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先民的聪慧与制造2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先民的聪慧与制造2

第11课先民的聪慧与制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明白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依据示用意,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进程,引导学生把握读图与识图的大体技术,提高空间想像力。

②明白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看和审美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

①搜集有关都江堰和编钟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增强对先民的聪慧与制造的感性熟悉。

②多媒体演示都江堰的运作,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学的爱好和对先民聪慧的熟悉。

③开展利用身旁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的活动,熟悉到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觉,增强探讨、挖掘、研究的爱好,培育开放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明白先秦时期我国人民的庞大制造力,了解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②熟悉都江堰的社会价值,明白得人类进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制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的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教学方式:

谈话法多媒体展现法

教学进程:

导入:

(图片、时事导入法)展现一幅都江堰全景图,并结合“五、12”汶川大地震有关情形导入新课。汶川地震造成都江堰大量衡宇倒塌,千疮百孔,可建于2000连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考验,屹立不倒,制造出一个水利工程不倒的神话。咱们的先民拥有如此的聪慧与制造力,今天就让咱们一起来领略下他们精湛的聪慧和非凡的制造力。——第11课《先民的聪慧与制造》。

教学新课: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同窗们,大伙儿都明白“天府之国”是成都平原的美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气候温和。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流经平原,四季绿水长流不息,孕育那个地址的丰硕矿产。但古代岷江却是一条给人类带来水患的河流。(多媒体录像展现)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江水陡落平川,流速顿减,泥沙沉积,河道淤塞,平原西南地域常常泛滥成灾,而东北却因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浇灌造成干旱。针对如此的情形咱们的先民了发挥了他们的聪慧,修筑了至今2000连年仍然屹立不倒的都江堰,此刻请同窗们带着如此几个问题阅读讲义第一子目的内容。

出示问题:

①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刻?位置在哪?

②都江堰的三个主体部份是什么?别离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为了排涝防旱,那时的统治者决定修定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流域中游,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综合性的防洪浇灌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份组成。在江中修筑的“分水鱼嘴”,是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浇灌,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引水工程,而飞沙堰是溢流排沙工程。

(都江堰的修缮,前人体会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稍作说明,加深明白得都江堰的运作和结构)

师:引导学生看讲义插图和小体字部份,在由学生讨论: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①防洪、浇灌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②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保护了生态平稳,爱惜了自然环境。

③修建进程中积存了体会,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式,代表了那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聪慧。

④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神奇的编钟

教师出示铜钟图片

提问:①铜钟的用途是什么?是怎么演奏的?

②什么是编钟?编钟的神奇性体此刻那里?

教师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

提问①曾侯乙编钟的名称由来和出土地址。

②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说明了什么问题?

编钟的出土,说明了两千连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教师播放编钟音乐。(培育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小结:至今人们还能用它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由于音域宽广,在音乐艺术高度进展的今天,编钟这一古老乐器,仍在音乐王国中占有重腹地位。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非凡成绩——都江堰与编钟。这些成绩是先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聪慧的积存,制造力的表现。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古代文明永久值得咱们中国人自豪和自豪,也鼓励着咱们尽力学习,要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奉献咱们的聪慧与制造。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2。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中国早

