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摘要

中国与日本是东亚相邻的两个大国,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对二者来说都十分重要。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贸易增长迅速。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互补性,从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出发,应当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共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尽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中日贸易,发展历程,趋势,直接投资

一、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阶段性的转折,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现在我国己正式加入WTO,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并面临新的市场开放的压力。转载于无忧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649640.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从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飞速发展。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比1972年增长了近180倍”[张兴,基于VAR模型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59-6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日本己连续十三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中日双方已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贸易结构和中日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我国出口中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高:技术引进中的软件化比例过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差;中日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等,而这些问题应通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从二战以后发展至今,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两国贸易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以后,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经过了三大发展阶段:上世纪 70 年代是一个艰难起步的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是磨合

发展阶段,90 年代以后是波动发展阶段。

(一)艰难起步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两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战后,两国都致力于恢复本国经济。中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更多地采取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而日本则倾向于依靠美国的力量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在两国邦交恢复正常化以来,两国基本上没有经济联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对华采取的贸易政策主要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前提,推动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

在日本采取的积极对华政策和美国的支持下,中日贸易关系从无到有,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979 年,中日贸易额达到了 67.1 亿美元,与 1972 年恢复邦交之初的 10.4 亿元相比增长了 6 倍。尽管如此,由于两国经济体制的不同,再加上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两国贸易关系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规模不大。

(二)磨合发展阶段

进入 80 年代以后,日本推行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外交战略,对话贸易政策的政治气味变浓,开始出现经济政治化的倾向。

1979 年 12 月苏联出兵阿富汗,使中日美联合抗苏的局面正式形成。1982年以后,中国开始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但美国依然把中国视为军事上对抗苏联的重要力量。而日本

在 80 年代

前半期依然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对日本的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国际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衰退,美国实行了超级遏制的外交战略;1985 年——1987 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威胁论”在美国迅速抬头: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斐然也促使美日调整对华外交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中日贸易关系总体上来讲是双方互相调整、互相适应的阶段,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一阶段,一方面,受到两国政府的推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两国贸易的基础迅速扩大,这一阶段中日贸易呈现出在磨合中发展的特征,发展速度总体上来讲非常快。(三)波动发展阶段

第一小阶段(1991-1995年)

这5年间,我国对日本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29.2,特别是1994年比1993年增长36.8%,成为90年代最高增幅。特别是1994-1995三年贸易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37亿美元、89亿美元、94亿美元,三年上三个百亿美元台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日本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许多以返销日本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既提供了我国对日本的了解和直接进人市场的途径,又

促进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与香港、台湾的对华投资带来的是对欧美的销售渠道恰恰相反,日本的对华投资带来的是我们对日本的销售渠道,从而大大带动了对日出口的增长。第二小阶段(1996-1998年)

这一阶段对日贸易出现起伏,1996年对日出口增长率由上年的30%以上陡降到8. 5%,此后一路下滑,1998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日本经济陷人衰退,国内需求低迷,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对日出口的发展。

第三小阶段(1999年以后)

这一阶段对日出口重新恢复增长,特别是2000年同比增长率达到28.5%,并突破400亿美元大关,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16.7%,第三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再加上我国加大了促进出口的政策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对日贸易的重新快速增长。

三、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

自从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贸易合作经历了35 年,在这 35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的摩擦甚至倒退,但总体来讲,中日间的贸易关系发展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

用。中日间的贸易合作目前已经发展成包含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等一系列领域的全面合作。

(一)双边贸易

双边贸易是中日贸易关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21 世纪初期,中日贸易延续了 90 年代的发展势头:发展迅速,增幅较大,而摩擦也较多,不过相比较 90年代而言,近期中日双边贸易出现了新的增长态势,集中体现在增长态势、和商品结构等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上。

1、从增长态势来看

进入 21 世纪后,中日双边贸易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稳步扩张期。增长的势头。在 1972——1990 年的 18 年间,中日贸易额增长了 15 倍,年均增长率达到 16.6%。但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此间的中日贸易在迅猛增长的同时,又始终处于剧烈波动之中,稳定性极差。“在增长快的年份,一下子可以增长50%以上(1973 年增长87.5%,1974 年增长60.5%)”[引自江瑞平:论新阶段中日贸易五大特征,日本学刊,2004 年第 4 期。],而在增长慢的年份,又会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1976 年为-20.0%,1982 年为-12.2%,1986 年为-15.6%)。

但是在最近几年,中日一方面表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另方面还显现出稳定增长的特点,一步一个台阶,连年刷新记录。“2000 年突破800 亿美元大关,达到831.7 亿美元,

