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

难点: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龟兔赛跑动画、猎豹追逐羚羊、运动会百米比赛、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 =s

t

4.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变速运动 3.平均速度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明想测石块的密度,进行下面的操作: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0:

(2)在烧杯中装适量水,并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3)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m2:

(4)计算石块的密度ρ.

若在操作(3)中倒出部分水后,水面还高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

A.偏大B.无偏差C.偏小D.无法确定

2.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ρ铜>ρ铝)后,(铜块和铝块高度均小于烧杯高度),缓慢向两烧杯中倒满水,且水没有溢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放铝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B.放铜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C.两烧杯倒入水一样多

D.无法判断

3.人眼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甲所示表示的是来自远处的光经小丽眼球折光系统得光路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丽是近视眼B.小丽是远视眼

C.应利用凸透镜矫正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暑假小明去北海公园游玩,站在清澈的湖边,望向平静的水面,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鱼戏白塔绿树间”,在这些景象中距离水面最远的是()

A.白塔倒影B.游动的鱼C.水中白云D.绿树倒影

5.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中的()

A. B. C. D.

6.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气”是水蒸气B.“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7.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8.如图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甲音叉上,当用小锤敲打右侧的乙音叉,我们能听到乙音叉发出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甲音叉弹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被弹开说明甲音叉也在发声

B.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停止敲打,乙音叉会立即停止振动

D.停止敲打,甲音叉会立即停止振动

9.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60°B.折射角等于40°

C.NN’是界面D.MM’的右边是玻璃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

C.“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1.小勇在江边拾到一块鹅卵石,他想知道这块鹅卵石的密度.于是他找来天平、量筒按表格中的顺序进

行了测量:请将表格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_____侧。

13.如图所示,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O 点,折射光线可能通过图中的 点.如果入射光线沿NO 方向入射,折射光线一定通过图中的 点,此时的入射角为 .

14.炎热的夏天,小叶从冰箱内取出一块﹣5℃的冰块,其体积为100cm 3

,放入一个玻璃杯中,加上盖子,则冰_____(“会”或“不会”)立即熔化。后来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其体积变化了_____cm 3。(ρ冰=0.9×103kg/m 3)

15.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

16.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________为 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________ 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的. 三、计算题

17.3D 打印常在工业设计等领域应用于制造模型。某同学选用ABS 塑料来打印自己设计的作品,如图所示。

(1)已知体积为10 cm 3的ABS 塑料质量为10.5 g ,求这种材料的密度ρ____。 (2)若用该材料打印出来的作品的质量是42 g ,求消耗该材料的体积V____。

18.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辟岭,爆破时工人在钻孔内装好炸药,用一条长96cm的引火线引燃炸药。(1)如果引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则引火线能燃烧多长时间?

(2)工人点燃引火线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炸药爆炸之前跑到500m外的安全地带?

四、实验题

19.小聪利用天平、量筒、水和烧杯来测量一块不规则且放不进量筒的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形。接下来应将游码移到______处,再适当调节天平的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g。(3)如图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如图甲所示;

b.取出小石块,如图乙所示,将图所示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标记处,如图丙所示;

c.量筒中剩余的水如图所示。

d.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 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_ g/cm3。

(5)这样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会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依据是______。

20.某小组使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

(2)点燃蜡烛后,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上;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凸透镜位置不变,需要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需将透镜向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5)实验后,某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交清晰了,说明该同学所戴的是

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1.如图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

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

(2)记录;

(3)量出的距离.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

用的仪器是。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

22.小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图甲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_℃,用水浴法对冰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冰的熔化图象,由图象乙可知:冰属于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从吸、放热和温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 23.如图甲是探究声现象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

(2)如图乙加大敲音叉的力度,根据发生的现象,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

(3) 如图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 。

24.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 1 中信息回答:s AB= ________cm,t BC= ________s,v AC= 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偏 ________ (选填“大”或“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石块的体积V石/cm3 32 3.2×103

12.放大虚右

13.C;B;0°

14.不会 10

15.振动,空气

16.云月亮地球太阳

三、计算题

17.05 g/cm340 cm3

18.(1)120s;(2)能

四、实验题

19.零刻度线平衡螺母 62.4 24 2.6 偏小见解析所示

20.0cm 同一高度左下远视

21.(1)自己的像落在广告牌上时,;

(2)自己的站位;

(3)自己的站位到玻璃屏蔽门.刻度尺。像到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

22.-6 使冰受热均匀晶体熔化和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都需要吸热

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能量

24.v=s

t

小 40.00 1 0.3 大 C.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B.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2.下列情况中密度不发生变化的是()

A.水在0℃﹣4℃之间

B.正在形成风的空气

C.一直在沸水中的铁块

D.把铁板放到夏季烈日下暴晒

3.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关于行车记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两倍焦距外

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

C.人肉眼是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

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内

4.利用透镜可以制成不同功能的眼镜。在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利用透镜成功矫正远视眼的是

A.B.

