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一:《甲骨文与青铜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一:《甲骨文与青铜器》

[键入文字]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系列:案例评析一:《甲骨文与青铜

器》

【案例信息】讲课教师:闫家璇(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中学一级)案例导读:闫璟(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中学高级)评析教师: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案例导读】为便于大家深入理解《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理念,提升和把握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结合课标的具体要求,推荐三个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并不一定是非常完美的,但他们都有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理念的某些思考,是我们在十年课改中一步步探索的缩影,供大家在教学中借鉴和反思。我们推荐的第一个研讨案例是:西安市高新一中阎家璇老师的《甲骨文与青铜器》。请各位老师在收看案例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把握本课的教学要点,确定教学的主题。本课有两个教学要点,其一是青铜器的工艺成就,其二是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在这两个教学要点下,怎样整合本课的教学主题,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本课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第二,教学中,面对初一年级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比如说,在本课中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是“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实际上,他给了我们大家两个主要的信息点,其一,甲骨文是一种文字。我们需要让学生理解,那么,为什么判断他是一种文字呢?文字的功能和定义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特点?文字是怎样形成的?;其二,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但这一点是有附加条件的,即“目前已知”,这是一种历史思维和理解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发展,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形式。因此,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还需要在课堂中根据教学要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

1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①“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②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③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含答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通过司母戊鼎和甲骨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真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 多年的甘肃地区________文化出土了铜镜。2.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 (1)特点:青铜器的________增多,________逐渐丰富。 (2)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________、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______等发展到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界限。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采用“________铸造法”。 (3)杰出代表:________,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________和牛、羊等________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________首次发现甲骨文。 3.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________、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商周时期高度成熟的青铜铸造业,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成就,甲骨文、青铜器对研究商周历史的意义。 1、通过对甲骨文发现及甲骨的功能介绍,引导学生理解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对甲骨文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及青铜器铭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提升找寻历史规律的能力。 3、通过对青铜器的观察,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联想、分析、鉴赏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甲骨文、青铜器、编钟等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学习从文物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 2、组织学生观看汉字演变的视频动画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组织搜集青铜器图片,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瑰宝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鉴赏有关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形成初步的认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早期文明的辉煌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骨文和商周工艺的成就 难点:了解甲骨文并认识其发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以启发分析、问题归纳为主,辅以读书指导、多媒体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牛骨刻辞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上面的这些又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那你知道这种文字叫什么吗?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你们想了解更多关于甲骨文的知识吗?那就和我一起走近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其探究兴趣,提高其求知欲望) (二)教师引领,探讨新知 1、初识甲骨 思考:什么是甲骨?它是如何被发现的?甲骨用来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作答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详细介绍甲骨文发现的过程,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教师:王懿荣因病得福,揭开了甲骨文的面纱,他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商人商人遇事要占卜并用文字记述占卜的前因后果,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商周史的重要史料。 展示:甲骨文是刻在或上的文字。 出土于今小屯村,商朝时称殷,甲骨文又被称为。 甲骨文是迄今所知中国的文字。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简单了解甲骨文,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三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采用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填空 教师: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今天的汉字有什么联系?甲骨文的发现又能说明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短片。 播放:动画短片 教师:短片里我们直观的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现在谁能尝试说说甲骨文和汉字的关系? 学生:举手回答(甲骨文和今天的汉字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今天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观看汉字演变的视频动画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小结:短片中的文字都是以形表字,采用象形方式造字,除此之外,甲骨文中还有指示字,会意字,甲骨文采用了多种造字法,这说明甲骨文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殷商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最重要的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人教版中学历史 第七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五部分: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前言: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原始社会后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至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还有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铜镜。 2、夏朝时期: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代表:有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青铜爵”。1975年发现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3、商周时期: (1)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2)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地位: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周朝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 (4)代表: ①商后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又称: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00至前1100年)的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属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②商四羊青铜方尊(造型奇特):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③西周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④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4、中国青铜器的影响: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土耳其,中国出现得要晚一些,但中国的青铜器无论是使用规模、铸造工艺,还是造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 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图片展示 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 西周: 西周利簋,高28厘米。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 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 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属于第二单元“中华古代文明”的内容。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但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强烈。他们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知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掌握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掌握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互动讨论、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准备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 【知识拓展】 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商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包含答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预习笔记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________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________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二、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________首次发现甲骨文。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________、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__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甲骨文已经具备________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铜镜。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大小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时间:1899年。 发现者:王懿荣。 规模:至今出土已有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文字科考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以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习题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青铜器出现的时期及发展的情况,了解青铜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及掌握商朝后期铸造的司母戊鼎的地位。掌握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及地位(或价值、意义),了解其造字方法及造字特点。通过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和视频《四羊方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甲骨文地位和价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从文物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习通过文物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甲骨文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习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青铜工艺成就,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内容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既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本课所讲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就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先讲青铜工艺的成就,再介绍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及地位(或价值、意义),最后再讲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造字特点。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有关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历史学习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中学生不会从多角度去鉴赏青铜器,也很难联想到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可以借助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资源,增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商代青铜器及商朝的甲骨文。通过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让学生感受商朝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甲骨文的图片、甲骨文的造字方式等,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汉字文化。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方式,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表格和图示。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使新旧课联系起来。 过渡:夏商西周时期,既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本课所讲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就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 播放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让学生感受商朝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工艺。学生观看后,会对青铜器的用途、铸造工艺有个初步的认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学习新课作铺垫。讲授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青铜器出现的时期、青铜器发展的情况。学生会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展示青铜器种类的图片,可以归纳得出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了,种类丰富了,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学生对这样历史图片一定很感兴趣,这样会让他们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并找出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究,创造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通过司母戊鼎铸造的计算题,学生就可以算出要70多个堪蜗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并需要140 平方米的场地,210人同时劳动。及播放四羊方尊的相关音像资源。学生就会概括得出司母戊鼎的铸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5篇][修改版]

