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在临床阶段采取相应的化疗策略和方法,并结合中西药的预后调疗,对改善患者后期功能,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标签:骨髓瘤;诊断;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在医学上又被称为浆细胞骨髓瘤,多以灶性浆细胞形式出现,也属于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间多为高发期。西方国家早前使用遗传学和万坷的治疗方法,多次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后期治疗效果差,生存周期短,甚至还具备多种高危因素,因此,近几年来西方医学致力于从诸多方面寻求突破口。而国内的相关治疗则以治疗方法的转变、更新以及新药的调和作为基本诊治方案,因此,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必要的诊断补充,实施完备的课题研究也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组成部分。为此,笔者主要从诊断评估、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相关内容。

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评估

一般是根据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及尿液中M蛋白的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区分是否难治,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了难治性骨髓瘤的诊断指标,根据综合实验室的临床表现,同时观察浆细胞的数量以及周边器官的受损情况来作为证据填充。

2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MM约占恶性肿瘤的1%。血清中存在克隆性蛋白,一般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而MM的外部特性引起的骨髓广泛破坏,可导致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和高钙血症,患者也会周期性地反复呕吐、细菌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或肾功能不全等,当然也有少数会发生MM症状性疲倦、感染、出血和体重减轻。

由于内骨髓瘤通常会表现出骨病关节性骨痛、溶骨性损害、钙缺失性血症、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如果是在诊断粗糙的前期下,医者容易会对相应的骨痛或腰腿痛造成视觉上的失误,乃至误以为是骨科疾病,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等疾病而延误一些良性患者的最佳诊治时机。

M蛋白的状态变化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特征。95%以上的MM通过血液或尿液中的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可以发现完整的肽或游离轻链。80%以上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呈现单一峰值或条带,其中大多数患者还同时伴有低球蛋白血症。70%以上的患者从尿液检测中还能存在本周蛋白。其中IgG的比例相对偏多,占到52%左右,IgA和轻链性的比例就相对较少,IgD比例则更少。高钙血症和高黏滞血症,还有微量体外出血的症状,这是IgG型偏多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典型的MM特点。IgA型易出现,髓外浸润度有些明显,常常容易在观察和普通检

测时被视为关节性骨骼症。而IgD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50岁左右的男性比较常见,这个年龄段随着肝脾的功能暂时下降,一旦没有日常注意就易出现肝脾局部肿大,体内淀粉样变常见,高钙血症也随之而来。

3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引起广泛的溶骨性骨骼破坏,造成骨痛、病理性骨折的症状,在外部进行治疗的时候的确需要中医的辅助,而高钙血症和贫血,突发周期性细菌感染等症状十分依赖于西药的调理。但是一旦误诊为骨科性疾病、肾炎等而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使病情进展至晚期或发展至骨髓坏死或者尿毒症,以至于治疗效果差或失去治疗机会。感染过程中会导致蛋白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正常免疫球蛋白的数量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克隆性增多,使其机体降低了免疫力。患者免疫力低下,造血细胞也受到影响而减少,贫血,细菌感染,正常免疫功能的缺乏,容易使得患者反复陷于感染中。部分患者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传统的医疗技术和药物设备没有突破原有的限制,所以治疗多以老式烷化剂和糖皮质激素为主,对于患者的病情治疗也只能起到稳定和控制作用,从而只有少部分人能通过最终手术来实现基本痊愈㈣,这种目的为控制和缓解病情的手段,让绝大多数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5~3.0年。近年来,由于雷利度胺、沙利度胺等新药的研制,同时结合新型医药科学技术得到广泛沿用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还有通过给药方法以持续静脉给药的方式,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也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最近提出老年患者或移植的禁忌的马法兰和泼尼松组成的MP方案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案,同时italian multiple myeloma net work和IFM完成两个Ⅲ期随机临床试验,由MPT方案沙利度胺联合MP方案得到了很好的预后效果。由于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细胞遗传和分子学特征作为判断预后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重视。相当部分先天缺失的患者,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者的初始治疗,因此,只能使用马法兰和泼尼松组成的MP方案,结果骨髓中浆细胞降低到了5%左右。Italian multiple myeloma net work和IFM完成两个Ⅲ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沙利度胺联合MP方案和MPT方案组成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是一个创新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该方案的形成是通过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免疫调节等作用,能成功有效的控制复发、对于细菌感染也有相应的治疗效果、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均有一定疗效。

除近几年来的新型治疗方式,还有20世纪90年代法国IFM90试验研制成功证实了ASCT能够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R率,同样的2003年的英国MRC 试验经过实验组随即对照实现了该功能,均可以延长EFS;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使用地塞米松和反应停的临床试验进行了研究,通过207例ASCT的预处理的4个疗程反应停联合地塞米松方案相比,同样也有相应的实际效果。

