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丙三醇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三醇的含量,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实验介绍:

丙三醇是一种常见的醇类物质,在植物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三醇的含量,并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实验使用巴氏液相色谱法测定。

实验材料:

- 植物组织样品(例如叶片、茎部等)

- 丙三醇标准品

- 甲醇和乙酸乙酯

- 液氮

- 离心机

- 离心管

- 巴氏液相色谱仪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a. 将液氮倒入一个大容器中,待液氮温度达到-196℃。

b. 将标准品丙三醇溶解于甲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中,浓度为1 mg/mL。

2. 样品处理:

a. 取适量植物组织样品,将其磨碎至细粉末状。

b. 将细粉末状样品置于液氮中,使其快速冷冻。

c. 使用巴氏液相色谱仪,将样品解冻,并加入甲醇和乙酸乙

酯的混合溶液。

d. 使用超声波溶解,使样品充分溶解于溶剂中。

e. 离心离心管,以去除残留的固体颗粒。

3. 巴氏液相色谱测定:

a. 将处理后的样品转移至巴氏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b. 设置合适的波长和流速,记录峰面积并与标准品进行比较。

4. 数据处理:

a.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丙三醇的含量。

b. 若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丙三醇含量差异。

实验结果:

根据测定得到的峰面积与丙三醇标准曲线的比较,可以计算出样品中丙三醇的含量。若进行对比实验,可以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丙三醇含量进行比较,得出其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论:

根据对植物组织样品中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丙三醇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解决植物生长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2.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防止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3. 在巴氏液相色谱分析过程中,操作仪器需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

4. 进行对比实验时,需控制其他条件的一致性,以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扩展实验:

