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摘要:北师版七年级语下册《唐宋诗人诗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反思《唐宋诗人诗物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重词,正音、识卉(ì)勰(xé)瀛(íg)滹沱(ūó)蕃(ā)

北师版七年级语下册《唐宋诗人诗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反思《唐宋诗人诗物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重词;、摘课出现诗句并熟成诵

程与方法通品味了物候现象变化情感态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己学修养教学重积累词语、诗句了物候变化教学难品味了物候现象变化课安排课教学方法主、探究、合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复习前导入新课请几位学背诵上节课诗词

鸟语花香都是然语言今天让我们看看唐宋诗人诗物候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890年至97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科学、教育

三、题目析“唐宋诗人诗物候”说就是唐宋诗歌吟咏四季景色

借唐宋诗些诗句介绍相关物候知识

四、正音、识卉(ì)勰(xé)瀛(íg)滹沱(ūó)蕃(ā)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课时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评价任务: 1.感知内容、品悟语言 2.研讨写法、主题探究 3.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诗词。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 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1

14.唐宋诗中的物候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如()循环()相得益彰()歌咏()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声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 ⑵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志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⑶对于物侯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⑷一经顾况的称赞,这首诗就被传颂开来。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最正确,正有价值的话。() ⑵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4.补全下列唐诗。 ⑴最是一年春好处,。 ⑵,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忽如一夜春风来,。 ⑷孤舟蓑笠翁,。 5.将下列古诗句中的对偶上下句连线: 无可奈何花落去雪却输梅一段香 落霞与孤鹜齐飞深巷明朝卖杏花 万里悲秋常作客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楼一夜听春雨似曾相识燕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百年多病独登台 6.读完课文后,请给物候下个定义。 7.你知道哪些物候知识,请写出一两条。 ⑴ ⑵ 二、同步解读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标志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吟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黄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8.除了文中所写,春天初到还有哪些特征? 9.王诗中的“绿”字写出了怎样的情致? 10.从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区域特征说说王安石诗句的两个妙处。 ⑴ ⑵ 11.黄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主要征象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12.请写出两句古人描写春天的名句。 ⑴ ⑵ 三、美文赏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

北师大版语文七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word说课教案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课稿 (第十二周) 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和物候知识 2、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及从诗人受到的启迪;本文的说明顺序 说教学难点: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说教学方法:分析、探究、合作。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有诗情画意的的唐诗图片,学生一起吟诵,教师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从学生们熟知的诗歌入手,吟诵诗句欣赏画面,然后导入,如画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让学生耳目为之一震,原来是不仅给我们带来优美的意境、还蕴涵着物候知

识呢,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任务 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说明对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特征:唐宋大诗人围绕物候现象,从现象探求其本质写出有价值的诗歌 设计目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文设计的主要问题 三、合作探究: 文中引用唐宋大诗人的那些作品?其中包含着那些物候知识? 第二段引用了黄宗羲的一段话,仔细阅读,说说他的含意及其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唐宋大诗人是怎样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的? 四、学有所悟 从字里行间你感悟到了什么?体会诗句的美感、蕴含的奥妙!感受诗人情怀! 引用《错评咏花》小故事,本故事中说明了哪种物候现象?从这两个人物身上你收到了那些启迪? 从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与自然的美好。感受诗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能够认真观察生活,留心物候。从而激发学生用慧眼、灵心去发现、倾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北 师大版 课前预习: 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了解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评价任务: 1.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诗中的景物描写与物候的练习。 3.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所学诗词。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三、题目解析: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四、正音、识字: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 tuó) 蕃(fān)瀼(ràng)涪(fú) 五、解析课文: 1、单生朗读课文,他生标划文中出现的古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探讨古诗与物候的关系。 3、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试着完成。(见板书设计)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那些地方运用?作用是什么? 明确:所举古诗句皆是。作用:具体真切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 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归纳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如《大林寺桃花》等。 七、归纳: 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八、板书设 、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宛敏渭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3、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从而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及读故事的趣味,积累一些古诗 4、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抓住唐宋大诗人诗中描写的特点规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 教学难点: 1、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 2、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出《大自然的语言》的片段,根据内容请学生说说什么是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竺可桢和宛敏渭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再次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古诗中物候现象及规律。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

