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万历13年版《滕县志》卷一

明万历13年版《滕县志》卷一

明万历13年版《滕县志》卷一
明万历13年版《滕县志》卷一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 作者简介:赵秉忠(1573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臣听说帝王统治国家,必须有经营管理的实政,而后才可管束臣民,综合处理纷繁的政务,才能实现和乐升平的社会。必须有倡导践行的实心,而后才可鞭策百官,振作整肃种种事务,才能建成昌盛兴隆的国家。」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什么是实政?就是要确立社会规范,整饬法律制度。将它们悬挂到宫门高阙外面,载入法令条文当中,先颁布于朝廷殿堂,再散发至各级官府,一直到达各个地区和海疆边隅。整顿梳理,无论巨细,完备详尽,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实心?就是杜绝懒惰懈怠,激励精明强干,从细节小事做起,发自内心深处,由朝廷帝王开始,再风行于京畿邦域,一直灌输到边疆角落。使之潜移默化深入内心。令这种精神志向无不畅达,以至于沦肌浃髓的程度而毫无阻塞。」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公布了实政,属下官员就有了受命实行的依据,黎民百姓就有了効力遵从的法度,闻见一致,视听不乱,不担心法律随意变动,以致人们无所拘束,则治国的具体措施就能得到贯彻;树立了实心,各级官吏就会配合默契,百姓也暗自信服,都按君主的意向志气行事,不逾越规范法度,避免了办事琐屑、懒惰懈怠的弊病,则治国的根本目标就得到巩固。有此治国的具体措施,就不独以权势掌控国家,而是以应遵循的操守昭示天下。君臣上下相互约束制衡,则和乐升平的社会就可逐步造就。有此治国的根本目标,就不独以法令条文操控国家,而是以君主的精神思想晓喻天下。君臣上下相互勉励遵循,则国家的昌盛兴隆就能不期而至。自古以来,帝王的作为,不下皇宫的台阶而其教化却有如风驰四方,不出朝堂,则其号令有如桴鼓相应。就是因为用了这种治国之道!后来,崇尚清净无为而治的君主得以深居内廷而百官忠于职守,原本就是以实心践行实政的缘故。」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后世论及的精细明察的皇帝,当首推汉宣帝(刘询),他当政时,官吏称职,百姓安宁,其治理可说是有成效的了!但他却只专心于稽查检举,那么检察不到的就必然有所遗漏,这

大明万历皇帝堪称千古一帝

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19),一个被清史极度污蔑的皇帝,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许少一个朝代,中国早就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许多一个万历皇帝,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如此凄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为明朝修史时的康熙皇帝,两个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在位时间长,最初都是有极强势的辅政大臣,有着堪称盛世的年代,有着辉煌的胜利,同样的后期倦政,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不 断被满清宣传的萨尔浒之役,损失四万;康熙最大的失败是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军队全军覆没于准葛尔;而对应万历帝的矿税,康熙年间的国库有着骇人听闻的四千三百万亏空.两个轨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个被大肆宣传其缺点错误,甚至推论明亡于万历,真是天下奇闻. 要是明朝后面的几个皇帝能象万历皇帝对待熊廷弼那样对待大臣,明朝的历史将会长很多.而康熙则被宣传成千古一帝,前后近三十年的战争和混乱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后面十几年的九子夺嫡,鸡飞狗跳都被轻轻抹过.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让他有个好孙子,借着修四库全书把史书毁得毁,改得改,文字狱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儿子盛世要用禁武令来维持有效多了. 虽然说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但让我们首先看看两个人的私德.毫无疑问万历皇帝用情更专,至少比起从洗衣奴到蒙古公主都兼容并蓄的几乎如种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万历四十多年双方白头万历和郑贵妃的感情始终不变,虽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失为道德楷模.关于万历酒色财气的诽谤.”色” 讲过了,”财”放到后面再讲.我们来看

