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病认识的加深,误诊率明显减少,但是因其具有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也很容易误诊,笔者就近些年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进一步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

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MM),或称浆细胞肉瘤。属于造血系统肿瘤,是浆细胞异常过度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MM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总体来说目前还是难以治愈的疾病[1]。多发生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女比例相当,随着老龄化的延长,MM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是异常浆细胞侵袭到骨髓及软组织当中,进而M球蛋白产生,从而导致骨骼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肾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慢性感染或者炎症、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遗传因素有关[3]。有关多发性骨髓瘤的起源存在不同的假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肿瘤前提细胞学说[4],是骨髓中的前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发生增殖、恶变,继而发生克隆性扩增,分化为恶性浆细胞,形成骨髓瘤。

1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多徐缓,患者可有数月~10多年的无症状期。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由恶性增生的浆细胞、骨骼及髓外组织的浸润及M球蛋白增多所导致[5]。(1)骨痛,骨痛常是早期和主要症状,其中以腰骶部疼痛最常见,其次是胸痛、肢体和其他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轻,后期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和负重时加重,休息或治疗后减轻。(2)骨骼变形,引起弥漫性的骨质疏松,局限性骨质破坏,破坏处易引起病理性的骨折。(3)造血系统损害,中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见,可为首发症状。(4)可出现肾脏损害,易受到病毒感染以及出现高黏稠综合症和出血的倾向。

2 诊断标准

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主要指标其中之一和次要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主要指标包括:(1)浆细胞在骨髓中显著增多,大于30%。(2)取组织进行活检确诊。(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出现。次要指标:(1)浆细胞增多,在10%~30%。(2)血清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蛋白量低于主要指标。(3)出现溶骨性病变。(4)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IgG小于6 g/L;IgA小于1 g/L;IgM小于0.5 g/L。其中骨髓穿刺活检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6]。刘健等[7]分析骨髓涂片与活检联合应用诊断MM的价值中,结果示骨髓活检与骨髓涂片诊断MM的敏感性分别为91.2%和71.6%,说明MM患者应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才能够充分评估MM的诊断与病情。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病认识的加深,误诊率明显减少,但是因其具有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也很容易误诊,笔者就近些年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进一步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 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MM),或称浆细胞肉瘤。属于造血系统肿瘤,是浆细胞异常过度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MM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总体来说目前还是难以治愈的疾病[1]。多发生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女比例相当,随着老龄化的延长,MM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是异常浆细胞侵袭到骨髓及软组织当中,进而M球蛋白产生,从而导致骨骼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肾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慢性感染或者炎症、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遗传因素有关[3]。有关多发性骨髓瘤的起源存在不同的假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肿瘤前提细胞学说[4],是骨髓中的前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发生增殖、恶变,继而发生克隆性扩增,分化为恶性浆细胞,形成骨髓瘤。 1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多徐缓,患者可有数月~10多年的无症状期。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由恶性增生的浆细胞、骨骼及髓外组织的浸润及M球蛋白增多所导致[5]。(1)骨痛,骨痛常是早期和主要症状,其中以腰骶部疼痛最常见,其次是胸痛、肢体和其他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轻,后期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和负重时加重,休息或治疗后减轻。(2)骨骼变形,引起弥漫性的骨质疏松,局限性骨质破坏,破坏处易引起病理性的骨折。(3)造血系统损害,中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见,可为首发症状。(4)可出现肾脏损害,易受到病毒感染以及出现高黏稠综合症和出血的倾向。 2 诊断标准 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主要指标其中之一和次要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主要指标包括:(1)浆细胞在骨髓中显著增多,大于30%。(2)取组织进行活检确诊。(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出现。次要指标:(1)浆细胞增多,在10%~30%。(2)血清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蛋白量低于主要指标。(3)出现溶骨性病变。(4)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IgG小于6 g/L;IgA小于1 g/L;IgM小于0.5 g/L。其中骨髓穿刺活检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6]。刘健等[7]分析骨髓涂片与活检联合应用诊断MM的价值中,结果示骨髓活检与骨髓涂片诊断MM的敏感性分别为91.2%和71.6%,说明MM患者应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才能够充分评估MM的诊断与病情。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该疾病预后差,存活率低,治疗难度大且不可治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难度很大。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分析该病遗传学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从中发现遗传学变化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分子遗传学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浆细胞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经过与预后有着较大的差异,疾病异质性明显[1-2]。虽然临床治疗发展较快,但是无法治愈。遗传学技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从中发现一些异常现象同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临床表现、发生发展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1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细胞遗传学改变 研究细胞遗传学传统方法是利用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做显带分析。骨髓瘤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具有较低的增殖率,难以取得分裂相作进一步分析,同时多发性骨髓瘤中复杂核型通常伴有染色体形态差,通过显带技术无法判断出全部异常,限制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其中以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SKY(光谱核型分析)与CGH(比较基因组杂交)。目前研究认为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大部分为结构与数量改变复杂核型异常全部24条染色体都受累。部分研究者支持,全部多发性骨髓瘤都有遗传学异常,或者是无正常遗传学的多发性骨髓瘤,所发现的异常分裂主要源于混杂正常造血细胞。 1.1 染色体常见核型结构改变 与数量改变相类似,在检出结构异常方面,显带技术少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于染色体受累均有报道,以14q、13q-、1号等比较常见,较为常见断点有22q11、19q13、17p11、14q32、11q13、8q24、6q21、lq21、lq10、lq11、IP22、IP13、IP11,其中1q3缺失与14q32易位最为常见。前者显带分析所得出的检出率在15%~20%,采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后提升至38%~54%,应用多达到11种探针时,异常检出率为86%,其缺失大部分为整个长臂,甚至是染色体缺失,较少出现中间缺失。后者在大部分骨髓瘤中均较为多见,其中t(9;14)(P13;q32)、t(6;14)(q21;q32)、t(14;18)(q32;q21)、t(14;16)(q32;q23)、t(4;14)(p16;q32)、t(8;14)(q24;q31)、t(11;14)(q13;q32)属于常见易位,各研究中检出率都有所不同,通常为20%~60%。 1.2 染色体常见核型数量改变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 (完整版) 2020年10月30~11月1日,“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论坛(成都)”顺利召开。大会邀请我国60多位骨髓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会场,围绕国内外骨髓瘤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以“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为题进行了分享,医脉通汇总其精华,分享如下。 NO.1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已成为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随着我们对疾病的了解逐渐加深、早期诊断的实现以及体检的普及,目前骨髓瘤的确诊人数比以往更多,确诊患者的年龄也比以往更年轻。 目前,骨髓瘤仍不可治愈,糜教授表示,随着新药出现,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80年代,骨髓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仅有2年,经过30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低危的骨髓瘤患者而言,中位OS可达8-10年。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髓瘤患者已经获得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间隙会