4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与展望

据统计多发性骨髓瘤在美国每年有14400例新发病例。诊断时平均发病年龄为男性68岁,女性70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1。其实该病起源于骨髓血细胞,为B淋巴细胞样恶性疾病,约占所有该肿瘤的l%,血液系统中恶性肿瘤的10%,中位诊断年龄为62岁,85%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且发病率逐年增加。黑人发病率高于欧裔白种人,东南亚裔发病率最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西方国家很早前使用遗传学和万坷(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法。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等高危因素的MM患者、无Dell3的MM患者,即使接受后期治疗,生存时间也较短,但新药万坷可显著改善Dell3的MM患者的疗效。然而万坷单药或联合化疗或联合移植都具有多种高危因素,因此,近几年来西方医学致力于从诸多方面寻求突破口。

最近几年,国内诸多学者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上也争相提出新的方案和观点。同时由于新药的应用,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在此基础上,对MM性质部分学者提出冒烟型MM(SMM)、变异型MM(MGUS)以及难治性MM(RMM),这在治疗这项慢性疾病的判断预后上有很大帮助。

随着近年来国内的医学技术以及放疗技术的发展,孤立性和髓外浆细胞瘤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化疗、放疗和手术,国内医者也针对MM患者通过依靠药物和干细胞移植这些西方的早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据验证,造血干细胞移植+高剂量的化疗对MM的患者而言是能够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案,部分地区的医院也沿用此方案。但是通过国外先进研究者验证,多数患者缺乏相关条件并不适合或者耐受这些治疗,故我国学者需要寻求更有效的疗法。随着对骨髓瘤细胞内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及两者间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得进展,针对其的靶向治疗为MM 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研究者需要在临床上早期认识和识别难治型多发性骨髓瘤,基于MM慢性病特点,制定相應的整体治疗策略及全程慢病管理模式。根据临床试验观察患者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化疗策略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观察记录全过程,根据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及尿液中M蛋白的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区分是否难治。为治疗该病做相应的准备,以备未来突破瓶颈。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病认识的加深,误诊率明显减少,但是因其具有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也很容易误诊,笔者就近些年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进一步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 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MM),或称浆细胞肉瘤。属于造血系统肿瘤,是浆细胞异常过度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MM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总体来说目前还是难以治愈的疾病[1]。多发生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女比例相当,随着老龄化的延长,MM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是异常浆细胞侵袭到骨髓及软组织当中,进而M球蛋白产生,从而导致骨骼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肾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慢性感染或者炎症、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遗传因素有关[3]。有关多发性骨髓瘤的起源存在不同的假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肿瘤前提细胞学说[4],是骨髓中的前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发生增殖、恶变,继而发生克隆性扩增,分化为恶性浆细胞,形成骨髓瘤。 1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多徐缓,患者可有数月~10多年的无症状期。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由恶性增生的浆细胞、骨骼及髓外组织的浸润及M球蛋白增多所导致[5]。(1)骨痛,骨痛常是早期和主要症状,其中以腰骶部疼痛最常见,其次是胸痛、肢体和其他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轻,后期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和负重时加重,休息或治疗后减轻。(2)骨骼变形,引起弥漫性的骨质疏松,局限性骨质破坏,破坏处易引起病理性的骨折。(3)造血系统损害,中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见,可为首发症状。(4)可出现肾脏损害,易受到病毒感染以及出现高黏稠综合症和出血的倾向。 2 诊断标准 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主要指标其中之一和次要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主要指标包括:(1)浆细胞在骨髓中显著增多,大于30%。(2)取组织进行活检确诊。(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出现。次要指标:(1)浆细胞增多,在10%~30%。(2)血清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蛋白量低于主要指标。(3)出现溶骨性病变。(4)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IgG小于6 g/L;IgA小于1 g/L;IgM小于0.5 g/L。其中骨髓穿刺活检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6]。刘健等[7]分析骨髓涂片与活检联合应用诊断MM的价值中,结果示骨髓活检与骨髓涂片诊断MM的敏感性分别为91.2%和71.6%,说明MM患者应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才能够充分评估MM的诊断与病情。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UItiPie Myeloma, MM)是一种由浆细胞恶性增生、广泛浸润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症及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恶性肿瘤。其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伤,即CRAB 症状:包括血钙增高(CalCiUmeI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disease),以及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状态,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根据最新发布的WHc)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18年中国新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0,066 例,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约为10万分之1.4;同年死亡患者14,665例;5年累计发病人数44,643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020年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新发患者预计将达到21,286例。虽然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但多发性骨髓瘤仍属于非根治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最终都会更发,其治疗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多发性骨髓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不可治愈的,狂发和治疗难治性仍然是主要问题,这促使人们不断寻找新的分子靶点,精心设计调节这些靶点作用的药物。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研究的重点己经从化疗等苛刻的系统性治疗转移到免疫治疗等更具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更具针对性的单克隆抗体、CAR-T细胞治疗、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多种有效对抗多发性骨髓瘤的创新靶向疗法进展迅速。 01、单克隆抗体 首批被批准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疗法是单克隆抗体Daratumumab (达雷木单抗)和日OtUZUmab (埃罗妥珠单抗)。第三种单克隆抗体Isatuximab于2020年3月被批准用于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Daratumumab是强生与Genmab合作开发的一•种人源化、抗CD38 IgGl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表达的CD38结合,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以及FCY受体等多种免疫相关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别于传统的靶向药物,Daratumumab是首个能直接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CD38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2015年11月,DaratUmUmab通过优先审评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被批准与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或者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联合用于治疗既往曾接受至少一种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019年7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有条件批准DaratUmUmab 进口注册申请,用于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成年患者,包括既往接受过一种蛋白能体抑制剂和一种免疫调节剂且最后一次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019年DaratUmUmab全球销售额达到29.92亿美元,同比增长48%。 Elotuzumab是百时美施贵宝(BMS)和艾伯维(AbbVie)共同开发的一种靶向细胞表面蛋白SLAMF7 (它存在于骨髓瘤细胞和NK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它通过直接靶向骨髓瘤细胞、增加NK 细胞杀伤骨髓瘤细胞的能力,提供了对癌症的双重攻击。该药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活性并不显著,但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如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联合应用时,抗骨髓瘤活性非常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响应率和临床预后。 Elotuzumab于2015年11月30日获FDA批准上市,与来那度胺(IenaIidomide)和地塞米松联用,治疗曾接受1至3次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2 Isatuximab是赛诺菲研发的一种IgGl嵌合单克隆抗体,靶向浆细胞CD38受体的特定表位,能够触发多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程序性肿瘤细胞死亡(凋亡)和免疫调节活性。CD38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呈高水平表达,是多发性骨髓瘤和其他恶性肿瘤中抗体治疗的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2023年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2023年 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指南(2023年修订完整版) 简介: 本文档是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其医疗团队提供的治疗方案指南。本指南基于2023年最新修订,旨在为患者提供准确、全面和更新的治疗信息。 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主要影响骨髓内浆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本指南将提供多种治疗选择,旨在减轻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存率。 治疗方案: 1. 初次诊断: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特征,医疗团队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案: - 化疗:包括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靶向药物等。