增长25.7%;2002 年突破1000 亿美元,达到1019.1亿美元,增长16.2%;2003 年再破1300 亿美元,达到1335.7 亿美元,增长31.1%;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06年日本贸易顺差为80948亿日元,同比下降7.0%。但去年下半年油价开始回落,日本进口增势减弱,下降幅度小于2005年的27.2%。”[木梓,中日贸易寻求新径,进出口经理人,2007(4):37-38]

表 1 中方统计2002-2005年中国对日本贸易情况(亿美元%)

年份中日贸易额中国对日出口中国从日出口同比增减进出口进口出口

2002 877.6 449.6 428 5.5 7.9 3.1

2003 1019.1 484.4 534.7 16.2 7.8 24.9

2004 1335.7 735.1 943.7 25.7 23.7 27.3

2005 1678.8 735.1 943.7 25.7 23.7 27.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整理

2、从商品结构的角度来看

中方对日出口产品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在迅速提高。应该承认,迄今为止,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还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一特征反映

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以中国由日进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但若从动态角度看,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在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中水平竞争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中国出口产品本身技术含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日本很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后,在向日本国内出口造成的。

表2 日方统计2002-2005年日本对中国贸易情况(亿美元 %)

年份中日贸易额日从中国进口日对中国出口同比增减进出口进口出口

2002 887.3 577.9 309.4 6.7 23.8 -25.5

2003 1018.8 618.8 400 14.8 7.1 29.3

2004 1330.5 755.8 574.7 30.6 22.1 43.7

2005 1684.2 944.3 739.9 26.6 24.9 28.7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二)直接投资

21 世纪的日本对华投资将会出现了如下趋势:

1、投资战略视点的变化:从世界工厂转向巨大市场

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分水岭,日本企业对中国的定位正在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据日本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日企在华业务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这一回答超过了以往调查时企业回答最多的“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

日本跨国公司之前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定位,即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成本加工组装,然后把完成品带回日本国内市场或是面向第三方市场销售。但就在中国加入 WTO 前后,以本田、丰田等日本汽车行业的巨头为先锋,索尼等信息家电企业紧跟其后,开始实施“中国市场战略”。2005 年 7 月份,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04 年度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称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战略将发生巨大变化:将中国单纯作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幅下降,而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将大幅上升。

包括汽车公司、佳能、NEC 在内的许多日本 IT 公司,到2005年

也都基本上结束了在华工厂以生产为主的阶段,转而进入了以市场为主的新阶段。索尼掌门人出井伸之宣称:“中国是索尼在东亚的增长引擎,到2008 年,索尼在中国的营业额要超过日本。”日立、松下则宣布,到2006 年(东芝为2008 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均要达到 1 万亿日元。为实现上述目

标,松下已宣布,将在杭州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日立则计划在过去 3 年已投入10 亿美元的基础上,未来 3 年内再向中国投资10 亿美元。调查显示,目前日本企业将中国作为销售市场的比例为45%左右,同时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将从目前的10%大幅上升至40%以上。

2、投资领域变化:生产制造转向研发、服务

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到2004年时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已超过 2.4 万家,其中9 成属于制造业。但是随着日本对华投资增加,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战略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大型日本家电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点,这些企业开始在需求较大的市场诸如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成立了研究所,进行电视、数码相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电器的研究开发工作。2003 年以来,住友商事、住友仓库、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相继在华设立了控股物流企业,构筑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体系,为其在华生产工厂及外资企业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像伊藤洋华堂、SOGO 这样的百货类企业,罗森等零售便利店也已经在中国扎下了根;此外,中国的保险市场里也挤入了不少的日资企业。日本生命保险、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三井住友海上保险等日本大型保险机构都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3、投资主体的变化:中小企业加快向中国转移

据日本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的统计,由该组织实施的日本中小企业向国外发展“国际化支援咨询”服务,2000 年度这一服务中有关中国的咨询为258 件,到2001 年度上升到620 件,在2005年4 月至12 月底期间,已经收到了716 件咨询。日本中小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一斑。据日本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今年初对3000 家制造业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后显示,目前已经有1/3的日本制造业中小企业在中国建有工厂。如果加上表示在 3 年之内计划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的企业将达到41.3%。6由于特殊的国情,日本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很高的依附关系,追随大企业前往中国投资的趋势也不断明显。此外,在日本和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企业认识到前往中国投资的优越性,尚未前往中国的企业则深感来自在华日资企业的有力竞争,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放眼中国市场。