越来越短,预后也会越来越差,恶性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图1)。数据显示,由于患者的脱落,大约15%-35%的患者无法进入下一线治疗。因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一线更好的治疗患者,如何在二线、三线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图1 根据疾病生物学特性,骨髓瘤复发分为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一项临床研究(图2)将252例首次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分为三组:生化复发组、无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和有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结果显示,生化复发组的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临床复发组。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图3),研究人员将207例骨髓瘤患者纳入分析,评估比较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在首次复发时接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结局,结果表明,生化复发即进行治疗的患者可降低37%的疾病进展风险。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在临床阶段采取相应的化疗策略和方法,并结合中西药的预后调疗,对改善患者后期功能,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标签:骨髓瘤;诊断;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在医学上又被称为浆细胞骨髓瘤,多以灶性浆细胞形式出现,也属于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间多为高发期。西方国家早前使用遗传学和万坷的治疗方法,多次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后期治疗效果差,生存周期短,甚至还具备多种高危因素,因此,近几年来西方医学致力于从诸多方面寻求突破口。而国内的相关治疗则以治疗方法的转变、更新以及新药的调和作为基本诊治方案,因此,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必要的诊断补充,实施完备的课题研究也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组成部分。为此,笔者主要从诊断评估、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相关内容。 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评估 一般是根据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及尿液中M蛋白的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区分是否难治,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了难治性骨髓瘤的诊断指标,根据综合实验室的临床表现,同时观察浆细胞的数量以及周边器官的受损情况来作为证据填充。 2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MM约占恶性肿瘤的1%。血清中存在克隆性蛋白,一般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而MM的外部特性引起的骨髓广泛破坏,可导致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和高钙血症,患者也会周期性地反复呕吐、细菌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或肾功能不全等,当然也有少数会发生MM症状性疲倦、感染、出血和体重减轻。 由于内骨髓瘤通常会表现出骨病关节性骨痛、溶骨性损害、钙缺失性血症、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如果是在诊断粗糙的前期下,医者容易会对相应的骨痛或腰腿痛造成视觉上的失误,乃至误以为是骨科疾病,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等疾病而延误一些良性患者的最佳诊治时机。 M蛋白的状态变化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特征。95%以上的MM通过血液或尿液中的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可以发现完整的肽或游离轻链。80%以上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呈现单一峰值或条带,其中大多数患者还同时伴有低球蛋白血症。70%以上的患者从尿液检测中还能存在本周蛋白。其中IgG的比例相对偏多,占到52%左右,IgA和轻链性的比例就相对较少,IgD比例则更少。高钙血症和高黏滞血症,还有微量体外出血的症状,这是IgG型偏多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典型的MM特点。IgA型易出现,髓外浸润度有些明显,常常容易在观察和普通检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最新进展-精选文档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最新进展 MM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约占10~ 15%[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骨痛、感染、病理性骨折等,并且还会伴有血沉速度增快,高钙血症等,WHO将MM归纳于B 细胞淋巴瘤,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70岁,但是,近年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并且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对于MM患者的治疗仍然是在不能完全治愈阶段,尤其在治疗难治性MM患者时,治疗现状更加困难,近年,临床上不断改进ASCT治疗技术,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临床研究结果也给MM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临床上对于MM的治疗的发展,共三个阶段,包括传统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2]。临床上采用传统化疗治疗MM,CR率 3.2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 NST具有移植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处理轻度低的优点[11],并且在将TRM降低的同时还能够保留GVT 效应,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前景非常好,临床上有大量实验研究证明,NST在MM患者的疗效上优于清髓性Allo-HSCT,但是该方法还是无法避免GVHD这一并发症的发生。有文献研究显示[12],MM患者采用AHSCT治疗后再行NST,患者分子遗传学缓解稳定性较高,因此,AHSCT-NST可能成为另外一种治疗MM的理想手段之一。 4新药时代

