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校训对比

中西方校训对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大主题: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

(2)小组主题: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比较

(3)小组分工:

(4)主题论文: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比较

一、中外大学校训的历史演进

从中外大学校训诞生的历史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来根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以意大利和法国最早,意大利波罗那大学建于1088年,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建于1150年,而资料表明这类早期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稍后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1168)及剑桥大学(1209),直到15世纪初和16世纪末的1573年,才分别设计和启用了各自的校标。由于校训和校标一样,都是大学及其精神的象征,由此笔者认为,两校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应该是西方大学较早的校训。到了17、18世纪乃至19世纪初,美国哈佛(1636)、耶鲁(1701)、普林斯顿大学(1746)、西点军校(1802)和德国柏林大学(1810)应运而生,这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其校训渗透的思想与牛津剑桥相仿:追求真知、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且这些校训一般不因校长更替或时代演进而轻易更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精神内核不断被赋予时代新意,始终成为这些大学发展的目标导向。因此国外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学校训并不少见。而作为世界文明根源之一的中国,殷商时代的学宫、汉代洛阳的太学、隋代的国子监等就已近乎国立大学,也提出了大学之道和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奴隶和封建教育制度给学生根深蒂固的训导(如学而优则仕)只能算是学校固有精神的总结和提炼,称不上现代意义的校训。虽然宋代书院院训义蕴深厚,堪称我国古代校训的典范和近代大学校训的先声。不过蔡元培认为中国大学乃仿效欧洲大学建制,非古代太学演化而来。所以我国大学校训是随着近现代大学的出现才逐渐成熟的。如立校最早的北洋大学(1895)1914年确立的校训“实事求是”是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随后有1921年厦门大学校训的问世。 1934年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之服务社会之能力”,是针对当时中华民族之积弊“私”和“散”,吸取融合西方先进教育理念而提出的,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还催生了一批新校训,如西北联大(公诚勤朴)、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还有鲁艺、抗大、浙大等校校训。此时校训虽然繁荣,但因为国家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校训内容多反映抗日救亡和爱国,颇多雷同。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大多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导向,没有多少新校训。自1977年高考恢复后,在计划体制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校训又多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四词八字。直到近十年以来,高校获得新的发展,以1997年北京师大、 1998年云南大学等一批大学为代表,确定的校训才显示了高校特色。特别是世纪之交,许多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等)举行校庆,纷纷推出新校训,取代前期口号式的校训。个别大学(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校训虽然自北洋时期以来从未更改,但至今仍无百年历史。

二、中外大学校训来源比较

我国大学校训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是引经注典。在儒家经典或其它古籍中撷取名言警句,这些语句本于中华元典,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真知灼见。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有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有“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所以有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天津大学“实事求是”。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有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都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

接影响大学精神的培育,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专家题词或校长训词。毛泽东先后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实事求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后来都成为这些学校的校训。江泽民给国防科技大学题写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源自林则徐写在墙上的自勉联,武汉科技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源自张之洞,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源自孙中山,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自陈嘉庚。中国外交学院的校训源自周恩来给外交人员倡议的 16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北京师大校训由名师启功题写,山西大学校训由薄一波题写,南开、浙大、北洋大学校训分别由张伯苓、竺可桢、赵天麟等校长题定。

三是全校范围征集。有的学校组织专班,在全校征集校训词条。经专家学者认真评议遴选,将候选校训提供给校领导决定而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湖北大学的校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都是这样产生的。

国外大学校训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引用诗文警句,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是其前身费城学院的教务长威廉·史密斯引自贺瑞斯的一首赞美诗中的一句话,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训“追求知识,信仰宗教”也是取自诗人查尔斯·韦斯利创作的一首赞美诗《神圣的知识》;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的校训“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来源于罗马著名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诗句;悉尼大学校训“物换星移,心智相通”则是借用拉丁语警句。

二是名人题词,有的校训是由官员题写,如拿破仑为法国圣西尔军校题写“为了打仗而受训”,德国现代教育之父、时任教育部长的洪堡给柏林大学题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有的校训是大学奠基人或知名校长以师生情感亲切为基础,以光荣校史的发扬和对未来的憧憬为动力,为引领和倡导大学精神,经过艰辛的创意构思而产生。如斯坦福大学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就是首任校长大卫·斯塔尔·约旦制订的,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校训是办学早期首任院长克莱克博士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即“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吧!”

