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纪念馆建筑欣赏

黄遵宪纪念馆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是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分为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纪念景区;仿古城楼、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广场(含牌坊)、仿古风雨石拱桥、铜像、碧玉亭、黄遵宪纪念诗廊、书香园林等人文秀区及客家食肆、古玩街、亭廊、碧玉亭、仿真人雕像等服务区。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

故居“荣禄第抬梁式建筑

属于自由式围屋,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

理念的建筑。

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本窗额枋,装饰。如大门门面,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户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且有木质和石质之分。总体给人的艺术感觉是,外表朴实无华,但走进围

内,便让人有种民间艺术的活泼感,乡

土文化的质朴感和一般浓浓的生活气息

感。

建筑侧重于中轴的对称,有序的

推移、节奏的明晰、整体的神

韵,强调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

建筑的空间构成,可以看出:严

格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空间序

列的完整性及有序的节奏重复

感、布局位序的规整性、主要构

件尺寸的统一性、内院弹性空间

的公共性和主次关系的明显性,

融理性的色彩架构于其空间构成之中,组成了奇妙空间构成

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檀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枋、柱、檀,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

建筑材料三合土地面,粘土,石灰砂浆批挡及其他结构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木门窗等

建筑十分注重它的实用性和因特殊需要而加以着重

的装饰,从其材料配色上也不难看出感性。

雕花、绘画等设计

外墙上连窗子也很少开。偶尔开窗,也只开高窗.

实现了天地、阴阳的沟通

人境庐,People in the company 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像陈运和诗所说“立在那儿有民族的坚硬风骨”,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主要由

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庐内收藏保存有黄遵宪法遗留下来的8000余册古籍书及其它文物。庭院内外,黄遵宪自撰了不少联语,表达了主人的磊落襟怀和高雅情操,展现了别开生面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氛围。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1884年春,

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

年的历史。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

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曲径回栏,

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

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

境庐诗草》。

其书斋是中国传统园林与日本有机融合一起,设计精巧,布局静宜。人庐境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园林式书斋建筑,园内二层小楼上下错落,东面置有亭阁,高低映衬,地面间以花圃,鱼池,假山,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却似山重水复,迂回路转。厅前有小天井,后有庭院。二层建筑,楼下为七字廊,上层为五步楼。

平面布局呈直角曲尺型。西面有与五步楼紧连的“西庐”门

楼。登五步楼过天桥对面为两层硬山顶的楼阁,上层为无壁

楼,北面辟门,余三面为窗户,光亮充足。下层为卧红榭,

东西相向。十步楼与卧红榭相斜对,为长方形建筑。息亭为

五步楼东侧,其建筑为六角绿琉璃瓦攥尖顶。

人庐境结合中西园林手法,假山植物相互成景。庭院景观与

建筑相互映衬,庭院建筑轻巧精细。简单

的踏步石,不加修饰的梁柱,窗户,体现

主人追求闲寂的精神,而且注重自然美。

无壁楼

七字廊 十步阁

古代诗歌赏析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离骚》中,写作者骑马在长满香草香树的地方时走时奔,为下文写追寻原来志向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4.A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故选A。 15.(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

贾生李商隐诗人情感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今别离四首其一》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遵宪。其古诗全文如下: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

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

黄遵宪的爱国诗词《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的爱国诗词《赠梁任父同年》 《赠梁任父同年》 清?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赏析】 诗名应为《赠梁任父同年》,作者是清末外交家黄遵宪。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悲愤无比的黄遵宪写下这首传世名篇。面对对黄金般的国土,腐败的政府一味的割让,作者空有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首二句写当时中国的现状。首句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这赞美越深情,就越加使人沉痛。因为,此时的山河破碎,“侉离分裂”,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能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呢?

后两句“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借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杜鹃即“杜宇”,相传为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所化。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望帝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是一位好国君。这里,作者以杜鹃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爱民之情。“精卫”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而淹死,灵魂化为精卫鸟,不停地衔来木石,誓把东海填平。作者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力量虽然微弱,但斗志却十分坚定,要为国家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之情。 扩展阅读:黄遵宪的诗文思想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带有的平民气息和现实精神影响着黄遵宪,他从中年以后又亲身经历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风浪,这在他心中掀起了轩然巨波。所有这些,为他提供了创作新意境、新风格、表现新事物的“新派诗”的很好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感情基础。他忠实地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实记录了中国在那个历史新阶段的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构成他的诗作的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题材新颖、主题新颖。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政治风云,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

