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一剥削的定义

1 含义

剥削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超过社会公平允许的范畴,通过某种方式,强制地无偿占有别人产品,就叫剥削。)

2 剥削的本质

剥削的本质就是人类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不等价性。

3 剥削的根源

生产力发展而发展水平不高是剥削产生的根源。

二存在剥削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等三种不同剥削社会。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是以直接暴力的和对劳动力耗竭性使用的野蛮方式进行的。大致从封建制开始,剥削已不再主要借助于暴力了。封建制剥削主要是以人身依附为主要内容的超经济强制。资本制剥削形式,主要借助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借助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从奴隶制到资本制,一方面反映了从局部私有、小私有到社会私有、大私有的历史演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剥削方式和手段的逐步经济化。

剥削形象和经济发展是很难分开的。正像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既是取代平等的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三存在剥削的现实合理性

剥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一定历史阶段,剥削对生产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产物,是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然而,剥削同样的起到了提高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作用,起到了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的作用。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剥削是一种正价值。允许私营企业主占有部分剩余价值,不仅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繁荣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这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50年代初,刘少奇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剥削是难以避免的。雇佣关系的发展,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就业,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雇佣劳动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讲到:“今天中国资本主义在年轻时代,正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和建立功劳的时候;今天工人受痛苦,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才受苦,而是资本主义不发展才受苦;在目前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功有过,今天是功大于过;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要犯错误……”

正如我国在对待公平与效率的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总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允许了剥削的存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我国国情来看,中国是个劳动力大国,不仅城市就业形势严峻,更重要的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劳动力无穷供给。而劳动力的就业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失业率太高,还可能酿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是允许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从而增加供给和就业。

四消灭剥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问题上一直存在简单化倾向和急于求成、过于求纯的思想,以为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剥削就消灭了,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再存在任何剥削。受此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当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发表后,相当一部分人把社会主义本质是“消灭剥削”理解为“消灭了剥削”。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明显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是消灭剥削的误解。我们认为,一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消灭该国剥削制度的结果,但不是消灭剥削的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面临着消灭剥削的艰巨任务。消灭剥削,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所说的“消灭剥削”,作为奋斗目标,从时态上说,是“现在进行时”、“将来完成时”,而不是“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它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到私有制已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了,私有制已没有存在任何生产力发展空间了的时候,人类社会才从根本上铲除了剥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类社会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有的还相对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远不具备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条件,而且,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自身,也不具备消灭一切剥削现象的条件,还要允许合法经营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雇工剥削存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而社会主义要造就使剥削既不能存在又不能再产生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则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程要走。

其次,是由“一球两制”长期并存的世界格局决定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一个必然的自然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社会主义诞生,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完全代替资本主义这一漫长过程中,社会主义将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共处。这一共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由弱变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由盛到衰,由强变弱走下坡路的过程。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社会主义处于劣势、弱势,资本主义处于优势、强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存在激烈竞争和斗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允许合法的私营经济雇工剥削现象存在,又要警惕和防止剥削现象扩大化,演变成为剥削制度;要允许外资经济合法剥削现象存在,又要抵御和防范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剥削思想的渗透和侵略。

社会主义必然要消灭剥削,但消灭剥削的斗争是激烈的,过程是漫长的。

五如果正确处理剥削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地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强国之策。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剥削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剥削的前提下防止两极分化。其对策的关键就在于限制剥削的范围,限制贫富差距的拉大。