临床上随着对各种移植方式的了解度逐渐深入,人们慢慢意识到Tandem ASCT、Allo-HSCT等移植方式,只对小部分MM患者有效,对于大多数MM患者只需要接受单次移植的治疗方式,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又再次回到了ASCT[13],而新药时代的发生,一度让ASCT的临床治疗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虽然如此,但是在新药时代ASCT的地位仍然不能够被取代。 5早期移植和晚期移植 在新时代的作用下,临床上通过3个随机实验对比在新药时代下,早期移植是否还存在必要性,其中一个实验证明,早期移植能够将患者PFS延长[14],但是不会改善患者OS,此研究结果提示,虽然早期移植不能够针对所有的患者实施,但是综合而言,早期移植虽然不能够将患者OS增加,但是具有延迟患者PFS 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余两个实验EMN2008-02、IFM/DFCI2009目前正在研究中[15]。由于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研究证实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早期移植或者是晚期移植的标准,但是笔者认为,MM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应该给予患者新药序贯移植的治疗方式。 6新药时代下双次移植的地位 双次移植在临床上是指患者接受第一次ASCT后再次进行异体或者自体移植,但是双次移植对于治疗MM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目前仍然是临床研究热点。临床上有研究显示,MM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诊治进展(2019)

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诊治进展(20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的比例约1%,占整个血液系统肿瘤的10%,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欧美地区发病率为4-6/10万,我国年发病率估计1-2.5/10万。MM为中老年疾病。欧美为65-75岁,中位年龄68岁,男>女。我国为55-65岁,<40岁占10.8%,男:女=2∶1。 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增殖异常,MM的异常浆细胞及其产物可导致一系列靶器官损害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如骨痛、骨折、贫血、感染等症状,其中肾脏损害( Renal Impairment)是M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5-50%,其中20%-40%的患者就诊时已合并肾功能不全。 MM肾病系指骨髓瘤细胞浸润及其产生的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从尿液排出而引起的肾脏病变,以肾小管管型形成导致肾功能衰竭最常见。临床表现以溢出性蛋白尿为主,可出现慢性或急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和Fanconi 综合征等。 具体来讲,骨髓内有异常浆细胞(或称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引起骨

骼的破坏,血清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尿内出现本周蛋白,最后导致贫血和肾功能损害。 MM肾损害的可能机制包括轻链蛋白对肾小管损害、轻链蛋白在肾组织沉积、肾淀粉样变、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等。 不同免疫球蛋白类型、轻链类型致不同肾损害,IgA型较IgG型易发生肾功能损害,可能是IgA型以λ链相对较多,而IgG型以κ链居多,λ链对肾脏损害程度大。 轻链蛋白对肾小管损害:在肾小管中形成轻链蛋白质管型,造成了肾小管的阻塞和损伤。髓袢升支的小管细胞分泌的Tamm-Horsford糖蛋白与轻链蛋白(本周蛋白)形成特异性的结合,两种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形成大量沉淀物而引起小管的阻塞。 轻链蛋白在肾组织沉积/轻链沉淀病(LCDD),大量轻链蛋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及毛细血管壁,最终导致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肾淀粉样变,AL蛋白较轻链蛋白小,易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系膜导致肾小球病变,AL淀粉样变性导致肾脏受累的发生率约为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水肿、氮质血症。