三、中外大学校训内容比较

(一)倡导自由、追求真知。

尽管中西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基于大学的基本精神相通,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仍有共同之处。由于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元而又非面面俱到,但首先在倡导自由、追求真知方面是相同的。国外大学自中世纪以来,对自由和真知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特别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后,倡导独立自由,发扬求真精神,使德国大学以探索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逐渐成为大学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了一批象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盖世思想家和科学家,德国也因此成为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中叶后,德国自由求真的大学办学理念影响欧美乃至世界各国,1876年美国仿柏林大学创

办了霍普金斯大学,其校训是“真理给人自由”。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让学术自由之风吹拂)、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的校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即便在宗教神学浓厚的英国,一直拒绝新科学和科研的牛津、剑桥也在德国影响下改制,如纽曼倡导自由教育,培养绅士;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一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此外,日本东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等都把科研和求真精神引入大学,还有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知识永放光芒)、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坚持真理)、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以及拉美地区著名大学哥伦比亚的安蒂奥基亚大学(自由表达思想的理想之地)的校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批文化先贤学习吸纳西方大学理念,大学普遍追求真理和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如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和真理”源自英文格言。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大后,严复校长就大力倡导学术自由、教授治校。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另一所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后,从西方的《圣经》中受到启发,将校训概括为“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解放后“双百方针”使我国大学学术空气较为自由,特别是1998年颁布的高教法明确了高校办学7项自主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山西大学校训“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等都反映了这方面内容。

(二)强调爱国、培养社会责任感。

上海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西安理工大学校训“祖国荣誉责任”、美国西点军校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以及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校训“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等几乎并无二致,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三)中国大学校训行业(或专业)特色鲜明,国外大学校训体现了服务社会的思想,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我国,反映师范的校训如曲阜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北京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医科类如大连医科大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工科类如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哈工大“规格严格,工夫到家”,浙江工大“格物致知”;海洋类如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法学类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尚法通经”,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在国外,基于对大学根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求真祟实并行不悖的认识,人们看重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期望大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如耶鲁大学创立的出发点就是为教会和社会培养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反映了创办者推动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初衷,美国加州大学校训“让知识之光普照大地”就是校长克尔倡导追求真理、探索新知、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体现。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了给国家服务”,早稻田大学的校训“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校训“追求真理,服务人类”等,都是明证。由于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崇信宗教,在大学校训上也有所反映,这一点明显有别于我国大学校训。如牛津大学(上帝乃知识之神)、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世间万物在上帝的怀抱中和谐如一)等。不过,虽然这些校训倡导宗教信仰,传播基督福音,

却并不有损其大学形象。

(四)中外大学校训往往折射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性格。

在我国,不少大学把尊师重教和师德放在首位,体现在校训词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等较多,如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南京工业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沉毅笃行”;而英国大学求实、追求理性,如爱丁堡大学的校训“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美国大学开放、尊重个性,如弗吉尼亚大学校训“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我没有说谎、欺骗和盗窃”;日本则中西合壁,如京都大学的校训“自重自做,自主自立”。由此可见一斑。

四、中外大学校训表征形式比较

我国大学校训句式工整,或对偶或排比。不仅词性简单(以名、动、形容词为主,副词等修饰性、描述性词语少),且词语精练,词义明快。所以易上口,好记忆。如“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大)、“德求崇,学求悟,体求健”(长沙大学)等。有的校训如“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既根植传统文化,又寄托现代理想,注重推陈出新。有的以诗文警句表达,文质兼美,余韵无穷。有的如“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中国地大)、“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西安科大)等现代话语型校训,内容健康向上,也广为流传。国外大学校训通常以单句陈述的形式出现,用词也与我国多有不同,大部分来自拉丁文的格言,包含着谆谆诱导的劝慰之意。如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的校训其拉丁语原文为VER ITAS,英译为Verity或Truth。又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象大树一样茁壮成长、日本筑波大学的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泰国马依多尔大学的以惠我之心惠人、南非开普敦大学的美好的希望等校训。这恐怕不能仅以翻译作为借口,而实为语言特征上的差异。

中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大体一致,导致校训趋同,风格相近,干篇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特别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多,如同“学训”。如辽宁大学“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是致远”,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等。而立足人的发展角度设计校训的少,显得思路单一,视野窄。西方由于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因材施教和扬个性之美,校训鲜有雷同,一般都独特表达,新颖别致。如华盛顿大学(让我们做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知识就是力量),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韩国木浦大学(创义、德义、奉仕),巴西圣保罗大学(科技乃胜利之本)等。

