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遵宪名言

黄遵宪名言

黄遵宪名言

黄遵宪名言

黄遵宪名言

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

2、人人要结来生缘,侬只今生结日前。——黄遵宪

3、谁似伏波饶将略?犹闻蹈海报君恩。——黄遵宪《羊城感赋六首》

4、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黄遵宪

5、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古代诗歌赏析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离骚》中,写作者骑马在长满香草香树的地方时走时奔,为下文写追寻原来志向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4.A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故选A。 15.(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

黄遵宪的爱国诗词《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的爱国诗词《赠梁任父同年》 《赠梁任父同年》 清?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赏析】 诗名应为《赠梁任父同年》,作者是清末外交家黄遵宪。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悲愤无比的黄遵宪写下这首传世名篇。面对对黄金般的国土,腐败的政府一味的割让,作者空有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首二句写当时中国的现状。首句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这赞美越深情,就越加使人沉痛。因为,此时的山河破碎,“侉离分裂”,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能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呢?

后两句“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借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杜鹃即“杜宇”,相传为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所化。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望帝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是一位好国君。这里,作者以杜鹃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爱民之情。“精卫”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而淹死,灵魂化为精卫鸟,不停地衔来木石,誓把东海填平。作者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力量虽然微弱,但斗志却十分坚定,要为国家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之情。 扩展阅读:黄遵宪的诗文思想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带有的平民气息和现实精神影响着黄遵宪,他从中年以后又亲身经历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风浪,这在他心中掀起了轩然巨波。所有这些,为他提供了创作新意境、新风格、表现新事物的“新派诗”的很好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感情基础。他忠实地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实记录了中国在那个历史新阶段的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构成他的诗作的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题材新颖、主题新颖。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政治风云,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论黄遵宪诗词的民俗特色

