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②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腐朽的封建统治

③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2、“德先生”与“赛先生”

(1)“德先生”

①目的:实现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②内涵: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③内容:人民主权、民选政府、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赛先生”

①目的:反对盲从和迷信、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②内涵: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③内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3)地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3、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优胜劣汰,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结合中国国情,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于指导中国革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否定传统文化,认为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中国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进步,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邓小平理论)

4、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因前一次的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⑤并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道路

5、呈现此类特点的原因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②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有个逐渐了解、接受的过程;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于与发展,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

④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6、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朝贡贸易体系崩溃,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7、社会转型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

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四、西学东渐的影响

①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野蛮的侵略以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的基础之上的,既残酷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威胁了民族独立,也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兴建等,也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工业、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甲午战后,随着西方维新思想和进化论的传播。通过《申报》、《时务报》等的宣传下开展了维新变法、八国侵华《辛丑条约》后“民主共和”思想促进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迈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一步。在西方“民主”“科学”的口号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封建旧思想进行较为深刻的批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 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 (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孔子改制考》,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4)谭嗣同:《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维新派康、梁、谭、严,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三.从民国初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1)詹天佑: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2)几个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次年创办《科学》杂志。 (3)在社会科学方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为传播西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和现代文学艺术,做了开拓性工作。譬如陈独秀、胡适等在提倡白话文方面的贡献,又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望道、李达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千古变局”。 2.产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此一思想后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3.目的: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4.实践: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5.评价: ①冲击了保守的观念,促进了西学新知传播和社会观念变革,中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②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③从实践上来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败于日本,渐趋沉寂,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的目的。其思想被维新思想取代。 (二)、进化论的输入(B) 1.背景: ①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②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增,有志之士皆想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2.严复及其《天演论》 ①翻译的时间、内容:1897年,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②作用:进化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天演论》的影响极为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为中国青年所接受,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小结: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表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 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 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柟、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然而,这句话却包含了其中各个西学阶段难以想象的艰难。本文通过西学东渐两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分析了西学之难的原因,然后讨论了近代西学和中学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学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阶段 1.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 明万历九年(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此时的“学”主要为西方的基督教想思想,它成为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载体。与宗教文 化相伴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然而,这些新的事物要想进入天 朝大国的人们的思想却很困难。在当时,“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观念根 深蒂固,百姓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认为中国文化乃世界之典范,外国的思想皆不如己, 于是对利玛窦刊刻的《万国舆图》嗤之以鼻。只有极少数开明者如徐光启等敏锐地觉察到 中国的闭塞与落后。即使在朝廷,西学传播也同样遭到抵制。最可惜的是,国人在拒绝基 督教的同时,也拒绝了渗入其中的科学的种子,这与日本对西学的全面吸纳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西文化初次遭遇时国人的心态,揭示了当 时的国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本能排拒。这种排斥也主要是基于“天 朝上国”的自大思想,国人无法接受西人在历法、数学、工艺等方面技高一筹的现实,所 以“西学中源”仅仅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文化自救的模式。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 经过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出来,西方坚船利炮的 威力也在开明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与第一次西学东渐不同,这次可以说是“打”进来的。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于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一批如《海 国图志》的介绍国外之情的著作相继问世,然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形成中 国近代第一次主动西学的高潮。虽然有些国人知道要改弦更张学习西方以变革图强,但是 华夏民族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开明的人如李鸿章等依然深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于是,“中体西用”取代“西学中源”,依旧构筑了护卫中国 文化的一道坚实防线。可以看出,西学东渐难就难在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维持天朝大 国的尊严。但是往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惰性、惯性,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总是会产生强大 的保守力量来与之相抗衡,所以这次西学东渐也没能引起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 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并没有发生。 二. 西学东渐为何难 1.传统文化之优越 首先是华夏大地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数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巨大的贸易出口,广阔的地理疆域以及悠久厚重的历史使得国人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 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面对西方技术的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放下盲目的自 信和狂傲,但也存在对西方文化威胁的无奈和不安。“西学中源”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暂时回避了中西文化的内在冲突,促进了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思想。“中体西用”却也没有 挣脱天朝中心、华夏文化优越论的窠臼,它以制夷为目的,用传统的体用之辨掩盖了中西 文化的深层隔阂,所以它也仅仅停留在带着某种纠结情感学习西方的阶段,从而影响了对 传统文化的反省考察。中国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国人“放下架子”向西方学习的阻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能透彻入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也必然难及其 精髓。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反映了国人对传统的固守和学习西方的阻力之大,以及一个自古优秀的文明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的历程之艰难、曲折。 2.对西方文化的又爱又恨 另一个方面是国人对于科技来自西方、敌人也是来自西方这么一个情况有一种天然的

