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课程标准:

2—1通过数据和实例,了解和说明现阶段世界与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和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2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他们的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2—3了解我国解决PRED问题的宏观对策与具体措施,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2—4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知道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自身和各方面的努力

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一道难解的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加大──围湖垦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洪水灾害”的关系链。直观地展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重矛盾(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酸雨等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发展”这个当代社会的主题下,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却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目前,尽管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还在持续增长。人口问题的表现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在增长过快(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传统观念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少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在人口增长缓慢(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社会负担、整体竞争力下降)。适度的人口增长才不会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

3.资源出现短缺:自然资源指的是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水等)和非可再生资源(煤、石油、矿产资源等)。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不断的获取自然资源。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繁殖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短缺(城市缺水、耕地紧张等)。资源的短缺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4.失去平衡的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史前时代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自然灾害;农业社会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工业社会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三废”污染。环境问题关乎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城市垃圾污染、温室效应等)。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5.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这一特点对自然、

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压力大、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学技术的提高)

6.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很少(分布不均衡、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等)。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等),资源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步伐。

7.环境亮起“黄牌”: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也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人与环境关系日趋紧张)。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和“三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8.“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提高人口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9.应对资源危机:“开源”和“节流”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自西向东、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立法保护(《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行动——树立资源危机、节约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积极尝试生活小发明;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木筷、塑料制品,分类回收垃圾,拒食野生动植物、一水多用等)。

10.重建我们的家园: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内容),具体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地区,开展大规模防护林工程建设。如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治荒漠化,大力开展治沙工作,创造了生物固沙等成功治沙经验。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环境污染治理:治理水、大气污染等;制定和颁布环保法律(《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行动——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培养环保责任意识,学会依法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环境卫士如爱护花草树木、以乘公交车为荣、不焚烧废弃物等)

1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了协调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

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

1.人权的足迹:在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后的几个世纪以来,各国为争取人权而斗争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写入“天赋人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天赋人权”第一次进入了国家根本大法;1948年联大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人享有充分的人权任重而道远。2.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人权事业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时期,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发展的里程表明: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兴衰。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3.人权,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非法剥夺或转让的权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这些权利,无论其在民族、种族、年龄、性别、职业、语言、宗教、政治见解、社会出身、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等方面有何差异。人权可以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国家对人权负有尊重、保护和促进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

4.国家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根据宪法和法律,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产生各级行政机关(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一般把国家机关称为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民主决策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为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6.守望公共家园: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人人都能行使自己的权利——选举权(年满18周岁)、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揭发检举权等;我们行使权利有多种有效渠道和形式——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以至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合乎法律程序)。

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

7.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其权威来自人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等。普通法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

8.我是中国公民:依据我国宪法,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国公民,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由法律加以确定。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9.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生活在法治国家,任何公民在享有权利和自由时都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和他人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法律对特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保护,也是法律对公民平等权利的维护。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尺码,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注

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

★课程标准

1.4—1: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4—2: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

3.4—3: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概括当前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4.4—5: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

1.“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生产的目的主要用于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被称为自

然经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则被称为商品经济。在现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主要由市场来调节时,就形成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号,就像“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地改变他们的计划,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地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经济健康的发展。

2.“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公共设施等),有些经济行为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毒品、枪支等),以及市场调节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行)。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3.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不仅表现在资源可以在不同行业中进行分配,同时还表现在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流动。在我国,发展区域经济时,应首先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使得优势互补。如“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而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西部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增加西部就业;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等。对东部而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4.角色与选择: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将会扮演着诸如消费者、劳动者或经营者等不同的角色,但都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这样人们的生活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权利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或购买商品时享有自主选择权、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等;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提请有关仲裁部门进行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每年3月15日即3·15 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投诉电话——12315等)。作为劳动者应懂得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就业必须敬业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提倡敬业精神。作为经营者既要守法——依法经营,又要具有创业的智慧和精神,还要有良好道德品质(诚信)。作为青少年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确勇敢的面对选择(维权、诚信、敬业、择业、就业、创业等)。

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

5.科学技术的力量:综观人类经济发展史,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科技的进步又会推动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并且其决定性作用更加显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是密切相关的——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详情见图册)都推动着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在当代世界掌握着科技,就可以立足于竞争,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

6.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类经济发展史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以土地为主要资源,关键是对劳动力的占有和支配)、工业经济时代(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对资金的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取决于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知识经济应运而生于20世纪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指的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知识作为经济资源相比较于农业和工业时代的生产要素具有显著的优点:①具有无限性,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明创造出来②具有快捷性,其更新的速度非常快③具有巨大的波及性,每一项新的发明可以惠及全人类,便于传播和处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杠杆;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掌握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将决定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文明程度的高低。我国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7.学习型社会:知识就是力量,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学习成为一种必需。同时教育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教育观念的改变——注重学习的知识和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手段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络的发展。