- 干细胞移植:可考虑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高剂量化疗的辅助治疗。 2. 确认复发/进展: - 当多发性骨髓瘤出现复发或进展时,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前期治疗应答来进行调整。 - 新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 -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 - 免疫治疗:包括刺激免疫反应和提高抗肿瘤免疫力。 - 继续化疗: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支持性治疗: -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支持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旨在减轻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 支持性治疗包括: - 疼痛管理: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 - 骨密度管理:预防骨质疏松并减少骨折风险。 -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与其家庭的心理援助和支持。 结论: 本指南旨在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其医疗团队提供治疗方案指导。但鉴于患者情况各异,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化特征和

医疗团队的专业判断进行调整。了解最新修订的治疗方案是保持患 者疾病管理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 李大伟,等。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指南。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4(3):191-203。 - 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IMWG)。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和治疗建议。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2;40(10):987-1023。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 引言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主要发生于骨髓,会导致骨髓浆细胞的异常增殖,并破坏正常骨髓的功能。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进展情况和其他临床特征进行个体化制定,旨在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线治疗方案 1. 化疗联合激素治疗 化疗联合激素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常用的方案包括VCD (Vincristine、Cyclophosphamide和Dexamethasone)、VMP(Bortezomib、Melphalan和Prednisone)、VRd(Bortezomib、Lenalidomide和Dexamethasone)等。这些方案通过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激素,来抑制骨髓浆细胞的增殖和调控异常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增加干细胞移植治疗 对于年轻且患有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除了进行化疗联合激素治疗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干细胞移植治疗。干细胞移植是指通过采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以替代损坏的骨髓细胞。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骨髓功能,并提高治疗效果。 二线治疗方案

当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一线治疗时,需要考虑二线治疗方案。 1. 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治疗方案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Lenalidomide和Pomalidomide。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应答,对控制骨髓浆细 胞增殖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是指通过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或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在 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治疗中,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Carfilzomib、Ixazomib等。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相对较少的毒副作用。 3. 抗体药物 抗体药物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又一选择,常用的药物包括Daratumumab和Elotuzumab。这些药物通过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结合,来触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 伤作用,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 维持治疗方案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过一线和二线治疗后,仍然有可能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 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控制疾病的进展。 常用的维持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维持治疗和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在药物维持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Lenalidomide、Bortezomib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进展,延缓复发。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在临床阶段采取相应的化疗策略和方法,并结合中西药的预后调疗,对改善患者后期功能,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标签:骨髓瘤;诊断;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在医学上又被称为浆细胞骨髓瘤,多以灶性浆细胞形式出现,也属于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间多为高发期。西方国家早前使用遗传学和万坷的治疗方法,多次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后期治疗效果差,生存周期短,甚至还具备多种高危因素,因此,近几年来西方医学致力于从诸多方面寻求突破口。而国内的相关治疗则以治疗方法的转变、更新以及新药的调和作为基本诊治方案,因此,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必要的诊断补充,实施完备的课题研究也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组成部分。为此,笔者主要从诊断评估、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相关内容。 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评估 一般是根据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及尿液中M蛋白的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区分是否难治,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了难治性骨髓瘤的诊断指标,根据综合实验室的临床表现,同时观察浆细胞的数量以及周边器官的受损情况来作为证据填充。 2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MM约占恶性肿瘤的1%。血清中存在克隆性蛋白,一般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而MM的外部特性引起的骨髓广泛破坏,可导致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和高钙血症,患者也会周期性地反复呕吐、细菌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或肾功能不全等,当然也有少数会发生MM症状性疲倦、感染、出血和体重减轻。 由于内骨髓瘤通常会表现出骨病关节性骨痛、溶骨性损害、钙缺失性血症、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如果是在诊断粗糙的前期下,医者容易会对相应的骨痛或腰腿痛造成视觉上的失误,乃至误以为是骨科疾病,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等疾病而延误一些良性患者的最佳诊治时机。 M蛋白的状态变化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特征。95%以上的MM通过血液或尿液中的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可以发现完整的肽或游离轻链。80%以上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呈现单一峰值或条带,其中大多数患者还同时伴有低球蛋白血症。70%以上的患者从尿液检测中还能存在本周蛋白。其中IgG的比例相对偏多,占到52%左右,IgA和轻链性的比例就相对较少,IgD比例则更少。高钙血症和高黏滞血症,还有微量体外出血的症状,这是IgG型偏多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典型的MM特点。IgA型易出现,髓外浸润度有些明显,常常容易在观察和普通检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 完整版)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疾病,它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的问世和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MM的常见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

