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荒开荒故事

北大荒开荒故事

北大荒开荒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北大荒的历史背景

2.北大荒的开荒历程

3.北大荒的开荒精神

4.北大荒的现代化发展

正文

北大荒,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是一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广袤土地。然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这片土地还被誉为“千里无人区”,充满了荆棘与荒凉。正是在那个时候,一批批英勇的拓荒者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北大荒开荒历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大荒的历史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粮食短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决定开发北大荒,将其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于是,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退伍军人和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北大荒的开荒事业中。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北大荒的开荒历程。拓荒者们在这片土地上,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的艰辛。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吃的是粗茶淡饭,但他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以顽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开垦出肥沃的土地,种植出金黄的粮食。他们“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用勤劳的双手,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拓荒者们孕育出了伟大的北大荒开荒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等诸多方面。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北大荒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北大荒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片土地上,北大荒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一代的北大荒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总之,北大荒的开荒故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展示北大荒精神的壮丽篇章。

北大荒开荒故事

北大荒开荒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北大荒的历史背景 2.北大荒的开荒历程 3.北大荒的开荒精神 4.北大荒的现代化发展 正文 北大荒,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是一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广袤土地。然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这片土地还被誉为“千里无人区”,充满了荆棘与荒凉。正是在那个时候,一批批英勇的拓荒者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北大荒开荒历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大荒的历史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粮食短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决定开发北大荒,将其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于是,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退伍军人和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北大荒的开荒事业中。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北大荒的开荒历程。拓荒者们在这片土地上,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的艰辛。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吃的是粗茶淡饭,但他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以顽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开垦出肥沃的土地,种植出金黄的粮食。他们“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用勤劳的双手,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拓荒者们孕育出了伟大的北大荒开荒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等诸多方面。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北大荒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北大荒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片土地上,北大荒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一代的北大荒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总之,北大荒的开荒故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展示北大荒精神的壮丽篇章。

北大荒开荒简史

北大荒开荒简史 北大荒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大片农田荒地,以其广阔的面积和原始的自然环境而闻名。北大荒开荒简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中国南方农田面临的压力。 在进行北大荒的开发之前,这片土地是一片荒凉和贫瘠的草地,缺乏养分和水源,几乎无法耕种。然而,由于中国政府的决心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北大荒的开垦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中国政府派遣了大批的农民和工人前往北大荒,他们克服了艰苦的条件,进行了艰苦的劳动。他们修筑了灌溉系统,开挖了水渠和排水沟,解决了水源和排水的问题。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土壤改良,施加了大量的有机肥料,使得北大荒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 其次,北大荒的开发也得到了科学技术的支持。中国科学家研发了适应北大荒环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这些品种具有抗病虫害、抗逆境等优点,不仅提高了北大荒的产量,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大荒逐渐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现在,北大荒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

的粮食供应。同时,北大荒的农业技术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帮助其他地区提高农业产量,实现粮食安全。 然而,北大荒的开荒过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北大荒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差,需要长期的土壤改良和养护才能保持高产。其次,北大荒的气候条件恶劣,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短暂的生长季节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此外,北大荒的水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 总的来说,北大荒的开荒简史展示了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面的决心和努力。通过大规模的投入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北大荒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典范。然而,北大荒的开发也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确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知青的北大荒故事

北京知青的北大荒故事 演习 69年十一刚过。便迎来深秋时节,高高的天空显得格外的蓝。黑黑的土地上散落着发黄的树叶和农作物秸杆。枯萎的野草无精打采地弯着腰,象被即将到来严寒吓破了胆。屈指算来,我们已经来到黑土地快一个月了。可是,火车上咣当咣当的声音在我的耳边总是挥之不去。对这地方的陌生感没有一点退去。没有人象上学那样教我要干什么和怎么干。刚刚16 岁的我,只是木纳地跟着和比我来的早的哈尔滨,天津,杭州,上海,还有我们北京知青,一块干些杂七杂八活儿。还美其名曰,叫“干中学”。我们班主要是在场院的一些零活。因为,麦收已过,秋收还没来到。这段时间大田的活儿不多。那个时候珍宝岛战斗正值如火如荼,激战正酣。为了中苏战争之备战。我们利用这短暂的农闲,操练站队,走步,卧倒,匍匐前进,打背包等。有时用连里的仅有的几支79汉阳造步枪,练练瞄准。我们是武装连但仍没有发下来枪。只能凑合着练,为有枪时做准备。我记得那时候我们的口号是:反帝反修,屯垦戌边!。这也是我们兵团人的职责和任务。他们说:现在是最农闲最轻松的时候了。可是,我却觉得每天很累,很疲劳。晚上倒头便睡。早晨起床号响起,一身的疲

