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 C )

A、人口数量

B、人口迁移

C、人口素质

D、人口分布

2.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 C )

A、区域分工全球化

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3.全国性综合开发计划是下列哪个国家的?( A )。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4.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D )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

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

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

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

5.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 A、局部优势 B、潜在优势 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

6.下列不属于区域具有的特征的是( B ) A.整体性 B.统一性 C.结构性 D.动态性

7.下列不属于按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分类的是( A )A.地下资源 B.天然食物 C.矿产 D.森林

8.( C )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A.社会环境 B.经济环境 C.自然环境 D.区域环境

9. 不属于同一类的生态环境补偿方式的是:( B )。A.实物补偿 B.基金 C.技术补偿 D.政策补偿

10.20世界90年代( D )学者提出了“阳光经济”理论。

A.杜能

B.沃尔特—艾莎德

C.杰奎—西斯

D.赫尔曼—舍尔

11.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

A.人口容量

B.适度人口

C.人口承载力

D. 最大人口量

12.区域合作的类型包括区域行业合作和( A )

A.区域全面合作

B.区域市场合作

C.区域生产合作

D.区域商业合作

13.下列属于区域最基础的特性是( C )

A.整体性与结构性

B.整体性与动态性

C.结构性与动态性

D.动态性

14. 下列不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的是( B )

A.生态环境调查

B.调查资料整理

C.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D.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5.边际外部收益简写( B ) A.MPB B.MEB C.MSB D.MSC

16.下列不属于按产业布局指向性分类的是( C )

A.原料指向性

B.消费市场指向性

C.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

D.交通枢纽指向性

17.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B ) A.出生率 B.自然因素 C死亡率 D.人口迁移

18.下列技术引进中属于与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的是( B )。

A.合作生产

B.成套设备

C.合资技术许可

D.合资设备入股

19.国际上,( A )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A.挪威 B.俄罗斯C.英国D.美国

20.学术界对技术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下列内容中属于狭义技术进步的是:( D )。

A.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

B.提高规模经济

C.政策的影响

D.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

21.战略目标按期限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 A )年。

A.5

B.10

C.15

D.20

22.下列不属于区域分析主要内容的是( B )

A.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B.区域动态分析

C.区域经济分析

D.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23.不属于生态破坏损失评估方法的是( C )

A.直接市场法

B.实验评价法

C.系统分析法

D.成果参照法

24.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按人口年龄构成来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0—14岁人口比重占( B )位增长型?

A.30%

B.40%

C.50%

D.60%

25. 在发展中国家中,( A )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 A.墨西哥B.巴西 C.印尼 D.泰国

26.属于区域分工理论基础的是( D )

A. 库兹涅茨理论

B.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C. 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D.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27.下列属于按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产业是( A )A.资源密集型 B.主导产业C辅助产业D.基础性产业

28.不属于区域规划方法的是( C )。A.系统法 B.传统综合方法C.层次分析方法D.比较法

29.不属于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是( D )。

A.自主发展战略

B.高速度增长战略

C.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D.放任型发展战略

30.下列方式中不属于计划方式的是:( B )。

A.向心式极化

B.核心扩散

C.等级式极化

D.波状圈层式极化

3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特性的是( A )A.差异性B整体性C.多用途性D.有限性

32. 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是( B )A.类比法B.景观生态学法C.综合指标法D.图形重叠法

33. 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 C )

A.区域利益

B.区域产业分布特点

C.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D.区域优势

34. 下列属于IMD中政府效率子因素的是( A )A.财政政策B.国际投资C.劳动市场D.价格

35.下列不属于按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产业是( B )

A.资源密集型

B.主导产业 C劳动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36.下列不属于扩散方式的是( A )A.向心式极化B.核心扩散C.波状扩散D.等级扩散

37.( C )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解释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的。

A.配第—克拉克定理

B.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C核心—边缘理论 D.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38.以下不属于弗里德曼核心区域的是( D )。

