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齐志军老师灌顶传法开示

齐志军老师灌顶传法开示

齐志军老师灌顶传法开示

问:我们什么时候度众生,是成就以后度众生吗?

师答:我明白了,你的问题在于个人修行和度众生的时间发生了冲突,也就是说对度众生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对个人修行的概念怎么理解。

咱们就这两个概念说第一义,也就是究竟义。究竟义没有个人和修行,本来无我。究竟义讲度众生,度众生就是断尘沙惑,断尘沙惑就是度众生。离开向外度众生,没有向内的尘沙惑可断;离开向内断尘沙惑,其实本无众生可度。它就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八地以前起个假名叫度众生,你劝俩人信佛了就是度众生吗?不是那回事。他要与佛法有缘才行,没有缘,他是你的父母你也劝不动。连地藏菩萨都劝不动他母亲信佛,你能办到吗?当然这个缘里面有你这个假我,如此而已。那叫度众生吗?真的度众生就是断尘沙惑,就是最后的微细惑。

《楞严经》上说“希更审除微细惑”,下面紧接着就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不是度众生吗?“希更审除微细惑”和“五浊恶世誓先入”《楞严经》里是在一块写的,它是同一回事,这是究竟义。

如果是借用一下度众生这个词,把佛法对于降伏人心、祥和社会这些作用说成是度众生,当然你也可以借来一用,但这是方便说,不是究竟义。佛法只是佛法,佛法的根本价值在于解脱道。

佛法之所以入世间,是为了让众生也领悟。佛菩萨入世,没有说那是正入,说的是倒行逆施,佛教就是这么说的。但这句话没我说的这么难听,他说是倒驾慈航,没说正驾慈航。‘正’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这才是佛法。

所以说,度众生跟断微细惑是同一回事,不矛盾,人们往往理解成两回事。也可以说成两回事,但那是方便说。为什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能理解到哪,就跟你说到哪,不能说过头,说过头是错的。因为《大宝积经》上说了四种菩萨谬,其中之一是,“为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甚深法就是第一义,谬误就是你说错法了,他不懂,你别跟他说。我们现在这么说,是因为大家能听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这么说就是错的。所以你们不能光记我的答案,因为换一个人群,这种说法就不对了,那就是谬误。所以说不能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不能立功、立德、立言,佛法无言,无功德可言,更不立言。

我没有正面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没有回答你怎样解决这个时间冲突,就这两个事跟你说完了,它本来就是一回事。

=========================

问:我还没有开始修心中心法,正在修六字大明咒,有个问题

请教齐老师,那个意念是------ ?
师答:不抓意念。

问:那个意念是放在------?
师答:不理它,什么意念都不管,只管咒语。

问:没有定在一点上?
师答:我让你只管咒语,就是为了对治你那个定在一点上的事。发现了它定在了一点,都对治掉,不要它。

=========================

问:那个咒语有没有经过脑海,嘴巴念------ ?

师答:咒语没有地方可经过,最好的状态是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只有咒语了。本来无我,你还要经过我,我更要去度我,哪里有我可度啊。

我们心中心法,是直接来的,中间不夹、不多。这已经是方便了,不要说六字明,就是六印一咒也是方便。再打妄想说“心中心法的前行是六字明”,心中心法没有前行。六字明是灌顶以前可以修,但并不是心中心法的前行。可以直接修心中心法,甚至可以不修心中心法,直接打开本来的,但是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闻法即悟,就像刚才有人说,我明白了,修什么法呀,不折腾人吗?然后再从各个方面试试他是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那他就不用修法了,就这么简单。要是假的当然不行,现在狂人也多,有假的。是真的,连这都是多余的,你还在这里头找点啥呀,没事别多找事。现在是闲事多,不是闲事少。当然也有故意加事的,因为你本来事多,并且喜欢事多。你既然喜欢,我就再给你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佛法,把别的事给冲淡了。这就叫“抽钉拔楔”。原来的妄想执着就像墙上的钉子,很牢固,拔不掉,怎么办?再来一个。好了,松了,把原来的那个拿出来了。后打进去的那个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一样拔出来,这是《金刚经》说的。

