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引言

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现在,中国己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了很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现状的研究,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来达到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摩擦损失的目的。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一)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中日贸易规模逐步增大,双边贸易的主要方式仍是垂直分工,正逐步向水平分工转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日本的经济因素地位正慢慢下降,而日本的整体经济中对华经济因素地位明显上升。

1.中日贸易仍然是以垂直分工为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中日两国在某类商品上处于竞争优势,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低端位次,严格的说,中日贸易的分工基础还是垂直型体系,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还是以低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总体上是这样,但中国的技术水平正在提高,已经开始向日本出口数码、IT 等产品,这说明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正慢慢发生变化,水平竞争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因此,中日两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方面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的趋势。但是由于日本跨国公司跨越国境的延伸,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成品环节加工基地,由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这样,日本对华出口的各类零部件产品的比重非常高,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中成品的比重特别高。中日之间的贸易方式在国际分工上仍然属于垂直分工。

2.日本外贸中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近年来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日本对华出口规模的增大对日本经济回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促进日本经济回升的因素中,外需特别是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

用。据日本内阁府估算,2002 年度日本实际GDP 增长率为 1.2%,其中内需贡献仅0.4 个百分点,而外需则贡献0.8 个百分点,外需贡献率达到66.7%。当年虽然美国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但由于美国当时经济低迷,日本对美出口减少了 2.6%,其对日本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负0.8 个百分点;中国当时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达28.2%,贡献率高达84.6%,2003 年,中国则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此后几年贸易额逐年攀升,直到2010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回落,但中日贸易额占日本贸易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现状

1.中日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1972 年中日建交,到进入21 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中日两国的贸易基本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中日贸易额的总体情况

从1972 年到1990 年,中日贸易迅猛发展,但也剧烈波动,具有不稳定性。这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6.7%,贸易额增长了近15 倍。出现过增长率超过50%的年份,如1973 年增长87.5%和1974 年的60.5%,也出现过两位数的负增长,如1976 年的-20.0%,如1982 年的-12.2%和1986 年的-15.6%。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根据财务省贸易贸易统计制作

进入21 世纪后,中日贸易出现强劲增长,并且增长的很稳定。2003 年突破800 亿美元大关,增长25.7%;2004 年突破1000 亿美元,增长16.2%;2005 年,达到1335.7 亿美元,增长31.1%;2004 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1678 亿美元,增长了25.7%;2006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1843.93 亿美元;2007 年突破2000 亿美元,2008 年达2359.51 亿美元,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下半年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全年也呈增长态势,这一年双边贸易额达2667.325 亿美元;2010 年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达2287.826 亿美元,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各国的实体经济,中日贸易额出现了近十几年的首次下降。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统计,2011 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 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率为30%。在中日两国贸易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 亿美元,比2010 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2012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

(2)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

虽然从90 年代末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强劲增长的趋势,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直到2009 年受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量有所下降,但中日贸易增长率长期低于中国外贸增长率,导致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6 年的21%降至2007 年的12%,2008年的11.8%,2009年的10.4%,直至2010年的10.36%,

2011年的10.22%,2012年甚至跌破了10%直至9.87%,由此可以看出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中日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

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度日本对外总贸易额110 兆日元,以2011 年日元对美元的平均汇价(1 美元=93.5996 日元)折算等于11752.19 亿美元,其中亚洲市场份额比2010 年度上涨 4.7%,达到50.2%。而面向美国的贸易额占13.2%,比上一年度下降0.4%,欧盟为11.2%,下降0.3%。可见亚洲的经济动向已经成为左右日本经济的重要因素。中日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达19.76%,对中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比重为18.89%,对中进口额占日本进口总额比重为20.55%。相应的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10.52%,比日本小近9 个百分点,对日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0.2%,比日本小8.59 个百分点,对日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比重为10.9%,比日本小近10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日本总体经济发展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而中国经济中“日本因素”正逐渐下降。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统计,2012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量的比重,高达20.7%,创下历史新高。