A.国内都会区

B.区域的中心城市

C.地方服务中心

D.上过渡区域

39. 根据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标准,城市用地分为( A )大类。A.10 B.15 C.20 D.25

40.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农业自然条件分析内容的是:( D )。

A.光照

B.土地

C.水分

D.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

41.下列不属于按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划分的是( B )A.原始型B.稳定型C.年轻型D.衰老型

42.下列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是( B )A. 核燃料B.地热C.化石燃料D.金属矿

43.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下列不属于替代市场法的是( A )

A.市场价值法

B.机会成本法

C.费用分析法

D.恢复费用法

44.下列补偿分类中不属于按补偿主体性质来分的是( A )

A.经济补偿

B.政府补偿

C.市场补偿

D.社会补偿

45.下列外部性解决对策中,不属于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手段的是( D )

A.价格控制

B.数量控制

C.责任控制

D.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6.人口统计学中,少年儿童比重为( C )的是成年型 A.<30% B. 20%-30% C. 30%-40% D.>40%

47. 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被称为( B ) A.区域政策目标B.区域政策C.区域政策工具D.区域政策效应

48. ( D )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A.区域优势

B.区域劣势

C.区域容量

D.区域地位

49.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建设目标,以下属于社会目标的是( C ) A.空间结构指标 B.经济效益指标 C.人口总量指标 D.空间规模指标

50.( B )强调资源的天然察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A.核心产业 B.优势产业 C.主导产业D.支柱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是(ABCDE)。

A.区域差异;B.产业布局指向性;C.劳动分工规律;D.区域利益;E.区域优势

2.反映中国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著作是(AD)。

A.《周礼·考工记》;B.《诗经》;C.《左传》;D.《管子》;E.《春秋》

3.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ABE)。

A.区域发展条件分析;B.区域经济分析;C.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D.区域产业布局分析;E.区域发展分析

4.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是(ABCDE)。

A.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B.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C.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D.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E.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5.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次是(CBDA)。

A.均衡型;B.聚集型;C.离散型;D.扩散型;E.圈层型

6.区域规划的特点是(ACE)

A.综合性;B.先进性;C.战略性;D.动态性;E.地域性

7. 在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中,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ACE)。A.技术上的可能性;B.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C.经济上的合理性;

D.对需求的保证程度;E.需求上的迫切性

8. 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ACE)。

A.直接使用价值;B.存在价值;C.选择价值;D.内在价值;E.间接使用价值

9. 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键表现在(CDE)。

A.吸引投资;B.增加产值;C.回溯影响;D.前瞻影响;E.旁侧影响

10.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次是(CBDA)。

A.均衡型;B.聚集型;C.离散型;D.扩散型;E.圈层型

1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是:(ABC)。

A.有限性;B.动态性;C.可增强性;D.无限性;E.可调节性

12. 经济活动空间运动的影响因素有(BCDE)。

A.社会制度;B.科学技术;C.聚集与分散;D.政策;E.资源和环境

13.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在于(ABCDE)。

A.克服小经营与大市场矛盾;B.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C.吸收就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D.吸引资本向农业流动;E.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14. 著名的美国硅谷属于下列哪种形式园区(BD)。

A.新技术工业园区;B.高技术园区;C.科学研究园区;

D.科技工业园区;E.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

15. 区域分工的模式有哪几种?(ACE)

A.垂直分工

B.横向分工

C.水平分工

D.纵向分工

E.混合分工

16.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ABCD)

A.区域差距

B.发展与资源

C.地区间恶性竞争

D.区域合作不完善

E.区域发展方式不同

17. 区域人口结构的内容有(ABDE)

A.性别构成

B.年龄构成

C.地区构成

D.职业构成

E.民族构成

18. 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ABCDE)

A.社会消费

B.资源状况

C.科技水平

D.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

E.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19. 土地管制区域分为哪几个(ABCD)

A.允许建设区

B.有条件建设区

C.限制建设区

D.禁止建设区

E.扩建区

20. 影响市场化水平的因素?(ABCDE)

