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云南师范大学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员:勾洪斌098150003

第一章绪论

一、变态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个案调查法 (3)实验法:病程实验、病程的治疗、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 (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

(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指标 (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4)以客观检查结果

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

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2、特殊意识状态

3、轻度心理异常

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

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

6、严重的心理异常

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一)遗传学基础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是不能直接遗传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论。

(二)大脑解剖与生理基础

病理形态学的研究

布罗卡发现了额下回后部的局限性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并将这一区定为言语运动中枢。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脑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的病变引起言语感觉障碍,定为言语感觉中枢。斯培利所创立的“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或“大脑半球机能定侧化”的概念。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巴普洛夫的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等基本现象是条件反射或暂时联系,提出最基本概念是睡眠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他最突出的成就关于“实验性神经症”概念的建立,包括兴奋过程的过度紧张,抑制过程的过度紧张和灵活性过度紧张等三种情况。

(三)神经生化基础

1、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y-氨基丁酸、神经肽。

2、神经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作用指神经细胞同时具有把神经信号转变为激素传递信号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在内分泌激素是行为的调节剂,同时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影响内分泌激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

(四)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学医学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病患,同时主要采取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克雷丕林所著《精神病学教程》,他是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先驱者,也是把实验心理学方法用于研究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首创者,他把精神病分为三大类:1、伴有精神障碍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中毒)。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包括真性癫痫、早发性痴呆躁狂抑郁症)。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

第三章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

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和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发现了“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取代了催眠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假说。

(1)“人格三成分说”:本我,生物我或伊特。自我,现实我,通过与现实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特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部结构部分,三者的关系构成了人格动力结构。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1、婴幼儿期包括口欲和肛欲两个阶段;2、儿童期包括生殖器期; 3、潜伏期,年龄在6-12岁; 4、青春期又称生殖器期,逐渐转向异性; 5、成年期。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被誉为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有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其次,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第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二、行为(学习)理论

(1)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认为引起反应的条件(即刺激)都是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他反对主观的推测和解释,而主张用客观的试验方法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这一观点从巴普洛夫关于狗的应答性条件发射实验的成功和桑代克关于学习效果现象

的发现中得到有力的支持。

(2)斯金纳:称为是当代用学习与行为理论来解释行为异常而贡献最大的心理学者,他及同事认为心理异常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获得性行为,因此,对于精神病的诊断无非就是对特定行为反应改变的分类。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能力外,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

(3)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不必通过强化,而只要通过模仿就能获得。

(4)沃尔普:在南非借助于经典条件作用下的技术而创立了系统脱敏疗法并有效的应用到临床上以后,操作条件作用技术和模仿学习技术也同时相应的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中,各种各样具体有效的行为疗法也应运而生,并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起来。

行为主义观点对人的行为异常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释,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客观现实证方法,用实验事实和数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只依据推论。同时提供了许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而且比较规范的行为疗法,并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各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治疗之中。因而行为(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

碑。三、人本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所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罗杰斯还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罗杰斯还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交友小组疗法。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

1、认知疗法:用以解释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问题的新观点即认知心理学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心理疗法。

(1)埃利斯:把认知心理学观点用于临床的开创者之一,他把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应用于临床,从而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他认为人生来可以既有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又可以有非理性的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C)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外界刺激性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这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依据,称为ABC理论。

(2)贝克:创立了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的认知转变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贝克认为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事件和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认知方式。

2、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障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对心理异常现象及其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有些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依据认知理论创立了各种不同形式且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这是认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贡献。

第四章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生理学因素只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则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一、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

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变动、冲击的几种现象:

1、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2、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3、人口流动(移民群体)

二、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三、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的差别

1、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

2、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和处理办法

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称为社区心理学或社区精神病学

社区精神卫生与设去治疗,首先是由卡普兰等人于1974年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主张首先把精神病人先送到中途康复站(临时中间站)。

四、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

即精神病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因此,社会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主张精神疾病的定义,病因的解释和治疗都应立足于社会。

五、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

人体疾病尤其是精神病患绝对不会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必须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心理异常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的问题。当然,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的因素,概括起来只不过是三个方面,即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这三个方面因素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之间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可以认为,任何心理异常想像的产生,都可能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观点,称为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第五章认知心理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

1、不识症(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症)

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2、错觉

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3、幻觉

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幻觉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幻觉里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是机能性幻听。

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表现在空间特性方面的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称为视物变形症,有视物显大症(看到的物体变大)和视物显小症(变小)以及视物错位症(近的看远远的看近)和非真实感(周围事物看得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性)。

二、记忆障碍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1、遗忘症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不能回忆的有时还能再认,如果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称为完全性遗忘。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的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这称为遗忘症。

再认错误这是记忆减退的一种特殊形式,病人对过去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称为旧事如新症。病人对于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称为似曾相识症。

记忆错乱包括虚构症和错构症。

2、错构症

病人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件,错误的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张冠李戴,唐汉不分。3、虚构症

是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的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三、思维障碍

(一)思维过程障碍

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

2、联想过程的障碍

3、思维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的障碍

抽象和概括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抽象概括过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能力受到损害。

(二)联想过程的障碍

1、联想过度:表现为联想速度反常的加快,这种症状称为思想奔逸

2、联想贫乏:表现为联想速度反常的慢,联想内容的贫乏。

3、联想错乱:较轻者表现为思维松散,即联想的范围过于散漫,思想内容虽然多少也有点联系,但缺乏逻辑的必然的联系.严重时表现为思维破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的应有的逻辑性。