看酒,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考证,万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个一个大酒鬼,但是翻遍史书只有大明万历八年有一次记录,确实是喝多了.只要稍微了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绝不可能隐瞒万历帝醉酒误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没有.而且更耸人听闻的是甚至还有人推论万历后期倦政是因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还听到一个导游喋喋不休,万历皇帝好酒而且后来对其骨骸监测,身前还吸过毒,这个简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执掌中国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几天就玩完了.而康熙虽然没有好酒的谣言,但是对打猎的爱好简直让人吃惊.如果说在承德是为了方便和蒙古各部联系的话,那么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这样的理由令人难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木兰围场,当然还有种说法康熙为了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前二十年战事不断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演习吗?后几十年需要每年重复同样的军演吗?只能让人认为康熙因为个人爱好而荒废国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经自己宣称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我说他那天绝对没有时间处理国事,这个推论应该没问题吧。四十八次出巡,这种围猎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来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算万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马难及,要怪就怪万历偶然一酒没有和拉动内需联系起来.最后再来说”气”的问题,所谓气无外乎万历皇帝曾经杖责过太监,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清朝还要普遍和无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后入宫的太监只能姓秦,赵等几个姓.这一切是因为”英明”的满清皇帝认为明朝太监之祸尤烈,所以清朝对太监的责罚之恐怖让人震惊.不过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祸尤烈,会不会穿越回那个年代宣称不近女色?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

1.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 看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近乎完美的政治经济改革,是濒临绝境的大明王朝又重新崛起。在李太后和冯保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万历新政,张居正执政10年,国库充盈,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大明江山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张居正的权势也到了顶峰,可以说虽为宰相,实为行使天子职权,朝野上下莫不仰其鼻息。万历皇帝成了御座上的摆设。当时的万历称呼张居正为相父,君臣关系被称作鱼水关系。可张居正死后,万历180度大转弯,疯狂清算张居正,对张居正灭门抄家,还准备剖棺鞭尸,这又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都不得善终,很多都得到残酷的清算。比如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乱箭穿身,王安石忧郁而死。其原因是改革虽给民众带来好处,但触犯了豪强地主得既得利益。俗话说:为政不得罪巨室。张居正的雷霆霹雳式的改革,树敌无数,触犯了一些皇室贵族的利益。尤其是以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这位当朝国丈为首的反对派,对张居正是恨之入骨。张居正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形成。 当时,尽管有李太后的鼎力支持,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张居正父亲去世后的反“夺情”事件,就是反对张居正的预演。民间甚至传出了“黑心宰相卧龙床”“张居正与李太后生了两个儿子”“万历是张居正的儿子”之类抹黑张居正的谣言。 当时无法进行DNA鉴定,反对派的谣言的杀伤力确实很大。况且当时貌若天仙的李太后年近28岁寡居,正是青春勃发的美貌少妇,张居正是当时辬准的俊男,靓男俊女相互倾慕实属正常,引起别人的遐想和猜测不可避免。据史料记载,李太后确实心仪张居正,对张居正有过多次示爱的暗示,可是严守臣子礼仪的张居正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两人是否有一腿至今仍存争议。后来的张居正纵情声色,不能不说是对“想得到却不敢得到的与李太后爱情”的一种矛盾心情的宣泄。 当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即位后,面对巨大的风言风语,只好把吕不韦流放,后来逼其自杀。秦始皇为何这样做呢,因为这影响到皇权的合法性,只有秦始皇对待吕不韦狠,才能堵住“造谣者”的嘴,才能维护封建正统。如果父子相认,结局就是全部灭门,死路一条。 大家看过电影《菊豆》吧,杨天白为何认杨金山这个符合传统礼教的“假爹”,而击毙违反正统观念的杨天青这个“真爹”,就因为假爹被世俗所认可,真爹被舆论所不齿。 想想一下,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己的正统,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为了堵住来势汹汹的各种谣言,万历只有毁掉张居正“一家”,而保住大明江山这个“大家”。212年,万历神宗皇帝下诏,查抄居正之家,削尽其宫秩,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被开棺戮尸。其子其弟等等,全部发配“烟瘴地面”。清算张居正时,平时很多大臣明哲保身,那些对张居正溜须拍马的张四维之类的小人对提拔自己的张居正攻击最踊跃,只有张居正生前最看好的可又平时最不买张居正帐的那位水利专家潘季驯站出来为张居正说了几句公道话。随之,歇斯底里的万历罢免了潘季驯的官。狂呼:“就是天下的所有河道全部决口,也要撤潘季驯的职!”对于儿子的疯狂清算,那位对张居正最为支持的李太后并没有站出来进行阻止,说明她也出于避嫌的考虑。 张居正被清算后,依附张居正的能干的大臣比如名将戚继光等全被弃用,朝堂上到处布满了所谓的只会夸夸其谈的“清流”。这些“清流”没有只会空谈误国,没有实干的能力,大明王朝开始急剧衰败,张居正执政期间生机勃勃的时代结束了。万历从此28年不上朝,或许是对自己身世的不自信,从心里自认为就是张居正的儿子而心存自卑,不敢理直气壮的面对天下?或许是为了堵住波涛汹涌之口,对自己亲自发起的栽赃清算张居正这位为大明江山立下丰功伟绩的千古一相而心存内疚,良心发现而羞于见人? 据说,那位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打断双腿的青年俊杰邹元辬,在几十年后,看到腐败不堪的朝政和民不聊生的现实,他终于理解了张居正的良苦用心,终于明白张居正是正确的,自己是错误的。白发苍苍的邹元辬,拖着被张居正打残的双腿,为张居正奔走鸣怨。 皇权保住了,万历的地位稳固了,做了10年宰辅的张居正仅仅查出了10万两银子,不及冯保的百分之一,这在“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清算张居正后,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勤于任事、敢于担责的大臣了。朝堂之上布满了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庸官。40年后,面对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崇祯皇帝终于下诏为张居正平反,并题诗一首:“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为张居正彻底平反,重新尊为国师。 历史终于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显示其公平!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77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77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9-6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韩敬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马之骐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钱谦益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57名 朱彩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徐尔恒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郑祖法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任国桢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陈伯英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叶官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胡一鸿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梁鼎贤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赵琦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林铭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士出身 杨尧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

