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丹韵词音》:于丹品读诗词全集

《丹韵词音》:于丹品读诗词全集

《丹韵词音》:于丹品读诗词全集

《丹韵词音》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推出的诗词讲座,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

第一集诗意春风

本节目主要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很有名的诗句,本期节目于丹为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

第二集暮暖清秋

本节目主要内容《暮暖清秋》:于丹老师为大家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于秋的描述。

第三集暖照夕阳

本节目主要内容:本期主题为暖照夕阳,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于丹老师为大家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于夕阳西下的时刻的描述。

第四集千古明月

本节目主题为千古明月。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有过多少

关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明月诗词的赏析来为大家详细讲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月亮的种种寄托和其现实涵义。

第五集风雅田园

本节目主要内容: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很安静的词,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说起中国人跟田园诗派的关系,今天的中国田园文化,有很多都是来自古诗词文化的渲染,从东晋的陶渊明开始,田园的文化被逐渐的完善。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田园诗词的赏析来为大家详细讲解古田园与今天的田园的关系,田园中属于人生哲理的折射与联系。

第六集登临况味

本节目主要内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本期节目就来说说“登临”。

第七集剑啸长虹

本节目主要内容:千古以来,文人的心里都有梦,很多人知道文人济世做官的梦,其实,除了做官,还有一个大梦几乎所有文人都做过,而且一直都不肯放弃,那就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琴心剑胆、书剑飘零,总是离不了一个剑字,剑,本身带着正义、扬善惩恶的象征色彩,也许,剑在文人的生命里是一个浪漫的配饰,同样也是文人们心中的执着。本期就让们通过古文诗句来解析文人墨客剑啸长虹的豪情。

第八集诗酒流连

本节目主要内容:要有多少场陶醉,我们才能够酣畅今生。中国人终其一生是离不开酒的,我们欢喜的时候叫做开怀畅饮,我们烦恼的时候叫做借酒浇愁,这一生一世在酒里面每个人酣畅流连的都是不同的心情,在诗里我们叫做流连诗酒。本期就让们通过古文诗句来解

析文人墨客的诗酒情怀。

心中有风景,人生有诗意 [于丹:在现代玩味古典诗意]

今天再读古诗词到底有没有用?于丹说,也许它不能让你读完一阕而忘忧,但它会让你知道,即便忧愁也可堪玩味。品味过《论语》后,于丹在2012年春节期间在央视讲授诗词,《丹韵词音》引发了古诗词鉴赏热潮,而讲稿经过十几次修订,最终结集成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相较《论语心得》,这一次的于丹显得更加感性,“诗歌其实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小的时候很寂寞,父母下放,我这个独生女跟着姥姥生活,姥姥是旗人,辽阳女子师范毕业,她的出身和知识系统使得她热爱诗词几乎是一种本能。所以在别的孩子都在背‘你拍一我拍一,林彪是个坏东西,你拍二我拍二,全民批判孔老二’这样的‘儿歌’的时候,我跟着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为什么我一说诗歌就有喷薄欲出的感觉,因为那不是我为了讲座而备下的课,而是一种温暖的童年记忆,念起一首诗我会想起姥姥带我读的时候是朝阳还是晚照,是坐在窗前还是石榴树下” 所以于丹讲诗词,不是按照历史断代,也不是按照诗人分门别类,而是按照诗词中的意象。比如春天,细化至春草、春水、春柳;秋天,落在秋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萧瑟的秋意“意象活在我们的生活里,从李白的诗到今天方文山的歌词,许多人在做意象的诠释。我觉得中国人找到一个意象就找到一个载体。重温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温习前人的句子,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种诗意表达的方式,以古人的诗词之美唤醒我们今天的感动。” “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带给我们文明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狂妄,甚至会破坏我们对于童话的信任。现在我们都知道月亮表面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可难道,就要忽略“天上宫阙”,忽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吗?什么是

理想的生活?一方面我们笃信科学,秉持理性让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不放弃对诗意的信任,让中国古典最美的诗意和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达到一种平衡。” 而这种平衡到底应该向何处求?不管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上的讲座中,于丹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重温古典诗词,对当下现实到底有何意义”?人们为各种需求焦虑、发愁,难道读一首词就能化解这些愁吗?“不是不愁,而是让人知道愁也可以有诸多表达。现代人说发愁,最狠也无非是‘愁得要命’,但古人发愁,那愁是有分量的,‘但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有形态的,‘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是有来历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每个人都会经历喜怒哀乐,但在表达的时候应该有中国人的语言,这就是诗词对人的意义不是让你不发愁,而是让你知道,愁也是优美的、可堪玩味的。” 于丹还讲到自己的女儿从小背诗词的故事,“她经常突发奇想,比如背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畔落月复西斜’,她把“斜”和“霞”搞混了,想象着江上的月亮就落在西天的一片晚霞上,我想这是多诡异的场景,但对着这三岁的孩子,我要告诉她那个字读xia吗?要给她强调平仄规律吗?后来她背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她说月亮照的都是睡不着觉的人,其实把窗帘拉上就能接着睡了。还是小孩子,不知道离愁别恨,但你能说她这么想毫无道理吗?有时候小孩子充满天真的提问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反而是教育,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接近真实。”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三)暖照夕阳

