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的生理生化变化

周良雪(09应生A,094120260)

摘要:

在干旱胁迫下对小麦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麦自身的一系列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为大幅度增加。例如,脯氨酸的含量会明显增加以抵抗小麦因干旱而自身水势降低。PPO,POD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三倍左右,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六倍左右,H2O2的含量增加七倍左右,GSH的含量增加四倍左右。小麦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抵抗不良环境。

关键词:

干旱胁迫,脯氨酸,PPO,POD,MDA,H2O2,GSH

引言:

世界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底将达到90亿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非生物性胁迫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如何最大限度

地减少这些损失已成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胁迫诱发了植物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新陈代谢等多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干旱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逆境胁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灾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研究小麦的抗旱生理及分子机制,通过遗传操作增强小麦抗旱性,培育抗旱型小麦品种,对于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具有

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做了有关小麦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干旱逆境下植物最明显的生理响应是生长受到抑制。在干旱胁迫下,小麦自身的一系列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为大幅度增加。例如,脯氨酸的含量会明显增加以抵抗小麦因干旱而自身水势降低。PPO,POD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三倍左右,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六倍左右,H2O2的含量增加七倍左右,GSH的含量增加四倍左右。小麦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抵抗不良环境。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制备:

小麦种子吸胀12个小时后,播到湿润的滤纸上,正常生长七天后进行干旱处理,连续干旱五天后进行观察。

(2)方法:

①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各取50粒吸胀的小麦种子→沿胚的中心线切成两半(严格区

分两个半粒),进行下列实验:

其中50个半粒进行TTC染色(30℃水浴 20 min),另50个半粒进行曙红染色(室温染色10 min)

②Pro的提取:取干旱和正常的小麦幼苗各0.1 g →加入3 mL 3%磺基水杨酸(SSA)

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2 mL 3% SSA洗研钵→5000 rpm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测定:上清液各2 mL →分别加入2 mL冰乙酸和2 mL茚三酮试剂→煮沸20 min→冷却后分别测定A

520

③PPO,POD提取:分别取0.5 g实验材料→加入少许石英砂和3 ml提取液(50mmol/L

PBS, pH5.8,内含0.1mmol/ LEDTA, 1%PVP)→ 充分研磨→转入离心管中→用2 ml 提取液洗研钵→ 5000 rpm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用于测定POD和PPO 酶活性或分装后转至-20或-80℃保存。

POD测定:取POD反应混合液(10 mmol/L愈创木酚,5 mmol/L H2O2,用PBS溶解)

2.90 ml ,25 ℃水浴5 min ,加入酶液100 ml (空白调零用提取液取代),立即记时,摇匀,读出反应30 s 和3 min 时的A 470。用ε计算POD 活性。

PPO 测定:取PPO 反应混合液( 20 mmol/L 邻苯二酚,用PBS 溶解)2.8 ml , 25 ℃水浴5 min ,加入酶液0.2 ml (空白调零用提取液取代),立即记时,摇匀,读出反应 30 s 和2 min 时的A 410。

④MDA 提取:取干旱和正常的小麦幼苗各0.5 g →加入3 mL 10%三氯乙酸(TCA )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2 mL 10% TCA 洗研钵→5000 rpm 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

测定:分别取上清液各2 mL →加入0.6%TBA 2 mL →煮沸15 min →冷却后分别测定A 450和A 532

⑤H 2O 2提取 :取正常和衰老的植物叶片0.1 g →加入2 mL 预冷丙酮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1 mL 预冷丙酮洗研钵→合并提取液→ 5000 rpm 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3 m L →取1 mL → 3 mL 萃取剂→ 摇匀→ 3 mL 蒸馏水→ 摇匀→ 5000 rpm 离心1 min →上层水相为H 2O 2提取液。

测定:上清液各1 mL →分别加入2 mL 工作试剂→30℃水浴20 min →冷却后分别测定A 410

⑥GSH 的提取:分别取0.1 g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胚芽鞘→加入3 mL 5%三氯乙酸(TCA )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2 mL 5% TCA 洗研钵→ 5000 rpm 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

测定:上清液各1 mL → 分别加入1 mL0.1M PBS (pH=7.7) → 0.5 mL 4 mM DTNB (用0.1M pH6.8PBS 现配,空白用此PBS 代替) → 25 ℃5 min →测定A 412

实验结果:

Pro (实验)=

总显V V V W

L A ⨯

⨯⨯⨯ε520

vmol.g-1FW

=3÷(3.24×1×0.1) ×6×(5÷2) =138.89 vmol.g-1FW

Pro (对照)=

总显V V V W

L A ⨯

⨯⨯⨯ε520

vmol.g-1FW

=0.126÷(3.24×1×0.1) ×6×(5÷2) =5.83 vmol.g-1FW

POD (实验)=

总显V V V t

W A ⨯

⨯⨯⨯ε470

vmol.g-1FWmin -1

=1.470÷(26.6×1.5×0.1) ×3×(5÷2.9)

=1.905vmol.g-1FWmin -1

POD (对照)=

显V V V t W A ⨯

⨯⨯⨯ε470

vmol.g-1FWmin -1

=0.998÷(26.6×1.5×0.1) ×3×(5÷2.9)

=1.294 vmol.g-1FWmin -1

PPO (实验) =

显V V V t W A ⨯

⨯⨯⨯ε470 (U.g-1FW)

=0.099÷(14×1.5×0.1) ×3×(5÷2.8)

=0.252 (U.g-1FW)

PPO (对照) =

显V V V t W A ⨯

⨯⨯⨯ε470

(U.g-1FW)

=0.036÷(14×1.5×0.1) ×3×(5÷2.8) =0.092 (U.g-1FW)

OD 450=C 1×85.4

OD 532=C 1×7.4+155000×C 2

(C 1为可溶性糖的浓度,C 2为MDA 的浓度) 对照组:OD 450=0.181,OD 532=0.052 实验组:OD 450=1.104,OD 532=0.287

C 1(实验)=1.104÷85.4=0.013mmol .L -1

×2mL ×1000=26 mmol .g -1

C 1(对照)=0.181÷85.4=0.0021mmol .L -1×2mL ×1000=4.24 mmol .g -1 C 2(实验)=1.23 mmol .g -1

C 2(对照)=0.22 mmol .g -1 H 2O 2 (实验) =

总显V V V W

L A ⨯

⨯⨯⨯ε410

(vmol.g-1FW)

=0.548÷(9.36×1×0.1) ×6×(3÷1) =10.54(vmol.g-1FW)

H 2O 2 (对照) =

总显V V V W

L A ⨯

⨯⨯⨯ε410

(vmol.g-1FW)

=0.071÷(9.36×1×0.1) ×6×(3÷1) =1.365(vmol.g-1FW)

GSH (实验) =

总显V V V W

L A ⨯

⨯⨯⨯ε412

(vmol.g-1FW)

=0.291÷(2.26×1×0.1) ×2.5×(2.5÷1) =8.05(vmol.g-1FW)

GSH (对照) =

总显V V V W

L A ⨯

⨯⨯⨯ε412

(vmol.g-1FW)

=0.083÷(2.26×1×0.1) ×2.5×(2.5÷1)

=2.295 (vmol.g-1FW)

实验分析:

实验讨论:

以前的研究(逆境胁迫下,作物积累脯氨酸的生理生态学意义,周青,黄晓华,1991,10),(干旱胁迫对大豆苗期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王春艳,庞艳梅,李茂松,王秀芬,生物技术进展,2011 年第1 卷第4 期)和本文的结果是一致的,在正常情况下,脯氨酸含量总是很低的,当遇到干旱胁迫时,脯氨酸含量可以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PPO,POD的含量也是增加与(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裴冬丽,湖北农业科学,第50 卷第8 期),不过增加幅度没有脯氨酸和可溶性糖这两者的高,与(干旱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的影响,袁梦雅,2011年14期)的结果是一致的, ,MDA大量生成,造成了细胞膜脂过氧化,GSH 与抗坏血酸系统偶联反应参与H2O2 的降解,从而对使植物免受因干旱胁迫产生的过氧化物的毒害。

参考文献:

⑴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⑵周青,黄晓华,逆境胁迫下,作物积累脯氨酸的生理生态学意义,农业环境保

护.1991.10

⑶王春艳,庞艳梅,李茂松,王秀芬,干旱胁迫对大豆苗期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生物技术进展,2011年第1 卷第4 期

⑷胡春和,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3期

⑸袁梦雅,干旱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14期

⑹裴冬丽,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第50 卷第8 期

⑺左文博; 吴静利; 杨奇; 张嘉楠;,刘桂茹,干旱胁迫对小麦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10,6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和蒸 腾速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2.掌握测定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方法; 3.研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植物光合和呼吸的影响。 实验器材和试剂 1.叶片割断测光变色; 2.2%苯酚溶液; 3.高锰酸钾溶液; 4.高速搅拌器; 5.快速气孔导度仪。 实验步骤 1.测光变色法测定植物光合速率 a.取一片健康的叶片,清洗干净并将其放入植物夹,放置在一定的光照下静置30分钟; b.取出叶片,剪去主脉,用尺寸吗测量剩下的叶片面积; c.在100毫升测试管中加入60毫升的2%苯酚溶液,并把叶片放入其中;