C.D.

5.如图所示,暑假期间,小刚和爷爷到湖里去叉鱼。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当他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在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原因的是()

A.B.

C.D.

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

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

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

8.梁老师和梁越群同学合唱歌曲《苔》的谱(部分简谱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唱谱时,声音主要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唱“苔”和“花”的音调时,振动的频率相同

C.与其它相比,唱“牡”的音调时,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最多

D.根据音色,能分辨两人不同的声音

9.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水的凝固点是100℃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BC段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AB段物质为固态,B时刻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无关

B.“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C.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D.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二、填空题

11.观测月球等天体时应选用________镜,观察细胞内部结构时应选用________镜.

12.据新闻报道:成品汽油降价幅度为每吨油降200元,落实到加油站每升汽油降价0.15元。据此信息请你计算汽油的密度约为_____kg/m3。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家电热水器下面连接的热水管和冷水管,冬天,小明洗热水澡时经常发现左面水管外壁上有水珠,而右侧的水管外壁上却没有水珠,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明判断一下左侧的水管应该是_________水管(填“热”或“冷”),这些小水珠是由室内的水蒸气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14.百米赛跑时,如果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他所记录的时间比真实的跑步时间________(多/少)________秒(保留两位小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15.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____(填“反射”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填“实”或“虚”)像。如图所示是时下流行用自拍杆拍照的情景,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增大了______(填“物距”或“像距”)。

16.一个人的身高是1.76×109_________(填合适的单位)。

三、计算题

17.一空容器的质量为m0,容积为V0,该容器内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m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 的小金属块A后再加满这种液体,总质量为m2。求:

(1)这种液体的密度?

(2)小金属块A的体积?

18.百米赛跑时,发令员在起点处使用发令枪发出起跑指令,终点计时员看到“白烟”时开始计时。发令员与计时员相距100米,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计时员所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的实际用时要少多少秒?(保留两位小数)

四、实验题

19.在分组“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步骤如下:

.a 调平时,小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该把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

.b 测质量时,小明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质量为_______g ; .c 在图乙所示的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1V ,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示数2V ,则小石块的体积21:V V V =-

①将小石块没入水中时一部分水溅在容器内壁,这样测得的石块的密度要比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②小明改进了测量方法后,重新测得了小石块的体积为320cm ,则小石块的密度ρ=____3kg /.m

(2)小华那一组的同学已经测出了小石块的质量为m ,由于同组同学不小心将量筒损坏了,于是他们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设计了如下的方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①在烧杯中装满水,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为1m ;

②将烧杯取下,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并将其放入烧杯的水中,等烧杯内的水不再溢出时,将小石块留在烧杯中,用抹布将烧杯外的水擦干;

③用天平测出此时烧杯的总质量为2m ;

④则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用12m m m 、、和ρ水表示).

20.某小组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乙(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蜡烛在A 、B 处像的位置)

(1)他们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距离凸透镜15cm 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cm 。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蜡烛在A 、B 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倒立、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

像特点制成了_____(写出一个即可)。

(3)和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当蜡烛在距透镜15 cm~30 cm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 cm 以外处。但是,当它们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_____。

(4)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_____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_____15 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做法二: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实验联系实际,远视眼的晶状体焦距较_____(选填“大”或“小”),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方(选填“前”或“后”),故需配戴_____透镜矫正。

21.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竖直纸板A和竖直纸板B均可绕竖直线ON前后转动,O点为平面镜与纸板A右侧边缘的交点,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1)纸板A和纸板B在同上平面内,当入射光线EO出现在纸板A上时,反射光线OF出现在纸板B上;将纸板B向后转过30°角,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要在这个位置的纸板B上观察到反射光线,你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跟入射角的关系,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_____。

22.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____℃.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____形成的。

(4)撒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

23.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途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调整音叉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甲所示。

(2)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保持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不变,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乙、丙、丁所示,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

①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使其发声,且应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②比较乙与甲,发现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此时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某种作用,相当于_____透镜对光的作用,比较丁与甲,发现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_____作用,由此可见,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③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生物体组织在激光照射下,会因升温膨胀而产生频率高于20000H的_____声波,生物医学上通过特殊介质和装置使这种声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纯光学成像的不足,更加有效地进行病情诊断、跟踪和治疗。