(三)暖照夕阳 朋友们大家好。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刻从光影上来讲,它是温暖的,它是朦胧的。而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呢?很多人已经忙了一天。纷忙的工作,还有一天中未了的遗憾,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夕阳山外山,到底牵绊着我们多少歌唱呢?中国有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农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跟着太阳出门去劳作,跟着太阳回家去休息,太阳回家的时候人也应该回来了。所以当归不归的时候,这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无法安顿。为什么暝色起愁呢?就是因为人生易逝。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流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其实归来,这是一种永恒的心愿。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而归来,原来在中国诗歌中的表述,曾经多么朴素。 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面,看着茫茫暮景,一个思妇想念她远在徭役中的爱人。“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她说我的那个良人啊,他出去服役了。“不知其期”,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归期。“曷至哉”,这个时候你在哪儿呢?接着她说眼前风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全都上了架了,太阳西斜了,你看羊牛全都下来回家了,我家的那个人他到底在哪儿呢?你叫我怎么能不想他呢?这就是一段平白如话,聊天的口语,但是这是日暮晚归最早的歌唱。 千古绝唱,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要小看这十个字,“夕阳无限好”讲的是空间,笼罩的这一切景象是温馨的、欢愉的;“只是近黄昏”讲的是时间,时光紧迫,渐渐地临近了黑暗,留下来的是悲伤的、是苍凉的。所以空间迷茫的温馨和时间冲破的苍凉,组合成了这些荒烟落日、几缕斜阳,组成了中国千古以来日暮情思不舍的歌唱。人面对着夕阳,有多少文人都留下来他自己的一种祈求——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 屈原在《离骚》里面说“吾令羲和弭节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都熟悉后面这一句,都觉得是他自己一种九死未悔的努力,是一种探索,是他自己内心志向的一种抒发。但是不要忘了前面的这一句,他要让“羲和弭节”,羲和是谁呢?在传说中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着太阳在天空循环流转。所以屈原说,羲和呀放下你的鞭子,你让它慢一点让它能够停一停,不要让时光、让黑夜这么迅速地就把我给吞噬了,因为我要走的道路太远,“上下求索”,我还需要时间。 李白在他的《古风》中说得更明确,他说,“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他说你看一看,当黄河一路向东奔的时候,落日却刷刷地西向落下了,这一切是如此匆促,这一切时不我待。“子在川上曰,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这样水向东流,日往西斜,这一东一西的奔走,生命流光转瞬即逝了。 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都是我们从小的时候大家熟悉的诗,你看看他写的那种微妙的心情。“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暮客愁新”,这五个字说得这么清浅,但说得真好。太阳晚了,而客子心中新愁涌起;一个日子老去了,但是一个人的几缕伤怀仍然新鲜。这种老去的时光和新鲜的忧伤交映在一起,表现为什么呢?眼前的景物变了。因为平野显得特别空旷,所以天好像近近地压在了树上,这叫“野旷”,所以“天低树”。而“江清”,江风清朗了就觉得月近人心,这叫做“江清月近人”。从日暮一点一点太阳的隐没,到月亮升起一点一点光明重新地流泻,在日暮和星月之间的流转,就是那永远不能够消歇的客愁。 一提到日暮,就相关于客子心中望乡心中的忧愁,“日暮相关,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千古绝唱。每一次的日暮都告诉你,你的家乡还远,但你的时间无多;每一次的日暮都告诉你,你的生命越走越快了,但是你还有多少心愿没有完成。落日的核心意象是在催归,人如果真能归来的时候,哪怕已经错过了落日,他也还有一份温暖。我们为什么都那么熟悉、喜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登临况味

六、登临况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找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辛弃疾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时候,也是一眼望断长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滾滾流。千古事跟长江水,是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呢?时间与空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转换。杜牧登上乐游原,望着天空,看见的是,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长空上消失的岂止是归鸟,还有万古的心事,也销向了澹澹的长空。包括大家更熟悉的李太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空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时间。为什么会找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人要找到眼前的一个依托,一份安顿。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一)诗意春风_文化讲坛

于丹:丹韵词音——诗意春风 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都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 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

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什么是春天呢?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中国人爱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就是说,春光之中一切还都来得及。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四)千古明月(完美整理版)

