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度变迁理论_马克思与诺斯汇总

制度变迁理论_马克思与诺斯汇总

制度变迁理论_马克思与诺斯汇总
制度变迁理论_马克思与诺斯汇总

美国新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 C ?诺斯的不少思想受到马克思的深刻影响。通过对马克思和诺斯有关理论的比较研究 , 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 , 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制度变迁。

高德步 , 1955年生 , , 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

马克思与诺斯

1993年 ,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C ?诺斯因提出制度变迁理论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在西方经济学界名噪一时。值得指出的是 , 诺斯的不少思想受到马克思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与诺斯的比较 , 探讨两者的异同 , 目的在于更深刻地理解制度变迁。本文第一部分比较马克思和诺斯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 第二部分比较两者关于制度变迁原因的观点 , 第三部分比较他们的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 最后要对两人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简短的比较和评价。理论经纬…… 经济学家 96? 5

一、制度与经济增长

相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 , 诺斯的理论并不是异端 , 但他批评新古典主义 , 指出新古典理论的缺陷。他认为 , 新古典理论在分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经济绩效时 , 包含两个错误假定 :即制度无关紧要和时间无关紧要。他指出:“纯粹的新古典理论具有数学的精确和雅致 , 塑造了一片无冲突的、静态的天地。但把它应用于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研究时 , 它只注重技术发展 , 近来又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但是 , 它忽视了体现于制度的激励结构 , 而激励结构决定了社会在各个生产要素上投资范围。” ①因此 , 诺斯的分析增加了制度和时间两个因素 , 这就把制度 ,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他认为 ,

是技术性因素而是制度性因素 ,

究。

、不变的 , 在他们的增长模型中 , 基本上把制度因素排除在外 , 这一传统是从古典经济学那里继承来的。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 , 古典经济学的错误是“ 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 , 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 ② , “ 把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③ , 马克思认为制度是可变的 , 其潜在的含义是 :正因为制度是可变的 , 才有制度的优劣之分 , 需要制度变革和革命。对于马克思的理论 , 诺斯给以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明力的 , 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 :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 , 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

个根本性的贡献。” ④

那么 , 制度是怎样影响经济增长 , 即制度的效率是怎样决定的呢 ? 诺斯用产权结构的激励效应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⑤而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 , 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定产权 , 从便对人们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 , 具体说就是创造一种使个人创新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的机制 , 以保证创新活动主体得到应有的报偿。要做到这一点 , 就必须建立竞争性和排他性产权。但是 , 诺斯也注意到 , 这种理想的产权安排从未有过, “ 许多资源更近似于公共财产而不是排他性的所有” , “

。” ⑥ , 是看这个制度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性质。“适应”的制度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 因而是有效率的 ; 不适应的制度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 因而是无效率的。许多人认为马克思的这个标准有“大而化之”的缺憾 , 但比诺斯的标准也许更基本、更原则 , 也更反映制度的本质。不过 , 进一步研究表明 , 关于产权与激励问题 , 马克思有更深刻的研究。

古典经济学把私有制作为前提 , 作为确定不移的事实。比如萨伊承认 , 私有制只是“偶然” 为正统经济学家所涉及。因此 , 他们不可能理解 , 也不可能重视产权

的重要性。马克思批判古典经济学的错误 , 他不仅把私有制的建立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 而且把消灭私有制作为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他指出:“在现代各国人民那里 , 工业和贸易瓦解了封建的共同体形式 , 因此对他们来说 , 随着私有制和私法的产生便开始了一个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 ⑦在《共产党宣言》中 , 他还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

FOCUS ON THEORIES …… ECON OMIST 96? 5

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 还要大” 。⑧可见 , 马克思肯定私有产权的效率及其历史作用。但是 ,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 ,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 就受到私有制的阻碍。因而 , 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消除私有制。