24.根据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同一部位,这套装置还可以探究:_____。(2)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图,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便于确定_____的位置:蜡烛远离玻璃板的过程中,蜡烛的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把光屏放在玻璃后蜡烛成像的位置,像_____(选填“会”或“不会”)呈在光屏上。

(3)如图丙,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cm,测得时问t AB=1.6s。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V BC_____V AB(选填“>”“<”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望远显微

12.75×103

13.冷液化

14.少0.29

15.反 凸透 实 物距

16.nm

三、计算题

17.(1)10

0m m V -;(2)12

010

m m m V m m +--

18.29s 。

四、实验题

19.右 取出最小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 58.4 偏大 332.9210kg /m ⨯ 12

m m m ρρ+-水水

20.放大 投影仪/幻灯机 太大/超出光具座长度范围 小 小于 大 后 凸

21.把纸板A 向前转动30度角

22.自下而上9289水蒸气液化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还会继续吸热

23.相同 凸 发散 超

2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 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像 不变 不会 40.0 25.0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关于速度,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进行了有关速度计算的训练,但对于速度的物理意义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不清楚。我在引入时采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和小故事入手,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三个小组进行两次接力比赛,生动有趣的比赛让学生轻松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理解并掌握了速度概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速度的计算不宜太难,只要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即可,但是课下应该多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速度公式的应用又进一步熟悉物理计算题的规范解题。 附件一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接力棒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 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附件二 安装有汽车司机座位前面的速度计的指针如图所示,求: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90min,通过了多少路程? 附件三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3、单位:1m/s = 3.6 km/h 1、相同时间比路程4、规范解题: 2、相同路程比时间三、匀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变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及定义平均速度v =s/t 2、公式:v=s/t 附件四 A组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 难点: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龟兔赛跑动画、猎豹追逐羚羊、运动会百米比赛、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 =s t 4.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变速运动 3.平均速度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明想测石块的密度,进行下面的操作: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0: (2)在烧杯中装适量水,并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3)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m2: (4)计算石块的密度ρ. 若在操作(3)中倒出部分水后,水面还高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 A.偏大B.无偏差C.偏小D.无法确定 2.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ρ铜>ρ铝)后,(铜块和铝块高度均小于烧杯高度),缓慢向两烧杯中倒满水,且水没有溢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放铝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B.放铜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C.两烧杯倒入水一样多 D.无法判断 3.人眼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甲所示表示的是来自远处的光经小丽眼球折光系统得光路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丽是近视眼B.小丽是远视眼 C.应利用凸透镜矫正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暑假小明去北海公园游玩,站在清澈的湖边,望向平静的水面,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鱼戏白塔绿树间”,在这些景象中距离水面最远的是() A.白塔倒影B.游动的鱼C.水中白云D.绿树倒影 5.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中的()

1.3 运动的快慢—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四个部分内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速度的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3、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速度公式的计算;其中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也是中学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由两个物理量构成的新物理量,因此学好本节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经形成了对物理问题的合作和探究能力,但是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为明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判断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重难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将采用点拨、启发、探究、拓展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并借助PPT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学生则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归纳等探究方式,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速度及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基础。同时,初中是正规物理教学的开始,,而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遵循怎样的规律变成了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让物理变得有趣、形象,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设计如下: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几组运动的图片,让同学比较它们之间运动的快慢,思考物理学角度如何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习新知:请同学讲述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并询问学生:如何判断龟兔跑的快慢?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之后再提出百米赛跑,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判断运动快慢的另一种方法。对于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选择两名运动员和计时员,走过不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后由小组讨论得出判断运动快慢的第三种方法:路程不同,时间不同,可以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对于速度的概念,由自主学习完成书上练习,认识速度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并用探照灯进行突出强调。对于速度的物理意义,引入速度表和交通标志牌直观理解。 对于机械运动的形式,我模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过程,由学生直观感受。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我引入龟兔赛跑的动态图,形象的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对于速度公式的计算,在学生们分析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我出示答题步骤及书写注意事项。后针对计算相应的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将学生完成的解题过程由展台展示,并进一步评价总结。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个部分:引入新课。 对比展示两组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狼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个部分: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知识点1: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提升版)教案