2.中日贸易中的商品结构

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属于简单的垂直分工。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是以原油、纺织、燃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其中原油及粗油占45.1%,其次是纺织品占12.3%。20 世纪90 年代后,两国贸易结构开始变化,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以服装、家电、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并且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水平。进入21 世纪后,信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中国开始对日本出口数码等高端产品,中日两国的分工体系开始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国家产业分工方面,中日两国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的趋势。

中国在对对日本贸易中,在矿物燃料、动物制品、食用蔬菜等资源密集型商品和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顺差较大,而对日本逆差较大的商品种类主要有:电机电器、机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在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方面,日本在高技术产品领域占有优势,中国则在低技术产品领域占优势,两国只某些中间技术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关系。

(1)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中日间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双方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从早期以石油等初级原材料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机械、电器和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比重,商品结构呈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石油、煤炭等产品对日出口百分比由2011年的73.8%下降到2012年的22.5 %,而工业产品的出口额则由2010年的26.2%上升到2010年的77.5 %,增长了约15.4倍。在对日出口中,增长最为迅猛的是机电类产品,该产品的出口2010~2012年间增长了67.4倍,在对日出口中的比重由0.2%急速上升至

22.9% 。

(2)出口工业制成品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变化

如图2,中国对日本的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中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工业制成品中,份额较大的有以下六类: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五类:矿产品;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第六类: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产品。2003~2012年间这两类的比重是呈此消彼涨的趋势。2003年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占到50. 70%,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只占16. 7%;而到了2012年,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降到33. 9%,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上升为40. 1%,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

(3)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逆差

2003 ~2012年间中国对日本的主要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出口额和逆差。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大于其出口额的有以下六类:①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第十八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六类: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产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贸易金额大,占贸易总额的份额重,既是中国从日本的主要进口商品,又是对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其中,贸易逆差最大是第十六类,即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类。从2003~2012年间第十六类商品的逆差有小幅回落,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3年的逆差为91. 34亿美元,2007年回落到82. 26亿美元后,最终2012年达到了205. 30亿美元的逆差。中国对日本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与出口额的差额总体上是增加的,并且增速比较大。

三、中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差额分歧

1.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从2002 年开始,在中日贸易平衡状况中中国从维持了近20 年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贸易平衡状态逆转的发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开放了对外经济市场,再加上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口需求。2002 年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 亿美元。2003 年中方逆差达147.4 亿美元,2004 年208.6 亿美元,2005 年164.2 亿美元,2006 年接近250 亿美元2007 年为319 亿美元,2008 年为345 亿美元,逆差额逐年递增。2009 年的贸易情况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都有所下降,中日贸易逆差额为330.5 亿美元。

2.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平衡

中国出口到的产品多为低附值产品,纺织品服装类所占的比重最大,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为主,半导体等电子类、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的出口占对中国出口各大类商品比重大,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价格上这两类产品有明显的差距,因而两国的贸易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是理所当然。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虽然近几年来中日之间的产业贸易发展很快,中国在某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呈现出低级化的状态,可见中日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

3.出现贸易差额的原因

出现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

(1) 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

自从中国加入WTO 以来,放宽了市场准入并且逐年降低关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也迅猛增长。而日本则由于种种原因,设置贸易壁垒并提高市场准入的标准,中国商品出口到日较为困难。从而导致中国逆差急剧扩大。直到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有所改变,由逆差转为顺差。

(2) 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正好被日本生产的高技术产品迎合。与此同时,中国对日出口则仍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特别是食品、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居多,这些产品需求弹性低,需求量总是维持在固定水平,所以日本市场的求增长速度相对慢了很多,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额无法大幅提高。

(3)对日出口的商品中附加价值低

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多数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类产品,其附加价值低、多数是加工和仿制,因此效益很低。长期以来,中国从日本进口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加工并组装出口,看似机电产品位于中国外贸出口商品的首位,但只能赚取很少的加工利润。

