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知识性目标: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性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性目标: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丰富多彩,培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1、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设计、找视频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

四、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五、探究新知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珊瑚也可作观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导致死亡。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扁形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线形动物

请同学们看人蛔虫图片,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扁形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动物:

观看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还有它和人类的关系。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

课件展示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总结它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

课件展示蝗虫。

展现蝗虫挂图,提出问题。

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2、蝗虫的足、出教材、翅各有何特点?

3、气门有何作用?(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实验)

4、外骨骼有何则用?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软体动物主要特征

二、节肢动物

1、蝗虫

(1)身体分部

(2)足、触角特点

(3)翅

(4)气门

2、其它节肢动物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1. 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

第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学案 课题:动物的主要类群——环节动物 学习目标:1、学会识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2、认识生活中的其他环节动物。 3、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学法指导:本节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因为蚯蚓在生活中是较易看到的,取材容易便于学生对环节动物的认识。在课堂中可结合实物及插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探究: (一)问题探析: 1、阅读课本P80-P81,并观察课本插图2.2-1,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 (2) 通过观察,你知道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 (3)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的运动是依靠什么结构? (4)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 (5)小实验:将蚯蚓放在干燥的沙土中,过一会儿发现蚯蚓会出现什么现象?从而证实它的呼吸器官。 (6)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在雨天过后会在地面上看到许多的蚯蚓出现?

(7)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蚯蚓在生活中常有哪些用处? (8)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属于环节动物?请列举出来. (9)通过阅读,你认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知识归纳: 自我检测: 1.蚯蚓在干燥的泥土中很快会死去,这是因为 A、皮肤干燥,无法呼吸 B、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C、干燥的泥土中氧气少 D、土壤中缺乏食物 2.区分蚯蚓的前端与后端,通常的依据是 A、体节的大小 B、口的位置 C、肛门的位置 D、环带的位置 3.用手指在蚯蚓身上轻轻地来回抚摸,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原因是蚯蚓的体表具有

A、体节 B、刚毛 C、环带 D、角质层 4.夏天大雨过后,大量的蚯蚓钻出地面,是因为 A、土中水温太低 B、接受阳光照射 C、土中氧气缺乏,无法呼吸 D、土中食物减少- 附自我测评答案: 1、A 2、D 3、B 4、C 视野拓展: 蚯蚓介绍 蚯蚓是一种软体多汁、蛋白质含量达70%的软体动物,蚯蚓喜食腐质的有机废弃物成为优质的生物有机肥,有机废弃物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蚯蚓肠道中的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纤维酶、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为自身或其他生物易于利用的活性物质,同时产生蚯蚓蛋白和氨基酸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蚯蚓体含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活性物质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蚯蚓在环保、饲料、肥料、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1)药用:利用蚯蚓提取抗癌新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地龙糖浆、地龙酒、地龙接骨丹等。 (2)蛋白饲料:蚯蚓含蛋白质(70%左右干品)是蓄禽兽的蛋白饲料,可用来喂鸡、鸭类、牛蛙、甲鱼、珍禽等,发展我国蓄禽、水产事业。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知识性目标: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性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性目标: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丰富多彩,培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1、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设计、找视频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 四、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五、探究新知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珊瑚也可作观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导致死亡。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扁形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线形动物 请同学们看人蛔虫图片,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扁形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动物: 观看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还有它和人类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2 (新版)济南版

2.2.1.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2、举例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4页文字资料,思考: 1.涡虫的形态特点? 2.涡虫是如何摄食与消化的? 3.涡虫是如何运动的?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4页文字资料,思考: 1.蛔虫体表的特点?具有什么作用? 2.蛔虫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三: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5——76页文字资料,思考: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知识运用 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__________组成,属于环节动物.2.蚯蚓等环节动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体表包有坚韧的外骨骼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身体里有脊柱 D.足和触角分节 (四)归纳小结

(一)扁形动物 1、涡虫 2、主要特征:扁平 (二)线形动物 1、人蛔虫 2、主要特征:圆柱形或细线形,有口有肛门 (三)环节动物 1、蚯蚓 (1)形态:圆柱形 (2)结构:前端、环带、体节、后端 (3)呼吸:体壁 (五)随堂检测 1.各个类群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下列哪项是环节动物的特征() A.身体呈辐射对称 B.体表有角质层 C.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D.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2.小明在某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找到了一种动物,经观察其具有如下特点: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则他发现该动物的环境最可能是()A.海水中 B.河流中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学科:初中生物学 3.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2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蚯蚓、尺子、玻璃板、白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喜欢生物学、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无脊椎动物是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类群,它们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方法: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特点,我选取了图片和课件展示和视频放映(创设问题景)――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加工学生有用的信息――正确的得出结论――课堂反馈(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观点)――作业(引导利用跨学科知识保护动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引导利用多媒体,发起观察、讨论、总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差异逐步缩小。 六、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 课前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 师导入:这类生物,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 活动一:腔肠动物 1.学生自学课本7273,完成下列填空题和识图题。

