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属于妇科常见疾病,是由多种病

因导致的盆底组织慢性损伤,进而引发盆腔脏器或是生理功能异常,临床中最常

见的症状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排泄障碍等,最主要的就

是尿失禁(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据临床报告显示,国外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尿失禁患病率在8.5%-58.0%之间,国内患病比例则在18.5%-57.7%之间,而

在盆腔脏器脱垂的研究中,有学者显示,子宫脱垂的患病率在25.5-25.9%之间,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的病症,一定

程度影响着妇女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针此病症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尿失禁;流行病学;盆腔脏器脱垂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得到了

显著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与健康都有了新的要求。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

病虽然没有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但是会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并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卫生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中FPFD的治疗费

用已经远远高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治疗费用,此项病症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社

会热点[2]。

一、流行现状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自身控制而自行流出,临床将尿失禁分为压力

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混合性尿失禁(MUI)、充溢性尿失

禁(OUI),一般情况女性的尿失禁主要以SUI和MUI为主,有学者研究表示,

我国的尿失禁患病率在30.2%左右,而国外患病率则在50%以上,严重困扰着成

年妇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很多妇女都将受到尿失禁的困扰,与目前调查

结果显示的高患病率比较,低就诊率应该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多数女性并未

对此类疾病有所重视。早在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对盆腔脏器脱垂有了明确的定义,其是指女性引道节段的前缘或是子宫颈达到(超出)处女膜缘以上1厘米[3],也就是临床中所说的子宫脱垂和引道前后壁脱垂。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19-79岁的女性,有50%以上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器官脱垂,且发病率在国内外也存在很大差异,8.8%-50%不等,美国研究学者预测,与2010年比较,2040年的盆腔脏器脱垂患病人数将增加46%以上,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提示:此病症有很高的医疗需求。

二、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尿失禁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常见病症之一,受地区和调查对象等方式的不同,国内外对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的调查数据存在不同。目前研究认为女性尿失禁的发生于年龄、体重、便秘、雌激素、流产次数、引道分娩、高血压和会阴损伤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龄、体重、便秘和会阴损伤、引道分娩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膀胱颈会逐渐下移,肛提肌逐渐下降都会导致尿道周围支持结构变薄弱进而引发POP[4]。也可以说年龄与POP 的发生呈现正相关态势,尿失禁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上升,在50-59岁的时候达到高峰,之后下降,70岁左右急促上升。西班牙研究学者表示妊娠期妇女的尿失禁发病率在34%左右,分娩次数和分娩的方式也会影响着该疾病的发生,台湾的Kun-Ling Lin 表示:分娩次数增加尿失禁的发病率,孕期控尿正常的女性,在产后5年发生尿失禁的概率在19%左右,英国学者报道显示不同的分娩方式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剖宫产组明显低于经阴道分娩组,妊娠对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多种方面。妊娠期间,体重的增加与肌纤维呈现负相关态势,由此可见,妊娠期体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负面影响。随着妊娠时间的演唱,子宫的位置会增大且有所改变[5],压力向前、下作用于盆底组织,妊娠晚期的宫缩回造成腹压增加,临产和生产时会受宫缩力的作用,胎头不断下降会严重挤压周围组织,导致盆底组织拉伸变薄,再加上分娩时受到损伤,进而导致盆底结构受损。雌激素是女性一生的重要激素,对于绝经期的妇女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以通过增加尿道阻力而增加膀胱的灵敏度,进而达到提高控尿能力的作用,而雌激素下降则会导致盆底组织张力降低,进而削弱并降低尿道的胶原蛋白成分,增加患尿失禁的概率。超重或是重度肥胖会增加FPFD的患病风

险,有学者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与尿失禁的发病率呈现正相关状态,尿失禁患者在体重下降时漏尿的症状会明显减轻,反之,则会加重,说明肥胖不仅会造成腹压高,造成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还会增加PFD的相关病症,两者在相互作用下增加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慢性疾病中的高血压、便秘等病症都会诱发FPFD,原因是因为长期增加腹压,而腹压的增加已经被认为盆腔脏器脱垂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会因为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尿失禁或是POP等表现。除了上述常见的因素外,国外研究学者提示UI和POP的发生可能与文化水平、遗传或是吸烟等存在相关性,这将会使今后研究的内容。

发病机制也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大,雌激素水平低下会在一定程度减少粘膜下血管,造成尿道粘膜萎缩,进而影响尿道密闭性,长期的腹压增高会造成盆底肌肉、韧带松弛等,再加上盆底部神经的损伤等因素会造成控尿能力下降,进而引发尿失禁。