(二)贸易摩擦

自20世纪90年代,中日两国的贸易进入了不稳定期,贸易摩擦此起彼伏。1993年初日本对进口自中国的硅锰合金征收反倾销税;1994年要求中国限制向日本出口大蒜、生姜和鲜菇;1995年4月日本通产省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棉纱、棉布实施保障措施的调查;同年,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提出限制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品申报管理而结束;1996年8月日本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

进入21世纪,中日双方的贸易摩擦再度升温。2001年2月16日,由日本257家毛巾工厂组成的日本毛巾工业组合联合会正式决定对中国的毛巾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同年4月23日,日本悍然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启动为期200天的临时保障措施,对超过进口限额的中国农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主要内容是,从4月23日起的200天内,如果从中国进口的这三种产品的数量分别不超过过去200天的平均进口量,即大葱5383吨、鲜香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则按现行的3%~6%征税,超过部分最高将课以266%的高关税。中国就此问题多次与日方磋商,反对日方的不公正和歧视性的做法,日方拒不接受中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仍然坚持其错误决定。作为反制裁,中国政府于6月21日提出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等三种进口商品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并要求日方立即纠正对我国出口商品所采取的错误决定和歧视性做法。后经半年多的谈判,这次贸易摩擦最终在同年12月21日解决,双方都撤销了施加的限制。另外,在2003年上半年,日本木筷行业、自行车行业和皮鞋行业、领带和袜子行业等协会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进口设限申请,要求政府加以保护;6月7日,日本农林水产省根据韩国提供的没有任何检

验证据的情况决定暂停从中国进口鸡肉和鸭肉。

2005年3月,日本又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于2007年4月25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2008年7月

l0日,日本以中国产冷冻菠菜检查出农药残留超标率高为由,将过去l8种冷冻蔬菜检查范围扩大到全部冷冻蔬菜,并对菠菜实行进口限制。2009年5月,日本又以中国产鸡肉检测出禽流感病毒为由停止进口中国肉用鸡。2010年6月17日,日本对我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酰”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2010年,日本依据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实施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残留限量“肯定列表制度”,从2010年5月29日起,只有符合“肯定列表制度”要求的食品、农产品才能进入日本市场。同年9月,我国国家质检总局最新通报称,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连日来陆续从来自日本的冷冻秋刀鱼、调味酱汁、冰鲜鱿鱼等食品中检出砷、铅、镉等超标,有的超标最高值竟是我国标准最高限量的22倍。随后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对上述问题食品做出了禁止入境的处理。

(三)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仍呈低级化

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开的对外贸易情况的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机械设备的出口(76巧亿日元)占对中国出口各大类商品之首,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各大类商品中,纺织品服装类(20463亿日元)所占的比重最大。中国对日本贸易顺差较大的商品种类主要有:纺织品、服装、矿物燃料、动物制品、食用蔬菜等资源性、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对日本逆差较大的商品种类主要有:电机电器、机器、塑料、化学纤维等资本密集型商品,体现了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呈低级化。20世纪90年代,加工贸易在中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也很快,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即使在中日间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也是呈低级化。

四、对中日贸易问题的建议

(一)扩大对日出口,扭转对日逆差的局面

从2002 年开始,在中日贸易平衡状态中,中国处于逆差地位,而且逆差额连年增加,在2010年达到345 亿美元,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 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都有所下降,中日贸易逆差额为330.5 亿美元,这种情况将会对中日贸易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扭转对日逆差的局面。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改善企业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素质,减少由于国内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压低价格导致的贸易逆差,使得中国产品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

其次,中国出口企业应该扩大产品售后服务范围,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在包装设计方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销售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采取不同的营销战略,加大科研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最后,努力抓住当今国际经济中出现的新机遇,变危机为机遇。在2011 年由于日本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其对中国的出口相比10年下降了27.2%,中国对日贸易转为顺差,顺差额为126 亿美元。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扩大对日本市场的出口。