在人人必须学习,事事都要学习、处处皆可学习,时时都能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树立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三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8.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伴随着商品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平等精神(市场交易中遵循的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伴随着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伴随着对保证市场经济运行规范的适应和遵守(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并增强法制观念)而产生的法治精神。

9.伴随科技进步:科技推动着物质文明,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科技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神灵造人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影响);科技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竞争、效益、发展,环保等);科技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科技丰富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10.“君子厚德载物”: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刺激着人们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三废问题的产生等)。

科技之光的阴影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核武的威胁、克隆技术的滥用、网络犯罪等的发生)。市场自身的弱点与科技成果的滥用,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就会使一些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物质利益原则的滥用导致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的发生。“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选择。

11.三次科技革命:

1. 三次科技革命对工业的影响比较表

2.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所处时期及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

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统治末期,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且很快失败。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我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交流。另一方面,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

课程标准:

5--1: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进行交往的事例,从多样和快捷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中,领会社会信息化的意义。

5—2:列举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的实例,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5—4:列举某些重要国际组织,知道它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5: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课聚焦经济全球化

1.“天涯若比邻”: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当代社会生活。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出现,大大缩短人们往来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变小”;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成为与物资同等重要的资源,互联网和数字通讯促使人类的交流无限拓展像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信息技术发展根本改变了人们时空观念,学习、交往和生活的方式。

2.“国籍模糊”的生产和消费: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今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掌握了全世界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化。跨国公司的投资和贸易网络将世界经济编织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和

人类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但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网络安全等)。面对全球化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需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共同奉献其智慧,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社会。

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

4.在多极化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在当今国际社会中,除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外,俄罗斯、日本、中国等都凭借着各自的优势在参与国际事物中积极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并对世界格局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多极化的进程中一些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如欧盟——源于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它从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此后欧盟扩充和完善了共同的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签署欧洲宪法,不断扩大规模。目前欧盟是世界一体化程度中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并在国际事务中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表明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这一趋势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有利于遏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5.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6月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并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这一天成为联合国诞生日。目前联合国已拥有191个会员国。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在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目前随着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维护和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积极为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前身是1948年生效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基本职能是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的贸易争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贸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XX年12月11日中国接纳为世贸组织成员,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更重大的责任和挑战。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7.多彩的世界: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人们更加珍视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也促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和国家中,民族文化保持得更加完整和丰富。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8.文化的交融与选择: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相互的交融可以促进彼此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各自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9.世界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当代人倍加珍惜和爱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76年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公认的遗产进行保护。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也成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倍加珍重和保护,才能迎接文化发展上的挑战。目前我国是拥有20项世界遗产以上4个国家之一,作为世界遗产大国,要认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中国认识世界,让世界了解魅力中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xx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以课本为依托,紧扣知识要点和历史课程标准,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2.掌握并熟悉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历史认识。 3.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历史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内容: 八年级下册五、六、七单元,九年级一、五单元。 三:复习思路与具体安排: 根据时间,按照三个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2月16日——4月调考)此阶段是学生全面了解书本知识点的时期,所以非常重要,这一时期关键要做的就是依据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梳理基础知识,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复习过程力争做到系统和全面。同时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的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我校学生实际,采取的主要复习方式为“练、评、讲”。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全球性的震荡1课时第二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1课时民族复兴的新道路1课时万众一心的抗日战 争1课时第三周新中国的诞生1课时《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1课时第四周《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战后世界新格局1课时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课时第五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课时第六周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第七周生活在国际社会1课时综合测试1课时第八周四月调

考模拟训练3课时第二阶段:专题复习(4月调考——5月20日左右)通过前一阶段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基础知识,但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不够清晰,所以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成专题,进行系统性的专题复习了。 例如:可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专题:列强侵华史(1840-1945年);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1840-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史(1949-至今)。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0世纪20-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两次工业革命前后经济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国际关系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世界格局新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 探索)世界科技发展史(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阶段:仿真演练(5月21日——中考)这一时期,考点基本清晰,但仍需探索命题趋势,了解试卷结构,熟悉考试题型,掌握解题技巧,调整心理心态。所以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四套试卷(元月调考卷、样题、四月调考卷、五月卷),注意题型、题量、难度,并掌握命题者的思路。然后将四套试卷裁剪,拼接,变形,反复多次给学生训练,掌握答案,人人过关。 最后临考前,指导学生考场发挥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做到学有所获。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1、我的家在哪里P4 (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社区中生活 P7 2、乡村和城市P9 (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

