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9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9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9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古昌学

说明:由于这两节课内容相对较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这两课内容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即1课时完成

第9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2、认识甲骨卜辞;

3、知道青铜器的代表;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自主读书,并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组织学生完成知识填空,并用2分钟时间完成识记。

3、组织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过关检查,并抽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成果

4、组织学生进行能力拓展题目的交流与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2、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并在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司母戊鼎的相关视频,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实物的直观感。

教学课型: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教师利用幻灯片,打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让学生识读,从而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一、基础过关

(一)、学习目标展示,

教师利用幻灯片,打出本课要求学生达到的基本目标,并组织学生朗读。

1、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2、认识甲骨卜辞;

3、知道青铜器的代表;

(二)、学生自主读书,

教师指导学生开始自主独立读书,对教材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师:在学生自主读书的时候,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个别后进生进行辅导(三)、知识点勾画

师:利用幻灯片,打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对教材的阅读后,结合教师给出的知识点,再次看书,在教材中将知识点勾画出来,从而达到对教材的二度熟悉。(四)、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填空题打出来,组织学生自己默读一遍,然后不会的再看书,并且要求1分钟完成,之后再花1分钟时间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生:后进生代表两个将自己识记的情况进行展示。

(五)、基础过关: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基础知识的过关题在幻灯片上打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在草稿纸上自己独立完成,并之后抽三个代表上黑板将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

1、甲骨文:我们把商朝时刻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的活动和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今天的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P46

2、青铜器:朝时,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的合金。殷墟出土的是青铜器的代表作,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师:学生回答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询问在学生中还有没有存在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有问题的话,马上提出来,并视情况,可以让别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自己进行解答。

二、能力拓展

鉴于本课重点知识就一个:甲骨文,并且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准备的能力拓展题目也比较简单和较少。

主要是两个环节:

1、识读甲骨文:

2、历史文物识别

要求学生说出上述三个历史文物的名称和发掘地址。

完。

第11课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古昌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都江堰的科学原理

2、知道都江堰的历史价值

3、知道战国音乐成就之一是编钟

能力与方法:

1、组织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习惯

2、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都江堰》,培养学生从历史视频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组织学生对都江堰的示意图进行填充,培养学生视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3、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都江堰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都江堰的工作原理

教学手段问题引导、当堂训练,并组织学生读图,识图。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你今天在生活中看到身边有哪些大型的水利工程

新课教学:

一、基础过关

(一)、知道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一起朗读

1、理解都江堰的科学原理

2、知道都江堰的历史价值

3、知道战国音乐成就之一是编钟

(二)、自主读书,完成基础知识点的查找

师:提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在第一遍看书之后再次看书,完成知识点的查找。时代

国家

官职

人物

河流

工程名称

地点

……

(三)、基础知识填空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知识填空题打出来,并组织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填空和识记。

生:后进生代表两个单独展示自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父子在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它由分、、等部分组成。

2、神奇的编钟:铜钟是周朝贵族在、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编钟。大型编钟往往悬挂在钟架上,有的分为、中、三层。湖北出土的战国编钟,是我国古代编钟的代表,它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水平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四)、视频观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两遍,《都江堰. 》,通过观看视频,培养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增强学生对都江堰结构原理的进一步理解,便于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五)、基础过关检查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练习题利用幻灯片打出来,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独立完成,之后教师抽后进生代表上黑板将自己做的答案展示出来。

二、能力拓展

本课重要的就两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检查学生讨论的情况。

1、想想:都江堰有何功能?