A.市场导向

B.市场规划

C.市场地域范围

D.市场环境

E.市场意识

21.外部性解决对策有(ABCDE)

A.政府的直接管制

B.价格控制

C.源于科斯定理的资源协商

D.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E.数量控制

22.区域优势的类型有(ABCDE)

A.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B.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C.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

D.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E.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2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有(ABCDE)

A.类比法

B.综合指标法

C.专家评价法

D.图形叠置法

E.系统分析法

24.自然资源具有的特征(ABCDE)

A.有限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多用途性

E.社会性

25. 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有(ABCDE)

A.量化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独立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E.科学性原则

26.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ABCDE)

A.库兹涅茨理论

B.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C.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D.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E.胡夫—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7.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ABCDE)

A.景观生态学法

B.指数法

C.层次分析法

D.模糊评价法

E.灰色系统法

28.下列属于按补偿主体性质来很的生态补偿类型有(CDE)

A.经济补偿

B.非经济补偿

C.政府补偿

D.市场补偿

E.社会补偿

29.农业原有的基础分析内容有()

A. 析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生产总投入和产出

B. 分析农业牛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状况

C. 分析研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集中种植与分散种植等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D. 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

E. 分析区域农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

30.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从以下哪些指标中反映(ABCDE)

A.土地利用率

B.垦殖指数

C.水面利用率

D.耕地复种指数

E.建筑密度

三、名词解释

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2.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4.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5.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6.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指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7、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8.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即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

10.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11.绿色GDP:在传统GDP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

12.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13、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14.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资金和技术,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优势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5.劳动地域分工任何社会生产总要落脚到地理空间上,所谓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16.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17.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18.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结论:区域之间发生

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

20.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1.极化效应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22.土地承载力:一定技术水平、投入强度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引起土地退化,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能持续、稳定支持具一定消费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或具一定强度的人类活动规模。

23.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适用领域的过程,是将创新技术推向市场的阶段,是一种技术在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包括自发的和有组织的过程。

24.区域竞争力: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其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人民素质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四、简答题

1.简述区域规划的内容。

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⑺区域空间管治⑻区域发展政策

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1)区域资源的丰饶度。指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相关因素。

(2)区域资源的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城市、交通、消费区)和政治地理位置。(3)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的可能性和方式。需要从自然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

(4)资源对社会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分析资源对当前需要量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保证程度。

(5)资源利用效果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包括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

3.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GDP是按照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

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两者的差距就在于: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其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公民自外区域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4.如何改善一个地区的软环境?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完善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2)市场环境的改善:公平竞争、良好的信用保证、稳定的市场秩序;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问题;二是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发展问题;三是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问题。

5.简述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始基因。虽然科技的进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某些自然条件,但是人们仍无法消除它们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由于各区域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6. 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1)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②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③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2)作为消费者,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②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③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

7. 简述影响区域发展定位区域条件。

(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分析;

(2)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3)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和科技情况;

(4)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保护情况等。

8.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有哪些并具体阐述其中的一种?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与以往其它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二)结构效益分析法结构效益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计算一些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较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1.产业结构效益2.结构影响指数。3.效益超越系数4.弹性系数5.投资产出效果系数

(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1.区位熵 2.集中系数: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较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相对应指标的比值。 3.结构多样化指数:结构多样化指数通常用来研究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产业综合发展程度。(1)原始多样化指数(2)精确多样化指数

9.简述区域劳动力资源构成的内容。

(1)劳动力资源数量构成:

①“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②“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③“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④“就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⑤“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

⑥“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⑦“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⑧其他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他人口。

(2)劳动力资源质量构成: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文化水平一般以接受教育的等级与年限来衡量,专业技术水平一般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年限与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生产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及专业人员占劳动者的比重来衡量。

10.简述区域规划的程序。

(一)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地图的比例尺,视规划区域的大小和规划任务要求而定。

(二)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

(三)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第一,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第二,保持规划的弹性;第三,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