私有制为什么有效率 ? 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性质 , 作为自为的活动 , 作为主体 , 作为个人私有财产 , 就是劳动。” ⑨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 , 是这一系列过程的起点 , 因为它产生了对劳动者的激励 , 但事实上 , 这只是小生产者的私有制的性质, “在这里 , 所有权也只是表现为通过劳动占有劳动产品 , 以及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他人劳动的产品。” ⑩不过 , 这种小私有制作为封建共同体所有制的否定 , 已具有决定性意义。这里 , , , 斯的话讲 , 内部化” , 。这是激励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基本动因 , 也是私有产权效率的基本原因 , 在这一点上 , 马克思与诺斯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 , 诺斯并没有严格区分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 而马克思却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占有规律。马克思认为 ,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不仅土地等不动产私有化了 , 而且资本等动产也私有化了 , 伴随这种摆脱共同体的私有化过程 ,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 , 社会划分为两极 :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 , 这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再是直接结合 , 而是通过劳动雇佣方式结合。在这种情况下 , 小生产者的占有规律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劳动者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 而资本家则通过资本的占有和使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

产品。不仅如此 ,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 , 资本家还通过对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来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这样 , 私有制的激励作用就由对劳动者的激励转为对资本家的激励 , 私有产权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 表现为资本的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驱动 , 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执行资本的职能 , 不断改进生产组织 , 采用先进技术 , 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诺斯一个重要观点是 :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技术性因素 , 而是制度性因素。因而 , 他批评马克思过于强调技术性因素的作用 , 并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理论来说明技术变革的速率。事实上 , 马克思是把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来研究的 ,

,

,

, 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 , 如果这个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性质的 , 那么它会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 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可见 , 马克思并不否认制度性作用 , 不过他特别强调 , 制度在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情况下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 制度变革才显得特别重要 , 即没有制度变革 , 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发生。

马克思还通过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研究 , 揭示了社会技术进步的原因和机制。马克思认为 , 在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 ,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而使用先进技术的生产者 , 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从而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 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 , 这样就出现一个价值差额。商品生产者要追求这个价值差额 , 便不断改进技术 , 推动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进步。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 这个价值差额为资本家所得 , 转化为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尽管超额剩余价值最终会随全社会技术水平提高而消失 , 但资本家则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所以 , 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

理论经纬…… 经济学家 96? 5

的竞争 , 结果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可见 , 马克思和诺斯都承认制度和产权的作用 , 都承认“ 内部化”与激励 , 以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过 , 诺斯的研究大致到此为止 ,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区别了一般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 , 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 进一步研究了产权与激励、产权与技术进步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及形式。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和特征

马克思和诺斯都研究了制度变迁的原因。总的来看 , 马克思认为 , 导致社会变迁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而诺斯强调的是竞争、 , 的效率。

, 缺才有竞争 , , 通过学习人们改变对现存制度的评价 , 从而进行选择 , 使高效率的制度代替低效率的制度。在他看来, “经济变迁是一个无处不在 , 持续进行的增量过程 , 它是组织内的个体行为和组织内企业家每日每时

进行选择的结果。”

λ?虽然绝大多数决策是例行公

事 , 但是有些决策涉及改变现存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契约。有时 , 在现有产权结构和政治规则之内就可以重建契约关系 , 有时 , 新的契约形式的建立则要求改变规则。同样 , 指导人们交换的行为规范也会被逐渐地加以修改或抛弃。“规则之所以被修改 , 是因为人们认识到重建交换关系

(政治的或经济的 , 他们会干得更好。”

λω就是说 , 促使人们改变现存制度的根本原因 , 是新制度新规则所能带来的收益 , 这种未来的潜在的收益 , 使人们改变对现存制度的效率评价 , 即认为它是低

效率的。“人们认识发生变化的源泉对于经济来说可能是外部的 , 例如 , 其他经济的竞争

性商品的价格或品质的变化会使本国的经济的企业家对赢利机会的看法发生改变。但是 , 认识发生变化的基本的、长期的根源则是个人和组织内

企业家的领悟 (学习。”