2都江堰的修建有何历史作用?P55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试题 一、选择题 1、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2、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白渠 3、都江堰不包括下列哪一部分( ) A. 分水鱼嘴 B. 飞沙堰 C.十里长堤 D.宝瓶口 4、由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8级大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战国时期,该工程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洪、灌溉 B.蓄水、发电 C.航运、旅游 D.养殖、科研 5、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修建于隋唐时期②由李冰主持建造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的游客要去观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你应带他们去 ( ) A.浙江绍兴 B.湖北随州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 A.司母戊鼎 B.整套编钟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8、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由几件铜钟组合而成 B.是一种用来计时的工具 C.音域宽广浑厚 D.表明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二、识读右图,请回答: (1)这是哪一工程的示意图? (2)这一水利工程是在什么时候由谁在哪条河上主持修建的? (3)如何评这项水利工程? (4)这项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 三、识读右图,请回答: (1)铜钟是周朝贵族在( )、( )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 (2)右图的编钟共有65件,编成8组,每一组钟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此套编钟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上。能够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其中,下层是( ),用来演奏( );上层是( ),用来演奏( )。( )战国曾侯乙编钟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编钟的音色特点。 (4)编钟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A 5、D 6、C 7、B 8、B 二、(1)都江堰。(2)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岷江流域。(3)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4)灌溉土地了大片农田,是成都平原变成沃野,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仍在发挥着作用。 三、(1)祭祀、宴会。(2)低音区、和声;高音区、旋律。(3)音色清脆洪亮,深沉而柔美;音域宽广浑厚。(4)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标准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说出元谋人距今的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并知道元谋人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2)说出北京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情况。 (3)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及分布特点,了解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4)说出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尝试从体质特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火的使用等方面与北京人进行比较,了解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初步了解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初步了解聚落、氏族、农耕文化的概念。 (2)说出半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半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3)说出河姆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河姆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4)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5)识读“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的分布,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6)说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讲述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知道什么是史实、什么是传说,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并能辨别。 (2)知道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主要活动。 (3)知道禅让制的含义,能说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4)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①了解夏朝建立的背景,说出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夏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②知道国家的含义 ③说出王位世袭制的含义,知道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④说出商汤灭夏和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⑤知道盘庚迁殷的时间及影响。 ⑥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⑦了解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的简要过程。 ⑧简述西周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⑨知道西周灭亡的时间和东周建立的时间。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学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学案北师 大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理位置、防洪灌溉功效及社会价值。 2. 知道神奇编钟的出土的地区,了解其演奏特色。 二、预习导学: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建造者:都江堰是_____时期秦国太守______父子。 2.地点:。 3.构造:都江堰由“______”、“______”、“______”部分组成。 4.功能:和。 5.影响:它代表了我国当时的先进水平,是古代的 结晶。 6.右图古迹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玉垒山麓,风光绮丽, 有“玉垒仙都”的美誉,它的建造是为了纪念() A.秦始皇 B.管仲 C.孔子 D.李冰父子 (二)神奇的编钟 铜钟是周朝贵族在______、______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______。 三、材料探析: 当今,人们赞美都江堰市世界的奇迹,是无坝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 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都江堰。两千 多年的事实证明,都江堰真正体现了“水 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精义……xx年,都 江堰及其附近的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摘自《成都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兼顾灌溉和防洪两项功能?(2)根据材料二,说说都江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四、达标训练: 1.都江堰位于() A.岷江中游 B.长江中游 C.黄河上游 D.珠江下游 2.“深淘滩,低作堰”中的“深淘滩”是指() A.飞沙堰堰顶不可修得太高 B.深淘宝瓶口淤积的沙石 C.凿石马衡量淘滩深浅 D.分水鱼嘴控制内外江水量 3.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国家是() A.楚国 B.秦国 C.吴国 D.魏国 4.在古代,钟是() A.弹拨乐器 B.打击乐器 C.吹奏乐器 D.弦乐乐器 5.1979年,沉睡于地下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曾侯乙编钟那古朴、粗犷的千古绝响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曾侯乙编钟出土于() A.河南二里头 B.河南安阳 C.四川三星堆 D.湖北随县 成长记录(记录成长的点点滴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鼎的图片,设问你知道下面图中的物品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与鼎相关的成语? (同学们回答成语) 教师:你们说得真好!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具有怎样高超工艺?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学习 1.商朝以后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3.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影响? 4.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 探究新知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展示《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图片:学生回答青铜器的发展历程。距今5000—4000年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青铜器用途广泛,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一:种类丰富。