明朝万历三年

明朝万历三年(1575),烟草由吕宋传人台湾、福建。1579年,利玛窦把鼻烟带入广东,中国吸烟人口大增。开始传入的是晒晾烟,距今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1900年在台湾试种烤烟,自1910年后相继在山东、河南、安徽、辽宁等地试烤烟城功,1937—1940年开始在四川、贵州和云南试种,发展成为我国主产优质烟区。20世纪50年代引进香料烟,60年代引进白肋烟,分别在浙江新昌、湖北建始试种成功。黄花烟约在200年前由俄罗斯传入我国北部地区种植。请查看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486498.html, 5、国外的烟草是如何传播的?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率船队探险航行在美州圣萨尔瓦多岛,看见那里的印度第安人手执火把,嘴里叼着草叶在吸烟雾,感到很奇怪。当他们继续舫行到今天的古巴和海地时,又见到许多男女也是手里拿着点燃的草叶在吸,后来才知道他们点燃的是用烟草叶包裹的玉米叶丝。哥伦布本人虽然对印第安人抽烟的习俗并不感兴趣,但是船上的那些来自西班牙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水手们却对此着迷不已,步后尘者还有西班牙殖民者和殖民地居民们。殖民者们返回自己的国家后,便将抽烟的习俗带回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这种象征财富的习俗又传入法国,再通过派驻葡萄牙的法国大使让·尼科(Jean Nicot,尼古丁和烟草的拉丁文学名Nicotianatabacum就是取自他的名字)传入意大利。在英国,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爵士可能是引入烟草并使抽烟成为一种新时尚的第一人。1612年,美国的弗吉尼亚(Virginia)州就率先开辟了烟草种植园。1631年,马里兰(Maryland)州也开始种植烟草. 请查看网站 戒烟产品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486498.html, 戒烟知识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486498.html, 6、我国的烟草是如何传播的? 明末名医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记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现代历史学家吴晗经过考证认为:“最初传入烟草的是17世纪初的福建水手,他们从吕宋带回烟草的种子,再从福建南传到江浙。”有四条:(1)第一条路线:从吕宋直接传到我国福建的漳、泉两州。(2)第二条路线:从南洋即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国或越南传入澳

