而不荐二语之义。已见前讲下观而化。指有孚言上观以孚于天性。下观以孚于人情。内外皆孚。上下同化。此化字、即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之化字。实由性德致之。所谓人物同诚。天人合一。则由大而入化。自然而至。无为而成者矣。原文有孚顒若。化之至也。上孚天神而不疑。下孚民物而同信。如日月光明。天下无不照临。万物

无不生成。此所谓下观而化也。大观在上三语、申明能化之由。而见化之非偶然、亦非虚语也。以观虽不荐。不重于仪。而心常清明。无时不诚。则无时不明。日月之能常明。以其诚也。人之能诚、亦如之。唯能本天日之明。因诚一之道。顺以导之。巽以广之。立于正位。行于中和。而以推之天下。则天下有不同化者哉。观以坤合巽。坤则顺。巽则逊。顺则行之也易。逊则受之也多。以顺能柔。而逊能虚也。柔以就物。则无不入。虚以迎物。则无不容。风行天下。同被其声。地载万物。同安其形。而又能集己之诚。推己之仁。犹日月中天。岁时有序。寒暑不二。生杀无渝。则中正之德也。以卦二阳在上。四阴集于下。内有六二。外有九五。恰得其位。以弘其道。适其时。以充其用。此中正之义也。即中庸中和之德。所以为诚明之本。性道之先也。故观天下。天下莫不化之。此有孚顒若之象也。大观在上、以立其本。顺巽中正、以推其道。本立道生。诚至明至。则不待观而皆信。有所施而皆化矣。以观下观字。义与施近。言以之加被于物也。犹日月之照物焉。先有其明。而为天下之所观耳。故观无不化。就己言曰明。就物言曰观。以我之明。成物之观。即施也。即观之见于实用也。故曰有孚顒若。正如以镜照影。镜中之相。与所照之形。无不孚也。顒若者、喻其孚之至。与化义同。言化众为一。更无不孚。所谓和之至也。观天之神道以下数句。即申明上观之义。以天之道。见于四

时。天之主宰曰神。神道即天道。日月星辰。何非神司之。四时之不忒。神功之见于外者。观以二阳在上。天爻之位。阳在天位。即天神之象。观于四时。即知神道之运用。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阴阳不测者也。大而能化。圣而不可知者也。而观能测之。能知之。且能通而为一。以施于天下。则在乎诚。至诚如神之谓也。四时不忒。神之用也。观于此。则知天矣。按卦象二阳覆被四阴。犹神道之运行四时。观以阴长阳消。往来不息。还本复始、则为临。临观犹春秋也。寒暑也。至临而春。至观而秋。及春而暖。及秋而凉。谁实为之。日之用也。日者阳之宗。阳者神之德。天道有阴阳。而阳主阴。神实主天道者。故曰神道。明阳之为用。为万物生化之本也。是四时不忒。神道也。非神自为。顺乎二气循环之数。因乎天地生成之道。而后定为例也。夫神道非玄微也。四时来复。人所知也。二气消长。人多昧焉。苟銮于观临。则可明其故矣。神道之致用。为成天之生化也。寒暑代迁。春秋递嬗。一生一杀。一荣一枯。岂有他哉。无非成其天道而已。天道如是。人物末有能违其律者。人物皆天生也。生于天者、顺于天。成于神者、应于神。故圣人观天道。而立人道。观神道而设教。教者人道之本始。凡所以顺天应神之道。皆教也。而莫大于宗教。宗教以敬天奉神为始。有宗教。而后人道以全。人道既全。人生斯固。则天下无不服矣。服于教。即服于天。服于神。天与神非他。藏于心。发于性。

与生俱生。观于心。即知神之所存。观于性。即知天之所在。故重在自观。自观以知之。外观以用之。则神人同德。天人共道。则天下焉有不服者哉。此所谓化。此所谓孚。此所谓观。大哉观乎。神道之见于四时。人道之着于教。何一非自观成之。彖文略述其概。而释文则详明其义。读者其勿忽诸。

宗主附注夫子讲观卦时云。彖辞释文略有错简。应改正如下。彖曰。观盥而不荐。有争关若。下观而化也。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原文本如此。内中尚有阙文。然大致不差。但就颠倒者改正之。以观有自观外观。而外观分上观下观,上观于天神。则以为教。下观于民物。则以行教。教成而化。则天下咸服。而观用乃毕。彖辞虽简略。仅及盥荐孚顒一义。而释文则引申之。以发杼内外上下之观。及行教化民之精羲。为明圣人立卦作辞之本旨耳。盖彖辞重在下观而化。化即有孚顒若之意。而何以能化。则由于大观在上。而明天时之序。顺异中正以观天下,而得民物之情。是大观在上,即观天神时序以立教。顺巽中正。即因天道神功。推而致于民物以成化。此上下天人之道。始终本末之用。皆发于彖辞二语言外之意。读者当细审之。又彖辞。尚有深义。诚以此节辞旨。关乎教化本源。而教与宗教。是一是二。人多争论。教政二者。孰轻孰重。人亦难明。

即为教如何则能化。立教如何则能久。皆未有明确见解。未知易经观卦彖辞之义耳。故夫子特揭之以告后世。俾皆得了然。庶教育之不虚行。而教化之克光大也。宏教附注观之彖辞原羲。人多未明。以泥于荐字。遂谓为祭祀之时。而不知不荐云者。正不在祭。所谓心斋是也。心无时不清洁。固不在一刻之盥洗。虽曰盥。实以观之用。重在清洁,非必真盥洗也。此义必活泼泼地看。又曰观天之神道数语。含有玄义。以教之来自神道。即性道。与中庸修道之谓教、实一义。后人多不明。遂误解神道为怪诞。以为圣人假神为教。岂非厚诬古人哉。此义不明。神人之分。亦不可知。而世人疑虽之辞多。实为易道不明之本因。圣人一语。实发明人生本源。而示教之所由设。观爻辞一则曰观我生。再则曰观其生。与设教正是一事。惜后人竟不悟也。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宣圣讲义孔子此释观卦象辞。明全卦之用也。观以巽上坤下。风行地上之象。有登高瞩远之意。先王因之。省万方。观人民。而设教化。省犹观也。省察方物。观测民情。为设教之本。不然、教不行也。教所以化民。正如风之行。故因观而后设教。教乃成。非如一师一徒讲诵于一室。一长一幼指画于一隅之为教也。盖必有法于观。观者神道之见也。日月之明。四时之序。皆天之教化也。故先王以之成其教化焉。为其大观在上。下观而化。因民之情。适地之宜。而自成教化也。不以日行地上。