d.启动计时器,并立即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每20秒测量一次,直至溶液的吸光度不再变化; e.计算吸光度的差值ΔA。 f.根据标准曲线得到ΔA对应的氧气释放量。 a.取一片健康的叶片,清洗干净并将其放入植物夹,放置在一定的光照下静置30分钟; b.取出叶片,剪去主脉,用尺寸吗测量剩下的叶片面积; c.用快速气孔导度仪测量叶片的气孔导度; d.用高速搅拌器将叶片搅拌至均质的状态; e.在一定比例下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并盖紧容器; f.监测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变化速率计算呼吸速率。 3.研究气孔导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a.分别测量三片不同大小的叶片的气孔导度; b.在充足的光照下测定叶片的光合速率; c.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相关性。 4.研究气孔导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a.分别测量三片不同大小的叶片的气孔导度; b.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测定叶片的蒸腾速率; c.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相关性。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和适应策略。 本实验采用了盆栽植物的生长观察和测量方法,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得出了一系列有关植物生理学的结论。 1. 引言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科学,它涉及植物的生理过程、代谢调节、信号传导等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植物在不同环境条 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为植物的生产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盆栽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包括绿萝、仙人掌和吊兰。为了 模拟不同环境条件,我们设置了三组实验组:阳光组、阴影组和干旱组。每组 实验设置五个重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长观察 在阳光组中,绿萝的叶片呈现出深绿色,茂密且向阳生长;仙人掌的刺变得更 加粗壮,颜色也更加鲜艳;吊兰的叶片展开较大,叶色浅绿。而在阴影组中, 绿萝的叶片变得较为苍白,茂密度下降;仙人掌的刺变得细长,颜色较为暗淡;吊兰的叶片展开较小,叶色深绿。在干旱组中,绿萝的叶片开始出现萎蔫现象;仙人掌的刺变得干瘪,颜色变得暗淡;吊兰的叶片开始卷曲,叶色变黄。

3.2 生理指标测量 我们通过测量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来进一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在阳光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较高,蒸腾速率也较高;仙人掌的光合速率较低,蒸腾速率也较低;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而在阴影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明显;仙人掌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停止;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有所下降。在干旱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急剧下降;仙人掌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停止;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有所下降。叶绿素含量的测量结果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4.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植物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更加茂盛,叶片颜色更加鲜艳。 2) 植物对于阴影的适应策略是减少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以减少水分和能量的损失。 3) 植物在干旱环境下会出现生理性萎蔫,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和光合作用。 4)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是反映植物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5. 总结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变化,揭示了植物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和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植物生理学的更多问题,为植物的生产和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植物生理学 实验报告--实验1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小液流法) 1、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组织中水分状况的一种表示方法及用于测定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2、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的水分状况可用水势来表示。植物体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水分移动方向都由水势差决定。将植物组织放在已知水势的一系列溶液中,如果植物组织的水势(Ψcell)小于某一溶液的水势(Ψout),则组织吸水,反之组织失水。若两者相等,水分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组织的吸水或失水会使溶液的浓度、密度、电导率以及组织本身的体积与质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情况可确定与植物组织等水势的溶液。 液体交换法测定水势的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练习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并初步观察其变化情况。 小液流法测定水势的原理 判据 △Ψ=Ψout-Ψcell 组织的 水分得失 外液的密度变化 △Ψ>0吸水升高 △Ψ<0失水降低 △Ψ=0平衡不变 使用器材用滴管测定外液的密度变化 适用的材料叶片或碎的组织 3、仪器和试剂 试管,试管架,移液管,滴管,打孔机或单面刀片,镊子,解剖针,棉花,吸水纸; 0.05-0.4mol/L CaCl2溶液,甲烯蓝; 土豆 4、实验步骤 ①将16支试管清洗干净,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编号顺序倒置于试管架上,控净水分。 ②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氯化钙溶液(0.05、0.1、0.15、0.2、0.25、0.3、0.35、0.4mol/L),分别注入八支实验组试管中,各10ml左右(体积约为试管的2/3处)。再将实验组各试管溶液的2/3倒入对应编号的对照组试管中。两组试管均加盖棉塞。 ③将土豆用单面刀片切成0.5cm见方的小块。将植物组织混匀,分成八份,放入实验组各试管中。放置20min以上,期间多次摇动实验组试管,以促进水分平衡。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利用电导法监测不良环境对植物的伤害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及实验实验类型:探索、综合或验证 实验项目名称:利用电导法监测不良环境对植物的伤害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生物膜受损程度的测定方法,了解生物膜受损原理。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原理:不良环境条件(高温、低温、干旱等)可导致植物细胞膜受到伤害,使膜的透性增大,细胞内的盐类和小分子有机物外渗。外渗量可反映植物细胞膜受到伤害的程度。 因外渗物中含有大量离子,就可用电导法检测植物细胞膜受到伤害。 三、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材料:云南黄素馨枝条 主要仪器:烧杯、剪刀、量筒、镊子、注射器、电导仪等。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用具:确保所有用具(烧杯、剪刀、量筒、镊子等)洁净干燥。 2.准备实验材料,做好相应处理: 3.对照——新鲜植物样; 4.处理——根据需要进行,本次-4℃冰冻24 h。 5.方法: 称云南黄素馨枝条(1.00g),清洗后,剪成约0.5cm小段,放入50mL注 射器。 加去离子水30mL,反复抽压至材料完全下沉; 倒去水分,去离子水冲洗3次;再加30mL去离子水在30 ℃恒温置30min 后,测电导率。 记号笔液面刻度做记号,煮沸2min,冷却到室温,并补加去离子水到原 体积,测电导率。