(三)对华援助

日本政府对中国实施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包括日元贷款、无偿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三方面内容。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出于对华关系的全方位考虑,先于其他西方国家将中国纳入了其ODA 重点对象国行列。1980 年 4 月,中日双方签署了首批日元贷款第一年度的政府协议。截

止到“2003 年度(日本的会计年度从 4 月到第二年 3 月),两国政府签署的对华ODA 协议金额累计32254 亿日元,其中,日元贷款协议金额29504 亿日元(占日本对华ODA 的91.47%),无偿援助协议金额1365 亿日元(占 4.23%),技术援助累计金额 1 385 亿日元(占 4.29%)”[朱凤岚:日本对华官方发展援助的定位与评价,当代亚太,2004 年第12 期。]。

20 多年来,日本对华ODA 在中日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日本对华政策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在当前中日关系的诸多问题中,日本对华ODA 业已成为两国间的敏感问题。日本政府在2004 年 3 月30 日的内阁会议上做出决定,把2003 年度的对华日元贷款(2004 年度之后执行)在上年度基础上削减20%。这是继1989 年度的972 亿日元以来,日本对华贷款第二次跌入1000 亿日元以内。与对华贷款减少相对应,2003年度中国返还日本的日元借款为1050 亿日元,返还数首次超过了借款数。

日本政府消减对华援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日力量对比出现变化,日本对华戒心开始加大。在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内部,尽管在对外援助方面立场不同,但在削减对华援助问题上的声音是一致的。温和派认为中日两国已进入协调竞争时代,中国需要援助的迫切性减弱;强硬派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将对日本构成威胁,提供援助等于“养虎遗

患”。一些右翼政客甚至认为日本的援助“使中国可以腾出更多资金来发展军事力量”,因此应减少甚至停止对华援助。在2003 年10 月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和人大会议要求增加国防预算之后,日本政府和执政党内要求大幅削减对华政府援助的呼声不断高涨,一些议员还提出了要求“认真检讨对华援助问题”的议案。一些右翼媒体也推波助澜,指责中国从未对日本的援助表示“感激”,声称给中国提供巨额援助有损日本的“安全利益”由此呼吁政府中止对中国的援助。第二,近年中日政治关系驻足不前,日本欲使经济援助政治化。为日本手中为数不多的“牌”。日本国内一部分政客认为,日中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政治课题,尤其是近年来两国政治关系由于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而几乎陷于停滞,因此应该把提供日元贷款作为“使日本居于有利地位的工具”而加以灵活运用。日本媒体分析指出,对于无法将军事力量作为外交手段的日本政府来说,对外开发援助是一个重要的外交工具。第三,调整“日元外交”,在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同时,平衡中国力量。如果说日本加大援助印度的力度就一定意味着其有“以印制华”的企图,显然过于牵强,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举动确实包含一定的战略考虑在内。从日本调整外援政策的思路看,日本希望在中日政治关系驻足不前之际,期望通过增加对印度等其他周边国家的官方援助来打开亚洲外交局面,扩大地缘影响力,并在某种程

度上配合美国的亚洲战略,借重印度来平衡快速壮大的中国力量。

(四)其他合作领域——科技合作,环保合作,人员交流

中日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也引人注目。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之一。“自1991 年至2005年,中国从日本的技术引进合同数共计12452 项,占同期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的19.62%,合同金额高达301.76 亿美元”[杨熙元:日本对华投资与中日贸易的发展,商业时代,2006(20)-32-33]。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人员袁波认为,日本是通过技术引进发展经济实现技术跨越的典型国家之一,在法律制度、引进策略、引进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其成功的经验与启示。因此,中国仍需同日本在这些方面加强交流,学习其成功经验,为中国技术引进工作服务。

例如:“根据日本的技术贸易白皮书2006 年版,日本的IT 相关技术对中国出口额是347亿日元,中国为进口日本IT 技术最多的国家;汽车相关技术为224 亿日元,进口额为世界第五位。反之出口到日本为零。”[洪诗鸿,中日经济连体婴,南风窗,2007(7):34]

四、现阶段中日贸易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出现的原因

(一)“政冷经热”

中日关系,风风雨雨,坎坷丛生。2004 年,从年初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到年终李登辉入境日本,可谓一波三折,麻烦不断;2005 年更是中日政治关系的多事之秋,先是日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 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然后又是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引起中国民间的抗议热潮。屈指算来,中日两国首脑互访已经中断 4 年,高层往来也大为减少,两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僵局。