取火地晋之象。而以风地观为则者。实以风行速而善变。因时而有方。与为教之道恰相类也。不称圣人君子为设教之主。而称先王者。实以教行自上。必有其位。天降下民、君即师也。言先王、即赅圣人君子矣。夫观与临异。临起自下。则由内而外。观发自上。则由高而卑。故称先王。重在位也。临以阳升阴降。得时之盛。观以阴息阳消。用时之恒。恒则不变。德用乃大。故称先王。重在久也。教者化民成俗。非一日之功也。因时制宜。非一时之效也。久而弗替。则教化愈远愈大。时而应宜。则教化愈广愈新。此皆为教要道。而观卦所固有之义也。圣人则之。先王行之。有位以推于下。其势顺。因时以致其用。其道正。此彖辞之所谓也。天且以之成四时之序。为生化之原矣。则人所取以设教者。其功用亦可媲天。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天下咸服者也。神道者天之道也。因观而后着。故先王之教,亦因观而后大。后人苟欲兴教化民,。亦当取法乎观。大哉观乎。风行地上。风无时不行。教无时不立。人天一贯之道。实自此启之也。夫省方观民。为取法观之用。而设教成化。为致成观之功。此固一事。然有本末始终之义焉。盖观固含具此二义。即人己同观内外共尽之道。观于民情方俗。而后有施教之方。因于教行化成。而后致育民之效。二者不得失其一也。有日之光明。而后四时成序。有四时之代谢。而后生化成功。人之于教。非如官令之严。亦非如母爱之慈。必兼有之。始可化成

无迹。故为教不难。而行之难。行教不难。而成之难。为教自我。行教自人。成教则人我所共者也。教之成也。如风之行。如雨之润。如日之暄。此天道之见于四时者。若非其时。则皆害矣。久风必窳。久早必枯。久潦必腐。非其地也。亦如之。当夏而寒。遇冬而热。皆害也。为其不时而至也。人之为教亦然。礼义仁智。有所宜也。地异俗。民殊风。苟非所宜。善亦恶矣。斯教之不行。行之不成。非不教也。不得教之道耳。此省方观民。实设教之本。而莫非法于四时之不忒耳。故圣人以神道设教。因于观也。观于天而知立教之义。观于人而知行教之方。观于人己、而知成教之道。教者圣人生成之德。位育之功。其致之于成。乃若此不易。则由民情方俗之不一也。然不一者。有可一之道。所谓生同性。性者天所予。因性而教之。则无不服。此彖辞特揭神道二字也。神道者止于心。成于性。通于天下。一也。中也。和也。必先察其众。而后得其一。必先察其偏。而后致之中。必先察其乖。而后导之和。而必己先克一焉中焉和焉。即所谓巽而顺。中正以观天下者也。明乎此。足以言神道设教矣。象辞恐人末明。故以省方观民四字、申释其义。读者勿谓与彖辞不同也。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宣圣讲义孔子此观初六爻辞。言初爻之用也。观以观人为本。而以巳成人之观为用。人已同观斯尽观之道。初六处于下位。为阴昧之时。虽可以上观高明。究不得实践之益。比于人之童

年。仿于大人。以增其知识。而非由己所悟。接于外物。以助其技能。非己所谙也。故曰童观言所观极幼稚。所得极微细耳。如小儿在家庭间。习见习闻。无非日用寻常之事。在乡里间。有交有接。无非俚俗来往之情。则所观者既平庸而所得者当卑隘。以其取固不多。而志亦不大。遇固不广。而容亦有限也。盖初六位卑而性懦。时早而心略。其志与情皆如此。则其成就、亦复如是。故名之童观。而小人用之可无咎也。小人无咎者人以其童稚昏昧之时。不与深责也。若君子则不宜。君子以观成德。以观达道。而取法于是。其必为他日之侮可知。此君子小人乃指大人与细民言。非以德称。乃以识辨。识之不足。如鄙俗之夫。妇女之见。与童稚相类者也。若君子则为有识之士。有学问以加其见闻。有阅历以广其才智。大异于童稚也。则不得用初六之观。吝者悔之始也。取与不足为吝。于财然于学亦然。观以立教。教以成学。学之不足。即教之不完。观之不备也。故童观观之最初。童孩之事。小人之学也。所为观者。既无足称。则所用于观。亦不足道。而列以为辞者。本爻象之义。重蒙养之教。人莫不始于童。学莫不始于下。由童成人。由下上达。此教学之阶。人生之度。不得躐也。而有宜不宜焉。小人所宜。以其易也。君子所否。以其陋也。易则易见其成。陋则易蔽其进。故辞明揭之。使后人知所取决也。夫初六、非终于卑下也。苟观之不已。由渐以进。则童且壮。下且升。昧且明。小人

且为君子矣。辞虽辨于小人君子之用。而其意仍重在观。观以竟其用。则初六之童观。正犹小儿之初学。将来成就。曷可量哉。日吝者。明其不可小取而自吝也。

宗主附注观以光照四表之义。推为教行万方之用,故立教必本干观。在蒙卦以蒙以养正为圣功。而观之爻辞。即首曰童观。其羲正同。盖吾国教育。重在提挈性道本源。即良知良能之栽培发育。使更扩而充之。光大之。以底予成而已。必因童蒙之时。性情之正。予以教养。时以启发。如灌概萌芽。浚导泉源。为之至易。致之至顺。则人天本未一贯。诚明终始相成。既非凿方为圆。屈作柳棬之河拟。故施行如水就下。如风偃草。其事犹指掌也。此观卦本于巽坤之合。风行地上。风喻其行之速。地喻其化之顺。风言善变而不拘于形。地言能载而莫比其厚。此虽卦义。实为教言也。故彖辞揭出设教一语。以告世之用观者。其意至深切矣。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宣圣讲义孔子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童观之非大观也。彖辞明言大观在上。必以天道为观。神道为用。始称大观。意即能通天人之道。达性命之源。而成位育之功。方谓之大观。方克称观之用。而非如童观之微细卑下也。小人道句。言非不可观。徒以其为童稚小人所宜耳。六二:闚观。利女贞。宣圣讲义孔子此观六二爻辞也。初六位卑而时早。故曰童观。六二位虽正、而在内。

爻亦属阴。有暗昧之象。故曰闚观。闚者、由内向外。由暗向明、闚视也。非正视曰闚。含有窃窥之意。然六二居正位。非不得正视。而曰闚者。以在内也。故字从门内规字。与窥字同。窥从穴内视。闚从门内视。皆有窃伺之意。为六二在内而观外。在下而观上。处阴暗之地。观高明之光。其情景正如由门视外。由穴视上也。闚观虽为观。亦非观之正。故曰利女贞。言此乃妇女所为。非男子丈夫所宜也。称女贞之利。则知男子之不利。与初六童观宜于小人、不宜于君子。其意相似。因六二为内中位。女子之所居。女不言外。所闚亦无几。纵有所观。无非妇人女子之道。盖在家门以内。所见多属家常琐碎之事。所接多关戚友交往之人。则所由观而得者。不过家人妇女之道。而非如彖辞所述之大用也。徒有利女贞而已。女子以贞为利。六二得正位。故称贞。然六二非恶也。虽闚观不足以语大。而女子分所当然。女阴也。居内而治家事。此天地间不易之理。若反之。是将女不女。家不家矣。女子主内。则男子之不宜问内事可知。男子主外。则女子之不宜问外事可知。此阴阳各有其德用。反之者必乱。非不平也。正所以互成其用。故闚观利女贞。女子之所宜也。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宣圣讲义孔子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观之为用。实有最大者在也。可丑非指女子。乃以男子亦如女而闚观。则丑也。男子之观。必正大光明。以合乎天神。成其位育。若六二之闚观。既非正大。又不光明。