五、中外大学校训功能比较

中外大学校训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传播办学主张;规范影响师生言行,激励鞭策师生奋进。新时期许多大学为了突出学校定位,弘扬校园文化,让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学校,十分注重利用校训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她的功能。中外大学发挥校训功能的方式和途径通常有三种。一是把校训放置醒目的标志性地方,当作隐性课程和文化名片。如刻在石碑上或迎面大楼的墙上,或制成匾额以及书法作品悬挂于行政楼大厅。二是将校训印刷在各种出版物或校徽校标上,当作宣传广告。三是利用各种讲坛和场馆(如校史陈列馆)等舆论阵地诠释并宣扬校训的精神内核。如将校训当作接待来访宾朋的宣讲内容、新生入校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内容。哈佛大学的拉丁文校训就写在校标图案上,同时“为增长才干而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而走出去”的校训全称写在校门上;西点军校的校训

刻在广场墙上,同时写在校标绶带上。柏林大学校训刻在教学大楼厅堂口,加利福尼亚大学校训“让这里光芒闪耀”刻在校徽上。在我国,天津大学校训刻在离校门上百米远的巨石碑上,北京师大的校训镌刻在校园南门影壁上,更多的大学校训被写入了招生简章、学校简介、网页、校标、入学通知书、毕业纪念册和毕业证书。

综上所述,以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己任的大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传承怀有使命感。大学在张扬自己的校训中要正确处理本土与国际、单一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的关系,既不可人云亦云,淹没大学个性和特色,又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以构建和发展各具文化底蕴、能充分发挥功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精神文化,实现大学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校训 大学的文化符号

校训大学的文化符号 孙邦华 图为一位毕业生趴在校训石上合影留念。CFP 校训(motto),如同现代大学一样,是近代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有研究者认为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为近代中国最早明定校训“Light and Truth”(“光与真理”)的大学,民国时期诞生的各类大学大都仿而效之,确立校训。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或恢复,或继承,或新定,普立校训,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和实现育人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大学的校训既然受西方校训的影响而产生,因而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和属性,且不说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等,要么直接借鉴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校训的内容与形式,要么思想源于《圣经》,更重要的是中西方大学的校训都具有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性、导向性,把校训悬于校门、礼堂等重要位置,甚至标识在校徽之中。从内容上看,中西大学校训可划分为“为学”、“为人”、“为人”与“为学”相结合等三大类。 以“为学”为主旨,是指大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为办学的主要目的。对于这类大学的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为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拉丁文),意思是:“此乃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德国柏林大学的校训为Das Leben für die Wissenschaft(德文),意即“为科学而活”,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拉丁文),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拉丁文),意思为“光明和真理”,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Mens et Manus (拉丁文),意思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或者说“手脑并用”),美国西