11.简述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关系。

(1)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这一区间,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与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期前夕,对经济的带动期已经很短暂了。

(2)支柱产业是指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只有那些经过残酷竞争而生存下来且得到不断壮大,其经济规模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才可能成为一定区域中的支柱产业。(3)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也不相同。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注重可靠性和效益。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却已经走了下坡路。

12. 简述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基本原则。

①环境功能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匹配,保证区域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

②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③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生态绿地等;

④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

⑤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按一定层次的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往往不仅反映环境的地理特点,而且也反映某些经济社会特点,有其合理性,也便于管理;

⑥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特别是一些敏感区域,可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

控制区和重点整治区等。

13.试论述在区域分析中为何要进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性文化特征越来越影响现代人、经济的发展

①区域文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②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③区域文化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④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14.简述IMD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四大要素及相应的子要素

(1)经济运行: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

(2)政府效率: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商业法律、教育;

(3)企业效率: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管理、全球化程度;

(4)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基础建设、科学基础建设、健康与环境、价值体系;

15.简述区域发展战略与城镇化战略的关系。

(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所以区域发展战略应当知道城镇体系规划。

(2)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变化。

(3)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利益方面,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也把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6. 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

(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4)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7. 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级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8.阐述构筑城镇化的支持系统。

(1)经济支持系统;(2)制度支持系统;(3)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

(4)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5)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6)城镇发展支持系统;

19.简述空间发展战略思想

(1)集中式发展

同类型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分布(由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及企业外部的经济利益。

不同类型的产业在同一地点或同一区域的集聚(由于相同的产业指向、特殊的区位优势产生的吸引力、产业的关联性、企业外部的集聚效益)

(2)分散式发展(原因:同类产业的排异性。产业的区位指向。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产生的推力。小企业的有三经济效益。(3)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

20.阐述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必选的结果。

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规划实践跨度长。

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

(3)地域性:地方特色、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五、论述分析题

1.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2.现今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请论述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技术越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即在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一部门内劳动投入的减少,相应扩大了其他部门(特别是新增部门)的劳动需求,或者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因技术进步,使收入增加,而产生的需求增加)增加劳动投入。进而可以认为,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3.论述区域规划的程序

区域规划概念: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筹措规划经费。

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制定规划工作计划。

培训规划工作人员。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的动态性: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

4. 论述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可以是剥削与被剥削、控制被控制、也可以使带动互补、经济利益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核心-边缘理论的积极意义是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这在规划实践中可供借鉴。城镇和区域的利益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镇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金融等网络系统,把它与周围的区域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可变的。有四种类型区:①核心区域,是创新活动基地,新的技术和新工业的发源地;②向上过渡区,是兴盛区域,投资增加,移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的地区;③向下过渡区,是经济停滞,生产率低,青壮年人口大量移出地区;④资源边疆区,对核心区域能起合作,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势头的地区。

区域规划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应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核心区域应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2007年4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其位于长春市东端,长吉两市的中间地带,总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 近年来,长春二道区着眼保护好长春市的生态区、水源地,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合理布局,选择性抓好重点区域的开发。 他们立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特色,认真研究莲花山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定位,先后组织编制了《莲花山生态区发展规划纲要》、《二道莲花山百里生态休闲带要领性规划》等各项规划。 特别是吉林省启动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他们先后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院等13家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到莲花山实地踏查,完善提升原有规划。 预计今年10月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大纲》等重点规划将完成提升工作。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项目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度假旅游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城市个性强化、旅游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产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可行、“一环双区双线多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含交通规划)和移民安置规划科学可行,对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规划要求,抓紧做好近期建设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推进度假区的有序建设,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同时,此规划也是作为指导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和各项建设的依据。 这里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若干个城区成为大地景观的零星点缀 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 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 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 一、填空题: 1、区域规划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 、社会区区域规划。 2、主导产业评判标准就竞争能力来书表现在: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3、区域优势的类型有: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 、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4、主导部门的条件有: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 6、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从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来讲,主要看: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7、影响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因素 (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 (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 (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件) (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8、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9、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成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 1 )、(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0、规划工作的步骤有: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报批定案)等六个阶段。 11、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 (1)、(战略目标)、 (2)、(战略重点)、 (3)、(战略方针)、 (4)(战略布局)、 (5)、(战略措施)。 12、土地需求量预测必须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为依据,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 平均增长法)、 (2)、(回归分析法)、 (3)、(用地定额指标法)。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区域分析与规划 》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课程代号:21050140 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 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实践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 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 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 (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 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