(二)营造一个好的中日贸易发展环境

1.积极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中日双方都应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发生,加强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进一步完善双方的争端解决机制,我们应该可以看到,由贸易摩擦引发的中日之间的贸易报复以及各方面的冲突,对双方来讲,都是得不偿失的。中日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促进二者贸易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东亚经济合作方面,双方不应一味的争夺主导权,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所谓主导权并不意味着由哪个国家“说了算”,而是具体体现在为推动区域合作而做出的贡献。中日两国应该充分发挥大国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东亚区域合作当中,对东亚经济起到大国应有的推动作用。

2.寻找解决贸易摩擦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中日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中日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与中日贸易额成正比。由各国贸易保护政策制定而产生的贸易壁垒,并不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而是一种抑制贸易发展的恶性手段。由于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的贸易摩擦,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或何种目的存在,如果发生在东亚区域内,都会形成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阻碍。中日两国更应该加强交流,共同协作,减少贸易纠纷和摩擦。共同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关税减让规则,在原产地规定以及其他细分商品关税规定方面各国应该制定得透明、公开、准确。对于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两国应积极主动地安排解决摩擦的时间表。对于重大的贸易纠纷,要建立优先处理机制。这样,随着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在成功解决的贸易纠纷案例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贸易摩擦解决途径和方法。让两国的贸易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

(三)优化我国对日贸易结构

虽然中日之间的贸易正逐步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转变,但中日之间的贸易利益严重不均衡。中国生产的低附加值产品所造成的单个产品的纯利润,要远远低于日本。中国占领日本市场的主要是在玩具、服装、制造业等领域,所带来的效益不大,也没有对日本的主要经济产业形成冲击,而日本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日益垄断着我国的市场。这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发展,因此,为了在对日贸易上发挥优势,促进中日贸易关系向良好平衡的态势发展,就要极力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通过技术创新及产品升级,扩大在日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由于现在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产品以低价、大量出口来获得利润会使商品的竞争优势不断减弱,同时这种做法极容易遭到他国的反倾销调查,产生贸易摩擦。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不利于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避免贸易摩擦。

同时,我国应该积极了解和学习日本进出口相关规则和标准以及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同时掌握世界贸易规则,及时获得有用信息,使出口产品符合日本的要求及市场的需要,避免贸易摩擦;在遇到非关税壁垒时能够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及时解决各种诉讼及纠纷。

结论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区域内两个最大的经济体,2008 年日本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日本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是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特别借重的,两国在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经济结构上的差异促进了两国的经贸合作,中日贸易规模发展迅速,两国的贸易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对双边的外贸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东亚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东亚区域内贸易正在由以日本为中心转向以中日两国为中心。中日贸易关系至关重要,为促进其健康良好发展,优化两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积极解决出现的贸易摩擦,保持双方金融市场的稳定,站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分析中日贸易关系,不仅可以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日贸易发展背景与特点出发阐述了中日贸易发展的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日贸易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指出了中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即:贸易差额分歧,贸易摩擦,制约中日贸易发展的障碍,第四部分则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扩大对日出口,扭转对日逆差的局面,积极寻找应对的策略,营造一个好的的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丹. 中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市场. 2010(26)

[2] 李晓,冯永琦. 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 当代亚太. 2009(06)

[3] 刘维维. 中日经贸摩擦分析及对策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1)

[4] 夏占友,张紀浔. 全球金融海啸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现代日本经济. 2009(01)

[5] 关雪凌,肖平.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 2008(05)

[6] 张季风. 互补、互惠、互动的中日经贸合作[J]. 日本研究. 2007(04)

[7] 李光辉.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展望[J]. 日本学论坛. 2007(02)

[8] 崔日明,包艳.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J]. 亚非纵横. 2007(02)

[9] 张向前,黄种杰. 当前中日产业经济合作分析[J]. 理论探讨. 2007(01)

