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有利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关键词:插图;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约有200多幅历史插图,内容包括文物、人物、景观、示意图、图表等感性内容,超过了过去任何一本历史教材。这些历史插图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它,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插图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能力

历史插图中包含着许多信息,是文字所不能包容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在试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如我们利用半坡人的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通过观察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最后达成了共识:1、

浅谈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09-04-13T11:02:10.32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史媛明[导读]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2. 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3. 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3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巧用课文插图,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课文插图,提高课堂效率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课文文字所无法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并且,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对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图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巧用课文插图,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一、巧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图文并茂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效果相对就好。究其原因,是因为插图比文字更为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较快领悟出相关文字的内涵。这也说明,充分地利用插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辅助语文教学大有益处。而学生观察、利用插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射出学生对这课文的喜欢,给了学生多一个理解课文的机会,也

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在菜花丛中捉蝴蝶的欢乐情景。这节课上,我没有逐字逐句地学习诗意,而是在屏幕上出示了课文的插图问学生:“同学们,这幅图美不美?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睁大眼睛仔细地观察插图。在学生的感官得到满足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意。然后,我再一句一句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这样,便亲切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作者描写的春天农村景色中,并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生动的语言。 二、巧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启发学生从前后两幅图的联系上,引导学生知道“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育学生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还利用插图让学生理解“郁郁葱葱、湛蓝深远、裸露”等词语的意思,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插图虽小,但作用甚大。合理使用插图,可以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图画中发展思维,提高想象力。而且,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不仅是帮助学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地图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地图 五彩缤纷的地图不但给人以美感,而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好地图,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听课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一、地图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为此,历史课无疑要承担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三者相辅相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现代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中,向学生介绍长征的艰苦历程这一重点时我就充分利用地图,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完全进入意境,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使学生深深地被先辈们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同时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讲世界史《美国内战》,关于“美国的领土扩张”时我自制了一张《美国的领土扩张》简图,在简述的过程中,我让一位学生用不同的色彩把不同时间美国扩展的领土涂在这张地图上,这样,一张美国经过扩张后的版图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学生很直观的看到:美国的成长和发展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是用残酷的暴力、卑劣的欺诈和血腥的掠夺方式实现的。假若不利用地图,教师只一味地照本宣科,则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二、地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识发展过程,属于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了解、掌握学科知识,就是说,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受学生的欢迎,单纯机械地传授知识不但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求,而且易使学生厌烦,不感兴趣,产生心理负作用,最终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用地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自制了一张较大的《新航路的开辟》图,挂在黑板上,并且用纸剪了四种不同色彩的纸条,表示四个船队的标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就像一位导游,领着全体学生做世界性的旅游活动,横渡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同时,让其中四位学生(分别代表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把纸条粘在地图上适当的位置,等课讲完后,四条航道就直观的显现在学生面前。这节课学生反映很好,学生不但感到轻松,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历史课堂插图的巧运用

历史课堂插图的巧运用哈尔滨市第一五六中学 孙枫

历史课堂插图的巧运用 认识插图是运用插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运用插图是认识插图的归宿和深化,掌握识图方法是学习并运用插图内容的关键。掌握了读图方法等于掌握了学习运用插图教学的钥匙和路径,以至我们少走弯路,少花费时间和精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应如何合理运用历史插图、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合理运用插图使之成为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历史插图。下面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进行介绍。 一、以图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视野已经能够关注到周围社区、国家的发展,已经有历史和国际的视野,而且他们有关注外部世界、积极参与周围世界变革的强烈愿望”,[24]这种愿望也就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兴趣的所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开头就照本宣科,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课上的导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中运用好书本上的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导课方法。 案例1:八年级上册《全面内战的爆发》 师:请学生看书中第113页的“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等合影”一图,这是毛泽东蒋介石唯一的正式合影,这两个的关系如何? 生:他们是阶级对立的人。 生:是敌人。 …… 师:大家说的都对,这两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原本是阶级对立,可以说是生死对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对立的人会在站在一起照相呢?这幅照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通过本节课的介绍去了解这一切。 通过一看一问一导,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作为初中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而最容易抓住学生兴趣关注点的莫过于游戏了。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170万年前,我国最早人类。 2、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黄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黄帝:“人文初祖” 炎黄联盟→“炎黄子孙”。 4、尧、舜、禹禅让。 (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巨变 1、禹建立夏—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3、春秋五霸(典故) 4、战国七雄 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6、商鞅变法(内容、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书同文、车同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 5、汉初休养生息 6、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正是归属中央政权(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三国鼎立:曹丕(魏),刘备(蜀汉),孙权(吴) 3、三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北民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逐渐赶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贞观之治” 3、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鼎盛时期 4、开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荣“渤海郡王”(东北)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漠北)边疆稳定 皮罗阁“云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远嫁松赞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高度繁荣、全面辉煌