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

4、长200 m的火车以43.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京九线上,当它穿越1000 m长的隧道时,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知识小结 ※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中,按照物体的运动路线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又可以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 ①运动的路径:直线。 ②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v)是一个恒量,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相同。 ③路程的表达式:s=vt,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1)甲地到乙地距离为s ,一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用时间t ,在前一半时间内,其平均速度为v 1,在后一半时间内,其平均速度为v 2,则其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 21v v +。 (2)甲地到乙地距离为s ,一汽车以速度v 1从甲地到乙地后,立即以v 2的速度返回,求 它往返的平均速度是2 1212v v v v +。 ※例题 【例1】一个人从甲地出发朝同一方向运动,5min 后到达距甲地400m 的乙地,休息2.5min 后继续前进,又走了5min 才到达距乙地350m 的丙地.则这个人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 ( ) A. 60 m /min B. 70m /min C. 75m /min D. 80 m /min 【例2】某次跑步中,小明以4m/s 运动了前一半路程,又以6m/s 运动完了后一半路程,则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5m/s B. 10m/s C. 5.2m/s D. 4.8m/s 练习 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 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 ,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 ,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2、小汽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10km/h 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s ,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 A .36km/h B .108 km/h C .144 km/h D .180km/h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具准备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学生自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 是 另一种是,可见表示运动快慢必须考虑和 两个因素。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 “”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除 以,得到物体在内通过的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我们把叫做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我们用符号_____表示路程,用符号______表示时间,用符号_____表示速度,则计算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单位符号为.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_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单位符号是. 3.1m/s=_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 ___m/s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运动的快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五、预习提纲 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我们用符号_____表示路程,用符号______表示时间,用符号_____表示速度,则计算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其中路程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另外在交通运 输中还常用_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 4.4.1m/s=_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 六、教学过程 (一)探究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问题思考:(1)在百米赛跑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观众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裁判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2、小组归纳:观众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谁跑在前面,即“在_________内看物体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的”;裁判员采用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即“物体通过_________的距离,看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3、小组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总结:在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得情况下,___________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注:说明单位时间,直接告诉学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速度。)(二)速度 1、阅读课本第19-20页的第一、二、三自然段,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_________;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_________,速度越大。 (2)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v=_________。(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m/s=_________=_________km/h 10km/h=_________=__________m/s (4)阅读课本第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2、速度计算 例1:刘翔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成绩是12.91s。这项奥运记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例2: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多长时间? (注:通过例题讲解,归纳总结出:解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匀速直线运动 (1)问题思考: 阅读课本P20-21页“匀速直线运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物体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 __________,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_________,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与反思

第3节运动的快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江缘学校陈思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具准备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3. 熟练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 1.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描述运动状态?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 (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又称为路程,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秒$^2$。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不等,速度变化。 3. 计算方法讲解 (1) 速度的计算公式:$v=\dfrac{s}{t}$。 (2)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dfrac{v_2-v_1}{t}$。 (3) 位移的计算公式:$s=s_2-s_1$。 4. 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如,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计算出其加速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 计算练习 提供一些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6. 总结归纳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7. 课堂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图1.3-1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1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 1. 20m/s= 54km/h=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的飞行速度为m/s, 合km/h。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m/s。 4、一列车以18km/h的速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乘客看到雨滴正好竖直下落,这一现象说明车窗外刮得是风,风速是m/s 5、水中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空中最快的褐海燕,1min能飞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可知() A、猎豹速度最快 B、旗鱼速度最大 C、褐海燕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6、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两物体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A 、v 甲>v 乙 B、v 甲< v 乙 C、v 甲=v 乙 D、无法确定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第一章:1.3 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二物理课时教案 课题 1.3 运动的快慢上课时间总第 05 课时执教教师备课组长备课成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水平 记 忆 理 解 应 用 掌 握知识与能力 ⑴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 ⑵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⑵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 直线运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⑴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 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⑴速度的物理意义⑵速度公式 难点⑴速度单位的换算⑵速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批注、调整一、乐学导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 19 “想想议议”引入新课教学。 二、目标导学:阅读目标 三、合作探究:⑴⑵⑶⑷⑸①②③④⑤⑥⑦ ㈠速度: 1.阅读、观察课本P 19 《速度》部分内容和图示 2.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⑴速度表示什么? 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越大,表示物 体运动越快。 ②速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越大, 表示物体位置变化越快。 ⑵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如:甲、乙两 同学同时同地出发跑操场5min,甲跑5圈,乙跑6圈,谁跑得快?谁的速度大? ②物体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所用时间的多少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如: 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甲用时8s, 乙用时10s,谁跑得快?谁的速度大? ⑶速度公式、变形以及几个物理量的单位: ①V=s/t ②变形:s=vt 、t=s/v ③速度单位的读、写以及物理意义表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知识点一 速度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9-20,完成以下问题: 1.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 =s 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 或 m·s - 1.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

