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1.2 地貌、水文实习

本课程地貌与水文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2。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2 地貌、水文考察点与线路图

(一)河流地貌实习

观察河流发育的基本地貌形态,了解河流水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对地貌的塑造作用。着重观察山区河流的石质浅滩、平原河流沙质边滩和心滩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特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河道变迁、地貌发育过程与演变阶段和对区域地貌发育、流域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山地地貌实习

观察山地地貌的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和形态,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山地地貌形成和发育的规律。

(三)构造地貌实习

观察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分析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基本条件和基本发育规律。通过对河流阶地、第四纪沉积物等观察分析,分析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四)喀斯特地貌实习

观察流水侵蚀、溶蚀对可溶性岩石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类型和沉积地貌类型;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基本条件、地貌特点、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规律;了解风景地质地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五)水文学实习

富春江水文实习,内容有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泥沙测验等。同时通过对新安江水电站的参观实习,初步了解水库的水文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水库的设计标准和装机容量,观察水库库区淤积与坝下冲刷现状,分析水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野外实习要求

—、总则

1. 野外实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野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去观察、识别、思考地理事物,并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释地理事物的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精神。

2. 野外实习实行领队负责制,野外期间领队行使全面的管理权。带队老师须严格按照野外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二、细则

(一)实习总体安排

1、实习程序

分为三个阶段:即室内实践教学阶段、野外实践教学阶段、实习报告编写阶段。

(1)室内实践教学阶段

以教师讲授、室内标本、地质馆展示、图片、影像等教学方式,介绍野外实习地的区域地理特征,矿物、火成岩和沉积岩的野外鉴别特征及地质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该地的地理概况;介绍野外实习必须的准备;介绍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出自我设计计划,强调为编写报告注意收集的地学素材。

(2)野外实践教学阶段

这是实习的主体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3)实习报告撰写阶段

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讨论等方式,全面进行区域地理环境的比较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资料和素材的系统整理,进行室内研究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的升华。每个实习的学生要在野外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并于两周之内上交,同时鼓励学生撰写专题论文,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

2、组织形式

实行领队责任制,领队对野外的一切事情具有全面管理权。野外实习以班为单位,每班每20名学生配1名教师。

(二)实习总结

室内总结应包括野外记录整理、清绘图件、学生讨论、报告编写。实习报告应以较详细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各种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作用和发展过程,文图并茂,言简意赅。

野外实习结束前带队老师应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本次实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

(三)野外实习考评

评分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优秀人数一般不超过学生总人数的20%。

考评内容:专业知识(包括实习报告)占50%、学习态度占30%、组织纪律占20%。

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周口店基础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为例,从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评指标体系等方面,对野外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了阐述,该模式对同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周口店 基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的基石。野外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在水、工、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建立了设施完备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为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从水、工、环类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目标与需求,对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一、野外实践教学主要内容与安排 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自身的科学性、

系统性和衔接性。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是我校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典型地质现象为基础,以地球系统演化为主线,把实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及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周口店及其邻近地区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接壤地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使其不仅保存有不同阶段较为完整的地质时间记录,而且形成了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各种地质现象,因此,成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全国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均选择周口店地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教学成效显著。我校水、工、环类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赴周口店地区开展为期4周的基础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具体教学实习内容总体包括路线地质教学、独立实践与专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三个环节(表1)。 表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教学内容[1] 二、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由表1可看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按路线进行,每一路线包括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每条教学路,线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地质观察点,采用多方法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与讲解,然后按点、线、面进行逐级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完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一书,力图使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便于自学和应用,并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集中在山东泰安一带,这一地区也是国内其他兄弟院校选择较多的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但是,泰安地区地层相对比较单调,除了古生界的石灰岩地层外,就是变质很深的泰山杂岩。其次在植被及土壤的发育上,一直把泰山的垂直分带作为自然地理实习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泰山海拔仅1400多米,高度不大,地形相对比较孤立,植被及土壤垂直分带也不十分典型。 根据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需要选择一个更为合适的自然地理实习基地,我们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并结合实地考察,最后确定在陕西省境内来进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第一章实习基地的自然地理特点 第一节中国境内关键的大地构造部位 地质地貌既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在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形成与演化起着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_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马密霞,李啟隆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75 )摘 要:结合多年野外实践教学的经验,探讨在高等教育阶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以规范性、创新性、开放性等三原则、五模式,三结合的方法指导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于转变实践教学观念、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野外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 4956(2013)03-0171-04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construction of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baseMa Mixia,Li Qilong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75,China)Abstract:The practical-teaching-base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spirit,practical abilityand comprehensive diathesis to the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bas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five modes,three combinations of standardi-zation,innovation and opening to guide the field-base construction.The aim to the base constructing is tochange the idea,innovate teaching mode,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er abil-ity .Key  words:practising teaching;base construction;field practice收稿日期:2012-06-22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项目(2010YHE003 );北京联合大学“几种园林观赏植物抗环境污染能力的研究”(ZK200915X0 )作者简介:马密霞(1967—) ,女,河北柏乡,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及重金属含量研究. E-mail:mixia107@163.com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 办出高等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指校内实验室和校办企业等校内实验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学校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而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教学基 地[ 1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特殊类型, 是进行野外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北京松山一直是我校园林技术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中结合我校松山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综合能力,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的经验与启示。 1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颁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等[2] ,实践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育 部2012年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 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若干意见》指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重点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大纲要求每学期有3周的实训课程,其中野外实践至少1周。野外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课堂知识的巩固,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野外实践是区别于 ISSN  1002-4956CN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30卷 第3期 2013年3月Vol.30 No.3 Mar.2013