(三)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

1、逻辑倒错性思维

又称病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推理缺乏逻辑依据,可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做出结论,也可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设置前提,还可倒因为果,以致前提和结论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使人无法理解。

2、象征性思维

主要表现为患者往往把两类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或概念生硬的联系起来。

3、诡辩症

是指病人在言语的语法和外表结构上都是正常的,但言论的内容却是空泛的,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论证。

4、语词新作

是一种思维逻辑结构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生造一些新词新字,或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某些概念。

5、妄想

实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1)分类:按照起源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按照结构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按照内容性质分为被害性质妄想、夸大色彩的妄想和贬斥性质的妄想。

被害性质的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属于夸大色彩的妄想有:夸大妄想、发明妄想、钟情妄想;属于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自责自罪妄想、疑病妄想。

(2)妄想产生的条件: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物的认识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为妄想;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在情绪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上产生妄想。

关于思维障碍的一些理论:1、布鲁勒的内向性思维学说2、思维的倒退学说

第六章情感障碍与意志行为障碍

一、情感活动异常

(一)情感

情感:人对现实事物总是采取某种态度并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喜悦悲哀恐惧愤怒快乐忧愁等,即为情感。

(二)表现为高涨和兴奋的情感活动异常

1、情感高涨:表现为病人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经常表现的欢欣喜悦,得意洋洋,说话时总是语音高昂,喜笑颜开,病人对一切都感到非常乐观,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兴趣,而且骄傲自负,有夸大色彩。

2、欣快:表现为乐呵呵的,似乎总是有一种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

3、情感爆发: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异常。

4、病理性激情:是一种突然、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5、易激惹:对于一般或轻微的刺激就产生剧烈且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易生气、激动,以至大发雷霆。

(三)抑郁、恐惧和焦虑

(四)情感和情绪错乱

1、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2、表情倒错:是内心体验和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表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矛盾心理:对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件事同时体验着两种相反的不同情感。

(五)情感淡漠和倒退

1、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细致的情感逐渐丧失,病人对家人显得不关心、不体贴、对周围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以后则慢慢发展为典型现象。

2、情感减退:病人对各种外界事物逐渐丧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情感体验。

二、意志和行为动作异常

(一)意志:

是人在其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提出确定的目的,并为达到目的而自觉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行动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二)意志活动的异常表现: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失

(三)行为动作的异常表现:1、随意运动本身受到破坏,即随意性受到削弱或丧失;

2、意志活动和随意动作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

(1)随意动作的异常

A、木僵状态:病人几乎静止不动,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

抑郁性木僵:由于深度抑制而木僵。

心因性木僵:是在突然遭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一种状态。

紧张性木僵:病人全身骨骼肌肉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主动运动几乎完全消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僵住不动。

器质性木僵:是发生于严重的急性脑损害后,如感染、中毒、外伤、缺氧或癜病发作的一种状态。

B、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形。

C、违拗症(抗拒形):病人对别人加于它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映,而且加以抗拒,在临床上可见到两种表现: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

D、被动性服从:与违拗症正好相反,病人对于任何意见于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并立即执行,即使执行结果会对他造成损害或引起痛苦,他也照样去做。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处于休眠状态的病人。

E、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持续动作: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的、机械的重复一种单调动作,这些动作相应的与刻板言语、模仿言语和持续言语一起出现。

F、作态:病人做出一些古怪的、愚蠢的和做作的幼稚动作、姿态、步态或表情或用怪声怪调跟人说话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意志行为和其他兴奋性行为的异常

A、强迫动作,这是病人在某种难以抑制的意向和情感的影响下重复进行的动作。

B、躁狂性兴奋病人整个心理活动增强,言语、动作、行为都大大增加。

C、青春性兴奋病人言语增多,但往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有明显的破裂性思维,情感表现倒错,做作。

D、紧张性兴奋病人说话较少,语句简单,内容单调,有时显得杂乱,且常出现刻板言语和模仿言语;情感变化较大,表现强烈,但表情呆滞,与其他心理活动不协调,行为动作较少,但强烈而粗暴,,具有突然发作性和冲动性。

第七章智力障碍

一、智力和智力障碍

智力最早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拉丁词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

(一)智力的性质和含义:A、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B、智力是学习的能力C、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

(二)智力障碍与智力迟滞

1、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2、智力迟滞的等级:

轻度:智商分数在50-69之间者,约占智力迟滞总数的80%,大致相当于“能教育”者。

中度:智商分数在35-49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的12%大致相当于“能训练”者。

重度:智商分数在20-34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7%。

极重度者:智商分数在20以下者,在全部智力迟滞中不足1%。

3、智力迟滞者的心理特点:

智力迟滞者的心理活动存在较明显的障碍,其基本症状是智力低下与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其实,智力迟滞的人其缺陷并不只限于智力,而是整个心理过程都有障碍。

感知觉方面:通常是降低的,其程度与智力迟滞的程度成正比。

记忆方面:程度较轻者并不影响其记忆能力,但由于兴趣范围的狭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理解力的缺陷,使得这些儿童在记忆方面,无论识记直观材料或是文字材料,进展都很缓慢,再现不准确,遗忘却很快。