2020ASH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前沿进展

2020ASH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前沿进展 2020年12月5-8日,血液病领域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会议-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虚拟会议如期举行。全球知名的血液病专家和科研人员共同探讨血液病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本次盛会中,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达雷妥尤单抗(DARA)有多项研究结果公布,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医脉通精选了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一些亮点更新. 【EP3243】GRIFFIN研究3年数据随访:更新的safety Run-in人群数据进一步证实,D-RVd方案安全有效,给NDMM患者带来持久的深度缓解 该研究对适合移植的NDMM患者进行长达3年多的随访,经过DARA+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D-RVd)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后,患者疾病可持续缓解。D-RVd有望成为适合移植NDMM患者新的标准治疗方案1。 GRIFFI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阳性对照的2期研究,搜集了2016年12月20日-2018年4月10日在美国35个中心的招募患者,研究共筛查了292例患者,安全性导入期组纳入其中16名接受大剂量治疗(HDT)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NDMM患者。这些患者接受4个周期的大剂量D-RVd诱导治疗和ASCT,并在巩固

阶段给予2个周期的D-RVd治疗,在维持阶段给予24个月的DARA+来那度胺(D-R)治疗。 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在D-RVd巩固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都得到缓解,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率为56%,微小残留病(MRD)10-5和10-6的比例分别为50%和0。D-R维持治疗结束后,sCR率为94%,MRD 10-5和10-6的比例分别为81%和31%。中位随访39个月时,24个月和3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4%和78%。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4%)、肺炎(31%)、淋巴细胞减少(25%)、血小板减少(2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图1 【EP549】GRIFFIN研究最新分析:D-R维持治疗进一步加深缓解

JAMA: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

JAMA: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骨髓中异常克隆浆细胞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常克隆浆细胞的生长可引起破坏性骨病变、急性肾损伤、贫血和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时的中位年龄为69岁,约63%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年龄大于65岁。2019年,全球有超过155688人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并且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多发性骨髓瘤。 就在前天,顶级期刊JAMA发表了一篇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多发性骨髓瘤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包括初治、复发和支持治疗)的相关证据,现整理翻译如下。 流行病学 多发性骨髓瘤在工业化国家(如澳大利亚、北美和西欧)65岁以上人群中最为普遍,美国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项目的2017年数据显示,50-54岁人群的发病率为8.2/10万人,而80-84岁则增加至50.6/10万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但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仍不明了,其风险因素包括男性、职业为

消防员、肥胖、二恶英/剂橙色暴露和911事件首批应答者。此外在美国,黑人(14/10万人)的发病率高于白人(6.1/10万人)病理生理学 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的克隆性浆细胞来源于后生发中心B细胞。健康人在抗原暴露(例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后,幼稚B细胞可正常增殖,随后IgH和IgL VDJ序列的体细胞发生超突变。这一过程产生的骨髓中长寿浆细胞(提供持久、持续抗体产生的浆细胞亚群),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常克隆浆细胞群的发展可模拟上述的正常生物学流程,但结果却是完整免疫球蛋白(intact immunoglobulin)过量。 几乎所有患者都以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 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开始,65岁以上人群中有3%-5%存在克隆性浆细胞病(表1),而80岁以上人群中有10%存在克隆性浆细胞病。MGUS 与进展为活动性(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相关,发生率约为每年1%-2%,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0年累积风险约为18%。 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是一种更晚期的浆细胞病,每年约有10%的SMM患者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直到最近,SMM的标准治疗一直是每3至6个月监测一次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钙和血清游离轻链水平;血清和尿蛋白电泳与免疫固定;全身骨骼成像,直至发生MM相关并发症。对于进展为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风险较高的SMM患者,应考虑来那度胺治疗,以延迟或避免发生多发性骨髓瘤并

2021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全文)