佛法并没有立言,也没有立字,立是世间法。但并不是说排除了立,有时为了顺应世间的必要,也要立,但别认为这是究竟。

我们现在虽然明白了什么是佛法,但还是做不到。当然,做到不就成就了吗。做不到学着做,学证道、证果的人做,他啥样,我学啥样,这就是我们心密的正行观照,心密的正行观照实际上是从果地开始的,这就叫“从果地修起”,就这么简单。

我们现在一说念佛,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其实,就是净土宗的说法也不仅仅如此,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不都是念佛吗?念“南无阿弥陀佛”那是持名念佛。其实,当下一心是念,佛是如来意。当下一心即在佛地,唯依这个得度生死。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到底念佛是当下一心即在佛地,还是说念佛就是六字洪名,我们不回答,经文回答,释迦牟尼佛回答,读读《大积经》就

知道了,《大积经》是了义经,不是不了义经,看看经里面说念佛的意思到底是指哪个,何必在这里断章取义呢。

=========================

问:我们心中心密法,上座的时候是助行,下座的时候才是正行。那么在下座的时候,怎样在行住坐卧中,观照这颗心呢?

师答:你要这样问观照,我就这样答观照,把观照忘掉!

行时不是行,坐时不是坐,行住坐卧都不是,就这样。什么时候是了,不理它,不管它,这个是正行观照。

这不就是果地的境界吗?证果的人没有这些奇言怪论,证果的人说他自己是活死人,他都没干事。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但要向这种境界学习,这就是正行观照。

正行观照是没事,凡是要找事,甚至你找个事,起个名儿叫观照,那你就别观照了,别找事,放下吧,一切放下就是观照,放不下学着放就是观照,再没别的了。

问:不是说如果妄念一来,可以持咒把它截掉,把它转掉吗?

师答:你说持咒把妄念转掉,那是别的法门,这种法门只要跟你对机就可以学,但是心密的正行观照不如此。

问:我是初学,不知道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叫回光返照?

师答:要从你的角度讲明心见性,我就说他没法涵盖,没法意会。因为他是一种识的心态,只要你知道这种心态,你用任何语言形容这种心态,都能用。只要你误解,哪怕是用明心见性这个词,它也不是了。所以说那是讲识的心态。就是没有缠缚的心态,解脱了的心态,这就是明心见性。

你说的回光返照,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观照。观照在某种情况下,是正跟着妄念跑时,一回光返照,不跟它跑,这就是正行观照。那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不在于词,应该得意忘言。意思我明白了,把明心见性的词忘了,把回光返照的词也忘了,实行之而证道之。词忘了,实行了,证道了。

比方说驾驶员守则,在驾驶的时候把那个条文忘掉了,融化到动作里了,万里行车无事故,这就叫依义不依语。

如果在语言中作文章,可以找出严格的定义,那是佛学,或叫佛教哲学,不是佛法,不是解脱道。佛学是世间学问,是世间法的一站。佛学还能存在一万年。但是只要没有人去求解脱,只要没有人去实行,佛法就灭尽了。但是佛学可能还在,佛教哲学还在有人研究。现在还不到灭尽的时候,不过已经是末法了,真修行人很少了。即便是佛教徒,到庙里大多都是求福报的多,真要求解脱的人是凤毛麟角,要是这种人集中到一块,那就是末法。要是真求解脱的人集中在一块,正法在这啊,这里没有末法,末法在那里。你说我发心弘扬佛法,建庙出家。你发心建庙出

家之后,你接待的人,不听你说的无上道这一套,他们不需要,因为他们不是求解脱啊。所谓末法,就是正法不是主流,真求解脱的人比例很小。真想解脱的人居住的地方不是末法,正法在。正法只要在,就如佛住世。

末法还有个特点,就是斗争坚固。就你那一个法门对,别的都是错。那佛为什么说八万四千法门呢?你说末法以前可能是八万四千法门,现在末法时候就适合这个,但你看看《金刚经》、《涅槃经》这些了义经典,都是为末法众生所说的,你说佛说错法了,佛不该说这个法,这样说对吗?哪个法门不是佛传的,你说那个错的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但是求正法的人都不介入这个,不参与这个。

虽然有些话说过头了,但我们不介入批评,因为它有对这个法门根性的众生,坚定他信心的作用。如果这个法门以信为度,以信为前提的话,那他这样说是有用的,乃至于可以“造谣”,说什么无著、世亲、师子觉,这三个人在西天都有传记。其实他们都是印度的大德,都是往生到兜率内院的。这些都不能批评,因为这也是方便,方便信奉这个法门的人,使他能够真信,这也是好的目的。关于这些知道就行了,但它是方便,不是究竟义。

