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劝学(节选)》导学案2(教师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劝学(节选)》导学案2(教师版)

《劝学(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预习案

一、整体感知文章

1.内容感知

(1)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2)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第二课时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劝.学劝勉、鼓励

(2)学不可以已.停止

(3)木直中.绳合乎

(4)虽有槁暴

..晒干

(5)金就砺

...则利金:金属就:靠近砺:磨刀石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检查、省察

(7)而闻者彰.清楚

(8)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宏大

(9)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10)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1)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12)而绝.江河横渡

(13)风雨兴.焉兴起

(14)无以至

...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到达

(15)锲.而不舍用刀雕名词刻

(16)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词辨析

四.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用心一也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7)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8)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9)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10)其曲中规曲: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五.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终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绝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望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六、文言虚词

A、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

(2)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关系

(3)登高而招表修饰关系

(4)顺风而呼表修饰关系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

(6)锲而不舍表假设关系。

(7)而取之于蓝表转折关系。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

(9)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

B、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C、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6)无以至千里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八.翻译句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九、积累成语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三课时

一、检查翻译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

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提示: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提示: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巩固训练

一、夯实基础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óu)

B.须臾.(yú) 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

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而不舍(qì)

解析:(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虽有槁暴. (晒) ②輮.以为轮 (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 (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 (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 (走路)

⑦筋骨之强. (强壮) ⑧而绝.江河 (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 (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解析:.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ACD属于名---状 B 名---动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C.君子博学

..者

..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5、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C)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析:C矣:句末语气词(A.“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B.假舟楫者,表示“……的人”、“……的事物”不复挺者,——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8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B.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名师导学案 一、导学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学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荀子》共二十卷,共32篇,是荀子及其门人的著作的合集。提倡论,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文的进一步成熟。其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句,又善用。 2.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其曲中()规槁暴()輮()使之然也金就砺()则利 参省()跂()而望舟楫() 跬步()埃()土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冰,水为之 (3)木直中绳(4)金就砺则利 (5)吾尝跂而望矣(6)假舟楫者 (7)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4.指出并解释下面句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1)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輮以为轮 5.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文言实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5课劝学(节选) 本课话题——坚持 一、从课文中积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及工作上,只有具备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下去,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并取得成功。 二、从生活中积累 河蚌忍受了砂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历练,坚持不懈,终于炼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坚持梦想,努力拼搏,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三、从历史中积累 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从平民到总统,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竞选失败,他承受了一句又一句的冷嘲热讽,他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磨难,但他都坚持了下来。面对讥讽,面对挫折,他坦然,是鞋匠的儿子又怎么样,他坚持到了最后。坚持使林肯成为世上风云人物,坚持使他从平民蜕变成总统,可见,坚持可以铸就成功的人生。 一、作者简介 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二、背景回放 改变本性,积善成德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首先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相关知识

2021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 劝学(节选)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劝学(节选)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 解析)粤教版必修4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 ..轮 B.学不可以 ..已 C.假.舆马者 D.而绝江河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步. 步. 余马于兰皋兮 D .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 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 得无衰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取之于.蓝②寒于.水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 .荆州之民附操者。 二、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劝学》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4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劝学》说课稿粤教版必修4 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第一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观点。网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网 我们学习《劝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 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 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 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 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 《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学

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 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 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 《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 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 1. 扩大文章主题。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 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棋王(节选)》优教导学案(教师版)

《棋王(节选)》优教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约客》一诗。 2.读: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蕴含的象征意义。 3.写: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一个人物。 4.练:学习运用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 约客①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②家家雨③,青草池塘处处蛙④。 有约⑤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⑥。 注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⑤有约:邀约友人。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阿城,本名钟阿城,四川江津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文革”后,作者重返北京。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阿城原是一位画家,在1984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说《棋王》。这部作品和阿城随后一气写下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