胡锦涛指出,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小泉执政以来,不顾国内外强烈反对,每年一次参拜靖国神社。那里安放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牌位,小泉却把战犯当英雄顶礼膜拜,完全漠视受害国人们的感情,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绝不仅仅是跪拜几个死人,其实质是否定侵略历史,宣扬军国主义。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定成为中日关系的死结。

在日本,右翼势力这些年来十分嚣张,巴不得处处与中国作对。最明显的是染指台湾,为台独“势力”撑腰打气,为李登辉这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提供活动舞台。2004 年12 月,日本政府又允许李登辉带着家人到日本旅游观光。美国东部时间 2 月19 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

障协议委员会会议”(以下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美日《联合声明》将台湾海峡列入共同战略目标,国际媒体和专家特别注意到日本立场的变化。以前,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的一贯态度是让美国出头,自己只是暗中支持。美日在1997 年制定的《美日安保防卫新指针》中没有纳入台湾问题,只规定对“日本周边事态”做出反应。当时,国际上对“周边事态”是否包括台湾进行质疑,日本还辩称,“周边事态”并非地理概念。但是这一次,日美《联合声明》正式将台湾海峡问题纳入了“共同战略目标”。《华盛顿邮报》称,中国专家常说,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然而现在,日本也首次宣称关注台湾,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了。台湾方面喜不自禁,台驻日代表许世楷兴奋地对媒体表示“: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表态,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美国媒体认为,“日本官方首次公开表示介入台海问题”,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日本觉得“有必要与美国抱得更紧一些”,同时为了在亚洲事务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在军事上牵制中国,因此“不惜打破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立场,触碰中国最敏感的政治神经”。《华盛顿邮报》18 日引用一位日本高级官员的话说:“日本仍然认为中国是一个友好的国家,但是中国的行为不可预测。如果中国采取行动,日本

不能站在一边当旁观者。”另外,日本政府还明里暗里与“台独”分子打得火热。今年 1 月,台湾为日本建造的总投资为30 亿美元的子弹列车举行了落成仪式;去年12 月,日本允许李登辉入境。对日本这样做的后果,李家当时的日本财务官黑田东彦与副财务官河合正弘联名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实施世界性通货再膨胀政策正当其时》的文章,认为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地区参与世界贸易体系,对发达地区形成强有力的通货紧缩压力,主张为了消除全球性通货紧缩问题,除了日美欧进行政策协调外,也必须获得中国的合作,对人民币采取升值的政策。美国政府紧随其后,近期相继在不同的场合不断抛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并于今年9 月指派财长斯诺专程前往中国,要求中国将人民币进行升值。近期在泰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布什总统还与胡锦涛主席就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进行了交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一直处于非常不景气的状态,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GDP的增长从1974 年——1991 年间的平均 3.8%的增幅,下降到过去10 年中的1.1%。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大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涌入日本。“中国威胁论”也开始在日本逐渐有了市场,日本产业界认为,中国的商品给日本国内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挤压日本劳动力就业,提高失业率。日本政府先后对中国的大葱等农产品采取了限制进

口的措施。但随着中国加人世贸组织,诸如此类的限制性措施很难发挥作用。于是日本国内开始着手从汇率上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言论迅速在日本国内蔓延开来。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对中国的出口,同时也可以抑制对中国的进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进口商品的涨价,消除消费者关于物价下降的预期,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从实际经济层面上看,日本在国际上带头宣扬人民币升值论是站不住脚的,一方面,“到2003年为止,日本连续11年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以后被欧盟和美国超过下降为第三位。但中日相互间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2006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073.6亿美元,连续8年刷新历史纪录。目前日本是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有关机构预测,日中贸易额在2007年也将保持增长势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刘延棠,维护稳定发展的中日经贸关系,瞭望,2007(15):32]。并且中国的出口很多是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生产后返销日本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反而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五、中日贸易关系发展趋势

对中日贸易关系趋势作分析,必须考虑决定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双边贸易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双边贸易政策的变化,而贸易政策又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

的影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时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贸易政策在可预见之未来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而日本贸易政策受其国内经济状况影响,而容易发生较大变化。在中日贸易关系中,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走势起着主导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影响日本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两大因素:“两国贸易关系的经济基础;两国经济增长趋势”[赵伟、贾玉平:中日贸易:1990年代以来发展的特点与基础,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

