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备课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备课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活动指导: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感受触摸蚯蚓的体壁和腹部的不同感觉,将蚯蚓放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2 (新版)济南版

2.2.1.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2、举例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4页文字资料,思考: 1.涡虫的形态特点? 2.涡虫是如何摄食与消化的? 3.涡虫是如何运动的?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4页文字资料,思考: 1.蛔虫体表的特点?具有什么作用? 2.蛔虫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三: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5——76页文字资料,思考: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知识运用 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__________组成,属于环节动物.2.蚯蚓等环节动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体表包有坚韧的外骨骼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身体里有脊柱 D.足和触角分节 (四)归纳小结

(一)扁形动物 1、涡虫 2、主要特征:扁平 (二)线形动物 1、人蛔虫 2、主要特征:圆柱形或细线形,有口有肛门 (三)环节动物 1、蚯蚓 (1)形态:圆柱形 (2)结构:前端、环带、体节、后端 (3)呼吸:体壁 (五)随堂检测 1.各个类群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下列哪项是环节动物的特征() A.身体呈辐射对称 B.体表有角质层 C.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D.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2.小明在某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找到了一种动物,经观察其具有如下特点: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则他发现该动物的环境最可能是()A.海水中 B.河流中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四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加的新知识较多,涉及较广。基本特征的学习应借助图片,分析综合加深认识。本节是第二章的开篇,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较大个体、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有了整体的感知。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何节肢动物的区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能很好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及生理特点,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蚯蚓在环境生态方面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看到的动物和标本,并播放动物的纪录片、教学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分析动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采用指导的方法,规范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心制作课件、蚯蚓的纪录片资料;观察实验的材料;标本等。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知道的动物资料;饲养捕捉蚯蚓等小动物。划分学习小组并委派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一类生物,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观察图片,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幻灯片展示一些腔肠动物图片。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

济南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能特别好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及生理特点,掌握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 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蚯蚓在环境生态方面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习惯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 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看到的动物和标本,并播放动物的纪录片、教学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分析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习惯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采纳指导的方法,规范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精心制作课件、蚯蚓的纪录片资料;观察实验的材料;标本等。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明白的动物资料;饲养捕捉蚯蚓等小动物。划分学习小组并委派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描述蚯蚓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 材料器具:蚯蚓、解剖盘、清水等。方法步骤: (1)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观 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 会其体壁的特点。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提出探究的问题: 1、生活习性:蚯蚓一般生活在什 么样的环境中? 2、运动: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有何感受?如何运动?假如将它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它在哪里运动更快?为什么? 3、呼吸: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 ,以保证 正常的 ,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4、列举与蚯蚓运动方式相类似的气他动物。 总结补充答案;并指导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熟记问题答案。 播放蚯蚓等环节动物的纪录片,进和老师互动,把重点内容记忆 小组总结、依照搜集的资料讨论总结 如下: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环节动物的身体有许多相似的 环状的体节构成。 2、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特别紧 密:如蚯蚓能疏松土壤,分解有机废 物,提高土壤肥力,依然优质的蛋白 饲料;沙蚕是鱼、虾蟹的饵料。 放回大自然 回答问题特别活跃,总结出了判断的 方法: 前端有环带 的问题拓展了知 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1济南版(new)

2。2.1。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 (二)讲授新课 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72-—73页文字资料,思考: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知识运用 1.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2.海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A.肛门 B.口 C.胞肛 D.体壁 (四)归纳小结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 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3。体内有消化腔;

4.有口无肛门. (五)随堂检测 1.身体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靠刺细胞捕捉食物,是下列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 A.河蚌 B.水螅 C.螃蟹 D.海马 2.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3.海蜇等腔肠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 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排出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特征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 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3.体内有消化腔; 4.有口无肛门。 七、作业布置 请据水螅的纵切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依靠__________和__________捕获食物. (2)水螅由体壁由__________层细胞组成,它围成的空腔叫__________.

济南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4)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 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3分钟教师通过口述,呈现对上一章学过的主要 知识的提问: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学生回忆、看书 等,要给出准确、 规范的答案,必要 的要进行板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 从而强化知识的识 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板书课题3分钟同学们好! 1、哪位同学知道数量最多的动物是哪一 类? 2、哪位同学有谁吃过海蜇,什么感觉? 3、哪位同学见过美丽的水母,它怎么运 学生按照老师的 指令进行课堂调 查活动,并认真思 考老师列举的这 些动物的主要特 以思考题形式导入,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 感性认识无脊椎动 物。既创设情景,使 学生产生疑问,迅速

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节。在生物圈中,动物的活动范围广、种类繁多,不同类群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角度阐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感知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所以本节在本章、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我设计了以生命进化树为依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激发与推进学生的帮教互助学习。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他不同于新授课时学生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可能从心理上认为“我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可学了”。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设计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与总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认同生物“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 1、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帮教互助进一步深入教材,学生互相帮扶来区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师生提问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难点:区分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2章 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1、填写表格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 主要特征 生活环境