λξ从根本上讲 , 马克思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源是技术和生产力的变化。是技术、生产力的变化引起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的不适应 , 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 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原有的上层建筑的不适应 , 从而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在这里 ,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它始终在变化 , 即使在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不适应的情况下 , 也在缓慢地发展。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这种特性 , , 马克思 , 而诺斯强调认知与选。

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诺斯 , 都认为制度变迁需要一个变革的社会力量。这个社会力量 , 在马克思那里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 , 而在诺斯那里 , 则是社会变革集团。诺斯批评新古典主义把人的“ 搭便车”行为绝对化 , 因为这一假设使大集团行动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但事实上, “大集体行动确实存在并且是导致社会变革的基本力

量” 。λψ但另一方面 , 诺斯并不否认新古典主义关

于“ 理性人”和“ 最大化”的假设。所以 , 诺斯也批评马克思的阶级观点 , 认为马克思把阶级行为理想化 , 忽视了“ 搭便车”行为。诺斯的观点是 , 一方面应承认人们普遍存在“搭便车”动机 , 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其绝对化。之所以社会上并不是人人都有“ 搭便车”行为 , 是由于存在意识形态力量 , 即某种观念、道德、理想等。利益驱动与意识形态力量共同构成集团行动的基础。可见 , 诺斯最终是借助意识形态理论说明集团行动的。

诺斯认为马克思忽视了“ 搭便车”行为。但 FOCUS ON THEORIES …… ECON OMIST 96? 5

事实并不如此 , 从马克思的分析看 , 马克思也承认个人利益 , 承认人们是根据个人利益进行选择。但他进一步认为 , 个人利益是阶级利益的一部分 , 个人选择构成阶级行动。他指出:“这里涉及到的人 , 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 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λζ“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 , 受他们反对另一个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 , 总是构成这样一个集体 , 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 , 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团 ; 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之中的。” λ{这就是阶级和阶级行动的基础。当然 , 不愿为阶级利益而付出个人成本的情况也是大量存在的 , 马克思认为这是阶级觉悟问题。阶级的每个个体觉悟水平不同 , 觉悟时间不同 ,

在一起的时候 ,

车”行为 , ,

论而使阶级行动得到了解释。

竞争、认知与选择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阶级或集团行动 , 只是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力量 , 但并不构成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诺斯 , 当他们分析到阶级或集团行动时 , 是假定制度变迁达到临界点 , 但阶级或集团真的要行动 , 还需要更充足的条件。关于这个问题 , 诺斯用制度变迁的收益与成本来说明 , 而马克思用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积累来说明。诺斯认为 , 新的制度优于旧的制度 , 意味着一种潜在的利润。但制度变迁都需要成本。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 , 行动集团才会去实施变革。马克思没有借助于收益与成本比较理论 , 但他仍提出了社会变革的充足条件 :一方面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 , 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要达到这样的程度 :即不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 ; 另一方面 , 原有的生产关

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殆尽。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 是不会灭亡的 ;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 是决不会出现的。” λ|这

里也含有对新制度的收益预期以及变迁成本的意义 , 当旧制度的收益接近于零甚至负数时 , 必然提高人们对新制度的收益预期 , 并相应降低人们对变迁成本的预期 , 这样 , 人们才会去付诸行动来实现社会变革。不过 , 马克思与诺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诺斯强调的是采用新制度的收益 , 马克思强调的是保持旧制度的成本 ; 诺斯的制度变迁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良 , 马克思则将其理解为革命。

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马克思也有极为丰富的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诺斯认为:“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 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λ}这就是所谓的“ 诺斯悖论” 。进一步讲 , 国家对经济增长存在双重作用 :如果国家界定和行使有效率的产权 , 将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 这种观点起源于“ 国家契约论” ; 如果国家界定一套产权 , 使权力集团收益最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 就会导致经济衰退 , 这就是有关国家的“ 掠夺论” 。那么 , 一个国家究竟会是契约性国家 , 还是掠夺性国家呢 ? 诺斯提出“暴力潜能分配论” :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 , 便产生契约性国家 ; 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 便产生掠夺式国家。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更倾向于“掠夺论” 。在马克思看来 ,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 也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行使产权的工具。