2021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全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在2021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会议上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2020 ASH亮点”的专题报告,汇总了大量ASH会议中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CAR-T治疗 UNIVERSAL研究纳入了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旨在观察采取异基因BCMA CAR-T ALLO-715联合ALLO-647(靶向CD52)治疗的安全性及耐受性。Ⅰ期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明显的GVHD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且以1-2级为主。另外,研究还观察到CAR-T治疗剂量与疗效具有相关性。 CARTITUDE-1研究评估了BCMA CAR-T细胞治疗在RRMM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2020 ASH报告了其Ⅰ/Ⅱ期数据。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血液学毒性,3-4级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发生率较高,且恢复时间较慢。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6.6%,1年总生存(OS)率为88.5%。 抗体药物偶联物

DREAMM-2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Ⅱ期临床研究,研究旨在评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Belantamab Mafodotin在RRMM治疗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3-6线治疗患者经Belantamab Mafodotin治疗的总体缓解率(ORR)为34%,而超过7线治疗的ORR为30%。主要不良反应为角膜损伤,血液学毒性也比较高。DREAMM-6研究探索了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对接受过≥1线治疗的RRMM患者的疗效,结果发现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可能存在协同治疗作用,而不良反应同样以角膜损伤为主。 双特异性抗体 AMG 701是一种靶向BCMA/CD3的双特异性抗体,2020 ASH会议报告了其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Ⅰ期临床数据。ORR达83%。主要不良反应为CRS,总体安全性可控。 BCMA和CD3双特异性抗体teclistamab治疗RRMM的总有效性为64%,不良反应的发生与CAR-T治疗的不良反应非常相似,血液学不良反应同样集中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方面,安全性及耐受性可以接受。 靶向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研发与治疗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研发与治疗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于1889年获得学界普遍承认。但是其治疗在最初100年却进展缓慢,从马法兰联合泼尼松(MP)方案到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仅2年左右。 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沙利度胺、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为代表的新药出现,带来了MM 治疗领域的第一次革命性进步,患者治疗疗效显著提高,mOS 延长至5~6年。2012年以后,MM治疗领域迎来了第二代新药浪潮。这些药物中有原作用机制药物的新一代剂型,有抗体类药物,有新型作用机制的靶向性药物,此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 ⁃apy,CAR-T)等细胞治疗手段也进展迅速。上述新药给MM 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更好的疗效,更优的安全性,为治愈带来曙光。本文将对近年来MM 领域新药研发及应用于治疗的情况进行综述。 1 原有作用机制药物的新一代剂型 1.1 第3代免疫调节剂泊马度胺 泊马度胺(pomalidomide,P)属于第3代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s),与来那度胺结构类似,可直接抗骨髓瘤和免疫调控肿瘤微环境,但作用更强。2013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13年8月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泊马度胺用于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泊马度胺目前并未在国内上市,但是中国有多个泊马度胺仿制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虽然单药应用疗效有限,但是IMiDs能够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IL-2、IFN-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进展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 的进展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综述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年来知网、万方针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与靶向治疗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以及靶向治疗内容及进展,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是一种目前不能治愈的浆细胞恶性肿瘤,伴随着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伴随着破骨细胞激活,会影响到破骨细胞以及成骨细胞之间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在于骨质疏松或(和)广泛溶骨病变。近年来随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对这一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包括其发病机制以及靶向治疗,获得较大进展,现将其综述如下。 1.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 (一)破骨细胞异常活化 当破骨细胞在分化期间,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结合在细胞表面受体上,给破骨细胞存活与增殖提供信号,并激活相应信号转导通路,能促使破骨细胞执行骨吸收功能。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不但能通过直接的细胞-细胞接触,诱导骨髓微环境下的基质细胞对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予以表达,同时本身也能表达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有研究表明:通过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的血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护骨素比率相比于非患者来说明显较高,且与骨损伤程度有一定关联[1]。

白介素-6属于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能经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自分泌产生,也可经旁分泌产生。有相关研究表明:白介素-6是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以及破骨细胞的重要生长因子,能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以及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寿命,并抑制其凋亡。另外也有研究表明:白介素-6能有效增加破骨前体细胞数量,从而进一步增加其他破骨细胞因子产生,进一步证实白介素-6水平变化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预后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有较大关联。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通过活化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活化破骨细胞,进一步促进骨吸收,从而促进骨病的发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受到白介素-6刺激之后就会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会进一步刺激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产生白介素-6。近年来的临床资料表明,其余已知参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溶骨性病变的细胞因子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生长分化因子-15、白介素-3等,均已经经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证实能促进破骨细胞分化成熟,最终能促进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这一疾病的进展[2]。 1. 成骨细胞成熟受到抑制 一直以来,临床研究者在研究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时都将目光聚焦在破骨细胞功能激活方面,但是临床上通过对患者骨组织检测发现,患者骨表面成骨细胞有明显减少、活性也明显降低,说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生原因除了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之外,还包括成骨细胞成熟受到抑制,导致骨修复功能减弱。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诱导成骨细胞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在于Wnt与BMP,而这两个信号通路的参与者就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靶向治疗进展 (一)地诺塞麦 在破骨细胞活性调节过程中,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细胞核因子kB 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护骨素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目前针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的一个新兴治疗靶点[3]。地诺塞麦是目前临床应用频率比较多的一种单克隆