论黄遵宪诗词的民俗特色 [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多方面成就和建树,并积极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人物。他是卓越的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民俗学家和著名的爱国诗人。黄遵宪在民俗学研究方面也是一位伟大的先驱者。他在中国和日本的民俗学学科尚未建立的时代,就已对民俗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并对中国和日本的民俗进行了大量的考察、描述和比较研究的实践,开中国近代中外民俗研究的先河。 标签:黄遵宪;诗词;民俗特色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在他一生中,曾先后在其《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中发表了诗词540余首,其中大部分是反映中国各个民族和日本社会和民间风土人情的诗词。这些诗词既表明了他对中日文化中的民俗研究之广泛和民俗学造诣之深厚,又说明了中日文化交流之密切。 早在100多年前,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世界上刚刚诞生,而中国和日本的民俗学学科尚未建立的时代,就已对民俗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并对中国和日本的民俗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考察、描述和比较,开中国中外民俗研究之先河。 一、《人境庐诗草》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黄遵宪对中国民俗有深入研究并有显著成果。他研究的目的是“治国化民”,“移风易俗”;研究的内容涉及今天民俗学研究所包含的整个范围。民俗是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习惯逐步发展而约定俗成的。 《人境庐诗草》中描述民俗的诗词多达将近百首。在这些诗中有许多是反映他家乡客家地区的民情风俗的。如反映客家的源流、方言、文教、迷信、客人喜唱的歌、客家妇女勤劳的特点以及客家的婚娶与祭祀的礼俗等。例如,关于客家人喜唱山歌的习俗。黄遵宪在他所著的《山歌》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士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他在《己亥杂诗》中,对此也作了具体的描述,如:“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猿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是肠断妃乎稀”。黄遵宪在自注中说:“土人旧有山歌,多男女相思至辞,当系獠、疍遗俗。今松口,松源各乡尚相识不改,每一辞华,辄间以无辞之声,正如妃乎絃,其哀肠而去”。 又如“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此不养五更鸡”。 由于客家地区贫困,山多地少,所以男子多出门谋生。这首山歌反映了客家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论文关键词]黄遵宪;客家山歌;嘉应州;客家风情 论文内容提要]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光辉的一生,除诗作外,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并用客家山歌的形式,描绘了他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风俗民情?黄遵宪不断创作和整理的客家山歌及描绘的客家风情,对研究民间风俗,丰富民间文学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黄遵宪生长在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山歌之乡?客家民谣、山歌,是客家人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他的家庭是封建时代的书香门第,曾祖母李氏和母亲吴氏,都出身于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家庭?尤其是曾祖母李氏是民间文学爱好者?黄遵宪在咿呀学语时,李氏就对他口授民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1]黄遵宪的家距梅江不过百步,面前是禾田、鱼塘、瓜田、芋区,侧后是丘陵、山川、竹林、果园、牧童、樵妇、农民、篙工、船老汉终日往来不绝,嗨呀嗨呀的劳动号子夹着山歌声,时时穿过树梢,响彻峰峦起伏间,长林浅水处,充满泥土芬芳?客家山歌是一朵淋浴山乡习俗的奇葩?客家山歌的声音经常进入黄遵宪的耳际?黄遵宪从小就受到了客家民谣、山歌的感染和熏陶?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被公认为晚清诗界的一面旗帜,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多数重大历史?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诗作与“一把芝麻撒上天,客家山歌万万千,唱日唱夜唱唔(不)尽,唱年唱月唱唔完?”2]的客家山歌紧密相连?他创作和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描绘了他家乡的风俗民情,倾注了他对故土的浓厚感情?故乡山歌对他的诗作也影响极大? 一 1.大胆地提出并勇于实践“我手写我口”的理论 由于黄遵宪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不可能不走科举的道路?黄遵宪在参加第一次乡试失败后,写下一组《杂感》诗,其中“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3]在这些诗里,他从对自己应试的怀疑,发展到对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进行猛烈抨击?黄遵宪在这里提出了他的进化史观,认为今由古发展而来,今也会发展为古,今不必卑,古不必尊?世俗儒生埋首于故纸堆中,垂涎于古人的糟唾,完全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黄遵宪大胆地提出了“我手写吾口”的理论,不受古人的拘牵束缚,要以“流俗语”入诗?一方面大量创作客家山歌,另一方面认真辑录整理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民间生活情景?黄遵先因在外为官多年,时间越长,接触他国风情越多,就越思念故乡,耳际间时或出现“呵嗨!有好山歌呀,溜呀溜等到来哟”4]的山歌调,诗人认为山歌是自然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是纯朴民情的真实表现,是客家山民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诗人的《人境庐诗草》收山歌九首,其小序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志?”5] 黄遵宪法对客家山歌这一民间艺术,不仅极力推崇、高度评价,而且亲自辑录整理民间歌谣,现存有《山歌》十五首?还有用山歌体写的一些竹枝词和新诗,特别是他用客家山歌口吻写成的叙事诗组诗《新嫁娘》(52首),在当时轰动诗界?他用大量的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人民劳动、时政、仪式、情感、生产、过番、历史、传说等风俗情景,如他所写客家山歌对唱时的情景更加是如在目前,“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袁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唏?”诗人认识到山歌是劳苦大众抒发悲欢离合思想感情的东西? 2.现展客家妇女别具特色的生活画卷 黄遵宪的客家妇女诗主要在《山歌》《新嫁娘诗》《已亥杂诗》《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送女弟》《寄女》《邻妇叹》《五清道中作》中,共约八十多首?在这些诗篇中,诗情的笔触伸进客家妇女的生活层面,赞颂了她们刻苦耐劳、俭朴质实的优良品质? 黄遵宪吟咏了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现了客家妇女的自然健康美?客家人多住在偏远山区,由于土瘠民贫,山多田少,因此男儿多抱四方之志,或读书或远涉重洋,找寻生活出路?这样,生

今别离黄遵宪赏析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着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着名诗人。字公度,别号