总之,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剥削,又禁止残酷的剥削,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剥削现象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剥削现象.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剥削现象,但不存在剥削制度,也不会产生剥削阶级。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还存在它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为我们最终消灭剥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剥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中,还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剥削的现象。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呢?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观点: 社会主义包括其初级阶段不存在剥削制度,不会产生完整的剥削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剥削制度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就是一架剥削劳动者的机器,剥削无处不在,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只允许剥削在三资企业及私营企业等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存在,加上国家政权在人民手里,虽然有少数剥削分子存在,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公开的完整的阶级”。那种允许剥削存在就会产生新的剥削阶级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单靠国家有限的财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难以完全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样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私营经济的时候说:“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利于更好地取信于民。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宣布了一个“大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个政策的感召下,不少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守法经营,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不少过去的个体商贩用自己积累的资金投资办企业,当起了老板,雇了一些工人,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剥削”。但是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致富不是罪过”,而是党的富民政策威力的体现。这部分人的致富,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带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在对待私营经济的问题上,必须保持党的政策的严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因为看到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就随意改变党的政策。 允许剥削是为了最终消灭剥削。彻底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在中国建立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

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与腐败后果的估算重点

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与腐败后果的估算 涉及关键词:中国现状测量估算腐败后果论文 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与腐败后果的估算 一、腐败现状的测量方法 腐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们认为,腐败问题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就在于它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和影响。要科学地研究腐败的后果,首先必须精确地对腐败发生的现实状况进行测量,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科学地估算其影响。只有将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使之走向精确化,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为反腐败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但是,由于腐败活动具有隐秘性,直接测量腐败是相当困难的。经过不断摸索,目前学术界运用的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客观测量法和主观测量法。所谓客观测量法,是通过统计分析各种被曝光和查处的腐败案件情况来揭示腐败的总体状况,包括腐败行为主体的层级分布和数量分布、腐败案件发案数量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客观测量法是一种间接的方式,有着很大局限性。因为在现实中被曝光和查处的腐败案件只是实际所发生的腐败的“冰山一角”,只占腐败实际数量的一部分,它只能反映社会反腐败的努力程度,而不能准确说明腐败的实际程度。在操作中,往往只能根据案件查处率或者腐败黑数(已发生而未被查处的腐败数量)来反向推测实际腐败数量。即:腐败实际数量=腐败案件查处数量+腐败黑数;或者,腐败实际数量=腐败案件查处数量÷案件查处率。 但人们对案件查处率和腐败黑数的推测只能从主观出发,分歧极大。 所谓主观测量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材料分析等方式了解不同人群对腐败现状的主观评价,以此为基础建立评估腐败状况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都是基于主观感觉的,其中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包括:透明国际的腐败感觉指数和行贿指数,世界银行的腐败控制指标,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非法支付、司法腐败、贿赂和回扣指标,世界经济论坛的贿赂和腐败、透明度指标,等等。从主观感觉的角度对腐败进行定量研究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有时候主观的感觉可能比客观情况更为重要。例如,对一个国家腐败的感觉程度越高,外国投资者在该国进行投资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公众对政府施加的反腐败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也就越大。因此,对腐败程度的主观感觉可以成为衡量腐败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般而言,客观测量法适用于对腐败的现实分布状况与危害的分析,主观测量法适用于对腐败程度的总体评估。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浅析现阶段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郑慧英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浅谈现阶段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及防治对策 2017年3月6日

目录 内容研究: (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 (三)研究内容 (2) 二、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界定、特征及其危害 (3) (一)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界定 (3) 1.农村基层组织 (3) 2.农村基层组织腐败 (3) (二)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特征 (3) 1.腐败形式多样化 (3) 2.腐败领域广泛化 (4) 3.腐败危害深入化 (4) (三)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危害 (5) 1.损坏党的公权形象 (5) 2.损坏群众合法权力 (5) 3.阻碍农村生产发展 (5) 三、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根源及反腐意义 (6) (一)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的根源 (6) 1.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6) 2.农村基层村务信息公开不足 (6) 3.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制度漏洞 (7) (二)遏制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的意义 (7) 1.有助于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 (7) 2.有助于更深入反腐倡廉实施 (7) 四、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廉政建设的对策 (8) (一)注重农村基层组织主体腐败的预防 (8)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反腐倡廉教育 (8) 2.提高农村基层群众反腐思想意识 (8) (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监督管理的机制 (8) 1.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监督机制 (8) 2.拓展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体制 (9) (三)吸纳社会非政府团体人员参与监督 (9) 1.凝聚农民群众反腐倡廉团体 (9) 2.发挥网络新闻媒体曝光优势 (9) 五、结论语 (9) 参考文献 (11)