三、尿失禁的手术治疗进展

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高且危害大,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当前治疗遵循的原则根据疾病的程度进行,轻度或是中度患者以盆底肌孙连为主,重度患者或是非手术治疗无效者直接应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对盆底肌进行解剖与重建,恢复正常的控尿能力,目前手术方法有200种,常用的手术方式为阴道前壁修补术,阴道悬吊带术以及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6]。阴道前壁修补术是由1913年Kelly的阴道前壁缝合术发展而来的,在手术时需要将阴道前壁全程切开,之后将耻骨宫颈筋膜折叠缝合并将膨出的膀胱表面覆盖,之后将阴道前壁多余的部分剪去,进而缩小尿道内径,抬高膀胱颈。近年来,有学者改良了Kelly术,应用阴道前壁修补术联合经阴道前壁尿道下筋膜横行双褥式折叠缝合术显著提高了近期治愈率,但是手术后,尿道生理弧度消失,很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进而复发尿失禁病症,该手术虽然简单易行,但是长期疗效欠佳,已经受到了泌尿学家的质疑,提出此种手术仅仅适用于盆腔器官膨出或是轻度尿失禁患者。

阴道悬吊带术的主流手术有经阴道尿道中断无张力悬吊术(TVT)、经闭孔阴道无张力悬吊术(TVT -O)等,TVT术,待患者麻醉后行阴道前壁尿道中段处做

1-1.5cm以及耻骨上缘中线旁开2cm的分别做0.5cm的两个切口,从阴道切口穿

过尿生殖膈经耻骨后间隙从耻骨上缘两切口传出,手术过程中全程应用膀胱镜检

查膀胱是否有损伤,此种手术方式长期治愈率较高;TVT -O术麻醉与TVT相同,

从阴道切口向阴道前壁两侧分离直到耻骨降支上的三分之一内侧,将蝶形导引器

插入其中,并沿蝶形导引器导入螺旋穿刺棒,将其贴近耻骨降支转动穿刺棒,穿

过闭孔从出口穿出,用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壁,此种手术方式的一年治愈

率在90%以上,与TVT相比,疗效相当,手术路径与耻骨尿道韧带的生理解剖相

符合,并发症较少[7]。

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腹部,另外一种是缝针法,常

用的经腹手术是Burch术,和MMK术,缝针法有Raz术、Pereyra术,以上均遵

循两个原则:提高膀胱尿道交界处,以此达到缝合阴道周围组织的目的,且受

力组织结实和持久,以此加强腹压增强时的压力,达到向尿道传导的作用,提高

控尿能力。MMK术的短期治愈率很高,约为89%[8],随着时间的延长,减少治愈率,10年后只有30%左右。Burch术则能够作用在腹腔镜下完成,无论是经腹腔

还是腹膜外,都能够较早的恢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且具有出血少、分离精细、解剖准确等优点,为此,此种手术方式被认为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虽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手术时间较长和学习曲线长等并发症。

四、FPFD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

我国目前对FPFD的诊疗现状并不乐观,主要由于女性对此病症认识不足所致,国外的就诊率在15%-40%之间,而我国就诊率在8%-25%之间,尿失禁不仅会

增加人们的负担,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使得人们害怕社交生活,性格变得孤僻,

严重还要手术治疗,且手术后的复发率也较高,所以增加了社会医疗的压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人们对FPFD疾病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也有很多人关注

于该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预防工作:对重点人群做

好筛查工作,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减少疾病的加重;对于孕产妇来说,应

该加强孕期盆底肌肉的保护,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阴

道助产;产后避免体力劳动,还应该科学的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若患者属于体重

超重的患者尤其是腹型肥胖,则需要密切关注;若患者需要盆腔手术,则要充分

保护盆底组织。目前盆底康复锻炼是当前FPFD首选的治疗方式,若患者症状严重,则需要实施盆底重建手术。我国的成年女性中FPFD属于常见病症,且不同

地区的UI和POP发病率也有明显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FPFD的保健与

治疗将会成为社会和国家医疗的负担,为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此病症发病情况,制定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赖民园,杨桃花.新丰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国

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6):2438-2440.

[2]冯晓芹.女性盆底肌康复治疗的应用现状概述[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

学,2020,29(10):195-196.

[3]谷瑞芮,吴丽萍.产后妇女盆底肌训练依从性研究进展[J].饮食保

健,2019,6(17):298-299.

[4]李润丽,梁葵香.2018年寿光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功能筛查结果调查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8(21):8.

[5]徐虹,龙文秀.荣昌地区职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健康

必读,2019(10):295-296.

[6]杜小红,杨雪芹.浅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J].母婴世

界,2016(8):84-84,85.

[7]杜亚飞,房桂英,陈然,等.石家庄地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情况

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3141-3142,3145.

[8]吴晓燕,何名梅,黄清.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

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3):59-6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与年龄密不可分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与年龄密不可分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与年龄密不可分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主要是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女性性功能障碍(FSD)。 POP包括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小肠膨出等。尿失禁包括击破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一级混合性尿失禁。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国内外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普通女性人群中,尿失禁患病率高达18%~40%,盆腔脏器脱垂患病率10%~18%,其发病原因多与妊娠、经阴道分娩、肥胖、绝经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便秘、盆腔手术史等有关。部分患者与先天遗传有关。 据统计,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的就诊患者中,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率70岁以上高于60岁左右,而60岁以上则高于50岁左右人群。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除了年龄因素外,子宫脱垂也常见于年轻女性,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妊娠和分娩,尤其是经阴道的分娩,如果在产后没有获得良好的盆底功能的恢复,则会在之后发生盆腔脏器脱垂。 有人提出,既然经阴道分娩容易发生盆腔脏器脱垂,那是否选择剖宫产就可以避免怀孕妊娠对盆底的损伤呢?事实上,在女性怀孕的