营养方式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什么动物? 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 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济南初中生物7上--《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3)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初中生物学 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课时:2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在自学结合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其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群动物特征的比较,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观看课件中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图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差异。 师生总结: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脊椎动物又可细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 活动一:鱼类 展示学生准备的鲫鱼,并提出问题 1、看一看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色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 2、看一看鲫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形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

初中生物_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出它们的生活方式。(重点) 2、认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 预习验收: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常分为、、。 2、动物学家把动物分为动物和动物。 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群:、、、、 、等类群。 ●腔肠动物(自学课本P72-P73页内容,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对重点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并思考下面问题): 1、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如何捕获食物的?(观看视频) 3、水螅的结构如何,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 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5、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扁形动物(自学课本P74页内容,掌握以下内容) 1、主要特征:是一类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多数营生活。 2、常见的扁形动物:、、。 3、涡虫生活在的落叶或,身体呈,摆动时做运动。 4、绦虫是肠道,身体长达米,依靠头节上的,和小钩固着在内,通过体壁吸引宿主的的营养物质。 【知识拓展】

1、血吸虫对人体的危害 2、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3、猪肉绦虫病的防治: ●线形动物(合作探究) 1、如何判断肚子里是否有蛔虫? 2、蛔虫病怎么预防? 总结: 1、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形或形,两头,有有。它们通常生活在或中,也有些种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常见的线形动物:、。 3、秀丽隐杆线虫雌雄同体体长约,生活在,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环节动物(分组实验) 一、思考问题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蚯蚓? 2、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二、材料器具: 蚯蚓、清水等。 三、探究操作:(小组观察后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外形有何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触摸后有什么感觉?背腹面有何区别? 3、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以保证正常的,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4、如何分辨蚯蚓的头和尾? 5、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四、合作探究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五、延伸探究(课后完成) 将蚯蚓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它在哪里运动的更快?为什么? 总结: 1、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身体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 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 一、腔肠动物 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识别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各种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六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法提示:(提示:标▲是重点掌握内容) 一、创景导学(3分钟): 二、引导探究(15分钟) (先认真自学课本,后小组内讨论,组内统一答案)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水螅:生活环境:水草丰茂的。 结构:身体由口、、和体壁构成。 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状,体壁由构成,消化腔。 其他腔肠动物:桃花水母、、海葵、。 (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扁形动物:生活环境:多数营生活。主要特征:身体,有口无的多细胞动物。举例:涡虫、绦虫和。 3、线形动物: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中,有些种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或,两头尖,有口有。举例:秀丽隐杆线虫、等。 ▲4、环节动物:生活环境:中和的陆地。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 构成,使更加灵活。举例:蚯蚓、、等。 合作交流:(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2)蚯蚓如何运动? (3)为什么蚯蚓在大雨过后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5、软体动物:主要特征:身体,为贝壳。贝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呈现出年轮般的。举例:蜗牛、河蚌、和。 ▲6、节肢动物:代表动物------蝗虫 (1)生活环境:陆地飞行。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无脊椎动物。(2)形态结构:身体分为、、三部分。胸部具有三对,两对。体表有,其作用是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的蒸发。 (3)生理:运动——用三对足两对翅运动。前足中足爬行,后足跳跃。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后翅,起保护作用。后翅膜质宽大,适于飞翔。

闵行区七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 版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举例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 各代表动物的结构。 四、教学用具 课件、蚯蚓、挂图、尺子、玻璃板、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物世界视频,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然后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讨论: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课件展示猪肉绦虫形态图.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 3、观察涡虫形态。 指导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 课件播放蚯蚓。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讨论: 1、尝试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3、尝试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 4、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5、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知道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归纳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 水螅 (1)生活环境:池塘、河沟 (2)形态:圆筒形 结构:口、触手、消化腔、体壁 2、扁形动物 (1)猪肉绦虫 (2)主要特征:扁平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材分析 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活动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各类群的动物有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为学习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物进化等内容做准备。 3.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于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蝗虫、虾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感知。受地域限制,有些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海蜇、沙蚕、水螅等没有整体印象,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安排内容时,应准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让同学们充分讨论交流,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引导学生说出四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2.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说出蚯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关注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动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感知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加强教材的前后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说出四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书面检测,写出四种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代表动物等。 2.初步感知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 分析无脊椎动物在生活环境、主要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归纳无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3.说出蚯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关注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体壁特征、运动方式等,说出蚯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通过分析蚯蚓的生活习性,关注蚯蚓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 【教学活动设计】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济南版 (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学科:初中生物学 3.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课时:2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蚯蚓、尺子、玻璃板、白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喜欢生物学、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无脊椎动物是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类群,它们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方法: 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特点,我选取了图片和课件展示和视频放映(创设问题景)――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加工学生有用的信息――正确的得出结论――课堂反馈(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观点)――作业(引导利用跨学科知识保护动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引导利用多媒体,发起观察、讨论、总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差异逐步缩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情景导入 课前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 师导入:这类生物,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