劳仍没有散尽。那天晚上,晚学习刚结束。我就钻进被窝,不一会,便进入了梦香。正在我一枕黄梁之时,外面哒!哒!哒!地吹起了紧急集合号。跟着铛!铛!铛!的铁铧犁片子的急促敲击声也响起来了。班长翻身起床。嘴里喊着:“大家快起床,有情况!。”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动,惊醒。坐起来,努力的睁着双眼。知道我们是晚上10点熄灯。电源全部掐掉。便说:“谁有手电呀,照一下。我这什么也看不见呀!”班长立刻劝阻:“别打手电,暴露目标!暴露目标!”这提醒了我。开会时讲过。如果有光亮,会让敌人发现目标。极有可能遭到空中或陆地上的攻击。不得已,只好把眼睛睁大。借着窗外淡淡的星光,在床上搜寻自己的衣服。迷迷瞪瞪的我,抓到一条裤子要穿。怎么折磨沉呀!那边说话了:“别拽了,这是我的裤子。我们睡的是大通炕一溜五个人。人挨人,被挨被。睡觉时,衣服往被子上一扔,就钻进被窝。没有灯光只能瞎摸。这时,我往被子上一摸,没有呀?一着急,眼睛好像亮了许多。咦!我的衣服呢?突然想起,由于我嫌枕头低,把衣服垫枕头底下了。赶紧回身从枕头底下把衣服拽出来。往身上穿。就在这时,窗户被人敲的山响。跟着一个大嗓门,略带嘶哑的声音传来。“有情况,赶紧场院集合!快点!快点!”听后心里一紧。就在这时,砰!砰!砰!砰砰!连续几声枪响。这枪一响,我的头发根都立起来了。原本以为就是一次演习。可一听到枪响。立马紧张了起

“北大荒”开垦史

“北大荒”开垦史 在北大荒安营扎寨我作为农垦一兵,有幸参加了“北大荒”早期开发建设,并在这片土地上连续工作了30年,在耄耋之年,愿将“北大荒”巨变中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及搜集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一、昔日“北大荒” 祖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有无边无际人迹罕见的大片荒原,自古以来人们称为“北大荒”。人们泛指的“北大荒”范围很大。本文所指“北大荒”,是在黑龙江省兴办国有农场,发展农垦事业所开发的区域,因而又称“黑龙江垦区”。这个区域经有关部门划定,横跨11个经度;纵贯7个纬度,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达山两麓和小兴安岭南北的大片荒原。 “北大荒”自然环境的突出特点是被称为“寒冷的世界”,“北大荒”是寒冷、荒蛮的代名词。有人对“北大荒”的寒冷如此形容:“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南部地区仅2.6℃,而北部地区为-3.5℃。冬季最低气温平均-30℃上下,极端最低气温-46.5℃;全年平均无霜期只有100-130天。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著名诗人聂绀弩被戴上“右派”帽子,发配到“北大荒”。冬天,他在虎林县一

所日本人扔弃的破房子里,目睹“北大荒”景况,饮酒放歌,写下了《北大荒歌》:“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荒草枯草塘……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大烟炮’,谁敢挡?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这是“北大荒”自然景况的真实写照! “北大荒”虽然自然环境险恶,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多数土地黑土层厚达1米以上,土质肥沃,有“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的美誉。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的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均匀地遍布全区;大气降水充盈,平均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这里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全年太阳辐射量几乎与长江中下游相同。此种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北大荒”的许多地方蕴藏着丰富的多种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产和野生动物资源。 “北大荒”因自然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人群在此繁衍、开发。据一些史籍零散记载:夏、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在这里曾与中原频繁往来。战国以后,这里的悒娄人臣服秦、汉。唐、五代时期,渤海王国在这里谱写下200多年的昌盛史。骠悍的女真人在这里建立起强盛的金朝,一

北大荒的开发与保护

北大荒的开发与保护 ●何佳/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610072) 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0°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湿沼泽地;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大都在5%到8%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但这里气候寒冷,过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丰富的土地资源长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纵横千里的大片荒原,故被人称为“北大荒”。 一、北大荒的开发 解放初期,粮食短缺,大跃进又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开发北大荒一可以向荒地要粮,二可以安置富余劳动力。五十年代中期,王震将军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领铁道兵,后又指挥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垦区的基矗。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老一代北大荒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垦区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二、北大荒的现状 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北大荒垦区不断发展壮大,从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到现在达到了370万公顷。60多年来,北大荒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被誉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截止2009年末,垦区已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实现了由初级农业机械化向较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过渡。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创造了与世界比肩的劳动生产率,北大荒垦区目前农业劳均生产粮食达35.4吨,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8吨的水平。北大荒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多年前,当十万转业官兵踏上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时候,马架子和地窨子是这些英雄将士们的立身安家之地。60多年后,140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垦新城星罗棋布,镶嵌在北大荒5.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 三、北大荒日益凸显的开发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大荒过度开发所导致的负面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开发中面临的最大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