中外校训 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

比比中外校训领悟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 来源:高分网文章作者:lizheng 发布日期:2011-11-04 比比中外校训领悟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尽管中西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基于大学的基本精神相通,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仍有共同之处。由于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元而又非面面俱到,但首先在倡导自由、追求真知方面是相同的。 比比中外校训领悟东西方传统间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之处:(一)倡导自由、追求真知。 尽管中西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基于大学的基本精神相通,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仍有共同之处。由于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元而又非面面俱到,但首先在倡导自由、追求真知方面是相同的。国外大学自中世纪以来,对自由和真知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特别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后,倡导独立自由,发扬求真精神,使德国大学以探索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逐渐成为大学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了一批象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盖世思想家和科学家,德国也因此成为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中叶后,德国自由求真的大学办学理念影响欧美乃至世界各国,1876年美国仿柏林大学创办了霍普金斯大学,其校训是“真理给人自由”。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让学术自由之风吹拂)、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的校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即便在宗教神学浓厚的英国,一直拒绝新科学和科研的牛津、剑桥也在德国影响下改制,如纽曼倡导自由教育,培养绅士;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一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此外,日本东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等都把科研和求真精神引入大学,还有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知识永放光芒)、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坚持真理)、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以及拉美地区著名大学哥伦比亚的安蒂奥基亚大学(自由表达思想的理想之地)的校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批文化先贤学习吸纳西方大学理念,大学普遍追求真理和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如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和真理”源自英文格言。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大后,严复校长就大力倡导学术自由、教授治校。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另一所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后,从西方的《圣经》中受到启发,将校训概括为“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解放后“双百方针”使我国大学学术空气较为自由,特别是1998年颁布的高教法明确了高校办学7项自主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山西大学校训“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等都反映了这方面内容。 (二)强调爱国、培养社会责任感。 上海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西安理工大学校训“祖国荣誉责任”、美国西点军校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以及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校训“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等几乎并无二致,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东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一、中西方大学价值观的比较: 中国大学校训“主德”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德性文化,孔子要求在教育思想中要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孟子则要求通过受教育达到“至善”的境界。这种儒家传统思想反映在大学校训中体现为重视道德教育的“德性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义务和人伦关系以及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很大一部分校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如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掌篇》;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武汉大学的校训“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南京大学校训中的“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子君子”。在引用儒家经典名句中,“厚德”、“博学”等词普遍出现在大学校训中。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等等。“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精神,要求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容万物,使大学师生员工以德立身,通过大学以高尚的道德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的美德。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大学德为学首、德为校魂的价值取向。“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学者专门对全国229所大学的校训用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频率居前的10个词中,使用“博学”的占40%。“博学”就是要求大学的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学识的广博和学问的渊博。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可见,大学校训中的“博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重在强调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和传承,还要勇于追求新知和探索学术真谛,从而获得广博深厚的学问。由此可见,中国大学校训反映了大学厚德博学的价值取向,正如湖南工业大学王汉青校长认为,“厚德博学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一贯的价值取向,还体现了时代的强烈要求”,“厚德博学的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支撑”。 西方大学校训“求真”和“自由”的价值取向: 西方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的高等学府被称为学园,是由一些大哲学家和教育家创办的,虽然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是他们崇尚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中世纪产生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大学,大是由教会创办,处在教会的管辖之下。如英国剑桥大学办学始于13世纪初,剑桥大学第一学院彼得书舍在1284年由伊利主教创办,1318年,教皇约翰第二十二世下诏将剑桥大学提升到“总学”的地位,剑桥大学由此而“受洗”成立。美国早期移民信奉新教,教育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几乎所有的老牌名校都是教会学校或者起源于教会学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世纪西方的大学几乎伴随着宗教而产生。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大学大都体现着宗教的意志,大学校训也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所说:“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但是,它传递的是真理,当然是有宗教意味的真理,如果你想知道牛津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其实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东西。”所以,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TheLordIsMyIllumination”(上帝乃知识之神),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强调了上帝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Inthylightshallweseelight”(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训是“knowledgereligion”(追求知识,信仰宗

中西方校训对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大主题: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 (2)小组主题: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比较 (3)小组分工: (4)主题论文: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比较

一、中外大学校训的历史演进 从中外大学校训诞生的历史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来根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以意大利和法国最早,意大利波罗那大学建于1088年,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建于1150年,而资料表明这类早期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稍后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1168)及剑桥大学(1209),直到15世纪初和16世纪末的1573年,才分别设计和启用了各自的校标。由于校训和校标一样,都是大学及其精神的象征,由此笔者认为,两校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应该是西方大学较早的校训。到了17、18世纪乃至19世纪初,美国哈佛(1636)、耶鲁(1701)、普林斯顿大学(1746)、西点军校(1802)和德国柏林大学(1810)应运而生,这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其校训渗透的思想与牛津剑桥相仿:追求真知、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且这些校训一般不因校长更替或时代演进而轻易更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精神内核不断被赋予时代新意,始终成为这些大学发展的目标导向。因此国外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学校训并不少见。而作为世界文明根源之一的中国,殷商时代的学宫、汉代洛阳的太学、隋代的国子监等就已近乎国立大学,也提出了大学之道和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奴隶和封建教育制度给学生根深蒂固的训导(如学而优则仕)只能算是学校固有精神的总结和提炼,称不上现代意义的校训。虽然宋代书院院训义蕴深厚,堪称我国古代校训的典范和近代大学校训的先声。不过蔡元培认为中国大学乃仿效欧洲大学建制,非古代太学演化而来。所以我国大学校训是随着近现代大学的出现才逐渐成熟的。如立校最早的北洋大学(1895)1914年确立的校训“实事求是”是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随后有1921年厦门大学校训的问世。 1934年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之服务社会之能力”,是针对当时中华民族之积弊“私”和“散”,吸取融合西方先进教育理念而提出的,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还催生了一批新校训,如西北联大(公诚勤朴)、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还有鲁艺、抗大、浙大等校校训。此时校训虽然繁荣,但因为国家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校训内容多反映抗日救亡和爱国,颇多雷同。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大多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导向,没有多少新校训。自1977年高考恢复后,在计划体制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校训又多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四词八字。直到近十年以来,高校获得新的发展,以1997年北京师大、 1998年云南大学等一批大学为代表,确定的校训才显示了高校特色。特别是世纪之交,许多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等)举行校庆,纷纷推出新校训,取代前期口号式的校训。个别大学(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校训虽然自北洋时期以来从未更改,但至今仍无百年历史。 二、中外大学校训来源比较 我国大学校训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是引经注典。在儒家经典或其它古籍中撷取名言警句,这些语句本于中华元典,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真知灼见。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有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有“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所以有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天津大学“实事求是”。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有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都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