历史趣谈明朝万历皇帝定陵 地宫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万历皇帝定陵地宫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导语:明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一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为明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1956... 明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一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为明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1956年由郭沫若、吴晗等人力主发掘,它迄今我国唯一一座被发掘的皇陵。目前的定陵是遗址性专题博物馆。 定陵其实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修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定陵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目前定陵已成为北京最着名的旅游点之一。 隆恩殿遗址,这里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绝大部分遭到毁坏。当年李自成下令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后来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定陵地宫由五座勇条石砌成连通的大殿组成。前殿,面宽6米,进深20米,顶高7.2米。殿内无陈设物品。中殿,进深32米,面宽和顶高均同前殿,殿内陈设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座椅、五供和长明灯。 宝顶。这个封土堆的下面就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们长眠的地宫。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时下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迁来三人一起合葬。 金刚墙(一种加固性质的墙),当年考古学家就是在这进入地宫的。定陵地宫中当年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除了少量祭祀用的礼器外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地宫走道由于深埋地下,即使炎热夏季这里依旧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8-17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万历年间共举办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以下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孙继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余孟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王应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70名 支可大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周希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王泮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孙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沈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马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陆檄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林缵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萧景训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萧应宫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

明朝化学

明朝化学 第一节《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长期的和大量的炼丹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化学成就。他们的工作多记录在历代的炼丹著作里,并辑入《道藏》以传世。可惜的是自唐开元《三洞琼纲》到宋、金、元三代递修本《道藏》,在元代几乎毁损无遗。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但未能刊刻。直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方始刻板印行,并诏邵以正督校,重加订正,增所未备。《正统道藏》共5305 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编,以《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至“英”字,分装四百八十函。万历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朱翊钧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刻道藏。《续道藏》共一百八十卷,从“杜”字至“缨”字,分装三十二函。据统计,正续《道藏》共收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其中与炼丹术有关的著作有一百多种。这些著作,如《抱朴子》内外篇、《云笈七签》、《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太清丹经要诀》、《三十六水法》、《诸家神品丹法》、《真元妙道要略》、《庚道集》、《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太清石壁记》、《丹房须知》、《金石簿五九数诀》等,都保存了大量的炼丹史料,是研究中国古代化学的宝贵文献。这些书大多隐晦难懂,研究难度很大,虽然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论著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但未获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指出:“李博士(指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用四册书的篇幅阐述中国炼丹术发展史,从古代丹药一直讲到合成胰岛素,并与阿拉伯、拜占庭和欧洲的炼金术作了对比,内容相当精彩。他的工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炼丹术在早期化学和早期生物化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表明,这个课题疑蕴尚多,仍然是值得化学史家深入发掘的‘富矿’。”①正续《道藏》所收绝大多数都是明代以前的炼丹术著作。实际上,就化学史而言,明代的一些炼丹术著作,如陈竹泉《黄白直指》、《铅汞奥旨》、《琴火重光》,李文炳《黄白镜》等,也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总的来说,由于炼丹术本身的局限性,并随着所谓“仙丹”、“灵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江湖术士点化金银的骗术为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炼丹术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到了明代已接近尾声,它作为原始形式的化学的使命,也即将在人们的批判和嘲讽声中终结了。 ①卢嘉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序》,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第二节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 明代,炼丹术虽已彻底衰落了,但炼丹术的制药化学成就和实验技术仍为医药学家继承和发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医药化学的宝库。刘文泰等编纂的《本草品汇精要》和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明代本草学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后者,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药学巨著,同时又是一部包括各门自然科学的内容丰富的博物学全书,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化学知识。如《本草纲目》所载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绝大部分载于金石部,其中有非金属元素、金属单质、合金和多种矿物及无机化合物。而无机化合物中则有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硼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硫酸盐等。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来源、性质和鉴别方法大多有明白的记述。从现代化学知识来看,其中多数是相当确切的。例如,关于金的来源和纯度的鉴别,书中指出:“金有山金、沙金二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也”,“[金]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和铜者性硬,试石则有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是伪金、伪银:“水银金、丹砂金、雄黄金..并药点成者..皆假金也”,“水银银、草砂银、雄黄银..皆以药制成者,皆假银也。”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根据在试金石上的擦痕颜色与标准样品颜色相比较而估量金的纯度(成色)和真假的方法,在地质矿物鉴定中至今仍在沿用。关于各种矾类的鉴别,《本草纲目》中也载有十分简便的方法。如石胆“涂于铁及铜上,烧之红者,真也”,“其状如赤石脂有金星者,为铁矾”,绿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等等。