1. 探究不同植物组织中丙三醇含量的差异。

2. 研究丙三醇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含量变化。

3. 研究丙三醇对植物生长和生理过程的影响。

4. 研究丙三醇在不同植物物种中的分布和功能差异。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成绩 姓名苗雪鹏班级 1班学号 1080800021 实验题目实验三植物体中N、P、K主要养分的速测 【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体内N、P、K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如何测定植物体中N、P、K的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 植物体主要由C、H、O、N、P、K、Ca、Mg、S、Fe等十几种元素组成,除 此以外还包括Ca、Zn、Mn、B、Mo,但需要量较少。 在通常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光能,从空气中获得C,从水中获得氢和氧, 而N、P、K等元素则是来源土壤肥力。在栽培过程中,能够知道植物的需要和 土壤内N、P、K变动的情况,对考虑施肥措施是有帮助的,因此测定土壤及植 物体内的N、P、K是很重要的。 硝态N测定:硝态N是硝酸的阴离子(NO 3 -),它是强氧化剂,所以鉴定N- 离子几乎都用氧化反应,用二苯胺(C 6H 5 ) 2 NH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在NO 3 - 存在时二苯胺被硝酸氧化而显蓝色。 有效P和无机P测定:P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酸铵,然后以氧化亚锡作为还原剂时,使磷钼酸铵还原为“磷钼兰”(低价钼化合物混合物)溶液呈兰色。此法能测土壤有效P,过磷酸钙中有效P和植物体内的无机磷。 速效K的测定:四苯硼钠〔NaB(C 6H 5 ) 4 〕与钾离子生成白色沉淀为四苯硼酸 钾〔KB(C 6H 5 ) 4 〕 【实验材料和试剂】 在完全培养液、缺乏N、P、K、Fe的营养液中培养四周的玉米苗 硝态氮试剂、磷试剂Ⅰ、磷试剂Ⅱ、K试剂、标准溶液1、5、10、20、40ppm 【实验方法】 1.植物组织浸提液制备 将植物剪成小块,称取1g,迅速倒入已沸腾的蒸馏水(约10ml)烧杯中,用毛细玻璃棒经常搅动,小火煮十分钟,煮液倒入10ml容量瓶中,另加少量蒸馏水,继续小火煮植物材料5分钟,浸提液倒入上述容量瓶内,再以少量蒸馏水洗植物材料,使最后容量为10ml。 植物组织在计算含量时要乘以10,因每克鲜组织稀释了10倍。 2.硝态N测定 在白瓷板的凹内分别滴入1、5、10、20、40ppm的混合标准液1滴,然后将待测液(植物浸提液)分别滴入其他凹内,最后每个凹内各加5滴二苯胺硫酸溶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植物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测定植物组织的含水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利用水遇热蒸发为水蒸汽的原理,可用加热烘干法来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含水量。植物组织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常以鲜重或干重 % 表示,有时也以相对含水量 % (或称饱和含水量 % )表示。后者更能表明它的生理意义。 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植物鲜组织。 (二)仪器设备:天平(感量1/1000g);烘箱;干燥器;剪刀;搪瓷盘;塑料袋;纸袋;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 ⒈鲜重测定迅速剪取植物材料,装入已知重量的容器(或塑料袋)中,带入室内,用分析天平称取鲜重(FW)。 ⒉干重测定提前把烘箱打开,温度升至100~105℃。把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装入纸袋中,放入烘箱内,100~105℃杀青10min,然后把烘箱的温度降到70~80℃左右,烘至恒重。取出纸袋和材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干重(DW)。 ⒊饱和鲜重测定将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浸入水中,数小时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重;再次将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次取出,吸干表面水分,称鲜重,直到两次称重的结果基本相等,最后的结果即为饱和鲜重(SFW)。若事先已知达到水分饱和所用的时间,则可一次取得饱和鲜重的测量定值。 ⒋取得以上数据后,按公式计算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 思考题: 测定饱和含水量时,植物材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过短或过长会出现什么问题?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目的:学会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 实验原理: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则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水势。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为溶液的渗透势(ψπ),即代表植物的水势(ψw)。 ψw=ψπ=-P=-iCRT 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小白菜或其它作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带塞青霉素小瓶12个;2.带有橡皮管的注射针头;3.镊子;4.打孔器5.培养皿。 (三)试剂:1. 0.05、0.10、0.15、0.20、0.25、0.30mol/L蔗糖溶液;2.甲烯蓝粉末。 实验步骤: (一)取干燥洁净的青霉素瓶6个为甲组,各瓶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蔗糖溶液约4ml(约为青霉素瓶的2/3处),另取6个干燥洁净的青霉素瓶为乙组,各瓶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蔗糖溶液1ml 和微量甲烯蓝粉末着色,上述各瓶加标签注明浓度。 (二)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50片,放至培养皿中,混合均匀。用镊子分别夹入5~8个小圆片到盛有不同浓度的甲烯蓝蔗糖溶液的青霉素瓶中(乙组)。盖上瓶塞,并使叶圆片全部浸没于溶液中。放置约30~60min,为加速水分平衡,应经常摇动小瓶。 (三)经一定时间后,用注射针头吸取乙组各瓶蓝色糖液少许,将针头插入对应浓度甲组青霉素瓶溶液中部,小心地放出少量液流,观察蓝色液流的升降动向。(每次测定均要用待测浓度的甲烯蓝蔗糖溶液清洗几次注射针头)。如此方法检查各瓶中液流的升降动向。若液流上升,说明浸过小圆片的蔗糖溶液浓度变小(即植物组织失水);表明叶片组织的水势高于该浓度糖溶液的渗透势;如果蓝色液流下降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低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若蓝色液流静止不动,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等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此糖溶液的浓度即为叶片组织的等渗浓度。 将求得的等渗浓度值代入如下公式: ψw=ψπ=-iCRT。 式中:ψw=植物组织的水势(单位:Mpa);ψπ=溶液的渗透势; C=等渗浓度(mol/L);R=气体常数(0.008314 MPa·L /mol/K);T=绝对温度;i=解离系数(蔗糖=1,CaCl2=2.60)。 思考题:在干旱地方生长的植物其水势较高还是较低?为什么?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一植物组织中ETH(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测定原理:ACC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体,为了更好地了解乙烯对植物的调节作用,有必要测定植物中ACC的含量,在冷却的Hg+存在下,NaClO专一地使ACC转化成乙烯。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 测定中气相色谱仪用的是氢火焰检测器FID。 色谱仪包括固定相和流动相。由于固定相和流动相对各种物质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物质的分配系数不一样。当待测样(含ETH混合气体)加入固定相以后,不断通以流动相(通常为氮气、氢气)待测物不断再分配,最后按照分配系数大小顺序依次被分离,并进入检测系统被检测,检测信号的大小,反映出物质含量的多少,在记录仪上呈现色谱图。判断气相色谱仪氢火焰检测器是否点燃的3种方法?如何判断检测器已工作? 1、将不锈钢镊子接触到检测器的喷扣处,若镊子上有水珠证明氢气已被点燃; 2、根据记录笔的位置来判断; 3、微电流放大器的“引燃开关”切换“引燃”时,检测器如发出扑声火焰已被点燃。 结果分析:经冷冻的苹果ETH释放速率低于常温的乙烯释放速率。经低温处理ACC合成酶的形成受到损伤和影响,从而降低乙烯的合成与释放。 3大温度3大气流量:基线成一直线表明稳定了 柱温80度进样器温度120度检测器温度140度 N2 流量35微升每分钟400 H2 流量45 微升每分钟55千帕空气流量350 微升每分钟40 千帕 二植物组织中脂肪氧化酶活力测定 原理根据基质浓度一定,反应体系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与酶活力大小呈线性相关原理进行测定。LOX氧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过氧化物时消耗氧气,溶液中氧浓度的减少速率与酶活力大小成正比,用氧电极可精确的测定酶活力。 结果:经过干旱处理的小麦组织中LOX活力低(受干旱条件的诱导LOX基因的表达) 注意事项:1测定时,维持温度恒定,氧电极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 2 反应杯中不应有气泡,否则会造成信号不稳 3 进行试验时要保持磁转子的转动,以平衡氧气浓度 4 电极使用一段时间后,在阳极上形成一层氧化膜,使电极的灵敏度下降,需要用清洁剂清洁阳极。 三半伤害温度的求算 1 以伤害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制作曲线,50%伤害对应的温度即半伤害温度; 2 以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拟合Y=K/(1+Ae-BT) Y 伤害度(相当于胁变)K 最大外渗量 T 温度(相当于胁强)A,B 常数 据Logistic方程,以Ln((K/Y)-1)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作图,的一直线,直线与横轴交点即半伤害温度。 半伤害温度的生理意义,半伤害温度通常可用来表示植物对高温或低温抗性的大小。在高温伤害情况下,若半伤害温度高,说明对高温伤害抗性强;在低温伤害时,则半伤害温度越低,植物对低温伤害抗性强。对于其他逆境,具有相应的生理意义。 但是对于高温伤害,同样以Ln((K/Y)-1)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作图,发现做出的不是直线而是S型曲线。 四蒸汽压渗透压计测植物组织渗透势蒸汽压渗透压计的工作原理 1 原理对于一种溶液来说,溶质颗粒数的增加改变了溶剂分子的自由度,导致溶剂分子主要特征的改变。这些溶液特征的相对变化与溶液中粒子的增加量呈线性相关,所以称他们为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1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主编张立军 参编(按姓氏汉语拚音) 樊金娟郝建军 刘延吉阮燕晔 朱延姝