著名大学校训校徽校风特色等

1、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et: 校训:Plato be your friend,and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美国建国后,消灭了基督宗教专制,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以后追求真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事业才逐渐兴盛起来,哈佛大学校训最终被确定为“真理”(Veritas)。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并不是哈佛的校训。 基本信息: 哈佛大学创建的宗旨可以从其校徽和校训中得到体现。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译为汉语意即“真理”。哈佛大学校训译作汉语即“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 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的校徽和校训,都昭示着该校以求是崇真为办学宗旨。 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人眼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学风资料: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正是在择师 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第一流著名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生机:革故鼎新。质量并重。教研结合。内外协作。 哈佛大学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已在近年来衰弱了许多,而且哈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本 世纪已跟不上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高科技教法。 在哈佛,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哈佛并不是神话,而是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校中的成功典范 ,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 ,且有远见卓识 ,创新开拓精神的人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办学宗旨和校风。 哈佛大学的校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创新教育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 :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 奋斗 ,崇尚冒险和创业 ,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强调生活的富有应来自勤奋与努力 ,强调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注意理性分析 ,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

中英名校校徽的多模态对比探析

中英名校校徽的多模态对比探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名校的影响力也逐渐扩散到全球。当我们想起名校时,不仅仅会 想到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传统,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特有的校徽。校徽是名校的重要标志, 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传统和文化,还代表着学校的声望和形象。在中西方名校的校徽设计中,不仅仅有单一的图形或文字,还包含多种形式的符号和颜色。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 角出发,对中英名校校徽的多模态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来重点分析英国两所著名的名校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校徽。图1为剑桥 大学的校徽,其中包括两只金色的狮子和两只彩底的懒熊。狮子象征着勇敢和力量,懒熊 则代表智慧和谨慎。同时,这些符号还带有贵族和王室的气息,体现了英国学术传统的优 良品质。除此之外,校徽底部还有一个带有拉丁文“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字样 的卷轴。在这个卷轴内,显示了该大学成立的年代,也是英国最早的大学——1209年,以及拉丁文的校训:Veritas(真理)。这种古老的格调,充满了学术传统的气息。 图2为牛津大学的校徽,其含义比较抽象。整个图案中,包括三头象征着纯洁、柔顺 和野性的狮子,以及冠有十字的白橡树,再加上橡树下方铭刻的拉丁语“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上帝是我的光)。每个元素都有其深刻的寓意,代表着牛津大学的传统和价值观。橡树象征着坚定和成长,将其与十字相结合,就代表着精神的组合。白色的十 字则体现了它的纯洁和正义,而狮子则代表着力量和威慑力。总的来说,这个校徽体现了 牛津大学多元复杂的学术思想与文化内涵。 相对于英国的校徽,中国的名校校徽则赋有更多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元素。例如,清 华大学的校徽(图3)以“清华”为主题,其图案基本上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清华”二字, 字形流畅,气韵典雅。图案上部,以石灰岩为底,刻着“清华”两字,让整个图案具有中 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与艺术表现力。而下方则是两条包围着芙蓉花的青龙,青龙有祥瑞寓意,芙蓉花则是典型的古代诗词意象。这样一种复合的形象构成了清华大学特别的校徽设计。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校徽主题更加简洁,仅为“北大”两字。整体标志体现中华文化 经典的“小千字”,在“北大”二字之上,有一朵深黄色的牡丹,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 品格和学术传统。同时,在牡丹的下方,还有“文思海纳,厚德载物”八个字,彰显了北 京大学的学术理念和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中英名校的校徽设计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别。英国的校徽呈现出古老的欧洲 学术气息,其符号和颜色的组合代表着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内涵。而中国的校徽则赋有更多 的中华文化元素,不仅仅是字形的漂亮,更是形象符号的内涵,如青龙、牡丹等。通过对 中英名校校徽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校徽的设计,不仅传达了学校的价值 观和态度,也反映出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气质。