甭说这些法门,心中心法不也是方便吗?打开本来见性以后,突然明白了,这都是自己在瞎折腾,何曾造过业,何曾消过业,何曾修行过,又何曾成什么道。须陀洹不作是念,我是须陀洹。你看《楞严经》,佛说法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在这个当口你就明白了,怪不得《楞严经》这么讲呢,每一种阴魔讲一次,五十种阴魔讲了五十次。“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一直在修行过程中作圣解,不能证到平等,还有凡有圣,那你就没有成道。所以,须陀洹不作圣解,要是希求成道的凡夫,认为自己证到须陀洹果了,那是凡夫不是须陀洹。须陀洹不作是念,他平等一如了。所以有人说,哎呀,你见性了。你不认为那是骂你吗?我认为是,这在经书上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老人没那么说过,老人都是提醒你。你认取了,然后问你认取了个啥,试着要考验你。你要是还执着,马上就说那不是;你要是没执着,不上那个当,老人就说是这样。是啥样?不是说开悟样、见性样,是剥掉了这些概念之后的样。
问:那样是叫保任吧?

师答:保任是啥时候这个样起,啥时候把它拿掉就是保任。我又起来凡人念,又起了凡人分别,不对,不能起这个念。这个叫保任,又叫牧牛。

有法可修,有道可成,也不是绝对错误。我们现在说第一义。你看看达摩祖师回答梁武帝,“如何是圣谛第

一义?”这个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廓然无圣。”你有凡有圣,有高有下,有成道有凡夫,有众生有佛,这就不是第一义。我们还不到这里,连须陀洹都没有做到这。

有的人说三关、四果、几地菩萨,这些是用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比如说三关,初关啥境界,重关啥境界,牢关啥境界,说得振振有辞,禅宗语录、古墨籍本,听着也很像。但你要这样讲,古禅师都冤死了,因为你这些概念,还是执牢在你心中的,也就是说,还有一点点三关的概念,梗在心头破不掉,你连初关都没有破。破了初关,这些概念全扫空了。扫空以后究竟了吗?没究竟。你说还有吗,还有,这个事以后再说,这是又一个“有”。哪是你以前瞎琢磨的事,这事没法琢磨,一琢磨就错。

破了初关就没有关的痕迹,所以换一个角度说,初地菩萨见齐诸佛,别的不敢这么说,比方说他贪、嗔、痴、慢、疑的特点还在,他的习气还有。佛断尽了,他没断尽,这不同。但是‘见’决定跟佛一样,初地菩萨就已经见齐诸佛了。

初地菩萨在我们这叫开悟见性,但是如果要追究,这初地菩萨是什么境界,那只好再加解释。这后面的解释,其实全都是闲家具。但闲家具有时候也用得着,什么藏通别圆,天台宗的,十八教的------,这些其实都是闲家具。解释这个的时候,还是在闻思修的闻思阶段,到了修的阶段,全忘光了,没概念了,不管它了,这就叫行起解绝。闲家俱在以前的闻思阶段是有用的。




问:我们在修六字大明咒法的时候,有时候念到嘴巴不能念,但是意念还要不要再念?

师答:一开始就不要意念,有意念也不理意念。不去要一个意念,也不去排除意念,观想、意念这些东西统统不理睬。这跟修藏密的前行不同,藏密是要有意的观想。藏人就算不修行,他的观想力仍然很强,他要观想很容易的,观想气脉、明点、本尊,一想就出来了,开目闭目如在眼前。我相信你是观想不成的,你没那能力,因为你的根性跟臧人不同。所以,我们干脆就不要这一套了,也不观想,也不排除意念,只管持咒,他自然就轻松明快了,轻松明快就是速度很快,但是很轻松,要是这样的话,念六字大明咒每分钟就不止六十遍了,一切以轻松自然为原则,不拿捏、不造作。不可能把一个凡夫造成佛,因为你本来就是佛,只是你喝醉了,你认为你是凡夫。现在醒醒酒就知道了,原来我本来就是佛,根本用不着修,这是佛法的真谛,第一义,圣谛第一义。这根本不是修来的,凡夫就是凡夫,造不成佛的。《法华经》是这么比喻的。有个大部长的儿子,他跑出去要饭吃了,