的项目检测。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标准需要满足第三条以及第一条或第二条。有症状(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是指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即可: 1.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或存在病理性骨折或溶骨性骨病) 2.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但存在CRAB症状或继发淀粉样变性 3.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存在高危染色体异常或浆细胞增生速度高(即M蛋白增加速度≥1 g/L/月)。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诊断 1)新增骨髓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加做CD269等的抗体,建议临床研究时开 2)新增其他检查:怀疑淀粉样变性者,推荐“有条件可行心脏核磁共振检 ►诊断所需检测项目 •对诊断或预后分层有价值的项目中,怀疑心功能不全及怀疑合并心脏淀粉样变性者,需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条件可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O • CD269的检测内容 表1 AL型淀粉样变性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 临床衰现 外周性水肿、泡沫尿白磁白尿、骨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 心脏麻河气促、2S生野吸、阵发性夜心衰标志物或心肌援伤标志物升高 黑吸浮式峥脉密张、水肿、心电图:肢导联低电压,蜘导联R波递增不良,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心跄超声:左右心室壁增厚、室间SI增厚、左右心房犷大、舒张功能防低、射血分数仅锢 心航逅共廉:弥漫性心内殿下延迟强化,细胞外容积增加 3)把MGUS, SMM, aMM放在表格中,易于比较 4)新增高危SMM定义:SMM中符合以下3条中的2条及以上:血清单克隆M 蛋白220g/L;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三20%;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N20 者 5)不分泌型MM诊断标准:骨髓浆细胞210% 6) aMM定义修改:去除“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

表2 MGUS、SMM和aMM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MGUS 血清M蛋白<30g∕L或24h尿轻链<0.5g或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且无SLiM CRAB SMM 血清M蛋白,30g儿或24h尿轻链20.5g或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210;且无SLiM CRAB aMMa 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210%b和/或组织活检证明为浆细胞瘤c;且有SLiMCRAB特征之一d 注:a由于克隆性浆细胞合成及分泌免疫球蛋白能力的差异,有1%~2%的骨髓瘤患者M蛋白鉴定阴性,骨髓浆细胞 >10%,诊断为“不分泌型MM”,但M蛋白鉴定仍是判断浆细胞克隆性的重要方法,也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应在(⅜本检查项目”中常规迸行。 7)增加新的类型“巨灶型MM”诊断定义:单处或多处骨破坏病灶,单发病 灶常伴周围软组织或淋巴结累及 8)新增少见类型MM 9)组织活检为单克隆浆细胞瘤是指骨相关或者髓外组织病灶的病理结果 ►罕见类型MM特点 QlgD型骨髓瘤:1%~8%,我国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国外报道,具有发病年龄轻、起病重,合并随外浸润、肾功 能不全、淀粉样变性等临床特征,95%为IgDlamda型。常规免疫固定电泳鉴定为轻链型时需警惕IgD型,疗 效评估需要依赖IgD定量检测及血清游离轻链。 6∣gM型骨位瘤:占MM不到0.5%,中位年龄为65岁。临床症状与非IgM骨髓瘤类似,常伴高黏滞血症、获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方案三篇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方案三篇 篇一: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使疗效不断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治疗以及疗效标准方面出现迅速进展。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制定了此指南。 一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是与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或骨破坏相关的症状。常见有: 1.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5.肾功能损害:轻链管型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6.高粘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 ③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0.5g,<1.0g,<6.0g。 凡满足下列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 主要标准第项第项;或第项主要标准次要标准②③④中之一;或第项主要标准次要标准①③④中之一;或次要标准①②次要标准③④中之一。 最低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二项) ①骨髓恶性浆细胞≥或虽<但证实为克隆性和或活检为浆细胞瘤且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蛋白;如未检测出蛋白,则需骨髓恶性浆细胞≥和或活检为浆细胞瘤 ②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害(至少一项,详见表)[其他类型的终末器官损害也偶可发生,并需要进行治疗。如证实这些脏器的损害与骨髓瘤相关则其也可用于骨髓瘤的诊断] 有症状诊断标准: ①符合的诊断标准。 ②出现任何。 无症状诊断标准: ①符合的诊断标准。 ②没有任何的症状与体征。 (二)分型 依照增多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类型可分为以下八型: 型型型型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λ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最新进展-精选文档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最新进展 MM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约占10~ 15%[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骨痛、感染、病理性骨折等,并且还会伴有血沉速度增快,高钙血症等,WHO将MM归纳于B 细胞淋巴瘤,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70岁,但是,近年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并且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对于MM患者的治疗仍然是在不能完全治愈阶段,尤其在治疗难治性MM患者时,治疗现状更加困难,近年,临床上不断改进ASCT治疗技术,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临床研究结果也给MM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临床上对于MM的治疗的发展,共三个阶段,包括传统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2]。临床上采用传统化疗治疗MM,CR率 3.2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 NST具有移植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处理轻度低的优点[11],并且在将TRM降低的同时还能够保留GVT 效应,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前景非常好,临床上有大量实验研究证明,NST在MM患者的疗效上优于清髓性Allo-HSCT,但是该方法还是无法避免GVHD这一并发症的发生。有文献研究显示[12],MM患者采用AHSCT治疗后再行NST,患者分子遗传学缓解稳定性较高,因此,AHSCT-NST可能成为另外一种治疗MM的理想手段之一。 4新药时代