3.相关史事:展示《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图片,指导学生阅读P25页相关史事说一说,青铜器的功能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此时鼎从最初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3.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图片。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二:规模大;四羊方尊——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三:工艺精美。展示三星堆文化代表的《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图片,青铜立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权和王权,是一个集神、巫、王于一体的领袖人物形象。青铜神树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有三枝,共九枝,符合中国古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总结出青铜器特点四:艺术价值高。 4.介绍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教师: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几个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辨认,说出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何时、被谁最早发现的? 2. 展示刻有文字的甲骨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一说甲骨文记载了哪些内容?展示的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朝代的历史?它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造字特点 1.观看视频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2.学生仔细观察,课本27页甲骨文字形举例,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交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同,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

《资源与评价》历史七上参考答案

《资源与评价》七年级上参考答案和提示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D 2.B 3.C 4.C 5.D 6.A 7.C 8.C 9.B 10.D 11.北京人——B、E 元谋人——A 山顶洞人——C、D、F、G 12.(1)A ——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2)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13.要点提示: (1)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2)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没有喝过,根据:那时没有器皿。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11.(1)半坡河姆渡;(2)陕西浙江;(3)粟水稻;(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12.(1)黑陶钵鱼纹彩陶盆;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2)黑陶彩陶。 (3)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饲养家畜,原始畜牧业开始萌芽,另外还经常捕鱼以补充食物,同时也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13.略 14.提示:(1)能种植农作物,自己生产食物。(2)生产工具、农作物的种子。(3)略。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华夏汉黄帝炎帝 7.尧舜禹战争禅让 8.黄帝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传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服。让妻子嫘祖教民养蚕等等。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黄帝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当时农业文化的进步。 9.提示: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0.参照8题,另补充:黄帝领导了两次生存大战,炎帝臣服。炎黄走向联合,世代联姻,占据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11.(1)禅让制(2)只要答出自己的观点,符合客观事实即可。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 1.“人型陶罐”的造型优美,这是一个美丽清秀的小女孩儿,从小女孩儿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人型陶罐”可以装水,人型背部的小口可以灌水,小女孩儿的嘴巴用于出水。 “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瓶身两侧的小环好似人的两只耳朵,瓶口好似帽子,几何形的图案好似人的头发,再看“她”尖尖的下巴,多像人的头部造型啊!“小口尖底瓶”可以用于从河中取水,瓶身两侧的小环可以系上绳子,便于提取。“小口尖底瓶”放入水中时,会发生奇妙的现象:瓶口会微微下沉,水会缓缓流入瓶口,再过一会儿,瓶底下沉,当瓶身垂直于水中时,“小口尖底瓶”就已经灌满了,用绳于提出水面后,就可以背在身上,带回住地。 “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用于盛食物、水或种子,这件陶器精彩之处是盆内的花纹,这是一些神秘的图案,盆内的图案都由几何图形构成,是否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原始的数学思想. 舞蹈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整体造型为大口微敛,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内外壁均施褐彩文饰,疑为大型容器。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踏着节拍,偏偏起舞,有强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2.C 3.(1)图A用途是蒸米饭,此题为想象题,只要能结合当时的生活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图B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题2分,共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一中中考历史复习题 七年级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中考复习题七年级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参考答案] B[09重庆中考]第4题 右图所示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2010·山东临沂)11.2010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泰国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是()B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会通河 [2011·泰安]战国时期,在岷江流域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可谓之‘天府’也。”这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B ) 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2011·莆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A ) A.都江堰 B.通济渠 C.永济渠 D.大运河[2011·南京]“2011中国·都江堰放水节”于4月5日在都江堰渠首隆重开幕。主持修建该水利工程的人是( A ) 李冰 B.贾思勰 C.李春 D.李时珍 [2011·邵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B ) A.灵渠B.都江堰C.白渠D.大运河 [2011·巴彦淖尔]下图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此项工程是( A ) 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 C.赵州桥 D.元朝的运河 [2011·聊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B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 【导语】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两大杰作,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 的智慧和文化。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既是实用工具,又 是主要的礼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 的文字记录形式,是记录商代社会信息的重要遗迹。本文将总结归纳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相关内容,并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 地位和影响。 【主体部分】 一、青铜器 1. 青铜器的起源 青铜器始于华北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最早的青铜器以盂、盆、壶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了包括钟、爵、觥等一系列的礼器,成为上层社会权贵的象征。 2.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采用了“铸、采、凿、施、钉、串”等多种工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铸造工艺,通过采用“失蜡法” 和“双模铸造法”,制作出具有精美纹饰的青铜器。