北大荒的军垦农场

北大荒的军垦农场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O五部队(五师) 上校副师长余友清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即奉铁道部司令员王震将军关于建立军垦农场的指示踏查了虎林地区的荒原,并于10月14日率领500多名指战员和在伊春汤旺河完成林业铁路工程的河南劳改支队管教干警220人,劳改犯5074人,从伊春出发于10月22日来到虎林西岗筹建国营农场。这位雇农出身历经百战的老战士率领指战员开进虎林后,受到虎林县党政机关及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他们腾出办公室,让出房屋安置复转官兵居住,彼此热情相待,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接着余师长带领全员人马,从当年日本关东军的秘密仓库里捡来废铜烂铁;从日本军营的废墟堆里捡来砖头、石块;从开拓团的破房里拆除木料,一边修建办公、居住场所,一边制作垦荒工具,一边进行系列的开荒准备。1955年元旦,在一片欢庆声中,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O部农场”建立!八五O的名字是以原部队番号八五O五取了前三位,预示军垦农场的建设要按“八五”系列从零开始。 1955年3月,当积雪消融,万木复苏的北大荒春天姗姗来迟时,他们已经做好了开荒前的一切准备。在打好防火道和严密防范的情况下,开始点火,荒地上燃起了第一缕火

光。接着火龙飞舞,星火燎原,那茫茫的荒野很快成为一望无垠的黑色地毯,只待垦植。1955年4月正式开犁。由于荒原上缺乏排水设施,地下水饱和,仅有的几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发挥不了威力,于是在余师长的带领下采用人拉犁开荒。开始50人一付犁,后经改装犁铧只用20人拉一付犁。在辽阔的荒地上,人们喊着号子,排成雁阵,奋力牵引着大犁。只见一条条黑油油的筏片闪出明亮的光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紧接着农场大量购进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开荒犁,开展了全面的机械垦荒。他们随机应变,以拖拉机开岗地,以人拉犁开湿地,然后再成方连片,就这样,当年就开出荒地144340亩,春播38000亩,当年获得大豆亩产89公斤的好收成,粮豆总产量达3382.20吨。使垦荒者和当地群众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美好前景。 八五O农场的建立,吹响了向虎林荒原进军的号角,也开启了开发东部边疆的大门。一向沉静的虎林西岗,很快喧嚣起来。在西岗路北的开阔地上,耸立起一幢4层的850农场场部大楼(现虎林市市委、市政府第二办公楼)。 1954年9月,在王震将军向余友清副师长交待任务时,就一再强调:“你先带部分部队去虎林建军垦农场,你们是打头阵的,是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按照王震将军的意见,八五O农场在认真总结建场一年的经验后,先后派出三个踏查小组,分赴穆棱河南北,

北大荒感人简短小故事

北大荒感人简短小故事:从荒地到丰收 在中国的黑龙江省,有一片被称为“北大荒”的荒地。曾经,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土地,没有人愿意在这里生活和耕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一群勇敢的农民开始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想要把这片荒地变成富饶的土地。 这些农民在荒地上艰苦的劳作,他们修建了灌溉系统,种植了各种作物,他们不断地尝试着新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他们付出了很多,但是收获却很少。这个时候,一个叫做王继才的人出现了,他是一个有着丰富农业经验的人,他带领着这些农民,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王继才教给这些农民了很多关于农业的知识,他带领着他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告诉这些农民,要想让这片荒地变成富饶的土地,必须要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开始。他们要学会科学种植,要了解土壤的情况,要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要注重环保,要注重品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北大荒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的农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地者,他们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从业者,他们拥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们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北大荒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的成功,更是一种精神的成功。这里的农民们展示了一种勇敢、创新、拼搏的精神,他们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 北大荒感人简短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需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我们拥有勇气和毅力。北大荒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追求创新和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大荒开荒故事