斯为道之可丑。而徒妇女之所宜耳。在初六以童观为童骏所宜。在六二以闚观为妇女之利。皆以其乖于正大光明四字。即违于大观之则也。以初二两爻皆阴。而在下在内。则其为观。仅能及人。而不能成己之观。仅能及近。而不能达远之观。身居卑下。则不能进接高明。身在暗昧。则不能宣示远大。此爻辞所以不取也。丑字有可耻意。言观之为用至大。若限于如此。是可耻也。然人由童而后成人。由家而后治国。由小以大。由内以外。亦人道之次序。不可不知者。学而至于成。教而达于化。皆当由近及远。由粗及精。则初二两爻之观。固为观之基也。读者勿以辞害意焉。宏教附注观之为用。有大小本末始终精粗之分。合全卦六爻。则可知其次序矣。圣人重在成德达道。故于初二爻。少所许可。然不可不知有此关耳。且必审其得失。明其利害。方足以语于大观。故辞揭其要。而夫子更详阐其义。读者当细之。六三:观我生进退。宣圣讲义孔子此观六三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所观之道也。六三居下卦之终。为人爻之始。卦位为阳。而爻为阴。阴加于阳。有浮云蔽日之象、于人为情欲蔽性之时。蔽则不明。而观不成。观之不成。则贵反观。反观有得。则光明自复。爻辞曰观我生。即反观也。生者性也。生之本也。人生唯性为本体。为真我。性外之身。物也。身外之物。亦物也。物皆足为性之蔽。不察而辨之。则物我莫分。主客莫定。而将终于昧惑。不得光明之境。六三前后

皆阴。已有重阴蒙翳之象。而以阳位遇阴爻。又有群阴交蔽之情。此为大观之阻碍。观德之障害者不少。所幸者。以阳位在中。与九五相应。依卦位之数。与上九相孚。而得自觉其晦塞。反观于本来之真。此观我生乃迫于物。而不得不求之性也。困于妄。而不得不索其真也。我生有真。不间诸妄。我生有性。不溷诸物。此观之为用。由事而进于道。由人而返诸天。是亦人道根本工夫。而为观用始终途径也。盖我生有本有末。有始有终。天性本也。始也。物欲末也。终也。由本而及末。始而达终者。诚之至。自诚明者也。由末以溯本终以返始者。学之道。自明诚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因其未明。而后反观我生。此教学工夫。即中庸修道之谓教。教成于观。观归于性。即中庸率性之谓道。生皆有性。性即生。观生即观性。观性即观一切。一切莫不出于性也。唯能观性。乃能观一切。以性为本。一切其末也。不知本。无以明其未。譬如观水必察其源。观木必察其根。性者一切之根源。不得其真。又安能辨其孰妄。不得其实。又安能辨其孰虚。此观性、原为观一切。性明一切同明。则观我生。直是观天下。一观而万象俱见。万物俱明。故曰进退。言其上下彻也。进退犹本末始终内外之意。与俗语横竖好歹相类。即一切也。一概也。以我生足以概一切而无余也。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宣圣讲义孔子此申言爻辞之义也。道字宜注意。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字。亦即中庸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案详解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解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在阴阳的变化中,阐述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和指导。 六十四卦方图、方圆图 六十四卦方图

六十四卦方圆图六十四卦词义辨析

六十四卦: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各卦的含意可参见:周易上经三十卦一览及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一览。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壮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剥 35晋 8比 45萃 20观 震(雷)25无妄 24复 51震 27颐 21噬嗑 3屯 17随 42益 艮(山)33遁 15谦 62小过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渐 离(火)13同人 36明夷 55丰 22贲 30离 63既济 49革 37家人坎(水)6讼 7师 40解 4蒙 64未济 29坎 47困 59涣 兑(泽)10履 19临 54归妹 41损 38睽 60节 58兑 61中孚 巽(风)44姤 46升 32恒 18蛊 50鼎 48井 28大过 57巽

《易经证释》剥卦

《易经证释》剥卦 孔子《宣圣讲义》 剥卦上艮下坤。以少阳加阴。其阳且尽。不胜五阴。阴盛阳衰。天道将穷。故曰剥。易卦中以否损与剥为相类。而凡阳在上之卦。如末济恒困等。亦有相似之处。总由阴阳不得和匀。而阳反被阴摈斥也。剥之卦象。一阳居上。不能久留。众阴在下。相为朋比。犹水地比之象。而阳不与随和。以比卦一阳在五爻。犹近下也。剥则孤矣。位高无辅。气升难沉。本乾上九之德。而履重坤之地。坤不复承顺天行。反相与悖道而驰。同奸为害。此天道之剥。万物不可久存之时。故剥为九月卦。言时近重阴。物皆凋敝。天将寒冷。人感衰微。阴以剥阳。刚不复主。在上者不克保其敬慎之义。则随时以倾颓。在下者不克充其贞静之德。而因物以衰歇。传曰剥烂也。言破败不复自完。如草木之残落耳。艮为山。坤为地。高下不相接。而有巍峨欲堕之形。陵空如云。俯地如瀑。倾泻之情。若不终曰。此所以有剥烂之称也。 剥卦继贲之后。而与复对。天道至贲。气己外泻。乃变为剥。传曰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此天时往来之数。万物兴废之理。当春夏之时。荣繁美丽。天之饰也。一交秋令。西风肃杀。凋残衰败。天之剥也。天道随时。万物以变。是饰之极。既剥之始。贲之终。即剥之初。往复之间。生杀之道。有必至者.故圣人慎饰以保亨。亨不尽。物不剥。人亦犹是。少壮之时。伟丽自喜。曾几何。衰惫不振。得志之日。轻肥自快。曾几何日。颓废莫禁。皆盛衰循环。隆替往复。