旷旷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教研室 2004年1 月 序 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教改探索,认为实验课教学要注意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使学生熟悉实验工作;实验内容要有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到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的设计、实验报告的写作,以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多个方面。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一部分。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研究型的,有适当的处理,并尽可能的设置重复。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解释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在本次编写的实验指导中我们给出了大量的思考题,有的涉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的涉及实验技术的应用,有的涉及实验方法的应用扩展;此外,我们还要求实验报告的形式类似于正式发表的科研报告,并附有写作说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为了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对每个实验还都给出相应的记录方式。 本学期是我们教研室首次按这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组织教学,希望广大同学配合,也希望相关专业老师、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广大同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更加完善。 张立军 2004 年1月30日 2014年12月29日 1

附:参加教学改革人员: 刘延吉郝建军樊金娟朱延姝阮燕晔康宗利付淑杰于洋 目录 Section 1(1h)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简介 1.教学目的 2.教学要求和考核 3.实验内容介绍 4.实验室安全要求 Section 2(6h) 一、植物的光合速率测定-----改良半叶法 二、植物叶绿素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Section 3(6h) 三、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小液流法 四、植物根系活力测定----甲烯蓝法 Section 4(6h) 五、植物抗逆性鉴定----电导率仪法 六、植物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 Section 5(4h) 七、植物组织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Section 6(4h) 八、植物呼吸酶活性测定 2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据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丙三醇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三醇的含量,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实验介绍: 丙三醇是一种常见的醇类物质,在植物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三醇的含量,并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实验使用巴氏液相色谱法测定。 实验材料: - 植物组织样品(例如叶片、茎部等) - 丙三醇标准品 - 甲醇和乙酸乙酯 - 液氮 - 离心机 - 离心管 - 巴氏液相色谱仪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a. 将液氮倒入一个大容器中,待液氮温度达到-196℃。 b. 将标准品丙三醇溶解于甲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中,浓度为1 mg/mL。