万历皇帝的怠政

明神宗对明后期的影响 ——从万历皇帝怠政的角度分析 摘要:万历皇帝的怠政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应从张居正及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压制、国本事件以及万历皇帝自身心理的方面来解读。由此而引发的怠政的表现、怠政对明朝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万历皇帝的怠政对当下的启示及教训。即“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 关键词:万历皇帝怠政原因表现教训及影响 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讳翊钧,穆宗第三子也。母贵妃李氏。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继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长达48年之久,即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其在位的48年里,怠政就长达30年。著名明史专家孟森曾评价万历皇帝说“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历时最久,又可分为三期:前十年为冲幼之期。有张居正当国,足守嘉、隆之旧,而又或胜之。盖居正总揽大柄,帝之私欲未能发露,故其敢济可观,偏倚亦可厌,而若穆宗至嗜欲害政则尚无有,纯乎阁臣为政,与高拱之在穆宗朝大略相等。至居正卒后,帝亲操大柄,泄愤于居正之专,其后专用软熟之人为相。而怠于临政,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惟倚阉人四出聚敛,矿使税使,毒遍天下。庸人柄政,百官多旷其职;边患日亟,初无以为意者。是为醉梦之期。至四十六年,清太祖公然起兵,入占辽、沈,明始感觉,而征兵征饷,骚动天下,民穷财尽,铤而走险,内外交乘,明事不可为矣。是为决裂之期。”而万历皇帝怠政的前因后果则显现无遗。 一、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 万历皇帝从亲政之初的励精图治到后期的长期怠政的转变,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下面主要从明朝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出发,将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压制 万历皇帝怠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官集团对其皇权的压制,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的越发的激烈,以至于达到顶峰。而两者之间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了万历的长期怠政。 文官集团的则是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代表,万历亲政初十年,张居正对其的压制表现尤为突出,而万历皇帝只能作为学生受着帝师张居正的辅导和操控。张居正当时所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万历的皇帝身份。在张居正辅政期间,明朝出现了暂时繁荣的局面。年幼的万历皇帝对于出现的大好局面表示欣慰,因而对张居正赏赐有加。但张居正利用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对皇权有极大地分割,从而导致日后的两者之间矛盾的尖锐。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丙午,张居正卒,终年58岁。一代名相谢世,万历悲痛,下令辍朝一日,举国哀悼,赐祭九坛,礼视国公兼师傅,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身后得赠上柱国者,只有洪武朝武臣江阴侯吴良,永乐朝僧人太子少师姚广孝和张居正三人。然而,在张居正死后两年期间,神宗对他的态度马上就来了个大转弯。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政治荣誉,将其满门查抄,万历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在对张居正的清算中,万历皇帝也了解到张居正阴暗的一面,明白了道德伦理和私心贪欲是一体的,而文官集团却常常向他展示阳