理论经纬…… 经济学家 96? 5

FOCUS ON THEORIES 他指出: “现代资产阶级财产关系靠国家权力来维持 , 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权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但是 , 即使这样“掠夺式”的国” ~ λ …… ECONOMIST ? 96 5 增长 ; 相反 , 如果统治阶级代表落后的生产力 , 那么国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必定是保护落后的生产关系 , 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可见 , 马克思将国家的作用与国家的性质联系在一起 , 并与统治阶级的性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和诺斯的国家理论还有一个根本区别。在诺斯的国家理论中 , 国家权力具有一种超经济的力量 , 这种力量来源于何处不很清楚 , 但他却把这种权力的作用推向极端。例如 , 他认为 , 国家

对于产权界定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个国家政体决定着 , 指导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这也就是说 , 除非我们制造出一个稳定的对高效率的经济制度起支持作用的政治制度 , 否则我们ω 决不可能建立起稳定的、高效率的经济结构。μ ” 家 , 马克思也承认它在经济增长中的进步作用。例如 , 马克思的注释者恩格斯 , 就把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归结为三种 : 第一 , 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 ; 第二 , 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 ; 第三 , 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 , 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

走。这里 , 第一种情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 而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 , 则可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可见 ,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也是一种“悖论” 。为什么国家对经济发展会有不同影响 , 怎样解释这种“悖论”或双重作用呢 ? 马克思和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诺斯认为 , 国家作为独立主体 , 也是“经济人” 也要取得收入 , 即通过对 , 社会提供保护和公正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交换。其行为有两个目标 , 一是界定产权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 , 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这两个目标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 而这种目标冲突导致对经济的双重影响。诺斯特别强调 , 在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下 , 国家可能会允许低效产权的存在 , 从而导致经济停滞。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 , 国家也是独立主体 , 他指出 : 国家“刚一产生 , 对社会来说就是υ 独立的。μ国家取得收入 , 是为维护公共支出以” 马克思同样高度重视政权的力量及其对经济的反作用 , 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力量首先来自经济基并不能创造这个制度。例如他指出: “如果资产阶级从政治上即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财产关系上的不公平 , 它是不会成功的。财产关系上的不公为前提 , 决不是来自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相平以现代分工、现代交换形式、竞争、积聚等等础 , 政权的作用是保护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 , 但反 , 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倒是来自那些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布的必然规律和永恒规律的现代生ξ 产关系” μ 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实现国家的使命 , 即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 调整阶级冲突。他认为 , 国家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 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 把冲突? μ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认为 : 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取定和实施的 ; 但是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并不常见 , 决于该经济的产权的效率 , 而产权又是由国家界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根据马克思的这” 级冲突的工具 , 其性质应当是“中性”的。那用呢 ? 马克

思认为 , 这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性质 : 一观点 ,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 : 国家作为调节

阶么 , 它对经济增长究竟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如果统治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 , 国家为保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制度规则必定有利于经济交易成本往往

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 , 一定的于这些问题 , 诺斯求助于意识形态理论 , 他认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 一个社会如何才能稳定 ? 对为 , 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 , 这种行为方式通决策更为经济。意识形态与人们有关世界是否公—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 而使人们的行为 , — 4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4501966.html,

理论经纬平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评判交织在一起 , 并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 , 以克服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统治者利用

意识形态的这种作用 , 对制度的合理性进行投资 , 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但当人们

发现意识形态与其经验和事实不符时 , 就会逐步改变意识形态。这样 , 意识形态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马克思有极为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概言之 ,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以社会经济为基础的 , 但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 , 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 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诺斯存在一系列区别 : 首先 ,

关于意识形态的来源 , 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这一点并无根本不同。诺斯认为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从人们长期的经验得出的 , 每个人的意识形