思维方面:重度智力迟滞者几乎全无思维能力。

情感方面:轻度智力迟滞者的情绪反应基本正常,但一般只有一些较原始而简单的情绪,缺乏复杂、高级的情感。

行为方面:常表现的固执、刻板和墨守成规。

关于智力迟滞,还有一种罕见的情况即所谓的“白痴学者”,其特点是在智力普遍低下的基础上,存在着个别突出的才能,这些才能甚至可以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水平。

二、智力迟滞的病因及临床类型

(一)智力迟滞病因:1、遗传因素2、先天性因素3、后天性因素

(二)智力迟滞的临床类型

1、染色体畸变引起的智力迟滞: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形)本症为常染色体畸变所致,1866年首先由兰东。唐所描述,临床症状除智力低下外,多半有躯体上的先天畸形,如扁平头、塌鼻梁、眼距大,手掌厚而指短粗,小指过短且不相称,末端指节向内弯。常有先天性心脏病、脐疝、生殖器发育不良等。

2、遗传性代谢缺陷引起的智力迟滞:最典型的是苯丙酮酸尿症,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是一种遗传性氨基酸代谢障碍。

3、内分泌障碍引起的智力迟滞:发病率最高的是地方性呆小症(又称克汀症)发生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

4、感染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

5、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的智力迟滞:物理损伤、化学损伤、中毒。

6、社会因素导致的智力迟滞

三、智力迟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1、智力迟滞者的早期干预:

A、对训练要抱有信心,不可半途放弃。

B、训练内容是生活上所需要的,而不是从知识系统角度来衡量。

C、重复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本训练方法,患儿根式如此,而且要比正常儿童多几十次或数百次。

D、学习的内容不可多,先易后难,对较困难的内容可分为有连关性的小项目,顺序进行。

E、每天坚持定时、定量的学习,以便养成学习习惯。

F、凡学习认真,应及时予以表扬,并给一点小食品作为奖励。

G、鼓励儿童与同伴玩耍,训练人际交往技能

H、参加教育训练的人员,应保持一致。

2、早期干预的内容(按顺序包括5个行为领域):

A、大运动,如坐、立、走、跑等。

B、精细动作,如抓握、书写、协调活动。

C、适应性行为,如视听、辨别颜色和形状。

D、言语,如发音、表达、理解等。

E、个人-社会行为,如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技巧等。

第八章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化历程

人格障碍: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损。

人格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

人格是在这种先天生物学差异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A、人格障碍一般是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人格的严重缺陷,表现出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严重不协调。

B、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重复出现,由于患者往往不能从一次次失败的行为后果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做出相应的改变,而总是固执地坚持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因此,很难做出适应性行为,并重复出现适应不良的后果。

C、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自己的行动,也不能从过去的错误教训和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总是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与遭受的挫折都归咎于外界因素或别人的过错。

D、情感情绪发育不成熟,突出的表现是极不稳定的,常变化,易冲动,易激惹易于增强活变得低落,自我调控能力差,有的对人情感幼稚、肤浅,有的则冷酷无情。

E、人际关系失调,难以和他人相处。

F、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偏离或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都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

H、人格障碍的发展虽难以确定明确的起始时间,但它的发生一般是从早期开始,在儿童青少年期即有所表现。

三、人格障碍的成因

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的影响、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2、儿童早期教育与家庭因素:早年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

3、社会文化因素

四、人格障碍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ICD-10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1、偏执形人格障碍

2、类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形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戏剧形人格障碍

6、强迫形人格障碍

7、焦虑回避形人格障碍

8、依赖形人格障碍。

(二)CCMD-3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

1、偏执形人格障碍

2、分裂样障碍

3、反社会性

4、冲动性

5、表演性(癔症性)

6、强迫性

7、焦虑性

8、依赖性

9、其他或待分类人格障碍。

五、反社会形人格障碍

临床特征:

1、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

2、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

3、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

4、人际关系失调;

5、无视社会权威;

6、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第九章性行为障碍

一、性心理障碍

1、易性症: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属于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身份相违背。他们持续的延误自身的性别特征和身份,为此而极为痛苦,要求转换为异性。

2、易装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恋物症,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的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他们常喜欢从头到脚穿扮得像女人一样,包括女性内衣、内裤、乳罩、长统袜、耳环及其他化妆品等等,然后对着镜子反复自我欣赏,并希望获得别人的赞许。

3、恋物症: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下,反复收集,玩弄异性所用物品,或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而获得性满足的现象。

4、窥阴症:暗中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裸体、阴部等来获得性兴奋的性满足。

5、露阴症:是指反复多次在陌生的异性面前突然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求的满足性欲望的性变态。

6、挨擦症:指男性患者反复多次在拥挤的场合趁对方不备伺机以身体某部分(常为阴茎)挨擦和触摸女性身体,并可伴有射精或手淫来达到性满足的行为。

7、性施虐症:指通过给性伴造成身体或精神的痛苦来满足性欲的一种性心理异常,一般多见于男性,但也有不少个案是女性。

8、性受虐症:通过接受性伴侣施予的痛楚和屈辱而引发性欲并得到性满足的一种性心理异常。

二、同性恋

1、同性恋:对同性产生性兴趣并已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如对同性有性欲望或性动机可谓之同性恋倾向,兼有性行为者则为同性恋。

2、同性恋分类:真性同性恋、双性恋、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行为的原因解释的理论:1、遗传假说2、病态家庭说

三、性功能障碍

1、性功能障碍:指缺乏满意的性生活能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性行为中不能获得性满足的一类障碍。