高二历史早期的西学东渐1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传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内容;掌握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意义。 2.通过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来华传教历史的学习,掌握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和状况;通过对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作的史实探察,感知早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大量历史信息的冲击,基本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能够正确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相关评价。 3.通过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历史的学习,认识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平等对话是人类交往的正确方式。理解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意识,抛弃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中外交往意识和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学的传入 难点:评价西学东渐 说明: 1.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是在明末。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西学传入是鲜明的特征。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看,对明末知识分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对以后历史发展和对今天现实的警示意义上讲,早期西学东渐也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2.从知识积累上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储备。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看,一是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层次较高,其次是新航路发现、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交叉在一起,头绪比较多。从西学东渐这件事情来看,发生在真正的世界历史出现的时代交叉口,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教学设计] 1.悠久历史联接东西双方---导入新课:回顾历史引导解决什么是西学东渐,不仅导入新课,而且提醒学生关注西学东渐的内容突破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和藩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运用马可波罗这样已经学过的内容又可直接导入传教士来华背景的学习,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 1880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1000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从1881年到1884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1891年10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第三,强化了广学会会刊《万国公报》对维新变法的宣传意识。第四,加大了广学会宣传变法书籍的出版量。《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名著,都是在他主持广学会工作以后出版的。与此同时,他本人加强了对中国上层人物和关键人物的联系与活动。他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翁同稣、孙家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有接触。张之洞资助他以大笔经费,李鸿章对他相当器重,梁启超当过他的中文秘书。甲午战争期间、戊戌变法期间、义和团运动期间,他都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员之间,企图影响政局的发展,结果都未如愿。义和团运动以后,他提出利用山西的赔款银五十万两,在山西开设学堂,讲授中西学问。山西大学堂缘此办成,李提摩太成为这个学堂的首任西学专斋总理。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办学堂,这是首倡,它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的几年,李提摩太往来于上海、太原之间,既负责广学会,又兼管山西大学堂。 历史进入民国以后,李提摩太年事渐高,精力不济,社会活动渐少。1916年他辞去广学会总干事之职,返回英国。1919年去世。李提摩太比较集中传播西学、宣传变法,始于80年代,即他的传教方式发生变化以后。 80年代初,他的变法主张集中地反映在《近事要务》中。《近事要务》连载于从1881年11月12日至1882年1月28日的《万国公报》上,署名’“中西友”。这是短札式的变法提纲,凡98则,每则几十到一二百字,举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以及宗教、道德、外交、立法等涉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有涉及。我们只要列举一些题目,就可以看出其内容之大概了:广集益以振国脉,继制作以比前圣,广善法以助不及,悟水气以尽地利,筹新法以备凶荒,创化食以养余丁,广学校以谋民生,通有无以便民用,查日点以防旱涝,辟草莱以尽地力,究格致以得新界,设报馆以博见闻,广著作以利物我,究水利以救洲荒,兴大工以利万世,辟水谷以救燃眉,尽心思以免劳力,通水陆以便往来,稽各国以求治道,立普试以求贤能,立学会以兴大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1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科学译介研究 背景明末清初是基督教伴随着殖民势力向东方发展的高潮时期,同时也是东西文化开始猛烈碰撞的时期。明末清初也是中西科技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在此期间,从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开始,到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标志的耶稣会士入华传教新阶段,直至“最后的耶稣会士”钱德明在1793年去世的两个多世纪中,随着一批又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科技交流进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书信往来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也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过程:第一阶段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活动中,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那时候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技术思想,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但在从事西方科技知识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也积极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化科学与社会习俗等国情介绍到西方世界去,这就是“中学西传”。就这样,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西方文化与科技,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成为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受熏陶者和接受者,进而又成为向欧洲译介中华文化与科技的传播者。 第二阶段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传教活动进入一个重要转折点。利玛窦为了实现传教意图继续发扬光大他在前期探索和完善的适应性传教路线,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学典籍以适应中国社会,另一方面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作为敲门砖,为此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完成了不少西方科技著作的译述,其代表作就是与徐光启合作完成的《几何原本》。 第三阶段 1687年,五名法国耶稣会士来华,标志者明末清初耶稣会在华传教的二百余年这段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或者分水岭。从1687年至1724年基督教在中国被禁的这段时间里,法国耶稣会士不但在这一时期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中独步天下,而且也促成法国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1687年前来华的传教士呢,对汉学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为了传教出发而对儒家经典的注解,而1687年后大规模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扩大到了其他许多领域,包括历史、民俗、文学、科技、动植物学等等,其广度和深度显然不是此前的来华传教士所能企及的。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出现的原因(只要读科技实现需要的原因即可)。就世界背景而言,到了明末清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催生了其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进而引起了西欧各国对海外商机的探寻,而地理大发现之后激发起来的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热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前往中国。就国内背景而言,从晚明时代开始,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使历史发展呈现出新的情形,晚明的经济、社会、政治、习俗及思想文化都出现了新变化。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