这10个月的时间内,子宫是逐渐从50克缓慢增重到几公斤的一个过程,子宫、胎儿包括羊水的重力压迫到盆底,会对盆底造成慢性的损伤,所以无论是自然的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都避免不了这种对盆底的损伤。而产后积极地康复训练,可以让盆底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或接近正常状态,这能有效预防子宫脱垂或者其他脏器脱垂的发生率。 除了以上原因外,造成盆腔脏器脱垂的病因还包含许多其他因素,例如教师,搬运工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和便秘患者等。教师因为工作需要需要长期站立,所以长期用腹压,并呈站立位,对盆底就会造成慢性损伤。搬运工搬运东西时要加腹压,腹压进而压向盆底,也会造成损伤。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子宫脱垂 【定义】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动,当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整个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 【病因】 1.分娩损伤为最主要病因。 2.腹腔压力长时间增加。 3.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诊断】 1.临床表现 (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病症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脱出的组织淤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还纳,长期暴露于阴道口外,出现糜烂、溃疡、感染、渗出脓性分泌物。 (4)小便困难,尿潴留,经常有剩余尿,并有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或腹压增加时漏尿。 2.辅助检查 (1)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最低点为分度标准。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 l度轻型: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I度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富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度重型:宫颈及局部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POP-Q分类法。子宫脱垂的POP-Q分类法见表25-1及表25-2。

【鉴别诊断】 1.黏膜下子宫肌瘤脱出宫颈外口往往有月经过多病史,在脱出物上找不到宫颈外口,阴道前后壁不脱垂,双合诊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触到子宫颈。 2.囊肿或肌瘤可误诊为膀胱膨出或子宫脱垂,但检查时子宫仍在正常位置或被肿块挤向上方,而肿物与宫颈无关。 根据病史及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脱垂、年龄大或合并内、外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不愿意承受手术的患者。 (l)支持疗法。 (2)子宫托:适川于各度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后壁脱垂者。 考前须知:子宫托大小因人而异,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理想。 (3)盆底肌训练。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适用于Ⅱ度以上脱垂者,合并直肠、膀胱膨出有病症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手术禁忌证: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②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3)手术前考前须知:①充分知情沟通;②必要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决定是否行抗尿失禁手术;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术式。 (4)手术方法:①曼氏手术;②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③使用生物网片的骨盆重建术;④阴道闭合术。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术中大出血、盆腔血肿手术解剖构造要清晰,别离小心,及时结扎血管止血。术后止血治疗,一般经过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2.直肠、膀胱损伤常规术前肠道准备,必要时膀胱镜检查,假设发现损伤及时行修补术。 3.术后盆腔感染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防止血肿发生、术后加强预防感染。 4.排尿困难术中网片或吊带不宜放置过紧;一旦发生,可通过尿道扩X或自行清洁导尿多可恢复。如治疗无效,那么术后3个月剪除局部网片或吊带。 5.网片外露或侵蚀雌激素药膏局部上药,如无效那么予剪除局部网片。 6.新发压力性尿失禁可再次行无X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 第二节阴道前后壁脱垂 【定义】 阴道前后壁脱垂是指阴道前后壁接近或脱出于处女膜外。 【病因】 多产、产程延长、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工作及腹压增加。 【诊断】 l.临床表现 (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病症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排尿困难、尿潴留、排便困难、阴道出血等,局部患者可能合并子宫脱垂和〔或〕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 究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属于妇科常见疾病,是由多种病 因导致的盆底组织慢性损伤,进而引发盆腔脏器或是生理功能异常,临床中最常 见的症状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排泄障碍等,最主要的就 是尿失禁(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据临床报告显示,国外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尿失禁患病率在8.5%-58.0%之间,国内患病比例则在18.5%-57.7%之间,而 在盆腔脏器脱垂的研究中,有学者显示,子宫脱垂的患病率在25.5-25.9%之间,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的病症,一定 程度影响着妇女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针此病症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尿失禁;流行病学;盆腔脏器脱垂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得到了 显著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与健康都有了新的要求。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 病虽然没有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但是会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并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卫生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中FPFD的治疗费 用已经远远高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治疗费用,此项病症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社 会热点[2]。 一、流行现状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自身控制而自行流出,临床将尿失禁分为压力 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混合性尿失禁(MUI)、充溢性尿失 禁(OUI),一般情况女性的尿失禁主要以SUI和MUI为主,有学者研究表示, 我国的尿失禁患病率在30.2%左右,而国外患病率则在50%以上,严重困扰着成 年妇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很多妇女都将受到尿失禁的困扰,与目前调查 结果显示的高患病率比较,低就诊率应该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多数女性并未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护理进展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 护理进展 【摘要】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因此,本文从影响因素、治疗以及护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影响因素;治疗;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指的是因为诸多致病因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损伤,从而诱发盆腔功能障碍和器官移位的一个疾病[1]。妊娠和分娩是诱发产后PFD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妇产后可出现诸多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如阴道壁膨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性功能障碍(Sexual Dysfunction,SD)、小腹下坠以及尿频等,尤其是尿失禁,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展,PDF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正常妇女的PFD发生率为11%,有预测30年后的PFD发病率将增加1倍,具有较大的危害性[3]。因此,本文对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 1.1妇产科因素 体质指数、绝经、分娩以及妊娠被临床上公认为是影响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分娩和妊娠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孕产妇因为阴道比较宽松,筋膜和肌纤维弹性下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肌纤维撕裂,导致性生活不协调、阴道前后壁肌肉脱垂等,并且绝经后还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子宫脱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功能障碍 二妇女盆底康复篇 第一章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包括一组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以盆腔器官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损伤为常见问题。 女性的盆底象吊床一样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底器官,维持我们的性生活快感、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分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轻者表现为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影响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谐。 二、盆底肌肉是如何造成损伤的 1.怀孕时,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重量的增加,长期压迫骨 盆底部,造成盆底肌肉受压,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 2.妊娠时,体内内分泌的变化。分娩时松弛激素的释放。产 道过度伸展、扩张及损伤,再次使及盆底组织松弛。