也谈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使用

也谈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4 一、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 作为历史老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更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而要做到这些,历史课堂必须能吸引学生,至少不能扼杀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特别重视课堂上教学语言的使用。当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总是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会使学生向往历史课堂的学习,并渴望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索历史深邃的奥秘,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也会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历史的天空:与商鞅一起舌战守旧群臣;跟随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伴随张骞跋山涉水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惊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感受隋唐帝国的统治盛世;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因岳飞的冤屈而不平;能与教师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喜悦振奋;能因满清政府腐败后的国力衰弱遭列强欺凌一起顿足愤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是任何现代化教学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二、要懂得怎样使用历史教学语言 1.不要一味模仿,应形成自己教学语言的风格、特色 每位老师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的性格、自身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教学经验的差异、与学生的融洽程度等,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风格和特色。要不断学习,但也不要一味模仿,应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 2.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正确使用教学语言 其一,语言清晰、生动,学生听得清并且喜欢听。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初中学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难懂的史料和史论变得通俗易懂,又要在易懂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掌握历史语言。 其二,语言要自然,和学生平等交流。声音洪亮的老师让很多人羡慕,不过整节课都用这么高亢的声音,没有高低起伏,没有节奏变化,只会给学生的耳朵带来极大的刺激。老师慷慨激昂,学生战战兢兢地回答,这不是真正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自然对话,这才是平等交流,才能有师生的共鸣。 其三,方法得当,学生能听懂并且能积极参与。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在分析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的原因时,我投影打出了英、法、美、德四个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产量位次和所占殖民地位次的变化情况,结

有效运用插图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研究方案_刘雪芹

《有效运用插图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研究》研究方案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刘雪芹 一、课题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各年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对象的清晰鲜明、生动有趣、便于记忆。” 插图能够使文本更具体、连贯、便于理解。教科书有些内容很难用文字说清楚,而用图画或照片和表格来呈现,则可一目了然。色彩鲜明的插图,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又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起到了图文互补的作用。 课标指出:教学插图是一项重要的文本资源。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色彩鲜艳、生动逼真的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它们反应了客观事物,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但现在由于多媒体的普及,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挂图的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有百幅之多,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在低年级课文中出现的每一幅插图,都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挂图的作用,不去使用它。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会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因此,精彩纷呈的课文插图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理应发挥它特有的不可取代的教学功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科书中的插图由来已久,17世纪中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他的《世界图解》。这部书是儿童看图识字的课本,被译成欧亚各国几十种文字,保持教科书地位二百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对插图的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和解释插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成果也层出不穷。对于课文插图的重视、使用和研究,比我国更深更广。比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提供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素材,同时,该教材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近几年来,日本的漫画得到了中国青少年的疯狂迷恋。由此可见,学生对图画的喜爱程度。