2、障碍的类型:性欲障碍、性兴奋障碍、性高潮障碍。

3、性功能障碍治疗的基本原则:

a、全面掌握夫妻双方相关的性解剖、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资料。

b、强调性活动是一种自然本能活动的观点,消除对性行为的恐惧。

c、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治疗。

d、注意其他方面的性和非性的问题。

e、保密。

第十章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的有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二、心神疾病的范围:

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雷诺氏病心动过速);

2、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症溃疡性结肠炎);

3、泌尿生殖系统(排尿系统阳痿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

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

5、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慢性呃逆);

6、皮肤(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

7、肌肉和骨骼系统(周身疼痛症类风湿关节炎);

三、致病因素分析

致病因素既有躯体的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如遗传素质,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作用,还有心理学方面的因素的作用,总之,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

四、常见的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症: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除了情绪的影响以外,原发性高血压与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总之,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应从综合的角度,即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进行分析,概括起来,可以说原发性高血压症是在遗传上具有高血压素质的人身上,由于独特的人格特征,使他在生活过程中容易受社会紧张刺激的影响而引起较大地情绪变化,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为中介引发了反复的血压升高反应,从而导致了高血压症。总之,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发生、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2、糖尿病:作为一种多因性疾病,其发病原因相当复杂,既有非常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同时又有十分突出好的心理社会原因,,除了遗传,肥胖,胰腺损伤和衰老等生物因素以外,心理社会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治疗:首先要考虑如何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消除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消极情绪反应,其次要通过心理治疗措施,增进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帮助病人建立密切与医生配合和遵从医嘱的良好行为。

3、消化性溃疡:紧张情绪刺激被认为是造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

刺激性的饮食,遗传素质,焦虑情绪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消化性溃疡。

第十一章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对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1769年苏格兰医生库尔兰在《疾病分类系统》首次提出这一术语,泛指神经病变,包括各种器质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法国比奈尔把神经症分为功能性和躯体性两类。

特征:

1、神经症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2、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理、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

1980年DSM-3中分为三组: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障碍。

CCMD-3神经症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其他神经症。

一、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最近诊断标准里的三种类型: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

1、致病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2、临床表现:

(1)广场恐怖症:又称场所恐怖症,它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症。特点:恐惧症状;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回避行为。

(2)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3)特殊恐怖症:又称简单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中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3、恐怖症的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恐怖症的治疗中,被研究的最彻底同时又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数行为治疗,目前最常用的为系统脱敏法或暴露疗法,,在国内,“认识领悟疗法”也常用于恐怖症的治疗,其方法是引导患者对过去经历中已经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领悟,即以成人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些体验,从而使恐怖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对于社交恐怖症,目前最常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如暴露技术、社交技巧训练、满灌法、松弛训练、认知重构。

二、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1895年弗洛伊德将以焦虑症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从神经衰弱中独立出来,并命名为焦虑性神经症,于是焦虑性神经症被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两种类型。

1、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

惊恐发作指的是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第一次发生没有明显诱因。惊恐发作常突然发生,在10分钟后左右症状达到高峰。患者的惊恐发作的频度和严重程度会有波动。

2、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

a、指出惊恐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器质性的病变,也不是性格上的弱点;

b、向患者保证他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c、告诉患者惊恐障碍症状表现形式的特点;

d、指出药物是以纠正生物学方面异常的一个手段,仅需暂时服用;

e、应让配偶、家属及其他对患者有重大影响的人一同参与治疗,避免他人对患者采取过度保护措施。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

1、定义:是以持续性的紧张不安,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2、焦虑的适应功能:

a、信号功能

b、动员机体处于战斗准备状态

c、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3、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模式三观点

a、GAD患者易于对应激事件感到不可控性或不可预测性,不可控的知觉是焦虑的核心特征,而这种思维倾向的形成与患者在过去生活中经历了若干不可控的重要事件有关。

b、如果人们对危险做出过度评价,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的焦虑反应。

c、研究发现,GAD患者在加工混合有危险的外界信息过程中,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化地投向于环境中具有危险含义的信息,并且要比正常人更容易对模糊的信息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做出评价。

4、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经常和持续的无明确或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焦虑的同时常伴有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难以作决定以及害怕犯错误。焦虑症患者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姿势僵硬而不自然,可见眼睑、面肌或手指震颤,或患者自感震颤,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运动性不安,包括小动作增加、不能静坐等。

四、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冲动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至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1、临床表现:

根据其表现,强迫症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2、特点:

a、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觉察;

b、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逼”;

c、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

d、患者明知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或无意义,但难以摆脱;

e、患者往往采取相应的对抗性行动。

3、强迫观念的三种表现: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

4、强迫行为的表现: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

5、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治疗时要仔细了解强迫症的类型和程度、外界诱因和使症状固定的强化因素,心理分析疗法最早用于治疗强迫症,还有很多,包括脱敏疗法、反应预防、冲击疗法和厌恶条件化疗法,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也有较好的效果,可通过住院或门诊形式进行

五、躯体形式障碍

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或者至少有理由怀疑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1、临床表现: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心理障碍。

疑病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障碍。

六、神经衰弱

1、定义:是指一种以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为特征的神经衰弱,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2、临床表现:

a、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疲劳是神经衰弱患者另一常见症状,患者经常感觉精力不足、肢体无力、困倦思睡、脑子变得迟钝、记忆力差,经过休息或娱乐难以恢复。)

b、情绪症状(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他们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

c、心理生理障碍神经衰弱患者常见的心理生理症状很多,归纳起来“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第十二章癔症