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文体知识简介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说明的对象2 说明对象的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内容: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语言: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5.说明顺序:间顺序时空间顺序逻辑顺序6.说明的语言:准确性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本课字词,请同学读准字音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tuó) 蕃(fān)瀼(ràng)涪(fú) 2 解释下列词语: 相得益彰: 至理名言: 3,通过预习课文说说本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师友共同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4,第二部分中作者又从那两个方面来关注物候的? (3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的关注; (6至7)自然段说明唐宋诗中对动物的关注。 5,根据文中的介绍,哪个组来说说什么是物候? 6,研究物候对农业有什么作用结合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来回答(师友共同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师友共同讨论完成) 1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2“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和“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件(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件(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教学内容 •介绍唐宋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解读诗中的物候意象 •分析物候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技巧 •欣赏唐宋大诗人的部分作品 教学准备 •教材:相关唐宋大诗人的诗集或选集 •PPT或白板及黑板、粉笔 •相关参考资料和分析解读文章 •录音设备(可选) 教学目标 •了解唐宋大诗人的背景和重要作品 •理解物候在诗歌中的运用和意义 •掌握分析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物候意象的方法

•培养欣赏和解读唐宋大诗人作品的能力 设计说明 本课程将通过介绍唐宋大诗人的诗歌背景和代表作品,突出“物候”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到唐宋大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通过分析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物候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欣赏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引入唐宋大诗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2.介绍唐宋大诗人:以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等为主要代表, 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重要作品。 3.解读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意象:选择几首著名的诗歌作品, 分析其中的物候描写,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形象和意义。 4.探讨物候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发表对物候象征意义的 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物候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学习欣赏和解读唐宋大诗人的作品:放映或播放一些优秀的诗歌 朗诵或音乐录音,让学生欣赏并尝试解读其中的物候意象。 6.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唐宋大诗人 作品中物候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7.总结:引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感受,强调物候在唐宋 大诗人作品中的重要性和表现手法。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唐宋大诗人及其作品中的物候意象,使学生对唐 宋大诗人创作中深入的自然描写和借物抒情的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物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教学中可能存 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下次可以适当减少例证数量,增加学生互 动和思考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教学内容 •介绍唐宋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解读诗中的物候意象 •分析物候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技巧 •欣赏唐宋大诗人的部分作品 教学准备 •教材:相关唐宋大诗人的诗集或选集 •PPT或白板及黑板、粉笔 •相关参考资料和分析解读文章 •录音设备(可选)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学科:语文课题:《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备课教师:韦秋英课型:新授时间: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掌握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品味作者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体会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2、通过阅读品味,了解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 3、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从诗句中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从而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及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所引用的诗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竺可桢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2.认识生字 卉()勰()瀛()滹沱()蕃()瀼 ()涪() 3.认真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物候知识的?(1) (2) 采用的是说明顺序。 4、什么是物候? 5、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哪些物候现象?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三、补救清遗预设 四、教学反思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说明方法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在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物候成为了重要的题材之一,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季的物候变化,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唐代,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物候。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描述的是春天的雨水,反映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重要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则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描绘的是草原上的草在四季中的生长荣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到了宋代,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的作品中更是充满了对物候的描绘。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里用桃花初放、蒌蒿满地、芦芽抽长的物候特征,揭示了春天的到来,并借助“鸭先知”、“河豚欲上”等物候现象,传达出万物复苏、生命勃发的春意。 那么,唐宋大诗人是如何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的呢?