虽然中日贸易关系进入了调整期,但并不意味着两国已经彻底走向相互对抗的道路。实际上,两国贸易关系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个结论是基于三点作出的:一是两国贸易的性质或者是支撑两国贸易关系的经济基础。在这一方面,除了我们利用数据从两国贸易商品、产业结构及要素享赋方面证明了两国的经济互补性之外,其他学者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关志雄在其文章中分析了两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日本经济产业省2002年贸易白皮书中也用统计方法证明了两国经济与贸易上存在的互补性。后者的证明尤其重要,因为它不只是证明了互补性这个事实,而且基于其特殊的身份,它是日本主管贸易的官方机构之一,具有很强的政治上的说服力。二是在两国贸易差额上,中日两国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的两国数据的差异如何解释,是否真如

日方统计所示中国对日有较大额度的顺差。赵晋平在其文章《必然的战略选择——中日贸易关系30年回顾与展望》中证明了剔除香港转口贸易因素之后,中方对日本其实并不存在大额顺差。如果这两点成为两国政府的共识,中日贸易关系还会有一段比较平和的发展时期。三是中国成为WTO成员之后,关税与非关税等壁垒的削减给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两国贸易关系的一个长期趋势。在短期内,两国的贸易摩擦还是可能存在的。就象2001年发生的摩擦一样,由于日本国内各种利益集团对其贸易政策的影响力加大,日本贸易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受到影响,同时,为了支持国内的结构改革,日本也有可能采取临时性保障措施支撑国内产业发展。

尽管近年来对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且去年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三位。但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比起中欧、中美来说差距甚小。日本作为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和邻邦,是我国的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日两国在技术交流、技术合作、经济技术援助等方面的规模也会增加。因此,日本在未来从“三足鼎立”的局面中胜出,重新恢复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仍有相当的可能性。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发展贸易关系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以及两国经济均处于增长期,预计2007年中日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精修订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 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 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 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 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 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 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 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 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 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 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 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 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 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 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 位。日本的PAN基碳纤维总产能已经占世界总产能的3/4,产量占70%。聚芳酯纤维、PBO纤维、聚乳 酸纤维等,最早都起源与美国,但是最终的产业化都在日本得以实现,超强PVA纤维也是日本独有的高科 技纤维产品。日本是技术领先的纺织大国,其纤维面料产品档次高、技术超前、制作精良,在国际市场素 以花色多、批量小的人性化服务着称。日本最重要的面料生产基地之一是石川县,在那里生产的高附加 值、高功能性合成纤维在世界面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日本的化纤企业在应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新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2004年, 日本开发新型抗菌无纺布;2005年生产具有保湿效果的Purecare附着丝胶或胶原,它是突出保健功能的 纤维产品;推出新型光纤保暖外套;2005年日本一进国开始生产聚乳酸纺粘布;推出可治皮肤病的T恤、 改性莱泽诺娃羊绒;已经开始启用棉布光照漂白技术等。 目前,日本本国的纺织企业与其它亚洲日本的面料生产商,依靠高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 出了多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从2002年开始,日本在纳米技术的开发上逐渐有了突破。东丽公司2002

浅析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1)要点

浅析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1)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今后两国纺织品贸易的 发展趋势,以及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位置。自1978年中日 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纺 织品贸易在整个贸易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纺 织品出口国,仅次于香港;而中国又是日本最大的纺织纤维进口国,纺织品出口 是现阶段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第一大项目,可见纺织品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的意义。然而在当前,中国复关未果,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 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日纺织品贸易能否保持现有势头并有所增长,这一问 题就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纺织品贸易 的发展趋势。 1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 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 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 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 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 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 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 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 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 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 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 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 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 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 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 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21世纪以来,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中日贸易总量已排到世界第四位。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中日之间一直在贸易上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但是中日之间贸易摩擦又与日俱增。本文从中日贸易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当前贸易现状和预期发展情况,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提出有益意见。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体系之一,两国的贸易已取得长远的发展。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中日贸易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这一方面由于全世界经济的衰退,双边贸易争端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日双方在领土上的争执。比如近期在钓鱼岛事件上,两国在争执,领土上的争端必然会影响两国的贸易。 1、中日贸易现状 纵观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历史,从我国建国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中日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最近几年,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日本是中国第四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的机械仪器进口总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部分是由于日资公司的“再进口”,这些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从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7.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受3.11大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12.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自中国进口14.64亿日元,同比增长9.1%。 2011年日本外贸总额3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中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日本外贸总额占比达到20.6%。 2、中日贸易现存问题 2.1 两国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日贸易摩擦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正在不断升级。2006年,SK-Ⅱ系列化妆品查出违禁成份;2008年,“毒饺子事件”迫使中国食品出口遭受巨大的打击。近几年,两国的贸易摩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对双方贸易造成影响,而且也对两国的关系造成一定影响。 2.2 两国政治和领土上的争端加剧 本来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踏入2012年,中日之间的摩擦却与日俱增。1月初,冲绳县地方议员登上钓鱼岛,2月,名古屋师长高谈南京大屠杀无有伦,4月,东京都知事推出购买钓鱼岛计划,5月底,中国外交官间谍嫌疑案,7月7日,日本首相又突然宣布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这些事件都为本来已摩擦不断地中日贸易蒙上了阴影。