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黄遵宪文学创作与客家山歌(一) 论文关键词]黄遵宪;客家山歌;嘉应州;客家风情 论文内容提要]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光辉的一生,除诗作外,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并用客家山歌的形式,描绘了他的家乡嘉应州(今梅州市)的风俗民情?黄遵宪不断创作和整理的客家山歌及描绘的客家风情,对研究民间风俗,丰富民间文学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黄遵宪生长在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山歌之乡?客家民谣、山歌,是客家人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他的家庭是封建时代的书香门第,曾祖母李氏和母亲吴氏,都出身于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家庭?尤其是曾祖母李氏是民间文学爱好者?黄遵宪在咿呀学语时,李氏就对他口授民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1]黄遵宪的家距梅江不过百步,面前是禾田、鱼塘、瓜田、芋区,侧后是丘陵、山川、竹林、果园、牧童、樵妇、农民、篙工、船老汉终日往来不绝,嗨呀嗨呀的劳动号子夹着山歌声,时时穿过树梢,响彻峰峦起伏间,长林浅水处,充满泥土芬芳?客家山歌是一朵淋浴山乡习俗的奇葩?客家山歌的声音经常进入黄遵宪的耳际?黄遵宪从小就受到了客家民谣、山歌的感染和熏陶?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被公认为晚清诗界的一面旗帜,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多数重大历史?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诗作与“一把芝麻撒上天,客家山歌万万千,唱日唱夜唱唔(不)尽,唱年唱月唱唔完?”2]的客家山歌紧密相连?他创作和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描绘了他家乡的风俗民情,倾注了他对故土的浓厚感情?故乡山歌对他的诗作也影响极大? 一 1.大胆地提出并勇于实践“我手写我口”的理论 由于黄遵宪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不可能不走科举的道路?黄遵宪在参加第一次乡试失败后,写下一组《杂感》诗,其中“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3]在这些诗里,他从对自己应试的怀疑,发展到对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进行猛烈抨击?黄遵宪在这里提出了他的进化史观,认为今由古发展而来,今也会发展为古,今不必卑,古不必尊?世俗儒生埋首于故纸堆中,垂涎于古人的糟唾,完全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黄遵宪大胆地提出了“我手写吾口”的理论,不受古人的拘牵束缚,要以“流俗语”入诗?一方面大量创作客家山歌,另一方面认真辑录整理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民间生活情景?黄遵先因在外为官多年,时间越长,接触他国风情越多,就越思念故乡,耳际间时或出现“呵嗨!有好山歌呀,溜呀溜等到来哟”4]的山歌调,诗人认为山歌是自然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是纯朴民情的真实表现,是客家山民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诗人的《人境庐诗草》收山歌九首,其小序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志?”5] 黄遵宪法对客家山歌这一民间艺术,不仅极力推崇、高度评价,而且亲自辑录整理民间歌谣,现存有《山歌》十五首?还有用山歌体写的一些竹枝词和新诗,特别是他用客家山歌口吻写成的叙事诗组诗《新嫁娘》(52首),在当时轰动诗界?他用大量的客家山歌,来展现客家人民劳动、时政、仪式、情感、生产、过番、历史、传说等风俗情景,如他所写客家山歌对唱时的情景更加是如在目前,“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袁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唏?”诗人认识到山歌是劳苦大众抒发悲欢离合思想感情的东西? 2.现展客家妇女别具特色的生活画卷 黄遵宪的客家妇女诗主要在《山歌》《新嫁娘诗》《已亥杂诗》《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送女弟》《寄女》《邻妇叹》《五清道中作》中,共约八十多首?在这些诗篇中,诗情的笔触伸进客家妇女的生活层面,赞颂了她们刻苦耐劳、俭朴质实的优良品质? 黄遵宪吟咏了客家妇女的辛勤劳作,表现了客家妇女的自然健康美?客家人多住在偏远山区,由于土瘠民贫,山多田少,因此男儿多抱四方之志,或读书或远涉重洋,找寻生活出路?这样,生

今别离黄遵宪赏析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着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着名诗人。字公度,别号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 黄遵宪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离别往往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你能背出表达离愁别绪情感的诗句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今别离》。 二、听读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诵,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概括大意并分层 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2、学生概括大意并分层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言绝句诗,通过对贾生 王安石 赏析,可以知道,这首诗主要是写古人贾谊,下面是此诗原文和赏析,欢 迎参考~!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贾生 作者: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赏析: 此诗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 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 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 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 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 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 承班固 《汉书·贾谊传》 中之“赞”词: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 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 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一写爵位高的“公卿”, 一写君王。 “自”, 含有空自之意; “何啻”, 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 “万”, 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 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 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 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言尽废”相对照, 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 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 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 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 就有题为 《贾生》 的诗: “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 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 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 不若涕沾衣。 ”李壁注释此诗: “言 (鲁)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