首先,他们运用物候来表达季节和时令。通过对四季物候的描绘,如春天的花开、鸟鸣,夏天的蝉鸣、荷开,秋天的叶落、霜降,冬天的雪飘、冰冻等,大诗人将季节和时令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和更迭。 其次,他们运用物候来抒发情感。例如,在离别诗中,诗人常常以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等物候现象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在边塞诗中,诗人则常常以冬天的雪飘、夏天的酷热等物候现象来描绘边地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再次,他们运用物候来象征和隐喻。例如,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中的“雨”可以象征及时雨、好时机,“润物细无声”则可以隐喻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给予帮助或关怀。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可以象征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综上所述,唐宋大诗人巧妙地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既描绘了四季的景色和时令,又表达了情感和象征意义。通过对物候的描绘和运用,他们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案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物候的相关知识,领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3.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积累一些古诗。 [教学安排]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物候知识的资料。 2.布置学生积累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 [教学步骤] 一、联系第一课时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唐宋诗中的物候》。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画面,每幅图上各出现一首唐诗:《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行》《江雪》)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诗句大家熟悉吗?它们跟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呢?(都是唐宋诗,都反映了物候现象)大自然的四季景色本已美不胜收,再经唐宋诗人的深情吟咏,就更令人沉醉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诗人们在给了我们一种心境的寄托和心情的沉醉的同时,于无意间让作为有心人的物候学家竺可桢从中发掘出了新的价值,那就是——利用唐宋诗歌来研究和解说物候。 现在让我们来一齐重温一遍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感受其中反映的物候,体会一下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二、理解主要信息 1.上节课我们把这篇比较长,又有不少生字词的课文好好读了一下,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重点研读了首尾两段,不知道大家对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否了解清楚了呢,那就是什么是物候?(课文中有没有现成的句子解释了物候?)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2.这句话非常简单,有没有同学在预习时查找到了对物候比较详尽的解释? (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周期性变化现象。例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非生物如初霜、初雪、结冰、解冻等。) 3.能否从中筛选出几个关键词? 4.举几个属于物候的例子。 我先来举个例子,我们校园里常见的梧桐树,在春天萌生新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枯叶飘零,冬天枝桠光秃。 三、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 1.看来同学们已经对“物候”这个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唐宋诗句来说明物候规律的。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唐宋诗句,概括出它们分别说明了哪些物候特点及规律。(强调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能力) 3.学生思考交流(强调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学交流) 4.说说读读。(学生不能直接找出来的,就先读一读相应段落)

北师大版七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4篇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二)教学难点 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 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多媒体显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北师大版初一下册 语文教案 唐宋多诗人诗中的物候,该文是为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以下是整理的唐宋多诗人诗中的物候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参照与参考!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明显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请几位同学背诵行草上节课草书。鸟语花香都是大奇异的语言,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三、题目解析: “唐宋小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自然风光的 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四、正音、识字: 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ràng) 涪(fú) 五、解析课文: 1、欣赏课这段话出现的几首诗:(听诗歌的朗读及解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 诗人诗文物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 王安石“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 刘禹锡

[整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16.《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主备人:王文广 ●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 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多媒体显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 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北师大版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教学目标】 自学: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互学:2.从诗句中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从而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综合:3.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美图天下——观景赏词,情景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诗的国度、词的海洋,古往今来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数不胜数。我们大多时候只知道诗词的意境之美,而忽略了它本身所传递的大自然讯息,那么这些诗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诗词的另类密码——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板书: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自学探究 第一步,通读文章! 提示1:正音,读准 贾思勰(xié)瀛洲(yíng)滹沱(hū tuó)脍炙人口(kuài) 称道(chēng)縠文(hú)花卉(huì)相得益彰(zhāng) 黄宗羲(xī)譬如(pì)瀼西(ràng) 参天(cān)青睐(lài)涪(fú) 提示2:释义,读懂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安史之乱:指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由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青睐:比喻喜欢或重视。 第二步,美读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出美感。 首先请学生圈画出文中出现的诗句,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 2.争做“小小朗诵家”。 三、互学探究:百家讲坛——妙解诗词密码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所传达的信息,懂得了物候是指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那么作者具体又是怎样通过诗词解释物候这一现象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随作者聆听唐宋大诗人的心声,妙解诗词密码! 第一步:比较探究:解读诗词中的物候 问题: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那么文章出现了哪些唐宋诗人,各有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又各包含了怎样的物候现象呢?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第二步:拓展练习:小试牛刀一决高下 1.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黑板展示答案: 1:⑤②、⑦⑧、①④、⑥③ 2:清明节、九月九登高节、除夕、中秋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