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从原始的采集方式引入。 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大国,从距今10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和就曾出土过粮食的化石,让我们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一起来找找原始农业是如何发展的? 大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农作物的种植与发展 (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lei 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试题 一、选择题 1、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2、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白渠 3、都江堰不包括下列哪一部分( ) A. 分水鱼嘴 B. 飞沙堰 C.十里长堤 D.宝瓶口 4、由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8级大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战国时期,该工程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洪、灌溉 B.蓄水、发电 C.航运、旅游 D.养殖、科研 5、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修建于隋唐时期②由李冰主持建造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的游客要去观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你应带他们去 ( ) A.浙江绍兴 B.湖北随州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 A.司母戊鼎 B.整套编钟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8、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由几件铜钟组合而成 B.是一种用来计时的工具 C.音域宽广浑厚 D.表明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二、识读右图,请回答: (1)这是哪一工程的示意图? (2)这一水利工程是在什么时候由谁在哪条河上主持修建的? (3)如何评这项水利工程? (4)这项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 三、识读右图,请回答: (1)铜钟是周朝贵族在( )、( )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 (2)右图的编钟共有65件,编成8组,每一组钟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此套编钟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上。能够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其中,下层是( ),用来演奏( );上层是( ),用来演奏( )。( )战国曾侯乙编钟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编钟的音色特点。 (4)编钟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A 5、D 6、C 7、B 8、B 二、(1)都江堰。(2)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岷江流域。(3)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4)灌溉土地了大片农田,是成都平原变成沃野,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仍在发挥着作用。 三、(1)祭祀、宴会。(2)低音区、和声;高音区、旋律。(3)音色清脆洪亮,深沉而柔美;音域宽广浑厚。(4)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一课时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时期,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其鼎盛时期则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平,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局面,为西 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2、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1、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2、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师:出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进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课件出示: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阅读后请同学们思考: 1、汉初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目标一) 2、如此境况是如何造成的?(目标一) 师:统治者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境况呢?(学生回答) (二)、休养生息政策 师: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 思考: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的措施?(目标二)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中国历史:主要研究中国的历史。 2.世界历史:主要研究世界共同的历史。 3.各国历史: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历史,方式和中国历史相同。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研究各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研究的都是中国历史,所有的时间线都是中国的历史,比如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起止时间和世界历史还有各国历史就都不一样。 4.远古时代:中国的远古时代又叫上古时代,指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之间的历史,也就是从人类出现到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的历史,这段时间没有相关的文字史料记载,所以又叫史前时期,这一时期没有国家,所以社会形态属于原始社会。 5.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又叫社会模式,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最高的社会意识形态。 6.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出现阶级和剥削,奴隶主阶级剥削奴隶阶级,生产

资料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为奴隶主劳动,分配由奴隶主说了算。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消灭阶级和剥削,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其最高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7.生产力: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会逐渐向更高的意识形态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从大约170万年前至大约1万年前结束。 9.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从大约1.8万年前-1万年前开始至大约5000多年前-2000多年前结束。 10.青铜器时代: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大约从夏朝时期开始,历经夏、商、西周、东周、秦、汉15个世纪结束,领先世界。 11.铁器时代: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领先世界,直到今天还在使用铁质产品,没有结束。 12.铝器时代:中国从清代末年开始使用铝器,直到今天还在使用铝制产品,没有结束。铝是英国人戴维于1807年首先发现的,在西方工业革命中广泛应用,清代末年传入中国。 13.从古至今,人们分别用石头、铜、铁、铝大量制造器物。地壳中元素排序是氧、硅、铝、铁、钙,硅和钙是石头的主要成分,含量最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板书反思课后训练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 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 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 称颂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二)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和首要任务 1.【材料展示】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

2.设问: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其首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1)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不行温饱。 (2)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活动设计】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一)何为休养生息?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材料展示】,引导学生知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涵和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提示: 3. 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一中中考历史复习题 七年级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中考复习题七年级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参考答案] B[09重庆中考]第4题 右图所示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2010·山东临沂)11.2010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泰国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是()B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会通河 [2011·泰安]战国时期,在岷江流域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可谓之‘天府’也。”这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B ) 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2011·莆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A ) A.都江堰 B.通济渠 C.永济渠 D.大运河[2011·南京]“2011中国·都江堰放水节”于4月5日在都江堰渠首隆重开幕。主持修建该水利工程的人是( A ) 李冰 B.贾思勰 C.李春 D.李时珍 [2011·邵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B ) A.灵渠B.都江堰C.白渠D.大运河 [2011·巴彦淖尔]下图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此项工程是( A ) 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 C.赵州桥 D.元朝的运河 [2011·聊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B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 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