数不可逭。理不可逃。非天之始厚终薄。乃时之物穷必变也。故观于贲剥。而知消息盈虚之有定。生长收藏之有时。君子以为人事之规。世道之准。不以太过而至不及。不徇现在而忘将来。乃克长保其亨。不使之剥。此人道能顺天而立极。不随时以行藏。偕物以生杀者也。无形无患。有形者皆不免。况妄求饰乎。饰志在外。则虚其中。阳乃上浮。则晦塞其内。此剥之至。天道也。亦人事也。故君子尚无色。贵本质。朴以为宝。则不丧其真。妄以为戒。则不失其亨。行乎中道。则不履于危。立乎正位。则不倾于险。此圣人以剥示教之微意也。贲为好饰。乃循至于剥。苟先觉其变。而求其常。则不饰。又奚病。无如世人之昧昧。徒贪夫外观之美。虚文之夸。而忘亨之难长。数之易变。此蚩蚩者终随草木以同腐耳。讵不可慨也哉。故讲易至剥。辙悲人道之不立。而念天道之无常也。 剥之为剥。其道在变。顺变应时。不随物剥。此君子之志行也。故处剥不易。而君子尤难。以天道既剥。阳气将藏。阴气弥满。小人得时。与否相似。慎以自处.敬以安人。不夸不矜。毋怯毋葸。则能因地道之重厚。山道之凝止。而可免于剥。一阳虽微。犹有光明之象。用以观下。或得监察之方。此君子观于天时。固守其道.不与群阴混。犹可止于其所。诗云。于缉熙敬止。既此义也。此文王处剥之道也。 剥卦为穷卦。与否之塞。损之伤。未济之隔绝。皆为天道之变。人道之危。世道之衰之时。当其前者。唯有以人顺天。而能胜天。以道趋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 一.乾——(卦形:乾上乾下)此卦的本意是指日出时,光气舒展的形象,也有发音近似的“健”的含意。乾卦为天的极至,象征事情要进行到底,一往无前肯定可以成功。 二.坤——(卦形:坤上坤下)此卦象征大地,大地可以包容万物,好像君子宽阔的胸怀;大地依顺着天资生万物,向前永远奔腾不息。但大地包容既为应当收敛,此时就应该谨行慎言,才不会发生过失,即使不能得到赞赏,也可免除灾祸。 三.屯——(卦形:坎上震下)此卦象征创业的艰难;如同草木刚刚生长不久,不能利用。但生长不可逆转,只要坚定信念必然前程无量。 四.蒙——(卦形:艮上坎下)此卦象征幼稚就需要启蒙;启蒙的原则,必须动机纯正,坚持到底,如滴水穿石,积少成多,海流百川,汇成汪洋。 五.需——(卦形:坎下乾下)此卦象征需要,生物维持生命就需要各种营养,人们遇到事情就需要等待机会,不可莽撞。否则就要吃亏。六.讼——(卦形:乾上坎下)讼既是争讼;争讼就是打官司,官司对双方都不利,遇事恃强争胜,结果必然凶险。 七.师——(卦形:坤上坎下)此卦为师卦;此卦意味着在柔顺的外表之下,埋伏着凶险与机遇,看你如何选择。 八.比——(卦形:坎上坤下)此卦为比卦;象征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吉祥。如果看到别人团结和睦,心里不安才过去团结的人,必然有凶险。 九.小畜——(卦形:巽上乾下)此卦为小畜卦;表示企图旺盛,但力量不足,需要休养生息。 十.履——(卦形:乾上兑下)此卦的卦辞为:履虎尾,不咥人,亨。表示踩了老虎尾巴,却没有受到伤害,可以亨通。 十一.泰——(卦形:坤上乾下)此卦象征万事如意。卜得此卦无论干

什么事必然亨通。 十二.否——(卦形:乾上坤下)此卦与泰卦相反。表示天地不通,万事隔绝的景象。不吉已然到了极点。 十三.同人——(卦形:乾上离下)表示要团结众人,才能夺取胜利。 十四.大有——(卦形:离上乾下)此卦象征君子高高在上,拥有天下。拥有天下就必须虚怀若谷,不可骄傲伤人,否则不吉。 十五.谦——(卦形:坤上艮下)谦就是谦逊;谦虚就可以亨通,即使开始困难,最终也会受到赏识,得以成功。 十六.豫——(卦形:震上坤下)豫卦是阴阳最和乐的景象;表示时机一到就不可失去应该立即行动。 十七.随——(卦形:兑上震下)此卦表示与人相处要虚心随和,才能得到众人的信赖,促成事业。同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以保障身心的安乐。 十八.蛊——(卦形:艮上巽下)此卦表示开始衰败;享乐到极点也就会衰败,但衰败就表示有新力量正要诞生。诞生的结果就是混乱的秩序归于平静,反而会使有智之士建功立业。 十九.临——(卦形:坤上兑下)此卦表示如果有愿望就可以实现。二十.观——(卦形:巽上坤下)此卦表示在上者要体察下情,才能得到拥戴,才会受到敬仰。 二十一.噬嗑——(卦形:离上震下)噬嗑就是咀;咀嚼要破碎食物,表示要铲除障碍,才能亨通。 二十二.贲——(卦形:艮上离下)贲的意思是装饰;装饰可以美化事物,使人赏心悦目。但装饰不可过份,否则事得其反,反而有害。 二十三.剥——(卦形:艮上坤下)剥就是剥落;在不利的因素下,人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易经证释》(观卦 噬嗑卦 贲卦 剥卦)观卦 宣圣讲义孔子观卦与临为往来卦。临二阳在下。观二阳在上。此所以异也。临以阴临于阳。故曰临。观以阳观于阴。故曰观。盖观以巽坤二卦合成。巽二阳一阴。坤为纯阴。四阴连续而居下。下者阴之位也。以阴遇阴。乃嫌于无阳。而二阳在上。上位易穷。穷则反下。阳反而就阴。故曰观。如人之二目下视也。以天文例之。则日月之照临也。日月当空。照彻世界。无微不瞩。无隐不见。是曰大明。而世界得三以为明人物得之以为光。光明昭垂。生化随序。此观之大用也。在临为阳上升。而阴自消。在观为阳俯照。而阴转盛。盖阳主升。而阴主降。易例以下为始。上为终。始则为长。终则当消。消长既殊。德用相反。阳之长。即阴之消。阴之盛。即阳之衰。此全易不易之例也。观以阴既得位。阳莫与争。反而成阴之用。以为阴之助。故天道下济。而日月光明。早夜中分。而寒暑递嬗。此非阴之所自致也。阳甘为之用耳。阳非必为阴用。以天道之循环。理数之往复。有必至之势也。功成者退。物极者变。阳至观已将穷矣。时当八月。秋令既盛。过此则交冬矣。秋收冬藏。天道自然之序。则前主舂生夏长者。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不得复与时争逐。以违天道