济南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能特别好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及生理特点,掌握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 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蚯蚓在环境生态方面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习惯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 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看到的动物和标本,并播放动物的纪录片、教学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分析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习惯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采纳指导的方法,规范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心制作课件、蚯蚓的纪录片资料;观察实验的材料;标本等。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明白的动物资料;饲养捕捉蚯蚓等小动物。划分学习小组并委派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描述蚯蚓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 材料器具:蚯蚓、解剖盘、清水等。方法步骤: (1)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观 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 会其体壁的特点。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提出探究的问题: 1、生活习性:蚯蚓一般生活在什 么样的环境中? 2、运动: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有何感受?如何运动?假如将它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它在哪里运动更快?为什么? 3、呼吸: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 ,以保证 正常的 ,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4、列举与蚯蚓运动方式相类似的气他动物。 总结补充答案;并指导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熟记问题答案。 播放蚯蚓等环节动物的纪录片,进和老师互动,把重点内容记忆 小组总结、依照搜集的资料讨论总结 如下: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环节动物的身体有许多相似的 环状的体节构成。 2、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特别紧 密:如蚯蚓能疏松土壤,分解有机废 物,提高土壤肥力,依然优质的蛋白 饲料;沙蚕是鱼、虾蟹的饵料。 放回大自然 回答问题特别活跃,总结出了判断的 方法: 前端有环带 的问题拓展了知 识。

1. 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

1. 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 1.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并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就是初中生物新教材(鲁教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并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本节内容 主要包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二部分,通过本节课的自学,为进一步自学脊椎动物的 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科学知识做好了铺垫;通过分组观测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升观测、 推论、推理小说及科学实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自学,各种类群的生物各存有其特征,在生 物圈中具备相同的促进作用,维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是取消小升初考试的学生,由于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 两极分化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 惯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倡导分层次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人与生 物 圈”这一主题。《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处置、 交流等活动,协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维护生物多样性 的活动。应当积极主动研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生改变仅仅靠教科书展开生物学教学 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主动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融合《标准》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为先导,发生改变学生的自学方式,著重学生主动参予、乐意 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育,充分利用模型、图片、视频、ppt课件等资源,鼓励学生 主动体验、积极思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就是软体动物?详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观测蝗虫的外部形态,详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3.介绍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生物圈中的动物 2.2.1.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常见的动物。 2、认识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如何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2、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这节课我们介绍下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5——76页文字资料,思考: 1.河蚌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2.河蚌是如何进行呼吸的? 3.贝壳是怎么形成的呢? 4.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吗? 5.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探究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7——79页文字资料,思考: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2、蝗虫的足、出教材、翅各有何特点? 3、气门有何作用? 4、外骨骼有何则用? 5、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知识运用 1.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硬的__________,限制了身体的生长,所以节肢动物一般都有__________现象. 2.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下列符合上述特征的动物类群是() 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线形动物 D.节肢动物 (四)归纳小结 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 2、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被外套膜包裹的内壳) 二、节肢动物的特征 1、身体分部, 2、躯体、足、触角均分节, 3、体表有外骨骼。 (五)随堂检测 1.蝗虫能适于空中和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①用气管呼吸②胸部有两对翅③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④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蝗虫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A.气管 B.触角 C.外骨骼 D.翅 3.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河蚌

【七上济南版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案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基础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池塘、河沟里。 (2)结构: ①体形: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是比较原始而低级的形态。 ②体壁: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③口:口与消化道相通,是食物进入和食物残渣排出的共同通道(有口无肛门)。 2、腔肠动物的共同特点 (1)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 (2)身体辐射对称 (3)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4)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5)都生活在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里) 例1 如图的桃花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下列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在水中 B.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

C.身体有一个消化腔 D.身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知识点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可生活在淡水、海水中和潮湿的陆地上。 (2)形态结构 ①多细胞动物 ②体形:身体背腹扁平 ③有口无肛门 (3)生活方式:多数寄生,如血吸虫、绦(tao)虫等,少数自由生活,如涡虫。 例2 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的是( ) A.涡虫 B.桃花水母 C.血吸虫 D.绦虫 2、线形动物 (1)形态结构:身体呈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 (2)生活方式:通常生活在土壤和水域中,如秀丽隐杆线虫;少数寄生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如人蛔虫(体表有角质层,保护其不被消化掉)。 例3 蛔虫病曾在我国大面积肆虐,给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下列关于蛔虫及蛔虫病说法错误的是( ) A.蛔虫是一类线形动物 B.蛔虫营寄生生活 C.蛔虫体内没有脊椎骨 D.蛔虫有口无肛门 3、环节动物 (1)蚯蚓 ①外部形态特点: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前端有环带。