从万历《大明会典》看明代养老之政

2019年9月 Sep.2019 第35卷第瑚 Vol.35 No.3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明清史研究 从万历《大明会典》看明代养老之政 原瑞琴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万历《大明会典》全书对养老问题多有涉及,特别是在其专设的“致仕”“养老”和“侍养”等目中,更是从 物质供给及生活侍养等方面详细记载了明代养老的具体规定。在养老政策的制定及修订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 特点有:强调尊高年与养国老,范围由平民扩大到致仕官,恤孤老与问高年逐渐分离,从注重官养到多途径养 老,等。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明代社会政局和传承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美好品德产生 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万历《大明会典》;明代;养老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9)03-0066-06 关于明代养老方面的研究,前人已积累了一 定的成果,如王兴亚的《明代养济院研究》(《明清 史》1989年第8期)和《明代的老年人政策》(《南都 学坛》1994年第4期)、林金树的《明朝老年政策述 论》(《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周桂林的《论 朱元璋兴孝以行养老之政》(《河南大学学报》1988 年第4期)、赵克生的《老吾之老:明代官吏养亲问 题探论》(《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张志斌的 《明清敬老制度述略》(《学术论丛》1997年第5 期)、戴卫东的《略论明代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的 弊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等 等,集中探讨了明代社会养老和官员养亲的问题, 但关于《大明会典》是如何记载养老问题的,目前 尚无专文讨论。 《大明会典》作为明代官修的专述有明一代典 章制度的典制体史书,对养老问题多有涉及,特别 是在其专设的“致仕”“养老”和“侍养”等目中,更 是从物质供给及生活侍养等方面详细记载了明代 养老的具体规定,集中反映出了明代统治者的养 老思想。本文拟通过分析万历《大明会典》的有关 记述,对明代养老政策作进一步梳理,为当今养老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一、强调尊高年、养国老 明代的养老政策具有鲜明的等级政治属性, 总体上是严格按照尊卑贵贱决定是否优待,特别 突出强调“老”的政策性,很多情况下以70岁作为 享有老年优待的起点,若文武官年未及70但有疾 不能任事者亦享有优待;以80岁作为是否赐爵和 存问的分界线。明代的养老制度在年龄上的区 分,又与个体官阶位置及健康状况相联系。如万 历《大明会典》卷13《吏部十二?致仕》载: 洪武元年,令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 听令致仕。 永乐十九年,诏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 事者,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若无子嗣、孤独 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宣德十年,诏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带致仕,免其杂泛差徭。 成化二十二年,诏在京文职以礼致仕者, 收稿日期:2019-06-1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 助项目“《大明会典》整理研究”(2015-YXXZ-05) o 作者简介:原瑞琴(1965—),女,河南省新乡人,历史学 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中国史学史。 ? 66 ?

万历时期的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之万历十五年 20111151110 刘洋邹 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白何为政治斗争。简单的说,政治斗争是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它的特征包括5个方面: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4.意识自觉;5.事关全局。而它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指暴力斗争,从中国的封建时期到近现代这一段历史来看,更大一部分的政治斗争在于非暴力性的政治斗争。我将要谈论的这一段政治斗争的故事也属于非暴力型,它发生在明朝的万历年间。 我将把这段政治斗争史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万历与朝廷官员的斗争;二为朝廷官员之间的斗争(以张居正与申时行为例)。 一.万历与朝廷官员的斗争 可能历来人们认为万历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因为他长达28年不上早朝。首先, 我想介绍一下万历这个人,他10岁即登上皇位,在首辅张居正的引导下,万历每日刻苦读书,学习经书、书法、历史。万历在自己统治的前10年(1572-1582)间励精图治,明朝也是百废待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但后来,一切发生了变化,万历开始崇尚“无为而治“,他开始长期不上早朝,不主持礼法活动,对大臣的奏折不赞同也不反对。这种消极的抵抗最终耗尽了大明王朝积累的元气,一切积重难返。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君主变得如此萎靡不振呢? 在我看来,虽有万历自身的原因,如他性格软弱,缺少必要的魄力,但主要的原因在于被当时朝廷的官员压迫所致。虽然他贵为天子,但其实皇帝也只是一个机构而已,就如同现在中国的国家主席一样。万历虽有决定权,但在遇到十分之重要的事情时他自身的决定权又显得微弱不堪。他与朝廷官员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自身的地位并没有凌驾到官员之上,反而有屈就的地方。在明朝,文官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因为明朝是十分信仰伦理道德的,这正给了这些文官一个好的机遇。文官们往往拉帮结派,我们后来称为“文官集团”,这些文官集团虽然各怀心思,但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又显得格外团结,他们个个以道德权威来自我标榜,个个认为自己是冒死上谏的好官。其中在立储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万历十分喜欢郑氏,并立郑氏为皇贵妃,后来又想立郑氏的儿子常询为皇太子,但这遭到了全体官员的反对,万历开始还试图与百官抗衡,但当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个大学士向万历提出辞呈之后,万历虽驳回了她们的请求,但他知道立郑氏之子为皇太子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这件事极大地伤害到了万历,他感觉到自己活得特别不自在,不舒心,而这时他的励精图治之心也渐渐变淡,变得对一切朝廷之事不在上心,只愿和自己的爱妃郑氏在一起,观花赏月。