1.答:通过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 2.如何比较B 和D 的运动快慢? 答: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3.如何比较B 和C 的运动快慢? 答: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 探究二 速 度 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答: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2.速度的公式及其单位. 答:速度的公式:v =s t .路程的单位是米( 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 m/s 或 m·s -1.常用单位是 km/h 或 km·h - 1.单位换算:1 m/s =3.6 km/h ;1 km/h =13.6 m/s. 【教师点拨】 速度的计算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跟进训练】 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B ) A .离弦之箭 B .一日千里 C .姗姗来迟 D .风驰电掣 知识点二 匀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20-22,完成以下问题: 1.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合作探究】 探究三 如图所示,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受观看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所观看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观看力量。 (2)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讨论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增加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

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嬉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观看动画:比拟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一种方法是:在一样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拟快慢,路程长则比拟快,路程短则比拟慢;另一种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一样,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拟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拟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看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照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熟悉。) (二)问题:假如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争论:运发动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发动和汽车哪个快呢?

活动:师生总结;学生争论;师生争论得出结论。假如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确实不简单比拟,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过程】(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拟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统一标准:将不同时间转化为一样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拟物体运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争论比拟速度的方法,发觉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预备。)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2.学生自学教材p19-p20思索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4.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v =s t 及变形公式求相关物理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 19~2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图解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为v =s t 。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1 m/s =3.6 km/h 。 友情提醒:速度由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决定,公式v =s t 是用来计算速度数值大小的,不能简单地认为v 与s 成正比,v 与t 成反比,即v 与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有关,与s 、t 无关。 (二)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 20~2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5.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常常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为了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使用平均速度,其计算公式为v =s t 。 (三)速度公式的应用 自主阅读教材P 21~2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一位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他家距离学校3 km ,若他必须在10 min 以内赶到学校才不会迟到,那么他骑车的速度至少要多少米每秒? 解:路程s =3 km =3 000 m ,时间t =10 min =600 s ,骑车的速度v =s t =3 000 m 600 s = 5 m/s 。 答:他骑车的速度至少要5 m/s 。 8.如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案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 2.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要点梳理】 要点一、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 无关。 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要点诠释: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典型例题】 类型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①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思路点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大石中学陈春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单位。(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4)平均速度的定义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引导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及单位;随后研究机械运动的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讲解平均速度,并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虽然教学的重点是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的计算,但速度的相关计算学生已在数学学科中掌握了一些知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机械运动的分类,此外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游戏和实验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生活的意义。 (3)通过练习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学生活动和观看视频了解机械运动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规范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物理概念课,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及理论的基础。初中是系统正规物理教学的开始,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就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物理枯燥无味、难学,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对于本节课,我做了如下设计:本课以“传递小国旗”游戏引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校运会比赛图片”巩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速度的概念上,我借此机会讲授交通标志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形式,我通过学生体验活动,使学生认识物体在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变化,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乐于接受,以此来增加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平均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我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先通过计算校运会班上同学800m比赛的速度,再让学生认识到800m比赛时速度是在改变的,进而巧妙的引出平均速度,自然的过渡到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如何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资源】 两面小国旗、长约1m的竹子、橡皮若干个、多媒体一体机。

最新(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word文档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疑】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的快,有的运动 的慢,在物理学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呢? 【板书】§1-2运动的快慢

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谁跑的快?你们小组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一、案例的亮点 1、利用视频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3.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速度的仪表:速度表以及“一些物体的速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有用的。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还是少 2.对平均速度的处理有些仓促

平均速度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近似、平均的思想,所以应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但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对本部分知识的处理显得仓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附件1 教学内容流程 附件2当堂达标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__________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_______。 2.小明沿直线匀速步行1min 通过的路程是72m ,则它的速度为 ____m/s ,其物理意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其中图1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2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所对应的运动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整个路程中作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5.图3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 ,则( )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 .该汽车只要4h 就可到达贵阳 6.如图4所示是我市部分中小学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车,这种校车的性能完全符合校车12项安全标准。中考期间,××中学的学生乘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到9km 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了 15min 后安全到达考点。求:校车在送考 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1.运动快慢 快 2.1.2 小明在1s 内通过的路程是1.2m 3.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 物体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 5.D 6.解:15min=1/4h V==36km/h 图1 图 2 图 3 图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