态特别是道德观念 , 是由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 (相对价格决定的。但是诺斯并没有进一步得…… 经济学家? 96 5 滞后性。但马克思认为 , 在社会变革时期 , 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具有超前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 每一时代却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μ而代表先进” 生产力的革命阶级的思想 , 尽管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却是先进的思想 , 它并不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 而是一种超前意识 , 它预示着未来的社会变革。四、马克思和诺斯的方法在本文最后 , 应该对马克思和诺斯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简短的分析和评价。首先 , 尽管诺斯一再批评新古典主义的缺陷 , 但他的理论从总体上讲还是新古典的 , 除增加了制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外 , 大部分出发点和假定仍是新古典的 , 而马克思则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其次 ,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 体现了他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 这集中在他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关系的论述

中 , 而诺斯的理论带有较明显的二元史观和形而上学色彩。例如 , 他尽管并不否认经济基础的作用 , 却片面强调了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再次 , 马克思强调阶级分析方法 , 而诺斯用集团代替阶级。因而诺斯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定的社会形态范围内的制度变迁 , 却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注释 : 出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看法 , 尽管他也提到意识形态与新团体和旧团体的关系。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却有着鲜明的阶级性 , 他指出: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 ,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 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其次 , 马克思和诺斯都” 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为如此 , 它才能对社会存在即通过人们的行为发挥其作用 , 这种反作用 , 一方面是维护现存制度的稳定 , 另一方面成为反对现存制度的精神力量 , 这一点诺斯与马克思并无根本区别。但诺斯更强调前一方面的作用 , 即意识形态是对现存制度合理性的投资 ; 马克思更强调后一方面的作用: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这种力量就” 是革命阶级推翻旧阶级制度的力量。所以 ,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对现存制度不合理的“投资” 。最后 , 马克思和诺斯都认为意识形态的变化具有—49 ζ μ ψ μ 1993 年 12 月 9 日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演讲 , 译文载《经济译文》1994 年第 6 期。②马克思 : 《资本论》第一卷 , 第 16 页。页 ,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①λ λ λ μ 诺斯《历时经济绩效》诺斯于?ωξ ω , ③马克思 : 《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 , 第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4501966.html, ψ}

④⑥λ λ 诺斯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FOCUS ON THEORIES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1 年版 , 第 68 、6 、11 、20 页。⑤诺斯 : 《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厦出版社 , 1989 年版 , 第 1 页。…… ECONOMIST ? 96 5 格斯全集》第三卷 , 第84 页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 第 83 页。| λ 马克思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马克 ( 责任编辑 : 程民选 ( 责任编辑 : 蒋少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4501966.html, 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第 70 页。 ,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第 256 页。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 第 112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 , 第 189 页。格斯