[10] 杨栋梁. 中日经贸合作的新动态及其发展趋势[J]. 现代日本经济. 2007(01)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显著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其中经历了2001年及2006年两次较为激烈的时段。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限制调查,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2006年中日贸易战又闻硝烟。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的一个月间,中国就有三种输日食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鲜豌豆、冷冻干燥油菜和冷冻木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 2.农产品成为摩擦的焦点。从摩擦涉及的领域来看,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早在1995年,日本就运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生姜提出限制措施。 2001年4月3日,日本又依据《WTO协议》的一般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鲜香菇、蔺草和大葱实施为期200天的紧急限制措施,设置进口配额,超过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 2002年7月,日本以农药残留“毒死蟀”超标为由,对我国冷冻菠菜实行“进口自肃”,全面封杀中国对日出口的冷冻菠菜。2002年4月25日,日本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受其影响,2003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了23%。 2004年1月27日,日本以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由,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2004年6月17日,日本对中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酸”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中日双边贸易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现状研究 (第三组) 资料查找:陈海燕02 邹宛苡39 黄春霞14 幻灯片制作:叶雅雯33 资料整合:王紫岩28 余涵34

目录 中日贸易现状 (3) 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3)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3)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4)

一、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额高达1766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二、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以资本资源为例,中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2、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中日贸易自两国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到201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事实上,日本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 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12年119亿美元,2013年1335亿美元,2014年168亿美元,2015年1845亿美元,2016年273.6亿美元。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是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企业内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总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事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精修订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 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 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 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 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 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 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 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 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 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 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 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 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 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 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 位。日本的PAN基碳纤维总产能已经占世界总产能的3/4,产量占70%。聚芳酯纤维、PBO纤维、聚乳 酸纤维等,最早都起源与美国,但是最终的产业化都在日本得以实现,超强PVA纤维也是日本独有的高科 技纤维产品。日本是技术领先的纺织大国,其纤维面料产品档次高、技术超前、制作精良,在国际市场素 以花色多、批量小的人性化服务着称。日本最重要的面料生产基地之一是石川县,在那里生产的高附加 值、高功能性合成纤维在世界面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日本的化纤企业在应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新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2004年, 日本开发新型抗菌无纺布;2005年生产具有保湿效果的Purecare附着丝胶或胶原,它是突出保健功能的 纤维产品;推出新型光纤保暖外套;2005年日本一进国开始生产聚乳酸纺粘布;推出可治皮肤病的T恤、 改性莱泽诺娃羊绒;已经开始启用棉布光照漂白技术等。 目前,日本本国的纺织企业与其它亚洲日本的面料生产商,依靠高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 出了多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从2002年开始,日本在纳米技术的开发上逐渐有了突破。东丽公司2002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解决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解决对策 【摘要】中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文章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出发, 以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为依据,归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特点,从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并提出了中国应从强化政府管理, 改革农业行业协会体制,加快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入手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 【关键词】中国和日本;农产品;贸易摩擦;对策

Sino-Japa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iction and Methods Abstract: Sino-Japanese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agricultural trade in recent years and according to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lso, from two aspects of China and Japan,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tha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ssociation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market diversification of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China and Jap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iction Methods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论文摘要: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障碍,正视和重视贸易摩擦成为当前贸易发展的重点。文章在分析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特征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导致的争端和纠纷。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由于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一致,中美、中日和中欧间的贸易摩擦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中美之间,由于双方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美国推行贸易上的霸权主义,经常在国家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打制度牌,因而中美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摩擦方面,如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农产品市场准入摩擦等; 2.中日之间,摩擦源于日本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为了限制中国产品对日出口,日本千方百计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因而中日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微观领域,如农产品摩擦; 3.中欧之间,由于欧盟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处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以及欧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对产品的技术和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中欧贸易摩擦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摩擦方面。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筹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对于双边贸易合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受两国间政治关系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愿意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往来,但是欧盟始终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仍然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偏见,对我国长期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在贸易实践中,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不久前发生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有强烈的政治背景。 (二)经济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中欧、中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欧美国家的警惕和重视。例如,欧盟便以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过快、威胁到欧盟成员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导致失业上升为由,对中国产品设限,并且增加其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数量。 (三)利益集团因素 利益集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对国家的政治过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关产业利益集团在历次贸易摩擦中都在以各种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常常演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它可能还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手段。2005年12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向欧盟提出中国汽车发展政策的所谓“六大问题”,并在2006年3月份,欧盟还与美国一起就我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起诉中国。可见,利益集团对欧盟贸易政策的影响巨大。(四)出口产品结构因素