盆底肌张力下降,造成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影响各脏器 的位置和功能。即使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3、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本身也有松弛老化倾向。三、孕产期减少盆底肌损伤的保健措施 1、多喝水、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2、孕期避免持久增加腹压的活动,尽量不要憋尿,控制 体重增长,防止巨大儿。 3、如有咳嗽、便秘都要主动治疗,不然会增长骨盆底的 压力,加剧盆底肌松弛,造成盆底功能障碍。 4、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过剧的收缩腹肌。 5、产后要保证必要的营养撑持,如果因为害怕产后肥胖 而过分节制饮食,会造成肌肉缺乏必要的营养素而变薄。 力量变弱,影响其对盆腔脏器应有的撑持作用。 四、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系统保健措施 (一)充分监测评估 孕期和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并及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是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首选办法。产妇在分娩后42天需对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做全面检查评估,如果盆底肌肉群恢复不良,要及时进行治疗。产后3个月是做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产后盆底 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是指针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在妇 产科医学中,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产后盆底康 复治疗的意义、方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意义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会经历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拉 伸和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就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问题,比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盆腔器官脱垂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盆底功能障碍等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当前妇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专业康复指导: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比如采用盆底肌肉锻炼、盆底康复操、盆底按摩等方式进 行治疗。 2. 中医理疗:中医理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障碍问题。 3.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盆底肌肉松弛严重、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康复治疗。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 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1.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涵盖了盆底肌肉锻炼、中医理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提供了重 要的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在盆底肌肉锻炼方面,一些研究表明,产后盆底肌肉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尿失禁等 盆底功能障碍问题,且效果显著。还有研究表明,产后盆底肌肉锻炼对女性性生活质量的 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在中医理疗方面,一些研究表明,中医理疗可以改善盆底功能障碍问题,且对产 后妇女的整体健康状况也有积极影响。 4. 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面,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效果,需要进 一步加强研究。

产后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产后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产后妇女由于在妊娠和生产时导致的盆底肌肉损伤,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常常发生在咳嗽、体位改变、重体力活时等由于腹压增加产生尿失禁现象。一般通过对盆底组织的功能修复、盆底肌肉训练,提升产妇克服盆底功能障碍的能力。下面从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方式、治疗的效果、预防措施等方面来阐述。 标签:盆底肌肉训练;盆底功能障碍;效果分析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UI)等一系列盆底损伤与缺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 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表现、影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因素、基本治疗方法及费用、预防措施。旨在了解产后42d患者对PFD的认识水平及薄弱环节,为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2015年7月产后42d患者随机发放总样本500例。 1.2抽样情况由盆底康复室护士对产后42d患者随机发放问卷,受调查者填写,当场收回,尽量避免诱导性误差。 1.3调查内容自制问卷表:内容包括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表现、影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因素、基本治法以及治疗费用、预防措施等。 2 结果 2.1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知情况产后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文化程度越高,认知程度越高,有职业的较无职业的认知程度高。 2.2对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不良习惯的认知情况孕妇及家属对提拎重物、增加腹压体育运动、穿塑身内衣的不良习惯有所了解,对暴饮暴食、持续饮水排尿等认识不足。文化程度高及有职业的人群认知水平较高。 2.3对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的全身因素的认知情况尿路感染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56%产后患者的意识到尿路感染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44%的产后患者发现年龄、肥胖、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可诱发或加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但对糖尿病、神经损害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认识不足。 2.4对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的盆腔局部因素的认知情况与盆底功能障碍有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超声评价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超声评价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是由女性盆底支持结构缺陷、退化、损伤及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有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性功能障碍(sexual dysfunction)等,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为40%,且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工作和社会活动,被称为“社交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使现代女性对产后生活满意度降低。盆底功能的评价对预防和减少早期PFD的发生,以及盆底康复效果的评估都十分重要,本文对常用的检查评价女性盆底功能、诊断PFD 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 1PFD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世界卫生协会在对PFD女性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的调查中发现,在16 616例子宫存在的妇女中,子宫脱垂占14.2%,膀胱脱垂占34.3%,直肠脱垂占18.6%;在10 727例子宫切除的妇女中,膀胱膨出占32.9%,直肠膨出占18.3%。我国60岁以上的妇女中POP的发病率约为25%;大约18.9%的成年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SUI,绝经妇女高达50%。 熟悉女性盆底结构对诊治和预防PFD非常重要,它是一个