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 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历史与社会_浙教版九年级全册复习提纲大全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对照考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2、冷战: 、、、 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苏联解体:1991年。 二:共和国风雨历程 巩固新生政权(6个措施) 三大措施 抗美援朝(1950.10)主因:保家卫国朝鲜战争(1950—1953)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意义: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推翻 土 地改革 (1952 )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结果: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开始标 志 1946年“铁幕”演说 ————开始序幕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 ————重要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华约”的建立 时间:1949年4月 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 “北约”的建立 时间:1955年5月 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 私有公有 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社 会主 义制度 基本建立一五计划 主要成就 重工业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局限:国民经济中重轻工业比例失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1956 时间:1953-1957年 鞍山钢铁公司汽车、喷气式飞机交通运输业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失 误与挫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表现: 农业:结果:“浮夸风” 工业:全民“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吃大锅饭和集体劳动(损害群众利益,挫伤积极性) 原因:错误估计阶级斗争的形势,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被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表现: “破四旧” 大字报批斗会 评价:政治、经济、文化 启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跃进”影响: 1)自然环境:毁林炼钢和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 2)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人们思想方面: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

新人教版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6课多样的地形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的上层有一软流层,岩浆就是从这里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表的,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2.陆地地形的五种形态: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高原——海拔很高,但也比较平坦或起伏不大。 山地——海拔很高,地表起伏很大。 丘陵——地表起伏不大,海拔不高。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山地、丘陵和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3.海拔是指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底地形种类:大陆架; 大陆坡;洋盆;海沟(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海岭。 4.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1)、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2)、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 (3)、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4)、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5)、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第7课地形的变化 1.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动力来源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根本原因。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A.褶皱——地球内部的巨大力量,使原先水平的岩层渐渐发生弯曲的现象。 B.断层—地层有时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扭曲,会发生断裂。沿着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上下或左右的移动。 褶皱和断层都会形成高低起伏的山地。 C.火山海底的火山喷发后露出海面形成海岛, 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D.地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使岩层发生突然断裂而形成的。 震级—某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1~2级无感地震,3~4级会有一定的感觉,5~6级有明显的震感,7级以上为严重的破环性地震。 烈度—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见书中列举。 两大地震火山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3.外力作用的来源为:阳光、风、河流、海洋、生物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地形的能力越来越大,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例:填平洼地、削低高地、开梯田、开矿山等等。 第8课海陆变迁 1.海洋与陆地是会相互变化的。(沧海桑田) 2.海底的扩张的证据: 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是对称的:越靠近海岭的岩层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的岩层年龄越大。这就表明海岭两侧的地壳正在缓慢的向大陆方向推移扩张。 移动的大洋板块在碰到大陆板块时,会俯冲入大陆板块底下,这样在海洋里就形成海沟和岛屿,在陆地上形成高原和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4.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分布: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处,是火山与地震的多发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第一课海洋水与陆地水 1.水圈——地球上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各种水体,在地球表层相互沟通,形成一个厚薄不一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组成: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雪水、生物体内的水分。 2.咸水和淡水:全球咸水占97.47% ,淡水占2.53% 3.海洋的深度和储水总量: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储水总量13.38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96.5%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 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 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 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 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 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 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 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 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 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些 创造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句话来概括其中的道理?(D)A密切联系群众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一)(2017-10-9)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 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 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 2.新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2.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表现:①改称呼: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② 青年争取婚姻自由;③妇女地位提高: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历史与社会》中考知识点梳理.

《历史与社会》第二篇我们传承的的文明 一、知识梳理 ㈠冲破思想的牢笼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什么时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冲击什么宗教(或思想)?提倡什么精神? 2.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是哪国人?代表作是什么? 3.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至少写出两部) 4.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如何?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 5.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是谁?提出的什么学说(主张)? 6.列举近代科学诞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7.启蒙运动发生在什么时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 8.启蒙运动的旗手是谁?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什么文件与他的观点相一致? 9.启蒙运动批判什么,宣扬什么?它对什么战争和什么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0.德国宗教改革的时间、代表人物及主张? ㈡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作用 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个朝代?受谁派遣?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3.中非航路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 4.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5.在海上探险方面欧洲哪两个国家走在了最前面? 6.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后,西方殖民者犯下了哪些罪行? 7.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它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㈢概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过程、性质和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标志)是什么?导火线又是什么?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 5.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有关的著名文件分别是什么? 6.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被处死的国王分别是谁?