注:小括号内为所测时显示温度 相对电导率(%)=煮前电导率/煮后电导率×100 对照相对电导率(%)=33.6/151×100=22.25(%) 处理相对电导率(%)=83.5/249.3×100=33.49(%) 伤害程度= 处理相对电导率/对照相对电导率 = 33.49/22.25=1.505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处理经过-4℃冰冻处理后膜的透性增大,细胞内的盐类和小分子有机物外渗,使得电导率大于对照。而经过煮沸后(高温),同样有物质外渗,对照和处理的电导率都大大增加。处理的相对电导率大于对照。 伤害程度1.505可以大致反映植物材料的相对受害程度。 七、讨论、心得 1.从测定结果分析冻害对生物膜的影响 ①冻害会使生物膜的透性变大(从富有柔性的液态晶转化为固性的凝胶 态),膜相发生改变。同时,膜收缩,膜体出现破损,破坏了膜的选择透性,引起细胞内物质外渗、离子泄露。 ②膜脂固化之后,膜上酶系统受到破坏,酶活性下降,致使原来在膜上 结合的酶系统和膜外游离的酶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破坏原有的协调作用,同时积累了有毒的中间产物。 ③线粒体膜受到破坏,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出现氧化磷酸化偶联作用。 不过虽然低温直接损伤膜结构已为大量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但膜脂与蛋白质究竟谁先受害仍在讨论之中1。 2.为什么测定时要用去离子水,用具必须清洁干燥? 因为去离子水不会在过程中引入其他杂质电解质,同理用具干燥不会引入自来水中的其他离子,可以测得较准确的电导率。 心得: 1.煮沸后的溶液应冷却后再测电导率。 1彭昌操,张光华.生物膜与植物抗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6):5-10.

23年电大春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23年电大春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和适应环境的生理过程。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植物生长适应环境的生理过程的研究,了解植物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本次实验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周期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四个方面。 一、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最为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因素的影响,如光照强度、气温、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和养分等。本次实验以豆科植物菜豆为实验材料,通过对菜豆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的测定,探究光合作用对光的适应性。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菜豆的光合速率逐渐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反而下降。这说明植物对光照强度有一定的适应性,同时也提示我们在种植植物时应注意合理调节光照强度,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二、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植物代谢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功能是将有机物质氧化解除其中的化学能,提供能量和物质物质合成。呼吸作用的速率

受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物质代谢等。本次实验以菜豆为实验材料,通过对菜豆在不同温度下呼吸速率的测定,探究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菜豆的呼吸速率逐渐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呼吸速率逐渐降低。这说明植物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同时也提示我们在种植植物时应注意调节温度,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三、光周期 光周期是指植物在每24小时内所接受到的光照和黑暗时间的比例。光周期的变化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花期和产量等。本次实验以短日植物马铃薯为实验材料,通过对马铃薯在不同光周期下的生长情况的观察,探究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受到光周期的影响,长日照下马铃薯生长缓慢,而短日照下马铃薯生长明显加快,根系发达,叶片增多,这是因为短日照能够刺激马铃薯的花芽分化和生长,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四、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不同的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本次实验以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引言: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植物 的生长发育、代谢、适应环境等方面。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机制,以及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包括小麦种子、培养皿、土壤、水、光照强度计等。首先,将小麦种 子均匀撒在培养皿中,然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分为三组,分 别是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样本。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光照强度计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并根据需要调整光照灯的距离。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光照强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在高光照组下,小 麦的生长速度较快,茎秆高度和根系发达。而在低光照组下,小麦的生长速度 明显减缓,茎秆矮小,根系生长不良。中光照组的小麦生长状况介于两者之间。这种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光合作用的变化引起的。光合作用是植 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能量来源。在高光照 条件下,植物叶片能够充分接收到光能,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提供足够 的能量和养分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而在低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接收到的光 能减少,光合作用能力减弱,因此植物生长速度减缓。 此外,实验还观察到了光照强度对小麦叶片颜色的影响。在高光照组下,小麦 叶片呈现出浓绿色,而在低光照组下,叶片颜色较为苍白。这是因为光照强度