明朝万历年间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

明朝万历年间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影响。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明朝 这场战争前后打打停停7年(大多时间在和谈)。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潘州的杨应龙趁机发动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50年终告灭亡。根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额为313万8300人,而实际上仅有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 万人,马匹10万匹,这些数据是根据黄仁宇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引述大明会典与皇明经世文篇所推估的。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在5.5%~12%之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年流入是约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根本上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此战辽东军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 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当时仅有1600个士兵,壬辰战争后,辽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见一斑。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播州之役的杨应龙叛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朝鲜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在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因本场战争之故,朝鲜与日本从此不共戴天。在战争之后,朝鲜断绝了与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时朝鲜高僧惟政访日,此为与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签订《己酉约条》,宣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经此战争后,朝鲜受此战争影响多方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训练,所以在炮手的训练上甚为卓著,可以参考李光涛先生的《记明季朝鲜之(丁卯虏祸)与(丙子虏祸)》一书,里面提到为了对明战争,清朝的藩属国朝鲜所派出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创了明军。 日本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期间更造成丰臣家内部出现文治派与武功派的内部斗争。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川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

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掘

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 掘 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 13 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 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为何选中定陵作为第一个考古对象,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十三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园内全部仿造皇宫建造,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一百二十平方公里,这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积还要大。其实,60 年前最早确定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永乐皇帝的长陵。1955 年10 月,由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周总理的批准,尽管当时它受到了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等考古专家们的理性反对。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是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在其他十二陵的调查中,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书发掘长陵计划的试验品。 《夏鼐日记》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波折:1956年8月17日(星期五)…… 我建议将定陵停工,改作献陵……1956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与陈滋德、朱欣陶、赵其昌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园,与吴晗同志商谈明陵发掘事,他们仍主张(除赵君外)继续发掘定陵。当

队长赵其昌站在梯子上从金刚墙上抽开第一块城砖时,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顿时弥漫开来。过了一会儿,雾气由黑变白,气味儿也没那么浓了。1956 年明代定陵发掘工作考古发掘队队长赵其昌曾回忆说:“定陵挖掘工作并没有走弯路,可以说比较顺利。”为什么说定陵的挖掘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剧?赵其昌也曾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定陵出土的3000 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应该是最具价值的。在定陵发掘之前,民间很少见到明代丝织品,存留至今的实物更是凤毛麟角。定陵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极为难得。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考古人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过了几个月就全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以至于后来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大多数丝织品只能呈现支离破碎的损坏状态。更大的伤害是,文革期间,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干枯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让农民劈了当家具。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更是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自1956 年定陵发掘以来,十三陵一直没有专业的文物储藏库,定陵出土的3000 余件文物在院内的普通平房里经历了近60 载寒暑。直到于2015 年11 月19 日,明