依托骨盆,由肌肉、神经、盆底器官和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它封闭骨盆出口,支撑并使盆腔器官保持于正常位置。1992年,DeLancey发表“阴道三水平支持”理论,盆底结构由骶韧带和主韧带复合体等在三个水平面支持,支撑盆底器官;同时发表了“吊床假说”,指出肛提肌群是盆底最重要的支撑结构。1990年,Petros提出了“整体理论”,建立了“三腔系统”学说,将盆腔分为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其中前盆腔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及尿道;中盆腔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盆腔包括阴道后壁、直肠等。“三水平”与“三腔室”观点为评价盆底的结构损伤和功能状况提供了准确的解剖基础。多数学者[6~7]认为PFD的发生与盆底支撑结构组织(特别是肛提肌群)的松弛或損伤有关。妊娠及分娩是PFD独立高危因素,妊娠过程中,随着子宫增大、重量增加对盆底组织的压迫拉伸、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基因水平影响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的脆弱都会造成盆底组织松弛。阴道分娩时,胎儿过大、产程过长等可导致盆底肌肉纤维过度伸长甚至撕裂;还会造成盆底神经、韧带、筋膜和血管的机械损伤,盆底去神经、缺血-再灌注、缺陷软组织重建等均是PFD发生的关键因素。Van Delft等发现21%的首次阴道分娩妇女中有肛提肌撕裂,会引起肛提肌裂孔扩大和盆底器官下移。Van Delft等进一步研究表明,肛提肌撕裂将引起PFD,是POP发生的关键环节,严重影响了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另外,产后较早过重劳动将影响盆底肌肉恢复,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文章将随机抽取203例自2015年1月初至2015年12月底,来我院进行常规产后42天检查的产妇,并以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作为切入点,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这203例产后妇女病例中,高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率明显低于低龄产妇,另外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状况也明显优于阴道分娩组。结论:影响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妇年龄与产妇的分娩方式,我们应该将盆底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产后盆底的康复治疗,能够从根本提高产后盆底肌肉肌力的恢复效果。 标签: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影响因素 不管是剖腹产还是顺产,超过30%的女性在分娩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在分娩后可以通过非手术手段来改善盆底功能,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但由于缺乏基本认识,目前到医院就诊的女性往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将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初至2015年12月底,来我院进行常规产后42天检查的产妇203例,患者的年龄在21~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岁。 1.2研究方法 本次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采用盆底肌压力测定与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产妇的年龄、职业、孕产史、文化程度、体重及分娩方式等。问卷由医师和护师担任调查员进行填写,然后将患者的病例进行比较。 2研究结果 在这203例产后妇女病例中,盆底肌功能良好者58例,约占病例总数的28.6%,盆底功能低下者137例,占病例总数的67.5%,无盆底肌功能者8例,约占病例总数的3.9%。按年龄分组,大于30岁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者18例,小于和等于30岁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者40例。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功能良好者38例,经阴道分娩产妇20例。在这137例盆底功能低下者中,均出现了阴道松弛、子宫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现象。由此可见,高龄产妇盆底肌功能良好率明显低于低龄产妇,另外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状况也明显优于阴道分娩组。通过对产妇的年龄和分娩方式进行比较得出结果,影响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的

中国女性产后盆底康复发展现状

中国女性产后盆底康复发展现状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dysfunction,PFD)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包括尿失禁、粪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其中最常见的为尿失禁。在中国约45%的已 婚女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PFD,该疾病造成女性日常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对女性 的心理和自信心亦造成不良影响[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极其的重要和实际。现将产后形成PFD的主要因素、中国女性产后盆 底康复的认知情况与需求、产后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1.产后形成PFD的主要因素 1.1 孕期生理性改变 孕期生理性改变多在产后7~8周恢复。如产后生理性改变不能及时恢复,日后极易发 生PFD。张珂[2]等研究发现,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明显比产后恢复正常的女性的BMI值大,说明分娩前BMI与产后PFD的发生有 一定的关系。BMI值大者尿失禁患病率较高,引起长期而持续的高腹压状态导致了盆底组织 的损伤;BMI值大者多伴有血脂和(或)血糖异常,从而产生微血管病变、盆底及膀胱神经的 损伤,是造成PFD的原因之一。 1.2 胎儿头围与出生时体重 胎儿头围与出生时体重与产后SUI明显相关,由于妊娠期盆底组织承受较大负荷,导致 盆底软组织去神经作用。在陈娟[3]的研究中,新生儿的体重增加导致UI的风险增加。在张 珂[2]等研究中,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女性的头围明显比产后恢复正常的女性的胎儿 头围大。 1.3 阴道分娩方式 关于产后分娩的方式对盆底软组织的影响,研究者们发现阴道分娩是导致PFD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阴道分娩,特别是使用产钳助产的,是导致盆底软组织过度牵拉和撕裂而损伤 的高危因素。在产后恢复过程中,易出现肛提肌纤维化、盆底肌肌力减弱[4]。在张珂等[2]的 研究中,发现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女性的阴道分娩率(86.3%)高于产后恢复正常的女性(60.0%)。 1.4 年龄、激素水平的影响 年龄增加和绝经状态明显与PFP的发生和程度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较少或者缺乏,盆底筋膜等支持结构开始退行性变,肌张力底下,绝经后低水平的雌激素作用都可能导 致胶原和弹性纤维的形成下降[5]。薛雅红等[6]在无症状人群盆底表面肌电研究中,发现随着 年龄的增加,快、慢型肌的功能均有所下降。 2.认知水平与需求情况 2.1 对产后PDF认知水平低 女性对PFD的整体认知水平情况较低。王新等[7]对610例孕妇调查发现,仅有11.7% 女性听说过PFD,30.7%女性听说过盆底肌锻炼,11.3%知道具体锻炼方法。招艳等[8]的研究 发现,女性对PFD临床表现的总体认知程度不高,且文化越高认知程度越高,女性比男性认 知程度高。王敏[9]调查研究发现,产妇对PFD的总体认知程度不高,知道该疾病的仅占 63.8%。张雪梅[10]调查发现产妇对于盆底功能受损会导致的主要症状的知晓率只有55.37%,总体认知度仅为51.80%。