从功能加忠诚理论看校训的翻译-精选文档

从功能加忠诚理论看校训的翻译 一、前言 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支撑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这里的‘德目’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德育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即各种道德与价值领域的追求。(钟晓雪)汉语校训大多来自儒家经典文化,非常重视德育。“训育多以指道德方向之涵养、熏陶。”(转引自杨元业)校训的最终目的是引起注意并指导实践。 最近几年对校训的研究不断增多,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上输入“校训”二字,能搜到479条相关信息,但对校训翻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根据研究内容可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汉语校训本身的研究。如陈桂生(1998)根据《大中学校校训集锦》一书对中高等学校校训的采用的句式结构、常用词语及词语组合都分别作了归纳并统计出详细的数据。钟晓雪(2003)总结汉语校训用语分借用古语和时髦词句两种,并从中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追求。杨元业(2004)从分析研究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入题,进而着重剖析了大学校训审美的四种趋势:崇高美、时代美、传统美、个性美。 二是对中西方校训的对比研究。对比研究其来源、语言(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及修辞等层面)及内涵等方面的不同。如杜争

鸣(2007)总结出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特点;两种语言在结构方式上存在“一元”结构和“两元”结构倾向性的差异。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郁怡文(2005)指出我国高校校训大部分来自儒家经典著作,注重强调人的道德义务与人伦关系,强调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而国外高效 校训则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主要强调对真理与学术自由的追求。 三是关于汉语校训英译的研究。对校训汉译英的研究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周永模(2008)提出大学校训翻译三原则:互文性原则、传意性原则和简洁性原则。安敬涛(2009)指出校训译文应具备三种功能:(1)译文应如实地传达中文校训所包含的信息,如内容、内涵、特点等。(2)美感功能:读者从译文的文字描述中获得美的享受。(3)祈使功能:译文必须能够使读者做出原文所期待的反应。岳中生(2008)总结出我国校训英译文常用的五种表达结构:名词或名词化结构、动宾结构、“形容词+介词+名词”结构、“动词+副词”结构、“be+adj”系表结构。 本文在前人对校训本身语言特点、中西对比及少量翻译的研究成果上,运用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对不同校训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下所产生的英译文,并分析英译文是如何传达原文意图和功能的。诺德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家之一,而诺德理论是功能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的补充,是较全面较实用的翻译理论。校训翻译注重功能的体现,因此运用以是否达到预期功能为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篇一 《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教育的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中西方差异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并在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关键字:教育;中西文化;差异 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具,但同时,它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民族性格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从8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在频繁的课改中,中国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希望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来发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培养出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似乎离教育最初的本质越走越远,所谓的教育改革只是新瓶中装着依旧令人心碎的旧酒。中国改革其弊端在于: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变革的只是教育的形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中西方教育背后强大的文化差异。 一.受教育者 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视屏:在2005年11月20日东方卫视台《头脑风暴》栏目的“中外名校长谈教育”节目中,中国名校(上海中学)和英国名校(伊顿公学)的校长,面对亿万电视观众各自讲出了心中的“好学生”的三个标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的“好学生”标准是:“人品好、素质高、潜能强”;伊顿公学校长(托尼李特)的“好学生”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_中西教育差异论文800字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_中西教育差异论文800字 全球教育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我们对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一 《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教育的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中西方差异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并在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关键词:中西教育;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6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全球教育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各国的教育都在为应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中西方教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行为日益频繁。然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复制、粗暴照搬,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站在更高高度审视这一问题。对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由于历史起源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方在许多层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等,而这种差异越在历史的前期越明显,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仍,在相互借鉴中相互融合,然而这种教育差异依然广泛影响着当前的教育事业。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既表现在教育传统的差异,也表现在教育现实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学校以及教育体制。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 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 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 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结合国情,为 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 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 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 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 注。 ②