2. 样品处理: a. 取适量植物组织样品,将其磨碎至细粉末状。 b. 将细粉末状样品置于液氮中,使其快速冷冻。 c. 使用巴氏液相色谱仪,将样品解冻,并加入甲醇和乙酸乙 酯的混合溶液。 d. 使用超声波溶解,使样品充分溶解于溶剂中。 e. 离心离心管,以去除残留的固体颗粒。 3. 巴氏液相色谱测定: a. 将处理后的样品转移至巴氏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b. 设置合适的波长和流速,记录峰面积并与标准品进行比较。 4. 数据处理: a.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丙三醇的含量。 b. 若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丙三醇含量差异。 实验结果: 根据测定得到的峰面积与丙三醇标准曲线的比较,可以计算出样品中丙三醇的含量。若进行对比实验,可以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丙三醇含量进行比较,得出其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论: 根据对植物组织样品中丙三醇含量的测定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处理方式对丙三醇含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丙三醇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解决植物生长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的生理生化变化 周良雪(09应生A,094120260) 摘要: 在干旱胁迫下对小麦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麦自身的一系列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为大幅度增加。例如,脯氨酸的含量会明显增加以抵抗小麦因干旱而自身水势降低。PPO,POD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三倍左右,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六倍左右,H2O2的含量增加七倍左右,GSH的含量增加四倍左右。小麦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抵抗不良环境。 关键词: 干旱胁迫,脯氨酸,PPO,POD,MDA,H2O2,GSH 引言: 世界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底将达到90亿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非生物性胁迫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如何最大限度 地减少这些损失已成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胁迫诱发了植物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新陈代谢等多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干旱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逆境胁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灾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研究小麦的抗旱生理及分子机制,通过遗传操作增强小麦抗旱性,培育抗旱型小麦品种,对于保障小麦高产稳产具有 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做了有关小麦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干旱逆境下植物最明显的生理响应是生长受到抑制。在干旱胁迫下,小麦自身的一系列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主要为大幅度增加。例如,脯氨酸的含量会明显增加以抵抗小麦因干旱而自身水势降低。PPO,POD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三倍左右,MDA,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六倍左右,H2O2的含量增加七倍左右,GSH的含量增加四倍左右。小麦幼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抵抗不良环境。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制备: 小麦种子吸胀12个小时后,播到湿润的滤纸上,正常生长七天后进行干旱处理,连续干旱五天后进行观察。 (2)方法: ①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各取50粒吸胀的小麦种子→沿胚的中心线切成两半(严格区 分两个半粒),进行下列实验: 其中50个半粒进行TTC染色(30℃水浴 20 min),另50个半粒进行曙红染色(室温染色10 min) ②Pro的提取:取干旱和正常的小麦幼苗各0.1 g →加入3 mL 3%磺基水杨酸(SSA) 和少许石英砂→充分研磨→用2 mL 3% SSA洗研钵→5000 rpm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测定:上清液各2 mL →分别加入2 mL冰乙酸和2 mL茚三酮试剂→煮沸20 min→冷却后分别测定A 520 ③PPO,POD提取:分别取0.5 g实验材料→加入少许石英砂和3 ml提取液(50mmol/L PBS, pH5.8,内含0.1mmol/ LEDTA, 1%PVP)→ 充分研磨→转入离心管中→用2 ml 提取液洗研钵→ 5000 rpm离心10 min →上清液定容至5 ml →用于测定POD和PPO 酶活性或分装后转至-20或-80℃保存。 POD测定:取POD反应混合液(10 mmol/L愈创木酚,5 mmol/L H2O2,用PBS溶解)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烯效唑(S-3307)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此次实验是采用烯效唑的不同浓度浸种小麦种子,以此来研究小麦的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在这次实验中共设0、10、30和50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对小麦种子的呼吸强度、幼苗根系活力、幼苗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说明: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芽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烯效唑能增大根/冠比;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但是丙二醛含量降低。烯效唑浸种能使小麦矮化壮苗、增强植物抗性。 关鍵词:小麦烯效唑生长形态指标生理指标 前言:烯效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生长延缓剂, 具有活性高、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农作物、蔬菜、果树、草坪等[11-12]。烯效唑能减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抑制节间生长,幼苗高度明显降低,茎粗和分蘖数增加,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叶绿素含量,延缓作物衰老,促进花芽形成,根冠比增加和提高光合速率等生理效应。种子经过浸种法处理可以充分吸收水分,利于催芽播种;可以使种子吸收一定量的农药,既可以杀灭种子携带的有害生物,又可以防止幼苗遭受病虫的危害,浸种可提高秧苗根系活力和根冠比,增加叶绿素的含量,从而保证健壮苗的形成。近些年对S3307大量实验研究说明,S3307浸种可使小麦幼苗健壮、叶片增加、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和分蘖数增多,促进成穗,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4]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经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的小麦种子,90%S-3307,0.1%消毒液HgCl 2 1.2 方法: 1.2.1 种子的前处理 消毒10min,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液,分别用0、10、30、精选小麦种子,用0.1%HgCl 2 50mg/ml的多效唑溶液浸种20小时,倒掉浸泡液,将种子放在培养盘中,在250C-280C 的恒温箱中催芽三天,待长出幼芽后,测定幼芽的呼吸强度。 幼苗栽植与培养(水培法) 选取在不同浓度S-3307浸泡的发芽种子,栽植于塑料杯的纱网上,种植2杯,每杯种植30株,并标上记号,二周后用于测定幼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 2、测定项目 2.1 发芽小麦呼吸速率的测定(小筐子瓶法) [5] 溶液在广口瓶中并振荡,使瓶中2.1.1 空白值的测定:用移液管移取20mlBa〔OH〕 2 充分吸收,滴两滴酚酞。用浓度为1/44的草酸滴定,边滴便摇动广口瓶,使其的CO 2 充分显色。 2.1.2 样品值的测定:用移液管移取20mlBa〔OH〕 溶液在广口瓶中并振荡,使瓶中 2 充分吸收。取不同浓度发芽小麦各30株,放进小网里里并用挂于小钩上放进广的CO 2

中国农业大学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九酵母核糖核酸的提取及测定 植物117 左宜平1101080709 实验日期2012年11月4日一.实验背景 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对核酸的研究是更深入研究生命体的基本前提之一。研究核酸需要纯度很高的核酸,所以核酸的提取方法也就在生物学研究中相当重要。本次实验提取酵母的核糖核酸(RNA)。RNA离体后稳定性很差,含量低,所以在提取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止核酸的降解和变性,防止过酸、过碱、避免剧烈搅拌,尤其重要的是防止RNA酶的作用。本实验是医药卫生领域与大工业生产的基础方法。 二.实验目的 了解从酵母中提取RNA的方法并掌握其测定手段。 三.实验原理 微生物是工业上大量生产核酸的原料,其中以酵母最为理想,因为酵母核酸中主要是RNA,DNA含量很少,菌体容易收集,RNA也易于分离。此外,抽提后的蛋白质还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RNA提制过程是先使RNA从细胞中释放,并使它和蛋白质分离,然后将菌体除去,再根据核酸在等电点溶解度最小的性质,将pH调到2.0-2.5使RNA沉淀,进行离心收集 工业上常用的提取RNA的方法主要有稀碱法和浓盐法,前者利用碱使细菌细胞壁溶解,使RNA释放出来,这种方法抽提时间短,但RNA在此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分解;后者是在加热条件下,利用高浓度的盐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RNA释放出来,此方法易掌握,产品颜色较好,用浓盐法提取RNA时应注意掌握温度,避免在20~70摄氏度之间的时间过长,因为这是磷酸二酯酶和磷酸单酯酶作用活跃的温度范围,会使RNA因降解而降低提取率,利用加热,至90~100摄氏度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该类酶,有利于RNA的提取。 若要提取接近天然状态的RNA,可采用苯酚法或氯仿——异戊醇法除去蛋白,然后乙醇沉淀RNA,离心收集。 本实验采用浓盐法(10%NaCl) 核酸不论是DNA还是RNA,都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多聚核苷酸化合物。而核苷酸是由磷酸,碱基和核糖构成的。 因为核酸分子中的碱基核糖和磷酸是以等分子比例存在的,所以要测定生物体内核酸的含量或者测定提取出来的核酸含量,只需测定组成核酸的一种成分,如磷酸,糖或碱基,便可计算出核酸的含量。 目前测定核酸含量的方法有: 1.定磷法,测定RNA和DNA 2.戊糖测定法,测RNA 3.脱氧戊糖测定法,测DNA 4.紫外吸收法,测DNA和RNA 5.微生物测定法,测DNA 6.应用同位素研究的方法,测定DNA和RNA 其中方法5.,6为一些特殊研究之用,应用面较窄,方法1,2,3,4为较普遍的核酸测定手段。 本实验采用方法4来测定核酸含量。因为核酸的组成成分嘌呤碱及嘧啶碱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最大吸收在260mm处,利用此测定可以对核酸进行定量测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共11页)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四川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S-3307烯效唑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专业年级:园林绿化13-02 姓名:雷舒淼 学号:20xx5812 完成日期:20xx年11月28日 烯效唑(S-3307)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芽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烯效唑能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根的伸长,增大根/冠比值;能够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丙二醛含量降低。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设0(CK)、5、20和40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形态指标(株高、根长和发根数)与生理指标(发芽小麦呼吸强度的测定、幼苗根系