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剥削现象和贫富差距

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剥削现象和贫富差距作为一个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也正在印证库兹涅茨“倒U 型曲线”假说。问题在于,中国人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力本来就较小,而我们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各项改革措施又不甚配套,以至于近10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可能呈现继续加大的趋势。过大的贫富差距,目前已引起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人们对富人的不满情绪在逐渐滋长,也容易使人们在评判贫富差距问有失偏颇。 其实,在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形成之前,贫富差距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常态,甚至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动力。从理论上说,平等(不平等)可分为机会的平等(不平等)和结果的平(不平等)两大类。从结果的平等而言,存在着“效率与平等替换”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所提出的原理)。至于机会上的平等,则大体是同效率相互促进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富有效率的表现。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贫富差距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从正面效应来看,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能力的高低、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因此,合理的贫富差距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从负面效应来看,由于机会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有时并不完全是人们的主观努力和贡献大小所致,在导致这种差距的众多因素中,如果客观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或过大,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

距,不仅不能激发人们去自我提高和自我奉献,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贫富差距的正面效应表明了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而我们只能对其进行调控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贫富差距的负面效应表明它的存在有时也有其不合理性,因而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大部分人都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机会。 当然,如果贫富差距过大而出现两极分化,在道义上,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在政治上,容易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滋生蔓延,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在经济上,财富的过分集中可能妨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均衡而高效地成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消除贫富差距,但必须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以保证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在2003年2月25日举办的“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论坛上,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罗伯特·希勒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阐述了一个相同的观点:国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政府应当想方设法通过调节收入和加强社会保障来化解风险当前中国出现的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的现象,主要不是由结果的不平等造成,而是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如一些掌有权力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而暴富、一些垄断部门职工的收入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天生就比农村居民优越等)。对于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贫富悬殊,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以及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配套来解决,即用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去创造机会平等,并以此进一步提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的反腐败也是非常关注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都制定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制度,加强力量揭露腐败。但仍有领导干部凭借权力和工作便利条件,不劳而获获得经济自肥或其它好处,侵害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分析腐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除腐败分子理想信念动摇,廉政意识淡薄、权力观和价值观扭曲等主观因素外,有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也是导致权力为民“缩水”的主因。痛定思痛,深刻的教训再次告诉我们,如果制度存在薄弱环节,有漏洞,容易让人钻空子;所以说,反腐败是关系国家发展、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 关键词:反腐倡廉反腐败侵害监管国家发展 正文: 一、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 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一是以权谋私二是权财交易。总体来说,腐败行为就是腐败分子与腐败参与者之间为实现以权谋私、权财交易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互动行为。腐败行为的主体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个人或组织,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侵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是受权力和自己意愿支配的行为,具有权力性和职务性,是一种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思想根源上,最根本原因是因为个别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逆变。一是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三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第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一些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薄了,他们名义上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谋取私利。第三,权力过分集中,而且缺乏严格的监督是导致腐败的关键。权力大而且缺乏监督机制,必然导致腐败。要防止权力的滥用现象,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实现权力的制衡才能办得到。第四,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新旧体制交替,社会变革迅速,对外经济交往频繁,在这个过度时期无论是从政策上、体制上、管理上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漏洞,这样就给腐败分子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因此,治理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如何通过体制改革规范和控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二)、腐败产生的政治后果 1.腐败直接危及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地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动荡不定,内乱