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3)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特点: ①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 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 ③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 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⑤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知识梳理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一、近代政治转型(专制→民主共和)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1843年 2.租界的辟设: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租界华洋杂处的开始小刀会起义 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 5.对租界的认识(结合材料,辩证看待) ?觉醒与抗争 二、近代经济转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背景: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代表: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机器丝厂(广东) 三、近代思想转型 ?思想潮流的演进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①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内容: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③指导运动:洋务运动 ④评价: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2.进化论 ①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 ②书刊:严复的《天演论》 ③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评价: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⑤影响: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孕育了一批有近代 意识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3.共和革命(三民主义) ①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②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④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可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⑤评价: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③民主与科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猛烈冲击了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十八)历史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十八)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24.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D.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5.东汉时期,王符认为当时市场上“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由此可见 A.奢侈品消费导致社会风气恶化B.“重农抑商”观念影响商业发展C.商品贸易发达掠夺了百姓财富D.市场上手工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27.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孙中山意在 A.进行土地革命,走苏俄式社会发展道路B.扶助农工,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严重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对租界的评价 (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 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 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 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 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 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 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 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浅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 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 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旋.律/琴弦.醇.厚/谆.谆告诫埋.怨/隐姓埋.名 B.箴.言/斟.酌拜谒./殚精竭.虑折.本/大打折.扣 C.覆辙./掣.肘寒暄./喧.宾夺主传.记/传.奇小说 D.包庇./媲.美谙.熟/万马齐暗.忖度./度.德量力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王莽新政很像19世纪欧洲才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的那套东西:全国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生产资料(田地)平均分配,这些政令合起来看,就像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棋局,王莽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棋手,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那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当年要是了解到王莽的大棋局,一定为之汗颜。但是,各地豪强纷纷率众起兵,反抗王莽的新政。公元23年,王莽被攻入长安城的起义军杀死,他想要建立一个人人富足的理想社会,可惜到头来只是一个昙花一现。 A.惊天地泣鬼神 B.高瞻远瞩 C.汗颜 D.昙花一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日,长、短途自驾游客大量增加,出现了第一轮的旅游高潮。 B.莫言的作品综合性强,要把它翻译为外文,就要求译者要熟知中国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必须具有相当的翻译水平才能胜任。 C.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水平的高低、作用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宪法和法律赋予职权的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会议效果的好坏。 D.新一屑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宪法,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章鱼似乎对各种器皿嗜好成性,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