从“三美理论”看中国大学校训翻译

从“三美理论”看中国大学校训翻译 作者:戴李怡忻竞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5期 摘要:我国校训大多来自儒家经典及名人语录。校训多遵循互文性、传意性及简洁性原则。这种方式固然好,却影响了校训语言在音韵及形式上的美感。许渊冲提出了“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这种诗歌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校训翻译。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校训的来源、原则、分类、内涵等,以湖北应用型本科校训为例,探讨“三美理论”用于校训翻译的可行性。 关键词:校训翻译三美理论许渊冲 一、文献综述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及办学理念,还对广大师生有着激励与鞭策的作用。正因如此,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西方还是中方的学校,都有独具特色内涵的校训,但因在经济、文化、地域等方面有差异,教学的目的及学校的类型也不相同,所提出的校训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有不同。 通过搜集、翻阅、整理大量资料发现,目前对校训翻译虽然有所研究,但在内容范围上仍有所不足。在“中国知网”上,与“校训翻译”相关的80余篇文献中,大概有百分之三十是以“文化”的视角分析校训翻译的,例如:杨永刚的《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武警学院校训翻译》运用“文化翻译视角”,从“归化”和“异化”两方面出发,重点探讨“武警学院”的校训翻译[1](80-83)。其次是“目的论”,例如:徐惟琦的《目的论视角下的中西方著名大学校训翻译策略与技巧研究》运用“目的论”,从“目的论的三原则”出发,探讨校训翻译[2]。以地域为例分析的有12篇,其中有湖南、西安、河南等地的高校,例如:张睿思在《大学校训英译的“生态”定位——以湖南省的高校校训为例》中,以湖南省高校的校训英译为例,结合西方大学校训的平行文本,探讨在翻译生态大环境中,如何结合翻译生态学的整体观,多维视角适应论等观点剖析中国校训的英译问题[3](153-155)。但研究湖北地区的还没有见到。湖北地处中国的中部,有着独特的荆楚文化,再者高校众多(123所),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国前列,湖北作为教育大省,校训是可作为中国的校训典例研究的。 湖北高校中的“985”“211”大学不少,校训也较知名,相比而言,对湖北的应用型本科校训了解的人较少。主要是相比其他高校,其建校历史较短,知名度较小,招生人数较少等原因造成的。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湖北应用型本科的校训翻译,提高应用型本科的知名度,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教育校训精神

大学教育校训精神 本文 一 “育人”是大学教育精神之首要,主要指对人的精神教育,不断培育社会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新一代人才。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周易》中的中华先民之古训,浓缩深远厚重的民族精神,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大学人面对列强侵夺、欺凌,国民懦弱的时代所需要的坚毅奋发,图强新生,与天地同德的教育精神。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时期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启明之星”,也是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为基督教和耶稣追求真理”[1]是西方2000年基督教文明之精神的典型显现,表达了西方的大学创建以来将追求知识、真理视同人生信仰的教育精神,既体现了对至善、至美、至真的理想追求,又融汇西方文化视如“神圣”的人文品格。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自由之风劲吹”则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进步精神力量源泉,既是求学治学的精神,也是培育思想解放勇士的精神。还有,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南开大学的“允公平能,日新月异”,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等,都把人的思想、道德、品格等精神修养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育人”是现代大学教育精神之首要,也是自古以来大学教育的精神传统,在人类文明初始时期,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都把培养人的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头等问题。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柏拉图说:“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

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中英对照版)

校训乃一校之魂,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校训则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良好的校训的确立,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而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则成为大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方和西方思想和思维有较大差异,由此导致东西方大学办学理念的不同,西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积极应变、科学取向。东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伦理(人文)取向。因而,体现办学理念的大学校训也就各有偏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英国剑桥大学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校训是一所大学学风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成为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准则。实事求是,意为:办事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追求真理,是治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求学者追求的崇高理想。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中文翻译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大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去创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认识真理。但追求新的真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可能遭到旧的威或当权者的反对。所以,与真理为友就显得更加可贵。耶鲁大学的校训也同为"光明与真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道德素养。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提倡的是"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这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了给国家服务"如出一辙。 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不同的国家、地区思想文化的差异,造成办学理念的差异,但这些理念不应是相互对立、互不通融的,而应该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