其实,他的衣服里还缝着价值连城的宝珠,他不知道。现在修行就是让你知道,知道了,剎那之间就是佛了。你根本就不是凡夫,是你自己愿意做凡夫,就象喝醉酒了。但是这个酒还真不容易醒,怎么办呢?不是给你八万四千法门了吗,修法就醒了。你说我们哪醉了,就醉到贪、瞋、痴、慢、疑这了。假如去掉贪、瞋、痴、慢、疑,我们本来就是佛,这不人人都相同吗,哪可能有痛苦和烦恼,生也不烦恼,死也不烦恼,那就是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根本就不存在生死,哪有什么我啊。唐朝的张三造业,宋朝的李四受报,张三是我?李四是我?你说本来无我,那为什么李四为张三负责?王二麻子为什么不为张三负责?这不是有我吗?你说本来有我,张三为什么不负责,我是李四为什么要替张三负责,我是谁呀,我总不能是俩吧,这不是无我吗?有我、无我都是戏论,真的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因为你的贪、瞋、痴、慢、疑还在,你希求证圣,凡圣心不退,分别心炽盛,这个时候产生种种唯心、唯物的理论,说什么本来有我,本来无我。什么我不我啊!有的人还用这个去研究佛学,第八识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啊。这人是一个还是多个啊!你以为你是独立的吗,离开别的人,不要说怎么生活,根本就不可能有你。没有你的父母,可能有你吗。但每一个人,确实有那么一个,但他不是多个,因为他都不能独立。第八识也不是独立的,他跟别的第八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象浪花,整个浪花构成无边无际的大海,第八识是无限的,能论个吗。一个、多个都是戏论!这个问题一解决,在这言下,剎那之间实现了,在事上也能透得过了,而不是光明白,修什么心中心法啊,简直是折腾人,什么法都不修;什么念佛生西,我都生过西了,生过西的人还用念佛生西吗?不到这的话,那你还需要老实念佛,修行的。光明白不管用,人都是这样,遇到什么都懂,刚才我讲的这些内容,你早就听过,就是不肯,要是肯的话,不用我再说一遍。我没说啥新鲜东西,都是你以前看见过的,听到过的。

=========================

问:齐老师,我想这个心念耳闻,是用金刚持的方式,对不对?

师答:真正的金刚持啊,就是你别管它金刚持的事了。有人就是这样抠啊,到底怎么样,舌头怎么样,嘴怎么样,牙怎么样,舌抵不抵上颚。老人说,好吧,不用这么复杂了,你给我念一句咒。他就把心中心咒念一遍。“你自己听到了吗?”“我听到了。”“这就是心念耳闻。”轻松就是心念耳闻,别造作、别拿捏就是心念耳闻,甚至可以出声念的

,在这种情况下出声念不伤气。

问:我想可以出声持咒对不对,如果我在没有出声的时候,那就用心念,可以吗?

师答:不是用心念,出声念就不可以了。你这样可以吗,那样可以吗,我告诉你,轻松自然都可以。只要是去拿捏都不可以,这就是金刚持的实际意义。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心态啊,这样的方法,心里念嘴也念,嘴唇微动,听闻咒音。这可不是让你拿捏,这是让你不拿捏。刚好说出来又起反作用了,变成拿捏了,那我就告诉你,这样也不要了。就象念佛,念佛是要让你摄心,结果呢,有的人不但不摄心,反而起诸多妄想,那干脆不念了,看你还怎么打妄想。佛法都是应病与药,就对治你那个狂乱心。别拿捏了,一拿捏一着相,那干脆就都不要,连那个拿捏也不要。有的人问我观照,观什么照啊,不观照就是观照,他在执着那个观照,实际已经不是观照了,不能执著那个名相。


问:如果念咒念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念的还是六字大明咒吗?

师答:念到念不出来的时候,放下咒语,安然入定,那个时候才是真念咒,是无上大密咒,一字也无。原来你念咒就是方便念,不是真的。我们说自性具足无量无边功德,不是你念一万遍以后有功德,两万遍多一倍,这都是方便说。你那个无念之念的咒,才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你打坐久了,入定习惯了,就会知道,入定自己能掌握,咒语一放下就入定,自己能作得主,就这么简单。这事你别追求,一开始你没这工夫,因为你的心还很狂乱。




问:打开本来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能不能够感觉到?