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无论在主题意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通常的知青小说有很大不同。阿城无意去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平和述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课文中写王一生独自一人跟九个棋手下盲棋,并战而胜之,使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 2.文体知识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们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①攥.起大手(zuàn) ②抻.面(chēn) ③搀. 扶(chān) ④蝙.蝠(biān) ⑤滞.气(zhì) ⑥园囿. (yòu) ⑦樵.夫(qiáo) ⑧黏.液(nián) ⑨半晌. (shǎnɡ) (2)多音字 ①兴⎩⎨⎧ 兴.奋xīnɡ兴.高采烈xìnɡ ②攒⎩⎨⎧ 攒.动cuán 攒.钱zǎn ③荷⎩⎨⎧ 荷.锄hè荷.花hé ④钻⎩⎨⎧ 钻.营zuān 电钻.zuàn ⑤噱⎩⎨⎧ 发噱.xué可发一噱.jué ⑥和⎩⎪⎨⎪⎧ 和.棋hé和.面huó和 .稀泥huò和.诗hè和.牌hú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劝学(节选)》导学案2(教师版)

《劝学(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预习案 一、整体感知文章 1.内容感知

(1)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2)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第二课时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劝.学劝勉、鼓励 (2)学不可以已.停止 (3)木直中.绳合乎 (4)虽有槁暴 ..晒干 (5)金就砺 ...则利金:金属就:靠近砺:磨刀石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检查、省察 (7)而闻者彰.清楚 (8)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宏大 (9)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10)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1)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12)而绝.江河横渡 (13)风雨兴.焉兴起 (14)无以至 ...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到达 (15)锲.而不舍用刀雕名词刻 (16)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4.11 劝学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劝学 学习重点 1.记:背诵本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学问,背诵荀子名句。 2.读: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写: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4.练:把握文言文的句读技巧。 一、诵记名言警句 荀子名句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劝学多思箴言 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惜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准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二、了解文学常识 作者及背景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训练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同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受着划时代的变革。很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动身,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主见,并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见,批判别人,毁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制服自然,应当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概浑厚,多用排比和比方,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已由语录体进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著作收入《荀子》中。《荀子》共二十卷,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写下的鼓舞学习的箴言。 三、夯实基础学问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①木直中.绳(zhònɡ)②以为轮(róu) ③金就砺.则利(lì) ④参省.乎己(xǐnɡ) ⑤须臾.(yú) ⑥舆.马(yú) ⑦蛟.龙(jiāo) ⑧跬.步(kuǐ) ⑨骐骥.(jì) ⑩驽.马(nú) ⑪金石可镂.(lòu) ⑫蛇鳝.(shàn) (2)多音字 ①省 ⎩⎪ ⎨ ⎪⎧反省.(xǐnɡ) 省.会(shěnɡ) ②暴 ⎩⎪ ⎨ ⎪⎧槁暴.(pù) 暴.力(bào)

《劝学》学案(第一、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劝学》学案(第一、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背诵。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 【自主学习】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 中()舆()有()槁暴()砺() 参省()须臾()跂()楫生()跬()骐骥()驽()锲()镂()蟮()螯() 3.熟读课文1-2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虽有槁暴: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輮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合作探究】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____ 学习的意义:__________比喻 【课堂果检测】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 劝学: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 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 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高一语文学案课题:劝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4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重要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论证论点的方法:比喻对比 重点、难点 1、词句知识的理解与归纳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研读翻译课文。 2、讨论、分析比较、诵读 一、复习导入:检查课后学习情况。 1、齐读课文 2、默写易错字: 槁暴须臾舟楫跬步驽马蛇鳝蛟龙板演 默写 跂而望假與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輮以为轮 二、研习新课。 (一)、研习一、二两段 1、齐读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疏

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通文意。要求: 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 (1)小声朗读,读准字音, 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查 读准节奏。 其自读情况。(2)看注释,弄通文意。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基础上,补充归纳1、2两个小 (3)圈画重点,标出难点。 节的知识点。 (1)重点字词。 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 木受绳则直。受,经过;绳,名词用作动词,用线量 (2)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见识。2、自主学习结束后, (3)词类活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题,向其他同学求助。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弧度,曲度 ③輮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烤使之弯曲 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绳,名词用作动词; 直、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 (4)古今异义词 ① 劝学:古:劝勉,鼓励;今:说服劝解 ② 輮以为轮:古,“以之为”把它变成;今:认为 ③ 金就砺则利。古,泛指金属制的刀斧;今,指稀有金属黄金。 (5)特殊句式 ①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状语后置句 4、问题探究 (1)开头一段在文章有和作用?交流、讨论 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意在强调: ① 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 ② 对待学习应该才去的态度和方法。 (2)第二段是如何论证学习在人的改造提升中的重要性的? 比喻论证。用“青”“冰”“木”“金”的比喻说明客观事