临床上随着对各种移植方式的了解度逐渐深入,人们慢慢意识到Tandem ASCT、Allo-HSCT等移植方式,只对小部分MM患者有效,对于大多数MM患者只需要接受单次移植的治疗方式,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又再次回到了ASCT[13],而新药时代的发生,一度让ASCT的临床治疗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虽然如此,但是在新药时代ASCT的地位仍然不能够被取代。 5早期移植和晚期移植 在新时代的作用下,临床上通过3个随机实验对比在新药时代下,早期移植是否还存在必要性,其中一个实验证明,早期移植能够将患者PFS延长[14],但是不会改善患者OS,此研究结果提示,虽然早期移植不能够针对所有的患者实施,但是综合而言,早期移植虽然不能够将患者OS增加,但是具有延迟患者PFS 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余两个实验EMN2008-02、IFM/DFCI2009目前正在研究中[15]。由于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研究证实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早期移植或者是晚期移植的标准,但是笔者认为,MM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应该给予患者新药序贯移植的治疗方式。 6新药时代下双次移植的地位 双次移植在临床上是指患者接受第一次ASCT后再次进行异体或者自体移植,但是双次移植对于治疗MM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目前仍然是临床研究热点。临床上有研究显示,MM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诊治进展(2019)

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诊治进展(20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的比例约1%,占整个血液系统肿瘤的10%,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欧美地区发病率为4-6/10万,我国年发病率估计1-2.5/10万。MM为中老年疾病。欧美为65-75岁,中位年龄68岁,男>女。我国为55-65岁,<40岁占10.8%,男:女=2∶1。 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增殖异常,MM的异常浆细胞及其产物可导致一系列靶器官损害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如骨痛、骨折、贫血、感染等症状,其中肾脏损害( Renal Impairment)是M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5-50%,其中20%-40%的患者就诊时已合并肾功能不全。 MM肾病系指骨髓瘤细胞浸润及其产生的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从尿液排出而引起的肾脏病变,以肾小管管型形成导致肾功能衰竭最常见。临床表现以溢出性蛋白尿为主,可出现慢性或急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和Fanconi 综合征等。 具体来讲,骨髓内有异常浆细胞(或称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引起骨

骼的破坏,血清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尿内出现本周蛋白,最后导致贫血和肾功能损害。 MM肾损害的可能机制包括轻链蛋白对肾小管损害、轻链蛋白在肾组织沉积、肾淀粉样变、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等。 不同免疫球蛋白类型、轻链类型致不同肾损害,IgA型较IgG型易发生肾功能损害,可能是IgA型以λ链相对较多,而IgG型以κ链居多,λ链对肾脏损害程度大。 轻链蛋白对肾小管损害:在肾小管中形成轻链蛋白质管型,造成了肾小管的阻塞和损伤。髓袢升支的小管细胞分泌的Tamm-Horsford糖蛋白与轻链蛋白(本周蛋白)形成特异性的结合,两种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形成大量沉淀物而引起小管的阻塞。 轻链蛋白在肾组织沉积/轻链沉淀病(LCDD),大量轻链蛋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及毛细血管壁,最终导致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肾淀粉样变,AL蛋白较轻链蛋白小,易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系膜导致肾小球病变,AL淀粉样变性导致肾脏受累的发生率约为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水肿、氮质血症。