也。故道有兴废。人有行藏。数有盛衰。物有隆替。新陈代谢。往复循环。无一息之停留。一亳之假借。观于临之与观。即可了然者也。夫临与观。同为四阴二阳。阴多阳少。以阳为贵。则群阴得阳之光明。其情同也。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临。群众盼得教育之启迪。其志同也。故临与观皆有宣扬教化。养育民众之义。所以异者。临以阳得位乘时。其势盛。顺理成章。不待勤劳而自成。观则反是。阳虽在上。而非其时。祗以群阴盼求之切。与天道下济之义。不得不为之施恩泽。以昭其光明也。传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言临有余。而观不足也。有余则多与。不足则多求。与者生乎本心。求而后与者。依于义理。此所以异也。犹教化一事。在临则上之所优为。而行之当至顺。在观则下之所亟望。而行之须及时。临以顺成。故德用极广。观以须时。故道用有穷。临以教思无穷。保民无疆。为当道之责。而观则以观天时不忒。神道设教。为圣人之功。细绎二卦之辞。即可知其为教虽同。其方不同矣。临者、阳自光明。阴来承之。观者阴自愿望。阳乃予之。一予一求。其情志殊也。然其相需相成则一。犹万物不得无日月。万民不得无教化也。天之教化。在于四时。人之教化。在于体义。故临与观之用。必由君子行之。圣人成之。观尤切矣。圣人尚必有所观。观于天以为道。观于神以为教。天神之功。即圣人之师。教化之本。此观之所以称为大观也。观之要义。在于光明。有光始可观。

《道德经》与《易经》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乾第一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易》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老子把它们看“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这就表明是把有形的“道”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为“母”。“坤”的特点是柔顺,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强取名为“道”的原因。对“坤”对“乾”的遵循,老子详细解释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正道呢?老子说,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教育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认为这样一来“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 老子用“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他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屯第三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老子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老子更进一步作否定之否定,认为人应该“绝圣弃智”,在更高的阶段回归到本初的质朴。 需第五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的第一个凶卦,同样,老子也厌恶战争。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老子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老子补充指出,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

《道德经》与《易经》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乾第一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易》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老子把它们看“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有物混成”,这就表明是把有形的“道”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为“母”。“坤”的特点是柔顺,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强取名为“道”的原因。对“坤”对“乾”的遵循,老子详细解释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正道呢?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教育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

礼、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认为这样一来“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 老子用“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他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屯第三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老子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老子更进一步作否定之否定,认为人应该“绝圣弃智”,在更高的阶段回归到本初的质朴。 需第五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的第一个凶卦,同样,老子也厌恶战争。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老子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老子补充指出,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 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为了居于“飞龙在天”这个“九五”的最高位置,从而

易经证释剥卦

易经证释剥卦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易经证释》剥卦 孔子《宣圣讲义》 剥卦上艮下坤。以少阳加阴。其阳且尽。不胜五阴。阴盛阳衰。天道将穷。故曰剥。易卦中以否损与剥为相类。而凡阳在上之卦。如末济恒困等。亦有相似之处。总由阴阳不得和匀。而阳反被阴摈斥也。剥之卦象。一阳居上。不能久留。众阴在下。相为朋比。犹水地比之象。而阳不与随和。以比卦一阳在五爻。犹近下也。剥则孤矣。位高无辅。气升难沉。本乾上九之德。而履重坤之地。坤不复承顺天行。反相与悖道而驰。同奸为害。此天道之剥。万物不可久存之时。故剥为九月卦。言时近重阴。物皆凋敝。天将寒冷。人感衰微。阴以剥阳。刚不复主。在上者不克保其敬慎之义。则随时以倾颓。在下者不克充其贞静之德。而因物以衰歇。传曰剥烂也。言破败不复自完。如草木之残落耳。艮为山。坤为地。高下不相接。而有巍峨欲堕之形。陵空如云。俯地如瀑。倾泻之情。若不终曰。此所以有剥烂之称也。 剥卦继贲之后。而与复对。天道至贲。气己外泻。乃变为剥。传曰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此天时往来之数。万物兴废之理。当春夏之时。荣繁美丽。天之饰也。一交秋令。西风肃杀。凋残衰败。天之剥也。天道随时。万物以变。是饰之极。既剥之始。贲之终。即剥之初。往复之间。生杀之道。有必至者.故圣人慎饰以保亨。亨不尽。物不剥。人亦犹是。少壮之时。伟丽自喜。曾几何。衰惫不振。得志之日。轻肥自快。曾几何日。颓废莫禁。皆盛衰循环。隆替往复。数不可逭。理不可逃。非天之始厚终薄。乃时之物穷必变也。故观于贲剥。而知消息盈虚之有定。生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出版与修订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出版与修订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成书 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璀璨明珠——经学,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之所以生而为中国人的内在文化基因,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根源。如今,这一根源却在主观疑古和被动去中国化下,成为了遥远的记忆。中华文化要伟大复兴,中华的经学道统必须重建。 2009年—2015年,梳理历代易学著作一千多种,参考文史文献、考古文献、期刊文献3000余篇;历时6年写作,总结28年易学研究成果,独立完成250万字的经学著作《周易诠释》(三卷)《周易密钥》(两卷);又历经一年集思广益、编辑校订,五卷书于2016年9月在兰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两书主体内容: 《周易诠释》卷一:《周易》上经30卦解读; 《周易诠释》卷二:《周易》下经34卦解读; 《周易诠释》卷三:《易传》解读,以及帛书《易传》解读。 《周易密钥》卷一:破译、还原《周易》十二条公理体系; 《周易密钥》卷二:破译、还原伏羲先天河图洛书《连山易》《归藏易》。 《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两书的结论是: 1.《周易》古经的体例是存在的,450条系辞(卦爻辞、用辞)的象辞关系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一定遵循“一以贯之”的法则。

2.《周易》古经的64卦卦序符合严密的古代象数逻辑结构。 《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两书写作遵循“经传合观”为纲领、“经传分观”为辅助的思想原则。 众所周知,《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周易》自汉代被奉为经学之首,传统易学向来把《易传》看作是《易经》的标准解释,看作是认识《易经》的唯一路径。所以,两千年来以传解经,牵经就传,经传已经成为相即不离的一个整体。直到上个世纪初,随着疑古派经学观的兴起,传统经学遭到颠覆性破坏,郑吉雄说“《周易》的疑古研究和‘经传分离’说的建构,实是一场野火燎原的灾难”,近代的《周易》研究虽然带来了考古、训诂、西方科学等多学科、多元化研究《周易》的新局面,但是弊远大于利。所以《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两书是在以“经传合观”的纲领下吸收“经传分观”的合理元素。 二、《周易》三轮学习以及《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修订 文化传统平台从2015年建立微信学习群开始《周易》学习至今已五年多的时间了。迄今为止完成了三轮学习。