中日双边贸易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现状研究 (第三组) 资料查找:陈海燕02 邹宛苡39 黄春霞14 幻灯片制作:叶雅雯33 资料整合:王紫岩28 余涵34

目录 中日贸易现状 (3) 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3)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3)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4)

一、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额高达1766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二、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以资本资源为例,中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2、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中日贸易自两国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到201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事实上,日本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 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12年119亿美元,2013年1335亿美元,2014年168亿美元,2015年1845亿美元,2016年273.6亿美元。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是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企业内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总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事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两国在世界经济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是经济实力强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并且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日渐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上,密切关系的历史都已久远两者是东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关系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贸易数额,还是贸易结构,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大推进了电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也推进了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电子产业大国,而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强大,再加之中日一衣带水的关系,电子产品的贸易往来自然成为两国间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图表日本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较多) 从上面两表,日本对中国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同时进口最多也是机电产品。中国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差距,在电子产品贸易方面多年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中国向日本出口粗放型的初级或加工制成品,而日本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电子产品。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技术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两国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渐渐有所改变,逐渐在向水平型转移,在技术方面,日本仍然占据上风。日本长期以来处于除欧盟美国之外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而根据中日之间贸易分析的来的数据,两国间贸易中电子产品的贸易额占到两国间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往上。长期以来,两国间的电子产品贸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日电子产品贸易渐渐打破了以往逐步递增的状态,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日本大地震,都给中日电子贸易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日本政府要官多次带队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问题,中日的政治纷争,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抵制日货的情绪,汽车,电子产品等的贸易受害明显。 按日方统计,2011年日中贸易总额为3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地震后核电停摆,火力发电需求猛增,进口原油、天然气量价齐升,第四、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沙特和阿联酋占进口比重骤然增加导致。日本自中国进口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导致出口放缓,自华进口增幅2005年来时隔6年首次高于对华出口增幅 表三 2012年8月日本对华进出口情况 (数字来源:驻日使馆经商处 2012-10-24 13:22) 从图表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日本对华贸易总额,还是日本对华进出口单额都出现同比增长递减的趋势,而2012年是中日钓鱼岛问题最严重的一年,华人抵制日货最严峻的一年,这足以说明政治问题对中日电子贸易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前景[1]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摘要]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总体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揭示了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摘要 中国与日本是东亚相邻的两个大国,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对二者来说都十分重要。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贸易增长迅速。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互补性,从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出发,应当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共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尽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中日贸易,发展历程,趋势,直接投资 一、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阶段性的转折,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现在我国己正式加入WTO,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并面临新的市场开放的压力。转载于无忧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649640.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从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飞速发展。