北大荒开荒故事 【实用版2篇】 目录(篇1) 1.北大荒简介 2.北大荒的历史 3.北大荒的开荒故事 4.北大荒的精神内涵 5.北大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正文(篇1) 【提纲】 1.北大荒简介 北大荒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这片土地面积辽阔,资源丰富,被誉为“黑土地宝库”。 2.北大荒的历史 北大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政府决定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3.北大荒的开荒故事 北大荒的开荒历程充满艰辛。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投入到了这片土地的开垦中。他们顶风冒雪,战胜严寒,用勤劳的双手,将这片荒芜之地变为了良田。 4.北大荒的精神内涵 北大荒的开荒历程,孕育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

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激励一代代北大荒人勇往直前的动力。 5.北大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北大荒正朝着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方向迈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北大荒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目录(篇2) 1.北大荒简介 2.北大荒的历史 3.北大荒的开荒故事 4.北大荒的精神 5.北大荒的现状和未来 正文(篇2) 【提纲】 1.北大荒简介 北大荒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是一个面积约 70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荒原。这片土地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黑土地明珠”。 2.北大荒的历史 北大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政府决定开发北大荒,将其变成一个可以养活千万人口的粮仓。 3.北大荒的开荒故事 北大荒的开荒故事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数以万计的农民、知识青年和军人来到这里,他们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垦出了大片的良田。

北大荒的故事

北大荒的故事 作者:丁耀忠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2期 34年前,我有幸远涉千里,来到那“春起小麦熟,夏日稻花香;秋季大豆灿,冬天白茫茫”的三江平原。那里的物情风貌,局外人怕鲜有所闻。就是现在,回忆起来也觉十分有趣,慨叹人间真情之美好、纯真。 幽光显影 1977年的深秋,我加入到当年王震将军一声令下、百万转业官兵“屯垦戍边”的行列。在祖国版图上恰好是公鸡的尾部,背靠黑龙江,前临乌苏里江,我在那驻守了整整10年。当年去时,中苏关系仍很紧张,这对于在内地长大的我来说,不免心神不安。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是在“反帝反修”的喊声中度过的,所以警惕性很高。 还记得刚到营部的当天,我们两个新兵被分配到连队队部。那天晚上,前半夜宿舍内异常清静,有人已酣声大作,我迷迷瞪瞪,似睡非睡。午夜时分,窗外一束光,时明时暗;突然室内亮如白昼,我大惊,翻身跃起,并大叫一声“不好,有情况!”一时间,宿舍内大乱,睡梦中人们不知出了什么事儿,倒是当过侦察兵的老程比较稳健,叫了一声“大家别慌!”只见他双拳一晃,两步冲出室外,准备迎敌去了。片刻,见老程一脸严肃地回来,说江对岸有探照灯,老毛子(指苏联人)还没有行动。事后听连队的老转业官兵训话:“对岸的探照灯每夜都如此晃动,你们慌乱什么?”稍后,连长怕我和老程会被大家取笑,还当场表扬了我俩,并高声对老转业官兵说:“他们两个警惕性很高,大家要好好向他俩学习。” 青山灭火 1977年11月,正是秋冬交接之际,一场大火突然从草地烧向大青山。大青山位于饶河县小佳河镇境内。当时,连队接到紧急命令,让在一小时内赶到农场总部,我们连派出20名身体最好的职工,到达农场总部后,由当时一名当副场长的北京女知青负责全面指挥,她作了简短干练的战前总动员后,全场1000多人开赴前线,以各连队为单位自己供应食品和饮水。我们每人带了10个馒头、一铝壶水和一把铁锹,长驱直入,经过一整天的汽车穿行到达大青山脚下,再徒步穿过50里坎坷崎岖的山路才赶到起火地点。 为了争时间赶进度,在稍事修整后趁着月色向山里挺进,我们连的人算是全团(总场)突击队、尖刀班,走在最前面,主要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任务,其实就是先行趟出一条山路,还要注意风向情况向后通报,防止大火卷回烧伤人。山里树林茂密,杂草丛生,地面高低不平,旁边山涯陡峭,这里根本就没人来过。我们翻过一山又一山,在山林里连续穿行了35里路,累得不行,还没等领导发话,外号叫“猩猩”的上海知青已走路蹒跚,接着便一屁股坐在