岭南诗歌精选一

羊城感赋(六首选一) 近代黄遵宪 早潮晚汐打城门,玉漏声催铜鼓喧。百货均输成剧邑,五方风气异中原。舵舟舆轿山川险,帕首靴刀府帅尊。今古茫茫共谁语,越王台下正黄昏。 在广州游花市(程扬) 郭沫若 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墨兰簇簇青锋剑,玫瑰团团白玉堂。爆竹轰鸣声动地,电台播送夜增光。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面庞。 镇海楼 明欧大任 一望河山感慨中,苍苍平楚入长空。石门北去通秦塞,肄水南来绕汉宫。虚槛松声沉暝壑,极天秋色送征鸿。朔南尽是尧封池,愁听樵苏说霸功!

登镇海楼(谢佳华) 清沈云沧 凌虚百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半壁玉山依槛峙,一泓珠海抱城流。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黄气紫云消歇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题广州听雨轩(靳继君) 郭沫若 越秀湖涵越秀峰,乃凭人力代天工。指挥时雨调丝竹,驱遣阳光任祝融。水上楼台摩北斗,人间星宿舞东风。茶余试倚栏干望,宁不雄飞上月宫? 题五羊石像(詹少彤) 赵福坛 昂首长空石五羊,微风吹送稻花香。头颅换得劫灰尽,永与人间共短长。 白云山

明王渐逵 石山献崚嶒倚碧虚,凭高一望倍踟蹰,海涛东合地维缺,山势北来天柱孤。落日层台开霸业,断崖芳草暗王图。兴亡今古非吾事,惟爱春风长绿蒲。 九龙泉(鲍方义) 清杭世骏 鳞甲纷纷逐赭鞭, 濂泉上有九龙泉。蜿蜒互洒浇花雨,踯躅分耕种秫烟。怒挟疾风穿壁去,懒贪明月抱珠眠。山僧洗钵频来往,照见条衣瘦影偏。 白云松涛(蔡瑞云) 卢光耀 不有千锄落,何来万壑阴? 天风掀绿海,倚槛听龙吟。 六榕寺 郭沫若 慧能杰出处,不愿升西天。 苏子今何在?六榕字尚传。

史文付生产,书画费钻研。 请学工农步,奋飞不计年。 广州蒲涧寺(廖静) 宋苏轼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蔔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海幢寺观大水西下(蔡显良 清沈用济 郁水西来万壑奔,倒翻塔影荡云根。中间一束高腰峡,直放惊涛出海门。 访翠亨村(二首) 郭沫若 珠江门户漾春风,三角洲中水量丰。满望农耕种子碧,沿途花放木棉红。华堂轮奂无都鄙,帝政推翻有巨公。我到翠亨先奉告,工农已作主人翁。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 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纪念馆建筑欣赏 黄遵宪纪念馆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是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分为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纪念景区;仿古城楼、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广场(含牌坊)、仿古风雨石拱桥、铜像、碧玉亭、黄遵宪纪念诗廊、书香园林等人文秀区及客家食肆、古玩街、亭廊、碧玉亭、仿真人雕像等服务区。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 故居“荣禄第抬梁式建筑