济南版七上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学案

七年级生物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扁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达,有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重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难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72、73页,填空。 1、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体壁仅有――、――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无―――。多生活在―――,少数生活在―――。代表动物有―――、―――、―――等 2、填图

图一水螅纵切面图图二蚯蚓结构图 3、阅读分组实验:观察水螅,思考: (1)用什么仪器吸取水螅? (2)为什么要把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3)并且要静止几分钟? (4)由图可知,水螅的体壁有―――层细胞构成,体壁围城的空腔叫―――,身体呈―――状,一般有两个―――。 二、仔细阅读课本第74、75页,填空。 1、扁形动物是一类有――无―――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生活在―――、―――、―――的陆地上,多营―――生活。代表动物有―――、―――、―――等。 2、线形动物的身体一般为―――或―――,―――,有――和―――。多生活在―――或―――,也有些种类营―――生活。代表动物有―――、―――等。 3、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的陆地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构成,――――――使它们的身体更灵活。蚯蚓的身体分―――和―――,靠近―――有一环带。 4、填2.2-7图: 5、观察第75页图2-.27,填空: (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组成,身体靠近前段有一个―――,前段较后端――。 (2)用手触摸蚯蚓的背部,有―――的感觉,触摸其腹部则有―――的感觉。蚯蚓的运动形式是―――爬行。 (三)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济南初中生物7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3)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初中生物学 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课时:2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在自学结合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群动物特征的比较,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观看课件中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图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差异。 师生总结: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脊椎动物又可细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 活动一:鱼类 展示学生准备的鲫鱼,并提出问题 1、看一看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色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 2、看一看鲫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形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X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1新版版6

2.2.1.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 (二)讲授新课 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2——73页文字资料,思考: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知识运用 1.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 2.海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A.肛门 B.口 C.胞肛 D.体壁 (四)归纳小结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 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3.体内有消化腔; 4.有口无肛门。 (五)随堂检测 1.身体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靠刺细胞捕捉食物,是下列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A.河蚌 B.水螅 C.螃蟹 D.海马 2.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3.海蜇等腔肠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排出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特征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 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3.体内有消化腔; 4.有口无肛门。 七、作业布置 请据水螅的纵切图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2章 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1、填写表格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 主要特征 生活环境

营养方式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什么动物? 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 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2章 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 (3)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水螅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使用操作显微镜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腔肠动物的各种资料 2、准备实验的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水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3分钟【导入】: 我们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下面让 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出示 动物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何不同? 师明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渡语】: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 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 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无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板书)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生思考后回答: 生1: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 分为水生、陆生 生2: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可 分为寄生、自生 生3:根据脊椎的有无可分为 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创设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 学习探究的欲 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0分钟这些看似柔弱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那 个种类多?(猜一猜)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生看书思考回答,无脊椎动 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 的百分之九十五,主要包括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 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等类群。 以问题探究的 形式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到学 习活动中去, 主动建构知 识,解决问题。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1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教学目标: 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重点) 3、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水平目标 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观察水平和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4.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动物界除了原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对于草履虫结构生理特点,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课前准备 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教学环 节即时 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 境激发 兴趣(2 分钟) 一.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类并不孤单寂 寞,因为有可爱的动物一直陪伴着我们。动物是 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也是地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在浩瀚的生物圈中,人类当前已经识别的动 物种类大约有多少种?比较常见的动物类群有哪 些?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踊跃回答 答案不唯一 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 兴趣、促使 学生阅读 课文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通过读教材P72小标题“腔肠动物”第一段,说 出:水螅是生活在陆地上,淡水中还是海水中?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 腔肠动物: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分组实验: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 1、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观察到水螅的外部形态)。 3、用吸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在低倍物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老师强调分组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学生平时学生根据自学的 情况来回答:有的 说生活在陆地上; 有的说生活在淡 水中;还有的说生 活在海洋中。 讨论分析水螅的 结构特点。 明确分组实验的 目的要求 学生分组实行试 验指定代表发言 然后小组讨论。 得出结果呈圆筒 2.从图片 中得出水 螅的形态 结构。 3.认真观 看实验现 象,把理性 知识与感 性理解结 合起来。 4.请学生 边思考上 述问题边 做观察实 验。 分实验组 实行水螅 捕食过程 的实验,养 成动手动 脑的好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