2020ASH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前沿进展

2020ASH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前沿进展 2020年12月5-8日,血液病领域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会议-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虚拟会议如期举行。全球知名的血液病专家和科研人员共同探讨血液病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本次盛会中,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达雷妥尤单抗(DARA)有多项研究结果公布,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医脉通精选了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一些亮点更新. 【EP3243】GRIFFIN研究3年数据随访:更新的safety Run-in人群数据进一步证实,D-RVd方案安全有效,给NDMM患者带来持久的深度缓解 该研究对适合移植的NDMM患者进行长达3年多的随访,经过DARA+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D-RVd)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后,患者疾病可持续缓解。D-RVd有望成为适合移植NDMM患者新的标准治疗方案1。 GRIFFI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阳性对照的2期研究,搜集了2016年12月20日-2018年4月10日在美国35个中心的招募患者,研究共筛查了292例患者,安全性导入期组纳入其中16名接受大剂量治疗(HDT)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NDMM患者。这些患者接受4个周期的大剂量D-RVd诱导治疗和ASCT,并在巩固

阶段给予2个周期的D-RVd治疗,在维持阶段给予24个月的DARA+来那度胺(D-R)治疗。 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在D-RVd巩固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都得到缓解,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率为56%,微小残留病(MRD)10-5和10-6的比例分别为50%和0。D-R维持治疗结束后,sCR率为94%,MRD 10-5和10-6的比例分别为81%和31%。中位随访39个月时,24个月和3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4%和78%。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4%)、肺炎(31%)、淋巴细胞减少(25%)、血小板减少(2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图1 【EP549】GRIFFIN研究最新分析:D-R维持治疗进一步加深缓解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修订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修订版)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在诊断部分删除了活动性骨髓瘤诊断必须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阳性,增加了少见类型骨髓瘤的描述;对危险分层部分进行了细化;对于难治复发患者治疗增加了包含卡非佐米、泊马度胺、塞利尼索方案的推荐,仍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支持治疗部分增加了血栓预防的推荐以及地舒单抗在骨髓瘤骨病中的应用。 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1. 冒烟型骨髓瘤(SMM):暂不推荐治疗,高危冒烟型骨髓瘤可根据患者意愿进行综合考虑或进入临床试验。 2.多发性骨髓瘤如有CRAB或SLiM表现需要启动治疗。如年龄≤70岁,体能状况好,或虽>70岁,但经全身体能状态评分良好的患者,经有效的诱导治疗后应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首选。对于年龄在65~70岁的患者,应在经验丰富的治疗团队进行仔细的体能状态评估后再进行ASCT。拟行ASCT的患者,在选择诱导治疗方案时需避免选择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含来那度胺的疗程数应≤4个疗程,尽可能避免使用烷化剂,以免随后的干细胞动员采集失败和/或造血重建延迟。目前诱导多以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及地塞米松的三药联合方案为主,三药联合优于二药联合方案,为达到更好的诱导后疗效尤其MRD转阴率,可考虑加入达雷妥尤单抗的四药联合方案,但目前在中国尚未批准为初诊适于移植MM患者的一线治疗。硼替佐米皮下使用可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 3.诱导后主张早期序贯ASCT,对中高危的患者早期序贯ASCT意义更为重要。ASCT前需进行干细胞的动员,动员方案可用大剂量CTX 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CXCR4的拮抗剂,每次ASCT所需

[IMWG2014]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

[IMWG2014]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 白血病:淋巴瘤2014-09-01发表评论分享 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高峰论坛于2014年6月10日至11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80余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讨论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问题,现就新诊断MM治疗讨论意见作一介绍。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高峰论坛于2014年6月10日至11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80余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讨论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问题,现就新诊断MM治疗讨论意见作一介绍。 1、无症状性骨髓瘤 无症状性骨髓瘤(aMM)又称为冒烟性骨髓瘤(SMM)。由于不同的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 )、欧洲骨髓瘤网络(EMN)及IMWG]对MM定义的标准不同,给临床诊断造成困难,所以本次会议对SMM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定义为:IgG或IgA 30 g/L或24h尿轻链≥500mg,和(或)骨髓克隆性浆细胞≥10%,无相关的组织/器官损害。从新标准可以看出2点:(1)明确将IgA定义为30 g/L,而不是其他标准定义的20g/L或10g/L; (2)尿轻链的限制更严格了(以前的标准普遍定义为1000 mg/24 h 尿),是由于长期大量的轻链存在会造成继发的组织、器官损(比如淀粉样变性、轻链沉积病),而这些损害往往很难恢复,所以为了提高关于轻链对组织/器官损害的认识,降低了MM 的标准。 本次会议对浆细胞瘤伴少量M蛋白,和(或)骨髓存在少量克隆性浆细胞(低于上述标准)如何诊断没有达成共识。对于此种情况,要诊断为MM—定要慎重。 由于SMM可能是一种进展非常缓慢的惰性疾病,临床上并不需要治疗。但是本病有进展为症状性MM的风险,5年进展的概率为50%。这意味着5年仍有近50%患者疾病稳定,不需要治疗。但是高危SMM2年进展的概率为50%,因此有必要识别出高危的SMM 患者。美国MayoClinic建议的危险分层标准为骨髓克隆性浆细胞(BMPC)≥10%、M蛋白≥3g/dl 和血清游离轻链(FLC)比<0.125或>8,有上述1至3个条件,5年进展为症状性MM的概率分别为25%、51%和76%。PETHEMA研究组根据异常浆细胞占总浆细胞百分比≥95 % 及免疫麻痹(正常免疫球蛋白下降!25 %),而西班牙学者将BMPC≥10%及M 蛋白:IgG!3g/dl,IgA!2g/dl,尿本周蛋白>1g/24 h作为标准,有上述两因素中0、1及2个,5年进展为症状性MM的概率分别为4%、46%和72%。