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复习过程

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 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蓬勃发展,剥削现象也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否认和日益突出的问题。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与外资经济,是天生与剥削联系的。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私营企业已达148万户,这还不算300万户挂靠“戴红帽子”的私营企业,另外还有3000万个体户和30万户和30多万户的外资企业,与此相关的是有7000万人处在雇佣劳动关系之中。这表明,剥削现象的存在我国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该如何看待? 首先,要超出道德层面看剥削。剥削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有制出现而产生发展,也将随着私有制的没落而消亡。历史表明,凡存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垄断的时候与地方,剥削就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例外。诚然,剥削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这无疑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但在经济学上,是否合理正当,不能用道德为衡量,而只能由生产力标准来判断。一件事物,一种制度,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能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剥削虽然不是道德的行为,但在财富有限的条件下,没有剥削就不可能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的创造,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所以,我们不要忘记马克思的话,“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正当 性”,而不能一概否定。 第二,我国现阶段剥削的存在是合法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现发展”,与此相应,“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由此而产生的剥削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允许的。 第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由于无产阶级革命几乎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获得成功的,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的尝试,但实践结果均不理想。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许多我们无法超越的阶段。我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无法超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至少要持续上百年时间。在这个阶段,要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就业、资金、技术等许多问题,就必须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一定程度的雇工和剥削现象存在,这是为经济更快地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换句话说,允许剥削现象的存在是我们加快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四,我国现阶段的剥削是受制约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非公有制企业的剥削程度实际上受着种种制约。这表现在,在剥削剩余价值M中,有一块应归入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资报酬;另一块形成国家的种种企业税费,剩下的M,国家还要以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及利息税、遗产税等等方式进行调节。由此看来,真正归资本所有者和雇主支配的剥削收入,不像传统商品价值公式C+V+M中“M”那样多,再说,非公有制企业的剥削仅限于经济剥削,不可能上升到“政治压迫”的地步。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制约下,非公有制企业主不可能形成一个剥削的资产阶级。 总之,消灭消剥,消除两极分化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消灭剥削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足以达到消灭剥削时,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呢?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观点:

腐败现状及对策

浅议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官员腐败与反腐败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打击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制度建设不到位,腐败现象在我国呈现出蔓延发展之势,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已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将在对我国腐败问题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腐败发展历程现状对策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腐败是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自国家产生,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出现后便一直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通过认真地对61年的反腐败历程加以回顾和总结,探索其中的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从而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反腐倡廉工作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问题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轰轰烈烈反腐期 大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发出这样的警告:“可能有这样的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是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并谆谆叮嘱:“今天是赴京赶考的日子,不要学李自成,我们要考出个好成绩。”从中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就已经有了“赶考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是出台多项措施打击和惩治腐败,如195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指出:“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按其情节轻重,给以程度不同的处理,从警告、调职、撤职、开除党籍、判处各种徒刑,甚至枪决。”【1】1952年3月21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公布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行为的若干规定》,:“凡贪污超过一亿元之贪污分子,一般均应按其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刑事处分追缴贪污款物”“刑事处分,除免刑者外,采用机关管制(一年至两年)、劳役改造(两年至四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方法。”【2】不仅在政策上作出严格的规定,还特别重视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群众运动,严厉打击一批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 1952年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央更是依法严惩了罪大恶极的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天津地区专员张子善,向世人庄严地表明中共反腐的决心和坚决,也是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我们党决不做李自成!决不会放任腐败现象滋长下去!决不会让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改变颜色!”【3】并以刘、张案件为突破口,依法制裁了大批贪污腐化分子,如公安部行政处处长宋德贵、武汉市长易吉光、上海市委秘书长黎玉、广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宏、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贺衡夫等人。通过对这些腐败分子的处理,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更对此后二十多年中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使得共和国政坛保持了20多年的清廉形象。对此,

