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反思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反思

黔西县第四中学政史地教研组袁兴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的标题是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第7课是本单元的第4节课,主要讲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由图画文字慢慢演变成的象形文字,它主要是用来占卜的,当然其中也记录了许多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充满魅力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成的。再讲甲骨文这个知识点时,我还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我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我国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与汉字相关的律诗绝句、对联等是汉语言独特的文学形式。

关于青铜器,着重向学生介绍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大盂鼎等代表青铜器,同时告诉学生,青铜器起于夏,盛行于商周,所以夏商周时期又被称为青铜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歌曲<流星花园>,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板书反思课后训练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图片展示 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商朝: 西周: 西周利簋,高28厘米。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

王军队的史实。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司母戊鼎的制作工艺 看视频,答问题: 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 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答: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为进步,占现代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属于第二单元“中华古代文明”的内容。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但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强烈。他们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知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掌握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掌握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互动讨论、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准备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 【知识拓展】 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商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优秀篇)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来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进行展览、讲解、想像,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本课难点是学生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A、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B、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资料,《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能够书写并掌握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A、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反思简短50字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反思简短50字 摘要: 1.青铜器教学反思 2.甲骨文教学反思 3.总结与改进方向 正文: 青铜器教学反思: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教学中,青铜器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夏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在青铜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青铜器知识体系繁杂,学生难以全面掌握。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梳理青铜器知识体系,提炼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青铜器的发展脉络。 2.青铜器纹饰丰富多样,学生对纹饰的象征意义理解不深。为此,我将增加青铜器纹饰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其寓意,提高教学效果。 3.青铜器制作技艺精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亲手体验。为弥补这一不足,我计划与博物馆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实物,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解。 甲骨文教学反思: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甲骨文识读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激发学生兴趣,我将引入

甲骨文的考古发现、历史故事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甲骨文与现代汉字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建立联系。为此,我将强调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甲骨文教学资源有限,课堂实践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开发甲骨文教学资源,增加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书写甲骨文。 总结与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以上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改进方向如下: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地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加强与博物馆、学术机构的合作,引入优质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人任教于某初中历史教研组,近日授课的主题为《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五课。本文为此课授课后的教学反思,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施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探究的兴趣。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 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本人对教学目标的界定及其效果仍需再加强。首先,我将目标定得过于笼统,导致“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目标没有具体到哪些概念和特点。其次,我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概念介绍、案例分析和评价思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进行具体的了解,最后通过评价思考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但是,本次课程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概念介绍环节,我没有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其次,在案例分析中,作业的时限过短,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分析案例,并未提前告知学生用电子设备采集信息的问题。最后,在评价思考中,我的评价标准并未时时提前告知,导致学生的作业难以完成,还需要我反复讲解,浪费了时间。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中,我采取了师生互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也提高了。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在制定小组合作任务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情况,所以有一些学生自由驰骋,从而影响到其他同学。其次,在情境教学中,情境设计没有具体到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产生实际感受。最后,在课外拓展方面,虽然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但是因为有些学生拓展的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到了下一次课的内容。 四、实施效果 本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能够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评价思考等环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二是通过课外拓展,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

青铜器与甲骨文观课报告

青铜器与甲骨文观课报告 青铜器与甲骨文观课报告 本次观课的主题是青铜器与甲骨文。通过观察展览,了解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艺术瑰宝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约2000年。青铜器是用青铜合金制造的器物,包括礼器、兵器、生活器具等。观察展品,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包括鼎、盘、壶、钟等。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其中有些青铜器还镶嵌有玉、金、银等宝石,更加豪华和华丽。通过观察这些青铜器,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 商代。观察展品,我看到了一些真实的甲骨文残片,上面刻满了繁复的文字图案。甲骨文最初是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字,保存了古代社会的信息和记载,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观察这些甲骨文残片,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字创造力。 通过观察展览,我对青铜器与甲骨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古代人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观察这些展品,我也更加惊叹于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青铜器和甲骨文传承了中华文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总之,本次观课让我了解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通过观察展品,我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它们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其次,学习司母戊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之所以制定这样的目标,是因为,首先,这是学生步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历史上的古老文字,对于甲骨文的来源和造字方法,学生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探寻古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渊源便成为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其次对于青铜器的了解,虽说之前的课文有所接触,但确不够全面和系统,所以就给学生列举了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器代表作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能全面了解青铜器的工艺和规模。最后,对于教材内容的掌握以及知识点的概括,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我摘取了一个记忆歌诀请学生熟读,然后试背诵。最后建设有坡度的三道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课上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做得还是很好的。学生回答和展示都很积极,在一片欢快的交流与汇报展示中,伴随着轻松的音乐结束课程。 教学环节主要设为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练习反馈等几个部分,在这些环节中穿插学生对问题的展示,同时加以课件的呈现。导入结合以前所学,由问题“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政权是()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以此自然过渡到教材内容上来。自主学习内容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这部分的问题,主要考虑大部分的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了课堂的存在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合作探究环节的设计,使内容由浅入深,对文章进一