第一篇:《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点评1 樊杨《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教学点评 北京十四中学王海琳 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又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依据课标和学情,《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上。 樊杨老师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一课在达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认同”德育目标的方法的设计上亮点很多,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概念、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在学完“甲骨文”一目后,樊老师通过出示甲骨文中的“鼎”字,自然地过渡到“青铜器”一目的学习,并很好地保持住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再比如学生在“青铜器”一目的学习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全面了解“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典型代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感受青铜器高超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和强大的国力—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认识文物中所反映出的礼制内涵……认识青铜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它更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二、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体验来达成德育目标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樊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精心设计“课前搜集青铜器的材料”、“课上的问题探究”、“课后的拓展提高(甲骨文画成语、观看校园内青铜器:铭志钟,誊写钟上的铭文《少年中国说》”等多种符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具有强烈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从在对“甲骨文”、“青铜器”的了解、理解和运用中认识并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和魅力,逐步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热爱…。教学效果好。 第二篇: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历史第一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二、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生: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师: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 资料展示: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1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1)甲骨文距今时间:约3600年。 (2)甲骨文涉及的内容:军事、农业、天文等诸多事宜。 (3)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4500个,已识别1500多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追溯到商朝时期。 师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那么你们知道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的哪些特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中寻找答案吧!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河、水、马、正、田等甲骨文) 师: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甲骨文分别是什么汉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使用了许多造字方法,比如象形、指事、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2簋3尊4钺 5编钟6铲 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 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 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 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书),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时工作(协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饰,耳内侧还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鱼纹饰。1939年河南省

(新)初中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案设计

《青铜器与甲骨文》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久远,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多,由此增加了教学难度,教授本课时要多借助教材和一些其他的图片,采取直观通俗的、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如:出示一些简单易懂的甲骨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理解本课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结合教材及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探究问题,结合图片直观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及用途广泛,知道功能的逐渐由食器发展为礼器;结合教材相关史事,知道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的象征;阅读教材,概括归纳古代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认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内容,探究问题,明确甲骨文得名的原因,了解甲骨文发现的经过;结合甲骨文的图片,归纳概括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提炼出甲骨文的主要记载内容,并总结甲骨文发现的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难点)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这由“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灿烂的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介绍及引用专家的评述语言,进而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青铜器、甲骨文(修改教材子目名称)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甲骨文与青铜器》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青铜器与甲骨文》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青铜器

教师资格证历史教案:《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师资格证历史教案:《甲骨文与青铜器》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整理了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甲骨文12生肖文字让学生辨认,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利用青铜器照片和有关资料,

进行讲解,想象,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文化瑰宝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二、新课教学 (-)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标要求】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 2.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高度发达的文明,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课前知识储备】

与石器相比,青铜器具有哪些优点? 青铜器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制作技术高超等优点。 青铜文明: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将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课程讲解】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①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②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③繁荣丰富: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2、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 泥范铸造法 ①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②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③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这种工艺造就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件。 3、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司(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规模大 参考教学设计: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教学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在的地位和一些不合理的状态是一时无法改变的,那么我能改变的是——我的心态,我的观念。要真正做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端着架子,我就是来给你教学的,你就是要学习的,这样的教学局

面并不好,老师要做到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商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教学赋有亲和力,他们的抵触情绪就会消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究学习,从而达到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状态。好的教育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的课堂。同时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猜猜甲骨文”这一环节教学中,教者选择了十二生肖甲骨文的写法,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甲骨文图画性比较强,容易识读。另一方面十二生肖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另外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