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 建筑物设计参数表 表1-1 1.2.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与条文说明第3.1.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 勘察等级划分表 表1-2 1.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 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 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 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 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 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 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 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 1.4 勘察依据 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 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 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 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 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并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首次共布设66个勘探孔,原则上沿拟建物的周边及各角点布设,钻孔编号ZK1~ZK66;野外地质勘探自2010年03月09日开始,至2010年03月25日结束,采用两台GXY-1工程钻机泥浆循环护壁工艺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回转钻进,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花岗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等风化花岗岩采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回次进尺≤2.00m,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并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采取岩、土、水试样,孔口标高测量及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具体工艺方法详见第5节)。所有钻孔在钻探取芯、观测结束后,均按要求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处理。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课程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8月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郑祥民教授 主讲教师:郑祥民教授、顾志文副教授、范安康副教授、吕红华副教授等 课程名称: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地理科学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等 一、教学目的 (1)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重视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以探索人-地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借助野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便于直观认知自然地理学科的理念与内涵。 (2)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实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不同自然特征区域,让学生来实地识别和观察自然地理各要素,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室内和野外调查、观测、采样、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对学生获取资料和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其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独立开展有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4)安排一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特点的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

式。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质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3.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2)、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4)、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5.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除外)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引用文件最新版本,以及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 GB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MH/T1010-2000航空物探飞行技术规范 GB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5972-1986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50194-199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GB3787-198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16424-1996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地质勘探exploration 是指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质灾害、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勘察、调查研究的活动。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艰险地区areas with hard ships and dangers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或者其他无人居住,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的地质工作区。 3.3野外作业open country work 是指在非城镇地区户外进行的地质勘探活动。 4总则 4.1地质勘探单位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逐步推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4.2地质勘探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a)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岗位等安全生产责任制; b)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c)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d)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e)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f)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使用制度; g)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h)作业安全规程和各工种操作规程。 4.3地质勘探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相应安全生

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完整版)

(声明:所提供的标准合同或协议文本及具体条款,不是最终法律文本,仅供参考,不建议直接使用,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后再使用,就该合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 为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方针,推动我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树立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依托企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性技术人才。 (甲方)和(乙方)坚持“校企合作教育”的原则,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经协商研究,决定建立乙方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如下: 1、双方同意结成友好协作单位,甲方作为乙方 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乙方为甲方的短期进修和培训提供支持与合作。 2、甲方实践基地将尽量提供有关条件以满足乙方实践教学要求; 3、乙方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可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到甲方实习。乙方在实习前半个月将实习计划(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学生名单等通知甲方,在征得甲方同意后,甲方应优先安排学生实习。 4、甲方根据乙方的实习计划,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并由甲方组织实施。 5、实习前,乙方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学生到实习基地后,由甲方

对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实习安全和工厂生产安全。 6、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期间,要遵守甲方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甲方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予以鉴定,并为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活尽可能提供方便。 7、甲方为乙方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现场教学提供方便,但乙方不能影响甲方正常的生产秩序。 8、乙方在进行教研、科研活动时,应努力结合生产实际,尽力为甲方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乙方也要为甲方的职工培训(教材、师资等)提供便利。 9、在毕业分配上,甲方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优先挑选毕业生,乙方要给予配合。 10、乙方在甲方挂牌“昆明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本着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的原则妥善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二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名)代表:(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5128480.html,)/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

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地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貌学家严钦尚先生和陈吉余等先生的带领下,北上内蒙沙地、西进天山冰川、南下西南溶洞、东至茫茫海疆,进行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实践。 当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特别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 地担负的培养地理学后备人才(教育普及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针对地理学科发展中“以地球表层系统”为核心的特色,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多学科(如水文、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化学等)交叉的课程设置特色,将“野外实践基地和实践线路”的建设作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区域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比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野外实践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知识、能力、素 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在本科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野外实践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基本训练,使其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同时为后