巧用教学方法

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见识少,虽天真活泼,好奇心强,但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差,因此重视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多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用丰富、有趣、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进行愉快教学,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求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形象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识字阶段的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小学生观察力差,字形的细节和字形间的差异部分,是学生识字过程中较弱的部分。如果只靠教师下命令,这个字就读这个音,叫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讲清偏旁部首,音形义的联系,就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鸟”和“乌”两字写法相同,只是一“点”之分,学生如果不注意,往往把“鸟”写成“乌”,把“乌”当作“鸟”。虽一“点”之差,但音义全非。因此,我在教学这两个字时,先给学生讲清两个字是象形字,“鸟”少一点成了“乌”,“乌”表示黑色,因为乌鸦全身羽毛都是黑色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所以头上的一“点”就不写了。通过这样说明,加深了学生对“鸟”和“乌”这两个字的认识,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形象的比较也使学生更好地区别形近字,准确地记忆了新字,避免或减少了错别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兴趣盎然,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识字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插图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图多是低年级语文课本的一大特点,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教学时我注意发挥图画的作用,通过演示讲解,让图画变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把学生一步一步引进图画,身临其境地展开联想,以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教看图读拼音识字《云、电、风、雨》一课,我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知道图上画着云、雨、小鸭还有小鸡。下雨了,小鸭高兴极了,拍着翅膀嘎嘎叫;小鸡吓得捂着耳朵,在大石旁躲雨。第二步,结合图设疑引趣,启发思维。通过“下雨了,小鸭为什么高兴?小鸡为什么害怕?”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小鸭和小鸡不同的生活习性。第三步,指导朗读,识字写字。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以后,让学生看着图,我有声有色地朗读拼音句子,把学生完全带入画中,从中引出生字词的意思,最后再指导写字。又如在教学看图学词学句《小竹排在画中游》时,我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假想旅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结合朗读句子,使学生知道江南风光秀丽,盛产鱼米,是个富饶的地方,产生了要去江南看一看的念头,这样充分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学生始终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 三、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之一,利用这一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尽量设置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理解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注意抓住两只小狮子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让学生边看图边学文。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有的扮演勤快的小狮子,有的扮演懒狮子,有的

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法 “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实验成果见诸报刊。06年,我校英语“愉快教学研究”获市教委立项并取得了成果。我当时就深深感到,初中生从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初中课堂上引入“快乐教学”是完全必要的。这次参加国培学习,听了许多专家讲课,在教学理论上有了一些提高,对“快乐教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历史课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回顾近年来的历史教学经验教训,结合专家的理论指导,现就初中历史课引入“快乐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各位学员教师共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

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在讲“三国鼎立”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导入新课;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 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教学中巧用概念图

教学中巧用概念图

————————————————————————————————作者:————————————————————————————————日期:

教学中巧用概念图-教师教育论文 教学中巧用概念图 ◎沈敏芳 这几年的苏科版生物教材有了不小的改动,其中之一就是在每章的“本章学到了什么”中增加了“概念图”。与教材配套的《生物补充习题》中也增加了类似的“概念图”。有的和教材上一样,也有的要比教材上的更复杂,分类更多。教材上的概念图重在梳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分类也比较少。习题上的概念图重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在构图上比较复杂,分类也比较多。一个大的知识点下面会分出很多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通过对教材和习题中的概念图的比较和研究,发现概念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通过概念图使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过程变得更自然、更主动、更快捷,知识巩固得更持久。 一、助力学生自学 初中生物由于不是中考科目,课时比较少。但是内容却不少,如果所有内容都要在课上讲是来不及的。好在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很多内容都是学生的生活常识,所以不用花很多时间学生就可以掌握。教师首先应该把这部分内容找出来制作成简单的概念图帮助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选定或依照概念图的学习路径建议进行学习,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制概念图以培养信息的筛选和组织能力。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制概念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也可以利用习题中现成的概念图进行自学。如《生物补充习题》中的每一节都有类似上面提到的概念图。学生对照这样的概念图去预习,思路清晰,很容易就能掌握这节内容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把他们原有的常识系统化,比

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经典优秀

《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有效学习结题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背景: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素质教育已很多年,可我们还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学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鼓励提问、辩论;加强课外活动,倡导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等。这些举措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它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依然无法推广。 2、研究意义与价值: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需要先进的教学模式做载体。这种教学模式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材处理上要求教师化繁为简,变深奥为通俗,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既让学生从学习本身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又要求教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探索与指导,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而快乐有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为当今患有“厌学症”的中小学生找到了有效的良方。中小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如果把历史教学融进电视和游戏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录像资料为这种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概念的界定 1、研究内容:我们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改变课堂历史教学现状中普遍