贺晶教授: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综述)

贺晶教授: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综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和粪失禁(FI),是妇女常见病。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PFD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妊娠与分娩对盆底结构和功能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其目前常用的康复技术。如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诊治进展等综述。 【关键词】 产后保健;骨盆底;电刺激;反馈;尿失禁 既往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研究集中在老年妇女。近年较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使产后盆底功能重建显得极为重要和实际。产后盆底重建指应用物理法。通过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恢复盆底功能,从而治疗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UI)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应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并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对产后盆底重建的各种方法、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妊娠对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一、妊娠期腹腔内压改变

正常女性腹腔压力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可用“液体静力学”定律反映。即压力平均分布在各内脏器官上,压力指向腹腔的侧方周围,于吸气时在膈肌下形成负压区。由此,腹腔内多数脏器均可被吸附悬吊于膈肌下,平时盆底承受的压力并不大。妊娠期间,随着妊娠子宫体积和质量逐渐增加,子宫在盆腔内的位置逐渐变垂直。到妊娠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一个垂直器官,越来越大的压力直接施加于盆底支持组织。同时,妊娠期胎盘激素的作用使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韧带松弛,同时阴道膜的膨胀性增加,这些改变使产道在分娩过程中易于进一步扩张。但宫颈环受到的合力增大,作用于生殖裂孔,使盆腔器官下移。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支持结构有重要影响。 二、妊娠期膀胱尿道生理变化 尿生殖器官区域中的结缔组织对激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妊娠期受激素的影响尿道平滑肌张力改变,表现为妊娠早期膀胱容量增加,晚期胎头入盆时,膀胱容量又减少。总之,妊娠期的特殊性使膀胱和尿道发生下列变化。 1.妊娠期尿动力学变化为观察妊娠期尿动力学的变化。Iosif等[1]曾用压力测定仪分析14例妊娠12-16周、38周和产后5-7d的孕产妇尿道压力曲线(urethral presssure profile, UPP)变化。结果显示,妊娠使最大尿道压力随妊娠时间增加逐渐增加。从70cm H2O(1cm H2O=0.098kPa)升高到93cmH2O,产后1周可恢复到妊娠早期水平;尿道关闭压增加12cm H2O,同时,膀胱的压力增加1倍多,于产后恢复。 2.尿道长度变化尿道长度对维持排尿功能至关重要。有学者曾用双腔管测定整个妊娠期尿道绝对长度和功能长度。结果尿道绝对长度由妊娠早期的36mm增加到妊娠38周的43mm。产后1周降至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我院对产后42天随访及健康体检中行盆底功能障碍性 疾病筛查474例已育妇女检查,以提高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结果: 474例已育妇女经盆底筛查出功能障碍性疾病共258例,其中病因分类中占比最 高的盆底肌力≤2级为21.94%,次之阴道前壁膨出为11.60%,其次合并陈旧性会 阴裂伤为11.18%、子宫脱垂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为4.64%、阴道后壁膨出为 2.95%、子宫脱垂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均为1.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 查为预防疾病发生,加强妇女防范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分类;筛查情况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于怀孕、分娩时胎儿过大、急产 等因素,对骨产道、软产道以及盆腔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主要表现为阴道前 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等。虽然盆底 功能障碍性疾病不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但它 却影响病人的生活与人际交往,对患者自尊心造成严重伤害,进而出现负面情绪[1-2]。对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产后42天随访及健康体检中行盆底功 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474例已育妇女检查结果,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 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我院产后42天随访及健康体检中行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474例已育妇女中,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8.5±3.19)岁,纳入筛查标准。纳入标准是符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者;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本次筛查。如有肝、肾等重要组织器官衰竭者;不明原因 阴道出血;存在行为、意识以及语言等障碍者;临床资料缺失者;拒绝参与本次 研究等不作为筛查对象。