专家访谈:多发性骨髓瘤10大进展

专家访谈:多发性骨髓瘤10大进展 在过去几年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已广泛扩展,从而显著改善了这些患者的预后。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多发性骨髓瘤(MM)中心项目主任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说,20 年前,MM 中位生存期约为3 年,而现在是8-10 年,对于许多患者来说甚至更长。Kenneth C. Anderson教授将其归因于将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IMiD) 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组合用于新诊断的患者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过去十年中,FDA 批准了13 种新药和29 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法,改变了新诊断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模式。以下是过去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十大进展。

起点在1980 年代,医生依靠大剂量化疗和骨髓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MM。1990 年代,治疗包括大剂量治疗和外周血作为干细胞移植的来源。1990 年代末和2000 年头十年,IMiD 和蛋白酶体抑制剂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012 年左右,来那度胺(Revlimid) 和地塞米松(Rd),之后给予ASCT,成为标准治疗选择。中高危患者可能已接受基于硼替佐米的诱导治疗,随后是 ASCT,并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维持治疗。不符合ASCT 条件的患者可能接受了标准风险疾病的 Rd 治疗或中高风险疾病的基于硼替佐米的治疗。这些患者的治疗存活率可能有所提高,但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复发。重新定义治疗对象过去十年见证了骨髓瘤治疗的范式转变,包括早期干预。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在2014 年更新了其诊断标准,在定义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CRAB 特征(高钙血症、肾衰竭、贫血和骨病变)之外添加了经过验证的生物标志物。此外,为一些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增加了治疗选择,根据患者终末器官损伤的风险,他们可以更早地接受治疗。以前,冒烟型骨髓瘤患者只有在出现并发症时才接受治疗,例如高血钙、肾功能障碍、贫血或骨骼疾病。随着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新型药物的出现,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得到预防。 一线治疗目前对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和地塞

2021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全文)

2021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全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在2021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会议上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2020 ASH亮点”的专题报告,汇总了大量ASH会议中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CAR-T治疗 UNIVERSAL研究纳入了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旨在观察采取异基因BCMA CAR-T ALLO-715联合ALLO-647(靶向CD52)治疗的安全性及耐受性。Ⅰ期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明显的GVHD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且以1-2级为主。另外,研究还观察到CAR-T治疗剂量与疗效具有相关性。 CARTITUDE-1研究评估了BCMA CAR-T细胞治疗在RRMM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2020 ASH报告了其Ⅰ/Ⅱ期数据。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血液学毒性,3-4级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发生率较高,且恢复时间较慢。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6.6%,1年总生存(OS)率为88.5%。 抗体药物偶联物

DREAMM-2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Ⅱ期临床研究,研究旨在评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Belantamab Mafodotin在RRMM治疗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3-6线治疗患者经Belantamab Mafodotin治疗的总体缓解率(ORR)为34%,而超过7线治疗的ORR为30%。主要不良反应为角膜损伤,血液学毒性也比较高。DREAMM-6研究探索了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对接受过≥1线治疗的RRMM患者的疗效,结果发现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可能存在协同治疗作用,而不良反应同样以角膜损伤为主。 双特异性抗体 AMG 701是一种靶向BCMA/CD3的双特异性抗体,2020 ASH会议报告了其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Ⅰ期临床数据。ORR达83%。主要不良反应为CRS,总体安全性可控。 BCMA和CD3双特异性抗体teclistamab治疗RRMM的总有效性为64%,不良反应的发生与CAR-T治疗的不良反应非常相似,血液学不良反应同样集中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方面,安全性及耐受性可以接受。 靶向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异常积聚的恶性疾病,传统和大剂量化疗治愈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对MM的深入研究,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干扰瘤细胞生长和生存通路为机制的新药快速进入临床,以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新预后评价系统不断完善,使MM的治疗得到了极大突破。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 诊治; 烷化剂; 维持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异常积聚的恶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见。总的说,MM目前仍难以治愈。但近年来由于对MM的深入研究,改进治疗方法,以干扰瘤细胞生长和生存通路为机制的新药快速进入临床,以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新预后评价系统不断完善,新药单用或新药联合方案(如联合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和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正在大量涌现,提高了MM治疗效果,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期的生存。 1 初治MM的治疗 MM初治患者多采用MP方案[MEL(马法兰)+PDN(强的松,P)]、M2方案[BCNU(卡氮芥,B)+MEL+CTX(环磷酰胺,C)+VCR(长春新碱,V)+PDN]和V AD方案[VCR+ADM(阿霉素,A)+DEX(地塞米松,D)]等。MP总有效率40%~60%,完全缓解(CR)<5%,中位生存期30月。M2有效率(60%)高于MP,但总生存期(DS)未延长。对拟行自身干细胞移植(ASCT)者,含马法兰等烷化剂的方案因对干细胞的累积毒性作用,而不应在采集干细胞前应用。V AD对初治MM部分缓解率(PR)达50%,其中5%~10%CR,中位生存36-44月。V AD优点:①迅速降低瘤负荷;②骨髓抑制轻;③骨外排泄。因此宜为严重肾功能不全、全血细胞减少、拟行ASCT、需迅速降低肿瘤负荷如高钙血症、肾衰竭、神经受压患者的首选。缺点: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和ADR的心脏毒性。中/大剂量马法兰(可加G-CSF)的CR率、无病生存期(DFS)及中位生存期均高于MP。由于对干细胞的严重损伤,不主张用在初始治疗,主要用于SCT前的预处理。 2 难治复生性MM的治疗 难治性MM分为两大类,原发性耐药以及继发性耐药或复发患者。原发性耐药包括:在初治过程中仍发生疾病进展者,或尽管处于稳定状态,对诱发治疗无反应,而后即使继续接受原方案治疗仍发生疾病进展者。继发性耐药或复发患者包括:初始时有反应,在此后的治疗中或治疗后发生进展者。 对于原发性耐药,早期采用大剂量马法兰清髓性化疗+ASCT,缓剂率62%,中位DFS 21月,中位生存期47月。如不适合该方案,对烷化剂耐药者应用A VD或 单用DEX的缓解率为25%,ABVD的缓解率为48%。DEX+ATRA+IFN-α2a联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 2020年10月30-11月1日,"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论坛(成都)"顺利召开。大会邀请我国60多位骨髓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会场,围绕国内外骨髓瘤最新硏究进展进行硏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全医院糜坚青教授以"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策略〃为题进行了分享,医脉通汇总其精华,分享如下。 NO.1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已成为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随着我们对疾病的了解逐渐加深、早期诊断的实现以及体检的普及,目前骨髓瘤的确诊人数比以往更多,确诊患者的年龄也比以往更年轻。 目前,骨髓瘤仍不可治愈,糜教授表示,随着新药出现,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80年代,骨髓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 )仅有2年,经过30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低危的骨髓瘤患者而言,中位OS可达8-10年。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骨髓瘤患者已经获得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 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间隙会