黄遵宪“新诗派”创作理念

黄遵宪“新诗派”创作理念 内容摘要:近代后期,中国文学界掀起了我国诗学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运动。作为这次变革运动的先驱者的黄遵宪,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诗,诗中有人”的诗学运动,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气,所遭之实事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兼容弘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近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的迷雾,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畅言,昭示并力行与诗体、诗歌语言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诗中有事,诗中有人别创诗界 正文: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今梅州)人。1876年中举,次年随同何如璋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1882年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成《日本国志》四十卷。1889年出使英、法、意、比。1891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回国。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因政变别贬放乡里。1905年去世著有《入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下面我们将分析其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以诗歌理念: 一:“诗外有诗,诗中有人”的诗学理论。 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一个凝固的与世隔绝的经验世界,在这个长期封闭的世界里,诗的题材,诗的组织,诗的语言被格式化、固定化。诗的个性色彩和创新精神被埋没在此消彼长的学古拟古的诗歌潮流中。处于中国“七万里戎来集次,五千年史未闻诸”风云变换惊涛拍岸气息的黄遵宪,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冲出传统学术尊古复古的罗网,直面现实社会,大胆的喊出“我手写我口”这一震惊流俗的第一声宣言。早在21岁时作的《杂感》诗里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①”并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②”的现实主义观点,“有别创诗界之论”。于1981年所写的《入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说道“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③”他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即要求诗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类比古人,因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诗外有诗,诗中有人”诗学理想的形成和实践,,以及“我手写我口”和“诗无古今”的诗学主张为“别创诗界”选择了一条打通古今壁垒,关注现现实世界,真我自作主宰,走出复古拟古泥潭的诗歌创新之路。 所谓“诗外有事”,就创作论,可以理解为诗是外界事物、世事、人事的反映;就鉴赏论,又指诗可以具有比表面句意更深广的社会蕴含。所谓“诗中有人”,就创作而言,指诗歌应该抒写诗人的真实经历、内心感情;就鉴赏而言,则指诗可以使人观照到作者的思想倾向、人格个性。诚然,这和他早年主张“有我”等观点有相承之处,前人诗论也有类似说法。但以此作为诗学核心观念,则是他独特的体会。在《入境庐诗草》诗人以史家笔法记录了甲午战争的主要战事,如揭露封建腐败的《度辽将军歌》: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人物评价 黄遵宪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等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客家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主题题材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特别是关于中日战争,他写下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反帝卫国思想尤为突出。诗人在这类主题的作品里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形象生动,表现出诗歌大家的气魄和功力。如《冯将军歌》中写到:“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将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材鸷猛无前的英雄形象和冯军排山倒海的气势,活现在纸上。 黄遵宪早在《感怀》、《杂感》、《日本杂事诗》等作品中即批判陈腐事物,赞赏派遣留学生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新事物。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黄人捧日撑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赠梁任父同年》)戊戌政变发生,他作《感事》、《仰天》等诗痛惜新政夭折,忧虞国家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挚:“忍言赤县神州祸,更觉黄人捧日难”(《感事》其八)。但他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说:

黄遵宪诗摘抄

黄遵宪还是联坛翘楚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梅城东区下市角人。多年来学界对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进行过充分的探讨。我只想补充一点的是,黄遵宪还是我国联坛翘楚。 作为汉语特有的文体形式,对联可说是最精炼的诗歌。它既可展示作者创作格律诗词的基本功,也可显示作者自身的才情。作为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善作对善用对联。据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罗滨《人境庐诗事》、杜常善《中国近代名家名联》收载,黄遵宪共有存世联语14副;另据2012年12月中国诗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收集,黄遵宪创作的对联有42副。他的对联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黄遵宪从小就学对对子。有一个故事,说黄遵宪的祖父有抽大烟的嗜好,有次吞云吐雾之后还得意地大声自吟:“龙呵气而成云”,少年黄遵宪听后十分反感,稍加思索,高声对道:“蚕吐丝以自缚”。老人听了无言以对,叹服小孙子才思敏捷。 黄遵宪的对联主题多样,用途很广,或自题庭院,或节日抒怀,或咏物寄意,或祝贺,或哀婉,甚至用于外交。