岭南诗歌精选一

羊城感赋(六首选一) 近代黄遵宪 早潮晚汐打城门,玉漏声催铜鼓喧。百货均输成剧邑,五方风气异中原。舵舟舆轿山川险,帕首靴刀府帅尊。今古茫茫共谁语,越王台下正黄昏。 在广州游花市(程扬) 郭沫若 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墨兰簇簇青锋剑,玫瑰团团白玉堂。爆竹轰鸣声动地,电台播送夜增光。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面庞。 镇海楼 明欧大任 一望河山感慨中,苍苍平楚入长空。石门北去通秦塞,肄水南来绕汉宫。虚槛松声沉暝壑,极天秋色送征鸿。朔南尽是尧封池,愁听樵苏说霸功!

登镇海楼(谢佳华) 清沈云沧 凌虚百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半壁玉山依槛峙,一泓珠海抱城流。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黄气紫云消歇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题广州听雨轩(靳继君) 郭沫若 越秀湖涵越秀峰,乃凭人力代天工。指挥时雨调丝竹,驱遣阳光任祝融。水上楼台摩北斗,人间星宿舞东风。茶余试倚栏干望,宁不雄飞上月宫? 题五羊石像(詹少彤) 赵福坛 昂首长空石五羊,微风吹送稻花香。头颅换得劫灰尽,永与人间共短长。 白云山

明王渐逵 石山献崚嶒倚碧虚,凭高一望倍踟蹰,海涛东合地维缺,山势北来天柱孤。落日层台开霸业,断崖芳草暗王图。兴亡今古非吾事,惟爱春风长绿蒲。 九龙泉(鲍方义) 清杭世骏 鳞甲纷纷逐赭鞭, 濂泉上有九龙泉。蜿蜒互洒浇花雨,踯躅分耕种秫烟。怒挟疾风穿壁去,懒贪明月抱珠眠。山僧洗钵频来往,照见条衣瘦影偏。 白云松涛(蔡瑞云) 卢光耀 不有千锄落,何来万壑阴? 天风掀绿海,倚槛听龙吟。 六榕寺 郭沫若 慧能杰出处,不愿升西天。 苏子今何在?六榕字尚传。

史文付生产,书画费钻研。 请学工农步,奋飞不计年。 广州蒲涧寺(廖静) 宋苏轼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蔔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海幢寺观大水西下(蔡显良 清沈用济 郁水西来万壑奔,倒翻塔影荡云根。中间一束高腰峡,直放惊涛出海门。 访翠亨村(二首) 郭沫若 珠江门户漾春风,三角洲中水量丰。满望农耕种子碧,沿途花放木棉红。华堂轮奂无都鄙,帝政推翻有巨公。我到翠亨先奉告,工农已作主人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73782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6.《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六、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注释、解析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详细注释、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因为)能诵诗属(写、作)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1.优异之才。2.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3.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调用)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 国子监中。)。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越级升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zhēng shuò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节)),易服色(指车马、服饰等的颜色。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 称各级官员的服饰),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汉据土德,土的代表数字是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秦朝的服色以黑为主,到了汉武帝时期,改为黄色。土(黄色)克水(黑色),汉克秦。)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忌恨)之,乃短(指摘缺点,揭发过失)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独揽权力;专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釐”同“厘”。受厘,shòu lí,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表示想要更加接近对方而向前移动座位,大多表示听者对于对方的说话听得入迷之意。)。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qǐng zhī,不久),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教导)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多次)上疏,言诸侯或(有的)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逐渐)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教师,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纪念馆建筑欣赏 黄遵宪纪念馆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是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分为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纪念景区;仿古城楼、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广场(含牌坊)、仿古风雨石拱桥、铜像、碧玉亭、黄遵宪纪念诗廊、书香园林等人文秀区及客家食肆、古玩街、亭廊、碧玉亭、仿真人雕像等服务区。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 故居“荣禄第抬梁式建筑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2

高三语文导学案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类别。 2、熟悉每种类别的诗歌包含了哪些情感。 3、掌握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答题范式。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金虎署,指刑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B.“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C.下片对四位历史人物,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D.“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 “棋头”一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两句,是说既然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