步分析,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12生肖的实物图和简笔画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特征,进而为解决拓展延伸的“猜出十二生肖的汉字?”做好铺垫,为学生解决难点降低坡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知识不局限于文本,学生在畅谈自己的看法的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达到尊重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情感目标。 虽做了准备,但作为新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第一,部分环节未能按最初预设进行。对于板书要精致又序,却没有进行认真布置,而是由学生板书一部分,由于学生的字不是很整齐美观,致使坐在后面的学生会看不太清,涉及此知识的问题中不能很好地进行联系。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猜字环节,时间安排过于紧凑,未能展开,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第二,教学设备运用不恰当,多媒体与课件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在练习检测环节,学生没有上黑板板书,只是点名回答,最后多媒体展示答案,此处也让学生准备时间不够充分。第三,小组利用不到位。合作探究的展示环节中,学生展示之后,急于点评,未能让补充组进行补充,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第四,板书过于简单,关键字眼没有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拓展部分,很好地进行展开;其次,要做好充分地准备,无论是学情的分析、教材的分析、课件的制作,还是各个环节的设置,上课之前,自己预设画面进行,要多做几次模拟,无论是学生的预设还是时间的把握上,所讲所学应了于心,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拓展,这有利于自身的快速进步;再者,现在新教学设备出现,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老设备,应很好地结合两者,多媒体和黑板地结合,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多媒体地展示,也应有黑板地板书,但在板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前后呼应、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力图营造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首先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其次在教案设计中多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案设计中的师生活动,只是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应视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变化,进行调整、互换,设计的目的旨在体现一种机动性、巧妙性、趣味性、灵活性。 反思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节课实际是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的一次练兵,虽然在学校得到了好评,认为即活又实,可操作性强,但是我认为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主性学习怎样落到实处,时间的分配与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分工等问题还急需解决。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革命性转变,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与时俱进。此外我认为个别课文子标题编写不严谨,晦涩难懂,易造成学生误解。第一个子标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样的子标题编写不够严谨,

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只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教学中,我就遇到学生如此问我,因而作者认为,可否这样作子标题商周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或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个子标题,相对于一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而言,就显得晦涩难懂。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难明其意 总之,一切都有待提高,我们的研究也仅仅是开始,力争在新教材使用前能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为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好铺垫! 反思三: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

青铜器与甲骨文评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评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评课 1. 引言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传承和记录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探讨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两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2. 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器物。最初的青铜器大多是祭祀用的,代表着古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随着时代的推移,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不断改良,并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其他方面。青铜器可以用于盛装食物、器物或作为礼品赠予贵族。青铜器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更是对古人创造力和智慧的见证。 3. 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贵族用于占卜和记录的一种文字,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以图案的形式记录了古人的思想、信仰、生活和历史事件。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899年,在一处商代晚期的废弃宫殿中,大量的龟甲

和兽骨上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痕迹。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解读,人们对甲骨文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认识也日益深入。 4.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关系 青铜器与甲骨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见证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兴起和传承。甲骨文的出现为青铜器的研究与解读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甲骨文中的器物形象和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制作工艺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信息。青铜器中经常出现的文字纹饰,往往与甲骨文中的文字相对应。这表明,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会以甲骨文为基础,将其中的文字纹饰刻在器物上,以彰显对祖先的崇敬和祈福的意愿。可以说,甲骨文和青铜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价值与意义 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它们是对古代文明的见证,记录了古人的生活、信仰和思想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青铜器与甲骨文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精湛,甲骨文的刻写复杂而精细,都展示了古人在艺术和工艺方面的卓越才能。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学案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器制造过程工艺。 (2)过程与方法:尝试识别十二生肖的甲骨文;通过游戏认识甲骨文与汉字一脉相承的关系;欣赏青铜器的视频短片,想象青铜器制造过程及其高超工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并树立起文物保护的意识。 设计原因: 三维目标设计紧密围绕课本内容,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层能力的教学。 说重点难点 学会辨识甲骨文及金文,了解青铜制造工艺。 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本课出现的名词和概念必须进行重点讲解。