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当代社会的剥削现象

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当代社会的剥削现象 剥削现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剥削是把“双刃剑”,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我国当代社会的剥削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剥削现象中有利的一部分,也要以坚定的态度取缔威胁生产力发展的剥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剥削现象。 标签:剥削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摒弃剥削,拒绝两级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当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言之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水平的角度而言,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的私有制经济,决定着剥削的存在。但是当前绝大多数的国家不能正确面对这一问题,针对这一点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首先就是正确对待、科学认识这一阶段所特有的剥削现象。 一、我国当代社会剥削现象的积极作用 1.剥削现象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 私人所占有的生产资料,通过结合雇佣劳动者而产生利润,即私营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渠道。换言之即兴办工厂为私营企业带来了利润来源。当然这也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经营资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特别是对私人资本来说更是这样。毋庸置疑在这一过程中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必然需要雇佣劳动力,而这也契合了生产的最终目的,另外在这一过程中,雇佣工人就成为了受剥削的对象。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国内外私人企业资本都会选择到能够获得利润的地方投资建厂。而这也决定著世界各地,都有可能迎来投资,而各方面均具优势的投资市场则是私营企业的最好选择,而这样即可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促进再生产,并优化劳动生产率,积累投资资本。[1]因为有了雇主对生产利润率的不断追求,使得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当代社会私营经济中的剥削则体现在雇佣劳动上。虽然说有相当一部分的私营业主是因为管理劳动者而获得劳动报酬,但是显然通过这一方式获得劳动收入的私营业主只是冰山一角,而雇佣劳动则是私营业主们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并通过不断扩大、积累资本和再生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且在相互整合、相互促进中紧密联系,共同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特别是社会财富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私营经济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各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 2.剥削现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腐败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腐败主要为政治腐败、社会腐败、权力腐败和行业腐败等。不同层次的腐败具有不同的特点,权力腐败是以权谋私、买官、卖宫、权钱交易、以权代法;行业腐败是以职业优势为非法谋私的手段,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贪占公共财物等;社会腐败是消费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等。这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因此,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腐败现状原因对策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二)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高、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三)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牵扯出260多名官员,一半以上的绥化县处级干部卷入其中;河北省原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一案,牵扯到县处级以上干部67名,其中有40多人是“一把手”。 (四)“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

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

论文性质: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 论文题目:马克思的基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任课教师:李志远 专业班级:初阳学院综合理科113班 数学专业 姓名:朱佳瑜 学号: 11990322 成绩: 2013年11月

马克思的基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 朱佳瑜综合理科113班 11990322 摘要:“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认为,剥削属于历史的、经济的和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 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判断剥削的标准应该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为基础,看其是否存在生 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以及是否产生剩余价值进行合理分配来判断。据此标准,我国现阶段存在剥削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现阶段 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 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剥削的 内涵和真谛,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限制。 剥削现象由来己久。自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它一直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辞海》对“剥削"一词的解释为:“凭借私有财产无偿地攫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古人说是“剥削黔黎,涂毒天下”,可见,“剥削”的词义是残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剥削"看成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乏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西方经济学给出的剥削(exploitation)定义[1]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开发、利用,如为社会福利或私人收益而开发 自然资源;二是指用某物获取他人利益,如财主、债主与贫民的关系即是如此。“剥削” 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演化,收 入分配制度的不断演变,“剥削”这个过去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什么是剥削?我国存在不存在剥削?在哪些地方存在剥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剥削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重 新认识和判断。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从马克 思关于剥削的本意入手并结合我国现代化的实践来探讨剥削问题,以免引起思想和理论上 的混乱,妨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 研究我国现阶段剥削现象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虽然马克 思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剥削,但是马克思对其内涵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这从剩余价值论的全 部内容阐述中得到证实。《资本论》指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4]因此,要认 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必须首先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 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 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3] 进入《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在讨论新价值创造的同 时考察了旧价值的转移问题,提出了(C+V+M)的问题。在商品价值(C+V+M)中,C 是生 产资料转移的价值,V 是劳动力的价值,M+V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M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这里,新价值的创造是劳动者的事,与 非劳动的资本等生产要素无关;资本家的劳动被看成是与劳动者对立的唯利是图的不良行 径而排除在“劳动”概念之外;在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掩护下,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 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尽管资本家用它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