选集》第二卷 , 第 207~208 页。ζ λ 马克思 : 《资本论》第一卷序 , 《马克思恩( 上接第 20 页的 , 所有者、经营者的权限都由法律严格界定 , 虽然不能消除行政干预 , 但相对于承包、租赁制来说 , 经营者的自主权扩大了 , 更有保障了 , 这样就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为高效的运转。其次 ,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 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 , 管理职能专业化到经营者头上 , 能够形成一个熟练、精干的管理者阶层 , 从而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其三 , 现代公司中 , 管理人员和职工都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 , 他们都十分关心公司的经营效果 , 公司内部形成了一个由所有者、经营者、职工等多方面汇集而成的利益激励机制 , 也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益。因此 , 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 , 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家股的代表对国有公司{ λ 马克思 :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 ψ{ ⑦μ μ马克思、恩格斯 : 《德意志意识形⑧马克思、恩格斯 : 《共产党宣言》《马克 , ⑨马克思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 , 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第171 页。 , 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 第 , 248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 第 166 页。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 第 9 页。⑩马克思 : 《1857 — 1858 年经济学手搞》 , 的经营进行控制 , 使国有公司在符合国家股东意图的前提下自主经营。注释 : 目标模式》载《当代经济研究》 1995 年第 3 , 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与国民经济管理》载《经 , 济研究参考》1993 年第 39 期。经济》1987 年第 10 期。③赵振强 : 《论西方私有化浪潮》载《世界 , —50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ξ λ μ 马克思 : 《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υ μ 恩格斯 :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ζ μ 马克思 : 《黑格尔法哲学比判》导言 , 《马? μ恩格斯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 ①黄平 : 《试论我国所有制实现形式结构的②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有制课题组” :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摘要:我们都知道自从马克思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以来,在全球大范围内都掀起 了剧烈的思想狂潮,而且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已经成为了当今最伟大的思想 之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而且现在的马克思 主义已经成为了一门引人注目的学科流派,还有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问当今的劳 动人民提供了思想上的行动指南,给广大的劳动人民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进,让 劳动人民为此去努力奋斗。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对当今社会中的文艺运动和很多的 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传播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具体的影响可以分为 三个方面,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当时中国现有的文学理论的体系和范畴,二 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后就是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未来的文学理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中,外 国的文学理论对其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的中古文学理论文学家在当 时的世界中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论知音,但是历史证明在中国没有哪一 个国外的文学理论能够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媲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 速度非常快,同时产生的意义也是非凡。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与所造成影响的具体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希望能给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 俄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列宁曾近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进行过讲述,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以及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具体形成过程来说,主要归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断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对德国黑格尔、康德、以及歌德的文学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对他们理论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的 继承和传播,同时他们对古希腊中很多思想家与哲学家的文学理论思想也有所批 判和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对文学理论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 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对前人的文学理论成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他们两个来说注重 的是文学理论的实践结果。当代的荷兰文学理论研究人员易布斯和弗克马在对二 十世纪文学理论进行研究论述的时候,将当代的文学理论成果分成了人文主义和 科学主义两大文学流派。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是继承并批判了西方文 学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传统,这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学理论基础 上所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学说。 在当今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存在,在中国的应 用更是广泛,并且随着相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正在进行不断的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正在进行不断的扩展和丰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中 影响最为广泛的文学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 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中国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中国的领导人根据国家的具体状况,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了中国特色社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诺斯理论

诺斯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而名噪经济学界。他对中国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深感兴趣,并多次来华进行考察研究。他说,中国经济改革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进行渐进式的经济变革,比如通过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从个人交易到非个人交易转化,要制定清晰的规则。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法规已经存在,但并未认真实行。因此,有必要破解市场经济的阻力,以减轻交易成本。 诺斯指出,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在竞争中有输有赢,但终究是很好的分配资源的办法,要朝着公开公平的方向努力。当然,政府也应考虑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 诺斯还同国家统计局官员和海内外经济学家就制度经济学、中国贸易顺差等问题展开探讨。他在回答经济学家的提问时表示,他认可并希望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能够丰富其制度经济学的思想。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诺斯“始终如一地站在近些年来席卷经济史学界的新浪潮的最前沿,而这股浪潮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于悬而未决的经济史问题”(马克?布劳格语)。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诺斯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已经变成了新经济史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政治学派的学术中心。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在其早期对远洋运输和美国国际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与福格尔所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并驾齐驱,将新古典生产理论与经济史中所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这种新的方法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诺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利用产权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中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诺斯的早期著作,诸如《美国从1790年至1860年的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等等,对此作了充分的反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斯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分析西方世界最近两个世纪中工业化的更为一般的理论。其目的是探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趋势,经济发展对制度的内在要求。诺斯这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绩效》等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开始总结他30多年研究经济史的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经济学尤其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理论。在这一方面他的著作主要有《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增长》。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概括起来说,诺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第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第三,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一)、产权理论