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比1972年增长了近180倍”[张兴,基于VAR模型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59-6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日本己连续十三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中日双方已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贸易结构和中日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我国出口中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高:技术引进中的软件化比例过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差;中日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等,而这些问题应通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从二战以后发展至今,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两国贸易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以后,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经过了三大发展阶段:上世纪 70 年代是一个艰难起步的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是磨合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 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PAN基碳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及 展望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展望■ 文/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赵虎林 摘要: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双方经贸关系日趋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也有摩擦与纠纷,但两国之间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和依赖关系,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和达到“双赢”局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本文从投资和贸易角度分析中日两国经贸的现状及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中日经贸双赢对外贸易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贸易往来,近年来,却由于各方面原因,两国现处于瓶颈时期,对此现象要用“望远镜”来看待未来,不能用“显微镜”来看现状。双方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继续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之路。 一、中日两国经贸发展的现状 相互贸易的依存度仅表现中日两国的贸易现状,而目前两国的经贸关系处于停滞时期。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一进口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国,此局面的打破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钓鱼岛等严重敏感事件,加上日本国内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严重阻碍了中日经贸的健康发展。其表现主要有: (一)两国贸易额的下降 中日两国自2012年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就处于滞缓阶段,致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波及,如同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2011年的近3500亿美元降落至2013年的3100亿美元,贸易额在两年间下滑比例接近10%,从而严重影响了两国间贸易的正常发展,即便是在2014年有小幅度提高,但也不能完全解除两国间显现的经冷现状。 (二)对华直接投资跌幅缩窄 在2014年日本对华投资由上年同期的第二下降到第四,降幅同比下降了接近49%,但根据2015年4月17日,凤凰财经综合频道报道,日本对华投资额度与去年相比较有所提升。现阶段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缓和,但经贸关系是否能够回暖仍有待等待,即使是两国领导人就此问题进行了磋商交流,为推动中日经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间的贸易矛盾,但也不能完全剔除两国间贸易存在的问题,要完全改善经冷现象,两国更要中国包装2016.1 81 市场纵横高瞻远瞩,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两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 一直以来,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是中国所渴求的,而中国广阔的市场及廉价的劳动力是日本所需要的,两国在各自发展的领域具有相互依赖性。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缓慢发展打破了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投资中的地位日趋提高,而日本与此恰恰相反。这实际上意外着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下降,而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相对提高,即便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不能改变这一不争的事实。 二、中日经贸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问题是导致中日经贸关系出现僵化的核心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亦步亦趋,同时政治问题是经济出现对抗局面的导火线,特别是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拒不承认侵华的事实,并修改和美化在中日战争中对于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更甚,在2012年9月“购岛” 事件以来,中日关系进入冰冻期,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显著。在两国关系没有出现严重问题之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对日本的访问人数中中国游客高达25.5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的论文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的论文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左右;2006年,gdp已达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7606亿美元,同比增长%,顺差1774亿美元,同比劲增75%。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2006年gdp为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000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其实,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而日本则占%。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在研制出新材料之后,能迅速地将其转化成独领风骚的新产品,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日本可以制造出世界独有的差别化产品,如利用最尖端的技术研制的游泳服及田径服,根据南美的蝴蝶的神秘色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研制出来的生态服装,通过吸收人体汗水而发热的保暖式纤维等。而中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在汽车领域,目前中国的汽车普及率极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正在逐渐增加,对私家汽车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但中国汽车企业与丰田、本田这样的跨国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日本国内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存量稳定,对汽车的需求主要来自更新而更新量又不足以支撑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挥,日本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因此,日本汽车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谋求发展。而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流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改造和升级。以中国一汽为例,一汽公司与日本汽车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汽就派出大批人员赴日考察,学习丰田公司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在企业内部推行丰田生产方式;80年代中期,一汽分别从日野、日产公司引进变速箱产品技术和驾驶室技术,为一汽卡车产品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持;90年代以来,一汽又分别与杰克赛尔、光洋精工、东机工等日本企业组建了3个合资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合作,一汽公司很快发展成中国最重要的汽车企业之一,从单一的卡车生产企业发展为重、中、轻、轿、