如何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要准确把握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困难。 说学情 初一学生感性认识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高、爱动脑、求知欲强;而本课内容又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学习历史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制定: 1.教学方法:以模拟历史情境、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感悟历史。 2.学习方法: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体验,合作讨论,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重点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本课内容。 2、难点突破方法: 运用展台猜字、直观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和资料,通过课堂讨论、讲解、想象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甲骨文与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意味着新课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方式。而课标教学活动建议就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方式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行动、心动、情动起来!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青铜器”和“甲骨文”展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采访长辈、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合作制作教学课件等,行动起来。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们学起来达到了以往所想象不到的自觉、主动,同时,他们也尝到了以往所体验不到的成功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同身受,对历史的了解更具体、更真实。同时,在收获与感受中充满对这一课题的兴趣,触动心弦,心动起来。当然,在进行课标教学活动建议时,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繁荣”,而应该追求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追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学生心动了,他们才会被感动,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激发。 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自然情动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已在无形中完成了!当看着学生眉飞色舞的讲解、群情激昂的辩论,脸红脖子粗的争论,我深切感受到:他们,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而学生给我的惊喜也不断涌现:每次课标活动建议活动都有令我激动的精彩瞬间,每个学生都有令我难忘的上佳表现,这就是今天的历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当堂检测等环节,对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当堂达标,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于甲骨文的字型结构,个别学生没能理解,还需再多做练习,以达到逐步内化的目的。整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 1、整堂课以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线,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2、这是一节重视情感体验的课,以“礼仪之邦——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和“文字之源——体系完整的甲骨文”为线索贯穿全课,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3、整节课主题突出、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语言精练准确、生动流畅、富有激情,课堂感染力强,使学生情感融入课堂。 但也有以下值得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速节奏稍快,学生不易接受。因此,以后教师要做到语速适当,少讲,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感悟学习,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课标教学活动建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并有利于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就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让学生“行动” 、“心动”、“情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学习、自由的学习、和谐的学习、激情燃烧的学习、回响着生命主旋律的学习!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

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5篇][修改版]

第一篇:《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 樊杨《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教学点评 北京十四中学王海琳 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又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上。 樊杨老师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在达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德育目标的方法的设计上亮点很多,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概念、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在学完“甲骨文”一目后,樊老师通过出示甲骨文中的“鼎”字,自然地过渡到“青铜器”一目的学习,并很好地保持住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再比如学生在“青铜器”一目的学习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全面了解“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典型代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感受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和强大的国力—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认识文物中所反映出的礼制内涵……认识青铜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它更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二、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体验来达成德育目标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樊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精心设计“课前搜集青铜器的材料”、“课上的问题探究”、“课后的拓展提高(甲骨文画成语、观看校园内青铜器:铭志钟,誊写钟上的铭文《少年中国说》”等多种符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具有强烈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从在对“甲骨文”、“青铜器”的了解、理解和运用中认识并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和魅力,逐步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热爱…。教学效果好。 第二篇: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初中历史_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有“青铜工艺的成就”、“已知最早的汉字甲骨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层次是“了解”“知道”层次,属于学生较低的认知层次水平,即要求学生能够知晓史事的基本情况,把握史事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史学观念,需要对核心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因为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勃兴的时期,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制造业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他们都是当时中国高度发达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学生要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造字、发现、地位、影响等史事的基础上还要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中国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实例认识现代文明是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能运用古代青铜制造和文字发明的智慧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

家和社会变革第5课时的内容。它上承夏商周的更替,下接动荡的春秋时期,是学生在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对认识夏商周时期文明的发展及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其中第一目主要介绍了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和高超的制造工艺;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主要介绍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造字特点 重点依据: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青铜工艺杰出的代表;甲骨文作为当时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具备了汉子的基本结构,是汉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青铜文明和甲骨文是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代表,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会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魅力。 难点依据: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亚非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断了,只有古中国文明延续和传承了下来,而青铜文明和甲骨文就是优秀的中华文明的宝贵组成部分,是如今中华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