文学理论自测题5套(含答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文学 2.文学形象 3.意境 4.文学风格 5.寓教于乐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我们把文学的性质界定为:文学是的语符化显现。 2、文艺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 3、由于文学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和鲜明的个性,使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因而别林斯基把典型人物称之为“”。 4、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表现丑的事物来达到的美。 5、狭义的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中的。 6、文学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功能是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 7、文学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两种形式。 8、人们一般把艺术分为、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个大类。 9、语言艺术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二是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三是表达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 10、表演艺术是指和舞蹈。 11 、文学的文本层次结构分为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 12、文学形式有四个要素,即语言、结构、体裁和。 13、小说特征的“三要素”是指人物、和环境。 14、叙述性作品的语言分为和叙述人语言。 15、情节是人物性格的。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1、西方古代叙事文学最发达,而中国古代则是抒情文学占主导地位。() 2、在文学理论中,再现论重客观,表现论重主观,而形式论则重技巧。() 3、从文学发展史看,文学功能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审美功能向物质实用功能的转变过程。() 4、懂得审美的人,就一定会审丑。() 5、审美娱乐功能是实现文学其它功能的唯一途径。()

6、文学题材的大小同作品价值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 7、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8、文学是纯审美的,因而不应该承担教育的额外负担。() 9、抒情性作品重点是写人物,叙事性作主要是创造意境。() 10、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文学的审美功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美丽地描绘一幅面孔”和“描绘一幅美丽的面孔”是不同的,联系实际谈谈它们为什么不同? 3、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 五、分析论述题(下列一首唐诗,一首元代小令,请选作一首,30分)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夏昭炎教授在《意境》一书也说:“意境就是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至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 请你从下面两篇作品里(一首唐诗,一首元代小令)任选一首,分析其意境,并以此谈谈对上述两段话的理解。 作品一: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二: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一、理论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 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 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班级:美术学院艺硕视觉传达(6组) 姓名:贾雅晶 学号:201222103010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而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是马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从而概括出的文艺理论所包含的三原则。在此我将结合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来论述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所持的态度。文艺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符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是从它所受制于经济基础,或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看,还是从创作主体的动机、目的,或是从创作客体所包含的生活内容看,都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蕴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第一、倾向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文艺作品往往有完整的情节和众多的场面,他们是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作者的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就渗透在情节的描写和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恩格斯不赞成文艺作者脱离场面和情节,而把作品倾向单独而孤立地指出来,因为这样会使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反而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感。 第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的倾向一定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主观见解与倾向性,这是文艺区别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标志。隐蔽倾向性,就是强调和坚持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 第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马恩重视以真实性为基础,倾向性建立在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做到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终于显示,以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为基础。另外,倾向性还应当符合艺术特性和审美规律。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同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融合起来。 以上三点就是马恩对文艺作品所应当具备的倾向性的基本论断,接下来,我将会通过论述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实例来具体解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7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一、中国:悄然兴起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在中国,“史学危机”已是谈论了多年的话题,在一次更甚于一次的商业化大潮中,专家的呼吁不过如几只“泣血杜鹃”的哀鸣,根本无济于事。然而,在大洋彼岸只有200 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为商业化的国家美国,道格拉斯·诺斯却名噪一时。他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 年3月,诺斯教授应邀来华,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作题为“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的演讲。光明日报以“中国过渡经济学诞生”为题作了报道。诺斯是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1989 年,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在中国翻译出版,诺斯开始为中国经济学界所知晓;1991 年,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由中国两家权威出版社出版;1994 年,他的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也在中国出版。至此,诺斯在中国经济学界成名知名人物。在中国,一段时期以来,历史及经济史如此之冷,而诺斯却如此之“火”,的确是一个强烈的反差。那么,中国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很明显,诺斯在中国走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处在改革过程中,处在由 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用诺斯的专门术语讲,就是处在“制度变迁”中,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参考。同时,“诺斯热”也说明,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传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二、经济史:是远离现实的“学问”吗?中国改革需要制度变迁理论,呼唤过渡经济学产生。这就是“诺斯热”的原因。然而,改革模式的选择,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与我们自己的不可割断的历史有关。正如诺斯反复强调的“你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么进行的”〔1〕。然而,可悲的是,诺斯的学说,被中国经济学界所重视的,仍只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总第99期)   【理论学习与探讨】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韩 晶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① 一、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动因 什么是制度及其变迁?诺斯说:“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②或者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他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③可见,诺斯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④,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⑤诺斯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到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所有权与制度结构的变迁是说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⑥ 据诺斯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但由于一些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有制度安排)的形成,从而出现了制度的变迁。