3. 青铜器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工具,也具有社会象征意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宴会等重要场合,展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势的象征。青铜器也 是古代王权的象征,在政治权力的传承和权威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甲骨文 1.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现 甲骨文起源于商代晚期,是古代神奇的文字系统。它最早发现于今河南郑州的商王朝墓地,后来又陆续在其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 方方面面。 2. 甲骨文的形式与内容 甲骨文大多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形式繁杂,包括卜辞、铭文、商代人名等。它们记录了丰富的信息,如宗庙祭祀、天文地理、农业生产、贸易往来等。甲骨文的出现不仅是古代社会从口头传统向书写传统的 转折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3. 甲骨文的意义与价值 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系统之一,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成就。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还可以进行历史考证和文献挖掘,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重要 的依据。 【个人观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同步练习4 北师大版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自主学习 1.修建都江堰的是秦国蜀郡太守父子。 2.两千多年前的,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3.神奇的编钟是周朝贵族在、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4.湖北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表明了我国多年前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5.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 ①二王庙②分水鱼嘴③石人水尺④飞沙堰⑤宝瓶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6.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音乐是 ( ) A.韶乐 B.钟鼓之乐 C.祭祀礼乐 D.唐乐 基础巩固 7.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 ( ) A.楚国 B.赵国 C.秦国 D.蜀国 8.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的工程是 ( ) A.分水鱼嘴 B.飞沙堰 C.宝瓶口 D.二王庙 9.都江堰水利工程中使江水分流的工程是 ( ) A.分水鱼嘴 B.分洪区 C.内江 D.宝瓶口 10.“天府之国”在今天的 ( ) A.广东 B.四川

C.湖南 D.云南 11.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 ( ) A.青城山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随县编钟 1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反映的是哪项水利工程的作用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 1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是 (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14.下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②消除了岷江水患③修建于春秋时期④灌溉了大片田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编钟最早起源于 ( ) A.夏 B.西周 C.商 D.战国 16.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编钟,出土的省份是 ( ) A.湖南 B.湖北 C.陕西 D.四川 17.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的历史年代是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8.下列关于战国时编钟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是商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B.编钟是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几件铜钟的组合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复习巩固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二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是( ) A、李愧变法 B、吴起变法 C、邹忌改革 D、商鞅变法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都江堰建成后,受益最大的地区是( ) A、江汉平原地区 B、关中地区 C、成都平原地区 D、中原地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出现于(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白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______,它的复制品已在2001年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复制品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 【答案】: 【解析】: 第7题【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县志》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所说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建于何地?(2)材料中所说的水利工程由何人主持修建?修建于何时?(3)根据材料归纳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8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课程标准:以都江堰、曾侯乙编钟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理位置和它的泄洪、灌溉功效,知道李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 视频展示都江堰的运作,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的兴趣和对先民智慧的认识。 欣赏编钟音乐,了解战国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规模浩大的都江堰工程、美妙绝伦的编钟音乐,无不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巨大的创造力、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以及对美的追求。通过学习,加深对祖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认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都江堰和编钟。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2.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通过小测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温故知新。 1.孔子是____的创始人。 思想家:主张:“____”“____”。 教育家:创办____。 记载孔子言论的著作是《____》。 2.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思想领域出现“____”局面,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是____家。 强调刑罚的是____家。 主张“无为而治”的是____家。 新课授课: 第一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环节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黑体字,完成导与练填空。 回答:1. 都江堰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2. 修建人物:李冰父子 3. 修建地点:岷江流域 环节二:教师展示都江堰开凿前后对比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概括都江堰修建原因。 环节三:“七嘴八舌”——学生活动。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都江堰,游客提问回答。 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动画演绎图,更形象地展示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巧夺天工之处。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环节五:练一练 1. 材料解析题P57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初一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试题答案及解析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 【答案】商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可知,故填商朝。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2.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 【答案】商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二子目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中的内容:“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可知,故填商朝。 【考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青铜器的概况和价值。 3.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原始文字可能是( ) A.小篆B.钟鼎文 C.甲骨文D.刻画符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是在刻画符号的基础上形成的。而AB选项又出现在C项之后。D选项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故选D。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4.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二子目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中的内容:“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的代表作,故选B。A选项是商代重要的青铜器之一。C选项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考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青铜器的概况和价值。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0日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周建顺袁伟明 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袁伟明周建顺记录人袁伟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现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5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负责人签名刘华明日期 2013 年 10 月 10日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7日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周建顺袁伟明 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袁伟明周建顺记录人袁伟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学术大师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负责人签名刘华明日期 2013 年 10 月 17日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都江堰教案 北师大版