癔症也称歇斯底里,是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一类精神障碍。

癔症与神经症区别:癔症患者常没有自知力,又长生活于幻想之中,不能区分主观体验与外在现实,也常有不同于其他神经症的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如意识改变等,因此把癔症归入神经症会损害神经症概念的使用。

解离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意为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

转换症:以躯体的运动、感觉等动能障碍为主,常为心理的痛苦和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的结果。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一)情感爆发

(二)意识朦胧状态(梦游症或称睡行症癔症性漫游也称神游症)

(三)癔症性遗忘(也称心因性遗忘,指对曾经是或仍然是创伤性或应激性事件有部分或完全遗忘。类型:局部性遗忘或称定点遗忘、选择性遗忘、全部遗忘、间断性遗忘)

(四)疏离综合症

(五)多重人格

(六)刚塞尔综合症

(七)癔症性附体障碍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1、痉挛发作(抽搐)2、肢体的震颤和肌阵挛3、瘫痪

4、言语运动抑制

三、癔症的病因

癔症的人格基础:1、高度的自我表现欲2、情感反应强烈而易变3、高度的暗示性

4、丰富的幻想性。

四、癔症的治疗支持疗法、暗示法、催眠疗法、精神分析治疗、药物治疗。

第十三章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1、定义: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2、应激相关障碍类型: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

一、急性应激反应

1、定义: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2、临床表现:

a、以伴有情感迟钝净身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有情绪休克即心因性木僵状态(不言不语双目视而无睹,对人漠不关心呆若木鸡)和心因性朦胧状态(茫然对周围环境不够清晰的感知不知自己所处的环境)

b、以伴有强烈的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兴奋激越恐惧和紧张或叫喊,甚至冲动或无目地的漫游活动,并伴有焦虑和植物精神系统症状,如心跳加速、面红、出汗)

c、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有变化的临床相:(有变动的混合性临床表现,有的伴有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甚至有的人表现为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亲人等得悔恨与犹豫情绪,有的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周身不适)

二、创伤后应激反应

1、定义: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由于本症是在严重精神创伤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

2、临床表现:

a、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这是PTSD的中心症状,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的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仿佛创伤性事件就发生在刚才,并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同电影种的“闪回”;

b、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c、警觉性增高;

三、适应性障碍

1、定义:是由于常期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痛苦的和情绪变化,并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2、临床表现:

a、明显的抑郁心境,感到前途无望沮丧、生活兴趣下降;

b、焦虑、苦恼、紧张或愤怒;

c、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情绪异常的综合症状;

d、无端的毁物、打架、喝酒过量、逃学等品行障碍或行为问题;

e、情绪异常。

四、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2、危机干预:系指一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运用个人、社会、环境资源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亦称为情绪急救。

3、危机理论的发展:

a、林德曼理论

b、泰赫斯特理论(提出一个过去健康的人对严重应激的反应程度取决于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应激反应是一种“过度状态”他将危机者经历的危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作用阶段、退却阶段、创伤后阶段;

4、危机的发展理论:斯文松和卡勃提出比较全面的危机发展理论,认为危机的变化有三个阶段: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急的产生、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

第十四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一、心境障碍

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或情感处于强烈的、持久的正向或负向的状态,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从而造成不良适应。它具有双相(有抑郁与躁狂期)及单相(只有抑郁)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较轻,周期较短,发作频率较高,双相心境障碍一般从抑郁开始,而在病程中至少有某一个时期显得情绪高涨

单相心境障碍(重症抑郁障碍)是复发性的抑郁发作,但有三分之一病例可能终生只发作一次。

(一)躁狂抑郁症:是以

(二)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固又名情感性精神病。

1、躁狂状态分成4型:轻躁狂、急性躁狂、谵妄性躁狂和慢性躁狂。

2、躁狂状态的三种表现:情绪高涨、思想奔逸、行为活动明显增多;

3、抑郁症分为4种类型:轻性抑郁、急性抑郁、木僵性抑郁慢性抑郁;

4、抑郁症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低落,严重的抑郁情绪使病人总是自责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废物或社会的寄生虫,甚至把过去的一般缺点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要求处理自己。

(二)更年期抑郁症特点:

1、在更年期首次发病

2、心理异常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可有疑病、自罪、嫉妒和妄想,但无智力障碍

3、大多数病人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并伴有内分泌功能尤其是性腺功能减退或衰老等

4、本病在情感性精神病中约占三分之一,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2、3倍

(三)反应性抑郁症:是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焦虑和自责自罪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因性障碍。

特点:精神异常的体验及表现与精神刺激的性质和内容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精神刺激因素的消失,心理异常也得以消除或缓解,经过适当的治疗措施,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因此,愈后良好。

二、自杀

1、自杀的原因分析:

浅层外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

深层内因-心理社会因素

A、社会文化背景;

B、人生目标的丧失;

C、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

D、环境参照E特定的人格;

F、特定的动机;

G、精神疾病;

2、自杀的预防:

一级预防目标在于降低自杀死亡率;

二级预防重在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进行早期干预;

三级预防是指防止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

第十五章精神分裂症

一、心理异常表现:

1、基本特点: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2、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异常表现:思维障碍(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其它异常表现;

二、临床类型: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偏执型;