越来越短,预后也会越来越差,恶性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图1)。数据 显示,由于患者的脱落,大约15%-35%的患者无法进入下一线治疗。 因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一线更好的治疗患者,如何在二 线、三线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随E复发次数壇多,平台期越釆越短,应该尽可能延长第一况绻黔 图1 MM疾病异质性特征,导致每一次复发都会芾熹更 差的预后,这与克隆演貓关系尤为密切 一■一旨一■2 根据疾病生物学特性,骨髓瘤复发分为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一项临床 硏究(图2 )将252例首次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分为三组:生化复发组、无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和有髓外病变的临床复发组。结果显示,生化 复发组的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明显优于临床复发组。另一项临 床研究显示(图3 ),硏究人员将207例骨髓瘤患者纳入分析,评估比 较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的骨髓瘤患者在首次复发时接受来那度胺/地塞 米松治疗的临床结局,结果表明,生化复发即进行治疗的患者可降低37% 的疾病进展风险。

2020年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治疗进展

2020年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治疗进展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来袭,全民都积极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对于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来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在与病毒抗争之际,医务工作者还开展了 "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不隔离患教、医教" 的系列活动。岁末年初之际,《肿瘤瞭望》特邀请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回首一年的历程,介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现状及诊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肿瘤中常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众所周知,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MM、骨髓増生异常综合症(MDS )这四种疾病,约占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 95%O MM常发生于老年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六。由于欧美国家老年人口比例更高,故其发病率也略高。2018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MM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到十万分之二,仍然是排名第三位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前两位:白血病、淋巴瘤)。从发病年龄上看,欧美国家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8岁,但我国MM的发病年龄相对较低,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6岁。预计203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上升至整体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能那时我国 MM发病率及发病年龄与欧美国家相似。

MM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浆细胞恶性增殖造 成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改变。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CAR-T、化疗等药物的涌现及进展,MM已经逐渐演变为慢性病,管理模式也趋于慢性病全程管理。MM患者往往因贫血、乏力、 骨痛或者其他症状而就诊,十几年前我国MM误诊率较高,约60%〜70%的患者被分配到肾内科、骨科或其他科室。为了提高MM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能力,20年前我们就组织专家制定了《MM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共识和指南》。近年来,随舂我国MM诊断和鉴别诊 能力的提高,MM误诊率明显下降。 近十年来MM治疗进展飞速,策一个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出 现,使骨髓瘤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既往MM的主要治疗手段仅有化 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当时中国MM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约为3年,近年来随着各种治疗技术和药物的创新、进步,以及MDT的发展,MM 的平均生存时间已经延长到8年,在发达国家,患者生存时间可能更长。回顾我国MM的治疗历史,自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进入中国以后,抗血管生成的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和沙利度胺也在中国大量应用,使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大大延长。当前,VRD方案即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的联合方案已成为了我国MM的标准治疗方案。随着近年来抗CD38单克隆抗体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我国MM 的治疗方案初具规模:一线以VRD方案诱导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为主二线以伊沙佐米、泊马度胺、CD38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为主。随着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