于丹:丹韵词音_讲稿——之(四)千古明月 作文素材及指导 0215 0847 (四)千古明月 如果让我们只想一个最典型的中国诗坛上的意象,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想想看,我们背的古圣先贤那些诗,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只”顿下这个酒杯,到苏东坡接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中间有过多少追问? 我们都知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的心在明月的照耀下,不停地在探寻着。有迷茫、有欢喜、有忧伤,一切都被明月照亮。 李白在月下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所以他的结论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有在这一轮中国诗坛的明月前,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能够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我们每天都迎着旭日东升去上班去工作,你看见的这一轮太阳永远是热烈的、是圆满的,它永远给你光、给你一些能量。可月亮呢?月亮永远给你一些周期性变化,它永远是望朔之间阴晴圆缺变化无定,它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光悲欢离合里人的平常心。人向太阳学习了进取,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发奋、有超越;人向明月学会了平常,这样一种平淡的心情,可以去看轻很多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一种真正的逍遥。 明月的这种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的,更重要的,他是你一个心灵的映像。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爱写明月诗。 有一位诗僧说得好“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其实,人的诗往往写出来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寄托,正因为月华有象,所以他就在这个上面寄托了他所有的向往。 人在小的时候看见明月都是会惊呼的,因为他不确定他看见的是什么。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多像小孩子说的话——天上是个白玉的大盘子吗?哎呀,是不是王母娘娘照的镜子突然挂在天上了?所有的这些想象人长大以后还会给我们惊喜。苏轼说他留宿在九仙山的时候,深夜里被老僧唤醒:“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的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的读后感 •相关推荐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优秀的读后感3篇 导语: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优秀的读后感篇1 安奈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中,安奈特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讲了许多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曾经迷茫的道理,让我忽然间感觉茅塞顿开。 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呈现的都是经实践检验而又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书中每谈一个问题都辅有简明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的每一条建议都配有相应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创作的“教育诗”,给我们亲切可信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象在阅读书籍,而是象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她的丰厚学识、她的思想、她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关于课堂管理”这一章,安奈特给我们的第十条建议是“善于捕捉学生的举动”。一首短短的小诗极其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老师说我是她见过的世界上最乖的孩子。有时候,我也是个坏小孩,会说脏话,做坏事。也不能每次都完成作业,还踩着点进教室。可老师还是觉得我特别乖,所以只要她在,我就真的很乖,一次又一次。在她的课上,我比以前更努力。安奈特说,我们都长着一只“后眼”,这只眼在一里外的地方都能发现学生在捣乱,这是老师的一门技巧。但更重要的技巧是——学会使用这只“后眼”来观察哪个孩子表现得很乖,并对他的行为予以鼓励和赞扬。学生渴望我们的关注,会不遗余力地来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能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自愿地乖起来。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用这只“后眼”去发

《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7篇

《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7篇 【篇一】 诗歌起源于劳动,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李白的《朝发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读诗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熏陶着人们的生活!读诗是一种来自古今中外的慰问,慰问读者的心灵!读诗是一种享受,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篇二】 11月,再次翻开于丹的《最美古诗词》,又一次细读书中的文字,心中生出的又是不同的感受。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这本书对古诗词进行了分类整理,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按照相同的属性进行分类。这样我们之前学习过的零散的内容就被归置在相应的位置中了。 书中的第二章“春风飞扬”,里面讲了诸多关于春天的诗词,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述了春日的植物的变化。细细体会植物的颜色变化,可以感受到时光在无声中流逝。这样淡淡的陈述,没有给人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但是给人以淡淡的忧愁之感,传达诗人自我的伤春之情。 书中的诗词,除了讲述讲了个人的情感之外,还讲了关乎国家层面的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词让人体会到一个落魄的君主在失去他的江山之后,在异国他乡的伤感。看到春天的江水,没有看到希望,而是伤春之情。面对这样的哀痛之情,个人小小的哀愁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以上,只是我看到的一部分的古诗,书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诗词等着你去发现,拾起《最美古诗词》,重温古诗的美好吧。 【篇三】 九月份一开学,学校就发出了人人开展读书活动的号召,九至十一月份期间,我