当代中国的腐败形势分析

当代中国的腐败形势分析 **—20***级*******班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腐败进行了分析。一是从我国官方报告看腐败现状。二是从国际组织数据看我们的腐败程度。三是从事实看我国的腐败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充分认清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而第四方面就是针对中国的腐败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扭转如今的形式。 [关键词]:当代中国腐败形势分析落实反腐措施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就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腐败形势。 一、从我国官方报告看腐败现状 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腐败现象主要发生于一般干部和具体经手财物的办事人员,中高级干部的腐败发生率一直比较低,仅仅出了刘青山、张子善一案,直到1983年出了海峰县的原县委书记王仲收受6.59万元之案。但是,随着执政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变得逐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贪图享乐起来,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据中纪委十五大公布的数字:从1992年10月至1997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1000多件,结案670100多件,

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9300多人,其中开除党籍121500多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处分的37492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20295人,厅(局)级干部1673人,省(部)级干部78人。十六大报告的数字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97年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十七大这一数字为:2002年12月至2007年6月,全国纪律检查机关共立安677924件,结案679846件(包括十六大前末半结案件),给予党纪处分518484人。2008年12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党的十七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一年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4.3万件,结案14.4万件,处分15.1万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4960人(移送司法机关801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9亿元。以上数字触目惊心。一方面表明我们反腐败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也要认识到反腐败形势越来越严峻,任务越来越艰巨。 二、从国际组织数据看我国的腐败程度 透明国际建立于1993年,是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它公布的调查结果CPI(即国际清廉指数),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认可和使用的腐败指标。从1995年开始,它每年发布一次评价各国(地区)腐败状况的清廉指数,该