《易经证释》复卦

《易经证释》复卦 易卦以剥复二卦交替之间。最为重要。次则夬姤。剥复为阴消阳息。夬姤为阳消阴息。一阴一阳。一消一息。乃易卦变动之枢纽。全易六十四卦。莫非由此阴阳消息推衍而来。而剥复夬姤。却为之首。夬之于姤为消。剥之于复为息。复又易道最重大之数。以易教重阳也故。复卦实为全易生机之所在。亦天地人物生意之所托。唯人道为尤重焉。,以人道在中和。取仁厚。舆天地兼生杀者略殊也。夫此四卦。居变易之冲。当生化之始。其可言者。于卦象固已甚明。而最宜注意者。则为八卦方位。伏羲卦位。上乾下坤。乾之左为兑。右为巽。坤之左为震。右为艮。此人所知也。而姤之一阴。即夬所有上六。复之一阳即.剥所有上九。人或未尽明。盖夬为兑乾。垢为乾巽。一兑一巽。皆系于乾泽天夬。变为天风姤。实由乾之自下上耳。换言之。即倒置夬而成姤。故二卦恰相反。夬之上六倒则为姤之初六。乾未易。而卦已殊。左右既移。而阴阳消息已反。此数之加减。位之升降。而莫不由于气之盈虚也。故姤为夬之反。而阴则由消而息矣。剥与复亦如是。剥以艮坤。复以坤震。二卦皆系于坤。一艮一震。一左一右。一交坤则互变。坤虽未易。而上下已移。故剥倒置即成复。复与剥遂相反。复之初九。即剥之上九。中经坤而反上为下。而阴消阳息矣。自艮交坤。为阴之极。至震则

一阳生。坤震合为复。言阳始反也。阳出于地而为震。故曰震。震之初九。即艮之上九。以坤所受者祗艮耳。文王卦位。艮震相连。而艮坤相对。坤艮本有易位之数。以皆属土也。艮既接震而交坤。是艮之变震。亦与坤有关。震为木。东方也。后天五行之首。木非土不生。艮坤实所生养者。故复之成。实由坤艮之变。先天后天卦位可见者也。由此言之。剥之变复。必资坤土气之返还德之生育。道之根原数之转代。皆必本于坤厚。人道近地。先师于坤阳宜蓄藏。先法诸复。故道在静止。修养之基。艮为止。坤为静。不止不静。则气不复。生不久而性命不固。此圣人教人止静。以生育其身而复于道也德在中和。性命之本。艮坤为中土。秉中和之用。不中不和。则本不立。用不全。而灾害必至此。圣人教人中和。以尽其德用。而复于仁也。是复者。内有反本复始之道。外有克己复礼之仁。其为用亦大矣哉。故讲易至复。非徒数也。实原于道。道者一阴一阳实推于德。德者一性一命。性命阴阳乾坤刚柔而人兼之。故近坤而望乾。体刚而用柔。返诚而达德。致中和而底于止静。而后克正性命。保合太和。元亨利贞。以至于乾元。盖复之初九。非限于一阳也。进而至于乾。此方始发轫耳。体乎坤而进于乾。则天地合其德。阴阳合其道矣。是复之继剥。乃冶乱之机。吉凶之纽。仁不仁之界。所谓一反复也。剥为乱。复则治。剥为凶。复则吉。剥为不仁。复则仁耳。盖孚天地之心。启阴阳之橐。君子以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上经: 乾第一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易》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老子把它们看“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这就表明是有形的“道”,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母”。“坤”的特点是柔顺,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强取名为“道”的原因。对“坤”对“乾”的遵循,老子详细解释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正道呢?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说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认为这样一来“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 老子“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他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屯第三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老子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老子更进一步作否定之否定,认为人应该“绝圣弃智”在更高的阶段回归到本初的质朴。 需第五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的第一个凶卦,同样,老子也厌恶战争。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老子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老子补充说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 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为了居于“飞龙在天”这个“九五”的最高位置,从而获得光明前途。老子解释说等待是为了蓄藏精力,是保养身心、治理国家的最重要原则。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乾为天第一 【原文】乾①。元亨、利贞②。 【译文】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 【注释】①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个组成部分。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二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迭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组成各卦的两个经卦,

又依其位置称为上卦与下卦。上卦又称为外卦,下卦又称为内卦。这种位置区分与卦象、爻位联系起来,也是分析卦、爻意义的重要的结构关系。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阳爻,参见本卦初九爻题注),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后人说《易》多附会,将其象征意义广泛推衍,用以代表纯阳刚健的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可详《说卦》各篇)·②元亨、利贞,是两个贞兆辞。《易卦》的卦、爻之辞可以从很多角度上进行分析。大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贞事辞,它记录着占筮的具体事情;二是贞兆辞,它指占筮时神灵感应的兆示,如吉、凶之类;三是象占辞,它记录着日常生活中一些异常现象,比如说梦境中的现象,用以向神灵卜问其吉凶。元,大。亨,通。利贞,《说文》:“贞,卜问也。”利贞,犹言吉利的贞卜。 【原文】《彖》曰①:大哉乾元②,万物资始③,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⑤。态呀终笔⑥,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⑧。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⑨。 【译文】《彖辞》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它们统统属于上天。云在飘行,雨在降洒,繁殖万物,赋予形体。太阳运行,升上降下,出东没西,向南朝北,六方位置,依太阳的轨迹而得以确定。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有规律的运行。这种运行变化,形成季节气候,万物从而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合生存的地位。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全面和谐的关系,于是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天的功德超出万种 物类,给万国带来普遍的康宁。 【注释】①彖(tuan团去声),《周易正义》:“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

《易经证释:释象辞》(校对版)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乾卦之象辞亦如彖,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辞,盖有卦象辞、有爻象辞,而加之以释文也,故于卦爻繇辞后加以象曰云云,明其为释文也。凡卦爻辞皆分列于其卦爻下,唯乾坤二卦、统为一章,此后人便于记诵、求其贯通,以接于文言耳,非异例也。故释象之文与文言同列,而其义仍互通,即各爻辞仍本前繇辞而来,不过演其义、申其旨、广其意耳。故凡有彖曰、象曰者皆后圣释卦爻之辞,犹之文言也,以卦爻虽著其辞、言简意深、人或难达,特因所闻所见述其义于辞后,而使读者有所贯通耳,如乾之象辞即元亨利贞四字,而释之者、乃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下各爻皆然,皆本辞中具有之义而演绎之,以尽其意耳。夫意微而辞短,虽演绎之、尚有不尽,故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其不尽从而为之文言、从而系之各传,无非为达圣入立教之旨、明易卦包涵之义,而以示天下后世、标人道纲领,此辞之不厌详而演之务求尽也。夫易象固自天道始,而易教则以人道先,辞为教立、文为人明,故在卦爻象辞,多包举天地人物、鬼神气数立论,而于演辞则独重人事,以易之用唯人主之、而易之道唯人通之,象既以人爻主其中、辞亦以人道立其本,此自古圣人之微意。而于乾之象辞,即首揭其例也。乾之卦象元亨利贞,天道之常,而演辞自强不息则人道之本,天人所以合即可于此见之也。夫天行健三字、明示天道之大本达德,次即继以君子自强不息,明示人道孚天之行即为人道之大本及其达德也,由天以及人,由天道以立人道,此立教本旨。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则也,此不独儒教之义、凡教皆然,而上古圣人即如此示其教,以其所生、返其所自、成其所成,而后人道以全,此二语不独为释乾卦辞,实为人道立则、圣教立纲,包括全易之