知信行干预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知信行干预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 在我国已婚女性中,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率为40%-60%。该病不仅对患 者的日常生活具有严重的影响,同时治疗费用也极为昂贵,现已成为危害女性身 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因此,积极帮助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非常关键。 【关键词】知信行;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盆底功能障碍(PFD)是由于盆底支持组织的缺陷、损伤而导致的盆底疾病,并引起了盆底功能的障碍肌肉的松弛这样的一组疾病[1]。它包括了尿失禁、子宫 脱垂、阴道壁的脱垂、性功能障碍和慢性盆腔痛等等这一系列疾病。其中以盆腔 器官脱垂还有压力性尿失禁为主,这种疾病的盆底障碍性疾病它不影响我们的生命,但它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它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社交 癌[2]。流行病学调查报道[2],12.5% 的妇女患有压力性尿失禁,其中年龄在60 岁以上老年妇女患病率为26.7%。2011 年,中华妇产科学会盆底学组在女性压力 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中指出,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总患病 率高达18.9%,50~59 岁患病率最高为28.0%。可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已成 为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普遍问题。目前,随着对该病的研究,对女性 产后出现盆地障碍的康复治疗方式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大多缺乏 PFD 疾病的相关 知识,更不知道 PFD的康复治疗方法,因此其治疗效果并不乐观。为此,本文就 知信行干预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女性产后盆底康 复治疗的效果。 1、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现状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妊娠、分娩导致的盆底组织损伤所致,有研究 显示,产后女性的盆底肌力异常者可达80%以上,而妊娠后期、产后6周和6个 月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6.7%、9.5%和6.8%,主要为压力性尿失禁[3]。因此, 产后是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阶段。临床研究认为,产后42天至产后 半年,是盆底肌恢复黄金期;产后半年至1年,是盆底肌恢复关键期;产后1年 至3年,是盆底肌恢复有效期。由此可知,在产后越早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促进 患者恢复非常关键[4]。目前,临床关于盆底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七类[5-10]:(1)运动疗法:该疗法是盆底康复训练最常用的方法,包括Kegel训练(提肛收 缩训练)、阴道球训练、核心肌群训练、姿势矫正训练等。(2)手法治疗:该 疗法在我国运用并不广泛,在国外则更为常用,这种疗法主要包括肌筋膜放松和 扳机点治疗;(3)低频电刺激治疗: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神 经肌肉电刺激。电刺激可使盆底肌肉做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使之得到被动锻炼,进而增强盆底肌力。(4)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生物反馈技术,了解盆底肌肉功 能状况,并指导患者正确掌握相关盆底肌训练技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5) 针灸治疗:我国中医针灸疗法在盆底肌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其效果 也得到认可。针灸治疗主要包括骶四针、腹四针和电针八髎穴,骶四针和腹四针 主要采用电针刺激阴部神经,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肌肉收缩,从而进行盆底的治疗。电针八髎穴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取穴,双向调节的作用。(6)磁刺激治疗:磁刺激治疗作用主要有提高肌力和镇痛两方面。提高肌力:研究表明,骨组织和 其他生物组织的磁导率相差很小,所以磁场更容易透过皮肤和骨组织达到深部组织,并且40mm深处磁刺激产生的感应电场值比表面电刺激产生的值大10倍,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女性盆腔炎症指的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周边组织发生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输卵管炎症、卵巢炎症、子宫内膜炎症等[1]。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一般有月经、性活跃期女性患者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初潮期及绝经后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率较低[2]。对于所出现的盆腔炎性疾病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引起输卵管妊娠、不孕、慢性盆腔痛等不良症状,炎性疾病可反复发作,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标签:女性;盆腔炎性疾病;临床防治;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美国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50%左右为淋病奈瑟菌诱发的,10%~40%患者可分离得到沙眼衣原体[3]。研究分析还发现女性人权感染生殖道性传染疾病后,宫颈炎症发生率明显升高。而阑尾炎、腹膜炎等其他位置的炎症感染也会直接诱发宫腔感染。还有部分女性患者因过早进行性交、性生活不清洁、经期性交等原因导致阴道细菌入侵盆腔,引发盆腔炎性疾病[4]。另外,不可忽视临床妇科手术、刮宫术、输卵管造影、节育器等感染因素引起的盆腔炎性疾病。目前,临床对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仍以广谱抗生素治疗为主,最近几年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也取得了较大进步[5]。本文针对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发因素及特点,总结其最新的临床防治研究成果。 1.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概述 盆腔炎性病变包括微生物感染、免疫系统激活、抗感染因子释放等3个发展过程[6]。疾病发生的最初阶段就是微生物感染,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过程诱发疾病进入发展阶段。机体依赖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机体受病原菌刺激而激活免疫系统,经信号传导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扼杀病原微生物。过度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损伤组织,进一步加速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炎性疾病迁延不愈,时间久了还可能引起慢性炎症相关并发症及后遗症。生殖系统中先天性免疫系统(Toll 样受体)首先被激活,而Toll 样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的一种,能使细胞表面分子标志,通过免疫调节发挥抗感染作用,这也是感染、炎症、损伤等关键[7]。 研究发现盆腔炎性疾病不仅与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有关,还与阴道加德纳菌、厌氧菌、棒状杆菌、生殖支原体以及无乳链球菌等因素有关。对盆腔炎症致病菌分析发现,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又因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8]。分析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可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有效指导。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几点:①性伴侣:研究发现性伴侣是妇科感染、炎症复发的重要起源,男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并不能证明其不携带致病菌,在临床诊断时有必要分析其性伴侣致病菌携带情况,提高诊断结果准确性。同时,在炎性疾病治疗的同时也要治疗男性伴侣,降低复发率;②年龄:在盆