的不同导致了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速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叶片的颜色。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显著的结论。高光照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的进行,而低光照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减缓和叶片颜色苍白。这对于植物生理学研究和植物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实验中使用的小麦种子数量较少,样本量较小,因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本实验只研究了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未涉及其他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的综合影响。 总之,本实验通过对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响应机制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了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以及合理调控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植物生理学的奥秘,为植物栽培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缺素培养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缺素培养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二:缺素培养 一、实验目的: ,学习配制溶液培养基原液,利用原液配制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的方法。 ,.了解验证矿质元素生理功能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需要营养元素,当植物生长缺乏元素时,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应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可以人为地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研究植物生长对矿质元素的需求和矿质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使用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培养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当使用完全培养液培养植物时,植物生长正常,当使用缺氮、缺磷等培养液培养植物时,植物均不正常生长,由此可以证明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容量瓶1000ml、烧杯、玻璃棒、移液管、电子天平、塑料瓶、锡纸。 2实验材料:绿豆苗 3.实验试剂:KNO、Ca(NO).4HO、NHHPO、MgSO.7HO、KHPO、CaCl、KCl、3 32242442242HBO、MnSO.7HO、ZnSO.7HO、CuSO.5HO、HMoO、NaFeDTPA(10%Fe)、NiSO.6HO、334242422442NaSiO.9HO 232 四、实验材料: 生长到7~8cm的绿豆苗 五、实验步骤: 1(培养幼苗

将绿豆种子浸泡,充分吸涨后播于干净的湿沙中,室外培养。当幼苗长到7~8cm时,选择长势相同的植株进行溶液培养。 2(培养液的配制(单位:ml) 配制方法如下表: 试剂名称完全缺氮缺磷 KNO 6.0 0 6.0 3 Ca(NO).4HO 4.0 0 4.0 322 1 NHHPO 2.0 0 0 424 MgSO.7HO 1.0 1.0 1.0 42 KHPO 0 1.0 0 24 CaCl 0 5.0 0 2 KCl 0.4 0.4 0.4 HBO 0.4 0.4 0.4 33 MnSO.7HO 0.4 0.4 0.4 42 ZnSO.7HO 0.4 0.4 0.4 42 CuSO.5HO 0.4 0.4 0.4 42 HMoO(85% MoO) 0.4 0.4 0.4 243 NaFeDTPA(10%Fe) 0.6 0.6 0.6 NiSO.6HO 2.0 2.0 2.0 42 NaSiO.9HO 1.0 1.0 1.0 232 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模版SL

实验一、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 专业、年级:生物科学2013级3班 完成日期:2015年3月28日

实验一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 摘要 植物组织的水势测定是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之一。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设备简单,方法简便,在中学及一般基层单位都可以做到。但实验结果因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差距较大,重现性不理想。本文对影响实验结果的诸因素试作分析,并求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植物组织;小液滴;移动方向;溶液浓度; 引言 1 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和细胞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水分的移动与植物组织水势的关系;掌握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基本方法。 2 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的水分状况可用水势来表示。植物体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水分移动方向都由水势差决定。将植物组织放在已知水势的一系列溶液中,如果植物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渗透势(溶质势),则组织吸水而使溶液浓度变大;反之,则植物细胞内水分外流而使溶液浓度变小;若植物组织的水势与溶液的渗透势相等,则二者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外部溶液浓度不变,而溶液的渗透势即等于所测植物的水势。 组织的吸水或失水会使溶液的浓度、密度、电导率以及组织本身的体积与质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情况可确定与植物组织等水势的溶液。 可以利用溶液的浓度不同其比重也不同的原理来测定试验前后溶液的浓度的变化,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溶液的水势,即为植物组织的水势。溶液水势的计