0057释《周易·比》及“邍”字

释《周易·比》及“邍”字 (首发) 朱兴国 在拙著《三易通义》一书中,笔者已对《周易·比》作出新解,可惜对于卦辞中的“原筮”一词,仍囿于旧说,释“原”为原究,“原筮”意思是原究此筮。今读陈剑先生《“邍”字补释》一文【1】,豁然开朗:“邍”字本义为田猎,由此可进一步佐证笔者对卦象及卦名“比”理解正确,而由《周易·比》和比卦卦象又可进一步明确“邍”字之义。 先将《三易通义》一书中笔者对《周易·比》所作的注解移录于下: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坎上坤下。坎王则坤囚(《五行大义·论四时休王》)。 《彖》曰:“比,辅也,下顺从也。”朱熹《周易本义》:“比,亲辅也。”《周易尚氏学》:“比,亲也,辅也。” 按:旧解皆未识比卦之妙。比,等待也。《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淮南子·人间训》:“比十日,而卫君之礼不具者死!”比有等待之义。坤为地(《说卦》《明夷·上六》)、坎为险(《坎·九二》),坎上坤下,地上有坎,陷阱之象。圣人设险以待,等待不安分守己者自陷于险,故曰“比”。比,等待也。唯此义于卦辞、爻辞可通。 原,原究。原筮,原究此筮(今按:此解谬)。坎王则坤囚,其运逢囚,宜长久守贞以待,故曰“元永贞,吉,无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吉”字在“元永贞”之后,可从。句首占曰“吉”是承比字等待之义而言的,等待则吉。圣人设险以待,若不安贞守常则必定有凶,故曰:“不宁方来后夫,凶!”坎为不宁(《中孚·初九》),坎为乱(《既济》《萃·初六》),故曰“不宁方”。夫,语助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初六之变,比之屯,上坎下震。坎王则震胎。 有孚,有信。有孚比之:坚决等待。坎王则震胎,其运逢胎,等待则无咎,故曰“有孚比之,无咎”。 离为缶(《离·九三》)、坎为水,之卦屯初爻至五爻为大离,上坎之水溢出离缶,故曰“盈缶”。“盈缶”实指之卦屯上坎。坎为盗寇(《蒙·上九》《需·九三》)、坎为不宁(《比》《中孚·初九》),坎盗不宁则“终来有它”。有它,有患。《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周易》言“有它”共三见(《比·初六》《大过·九四》《中孚·初九》),均指祸患。“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精华』周易六十四卦详解【通俗易懂版】

(最新最全)周易六十四卦详解_(通俗易懂版) 第1卦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 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事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自有天佑,春风得意,事业如日中天。但阳气已达顶点,盛极必衰,务须提高警惕,小心谨慎。力戒骄傲,冷静处世,心境平和,如是则能充分发挥才智,保证事业成功。 经商:十分顺利,有发展向上的大好机会。但切勿操之过急,宜冷静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坚持商业道德,冷静对待中途出现的困难,定会有满意的结果。 求名:潜在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只要进一步努力,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进业修德,以渊博学识和高尚品质,成君子之名。 外出:利于出行,结伴而行更佳。 婚恋:阳盛阴衰,但刚柔可相济,形成美满结果。女性温柔者更佳。 决策:可成就大的事业。坚持此卦的刚健、正直、公允的实质,修养德行,积累知识,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必能克服困难,消除灾难。 第2卦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 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事业:诸项事业可以成功,得到预想的结果,但开始出师不利,为困境所扰。切莫冒险急进,须小心谨言慎行,尤其不可单枪匹马,独断专行。取得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最为重要,在他人的合作下,共同完成事业。因此,应注重内心修养,积蓄养德,效法大地,容忍负重,宽厚大度,以直率、方正、含蓄为原则,不得贪功自傲,持之以恒,谋求事业的成功。 经商:机遇不很好,切莫冒险,以稳健为妥,遇到挫折,务必即时总结经验。注意储存货物,待价而沽,处处小心为是。 求名:比较顺利,具备基本条件,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追求身外之物,即可吉祥。 外出:宜结伴而行。可去陌生的地方。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周易·上经》:卦二 坤 .doc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周易·上经》:卦二坤] 坤卦象征地。地载万物,也可使万物归隐,所以坤有归、藏之意。“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卦辞解释:坤卦初始亨通,利于像马那样保持温顺的德行。君子有所动,起初迷失方向,后得到主人,到西南方向可以得到朋友,在东北方则丧失朋友。安于正道则会吉祥。“牝马之贞”主要是指马具有忠贞的本性。在马群中,牝马有单独的配偶,而牡马则有多个配偶,牡马发脾气,牝马便顺从地忍受。牝马另一个忠贞表现为对主人的忠贞,驯服它的人便可以成为它的主人,只有它的主人可以骑它,别人则不行,并且牝马不会与自己的后代发生乱伦,所有这些,都是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主”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坤卦代表臣道、妻道,君主、丈夫还没有出现,大臣过早地去寻找君主,女子过早地寻找丈夫,怎么能不迷失方向呢?只有理想的君主和丈夫出现了,再去追求才能得到,所以“后得主”。这是告诫为臣者如何选择明君,为妻者如何选择丈夫。“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在文王八卦中西南方为阴,东北方为阳,西南为阴有自己的同类,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因为臣在东北可遇明主,女子在东北可以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因为西南为阴,为女,为臣;东北为阳,为男,为君。,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当脚下踩到霜的时候,应该明白结冰的日子快到了。象辞的意思是:履霜而知冰,这是阴气始生的缘故,随着阴气的不断加重,天寒地冻的冬天就要来了,可见这一爻辞是告诫我们要有远见。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矣。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一段是对初爻的解说,积善行的人家,必定会有更多的吉庆留给后代;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有更多的灾难留给后代。臣子弑君篡位,儿子杀死父亲,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长期积累发展成这样,是因为对这种恶性事件没有及早防范造成的,《周易》中说“履霜,坚冰至”,指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势。,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正直,方正,大方,不反复没有什么不利的,这是因为地道的广大。六二阴爻得中而得位,处于坤卦的主位,正直,方正,大方是为臣的品质。身为大臣做到这三点,并且做事不反复无常,自然会得到君王的重用。这里是告诫人们,当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光与热,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经文的意思是:蕴涵美德可以坚守正道,或者效力于君王,虽然没有成就却有好结果。象辞对经文的解释是:含章可贞,是为了等待时机。为君王做事是因为智慧卓越。六三阴爻居阳位,是不得位,又不居中,处境不是很有利,所以只能隐藏自己的才能坚守正道。如果能为君王做事,则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有功要归功于君王,才会得到好的结果。六三“失正,多又艰难,但蕴涵美德”。虽不成功,但结局还好。,六四,括囊,无咎无誉。经文意思是:将口袋的口束紧,没有灾难也没荣誉。象辞对经文的解释是,扎起口袋不会有灾难,谨慎能使自己免于灾害。此时阳气衰弱,阴气强盛,是天地将闭之象。所以贤人应当隐退,怀着大智慧观察时局的动态,归隐保全以等待出仕的时机。六四“不中,处位不利,