高中语文必修4劝学(2)

劝学(2)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问题讨论: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劝学(节选)》教案2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附:《劝学》作者是____,名____,字卿,_____末期赵国人,先秦____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课文诵读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附:1.写出下列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舟楫 jí跬步 kuǐ驽马nú锲而不舍 qiè骐骥 jì跂qì 靛青 diàn 木直中绳zhòng 蛟龙jiāo 槁暴gǎo 二螯áo 金石可镂 lòu 2.各段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第一段:①已②有③就④;第二段:①跂②致③绝④假;第三段: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3.教师作朗读提示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2—3名学生读,师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劝学》学习指导

《劝学》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文言实词和“一、者、而”等文言虚词。 2、掌握多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会理解运用本文的修辞手法。 4、个性化审视评价荀子作品所提出的见解。 5、借鉴古代学者关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的论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点概括】 1、整体感知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本文第一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要,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第二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接着用“跂而望焉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和跋涉这类常有的生活经历,阐明利用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第三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先说积累要坚持不懈,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很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能否成功,差别在于“不舍”和“舍”。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材定位】 《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试题5180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 试题 2019.09 1,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③丈夫不耕 ④能谤讥于市朝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⑥宿将爪牙,若李广⑦宫女左右莫不私王⑧牺牲玉帛⑨金就砺则利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 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B. ①/②③⑤⑨/ ⑧⑩/④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 D. 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 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 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金就砺则利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輮以为轮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吾尝题乎是。 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 ①④/②⑤⑥⑦/③ B. ①③④/②⑥/⑤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③④/②⑤⑥⑦5,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劝学 A. 尽消失快功绩 劝说 B. 到达隔断猛烈功劳 勉励 C. 到达横渡强成绩 勉励 D. 得到渡过锐利成绩 鼓励 6,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7,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 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高中语文粤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下)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含解析

15 劝学(节选)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了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历练,坚持不懈,终于炼成了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都是虚幻,唯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坚持梦想,努力拼搏,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

【课内挖掘】 1.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才则不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2.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报之一笑,也可能嗤之以鼻。他们可能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说: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专一”了吗?如果做到这些,你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了。 [写作运用]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学以致用”“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写作话题中。 【课外运用】 示例一: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5课劝学(节选)测试 题 2019.9 1,晁错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优选)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1课劝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劝学 ◎ 第11课《劝学》 ◎ 第12课《师说》 ◎ 第13课《与高司谏书》 ◎ 第14课《原君》

第11课劝学 本课话题——积累 一、从课本中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古今中外,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先积累后创造的过程。 二、从历史中积累 1.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尔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当有人打开他那布口袋细看时,发现里面纸条上写的全都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2.元末明初陶宗仪是江苏松江的一位乡村教师。《明史》上记载,他教学之暇,耕耘农田,小憩的时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摘下的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几十个。一天,他让学生们把那些瓮都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看到的长达30卷的《辍耕录》。 三、从生活中积累 他从来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黝黑的皮肤,面颊上深深的沟壑,都是时间在他身上走过留下的痕迹,都是在农田里,阳光给他做下的记号。他就是那个笑容和蔼而亲切的“杂交水稻之父”,当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时,他从容地应对:“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在那一刻,他就是人生的赢家,是的,他战胜了风吹雨打,他用他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用他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经验,终于成为了一位坚韧而朴实的——人生的赢家。人生是一场用时间来决胜的游戏,所谓的“人生的赢家”,即是那些拥有坚韧意志,积累起一片片时间碎片的人。 四、从名言中积累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1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闪烁·闪耀 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刃厂工人。职业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 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

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