算: Ψw = ψs=- icRT (MPa) 式中:Ψw——溶液的水势(MPa); R——气体常数(0.0083 L·MPa·mol-1·K-1); T——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K=273 + t); i ——为溶液的等渗系数(蔗糖为1); c ——等渗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试管、毛细滴管、移液管、剪刀、镊子、甲烯蓝、菠菜叶片 3.2实验步骤 3.2.1首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0.1、0.2、0.3、0.4、0.5、0.6、0.7、0.8 mol/L)各10 ml注入8支试管中,各管都加上塞子,并编号。按编号顺序在试管架上排成一列,作为对照组。表1中母液为1mol·L-1 的蔗糖溶液。 表1 配制蔗糖标准液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M(mol/L)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母液(ml) 1 2 3 4 5 6 7 8 蒸馏水9 8 7 6 5 4 3 2 2.另取8支试管,编好号,按顺序放在试管架上,作为试验组。然后由对照组的各试管中分别取溶液4ml移入相同编号的试验组试管中,再将各试管都加上塞子。 3.用剪刀将菠菜叶剪成约0.5cm2大小相等的小块60—80片。向试验组的每一试管中各加相等数目(约10片)的叶片小块,塞好塞子,放置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摇动数次,到时间后,用大头针沾取少许甲烯蓝粉末加入每一试管中, 并振荡, 此时溶液呈蓝色。 4.用毛细滴管从试验组的各试管中依次吸取着色的液体少许,然后伸入对照组的相同编号试管的液体的中部,缓慢从毛细滴管尖端横向放出一滴蓝色试验溶液,并观察小液滴移动的方向。如果有色液滴向上移动,说明溶液从细胞液中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以加深我们对植物生长 和发育过程的理解。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如下: - 绿豆种子 - 培养皿 - 水 - 滤纸 - 测量器具(例 如尺子、天平) - 盖玻片 - 显微镜 3. 实验步骤 步骤1:种子发芽观察 1.将一定数量的绿豆种子放在湿润的滤纸上。 2.将滤纸与种子一起放置在培养皿中,确保种子表面接触到湿润的滤纸。 3.盖上培养皿的盖子,放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4.每天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包括发芽率、发芽速度等。 步骤2:光合作用测定 1.挑选一片健康的绿豆叶片,用盖玻片将其完全覆盖,并在盖玻片上加 上一些水以保持湿润。 2.将盖玻片放入显微镜下,并调节至合适的放大倍数。 3.使用显微镜观察绿豆叶片中叶绿素颗粒的分布和形态。 4.切换到一个较高的放大倍数,观察叶绿素颗粒的内部结构和细胞器。 5.观察叶片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的变化,并记录光合作用的相关数据。 步骤3: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准备一组绿豆种子,并分为几个小组。 2.对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给予不同的光照条件、水分条件或 温度条件。 3.每天观察和记录每个小组绿豆的生长情况,包括根长、茎长、叶片数 量等。 4.分析并比较不同处理组的生长数据,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步骤4: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观察 1.准备一些绿豆种子,分为两组。

2.对一组种子进行生长素处理,例如浸泡在含有生长素的溶液中一段时 间。 3.将两组种子分别种植在培养皿中,提供相同的光照和水分条件。 4.每天观察和记录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根长、茎长、叶片数量等。 5.比较两组种子的生长情况,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记录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种子的发芽率和速度 受到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影响。 - 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养分合成和能量转化的重要过程,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 - 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例如光照、水分和温度等。 -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5.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我 们发现温度、光照、水分和植物生长素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也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生理学提供了基础。 6. 参考文献 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 1. XXXX 2. XXXX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范,实际实验报告需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撰写。)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丙三醇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三醇的含量,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实验介绍: 丙三醇是一种常见的醇类物质,在植物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三醇的含量,并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实验使用巴氏液相色谱法测定。 实验材料: - 植物组织样品(例如叶片、茎部等) - 丙三醇标准品 - 甲醇和乙酸乙酯 - 液氮 - 离心机 - 离心管 - 巴氏液相色谱仪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a. 将液氮倒入一个大容器中,待液氮温度达到-196℃。 b. 将标准品丙三醇溶解于甲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中,浓度为1 mg/mL。