*

非农业人口指标 (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 1、专题图: 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 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 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 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 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 2、专题分析 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四)实践成果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结构及交通网络专题制图及其分析》 组员:(指导老师:) 一、研究区城镇发展自然、经济、社会支撑基础分析 二、研究区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城镇的规模分布特征 2.2 城镇的职能分布特征 2.3城镇的交通及空间分布特征 三、城镇的发展战略分析 3.1城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3.2城镇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四、研究区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4.1 城镇规模结构的构思 4.2 城镇职能结构的构思 4.3 区域交通网络构思 4.4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构思 4.5各类城镇建设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四、课程实践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安排,集中完成课程实践任务在本学期的第14周至17周,以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为主,课堂只作方法性指导,具体安排如下表。

16秋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 经济目标 . 社会目标 . 平均指标 . 建设目标 标准答案: 2.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3. 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划分为第一产业。 . 工业 . 农业 . 服务产业 . 信息产业 标准答案: 4. 并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绝对优势说 . 相互需求论 . 地理分工论 . 比较成本说 标准答案: 5.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手工业 标准答案: 6. 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发展的国家。. 随后型 . 滞后型 . 同步型 . 先行型 标准答案: 7.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 长期趋势法 . 经验法 . 方差分析法 . 特尔斐法 标准答案: 8. 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美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 超前型 . 平行型 . 随后型 . 同步型 标准答案: 9.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10. 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 平均增长法 . 回归分析法 . 用地定额指标法 . 主成分分析法 标准答案: 11.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 国土规划 . 土地规划 . 农业区划 . 区域规划 标准答案: 12. ()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 有形区域优势 . 绝对区域优势 . 全局优势 . 空间优 标准答案: 13.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地理学的比较法 . 经济学的分析法 . 数学的模拟法 标准答案: 14. ()又称为区域增长过程的累积性模型。 . 输出基地模型 . 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 新古典增长模型 . 新剑桥增长模型 标准答案: 15. 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交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8年9月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A: 环境影响评价法 B: 地理学的比较法 C: 经济学的分析法 D: 数学的模拟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手工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A: 土地利用分区 B: 土地利用布局 C: 农业用地分区 D: 工业用地分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下面哪一个基础设施属于交通运输系统() A: 给水的水源工程 B: 燃气 C: 输水管理 D: 水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A: 国土规划 B: 土地规划 C: 农业区划 D: 区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工业装备制造()。 A: 仪表制造 B: 重型机械制造 C: 机车制造 D: 电力设备与电器制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中,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称之为()。 A: 同步论 B: 滞后论 C: 超前论 D: 先行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A: 非金属矿 B: 化石燃料 C: 太阳辐射 D: 金属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农业建设用地预测()。 A: 农村道路 B: 特殊用地 C: 谷场#3农田水利用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A: 增长极理论 B: 核心边缘理论 C: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得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得整体性、区域得系统性、区域得动态性、区域得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与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得机制、政策与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与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与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得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与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得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得概念:区域分析主要就是对区域发展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得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与区域间相互联系得规律. 8、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得资源条件分析得内容:自然资源得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得资源承载力就是指在可预见得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她自然资源与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得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得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利用得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得辩护者提供补偿得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得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得分析、区域发展动力得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得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

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一章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 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 (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 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 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 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 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4320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 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④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 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产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doc 187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总增长模型 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前言 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从决定编写到完稿,历时三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