自题人境庐联 最能反映黄遵宪思想感情的还是题人境庐联。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境庐门联和它的故事以外,在人境庐中,有黄遵宪写的一副典型的写景联: 妙境天开,松古石奇原旧馆; 香云风送,山幽房静是清凉。 首句“妙境天开”,总体勾勒人境庐景色的天然;然后以“松古石奇”展开这个“天开”的妙境画面;后三字点出了房舍的来历。下联“香云风送”,虽没有交代这香从哪里来,但稍细思之,就知道这里花草茂盛,花香伴随云雾在和风的吹送下,使人闻之心旷神怡;“山幽房静是清凉”,照应了开头的“妙境天开”,且又展示了另一幅画面:白云飘香,宁静的山房安卧在幽深的花簇树丛中,一片清凉世界。联中有动态之美的“香云风送”,又有静态之美的“山幽房静”,剪裁配合,十分得当。 在人境庐小门上,还有黄遵宪晚年自题的短联: 朝来爽气;晚节秋容。 黄遵宪虽然晚景悲凉,但没有遁入空门。这副自撰联,是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朝来爽气”是指作者早年得风气之先,掀起诗界革命,著成《日本国志》,继而传播维新思想,在湖南推行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学科名称:战争与近代中外关系 指导老师:黄小用(老师) 论文标题: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姓名:唐丽清 班级: 08 历史 学号: 2008070509 交阅时间:2011年6月24日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在列强推行强权外交的国际背景下,黄遵宪力主反对侵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倾己所能保护海外华侨的切身利益,为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遵宪国家利益华侨爱国外交思想 黄遵宪(1848—1905),清末杰出的爱国外交家,著名诗人,政治家,教育家。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出身。字公度,自号人境庐主人。历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曾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订购机器设备。光绪十七年(1891),任新加坡总领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此后投身洋务运动,积极推动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之后,黄遵宪被免职,回到广东梅州故里人境庐。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使黄遵宪对清廷和主持外交工作的李鸿章的“一意主和”的投降外交政策深为不满,认为“今日大势,在外患而不在内忧”【1】,这说明黄遵宪已认识到外交对于内政和国家的重要性,也说明他对西方侵华的危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黄遵宪作为一名外交官终其一生的外交目标和原则。在其近二十年的外交活动中,黄遵宪以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始终不屈不饶,以渊博的外交知识和灵活的斗争手段“无辱国权”,不仅始终坚持了“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使中国这样一个当时极为落后的封建国家以积极斗争的姿态出现在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事务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的正当利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境遇。黄遵宪极为丰富的外交经历,开拓了他作为外交家的民族气质和政治视野,处处体现了他矢志于外交报国的政治情怀。本文将勾勒黄遵宪“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活动概况,并对他的外交思想作些简要的评析。 一、“伸自主之权”,捍卫国家利益 “伸自主之权”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核心思想。所谓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统一与独立,以及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迫敞开,主权逐渐丧失,领土完整权、关税自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任人鱼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致“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可谓危在旦夕。面对这样空前泛滥的民族危机,黄遵宪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为此,他积极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奔走呼号。 1877年到1881年的琉球交涉事件,是黄遵宪实践“伸自主之权”的典范。琉球交涉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冲突,其引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以至蓄意将其吞并。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1609年日本萨摩藩曾经征服琉球此后不断向琉球渗透其政治势力,明治维新后,凭借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1871年11月,琉球国有66名渔民因渔船遭遇飓风漂流至台湾牡丹社,被当地土著居民误杀54人,其余12名生存者由中国政府送回琉球。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急于把琉球并为己有的日本得以借题寻衅,并以此作为对外侵略的借口。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①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②,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③,逮于周秦诸子之书。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④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注释:①仆,我。②单行,指散体创作;排偶,这里指诗体创作。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诗,指《诗经》,作者记述有误,应该是司马迁的话。 7.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未遽.废也遽:就,立即 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袭:蹈袭,沿循 C.皆采取而假.借之假:借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聊:无聊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黄遵宪一生痴迷诗歌创作,从少年到晚年都有志于此,他对诗歌有自己的认识,对诗 歌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 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必受前人的束缚,这 样做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 C. 黄遵宪追求诗歌在语言上可以融入散体特点,取材上可以从经典中寻找贴合时代的 内容,而对流俗中的语言也不排斥、大胆吸收。 D.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在诗境、选材、风格上都注重吸取古人精华,并且大胆创新,他 认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取得超越古人的成就,自立于文坛。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3分)

经典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

>今别离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9185586.html,/view_3825.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