2. 样品处理: a. 取适量植物组织样品,将其磨碎至细粉末状。 b. 将细粉末状样品置于液氮中,使其快速冷冻。 c. 使用巴氏液相色谱仪,将样品解冻,并加入甲醇和乙酸乙 酯的混合溶液。 d. 使用超声波溶解,使样品充分溶解于溶剂中。 e. 离心离心管,以去除残留的固体颗粒。 3. 巴氏液相色谱测定: a. 将处理后的样品转移至巴氏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b. 设置合适的波长和流速,记录峰面积并与标准品进行比较。 4. 数据处理: a.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丙三醇的含量。 b. 若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丙三醇含量差异。 实验结果: 根据测定得到的峰面积与丙三醇标准曲线的比较,可以计算出样品中丙三醇的含量。若进行对比实验,可以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丙三醇含量进行比较,得出其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论: 根据对植物组织样品中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丙三醇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解决植物生长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的生理生化变化 周良雪(09应生A,094120260) 摘要: 在干旱胁迫下对小麦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麦自身的一系列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为大幅度增加。例如,脯氨酸的含量会明显增加以抵抗小麦因干旱而自身水势降低。PPO,POD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三倍左右,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六倍左右,H2O2的含量增加七倍左右,GSH的含量增加四倍左右。小麦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抵抗不良环境。 关键词: 干旱胁迫,脯氨酸,PPO,POD,MDA,H2O2,GSH 引言: 世界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底将达到90亿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非生物性胁迫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如何最大限度 地减少这些损失已成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胁迫诱发了植物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新陈代谢等多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干旱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逆境胁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灾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研究小麦的抗旱生理及分子机制,通过遗传操作增强小麦抗旱性,培育抗旱型小麦品种,对于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具有 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做了有关小麦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干旱逆境下植物最明显的生理响应是生长受到抑制。在干旱胁迫下,小麦自身的一系列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为大幅度增加。例如,脯氨酸的含量会明显增加以抵抗小麦因干旱而自身水势降低。PPO,POD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三倍左右,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六倍左右,H2O2的含量增加七倍左右,GSH的含量增加四倍左右。小麦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抵抗不良环境。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制备: 小麦种子吸胀12个小时后,播到湿润的滤纸上,正常生长七天后进行干旱处理,连续干旱五天后进行观察。 (2)方法: ①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各取50粒吸胀的小麦种子→沿胚的中心线切成两半(严格区 分两个半粒),进行下列实验: 其中50个半粒进行TTC染色(30℃水浴 20 min),另50个半粒进行曙红染色(室温染色10 min) ②Pro的提取:取干旱和正常的小麦幼苗各0.1 g →加入3 mL 3%磺基水杨酸(SSA) 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2 mL 3% SSA洗研钵→5000 rpm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测定:上清液各2 mL →分别加入2 mL冰乙酸和2 mL茚三酮试剂→煮沸20 min→冷却后分别测定A 520 ③PPO,POD提取:分别取0.5 g实验材料→加入少许石英砂和3 ml提取液(50mmol/L PBS, pH5.8,内含0.1mmol/ LEDTA, 1%PVP)→ 充分研磨→转入离心管中→用2 ml 提取液洗研钵→ 5000 rpm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用于测定POD和PPO 酶活性或分装后转至-20或-80℃保存。 POD测定:取POD反应混合液(10 mmol/L愈创木酚,5 mmol/L H2O2,用PBS溶解)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烯效唑(S-3307)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此次实验是采用烯效唑的不同浓度浸种小麦种子,以此来研究小麦的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在这次实验中共设0、10、30和50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对小麦种子的呼吸强度、幼苗根系活力、幼苗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说明: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芽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烯效唑能增大根/冠比;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但是丙二醛含量降低。烯效唑浸种能使小麦矮化壮苗、增强植物抗性。 关鍵词:小麦烯效唑生长形态指标生理指标 前言:烯效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生长延缓剂, 具有活性高、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农作物、蔬菜、果树、草坪等[11-12]。烯效唑能减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抑制节间生长,幼苗高度明显降低,茎粗和分蘖数增加,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叶绿素含量,延缓作物衰老,促进花芽形成,根冠比增加和提高光合速率等生理效应。种子经过浸种法处理可以充分吸收水分,利于催芽播种;可以使种子吸收一定量的农药,既可以杀灭种子携带的有害生物,又可以防止幼苗遭受病虫的危害,浸种可提高秧苗根系活力和根冠比,增加叶绿素的含量,从而保证健壮苗的形成。近些年对S3307大量实验研究说明,S3307浸种可使小麦幼苗健壮、叶片增加、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和分蘖数增多,促进成穗,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4]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经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的小麦种子,90%S-3307,0.1%消毒液HgCl 2 1.2 方法: 1.2.1 种子的前处理 消毒10min,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液,分别用0、10、30、精选小麦种子,用0.1%HgCl 2 50mg/ml的多效唑溶液浸种20小时,倒掉浸泡液,将种子放在培养盘中,在250C-280C 的恒温箱中催芽三天,待长出幼芽后,测定幼芽的呼吸强度。 幼苗栽植与培养(水培法) 选取在不同浓度S-3307浸泡的发芽种子,栽植于塑料杯的纱网上,种植2杯,每杯种植30株,并标上记号,二周后用于测定幼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 2、测定项目 2.1 发芽小麦呼吸速率的测定(小筐子瓶法) [5] 溶液在广口瓶中并振荡,使瓶中2.1.1 空白值的测定:用移液管移取20mlBa〔OH〕 2 充分吸收,滴两滴酚酞。用浓度为1/44的草酸滴定,边滴便摇动广口瓶,使其的CO 2 充分显色。 2.1.2 样品值的测定:用移液管移取20mlBa〔OH〕 溶液在广口瓶中并振荡,使瓶中 2 充分吸收。取不同浓度发芽小麦各30株,放进小网里里并用挂于小钩上放进广的CO 2