1、单纯型:发病大多在青少年期,起病缓慢,发病原因不明显,最初不易被人发现,但是一旦被亲友怀疑有病时,本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了。早期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颇象神经衰弱,随后性格渐变,孤僻涣散情感淡漠,不与人来往,散漫不羁,不遵守劳动纪律,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

2、青春型发病:多数在青春期,发病可急可缓。起病后,患者表现出孤僻、情绪不稳定,对周围表现情感淡漠,幻觉丰富,病人动作多无意义,饮食起居不能自理。

3、紧张型:发病在青、中年,起病多呈急性和亚急性,也有起病缓慢的,早期表现萎靡无力,食欲不振,怠情少动。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低落。随着疾病的发展,则有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组综合症出现。

4、偏执型又称妄想症:发病年龄较各型为晚,多在中年,起病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开始时,患者敏感、多疑、逐渐发展形成妄想。

三、致病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生物化学因素(A自体中毒假说B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C生物胺的代谢异常假说

3、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因素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和亲子关系因素

2、人格因素

3、应激因素

4、社会、经济因素

第十六章药物滥用和依赖

一、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基本概念:

1、药物滥用:指在一种已知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偏离了社会常模与医疗允许的情况下,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使用药物的情况。

2、药物依赖:也称药物成瘾,指带有强制性的使用与觅求某种或某些药物,并于断药后不断产生再次使用倾向的行为方式。

3、药物戒断症状:对许多药物产生依赖的个体还同时存在着躯体或生理依赖,即一旦停止服药,不久即可产生一系列轻重不等的生理反应。

二、致依赖性物质的分类:

1、阿片类药物依赖

A、成瘾时的特征:

a、生理依赖:成瘾后,一旦中断用药,8-12小时出现戒断症状,若不继续用药,戒断症状于36-72小时达到高峰。

b、心理依赖:成瘾者对毒品产生异常强烈的渴求感,需连续不间断地滥用毒品来重复体验心理快感并避免断药时的身心折磨。

c、耐受性:成瘾者对阿片类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需不断提高剂量来维持原先的药效。超过自身耐受性的滥用药品,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死亡,此外,耐受性易在间断用药一个时期后发生变化,如再用原量时也可导致过量中毒。

B、戒断症状:

戒断滥用阿片类药物后可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称为戒断综合症,如,流鼻涕、流泪、打哈欠、瞳孔散大、体毛竖起、出汗、腹泻、全身酸痛、自发射精、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发热、失眠及焦虑烦躁,出现第三天后逐渐减轻,一周后主要症状徐缓消失。失眠、焦虑、烦躁和不适感会迁延一段时间。

3、酒精依赖

特点:对喝酒严重依赖或者成瘾,并且日益严重的特征性行为问题。

匿名者互戒协会(AA):可以为患者提供不饮酒的朋友和酒吧以外的活动天地,患者可以听到其它成员的饮酒借口,从而引以为戒,他还可以为其他酒精中毒者提供帮助,从中找回以往只能在饮酒时体会道德自尊和自信。

4、大麻类依赖

吸食大麻能产生一种梦幻意识状态,思维不连贯,无法控制和自由漂浮。有关时间,岩石与空间的知觉往往被歪曲。

5、抗焦虑药及催眠药类依赖

症状:镇静剂中毒体征为浅表反射减退、细小的册眼球震颤、清醒度轻度减退伴有大幅快速的眼球震颤、供给失调于口齿含糊以及姿态不稳。病情转重时出现直视眼球震颤、嗜睡、明显供给失调、跌倒、意识模糊、深睡、瞳孔缩小、呼吸抑制、最后导致死亡。服用大剂量镇静剂常有思维困难、言语和理解缓慢、记忆不佳、判断不良、注意力涣散及情绪不稳。

6、烟草依赖

预防和治疗烟草依赖的基本原则:

a、烟草依赖是一个慢性状态,需要反复的、不断的干预

b、简单的烟草依赖治疗是有效的和经济可行的,每个吸烟患者都应该得到至少一种的治疗方法。

c、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部门必须对医疗机构内吸烟患者的识别、记录和治疗制度化

d、目前有很多戒烟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尼古丁口含片、尼古丁药贴等

e、医生的职责是确保有效方法的正确、顺利地实施。

第十七章儿童心理障碍

一、儿童一般行为问题:

1、儿童进食问题:厌食、偏食、贪食(肥胖)、异食。

神经性厌食原因:与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也与性格有关。

神经性贪食: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好发于青春期女性。

心理原因: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屈从于社会影响,担心发胖,追求消瘦美而禁食,几天后又由于强烈的饥饿感而不得不放开满足一回,暴食满足后又后悔,如此周期的反复循环。

2、口吃的原因:口吃的发生直接与儿童说话时的情绪有关,当他们在紧张、焦急、恐惧或愤怒时就可能发生口吃现象,还有口吃的来源于好奇和模仿。

口吃的矫治:应该首先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原因。消除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他们说话时的心理压力,这样口吃现象会自行逐渐的消退。如果减少了环境中的

紧张仍不能制止口吃,则可采用有步骤的言语矫正法、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训练,帮助儿童克服口吃的毛病。