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伤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伤研究进展 轻链管型肾病 引言 2020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基础知识复习(MM+MM肾损伤) 1 2020-MCRN 1.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0% 2.诊断更新: 3.治疗更新 •无症状骨髓瘤暂不推荐治疗 •高危冒烟型骨髓瘤可根据患者意愿进行综合考虑或进入临床试验•MM如有CRAB或SLiM表现,需要启动治疗(CRAB表现→[包括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和骨质病变(bone disease)];SLiM→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60%(Sixty percent)、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Light chain)比值≥100,或MRI检查出现>1处局灶性骨质破坏) •新增了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RCD)方案 •强调ASCT对适合移植的患者不可替代地位 4.初治患者: •诱导: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地塞米松→为主 •维持: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沙利度胺、伊沙佐米(新增);高危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沙利度胺;对维持治疗的时间建议在2年或以上 5.复发患者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选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

或达雷妥尤单抗的 3~4药联合化疗 •可序贯 ASCT(自体干细胞移植) •6个月以内复发,应尽量换用与复发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组成的方案 6.预后更新 •在治疗中先进行传统的疗效评估,在临床研究中当患者进入完全缓解后再进行MRD疗效评估 2 基础知识复习-MM 1.临床表现: •75%骨痛(腰骶部最常见) •70%髓外浸润(肝脾肾淋巴结) •异常M蛋白引起→正常免疫球蛋白↓(感染);血小板功能障碍(皮肤紫癜、内脏出血);高粘滞血症 2.MM影像学检查:首选CT 3.MM约90%FLC比率↑(正常0.26-1.65),无症状MM患者FLC≥100→ 70%-80%两年内发展为终末器官损害 4.诊断标准 3 基础知识复习-MM肾损伤 1..病因:管型肾病最常见 •轻链对近曲小管细胞有直接毒性 •轻链在酸性小管液中与Tamm-Horsfall蛋白(THP)形成管型 •轻链沉积:κ→轻链沉积病LCDD;λ→淀粉样变病 •其他致病因素:高钙、高尿酸、高粘滞、髓外浸润 2.临床表现: •蛋白尿最常见(60-90%)

2020多发性骨髓瘤RRMM新型免疫治疗进展和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

2020多发性骨髓瘤RRMM新型免疫治疗进展和2020骨 髓瘤最新诊疗进展 首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治疗现状进行概括,强调了治疗中患者早期达到完全缓解(CR)的重要性,获得CR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可显著延长。此外,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缓解深度与长期疗效密切相关,获得微小残留病(MRD)阴性或是当前治疗模式下新的治疗终点。 很多RRMM患者伴髓外病变,这些伴随外病变的MM患者有更差的OS 和PFS,所以清除髓外病变是目前治疗中的一大挑战。 目前,RRMM患者对抗CD38单抗、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耐药情况不断出现,这些耐药患者的中位OS仅为6-11个月。所以RRMM 患者对新的药物的需求非常迫切。 一些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的出现改善了RRMM治疗的现状。随后,梅教授详细介绍了CAR-T细胞治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在RRMM中的一些研究进展。 CAR-T细胞治疗