活力测定、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烯效唑浸种可促进小麦壮苗、增强植物抗性,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应注意浓度控制,以mg/L烯效唑效果最好。) 二、前言 1.烯效唑化学名:(E)-(RS)-1-(4-氯苯基)-4,4-二甲基 -2-(1H-2,4-三唑-1-基)戊-1-烯-3-醇(C15H18CIN3O)2.烯效唑(S-3307)为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被植物种子、叶片和根吸收,影响植物体内贝壳杉烯氧化酶活性,减少赤霉素前体的形成,阻抑内源赤霉素的合成,降低内源赤霉素水平。同时可降低内源生长素水平。 3.烯效唑 (S-3307)是赤霉酸生物合成的颉颃剂之一,主要抑制节间细胞的伸长,使植物生长延缓。同时促进果树花芽分化及提高作物抗逆性。 4.烯效唑 (S3307)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烯效唑浸种或苗期施用可使水稻、小麦、大麦、大豆、油菜等作物增产4%~20%。近些年对S3307大量实验研究表明,S3307浸种可使小麦幼苗健壮、叶片增加、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和分蘖数增多,促进成穗,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三、有关实验的阐述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提高性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测定 (实验类型:□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 专业名称:植物科学与技术 实验课程:植物生理学 实验时间:2021.10.21 姓名:XXX班级:XXXX学号:XXXXXXXX

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报告正文 实验课题名称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测定 文献综述(列出参考文献) 植物 95%以上的干物质是由光合作用提供的 ,而叶片则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片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最主要的细胞器。高等植物在光合反应中吸收光能的主要色素为叶绿素 ,其含有的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形成有机物质。 因此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是反映植物叶片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 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有离体法(如分光光度法)和活体法(如叶绿素仪法)。分光光度法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 是叶绿素含量测定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叶绿素的含量变 化与植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2]据查,水稻比玉米叶绿素含量高,而水稻和玉米又比喜荫植物吉祥草高。 [2]而不同发育期的植物叶绿素的含量也会有所不同。 [3] [1] 牟晓玲. 对不同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比的测定.[J].甘肃农业科技.2004(11):55-56 [2] 袁方,李鑫,余君萍,王学奎,徐久玮,张立新.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及其比值问题的探讨.[J].植物生理学通讯.2021,45(1):63-66 [3]陈小龙陈灿,周莉. 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17):42-44 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方法及其计算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 1、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平、剪刀、研钵、漏斗、移液管 2、实验药品:丙酮、碳酸钙 3、实验材料:植物叶片:①陆生花生:水生花生 ②小叶黄杨新叶:小叶黄杨老叶

实验7-2 丙二醛含量测定

实验7-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丙二醛含量测定的意义。 【实验原理】 植物器官在衰老或逆境胁迫时,会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DA)是其终产物之一,其含量可以反映脂类过氧化程度和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 在高温和酸性条件下,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三甲川),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植物在胁迫条件下可溶性糖增加,而糖与硫代巴比妥酸的反应产物在532nm也有吸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时需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可分别求出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蔗糖与TBA反应产物在450 nm和532nm的摩尔吸收系数分别为85.40和7.40;丙二醛与TBA反应产物在450 nm 和532nm的摩尔吸收系数分别为0和155000,根据Lambert-Beer定律,列出二元一次方程:A450=C1×85.4 A532- A600=C1×7.4+ C2×155000 解此方程得: C1(mmol/L)=11.71 A450 C2(μmol/L)=6.45(A532- A600)-0.56 A450 (1) 其中:C1——可溶性糖的浓度 C2——丙二醛的浓度 A450、A532、A600分别表示450、532和600nm波长下的吸光值。 【实验器材与试剂】 1、实验材料受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或衰老的植物器官、正常植物叶片或器官 2、实验试剂10%的三氯乙酸(TCA)(称取10克TCA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00mL)、石英砂、0.6%的硫代巴比妥酸(称取0.6克硫代巴比妥酸先用少量1mol/L氢氧化钠溶解,再用10%三氯乙酸定容至100mL) 3、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钵、电炉、试管、量筒、天平、移液管等 【实验步骤】 1、MDA的提取 称取材料1g,剪碎,先加入2mL10%的三氯乙酸和少量石英砂研磨,再加入8mL10%的三氯乙酸充分研磨后,4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样品提取液。 2、显色反应及测定 吸取2mL提取液,加入2mL0.6%的硫代巴比妥酸,混匀,于沸水浴中反应15min,迅速冷

