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动脉炎治疗

大动脉炎治疗

大动脉炎治疗

大动脉炎治疗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给予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总结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均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结论对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效果满意。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大动脉炎;介入治疗;护理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侵及主动脉、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见于头臂动脉、胸、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肾动脉,慢性炎性病变可导致受累血管发生管腔狭窄、闭塞甚至扩张,在不同的病变部位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单纯累及肺动脉的大动脉比较少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1]。目前已有学者报道采取经皮介入球囊成形术治疗[2]。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部分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该方法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住本院的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7.3±6.2)岁;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1±0.6)年;临床表现:活动耐力较差,易疲劳乏力,轻微活动后即可出现心慌、心悸以及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头晕现象。查体:可见右心衰竭症状:颈静脉怒张,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肝脏肋下可触及。 1. 2 治疗及护理方法患者均无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无介入治疗禁忌证,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给予经皮介入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以下综合护理干预。 1. 2. 1 术前护理①常规护理:术前检测患者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对手术区域进行备皮。术前嘱咐患者排空膀胱。②心理干预:大动脉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产生抑郁、焦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心理干预应针对患者病情,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4],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包袱,减轻其心理压力。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可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③饮食护理:术前指导患者采取较为清淡的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且不可进食过饱。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3T15:14:33.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李莉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疾病控制中心 1558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61-02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有很多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十分关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效果。下面我们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向患者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呈多发性,常发于年轻女性,以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可致动脉瘤。本病名称繁多,如:无脉症、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现多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大动脉炎。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该病多为年轻女性,处在求学、婚恋阶段,心理压力大,思想顾虑较多,加强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向病人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命体征监测该病俗称“无脉症”,可有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某一动脉或同时多个动脉、一侧或两侧搏动减弱或消失,故护士在测量脉搏时,脉搏消失或不易触及,可选择适当部位,或者测量心率,测量血压时,可选择下肢部位,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3.患肢血运观察观察有无下肢供血不足症状如下肢发凉、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药物护理对高血压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对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遵医嘱逐日逐次递减激素类药物,防止发生反跳。 5.改善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给予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血、血浆,补充多种氨基酸等,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适应能力。 6.安全护理该病可有头昏、眩晕、黑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现象,以及行走无力等,可发生摔倒或者坠床,护士应增强安全护理意识,指导家属留陪,告知病人勿单独活动,防止意外发生。 7.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与活动指导病人将上肢平放,避免头部、肩颈部、上肢剧烈活动,避免关节过度屈曲,以免压迫和扭曲皮下隧道中的人工血管,以及防止增加伤口张力,导致血管吻合口破裂。 3.病情观察 (1)病人意识和瞳孔情况:病人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定时观察瞳孔变化,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 (2)有无神经损伤:颈部手术后应观察有无声音嘶哑、伸舌偏斜、呼吸困难,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或血肿压迫。 (3)肾功能情况:行肾动脉重建术后,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肾功能检查情况。 (4)患肢血运: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尺、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伤口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定时更换敷料。 4.疼痛护理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5.药物护理使用人工血管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十分重要,以防止感染导致血管移植失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出血倾向。 6.饮食护理给予静脉营养,肠蠕动恢复后可指导进流食,避免过冷过热,从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 7.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并将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脱落、扭曲。长度要适宜,应方便病人翻身、坐起。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了解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如引流袋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的血性液体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脑缺血性损伤:手术中对侧支的破坏、血栓、栓塞等原因均可造成脑缺血。移植血管长度修剪适当尤为重要,以免当颈部转动时移植物扭曲,造成血供减少和血栓形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有条件者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 (2)脑过量灌注及脑水肿、脑出血:脑血管重建后,由于脑血流量突然增加,可引起脑过量灌注综合征,病人可有兴奋、欣快、头痛、性格反常等表现,大部分在数周后消失,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水肿、脑出血。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移植血管阻塞:移植血管直径太细、太长、扭曲,吻合口过小或缝合不当,移植血管受压等均可造成旁路阻塞。术前选择直径大小、修剪长度适宜的人工血管,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及尺、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4)出血:出血常与手术操作有关,如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松脱、血管缝合不良引起的吻合口漏血,以及人工血管网孔漏血、抗凝药物应用剂量过大等。均可引起出血。少量出血时,可采用局部压迫,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或停用抗凝药物。当出血较多时,应及时手术探查止血。要密切观察病人脉搏、血压,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淤斑、淤血、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尤其对放置引流管的病人,应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5)血栓形成:血管手术后,组织和血管损伤是必然的,组织损伤后释放凝血活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后病人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另外,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的扭曲、远侧血管输出道狭窄、阻塞等也是血栓形