师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书里有种种描述。古人没有‘爆炸’这个词,他用的是‘粉碎’。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老人的话是:“如同爆炸无物。”这些都是你的心态,实际哪儿都没炸。你的身体好好的,就是“啪…”的一下,身体没了,世界没了,这是来得猛的。还有的人来的不猛,如桶底脱落,身体膨胀膨胀,“嘭…”!这个底掉了。还有的就像一个什么东西碎了,这个身体像个瓷器,哗啦打碎了,还有的就像这个帘子一样,一拉这个线,“呼啦…”,掉下来了,这都是突然来的。还有来的没那么猛的,“喔!原来这回事啊!”这也是,都说的这个道理。但是你可别追求,这都是烘托背景。真心朗然现前了,你就会知道,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你,赶都赶不走,就是我不修行的时候,他还在,他也没减少一点。《楞严经》 里解释的很清楚,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那是妄心,你往七个地方找妄心,妄心都不可得。十番显见,你赶都赶不走。观河定见,这是十番显见其

中一个,我们所知道的八还辩见,是显见无还,他是无还啊。实际这个观河定见是显见不灭,不会消灭的,那就是说,老汉恒河少年恒河,没变过,会灭的都变了。释迦牟尼佛悟道的时候,也是这样,睹明心悟道,剎那之间明白了。他的剎那,就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同爆炸无物。他修过很多外道法,功夫很深,修哪个外道都是越师的。有的几天就越师,根性好啊。不管过去做九色鹿还是现在,都是这样看明星,没变过。不是明星没变过,是这个‘见’没变过,灵灵明明的那个,还是原样的,这就是如来智慧德相,老人话那是:‘一念不生,了了分分明明的灵知之性。’一切众生都俱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一个没有的,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用不着修出来一个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本来就有,你把妄想执着扫干净就没事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扫除干净的,得有八万四千法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行,不费这么大劲,扫不掉你这拦路虎,这个妄想执着在佛经里头有个术语说他厉害,“业力不可思议。”妄想执着就是业力,没有妄想执着,什么业力都没有,了则业障本来空。要没有了,你还真是自由不得,未了仍需还宿债。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了他,只要了了他,本来就是佛,并不是要造出一个佛。别执着言说,但有言说皆非实义,但是实义要知道。实义知道了,行起解绝,把那些理论都忘光。这样来得快。做不到不要紧,我们还会在意这个,在意那个,啥时候在意就啥时候提醒自己,这可不能在意啊,这就是正行观照。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句话也不能立,因为那是对随念转随境迁的人说的,如果他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说这话那就是骂他了。你到大街上,一个人好好的在那走着,“我告诉你,可不能偷人家东西啊!”虽然你说这话不错,但看他骂不骂你。不随念转不随境迁是对跟着念头跑的人说的。所以不能立言,就是因为这个道理。佛法不立言,释迦牟尼佛带头不立言,他说,四十九年未说一字。元音老人也不立言,元音老人说完了《略论明心见性》,都给你解释明白了,最后他说,阿谁见余开口来。在这一篇文章里,只有这一句话是给开悟的人说的。不见性的人在那儿追求见性,但是也没错,那是方便法门,向这个方向走一定能见性。见了性之后,连见性与不见性都不可得。就像了生死一样,没了生死,肯定是有生死,了生死的时候,是本来就没有生死可了。证涅盘也是,涅盘是不生不灭,证不到的时候那就是目标,证到了,本来如是,什么涅盘不涅盘的,哪有什么涅盘、成道,不存在的,生死跟涅盘这两句话,都是戏

论,生死涅盘等空花。
但是走不到的时候那就是方向,为什么要走这个路呢,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为破你的妄想执着。破妄想执着并不那么容易,教下的说法,需要八万四千法门,三大阿僧祇劫。

=========================

问:我看老人那个录影带,他讲到我们这个灵知之性,其实是一种能量,一种光------

师答:这些都有,不但这种光有,与这类似的,有相的这一些都有。就象,宝塔放光、佛菩萨现相啊,这些有的我亲眼见过,有的是听别人说的,神奇不无,凡有相的都不能着。我们本人都是虚幻的,这种虚幻他也在啊。在不等于真实,别在意了。《楞严经》说这些都是善境界,你注意前头还有一句话,不作圣心,不把他从证圣的这个角度理解,是善境界。若作圣解,你要认为这是证圣了,要从这个角度理解,即受群邪,五十种邪都这么受的。但告诉你这是善境界,就是说这是瑞相、是好事。