让语文走向田头巷陌槐下童叟

让语文走向田头巷陌槐下童叟 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呢?教师及时评价,正向引导。帮学生树立让语文走向田头巷陌槐下童叟的理念,培养学生利用活的语文资源,丰厚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改以来,综合性学习一直是盲点。老师们重视不够,大语文的理念缺乏;思想拘囿在狭小的课堂上,更有考试的重压认为学生多记忆知识,成绩高就好;教师本身语文素养裹足不前,缺少补给……等等。这都影响到我们的学生该学习怎样的综合性语文,该怎样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及学生又该怎样认识及评价我们的学习。。 首先,要树立尽信书不如无书及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念 另外,教师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长远发展,切切实实地把每一次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一个与传统课程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它需要教师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需要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莫再画地为牢越俎代庖了。只有这样才能让综合性学习这门新课程大放异彩。 地域不同,地域的文化也不同。但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特色,我们应该保有这些特色。而这些特色,我认为更多的存现在田头巷陌槐下童叟那里。 我们中国的最早的文化记忆就是产生在田间巷陌,传承于槐下童叟。万家灯火,千家炊烟,几千年来沉淀了丰厚的中国文化。现在的我们脚步匆匆,目光迷离,连自己的心都迷失了。忘记了我们中国的童年的歌声,该从哪儿吟起。综合性学习这种大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帮我们找回这些文化记忆。 寻觅春天的踪迹,这是初二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此为例谈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对评价的操作。 可以在进行第二单元课文学习的同时,就与学生一起制定好任务: 我从节气里认识春天 我从诗歌里认识春天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1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情不自禁地,这些诗句边轻轻的从唇齿间流出。心中的亲切感被一点一点的唤起,抚上质感的书页,一缕缕诗意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 随着作者的目光,透过每一首诗的背后,看看那一个字,一行诗,一首词中,蕴藏了作者心中多少的深情。不禁佩服起作者的诗意来,一花一鸟,一叶一云,一个个意象在她笔下盛开成美丽的花。这样的诗意,让她拥有了欣赏美的契机,拥有了与古人谈天说地的机会。 这样的诗意,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但却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一个不懂诗的人也可以拥有诗意。诗意不单单只针对于诗,在生活中,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心情。一个有诗意的人,他会被世界美好的事物而打动,他会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一切美的享

于丹丹韵词音 讲稿——之诗意春风 文化讲坛

于丹丹韵词音讲稿——之诗意春风文化讲坛今天我们在这儿讲讲中国的诗歌。事实上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明白什么叫做思乡,然而小孩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内心两个能够寄予的意象。谁在忙碌苦恼的时候不明白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能够讲,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顺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悲伤。都明白李后主的“咨询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 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讲“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个地点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然而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一辈子吗? 所有这一切,里面事实上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确实是意象。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依旧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刻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截了当去讲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大方,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一辈子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然而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突然间诗思上涌,然而吟不出口来。因为我们不明白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那个载体在诗中确实是意象。专门多人会讲,时刻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怎么讲是一种必需品依旧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小孩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妄图,诗歌确实变得专门奢侈。然而我想,如果我们确实情愿相信,诗意是中国人一辈子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确实就能够过得诗意盎然。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2000字(通用11篇)

古诗词的作文2000字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2000字(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词的作文2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的作文2000字篇1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通过悲愁的艺术来反照、净化人的心灵;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使人们得以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与更高一层次的富足与享受。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 林语堂先生说过: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的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的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我们呀呀学语时,有如童谣般,在长辈们温暖的臂弯里,享受这古韵的美丽。记得我在小的时候,最喜欢背的,就是语文书里的古诗,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也许人的年岁渐长,我们越是需要这样一种温暖。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 借用李商隐的一句诗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与蜡烛,这日常生活中两个再简单不过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不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那再多的物质富足也将如浮云易逝。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也许可

重温最美古诗词6篇

重温最美古诗词6篇 诗意如画映于心 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书中用如梦幻般唯美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中,在这幅画卷里,尽管纸张有些破旧,有点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载的情思。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们眼里,风花雪月都是诗,春夏秋冬

皆为意。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重温最美古诗词篇(二):看《最美古诗词》后有感 今天看了最美古诗词的比赛,我有许多的感受,我体会到古诗词的美,也对文学多了一份崇敬。 节日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每个学校的同学一登场,首先都会以说、唱、舞的方式展现一段古诗词,每当看到小演员穿着古代服装,站在台上说唱时,我都不禁连声叫好。看,那位说《江南荷采莲》的小选手,他生动的表情加上甜美的声音真的是让裁判都叹为观止。听,有人在唱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在经过现人的改变后,唱出来可真是无比的动听,一旁伴舞的小学生个个动作也十分有趣,突然,“主角”有力的声音一辆,我们不禁逗眼前一怔,当“主角”说到高潮部分时,我们所有观众都不禁为之感动,真是说得太好了。 节目的第二个部分是考验选手的知识掌握程度,由裁判提问,选手来回答,有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听说过,看来,我还需要继续拓宽我的知识才行。每当一个个正确的牌子从裁判手里举出来时,我们这些观众真为某些学校的小选手捏一把汗。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个提示性的问答题,简单说就是给你三个提示,让你来答一个问题,有的选手回答问题的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本来答对的改成错的,

于丹-丹韵词音(1-8集全)文字讲稿

丹韵词音(讲稿) 于丹 第一集诗韵春风 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都知道

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 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