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复习三

复习卷二B 一、选择题(32分) 1.生命是宝贵的,守住生命,才能追求人生幸福。下列关于守护生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守护生命就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②守护生命就不能有任何探索的行为 ③守护生命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 ④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018年8月雅加达亚运会,孙杨以1分45秒43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自由泳史上“金满贯”的第一人。随后在颁奖升国旗时,因为悬挂国旗的横杆断裂,国旗居然掉落摔在了地上。孙杨立即跑下领奖台,要求重新来一次。孙杨的做法是() ①将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利益②引起关注,抬高知名度 ③维护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表现④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②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网络谣言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④网上谣言太多,我们不要相信任何网络信息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斯坦福大学博士邓亚光,拒绝多家美国公司邀请回到宜昌。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癌细胞磁捕仪,实现他“最早抓捕癌细胞”的“中国梦”。启示我们 ①中国的成就,离不开劳动者们的辛勤劳动②只有依靠科研专家才能实现“中国梦” ③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扬实干精神④珍惜现在学习机会,担负历史重任 A.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至少成为一个博物馆的志愿者 ③热爱劳动,爱岗敬业④年满十八周岁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世纪以前,由于地理上的阻隔,中国和西方国家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往,……16世纪以后,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汹涌地向东方泛滥,……而封建中国就成为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觎目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16世纪后打破“地理阻隔”的历史事件是 A. 玄奘西行 B. 郑和下西洋 C. 新航路的开辟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7.“封建中国就成为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觎目标”的原因不包括 A.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B. 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经济迅速发展 C.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D. 中国专制皇权加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自《爸爸去哪儿》这一亲子节目播出以来,激起了一波旅游热,我们也来扮演一次拍摄组,去感受和了解我国各具特色的几大地理区域吧。完成下列小题。 8.第一站:北方地区——北京。能反映出老北京人们日常生活及文化传统的建筑是() A. 紫禁城 B. 四合院 C. “鸟巢” D. 天安门 9.第二站:西北地区——乌鲁木齐。下列关于乌鲁木齐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经济中心②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③我国对外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④我国的文化中心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0:10 编辑 优质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周虹 一、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用地图呈现国际关系的图景,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确东西方对峙的区域分布的同时,熟悉现代世界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 二、课标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与地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多角度探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特点,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当今国际大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概括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列举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

点,解释“冷战”的含义。3.运用材料分析“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2.通过读图比较与材料分析,初步具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2.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突破方案:“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该部分内容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借助更多的地图、漫画等图片资料来直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 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 )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 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⑵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⑷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 C 2. D 3. C 4. D 5.A 6.B 7.C 8. C 9.A 10.(1)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2)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冷战”全面展开。11.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距离,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收回苏伊士运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 C 2. C 3. A 4. B 5. C 6. B 7. A 8. B 9.(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土地改革。 (2)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0.朝鲜战争。第二问答案略。1 1.(1)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 C 2. C 3. B 4. A 5.D 6.A 7.B 8.B 9.(1)C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 lO.(1)澳门。中国。(2)“他们”指葡萄牙殖民者。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1 999年12月,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1.(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美国总统访华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1)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这次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3)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些都表明中国综合实力增强。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 A 2. B 3. D 4. A 5. B 6.B 7.C 8. A 9.D 10.(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1%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量的20. 8%,人均国民生产总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 以课本为依托,紧扣知识要点和历史课程标准,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2. 掌握并熟悉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历史认识。 3. 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历史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内容: 八年级下册五、六、七单元,九年级一、五单元。 三:复习思路与具体安排: 根据时间,按照三个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2月16日——4月调考)此阶段是学生全面了解书本知识点的时期,所以非常重要,这一时期关键要做的就是依据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梳理基础知识,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复习过程力争做到系统和全面。同时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的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我校学生实际,采取的主要复习方式为“练、评、讲”。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全球性的震荡 1课时第二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1课时民族复兴的新道路1课时万众一心的抗日战

争1课时第三周新中国的诞生1课时《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 1课时第四周《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战后世界新格局1课时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课时第五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课时第六周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 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第七周生活在国际社会1课时综合测试 1课时第八周四月调考模拟训练3课时第二阶段:专题复习(4月调考——5月20日左右)通过前一阶段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基础知识,但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不够清晰,所以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成专题,进行系统性的专题复习了。 例如:可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专题:列强侵华史(1840-1945年);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1840-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史(1949-至今)。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0世纪20-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两次工业革命前后经济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国际关系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世界格局新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

word完整版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 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3 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 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 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 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大杂居、小聚居”;有利于各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第二课山川秀美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九年级下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九年级下 册答案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 C 2. D 3. C 4. D 5.A 6.B 7.C 8. C 9.A10.(1)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2)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冷战”全面展开。11.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距离,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收回苏伊士运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 C 2. C 3. A 4. B 5. C 6. B 7. A 8. B9.(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土地改革。 (2)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0.朝鲜战争。第二问答案略。1 1.(1)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 C 2. C 3. B 4. A 5.D 6.A 7.B 8.B 9.(1)C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 lO.(1)澳门。中国。(2)“他们”指葡萄牙殖民者。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1 999年12月,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1.(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美国总统访华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1)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这次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3)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些都表明中国综合实力增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