大动脉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大动脉炎该怎么办

大动脉炎最有效地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某些患者于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因素存在.有效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地发展可能有一定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活动期治疗目前认为激素对本病活动期患者地治疗是有效地,包括发热、疼痛、血沉增快、反应蛋白阳性可于短期内得到改善,病情缓解,血沉恢复正常.有人根据血沉增快地程度分为组:①~,②.前者可不用激素治疗,后者则有应用指征.一般泼尼松(强地松)一次顿服,维持周后逐渐减量,每~周减少~,以后每~个月减少,以血沉不增快为减量地指标,剂量减至每天~时,应维持一段时间.少数患者每天服用达~年,病情稳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说明长期小剂量服用激素对控制病变活动是有帮助地.如用泼尼松无效,可改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病情危重者可静滴氢化可地松(氢化考地松)每天,但合并结核或其他感染或恶性高血压者,则不宜长时间应用激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还可试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一般均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但此法应用较少,效果尚难肯定.雷公滕多甙片,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效用与皮质激素相似,而无皮质激素地副作用.对皮质激素有耐药性,或禁忌地大动脉炎患者可以其替代,当与皮质激素合用时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地剂量及副作用.按每天每公斤体重~,分~次口服,长期服用应注意月经减少或闭经,白细胞减少.孕妇忌用.除按活动期治疗外,伴有脑或肢体缺血表现者应并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及抗高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稳定期地治疗 ()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口服药物可选用抗栓丸,每次~粒,次;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次;地巴唑,次;血管舒缓素(胰激肽释放酶)~,次;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加入川芎嗪静滴~,次,~周为一疗程,可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红细胞聚集,延长凝血时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次;双嘧达莫(潘生丁),次. ()抗高血压药物:药物治疗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地首选方法,仅对肾动脉成形术或外科手术禁忌者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采用药物降压治疗,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目前讨论最多地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对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地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在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可服用转换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但此类药物可降低狭窄侧肾血流量,故服用时应监测肾脏功能改变.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高血压,对转换酶抑制剂是绝对禁忌,并且疗效也欠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β受体阻滞药,由于对肾素系统地抑制作用有限,降压疗效欠佳,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肾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的炎性疾病。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为多见,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臂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则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慌。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慌、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可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 部分病人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

2011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 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量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 局部症状与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mmHg(1mmHg=0.133kPa)。 2.3 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2.3.1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Ⅱ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3.2 胸-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高血压等。部分患

大动脉炎概述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病因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体内产生免疫反应相关。 临床表现 1.头臂动脉型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至卒中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可有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 血管炎症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甚至全主动脉。头颈、上肢高血压及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等。下肢皮温低,阻塞远端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阻塞部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肢血压常明显升高。 3.主-肾动脉型 主要累及主动脉、肾动脉。高血压为重要的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表现为头晕、心慌,因下肢缺血而有肢体乏力、发凉、间歇性跛行表现。患者上下肢血压相 差>20mmhg时提示主动脉有狭窄。大部分患者可于脐上部位闻及高调的收缩期杂音。 4.肺动脉-冠状动脉型 病变累及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可见于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或肺段动脉,且为多发性病变。冠状动脉受累者少见,以前降支开口或其近段狭窄或闭塞。以心悸气短较多,但比较轻。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l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叮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叮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

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卜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卜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凶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卜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E部可听到Ⅱ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伞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3.2胸一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卡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可引起上肢血压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收缩期高血压等。部分患者胸骨旁或背部

大动脉炎诊疗指南

第12章大动脉炎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悸。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悸、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可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 部分患者胸骨旁或背部脊柱两侧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如胸主动脉严重狭窄,于胸壁可见表浅动脉搏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