果蔬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果蔬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方法测定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探究果蔬中丙二醛污染的现状,为保护人们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首先将样品进行提取,然后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铵反应生成巯基乙醇,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产物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将不同种类的果蔬样品分别洗净切碎,并称取5g放入50ml锥形瓶中。 2.提取:向锥形瓶中加入10ml甲醇,振荡均匀后放置30min,然后离心10min。取上清液过滤并调整pH至7-8。 3.反应:向上清液中加入5ml 0.1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和5ml

0.1mol/L 硫酸铵溶液,在室温下静置30min。 4.测定:将反应产物通过滤纸过滤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巯基乙醇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不同种类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如下: 柿子椒:0.023mg/kg 黄瓜:0.031mg/kg 西红柿:0.043mg/kg 生菜:0.056mg/kg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不同种类的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生菜中丙二醛含量最高,而柿子椒中丙二醛含量最低。这与果蔬的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另外,本次实验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这种方法 简单易行,但是需要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同时,该方法对样品要求较高,在提取和反应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技巧。 六、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种类的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是不同的。 2.化学分析法可以用于测定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但需要注意安全和操作技巧。 七、参考文献 1. 陈玉芳. 食品中丙二醛的测定方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 2018(5): 69-72. 2. 李鹏飞, 熊泽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中丙二醛的含量[J]. 食品科学, 2017(14): 55-57.

植物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定不同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了解丙二醛对植物组 织的影响。 实验原理:丙二醛是一种有毒物质,能够与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 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引起细胞膜的损伤,从而对植物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可以反映其受到氧化应激的程度。实验步骤: 1.取不同植物组织(如叶片、茎、根等),用酒精研磨成均匀的糊状物。 2.取一定量的植物糊状物,加入冰冷的缓冲液,彻底悬浊。 3.将悬浊液离心,取上清液。 4.将上清液与丙二醛检测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放置一段时间使反应 进行。 5.用紫外可视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吸光度。 实验结果:测定得到的不同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如下: 叶片:0.15 mg/g 茎:0.12 mg/g 根:0.19 mg/g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有所差异。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最低,茎中次之,根中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叶片

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及时合成和分解丙二醛,因此叶片中的丙 二醛含量相对较低。茎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丙二醛的合成和分解速率较慢,所以茎中丙二醛的含量较高。根的光合作用能力最弱,且通常处于有 害氧化反应的环境中,因此根中丙二醛的含量最高。 实验结论:不同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有所差异,叶片中的含量最低,茎中次之,根中最高。这说明丙二醛对植物组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根部受到的氧化应激较大。 实验改进:为了更准确地测定丙二醛的含量,可以改进实验方法,如 提取植物组织时使用更精细的研磨方法,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在提取液的 制备过程中,可以加入相关的抗氧化剂,以降低丙二醛的生成量;实验中 还可以添加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测定不同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我们得到了 一些有用的结果,并对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毒性和氧化应激进行了初步的 了解。然而,本实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法测定醇系物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归一化定量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 2. 掌握色谱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参考P188面 三、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GC1100型(带FID检测器);色谱工作站;毛细色谱柱 ;氮气钢瓶, 空气压缩机,氢气发生器;1uL微量进样器。 试剂: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以上均为色谱纯);未知混合样(由教师配置) 四、实验内容 1(色谱条件 :柱温,75?;检测器温度,105?;进样温度,105?;检测器为 DET/A 载气:开启N2调节压力:0.3~0.4MPa,吹扫约20分钟;开启氢气.空气调节压力按上述色谱条件控制有关操作条件,直到仪器稳定,基线平直方可实验。 2.纯样保留时间测定 分别用微量进样器吸取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纯样1uL,直接由进样口注入 色谱仪,测定个样品的保留时间。 3.混合物的分析 用微量进样器吸取混合物样品1uL注入色谱仪,连续记录各组份的保留时间、峰高和峰面积。 4.实验结束后 首先关闭氢气.空气,主机电源,待分离柱温降至室温后再关闭载气,关闭计 算机。 五、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乙醇 乙酸乙酯