轻松学《易经》:复卦第二十四

轻松学《易经》:复卦第二十四 轻松学《易经》 《周易诠释》:复卦第二十四 【周易经文】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解读诠释】 【24.1】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白话】 复卦,亨通。外出和进入没有疾患,朋友前来没有咎害;返转回复运行在轨道上,七天回归重新开始,适宜有所前往。 【解读】 ○复卦下震上坤,地雷复卦。《序卦传》:“物不可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是阴气剥蚀阳气,

剥卦走到极点,阳气必回到地下重新开始,于是大地重现生机,故而亨通。复卦为剥卦的覆卦。 ○出入无疾:震为动,故言出,刚爻在下,故言入。疾,害也。 ○朋来无咎:王弼以“朋为阳”,然《周易》经文之“朋”皆有坤象(见《周易密钥》:释《周易》中的“朋”),上卦、互体皆是坤卦,坤为朋。初九为下体震卦主爻,得乎坤体之本,坤为朋,内卦为“来”,故曰“朋来无咎”。 ○七日来复:两千多年来先儒对于《周易》“七日来复”本义的探源是倒果为因,穿凿附会,并没有破译文王周公孔子的本义。笔者在《周易密钥·“七日来复”本义探源》一文中试图还原“七日来复”的本义。 探源的论据——最晚必须是孔子时期的文献知识。采信的文献有《尚书》、《周易》、《易传》、《周礼》,采信的考古文物必须是先秦时期的,如周朝的四象铜镜,商朝的甲骨文,甚至是伏羲时期的星图。 探源的思路——是上古时期天文学,北斗七星,日月五星,以及古人对回归年冬至的认识。 该文论证,先民起初最崇拜的数字是七,这来源于对北斗七星和日月五星七政的崇拜。甲骨文与金文“七”字的写法见证了“七”表示某种周期和最后期限的意思。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北斗历法,二十八星宿和西周初年之月

易经之十二消息卦

易经之十二消息卦 十二消息卦基础 研究《周易》历史上一般从象数、义理二个方面,现代易学除了这二方面外,还以现代科学理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综合交叉地研究。都取的一定成果。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学说外,还有一个卦气说,卦气诸说中,以“十二消息卦”较为著名和突出。今对其作一些简单介绍; 所谓“卦气”是汉易学的术语,其说是用“周易”解释一年的节气变化,其代表人物是西汉孟喜,其“十二消息卦”,亦称“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十二主卦”,其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为众卦之基础,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卦。 复卦初六冬至姤卦初九夏至 临卦六三大寒遁卦九三大暑 泰卦九五雨水否卦六五处暑

大壮初九春分观卦初九秋分 夬卦六三谷雨剥卦六三霜降 乾卦六五小满坤卦六五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阴消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息阳消过程。 十二消息卦引起的卦变-摘自马恒君《周易正宗》 卦变与变卦不同。变卦是占筮中因为动爻的变化而引起的本卦(遇卦)向之卦的变化,是占筮的用语,有《左传》、《国语》等大量的筮例作证,变卦的存在是个没有争议的问题。而卦变是演易系辞所依据的卦爻推移的运动规律,是作易的用语,因为传述的纷乱,卦变还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从彖传大量说明爻位推移的话里去分析,卦变不仅存在,而且是构架《易经》的三大序列之一(见离卦提示)。《周易》尚变,不讲卦变,实际上是阉割了它的精髓。 关于卦变的学说,汉以前的传注都不否认,传述较多的是虞翻、干宝等人。王弼为了省事,尽黜象数,把卦变也扫荡无余。宋朝人力图把卦变研究出体系来,但说法互有参差。影响较大的有朱熹《周易本义》里的《卦变图》和朱震《汉上易传》里列出的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苏轼则力主从六子卦变来,把相生序与变化序混在一起,与程颐的说

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

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生活2009-12-04 13:40:53 阅读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二千多年来,人们对《易经》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对《易经》六十四卦画、三百八十四卦爻的意义也有多种推测和诠释。众说纷纭之中,就有清代学者章学诚主张的“六经皆史”一说。他认为《易经》“为王者改制之钜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大挠未造甲子以前,羲农即以卦画为历象,所谓天人合于一也”。 章学诚承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六经皆史”,进而推论《易经》的六十四卦画为历象,可他并未说清楚卦画何以为历象。后学附和“六经皆史”者众,研讨“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者寡,更无证据支持《易经》的六十四卦画是如何表现历象的。现代研究从考古到天文,从自然科学史到易学界,也不乏有认为《易经》的历法渊源,然却无直接证据支持,而莫衷一是。以至于近代易学研究者李镜池先生感叹:“两千余年能超脱《易传》而立新说,还《周易》本来面目的未见一人。” 那么,《周易》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 又怎么才能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呢? 传统观念是《周易》与六十四个卦画是“二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六十四卦画依托、《易经》标题、卦辞、爻辞是不可卒读的杂乱文字堆沏;而脱离了《周易》文字的六十四个卦画,充其量只能是长短线条,是考古发掘的古代遗物上描绘的装饰。 倘若我们能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将六十四卦画单独提出来,割裂其与《周易》的联系,放在另一个系统中作独立地考察,也许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因为六十四卦画自身证明:距现在四千多年,在象形文字产生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成熟地掌握了历法,能够准确的观测记录时间的变化,准确地确定气候变化的周期;以及阴阳历之间的差别。 以至于有根据的说:距今四千多年前生活在汾水流域的华夏先民的文明程度高度发达,我们的先民建筑了不逊色于古埃及金字塔的伟大建筑物,骄傲地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本文试图从“以卦画为历象”这一角度,对《易经》六十四卦画与古代历法的关系作粗浅的探讨。作者对《易经》知之皮毛,对天文、气象和考古知识也是门外汉、妄言探讨,以博笑于专家学者尊前,权作愚者一得。 一、对宋朱熹《变卦图》的重新排列组合 朱熹在其著《原本周易本义》一书中列出一变卦图。 《易经》六十四卦画的排列方式有许多种,起源于宋代两位易学大师邵雍和朱熹。是他们推出“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即所谓先王八卦图;和“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此前并无图的记载。尔后六十四卦图纷呈,也有托名前朝的。其实不过是依照邵雍、朱熹的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