诺斯具体分析这些因素:(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出需要企业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是它资本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企业不能够等额地增加资本和技术,组织有必要变迁,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取代合伙制,是因为它能为创新者获取内涵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提供了制度条件。(2)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外在性即有些成本或收益对决策单位是外在的。如企业做出的决策没有承担内涵于决策中的所有成本。消费单位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该单位的消费,而且取决于其他单位的消费。诺斯认为当排他很困难时,要组织私人方面的市场将外部性内在化是有成本的,而通过政府的强制安排既可能增加社会的总收益,又可能降低成本。(3)对风险的厌恶。诺斯断言大多数人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被创新,总利润将会增加。如保险业专业化增加了成本,但组织创新仍有利可图。(4)市场的不完善。传统古典经济学假定所有市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而产生与变动来研究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指出各地区经济绩效各异的根源。在回顾诺斯理关于制度本质、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其一,诺斯过于简化政府对制度变迁的推动过程,忽略政府在认知、决策决策方面的作用机制;其二,诺斯在以产业个案阐述制度变迁原理方面有所欠缺。 标签: 诺斯;制度变迁;学习;认知;信念 1 制度与制度变迁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North,1990)。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是非完全理性的,无法充分认知并对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与非稳定状态(non-ergodic)的外在环境做出充分反应,进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将带来极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降低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立人与人互动式的稳定架构,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制度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结构形成的诱因。 制度来源于人们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perception)。认知的背后隐藏着行为人不断积累过去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这一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运行。伴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行为人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认知。经由经年累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套可以诠释外部环境的框架得以形成,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信念(belief)。在行为人面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时,信念扮演了“过滤器(filter)”的角色。由于信念的形成与制度形成的目的相同,二者都在与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建立秩序,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信念与制度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制度变迁得以进行源于具有主流信念(dominant belief)的组织决策者(企业家)发挥的推动作用。因组织一方面在制度所提供的诱因下追求利益,另一方面在又受制于既有制度的影响,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组织将会致力于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如:社会竞争增加、资源稀缺等)。在此过程中,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组织将积极推动制度的变革,进而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 2 制度变迁的特征 制度变迁由组织决策者的推动,因而变迁过程中隐含了以下两个特点: (1)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在既有的制度中,组织享有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果、调整预期四种报酬递增的效果。报酬递增使得组织在持续

文学理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2.陌生化:3.期待视野:4.原型: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 指、、、、。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 指、、、、、。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 括、、、、。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 括、、。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 括、、、。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 是、、。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 有、、、。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发展,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精当得体地编好了适用对路的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总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对提高高校文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至社会上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国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来说,大都不尽完善,差强人意。最近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学活动实践,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理论资源,吸取以往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一、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该书首先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世界上一切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后文学理论出现的历史性变化。接着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中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和文学艺术与人学理论的关系的论述,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是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过的。特别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内涵,做了全面、正确而深刻的论述。比如对人们理解分歧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做了这样客观而公正的论断:“毛泽东认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他特别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不能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完全一致。由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愿望,是由阶级和群众的政治以及革命事业来集中体现的。因此,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文艺从属于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是统一的。”这就扫清了罩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重重迷雾,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完全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从而使“文艺从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 1.文学活动论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2.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活活动是不同的 (1)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 (2)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①“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 ②“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3.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文学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表现在: (1)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2)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 (三)艺术生产论 1.艺术生产论的形成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2.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的多种意义 (1)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2)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3)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