植物生理学生根实验报告

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 摘要:以二年生扶桑枝条为插穗,选用相同浓度的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进行处理,从根长、生根数、生根时间几个方面实验结果来看,以萘乙酸的生根效果更好。同时用萘乙酸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200mg/L,吲哚丁酸的最适合浓度为300mg/L 关键词:扶桑;生根;吲哚丁酸;萘乙酸; 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又名朱槿、大红花,锦葵科木槿属。原产中国,分布于中国南部,喜阳,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其花期长,花色艳丽,抗性强,管理较粗放,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美化树种。扶桑繁殖育苗主要用扦插繁殖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选用相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扶桑生根效应试验。同时又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又设有几个不同浓度梯度,进行扶桑生根效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引言 为了更好的了解生长素的作用和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而设计了该实验。该实验设计了两种生长素不同浓度对扶桑进行处理,并研究不同生长素对植物枝条的影响,同时探究促进扶桑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a、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扶桑植株,取一年到二年生的侧枝中部,截成15cm 长的插穗, b、实验试剂: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75%酒精 c、实验器材:吸耳球、吸量管、一次性杯、刻度尺、枝剪、小刀 1.2 试验设计 实验共设有2个处理:①相同浓度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处理扶桑枝条。处理时间为16小时。 ②同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浓度梯度分别为:100mg/L、200mg/L、 300mg/L、400mg/L的4个浓度梯度处理16小时。 1.3 实验步骤. 1、将枝条剪成15c m~20cm长的短枝条,枝条形态学上端切口切平整,形态学下端切口 以45度倾斜角处理。 2、将处理好的枝条用75%酒精消毒切口1min后用蒸馏水冲洗备用 3、将枝条分为8组,每组4枝. 4、其中4组用浓度分别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的吲哚丁酸处理16 小时。领4组用浓度分别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的萘乙酸处理16小时。 5、取出枝条,用清水扦插放于阴暗通风处培植。 6、每2天换一次水 7、观察枝条的变化,并记录枝条生根的情况。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数据 11月15日开始实验,11月19日开始生根,即生根时间为4d,具体的生根情况如下:表一:有生根时间和有生根的枝条数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共11页)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四川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S-3307烯效唑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专业年级:园林绿化13-02 姓名:雷舒淼 学号:20xx5812 完成日期:20xx年11月28日 烯效唑(S-3307)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芽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烯效唑能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根的伸长,增大根/冠比值;能够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丙二醛含量降低。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设0(CK)、5、20和40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形态指标(株高、根长和发根数)与生理指标(发芽小麦呼吸强度的测定、幼苗根系

活力测定、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烯效唑浸种可促进小麦壮苗、增强植物抗性,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应注意浓度控制,以mg/L烯效唑效果最好。) 二、前言 1.烯效唑化学名:(E)-(RS)-1-(4-氯苯基)-4,4-二甲基 -2-(1H-2,4-三唑-1-基)戊-1-烯-3-醇(C15H18CIN3O)2.烯效唑(S-3307)为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被植物种子、叶片和根吸收,影响植物体内贝壳杉烯氧化酶活性,减少赤霉素前体的形成,阻抑内源赤霉素的合成,降低内源赤霉素水平。同时可降低内源生长素水平。 3.烯效唑 (S-3307)是赤霉酸生物合成的颉颃剂之一,主要抑制节间细胞的伸长,使植物生长延缓。同时促进果树花芽分化及提高作物抗逆性。 4.烯效唑 (S3307)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烯效唑浸种或苗期施用可使水稻、小麦、大麦、大豆、油菜等作物增产4%~20%。近些年对S3307大量实验研究表明,S3307浸种可使小麦幼苗健壮、叶片增加、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和分蘖数增多,促进成穗,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三、有关实验的阐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