正丙醇 待测样液 实验测得待测样液组分为: 组分1为乙酸乙酯;其含量为50.29% 组分2为乙醇;其含量为27.31% 组分3为正丙醇;其含量为 2.12% 篇二:河北工业大学实验报告——醇系物的分析 河北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分析化学实验 班级:姓名: 组别: 同组人: 日期:2011-5-25 实验:醇系物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方法,了解气相色谱仪(热导检测器TCD)的使用方法。 2、掌握保留值得测定方法。 3、掌握分离度、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和归一法定量原理。二、实验原理: 醇系物包括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组成的混合物。醇系物 可用色谱法分离、并进行分析。 保留值是非常重要的色谱参数,本实验有关的保留值如下: 死时间:tM(当检测器采用TCD时,以空气峰的保留时间作为死时间) 保留时间:tR 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M 相对保留值:ris= tR(i)`/ tR(s)`(i为待测组分,s为参比物质) 分离度(R)表示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程度,以两个组分的保留值之差与其平均峰宽值之比定义:

实验八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下遭受伤害,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da)是膜 脂过氧化的最终分解产物,从膜上产生的位置释放出后,与蛋白质、核酸起反应修饰其特征;使纤维素分子间的桥键松驰,或抑制蛋白质的合成。mda的积累可能对膜和细胞造成 一定的伤害。 丙二醛(mda)是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在酸性和高温度条件下,可以与硫代巴比 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其最大吸收波长 在532nm。但是测定植物组织中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糖 与tba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532nm处也有吸收。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加,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mda—tba反应物质含量时一定要 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低浓度的铁离子能够显著增加tba与蔗糖或mda显色反应物在532、450nm处的消光度值,所以在蔗糖、mda与tba显色反应中需一定量的铁离子,通常植物 组织中铁离子的含量为100~300μg/gdw,根据植物样品量和提取液的体积,加入fe3+ 的终浓度为0.5μmol/l。 a.直线重回法 mda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波长下的消光度值为零。不同浓度的蔗糖(0~ 25mmol/l)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的消光度值与532nm和600nm处的消光度值之差 成正相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蔗糖与tba显色反应后,测定上述三个波长的消光度值,求 其直线方程,可求算糖分在532nm处的消光度值。uv-1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直线方程为: y532=﹣0.00198+0.088d450① b.双组分分光光度计法 据朗伯-比尔定律:d=kcl,当液层厚度为1cm时,k=d/c,k称作该物质的比吸收系数。当某一溶液中存有数种吸光物质时,某一波长下的消光度值等同于此混合液在该波长 下各呈色物质的消光度之和。 已知蔗糖与tba显色反应产物在450nm和532nm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5.40, 7.40。mda在450nm波长下并无稀释,故该波长的比吸收系数为0,532nm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为155,根据双组分分后光度计法创建方程组,解方程得计算公式: c1(mmol/l)=11.71d450②c2(μmol/l)=6.45(d532-d600)-0.56d450③式中c1-为可溶性糖的浓度; c2-为mda的浓度;

索氏抽提法实验报告

索氏抽提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操作方法; 3.测定脂肪的含量,可以作为鉴别样品品质优劣的一个指标。 二、实验原理 脂肪含量的测定有很多方法,如抽提法、酸水解法、比重法、折射法、电测和核磁共振法等。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抽提法,其中索氏抽提法(Soxhlet extractormethod)是公认的经典方法,也是我国粮油分折首选的标准方法。 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中的残余法,即用低沸点有机溶剂(乙醚或石油醚)回流抽提,除去样品中的粗脂肪,以样品与残渣重量之差,计算粗脂肪含量。由于有机溶剂的抽提物中除脂肪外,还或多或少含有游离脂肪酸、甾醇、磷脂、蜡及色素等类脂物质,因而抽提法测定的结果只能是粗脂肪。 三、实验试剂和器材 1.实验材料 油料作物种子(花生)、中速滤纸.

2.仪器 ①SZF-06A脂肪仪 ②干燥器(直径15~18cm,盛变色硅胶) ③不锈钢镊子(长20cm) ④培养皿 ⑤分析天平 ⑥称量瓶 ⑦恒温水浴 ⑧烘箱 ⑨样品筛(60目) 3.试剂 无水乙醚或低沸点石油醚(A.R.) 四、操作步骤 1.准备 ①将滤纸切成4cm×4cm,叠成一边不封口的纸包,用硬铅笔编写顺序号,按顺序排列在培养皿中。将盛有滤纸包的培养皿移入105±2℃烘箱中干燥2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②按顺序将各滤纸包称重(记作a)、(称量时室相对湿度必须低于70%)。 2.包装和干燥 ①将花生研碎,放入105±2℃的烘箱中干燥3h,移至干燥器中冷

却至室温; ②称取约0.5g 左右研碎的样品放入上述已称重的滤纸包中装入,封好包口,按顺序号依次放入称量瓶中称重(记作b )。 3.抽提 ①将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长镊子放入抽提筒中,向其中注入一次虹吸量的1.67倍的无水乙醚,使样品包完全浸没在乙醚中; ②连接好抽提器各部分,接通冷凝水水流,在恒温水浴中进行抽提,调节水温为60℃,使冷凝下滴的乙醚成连珠状(10min-15min 虹吸一次),抽提至抽取筒的乙醚用滤纸点滴检查无油迹为止(约需6~12h,本次实验1h ); ③抽提完毕后,用长镊子取出滤纸包,在通风处使乙醚挥发(抽提室温以12~25℃为宜)。提取瓶中的乙醚另行回收。 4.称重 ①待乙醚挥发之后,将滤纸包置于65℃烘箱中干燥15min ,放入干燥器冷却至恒重为止(记作c )。 五、实验结果 100a -b c -b ⨯=粗脂肪含量(%) 式中:a :称量瓶加滤纸包重(g ) b :称量瓶加滤纸包和烘干样重(g ) c :称量瓶加滤纸包和抽提后烘干残渣重(g )