3、遗尿症:遗尿症的预防是首要的,绝大多数儿童都能顺利地学会自主控制排尿,而不至患上遗尿症,预防遗尿不仅指患上遗尿症,也指患上遗尿症之后如何防止每次遗尿。

防治法有:排便训练、心理治疗、特殊防治法。

二、儿童多动症

1、多动症的临床症状:注意障碍、活动过多、情绪不稳行为不良、学习困难。

2、多动症的成因:

a、生物学因素:多动症有遗传倾向,另有学者推断,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可能与轻微脑损伤或轻微功能障碍有关,还有资料显示认为儿童多动症可能与感觉综合失调有关;

b、社会、心理因素:有人认为是不良的社会、心理环境引起儿童的精神高度紧张和内心不安、冲突的结果,经济过于贫困、住房过于拥挤、家庭不和、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心理异常、对子女教养方式不当、儿童长期寄养在不良的家庭中等,均可构成多动症的诱因。

多动症的表现复杂多样,现在一般认为,其形成是多种生物、遗传、心理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综合症。

三、儿童孤独症:

又称早期婴儿孤独症,简称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事情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凯纳最早在1943年把它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1、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a、社交障碍:此症状为孤独症的核心性特点,患儿不能和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婴儿期不爱哭、不爱笑、对亲人和母亲不表现依恋,对爱抚表现无所谓,伸直拒绝。

b、言语障碍:患儿语言发育有一种全面的、本质的损害,一般学者大都相信大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孤独症患儿不能获得实用的言语能力。

c、刻板的仪式化行为方式。

患儿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要求固定不变,生活模式单调刻板。

d、智能偏低。

四、学习障碍

1、CCMD-3中的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指儿童在学龄早期,同等教育条件下,出现学校技能的获得与发展障碍,这类障碍不是由于智力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视觉、听觉障碍或情绪障碍所致。多起源于认知功能缺陷,并以神经发育过程的生物学因素为基础。可继发或伴发行为或情绪障碍,但不是其直接后果,以男孩多见。

特定学校技能障碍分为特定阅读障碍、特定拼写障碍、特定计算技能障碍,混合性学校技能障碍和其他或待分类的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2、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神经系统的缺陷论、注意力缺陷论、及信息加工缺陷论等;

3、学习障碍缺陷论: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心理学学习总结

心理学学习总结 心理学学习总结 今天我把从前的学习笔记统翻了一下,觉得该写写总结。本博学习心理学和哲学,无非为了增加思考的广度深度。学习哲学的兴趣点落在了中国没有的“以人为本体”意识上,而心理学是研究情感和性格的,离不开特定情境的设定就是了。本师太没有哲学的学术能力来创造一套哲学,最多是有我特色的思维,对心理学我也是这样。我的兴趣还是在文学。科学的尴尬就是不能证明神不存在,也不能证明神存在。这尴尬在心理学上更严重了,严谨心理学很难证明,这个人是疯了,还是没疯。因为你总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正常不正常的标准范围才能确定超出其外就是心理病了。可是标准在哪里?有上帝的话,应该在他那里。中国的心理学简直就很疯狂,我觉得叫做生物心理学或者心理学生物派比较对。通俗的说,它就是要落在生物质上,并没有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确立。除了大把大把吃药,电击异/见上/访分子,没见明显的文化作用。关于学术的生物化倾向,比如名词“神经症”或者“神经症性格”比较准确,而病就是个性的应激反应。其实也反映着人性的基本特征。现在国内的心理学把这一词去掉了,改用“神经质”一词,我感觉这种描述不如不改。就我的浅薄认识里,心理学对医疗的贡献还远不如对影视小说。人真的天生有一个灵魂化的真我吗?如同哲学先验论里完备的理性?只需要把它从幻象迷雾中辨认出来,即可一得永得?《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作者霍妮大量引用了存在主义基-督徒比如基尔克果的观点,从感性的,非理性的角度去体验,自我存在最大的证据就是虚无,假如真的感觉不到自我,那就不是虚

无了,而是动物般的无感,可是人能感觉到身体以外的虚无,它是一种恐惧,一种生存与死亡式的焦虑。神经症成因如上述所言,人除了面对基本的生存恐惧和焦虑,还有文化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刺激,人使人产生自我防御,进而失衡,失去基本安全感和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无法真诚面对任何人,在心理上产生一个“理想化自我”,为了维护这个理想化的安全城堡,符合生存期望,反而压制、压缩了真我的成长。甚至最终磨灭了真我,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精神死亡。成长中形成的人格结构就是霍妮心理学的核心,她认为人际关系是形成人格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终可以达到的,将人本身能力能量从病态人格(神经症性格)中释放出来,得到正常的成长的契机。这也是“进化的道德”。 附送: 心理学实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实习心得体会 这次实习似乎在强化我的一个观念,即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概念的理解。关于它们的区分我一直比较坚定,心理学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是形而上的、方法论的;应用心理学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是形而下的、实践的。所以应用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地倡导一种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应该是临床性的,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等。从这点出发,我也开始质疑心理学的学术创作,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研究范式,讨论和结论的简单化,量化分析的潜规则似乎正在将应用心理学最本质最需要的的文本的感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