01 NCI 一项抗BCMA CAR-T(NCI)在RRMM患者中的剂量爬坡试验纳入了12例患者,结果显示高剂量抗BCMA CAR-T细胞对RRMM的疗效更优,最终以第四剂量(9×106CAR-T细胞/kg)作为最优剂量进行后续剂量扩展研究。2期扩展研究结果显示:ORR为81%,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率为12.5%,未出现4级以上毒性。 02 BB2121 美国的一项抗BCMA CAR-T(ide-cel,bb2121)在RRMM患者中1期研究共有36名患者入组,33名患者接受回输(单次输注150×106-450×106CAR-T细胞)。结果显示ORR为85%,CR率为45%,42%的患者出现了神经毒性。2期研究结果显示ORR为73.4%,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安全性结果同1期研究。 03 LCAR-B38M LCAR-B38M为一种靶向BCMA、双表位的CAR-T细胞,西安交大附属第二医院的一项研究探索其用于RRMM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ORR 为88%,CR率为74%,MRD阴性率为68%(如下图)。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兴靶点BCMA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兴靶点BCMA研究进展 近日《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杂志发表文章,分析了多发性骨髓瘤(MM)的药物市场的现状。文中提到了五大新兴靶点之一的BCMA,笔者在此就多发性骨髓瘤BCMA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 1 多发性骨髓瘤与BCMA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性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是继淋巴瘤之后第二多发的血液系统肿瘤,目前仍无法治愈。美国发病率为9 /10万(2016年),我国发病率约为1/10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BCMA全称为B细胞成熟抗原,也称CD269,仅表达在成熟B细胞表面,是一种重要的B细胞生物标记物。编码BCMA的基因属于TNF受体超家族成员,该受体优先在成熟B淋巴细胞中表达,对B细胞发育和自身免疫应答起着重要作用。该受体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3b(TNFSF13B / TALL-1 / BAFF),并导致NF-κB和MAPK8 / JNK活化。该受体还与各种TRAF家族成员结合,介导细胞存活和增殖的信号。在多发性骨髓瘤中BCMA的表达增加,促增殖信号增强,最终癌化。因此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BCM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的浆细胞。 2 现有疗法

· 诱导化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VCD)或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等 · 维持治疗:来那度胺、硼替佐米 · 复发难治性MM:参加临床试验;或泊马度胺、伊沙佐米、达雷木单抗 目前已上市的药物主要是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激素类、细胞毒类化疗药以及单抗类。其中,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为该类产品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2017年全球销售额达81亿美元,2018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达71.4亿美元。 3 BCMA研究进展 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新兴靶点,BCMA的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CAR-T疗法、ADC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疗法上,其中进展最快的是Bluebird的BB2121。 · CAR-T bb2121:在2018的ASCO会议报道了bb2121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这是一项剂量递增的临床试验,输注CART细胞的数量分别为50×106、150×106、450×106、800×106,患者接受氟达拉滨-环

2020年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治疗进展

2020年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治疗进展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来袭,全民都积极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对于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来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在与病毒抗争之际,医务工作者还开展了 "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不隔离患教、医教" 的系列活动。岁末年初之际,《肿瘤瞭望》特邀请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回首一年的历程,介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现状及诊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肿瘤中常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众所周知,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MM、骨髓増生异常综合症(MDS )这四种疾病,约占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 95%O MM常发生于老年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六。由于欧美国家老年人口比例更高,故其发病率也略高。2018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MM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到十万分之二,仍然是排名第三位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前两位:白血病、淋巴瘤)。从发病年龄上看,欧美国家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8岁,但我国MM的发病年龄相对较低,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6岁。预计203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上升至整体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能那时我国 MM发病率及发病年龄与欧美国家相似。