浅析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1)要点

浅析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1)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今后两国纺织品贸易的 发展趋势,以及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位置。自1978年中日 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纺 织品贸易在整个贸易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纺 织品出口国,仅次于香港;而中国又是日本最大的纺织纤维进口国,纺织品出口 是现阶段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第一大项目,可见纺织品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的意义。然而在当前,中国复关未果,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 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日纺织品贸易能否保持现有势头并有所增长,这一问 题就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纺织品贸易 的发展趋势。 1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 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 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 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 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 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 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 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 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 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 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 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 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 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 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 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21世纪以来,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中日贸易总量已排到世界第四位。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中日之间一直在贸易上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但是中日之间贸易摩擦又与日俱增。本文从中日贸易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当前贸易现状和预期发展情况,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提出有益意见。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体系之一,两国的贸易已取得长远的发展。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中日贸易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这一方面由于全世界经济的衰退,双边贸易争端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日双方在领土上的争执。比如近期在钓鱼岛事件上,两国在争执,领土上的争端必然会影响两国的贸易。 1、中日贸易现状 纵观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历史,从我国建国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中日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最近几年,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日本是中国第四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的机械仪器进口总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部分是由于日资公司的“再进口”,这些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从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7.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受3.11大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12.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自中国进口14.64亿日元,同比增长9.1%。 2011年日本外贸总额3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中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日本外贸总额占比达到20.6%。 2、中日贸易现存问题 2.1 两国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日贸易摩擦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正在不断升级。2006年,SK-Ⅱ系列化妆品查出违禁成份;2008年,“毒饺子事件”迫使中国食品出口遭受巨大的打击。近几年,两国的贸易摩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对双方贸易造成影响,而且也对两国的关系造成一定影响。 2.2 两国政治和领土上的争端加剧 本来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踏入2012年,中日之间的摩擦却与日俱增。1月初,冲绳县地方议员登上钓鱼岛,2月,名古屋师长高谈南京大屠杀无有伦,4月,东京都知事推出购买钓鱼岛计划,5月底,中国外交官间谍嫌疑案,7月7日,日本首相又突然宣布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这些事件都为本来已摩擦不断地中日贸易蒙上了阴影。