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日两国交往正常化已经走过30多个春秋了,两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强化,合作领域也日益扩大,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彼此间越来越密切。但是有机遇也必然有挑战,期间两国亦走过了许多的坎坷,经历了诸多的摩擦。促进中日贸易发展,加强双方经济合作,必将给两国带来“双赢”的局面,同时对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也意义非凡。本文对现阶段中日贸易状况及相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

ABSTRACT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passed more than 30 years,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strengthening and expanding areas, too, especially in ou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y more closely. but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uring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so gone through a lot of ups and downs of the cycle of friction. promoting sino-japanese trade development and greate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will bring the two countries "win-win" situation, for the whole of asi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pecial.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trade issues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and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is ba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ino-Japanese trade, trade status, trade friction

2008年日本货物贸易及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2008年日本货物贸易及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一、2008年日本货物贸易概况 2008年,日本货物贸易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在第4季度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贸易影响的逐渐显现,进出口双双下滑,致使全年增长率有所下降。据日本海关统计,2008年日本货物贸易进出口15441.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5.6%。其中,出口7822.4亿美元,增长9.5%;进口7618.8亿美元,增长22.5%;顺差203.6亿美元,下降77.9%。 分国别(地区)看,2008年,美国、中国和韩国是日本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出口额为1374.0亿美元、1250.2亿美元和594.3亿美元,对美国的出口小幅下降4.4%,对中国和韩国的出口分别增长14.4%和9.4%,三国各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7.6%、16.0%和7.6%。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一些产油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其中,自中国和美国分别进口1436.1亿美元和776.7亿美元,增长12.3%和9.5%,合计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9.1%。尽管第4季度国际油价大幅下滑,但全年平均油价仍比上年增长47.7%,导致日本自沙特阿拉伯进口增长43.6%,进口额为508.3亿美元;自阿联酋进口增长44.5%,进口额达到467.7亿美元。日本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顺差额为597.3亿美元、387.3亿美元和299.7亿美元。日本前五大逆差来源国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澳大利亚、卡特尔和印度尼西亚,逆差额为429.3亿美元、358.8亿美元、300.1亿美元、244.0亿美元和199.2亿美元。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2008年出口额为2901.3亿美元、1959.7亿美元和715.2亿美元,增长5.8%、9.4%和19.6%,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7.1%、25.1%和9.1%。由于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处于高位,2008年日本矿物燃料类产品出口增幅高达96.8%,贵金属及制品出口增长44.7%。矿产品、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是日本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2008年合计进口4818.7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63.3%。其中,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矿物燃料类产品进口增长48.5%,谷物类产品进口增长34.2%。 二、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686.3亿美元,增长13.3%,低于日本货物贸易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250.2亿美元,增长14.4%;自中国进口1436.1亿美元,增长12.3%。日方贸易逆差185.9亿美元,增长0.1%。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2008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两位的产品是机电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出口额分别为534.9亿美元和166.8亿美元,增长9.9%和20.1%,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2.8%和13.3%。此外,受益于高企的国际原油价格,日本对中国矿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增长率达到147.2%。 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2008年进口额分别为534.6亿美元、244.1亿美元和96.9亿美元,增长14.2%、8.5%和21.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7.2%、17.0%和6.8%。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均在50%以上,分列日本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第二、第四和第十位,在这些产品上,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亚洲国家(如泰国、中国台湾省)以及意大利、美国等。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引言 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现在,中国己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了很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现状的研究,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来达到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摩擦损失的目的。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一)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中日贸易规模逐步增大,双边贸易的主要方式仍是垂直分工,正逐步向水平分工转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日本的经济因素地位正慢慢下降,而日本的整体经济中对华经济因素地位明显上升。 1.中日贸易仍然是以垂直分工为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中日两国在某类商品上处于竞争优势,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低端位次,严格的说,中日贸易的分工基础还是垂直型体系,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还是以低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总体上是这样,但中国的技术水平正在提高,已经开始向日本出口数码、IT 等产品,这说明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正慢慢发生变化,水平竞争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因此,中日两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方面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的趋势。但是由于日本跨国公司跨越国境的延伸,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成品环节加工基地,由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这样,日本对华出口的各类零部件产品的比重非常高,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中成品的比重特别高。中日之间的贸易方式在国际分工上仍然属于垂直分工。 2.日本外贸中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近年来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日本对华出口规模的增大对日本经济回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促进日本经济回升的因素中,外需特别是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

浅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浅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互补性中日贸易垂直分工体系反倾销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这3个层面作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指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2006年,GDP已达26847.0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76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1774亿美元,同比劲增75%。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2006年GDP为49113.6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000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其实,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 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在研制出新材料之后,能迅速地将其转化成独领风骚的新产品,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日本可以制造出世界独有的差别化产品,如利用最尖端的技术研制的游泳服及田径服,根据南美的蝴蝶的神秘色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研制出来的生态服装,通过吸收人体汗水而发热的保暖式纤维等。而中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在汽车领域,目前中国的汽车普及率极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正在逐渐增加,对私家汽车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但中国汽车企业与丰田、本田这样的跨国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日本国内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存量稳定,对汽车的需求主要来自更新而更新量又不足以支撑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挥,日本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因此,日本汽车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谋求发展。而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流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改造和升级。以中国一汽为例,一汽公司与日本汽车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汽就派出大批人员赴日考察,学习丰田公司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在企业内部推行丰田生产方式;80年代中期,一汽分别从日野、日产公司引进变速箱产品技术和驾驶室技术,为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浅析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双方贸易背景及现状的挖掘,从中日间的贸易现状 及特点出发,对其间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及前景作了相应阐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区域性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字:垂直分工体系、贸易摩擦、可持续性发展、双赢 背景: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与日本有贸易上的往来,自此以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19世纪的被迫开放国门,抑或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主动接纳,再到如今21世纪在经济上的息息相关,对中国而言日本是第一贸易伙伴,对日本而言中国是第二贸易伙伴,如今中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无法回避、需认真对待的双边贸易,期间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摩擦及其发展,如今仍是众多国人关注的热点。 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