MM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浆细胞恶性增殖造 成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改变。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CAR-T、化疗等药物的涌现及进展,MM已经逐渐演变为慢性病,管理模式也趋于慢性病全程管理。MM患者往往因贫血、乏力、 骨痛或者其他症状而就诊,十几年前我国MM误诊率较高,约60%〜70%的患者被分配到肾内科、骨科或其他科室。为了提高MM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能力,20年前我们就组织专家制定了《MM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共识和指南》。近年来,随舂我国MM诊断和鉴别诊 能力的提高,MM误诊率明显下降。 近十年来MM治疗进展飞速,策一个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出 现,使骨髓瘤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既往MM的主要治疗手段仅有化 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当时中国MM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约为3年,近年来随着各种治疗技术和药物的创新、进步,以及MDT的发展,MM 的平均生存时间已经延长到8年,在发达国家,患者生存时间可能更长。回顾我国MM的治疗历史,自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进入中国以后,抗血管生成的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和沙利度胺也在中国大量应用,使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大大延长。当前,VRD方案即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的联合方案已成为了我国MM的标准治疗方案。随着近年来抗CD38单克隆抗体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我国MM 的治疗方案初具规模:一线以VRD方案诱导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为主二线以伊沙佐米、泊马度胺、CD38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为主。随着细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异常积聚的恶性疾病,传统和大剂量化疗治愈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对MM的深入研究,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干扰瘤细胞生长和生存通路为机制的新药快速进入临床,以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新预后评价系统不断完善,使MM的治疗得到了极大突破。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 诊治; 烷化剂; 维持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异常积聚的恶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见。总的说,MM目前仍难以治愈。但近年来由于对MM的深入研究,改进治疗方法,以干扰瘤细胞生长和生存通路为机制的新药快速进入临床,以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新预后评价系统不断完善,新药单用或新药联合方案(如联合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和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正在大量涌现,提高了MM治疗效果,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期的生存。 1 初治MM的治疗 MM初治患者多采用MP方案[MEL(马法兰)+PDN(强的松,P)]、M2方案[BCNU(卡氮芥,B)+MEL+CTX(环磷酰胺,C)+VCR(长春新碱,V)+PDN]和V AD方案[VCR+ADM(阿霉素,A)+DEX(地塞米松,D)]等。MP总有效率40%~60%,完全缓解(CR)<5%,中位生存期30月。M2有效率(60%)高于MP,但总生存期(DS)未延长。对拟行自身干细胞移植(ASCT)者,含马法兰等烷化剂的方案因对干细胞的累积毒性作用,而不应在采集干细胞前应用。V AD对初治MM部分缓解率(PR)达50%,其中5%~10%CR,中位生存36-44月。V AD优点:①迅速降低瘤负荷;②骨髓抑制轻;③骨外排泄。因此宜为严重肾功能不全、全血细胞减少、拟行ASCT、需迅速降低肿瘤负荷如高钙血症、肾衰竭、神经受压患者的首选。缺点: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和ADR的心脏毒性。中/大剂量马法兰(可加G-CSF)的CR率、无病生存期(DFS)及中位生存期均高于MP。由于对干细胞的严重损伤,不主张用在初始治疗,主要用于SCT前的预处理。 2 难治复生性MM的治疗 难治性MM分为两大类,原发性耐药以及继发性耐药或复发患者。原发性耐药包括:在初治过程中仍发生疾病进展者,或尽管处于稳定状态,对诱发治疗无反应,而后即使继续接受原方案治疗仍发生疾病进展者。继发性耐药或复发患者包括:初始时有反应,在此后的治疗中或治疗后发生进展者。 对于原发性耐药,早期采用大剂量马法兰清髓性化疗+ASCT,缓剂率62%,中位DFS 21月,中位生存期47月。如不适合该方案,对烷化剂耐药者应用A VD或 单用DEX的缓解率为25%,ABVD的缓解率为48%。DEX+ATRA+IFN-α2a联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年龄、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肥胖、合并疾病以及中心静脉置管、免疫调节剂及化疗药物的应用均使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时采取抗凝药物等预防血栓措施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Abstract] Multiple myeloma is a m alignant tumor derived from plasmacytoid lymphocyte.An increased risk of VTE may occur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The risk factors for VTE are high fixed state of blood,age,history of VTE,obesity,complications,centralvenous catheter,therapy with immune adjustment drug or multidrug chemotherapy. A study shows that incidence of VTE may decrease after prevention by receiving prophylaxis of venous thrombosis during treatment with drugs. [Key words] Myeloma;Venous Thromboembolism;Prevention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来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MM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MM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为3%~10%[1-2]。随着新治疗药物的使用,MM患者预后明显改善,但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危险性进一步提高[3],如何预防MM患者VTE的发生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MM发生VTE 的情况、可能的危险因素、机制及预防措施。 1 MM患者VTE的发病情况 MM患者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以VTE多见。不同研究机构报道的发生率差别较大。薛恺等[4]对332例MM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相关VTE为1.2%。美国东方肿瘤协作组织(ECOG)对207例新诊断的MM患者进行的随机试验发现,MM患者接受地塞米松单独治疗后,VTE的发生率为3%[5]。Srkalovie 等[6]对404例MM患者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初诊接受4个月地塞米松或MP 方案的患者,VTE的发生率为3%~4%,而其他接受联合化疗的患者VTE的发生率为10%。Palumbo等[7]报道沙利度胺联合马法兰及泼尼松治疗方案血栓的发生率为18%。ECOG进行的一项随机试验,应用沙利度胺联台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VTE发生率为3%,而单用地塞米松VTE的发生率为17%[5]。结果提示单用沙利度胺不增加VTE的发生率,但是沙利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案,VTE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目前无单独应用雷利度胺增加VTE发生率的报道,雷利度胺是沙利度胺的类似物,它在治疗MM时VTE的发生率与沙利度胺无显著差异,有报道复发或难治性MM联合应用雷利度胺、地塞米松VTE 的发生率为5% [8]。 2 MM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及可能的机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