两雁飞出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两雁飞出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作者:王惠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 摘要:六十年前,著名作家、北大荒文学的奠基人林予创作了长篇小说《雁飞塞北》,他以恢宏的气势刻画了雁窝岛人创造北大荒精神的艰辛征程。六十年后,著名作家、北大荒文学的领军人韩乃寅创作了长篇小说《塞北雁飞》,他以昂扬的激情刻画了雁窝岛人开创现代化农业的辉煌业绩。两部小说都通过描写代表北大荒的雁窝岛农场的发展改革史来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六十年的辉煌历程。 关键词:林予;韩乃寅;雁飞塞北;塞北雁飞;北大荒;雁窝岛 林予被誉为“北大荒文学的奠基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300多万字。其中他的长篇力作《雁飞塞北》歌颂了十万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国营农场,向沉睡千年的土地要粮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第一部长篇小说。 韩乃寅是我国当代著名知青文学作家、剧作家,其生平经历、著述多与北大荒有关,被誉为“北大荒文学的领军人”。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已创作发表小说和影视剧本累计千万余字。其中,2016年出版的《塞北雁飞》更是与老作家林予的《雁飞塞北》相呼应,共同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辉煌历程。 无论是林予,还是韩乃寅,从其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二者对于北大荒这片作为他们创作源泉的黑土地的一番深情。 一、双“雁”飞出北大荒 在黑龙江省宝清县境东北部挠力河南岸,有一个“宝岛”,名叫雁窝岛。传说这个岛子最早是连鸟也不落脚的地方,谁知道哪一年春暖化冻时节突然从南方飞来了一群大雁,它们飞啊飞啊,从高处望着岛子四周的沼泽、水泡子,也没敢落脚,害怕水泡子淹了它们!后来,有一只勇敢的大雁大胆地飞下岛来,发现岛上的黑土是甜的,立时成群的大雁都飞了下来。从此以后,每逢春夏秋三季,岛上草茂柳密,有很多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都会来此筑巢栖息、繁衍,故名“雁窝岛”。 (一)林予和《雁飞塞北》 在当代文坛上,林予大致可以划入写农业、农村体裁的作家之列,他的四部长篇基本上都是描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或反映农村改革的。其中,代表作《雁飞塞北》更是以成功地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在国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时,脱下军装,拿起锄犁,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行列,变身垦荒队员克服车马难进、蚊虫叮咬等诸多问题,硬是以

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北大荒在我们心中》 怎能忘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 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 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 大军,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 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老一代北大荒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 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 土地上,他们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容的 北大荒精神,。使”黑龙江垦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要 的商品粮基地,成为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工副渔综合经营、两个文明 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区域。垦区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垦区的 开发建设史是共和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垦荒英雄们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 如果说,通过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开垦荒原,建房筑路,在地图的 空白上填写一个个国有农场的名字,是北大荒第一次开发的话,那么,实 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关于北大荒的演讲稿

篇一:关于北大荒的演讲稿 世界上有三块最宝贵的黑土地,一块在美国的北部,一块在加拿大的南部,另一块就是中国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人称“北大荒”。这简简单单三个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背负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 70年代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已经遍地开花。爷爷凭着他的电焊技术,拖家带口从辽宁来到富锦二龙山安了家。住下没多久,听说前进急需电焊工人,他就骑着自行车从二龙山到了这,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往返于两地。上初二那年我骑着自行车沿着佳抚公路一路骑去,可是才到红旗桥就没了力气,我始终没能理解他那年骑着“28”在颠簸的土路上是怎样就骑了那么远…… 就在今年我们单位收缴党费时,一双写满沧桑的手颤抖地递给我12元钱,我抬头看见一个带着大沿帽,两鬓斑白,穿着旧棉袄的老人,他对我说“这是我今年的组织费”。我看到他整个背弯的像镰刀,眼神十分飘渺,但说话时脸上却是挂着真切的笑容……我们说了会话,他已经80岁了。当我问他什么时候来农场的,他的眼神定住了,他想了好一会然后笑着说,我是69年建场时跟着大家一起来的,时间久了,月份记不得了……他颤颤巍巍地走了,他走后我一直想着那笑容,那笑容里透着一种幸福感,那种幸福感是我怎么用心也不能感同身受的……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历史的书卷: 1947年6月,垦区的历史书卷落下了第一笔,50年代初,十万转业官兵向我们脚下这片亘古荒原发起了“向荒原要粮”的伟大挑战。王震将军随即写下“密(密山县)虎虎林县)宝(宝清县)饶(饶河县),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的豪壮对联。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 14万转业官兵挺进了北大荒 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选择了北大荒 20万山东、四川的支边青年投奔了北大荒 54万城市知青和地方干部、农民支援了北大荒 他们在“地窖子火烤胸前暖,马架子风吹背后寒”的环境下毅然决然的拥抱着北大荒,他们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长年住的是马架子、泥草房,吃的是清一色的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三年大饥荒时甚至在吃树皮、草根、瓜蔓、辣椒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