满意答案明朝万历三十五年

满意答案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顺德县杏坛镇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归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而独善其身。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镇)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到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筑日渐荒废,故园废址为进士龙应时购得,黄氏仅留黄士俊祖上黄兰圃公祠前座。到嘉庆千年,龙应时早将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龙廷梓获得左右两部庭院后自成一格,将其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园卖与一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其又称作广大园。龙廷槐则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并在无意复出官场后将继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园名的由来。龙氏子孙对园内的建筑物曾多次组织重修、增补和改动,逐步构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园内原有的一些实物,可以看到后人修建的痕迹。如船厅下面的匾额“绿云深处”是乾隆帝之子成亲王手所书;斗洞旁边的“归习寄庐”是李文田辞官归故里时所题;原先正门之上“清晖园”三字,出自清代湖南大书法家何绍基之手。龙廷槐之子龙元任雇工修建了碧溪草堂这组建筑物。龙氏最后一代清晖园主人龙渚惠还带领设计师和工匠远赴苏州园林,吸取江南的造园精华。花亭曾被大风吹倒,也是龙渚惠于1888年重建。在龙家几代的经营下,清晖园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1959年3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来我县检查工作时特地视察了清晖园,对这座古代庭园给予高度评价和重视,指示应将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重修,并特地拨专款予以补助。修复工程于同年4月动工,省县人民政府分别为此拨出专款,于国庆十周年前夕峻工。重修后的清晖园,把左邻的楚香园,右邻的广大园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龙宅)、竞勤堂(杨宅)等合并一起,因龙氏兄弟析产而分割一个多世纪的园址,至此复合为一。经解放后的大规模修复、扩建,清晖园面积由原来的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七百九十五平方米。重修期间,让园内的碧溪草堂、紫洞船厅、惜阴书屋等一系列建筑物恢复了原来的样式,保持了其原有的独特风格。进入九十年代,顺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开发顺德的旅游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修复扩建清晖园,使清晖园的游览面积扩大至二万二千平

健康说:道经道书之道藏

道经道书之道藏

道藏是我国道经、道书的一部大总集,其中包括了明代以前道教中的绝大部份经典。它是在历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们自己汇集和编纂起来的。道藏的内容,主要是由道家书、方书、道经和有关的传记四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早出现的是道家书,它就是诸子书中的道家部分,《汉书·艺文志》中有“道,三十七家”,大概为先秦人著作。这些书是道教理论的来源,而《老》、《庄》更为重要的根据。其次是方书,包括面很广,其中有古代神仙家、阴阳家和房中家的书,但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所收集的方书中也包括了许多道经在裹面;同时,一般的方伎书,像医、卜、星、相之类,也应当说是方书。再其次是道经,早的有汉代人著作,如于吉所传的《太平经》;《三国志·张鲁传》中说,张陵自己也曾造作道书,但多数道经则为魏、晋、南北朝人所作。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古道经仅有《太平经》残本。又其次是和道教有关的一些传记书,其中古的大概要算《山海经》、《穆天子传》、《列仙传》之类的书了。此外,在道藏中还有些儒家书、杂家书和集部等书。 儒书中重要的是和《易经》有关的一些著述;集部所出较晚,大抵为历代修纂道藏时编入的。道书目录早见于载笈的,当推《抱朴子·遐览篇》,其中列举“经”类 137 种,共 434 卷;“记”类 29 种,共51 卷;“法” 类5 种,共15 卷;“文”类4 种,共10 卷;“录”类3 种,共4 卷;“集”类2 种,共2 卷;“杂”类(如养生书、升天仪、微言、九宫、囊中要、大禁、夺笄律、立亡术、道要、道意、大览、肘后等)12 种,共 150 卷;“图”类 13 种,共 13 卷;“符”类共 620 卷;统计以上九类,共有1299 卷(这个数字比较确实,以往诸家所引《遐览篇》,都不免错误)。继葛洪之后,刘宋陆修静有《三洞经书目录》,梁孟法师有《玉纬七部经目》,陶弘景有《陶隐居经目》,阮孝绪有《仙道录》(七录外篇之二),北周时有《玄都经目》,《隋书·经籍志》中有《道书总目》,初唐时道士尹文操也有《玉纬经目》。其中主要的则为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和北周的《玄都经目》。 陆目共收集道经、道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实有的是一千九十卷,这些书大致说来,就是《抱朴子·遐览篇》所提到的一些方书,以及东晋以来杨羲、许谧、葛巢甫等人所传出的经笈符录。这一批书由陆修静整理并编出目录之后,刘宋皇帝将它存放在华林园中,一直流传到唐初,它还大致完整,这就是《元道藏》收集和编纂的主要根据。《元道藏》本身也有目录,它的名字叫《三洞琼纲》,是在唐玄宗主持下,由道士张仙庭负责编纂的,其中所收集道经、道书为三千七百四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