市场经济中的剥削及剥削现象

市场经济中的剥削及剥削现象 关键词:剥削;剥削现象;剥削有理说;经济剥削 内容摘要:历史上存在的剥削现象都是以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的存在和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为前提的。剥削实质上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不公平交易,中国当前的剥削现象之存在也同样是制度环境不够公正合理造成的。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借助于经济剥削,因此经济剥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一剥削的定义 剥削实质上是依靠对财产的私人占有从而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剥削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恩格斯说:"剩余劳动,即超出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劳动,以及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被别人占有,即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式的共同点。"历史上出现的剥削现象大都与私人财产的形成方式和支配方式有关。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共有的,个人没有私有财产。人类在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的时刻,采取了最野蛮的方式,即彻底剥夺一部分人,使其成为奴隶,成为另一部分人可以任意使用和支配并为其创造财产。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它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必须依附于土地才能生存,农民实际上并不拥有多少财产,他们与财产的关系是间接的,即主要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其缴纳地租来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财产主要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即通过暴力对小生产者财产的剥夺而实现的。"剥夺人民群众的土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形成资本主义剥削。可见,历史上存在的剥削现象都是以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的存在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为前提的。 剥削分为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作为经济剥削,其来源在于生产领域而不是交换领域或分配领域。因为"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因此,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就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而言,它是以流通中的的等价交换为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是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后者大于前者,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可见,作为整个社会剥削的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不违背等价交换,而且只能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 剥削的性质首先是由生产的性质而不是分配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拥有资本、土地,工人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是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正是由于这种生产领域中的特定关系,才产生了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现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的剥削问题 一剥削的定义 1 含义 剥削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超过社会公平允许的范畴,通过某种方式,强制地无偿占有别人产品,就叫剥削。) 2 剥削的本质 剥削的本质就是人类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不等价性。 3 剥削的根源 生产力发展而发展水平不高是剥削产生的根源。 二存在剥削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等三种不同剥削社会。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是以直接暴力的和对劳动力耗竭性使用的野蛮方式进行的。大致从封建制开始,剥削已不再主要借助于暴力了。封建制剥削主要是以人身依附为主要内容的超经济强制。资本制剥削形式,主要借助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借助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从奴隶制到资本制,一方面反映了从局部私有、小私有到社会私有、大私有的历史演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剥削方式和手段的逐步经济化。 剥削形象和经济发展是很难分开的。正像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既是取代平等的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三存在剥削的现实合理性 剥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一定历史阶段,剥削对生产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产物,是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然而,剥削同样的起到了提高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作用,起到了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的作用。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剥削是一种正价值。允许私营企业主占有部分剩余价值,不仅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繁荣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这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50年代初,刘少奇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剥削是难以避免的。雇佣关系的发展,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就业,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雇佣劳动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讲到:“今天中国资本主义在年轻时代,正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和建立功劳的时候;今天工人受痛苦,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才受苦,而是资本主义不发展才受苦;在目前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功有过,今天是功大于过;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要犯错误……” 正如我国在对待公平与效率的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总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允许了剥削的存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我国国情来看,中国是个劳动力大国,不仅城市就业形势严峻,更重要的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劳动力无穷供给。而劳动力的就业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失业率太高,还可能酿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是允许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从而增加供给和就业。 四消灭剥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为什么当今社会还存在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剥削现象, 但不存在剥削制度, 也不会产生剥削阶级。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剥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中,还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剥削的现象。 社会主义包括其初级阶段不存在剥削制度, 不会产生完整的剥削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 剥削制度占主导地位, 整个社会就是一架剥削劳动者的机器, 剥削无处不在, 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只允许剥削在三资企业及私营企业等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存在, 加上国家政权在人民手里,虽然有少数剥削分子存在,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公开的完整的阶级” 。那种允许剥削存在就会产生新的剥削阶级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单靠国家有限的财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难以完全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因此,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样做, 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剥削, 但是归根结底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私营经济的时候说:“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 国家可以得到税收, 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 从这些企业中, 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有利于更好地取信于民。在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党就宣布了一个“大政策”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个政策的感召下,不少人通过自己的

如何看待中国现阶段的剥削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现阶段的剥削问题 一剥削的定义 1 含义 剥削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超过社会公平允许的范畴,通过某种方式,强制地无偿占有别人产品,就叫剥削。) 2 剥削的本质 剥削的本质就是人类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不等价性。 3 剥削的根源 生产力发展而发展水平不高是剥削产生的根源。 二存在剥削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等三种不同剥削社会。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是以直接暴力的和对劳动力耗竭性使用的野蛮方式进行的。大致从封建制开始,剥削已不再主要借助于暴力了。封建制剥削主要是以人身依附为主要内容的超经济强制。资本制剥削形式,主要借助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借助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从奴隶制到资本制,一方面反映了从局部私有、小私有到社会私有、大私有的历史演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剥削方式和手段的逐步经济化。 剥削形象和经济发展是很难分开的。正像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既是取代平等的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三存在剥削的现实合理性 剥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一定历史阶段,剥削对生产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产物,是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然而,剥削同样的起到了提高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作用,起到了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的作用。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剥削是一种正价值。允许私营企业主占有部分剩余价值,不仅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繁荣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这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50年代初,刘少奇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剥削是难以避免的。雇佣关系的发展,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就业,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雇佣劳动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讲到:“今天中国资本主义在年轻时代,正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和建立功劳的时候;今天工人受痛苦,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才受苦,而是资本主义不发展才受苦;在目前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功有过,今天是功大于过;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要犯错误……” 正如我国在对待公平与效率的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总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允许了剥削的存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我国国情来看,中国是个劳动力大国,不仅城市就业形势严峻,更重要的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劳动力无穷供给。而劳动力的就业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失业率太高,还可能酿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是允许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从而增加供给和就业。 四消灭剥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