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路线包括: a. 苏州地理学感性实习; b. 南京地质实习; c. 杭州-富阳-千岛湖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d. 天目山土壤、植被实习; e. 庐山地貌、植被实习; f. 其他专题实习(如普陀山、崇明东滩、金山海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察等。 g. 香港综合地理基地班实习 h. 云南昆明及邻近地区基地班实习 i.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基地班实习 j.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基地班实习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要求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要求(提纲) 一、野外作业前准备 野外地质作业出队前应了解地质工作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交通、治安、人文和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行传染病种、疫情传染源等情况。对于工作目的地的信息,了解越多越好,如河流走向和水流流速、水的落差、当地海拔高度、山的坡度和植被、当地气温、日夜温差、社会治安和当地民俗、民风、交通条件状况等,并将地质工作区域有关安全信息向全体野外人员进行告知。 在疫源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采取注射预防针剂或其他防疫措施。 ●野外地质勘探施工应收集历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二、野外地质作业 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作业,禁止食用不能识别的动植物,禁止饮用未经检验合格的新水源泉和未经消毒处理的水。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在悬崖、陡坡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消除上部浮石,一般情况下,不得进行两层或多层同时作业;确需进行两层或多层同时作业,上下层间应有安全防护措施。2m以上的高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野外地质勘探临时用电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电气设备应安装在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处;电气设备熔断丝规格应与设备功率相匹配。 ?野外电、气焊作业应及时清除火星、焊渣等火源;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存放点间距离应大于10m。 ?雷雨天气时,作业人员不得在孤立的大树下、山顶避雨。 ?坑、井、易滑坡地段或其他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应设置安全标志。 ?在电网密集地区测量作业应避开变压器、高压输电线等危险区,并禁止使用金属标尺。 三、特种区域野外地质作业 山区(雪地)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每日出发前了解气候、行进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地 表覆盖等情况。 2.作业人员应当掌握在冰川、雪地等危险地段的行走方法。 3.在大于30度的坡道或者垂直高度超过2m的边坡上作业应当使 用带有保险绳的安全带,保险绳一端应固定牢固。 4.上或下陡坡、悬崖、峭壁应当采取长距离的“之”字型路线行 进。 5.两人以上行走时应规定联络信号并应在视线之内。 6.进入易雪崩的地区,行进中应系紧腰带并放长雪崩绳,各行进 小组应保持5人以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清禄-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分册(教材)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有机地融合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两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挖掘、开发秭归基地的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体现两专业方向特色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 (2)教程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峡秭归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如华南地层系统、三峡水利枢纽、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985创新平台地灾中心秭归基地等;教学路线开发、设置与专业基础知识点紧密配套。 (3)教程在教学方法体系方面,对野外共计71个教学点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点背景资料”三步式进行编排设置,不但注重野外现象的描述,更强调学生在野外独立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凸显出点面结合、图文配套、讲解与观察交互、描述与分析思考并举的特色。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1.1 教材主要内容 本教材分六章进行编排。 第一章教学实习要求全面地阐述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在秭归开

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成绩评定等内容。本章目标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白实习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好实习。 第二章基础知识及野外调查方法简要介绍实习相关的基础地质和专业知识,以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本章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也能够帮助非本专业实习带队教师在教学时能方便地查阅和学习地学基础。 第三章秭归地区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简要地介绍实习区地理与地质背景知识。本章内容让实习师生对秭归实习基地的地质背景条件有一个初步了解,以便更好地结合地质背景条件深入领会各教学内容。 第四章现场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共计设置了十九条教学路线,介绍了各教学路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求和背景资料。教学的实施是按设定的教学路线来完成的,每一条教学路线设置为某一专业知识点。依托本区实际条件,尽可能地将本区相关资源较全面地结合到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从中受到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五章独立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设置了学生独立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区域专业地质调查填图任务,并选择专题作深入分析。教程针对这一教学环节,编写了工作要求、野外填图基本工作方法等内容。 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实习报告书编写内容与要求实习完成后,要求学生针对独立工作编写一份调查报告。为此,结合这阶段的工作,本章对报告书编写纲要、编写内容及方法、注意事项都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和要点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编写本教程,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本着开放与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目前这个理念已得到较好体现。 2006年编写印刷内部试用版(初稿),不仅提供了本专业学生与老师的使用,也提供土木等相关专业使用。2007-2014年,内部试用版历年修编印刷,满足了地质工程专业与岩土工程专业(含实验班)每年5个班学生使用,也有部分校内外相关专业使用。自印刷初稿以来,9年间使用该教材开展实习的学生逾2000人。 2014年12月正式出版以来,除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地质工程实验班使用外,已有同济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三峡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相关专业使用本教程在秭归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其中2016年暑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基地开展实习并指定使用本教材的有11个班(校内5个,校外6个),师生数约350人。此外,地质灾害协同创新中心暑期培训班、部分欧美交流生也使用本教程在秭归基地开展实习。 根据出版社发行科信息,2014年12月出版以来,总共已销售467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