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研究

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原因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方法:选取产后42~60 d PFD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产后正常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推荐的尿失禁问卷表简表和国际女性下尿路症状调查问卷调查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率、腹压增高史发生率、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年龄、分娩前BMI与新生儿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与腹压增高史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前BMI、年龄与新生儿体重增加、阴道分娩、腹压增高可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原因。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auses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and the level of 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on force. Methods:Thir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FD 42~60 d postpartum were selected as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30 normal postpartum women as a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age,BMI before delivery,neonatal birth weight,vaginal delivery rate,incidence of the cases with increased abdominal pressure,EMG continuous shrinkage and rapid shrinka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y ICI-Q-SF and ICIQ-FLUTS. Results:Age,BMI before delivery,neonatal birth weight,vaginal delivery rate and incidence of the cases with increased abdominal pressu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EMG continuous shrinkage and rapid shrinkag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BMI before delivery,age,neonatal birth weight,vaginal delivery,increase of abdominal pressure may be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PFD. KEY WORDS postpartum;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elvic organ prolapsed;urinary incontinence;pelvic floor muscle contractility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与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生率约占女性的40%,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1]。PFD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和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等。近期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妊娠及分娩是导致产后PFD的高危因素[2]。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产后42~60 d妇女的一般资料,并检测产后妇女的盆底肌收缩力,旨在分析产后发生PFD的原因及其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94名苗族、布依族及汉族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状况及比较分析

294名苗族、布依族及汉族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状 况及比较分析 文芳;杨英捷;訾聃;罗畅;陈国庆;吴金健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苗族、布依族和汉族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贵州省苗族、布依族、汉族接受健康体检的常住已婚女性294人进行妇科检查,对患有盆腔脏器脱垂情况进行测量和分度;同时 收集年龄、民族、分娩次数、分娩地点、分娩方式、漏尿时的症状及程度、对生活质量影响的问卷调查资料,比较不同民族PFD的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FD的影响因素。结果:294名健康体检妇女PFD患病率为44.22%(130/294),苗族妇女PFD患病率高于布依族与汉族妇女( P﹤0.05),其中 苗族妇女盆腔脏器脱垂患病率高于布依族和汉族妇女(P﹤0.05),尿失禁患病率低于布依族和汉族妇女(P﹤0.05);年龄、民族、分娩方式为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P﹤0.05)。结论:苗族女性与布依族、汉族女性 PFD患病率存在差异,应根据各自民族特点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预防 PFD。%[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womenˊs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in Miao, Buyi,and Han nationalities of Guizhou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Methods:Gynec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to 294 married women belonging to Miao,Buyi and Han nationalities. PFD patients were recorded,and the ptosted organs were measured and graded. In the same time,information inclu-ding age,nationality,delivery times,delivery way,delivery places,and the symptoms and degre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and the influence to life quality we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PFD prevalences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were

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

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垦利县人民医院2012年1~3月收治的150例住院足月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盆底康复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力评估和电刺激治疗一个疗程加盆底肌训练(也称Kegel运动);观察组采用普通产后康复教育。通过盆腔肌肉电生理诊断、压力性尿失禁、POP-Q 诊断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指标。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6个月、12个月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6个月、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0%(2/80)和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5%(3/80)和14.29%(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6.25%(21/80)和42.86%(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加Kegel运动,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支持功能,减少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标签: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主要是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SUI是指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缩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引起的,压力性尿失禁分为解剖型及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两型,解剖型压力性尿失禁占90%以上,为盆地组织松弛引起[2]。POP及SUI的发生被认为与妊娠、分娩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及其支持组织功能受损有关,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在咳嗽、喷嚏、大笑等引起突然腹压升高时发生不自主尿液流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这些临床表现非女性致命性疾病,但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产科住院经阴分娩产后42 d回院访视的产妇,门诊专职医生负责宣教及检查,填写盆底功能筛查、监测登记表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2SF),调查其年龄、既往史、孕产史、末次妊娠分娩情况及妊娠期SUI发生情况。进入本研究的150例产妇,适应证:产后恶露干净,腹部切口或会阴切口愈合良好,无同步心脏起搏器。2012年1~3月经阴分娩产后6周来院复诊的产妇,年龄23~35岁,随访至2013年4月。150例产妇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娩胎次、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宣教产妇依从性好,自愿接受盆地功能康复治疗、监测与随访。两组随访至产后12个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