问:他说其实是整个光光相会,就象是灯光没有隔碍,我只是觉得奇怪他整个一片的话,怎么还能够个别的,我们应该是打成一片才对。

师答:打成一片跟这些没关系。打成一片是你再也不会在意了,你有时候明白不在意这个事,有时候不明白就在意这个事,要是这样的话,就是没打成一片,不是把你的光打成一片,是把不在意他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是这么解释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无相。实相是印契,印契就是标尺。就是量一量你所说法,是不是佛法的标尺,这个叫大乘一实相印。以有相为标尺,那就不是佛法了。但是实相也不排除有相,所以紧接着一句,实相无相,无相而无不相。因为排除了有相以后,这个相就是顽空相,又着相了。所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所有的清净庄严,剎那之间,全都融化到你这个无相里了,这个叫无相。

无相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有相的时候,一物也无,这么说是真佛法,这个有无不对立。凡夫的有无这样理解,有就是大千世界,无就是把大千世界化空了,这不是有无;无是大千世界,有是不立一法,这是有无。古人说,终日吃饭没咬着一粒米。他不是说不吃饭的时候没咬着一粒米,他说正吃饭的时,没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挂一丝纱,那我们洗澡的时候,可能不挂一丝纱,他不说那个时候,他说穿衣的时候没挂一丝纱。

=========================

问:台湾很多师兄都想来,有很多问题想要当面问。

师答:我们想交换意见,也能如同对面,因为现在网上也能对面聊。今天你们过来,确实让我挺为难,我一开始说遥灌,就是指的这个。我这只管遥灌不管会面,以后不

能这么来,我跟你说啥时候来,回归以后欢迎你们常来。

问:遥灌听说过,可是具体怎么个遥灌法?

师答:跟刚才一样,就是多一个人而已,我在这边做这个事,他在那边也做这个事,约好时间,订好钟点儿,几点开始,就这么遥灌的。

跟实际是一样的,原来我以为不一样呢,一开始老人让我遥灌,后来不遥灌了,让我传法,我说传法仪轨呢,你给我的是遥灌仪轨啊。实际那就是传法仪轨。

大陆我拒绝遥灌,好多人问我为什么拒绝摇灌,太懒了!也不是没有特例,在云南曲靖的农村有位老人,发了三、五年的心要来,我说你别来,不能让七、八十岁的老人再长途跋涉,这是可以的。

假如现在的人,说他工作忙,那就没有遥灌这回事存在,你工作忙修行不忙啊。这是情况不同。

这些事都是随众生心、随缘的,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固定的。所以传法老师并不是绝对按证量,实际是按法缘。打个比方,岩头证量极高,他师傅、他师弟都不如他。他师弟在鳌山成道,还是在他下面究竟的,雪峰禅师跟他差得太多了。但他影响不大,他法缘没有雪峰禅师好,有人说岩头门槛太高,门槛高的禅师多的是,照样弟子遍天下,这是法缘啊。

他师弟在他看来是拖泥带水的,他最后也不一定肯他师弟。“他与我同条生,不与我同条死。”这话是不肯,他师弟可厉害,禅宗一共五宗,他座下弟子就创下两宗,他本人是一千五百人的道场,号称塌床会。床少大家挤一挤,床也不结实,压塌了,人多到这种程度。

但他的证量是不如他师兄的,没他师兄来得彻。你说他一点没证量,那当然也不行。有的人虽然是老人的弟子,但他不是传法老师,他的证量未必不彻,未必不比我们强,但他法缘可能不行。法缘不行,一样没人跟他学。

=========================

问:您给我们灌顶,那您就是我们的老师。

师答:不是我,是老人,灌顶以前我都是这么声明的。我先礼拜祈请老人,祈请老人为你灌顶,灌顶以后咱们都是老人的弟子,咱们是师兄弟。

为什么这样,为了你得到更强的加持力,咱们跟老人比差太多了。

加持力是真实不虚的,不是理论上说说,而是实际感受。并且老人圆寂以后加持力更强了,他是大家都感觉到的,不是讨论的。这里面没有为什么,也没有如何,,就是老人圆寂后加持力更强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