实验12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精)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古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 法。 2.了解丙二醛积累对细胞的伤害

:、逆 境膜 脂丙二醛 通过MDA 了解膜脂过氧化作用及间接反应植物组织受伤害程度; MDA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 5, 5’-三甲基恶哇2,4- 二酮),最大吸收波长532nm,最大干扰物质可溶性糖(吸收峰450mn),用双组分分光度法排除。计算公式P173: 44-2. 44-3

硫代巴比妥酸 TBA HN 丙二醛3,5,5' •三甲

实三、实验器材 1、 材料: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 物叶片或衰老的植物器官 2、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3、 试剂: >10%三氯乙酸(TCA ) > 0. 6%硫代巴比妥酸(先加少量Imo 1/L 氢氧化钠溶解, 再用10%三氯乙酸定容) >石英砂 1 MDA 的提取:称lg 叶片,加入2ml 10% TCA 及少量石 英砂,研磨至匀浆,再加8ml 10%TCA 进一步研磨, 定容至10ml,匀浆以4000r/min 离心lOmin,其上清 液即为MDA 提取液。 2 MDA 的测定:取2ml MDA 提取液(对照加2ml 蒸馅水), 加2ml 0. 6 % TBA,混和液在沸水浴中保温15min 后, 立即置于冰浴中冷却,然后离心lOmin,于波长 532mn 、450nm^600nm

下测定0D值。

五 植物纽织鲜車注 ■以测得的OD532减去OD600的非特异吸收值,分别计算衰 老和正常组的值。 MDA 浓度(pinol/L)=6・ 45 (D5 32-D600) -0. 56D450 MDA 含量(》mol/g FW )=咧浓度3 “…提取液休积z D450、D532、D600分别代表450nm 、532nm 和600nm 波长下 的光密度值。 • MDA-TBA 显色反应的加热时间,最好控制沸水浴10-15min 之间。时 间太短或太长均会引起532nm 下的光吸收值下降; • 如待测液浑浊,可适当增加离心力及时间,最好使用低温 离心机离心。 可溶性糖与TBA 显色反应的产物在532 nm 也有吸收(最大 吸收在450 nm ),当植物处于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时 可溶性糖含量会增高,必要时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植物生理学中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内容 实验1 MDA(丙二醛)含量测定所需试剂: 10%三氯乙酸(TCA)(纯) 0.25%硫代巴妥酸 (纯) 实验2: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所需试剂: 考马斯亮蓝G-250 95%乙醇 85%磷酸 实验3:SOD(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测定所需试剂: dl-甲硫氨酸(Met) NBT EDTA-Na2 核黄素 实验4:CAT(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测定所需试剂: PBS(PH=7.0) 30% H2O2 实验五: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即ASA—POD活性)测定所需试剂: ASA(分子量167.12) (乙=胺四乙酸=钠)EDTA—Na2 PBS (pH7.0) 30%H2O 实验6: ASA(维生素C)含量测定 偏磷酸 95%乙醇磷酸 4% 2,2-二联吡啶 FeCl3(或FeCl3·6H2O) 实验7:GSH(谷胱甘肽, 媚力肽GSH 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而成的三肽化合物)含量测定所需试剂: NaH2PO4·2H2O DTNB(二硫代硝基苯甲酸) PBS (PH6.8) 实验8:脯氨酸测定所需试剂: 磺基水杨酸甲苯茚三酮冰乙酸 85%磷酸 试验9:叶绿素含量测定。 80%丙酮 试验9:GR活性测定 试验10: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三氯乙酸 试验11:超氧阴离子含量测定 二.酶液和母液提取 1. 酶液提取所需试剂:50mmol/L磷酸缓冲液(PH=7.8)(内含1% (m/v) 聚乙烯吡哆烷酮PVP),0.1mmol/L EDTANa2或EDTA),也可为(内含2% (m/v)PVP),0.2mmol/L EDTA Na2或EDTA)(先配制后用缓冲液定容) 2. ASA . GSH母液提取所需试剂:5%偏磷酸 1.抗氧化酶酶液提取(SOD.POD.CAT): 1g(根据样品的量,少的可以适当减少)叶片加入预冷5ml. 50mmol/L磷酸缓冲液(PH=7.8) ↓ 4℃冷冻15000g离心20分钟 ↓ 上清液即为酶液(5℃下保存一两天内备用,中短期用-20℃保存) 2.ASA . GSH母液提取: 0.1g叶片加入3ml预冷5%偏磷酸溶液 ↓ 4℃冷冻14000g离心10分钟 ↓ 上清液即为母液(5℃下保存备用) (偏磷酸可显著沉淀蛋白质和保护ASA) 酶液提取所需试剂: PVP(聚乙烯吡哆烷酮):1%(1g溶于100ml水),1000ml需称取10g,此处用PBS EDTA-Na 2 : 0.1mmol/L (37.2mg EDTA-Na2溶于1000ml蒸馏水),此处用PB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