《沉默羔羊》读书笔记

《沉默的羔羊》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惊悚作品,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最深印象,像是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驻扎了下来。无论是电影作品再细到文字,不腻地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的实习探员Starling从一个“简单”的任务——访谈Dr.Lecter——开始,在Dr.Lecter 的提示下从案件卷宗中发掘追捕野牛比尔的线索。其中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掩藏在Dr.Lecter的嘲弄、Starling的回忆、Chilton和众人的干扰中,需要读者也像史达林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看到结果。Starling所面对的恐惧与残暴,Dr.Lecter的“犯罪艺术”,伽姆先生的恶心动机,一步步将游客引入到那个紧张二充满恐惧的世界,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情绪一起高低起伏。 书中的Dr.Lecter,是精神病学博士,同时其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有着异常心理症结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而其它两位系列杀人凶手自然也是心理疾病患者。Abnormal Psychology 最初曾被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出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描写“心理变态”的作品从来都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沉默的羔羊》系列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惊悚悬疑推理作品。 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中,Freud(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无疑是最为大众所周知的。基于精神分析理念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其它心理学流派。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反科学性?)从而更能贴合通俗娱乐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了多种心理学视角的作品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使得其血统更容易被分辨出来。 “羔羊沉默”系列就是一组带有明显精神分析思想的作品。童年经历、创伤、潜意识,这几个Freud的核心关键词,在该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并不仅仅将镜头只对准心理异常的凶手,对于其它角色的心理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Starling对自己出身和家境的自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怜悯、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依恋和父爱缺失的代偿,是该系列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此外,Graham 敏感的神入(empathy)、Chilton自大的判断、Barney憨厚的细心、Pazzi敏锐的贪婪,在作品中描写得同样精彩。 我敬佩但痛惜Starling这个形象。在Starling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和羔羊的嘶鸣是两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烙印,她的理智和高效、她的正义和怜悯、她在面对恐惧时鼓出来的勇气,无不源自她年幼时的经历和记忆。父亲在巡夜时被劫匪打死,只能由母亲一力担起养育家庭的重担,而且作为最大的孩子不得不被送往亲戚家抚养,童年因听到屠宰羔羊时羔羊的嘶叫声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所以她渴望强大,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弱者有着缘自共感的强烈同情。Starling曾认为增强力量、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以让羔羊不再鸣叫,在那段时间里她确实做到了;在接触Dr.Lecter后,她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无奈迫使她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但是她继承了母亲的内在品质,使她适应了应对世俗的委曲求全。她努力在弗吉尼亚大学修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双学位,而当机会来临得以参与到野牛比尔的案子中时,她宁可课程重修也要在案子中竭尽全力。巴尔的摩犯罪精神医院的恐怖地牢、老鼠横行的旧仓库、冰冷的殡仪馆、野牛比尔的地下迷宫,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她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但是那一声声羔羊的嘶叫还是会在她心中回响。 而作为令人难以触摸的恶魔Lecter,喜欢捕捉人心中的恐惧,因其对Starling的羔羊的嘶叫升产生兴趣后,在少有的两个能够与之交谈的访客中,Lecter与Starling的互动远比与Graham的交流更精彩生动。不仅仅是因为Graham抓获了他而导致的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和Starling异性相吸,还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她是同样的人——同样受一个生命的问题所困扰。很多年以后,Lecter都还记得Starling欠他的一个回答:羔羊停止鸣叫了吗? 即使Lecter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能。Lecter在许多领域如古意大利的文学和历史、古典音乐、香味、酒和烹饪都有着惊人的造诣。苏格拉底说:"人的一种品质未必能抹掉他的另一种品质,他们可以共存,可以是既是善良又是可怕."也许就是这个原

变态心理学总结

变态心理学总结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刘新民)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 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 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 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 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 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 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 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8、怎么做? 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 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 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 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 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宽广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心理学专门知识,能胜任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广阔的背景知识;了解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它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应用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严谨踏实的学风。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研究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儿童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前两年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 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各课课目、教时、学分及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五、培养方法 采用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读书务求做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导方式为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既发挥导师个别指导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教学实践 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两周(6~12课时),独立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评定成绩,合格得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最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第四学期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修改定稿,然后通过答辩。

[0354]《变态心理学》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躁狂发作”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C. 语词新作 D. 思维奔逸 精神性运动兴奋 情绪高涨 2、癔症多以()为发病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 社会环境 季节变化 躯体疾病 人格倾向 3、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中的危险来自于 自我 本我 超我 现实 4、关于“精神分裂症”说法不正确的是 患者的情绪、情感及行为及其脱离现实 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保持一致 是一组精神性障碍症候群 患病器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5、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 行为主义的观点 完形主义疗法的核心 认知理论的核心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 6、下列说法中符合“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特点的是 病程演进迅速 常有人格分裂样改变 以意识障碍为主的精神性障碍 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 7、心理冲突的变形是 道德性的 精神病性的 神经症性的 现实性的 8、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情绪低落”的临床特点的是() A. 常常伴有思维内容的极度贫乏 思维迟缓、愉快感消失 自责自罪、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不足

9、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 心理咨询 健康咨询 系统治疗 发展咨询 10、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到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后,在()出现的精神障碍。 半年以后 一到两天 数分钟后 数周及数月内 11、“抑郁发作”的特点不包括 情绪低落 思维缓慢 思维中断 言语动作减少和迟缓 12、抑郁状态和较轻度的意志缺乏都可以表现出意志减退,他们的区别是 行为减少程度 内心的情绪体验 主动性缺失程度 被动性的表现

13、关于“精神分裂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患病器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患者的情绪、情感及行为及其脱离现实 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分离 是一组器质性障碍症候群 1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持续性心境障碍”的主要特点的是 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 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并常伴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15、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 灾难综合征 反应性精神病 急性心因反应 延迟性心因反应 16、“心理正常”意味着 包含心里不正常在内的心理活动 包含精神病症状在内的心理活动 一切可能的心理活动 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