存在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尽可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2、“快乐历史教学”概念的界定:“快乐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于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快乐历史教学”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可视、可玩、可唱的学生乐园——学生上课就是看历史短片,作业就是玩游戏,记忆就是唱歌曲,当然也需要看书、查资料,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尽可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三、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教学原则。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多地依赖于教师语言的表述,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上的插图和史料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上的插图和史料 发表时间:2019-02-18T16:01:03.0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作者:黎永刚 [导读] 黎永刚陕西省长武县亭口中学 7122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39-01 内容摘要:历史教材上插图和史料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插图和历史史料的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插图和史料,努力挖掘隐性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能力。 历史插图和历史材料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上好一堂课,教材中的文字、史料、插图是关键。历史课中的插图和材料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从整体而言,不少教师对教材文字内容的开发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教材插图和材料的作用,没有发挥插图和史料应有的功能,没有达到在教学运用中整合优化的要求。 尤其是部编版教材插图史料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代的史料均有体现。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他们对历史插图和历史材料的重视。确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战役、人物史料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插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如何搞好插图教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此外利用图片和史料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的效率提高。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科书最好采用一些彩色的图片,或者考虑多用图画、照片来表述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内容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但是,插图和材料处理无效化、低效化会严重影响历史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正常发挥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插图、史料处理也成为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历史教材上的插图喝材料呢? 一、精选图片、精心设题 图片和史料是否精选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成败。所选图片和史料一般应满足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等几个特点。图片、史料不真实,就不能传达正确的历史信息;图片、材料不典型,就不具有代表性;图片、材料缺乏启发性,就压缩了历史的弹性思维空间。因此在选用历史图片、材料时不能单纯为了生动、形象、有趣,而要服务于师生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巧决定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惟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还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能触动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灵感,刺激他们的思维神经。 二、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插图和史料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印象。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认识长征的艰难和困苦。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在做什么?④他们正在干什么?⑥此图说明了什么?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由于插图和史料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和理解材料,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用语言的描述说明。 三、深化知识,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部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例如唐太宗的贞观新政,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部编课本用了唐朝三省六部简表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又如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多而杂,学生难以记忆难以理解,课本利用三幅图使学生一看则明。再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部分,要想理解都江堰结构、领略其不俗之外光靠文字既费时又费力,但只要认真观察都江堰示意和都江堰外景图,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既易掌握、印象又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四、不能喧宾夺主,超越教材 由于历史插图和历史材料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做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历史课本的许多插图和史料,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事实表明,指导学生认知插图和材料,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插图和课本史料的作用。我们相信,集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需要老师的开发。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的重视历史课本上的插图和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位。通过插图和史料的学习,就能培养学生读图知史的能力,识史绘图的能力。一句话,插图和史料教学会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张扬!

巧用思维导图教学

巧用思维导图教学 摘要】数学这一学科的紧密性、抽象性是非常强的,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导致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初中生在学习中经常性的出现困难,要想达到理想中的学 习成效是非常难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初中生现阶段的思维特点,教师 也可以将思维导图这一方式引入进来,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保障学生数学学 习的最终成效。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思维导图的实践运用进行研究, 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 023-01 前言: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本身的逻辑思 维要求非常高,假如没有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话,是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成效的。 因此,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突破学习障碍,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也应注重思 维导图的引入,将知识点清晰、富有逻辑的罗列出来,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达到 理想中的教学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记笔记中的应用 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当中,记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方法下,大部分的学生都 采取直线式的记笔记方法,很难将知识间的关系展现出来,难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虽然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是也因为忙于记录,而分散了想象力和专 注力,使得最终的学习成效得到减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发挥好思维导图在 这一方面的效用,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好笔记,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得到增强[1]。 例如,在传统方法的记笔记当中,会埋没一些关键词,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并且会 占用较多的时间,又很难对大脑产生刺激;而思维导图在记笔记当中的应用,就可以解决这 一不足和弊端,比如具有着较强的优越性,具有着关系明晰、知识简洁等特点,这样既节省 了时间,也使得知识的呈现更加色彩多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等,使得学生实现 新旧知识间的迁移,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的更加完善。 二、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在数学学科当中,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都是由运算信息、目标 信息、条件信息等构建成的,可以采用“树状”这一结构将知识间的递进关系展现出来,便于 学生的问题解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也可以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来帮 助学生理清题目要求、找寻条件关系等,保障学生的解题得到开展,使得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解出不等式——5X-12≦2(4X-3),并将其在数轴当中表示解集。在出示完这道题目之后,教师就可 以让学生尝试着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得到正确答案,将解题思路展现出来。比如,一元 一次不等式——有分母或者无分母——有括号无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在这样的模式下,就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明晰,并使得学生对解法更好的进行复习等,使得学生找寻到最终的答案,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三、思维导图在示范引导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示范引导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述,或者 采用课件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获 取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引入,来改善 这一现象,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增强[2]。 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的相似”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结合 这部分的知识点,来绘制成思维导图,实现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在这其中,教师也应发挥 好自身的作用,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好各个要素,将思维导图上的各个知识点 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这其中抱有着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