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教师讲解:材料选自《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当时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内容,讨论一下,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略。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之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300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到的现象。 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解读名词“休养生息”:国家在社会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请学生看大屏幕,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四则史料: 史料一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史料二“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史料三……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史料四农,天下之本……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学生分析归纳出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归纳措施)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士兵还乡,释奴为民,增加农业劳动力。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④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设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生一起总结作用:(1)增加劳动力。(2)减轻人民负担。(3)恢复农业生产。(4)缓和社会矛盾-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播放《文景之治》视频,思考什么是“文景之治”? 请学生看大屏幕,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史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班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认识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同学质疑相结合。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加强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涌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同学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同学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同学观测、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同学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都江堰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都江堰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X。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杩槎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在科技与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成就.让我们走进11课来感受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今年刚一入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干旱,而进入夏秋季节全国各地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从古至今防洪抗旱是政府工作的首要工作,因此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你知道我国有修建了哪些重大水利工程吗? 生:三峡南水北调葛洲坝小浪底等 师: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战国,我们的先民已经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化水害为水利,使人们安居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分层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下列原始居民中,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的是( )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外进行文物展览,你知道展会上展出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主要是什么吗 (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黄陶 3.距今约7 000年,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4.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国先民早已懂得挖井,并过着定居生活。我国远古先民中最早懂得挖井技术的是(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A.农作物的种植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D.打制石器的出现 6.下面是小马同学的作文《想象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的生活》中的片段。请找出不符合史实之处,并加以改正。 早晨,红日东升。一群人从他们的干栏式房子里走出来,房子的四周有用于防护的壕沟。人们开始劳动:他们有的在用石铲收割水稻,有的在喂养家畜(家畜的种类有猪、狗和水牛等),有的在窑场烧制黑陶,还有十几个小伙子在野外打猎,他们手持石斧,正在追赶一头鹿…… 天色愈来愈暗,劳动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留在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已准备好了晚饭,他们吃着米饭,笑谈劳动中的趣事……夜渐深,大家渐渐都回去休息了。 (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3)错误:;改正:。 (4)错误:;改正:。 (5)错误:;改正:。 1.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作业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 1. 下列原始居民中,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的是 ( ) A. 半坡原始居民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2. 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外进行文物展览,你知道展会上展出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主要是什么吗 ( ) A. 彩陶 B. 黑陶 C. 白陶 D. 黄陶 3.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国先民早已懂得挖井,并过着定居生活。我国远古先民中最早懂得挖井技术的是( ) A. 山顶洞人 B. 半坡原始居民 C.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4. 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A. 农作物的种植 B. 家畜饲养的出现 C. 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D. 打制石器的出现 5. 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 距今约170万年 B.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 住着干栏式房子 D. 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6. 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 A. 种植水稻 B.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使用磨制农具 7. 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该工具的主要功能是( )

A. 制陶 B. 耕地 C. 造房 D. 捕鱼 8. 下列图片中的内容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在生活方式上,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是( ) A. 以采集为主 B. 以饲养家畜为主 C. 以狩猎和捕鱼为主 D. 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10.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感受历史的存在。下列两组资料,一组是文物图片资料,一组是复原图片资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组:文物图片资料 图一鱼纹菜陶盆图二半坡出土的纺轮纶 图三河姆渡猪纹陶钵图四稻谷遗存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一课时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时期,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其鼎盛时期则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平,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2、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1、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2、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师:出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进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课件出示: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阅读后请同学们思考: 1、汉初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目标一) 2、如此境况是如何造成的?(目标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二、进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秦亡后,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 西汉的建立 1.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 材料研读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西汉刚刚建立时,是一幅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景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 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提供全面的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信息,盼望对您有用! 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篇一: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20XX1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月=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XX元谋,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人,距今约70—20万年,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存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自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分。已经能够人工取火,过着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XX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的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XX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XX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靠,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依据区域特征制造性地建筑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慧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奇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良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发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GJ,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从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bo〕。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将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X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