都江堰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杩槎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 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内容概述: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内容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教学活动建议: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夏商西周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材内容包括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灿烂的文明和先民的智慧。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从传说时代迈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同时,本课也是初中历史第一节文化史内容,学好本课有助于今后文化史的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首先,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历史,这时期的历史课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和传授方法。因此教师采用课前预习、知识竞赛和分组探究的方法,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其次,本课内容浅显,知识琐碎,容易造成学生浮光掠影的感知而缺乏深入。因此教师要在感知基础上引起学生深刻思考和感悟为切入点,层层深入,推动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的思路是:预习自学——知识竞赛——基础梳理——探究思考——主旨升华 — —总结检测,结合本校实际,教师采用了课前预习任务单、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自学完成任务单,知道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和典型代表,知道甲骨文的发现、影响和造字方法。通过知识竞赛,检测预习情况,形成有关夏商周青铜制造业、甲骨文基本史实的知识框架。 通过分组探究,依据实物、文字史料来探讨青铜器的用途和制作、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和意义,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合作探究和解释归纳的能力,感悟文明和先民智慧。 通过主旨升华,让学生将青铜器、甲骨文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考察,认识到青铜器是上古世界文明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形成家国情怀。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必考归纳

精心整理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必考归纳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5、半坡聚落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结构:半地穴式。 一。 3、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 4、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尧舜“禅让”

1、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禅让制) 三、大禹治水 1、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疏导)的方法,治水成 。 三、武王伐纣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时期,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2、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2、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等七国。 3、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2、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特别提示】 导教案不过老师教课的一个辅助,千万不可以完整千篇一律地依照导教案来教课,假如机械使用导教案,讲堂教课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课成 效。 【单元剖析】 (一)第二单元的特色 时段:从公元前 2070—前 221 年 特色: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说明由夏代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期间创建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 会改革,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又促使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华。 (二)第二单元的要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 的侧面相一致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此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花怒放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第 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正文有“家天下”的夏代、商汤灭夏、武王 伐纣三个子目,要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 6 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老百姓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要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 7 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 横三个子目,要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期间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 8 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改革” ,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 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兴起三个子目,要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 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花怒放” ,第 11 课“先民的智慧与创建”,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应了春秋战国期间社会文化的概貌, 此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花怒放、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要点。 第 12 课认识身旁的“历史”也是一堂研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记。过去 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成立的标记,这不过历史的一个“偶合” ,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表达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 现,作为“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记。本课按国家最新宣布的“夏商周 工程年表”的推测,明确提出把“公元前 2070 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 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该以父子相传作为依照。因为推行“禅让”时有 国家,如公元前 2070 年,禹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代,禹先按传统方法 推选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方法来改换继承人;可是,伯益的声威和权 益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相同,国家成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代替汉 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 。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代历史到现在依旧是传说,因为还没有发现文字靠谱的资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并且夏商周三代密切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 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连接点更好。所以,夏代的存在为多半学者所接受。但不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