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论文名称: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经济学十大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和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也一样,通过贸易,能使一国的总经济福利增加。所以,从原则上分析,各国应该支持自由贸易,使国内状况变好。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顺利,贸易纠纷层出不断。 以下是今年以来中美双方的一些贸易摩擦。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 1、美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油井管征收反倾销关税。11月6日,美国商务部5日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2、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钢丝层板、钢格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石油管材展开反倾销。今年以来,美国发起了8起。 3、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关税限制。中国也有相关的情况。1、中国对美国肉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2009年9月27日日前商务部已启动对美国进口的肉鸡产品和部分汽车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审查程序,这标志着立案受理的开始。2、中国对原产美国的排气量在2.0和2.0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发起反倾销。2009年11月6日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3、中国对美国钢材展开反倾销。2009年6月3日中国启动了据信是首次针对美国进口钢材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美中之间的紧张形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支持贸易,然而,由于国内大集团利益冲突,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设置进口配额,甚至实施反倾销调查,引发贸易大战。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以中美贸易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经济学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两国在世界经济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是经济实力强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并且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日渐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上,密切关系的历史都已久远两者是东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关系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贸易数额,还是贸易结构,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大推进了电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也推进了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电子产业大国,而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强大,再加之中日一衣带水的关系,电子产品的贸易往来自然成为两国间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图表日本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较多) 从上面两表,日本对中国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同时进口最多也是机电产品。中国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差距,在电子产品贸易方面多年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中国向日本出口粗放型的初级或加工制成品,而日本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电子产品。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技术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两国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渐渐有所改变,逐渐在向水平型转移,在技术方面,日本仍然占据上风。日本长期以来处于除欧盟美国之外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而根据中日之间贸易分析的来的数据,两国间贸易中电子产品的贸易额占到两国间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往上。长期以来,两国间的电子产品贸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日电子产品贸易渐渐打破了以往逐步递增的状态,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日本大地震,都给中日电子贸易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日本政府要官多次带队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问题,中日的政治纷争,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抵制日货的情绪,汽车,电子产品等的贸易受害明显。 按日方统计,2011年日中贸易总额为3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地震后核电停摆,火力发电需求猛增,进口原油、天然气量价齐升,第四、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沙特和阿联酋占进口比重骤然增加导致。日本自中国进口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导致出口放缓,自华进口增幅2005年来时隔6年首次高于对华出口增幅 表三 2012年8月日本对华进出口情况 (数字来源:驻日使馆经商处 2012-10-24 13:22) 从图表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日本对华贸易总额,还是日本对华进出口单额都出现同比增长递减的趋势,而2012年是中日钓鱼岛问题最严重的一年,华人抵制日货最严峻的一年,这足以说明政治问题对中日电子贸易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前景[1]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摘要]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总体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揭示了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引言 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现在,中国己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了很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现状的研究,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来达到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摩擦损失的目的。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一)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中日贸易规模逐步增大,双边贸易的主要方式仍是垂直分工,正逐步向水平分工转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日本的经济因素地位正慢慢下降,而日本的整体经济中对华经济因素地位明显上升。 1.中日贸易仍然是以垂直分工为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中日两国在某类商品上处于竞争优势,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低端位次,严格的说,中日贸易的分工基础还是垂直型体系,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还是以低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总体上是这样,但中国的技术水平正在提高,已经开始向日本出口数码、IT 等产品,这说明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正慢慢发生变化,水平竞争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因此,中日两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方面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的趋势。但是由于日本跨国公司跨越国境的延伸,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成品环节加工基地,由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这样,日本对华出口的各类零部件产品的比重非常高,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中成品的比重特别高。中日之间的贸易方式在国际分工上仍然属于垂直分工。 2.日本外贸中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近年来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日本对华出口规模的增大对日本经济回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促进日本经济回升的因素中,外需特别是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日语外贸函电期末论文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班级:文日1131 姓名:甄宗芹 学号:201190505116 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对于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中日贸易的扩大,中日两国的贸易问题也不断更新,进一步影响到中日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日贸易现状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从建交以来一直在曲折中增长。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的贸易改变了长期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的局面,两国贸易开始快速的发展。1999年两国贸易额达到662亿美元,是1972年的60倍。截至2003年,日本已连续13年保持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06年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2132.8亿美元,使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截至目前,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仍处于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从2009年到2011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贸易商品进行了分析。2009年中日两国贸易额2321.8亿美元,同比减少12.8%。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096.6亿美元,同比减少11.6%,从中国进口1225.2亿美元,同比减少13.9%。在2010年,在中日两国贸易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在日本贸易总量中,对中国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与2009年相比增加0.2%,高达20.7%。在2011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14.3%,创历史新高。在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中日贸易额每年都持续增长,两国之间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中日两国2009年至2011年贸易总额如下图: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在不断的增长。 中日两国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和家电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而且商品的档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而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以汽车、电子产品、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为主,如图:

中日贸易发展论文

摘要 中国与日本是东亚相邻的两个大国,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间的经济交往对二者来说都十分重要。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贸易增长迅速。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互补性,从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出发,应当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共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尽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中日贸易,发展历程,趋势,直接投资 一、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阶段性的转折,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现在我国己正式加入WTO,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并面临新的市场开放的压力。转载于无忧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2845305.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从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飞速发展。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比1972年增长了近180倍”[张兴,基于VAR模型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59-6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日本己连续十三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中日双方已成为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贸易结构和中日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我国出口中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高:技术引进中的软件化比例过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差;中日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等,而这些问题应通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从二战以后发展至今,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两国贸易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以后,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经过了三大发展阶段:上世纪 70 年代是一个艰难起步的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是磨合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 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PAN基碳

浅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浅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互补性中日贸易垂直分工体系反倾销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这3个层面作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指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2006年,GDP已达26847.0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76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1774亿美元,同比劲增75%。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2006年GDP为49113.6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000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其实,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 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在研制出新材料之后,能迅速地将其转化成独领风骚的新产品,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日本可以制造出世界独有的差别化产品,如利用最尖端的技术研制的游泳服及田径服,根据南美的蝴蝶的神秘色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研制出来的生态服装,通过吸收人体汗水而发热的保暖式纤维等。而中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在汽车领域,目前中国的汽车普及率极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正在逐渐增加,对私家汽车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但中国汽车企业与丰田、本田这样的跨国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日本国内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存量稳定,对汽车的需求主要来自更新而更新量又不足以支撑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挥,日本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因此,日本汽车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谋求发展。而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流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改造和升级。以中国一汽为例,一汽公司与日本汽车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汽就派出大批人员赴日考察,学习丰田公司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在企业内部推行丰田生产方式;80年代中期,一汽分别从日野、日产公司引进变速箱产品技术和驾驶室技术,为

浅谈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浅谈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中国2009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出口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 使我国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2010 年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形势依 然严峻。不过,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自二战以来,日本有效利用了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利用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引言: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日益密切,双方相互依存,各有优势。中国正努力向贸易强国发展,借鉴日本的对外贸易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对外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4629.6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9.2%。其中,出口7701.1亿美元,增长32.7%;进口6928.4亿美元,增长25.6%。贸易顺差772.7亿美元,增长169.4%。12月当月,日本货物进出口1379.8亿美元,增长20.7%,其中,出口733.4亿美元,增长21.9%;进口646.3亿美元,增长19.4%。贸易顺差87.1亿美元,增长44.4%。2010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3030.6亿美元,增长30.6%。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96.9亿美元,增长36.6%,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提高0.5个百分点;日本自中国进口1533.7亿美元,增长25.2%,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下降0.1个百分点。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36.8亿美元,下降71.6%。截止到12月,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以上数据可知,日本经济的崛起多得益于其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反映日本对外贸易对日本国民经济的所处的重要地位。日本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发展快,主要出口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例如:2007年1-9月日本出口商品中主要载人的机动车辆,(8702的车辆除外)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2.2%,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2.3%,货运机动车辆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6.8%。 日本进口商品中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占进口商品的16.0%,铁矿砂及其精矿,包括焙烧黄铁矿占进口商品的1.4%,煤;煤砖、煤球及用煤制成的类似固体燃料占进口商品的24%等等。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中国等,其中与美国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20.4%,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11.6%;与中国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5.2%,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20.7%。 日本在“贸易立国”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从日本的贸易看,日本具有以下竞争优势。第一,日本国外资本雄厚,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善于研发高新技术,具有内在优势;第二,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拥有优良的海港,东京,大阪,名古屋等。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第三,日本政府长期采用开放式保护政策,实行“产、官、学”一体化,建立灵活多样的关税制度,有效的保护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提高,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强化深加工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贸易也面临考验。日本虽然已是成熟的经济大国,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