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6、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

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6、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

高中地理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 1.1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_北_半球,尤其在_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分布区原因 地带性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 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 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2.世界人口分布差异 (1)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分布区原因 区域性人口密 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 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2)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3)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已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3.我国人口分布 “黑河—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而且相差悬殊。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体现的。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 地 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 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 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 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 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 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 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 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 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 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分布地区, 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 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 花、克拉玛依、鹤岗等。(二)人文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1)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 (2)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 城镇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2.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另外,政治、文化、军事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2 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

2019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口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迎期中复习提纲 1.1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⑴基本特点(不平衡性):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⑵分布规律(规律性) ①从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⑶区域性分布 稠密区 分布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③从国家比较:国家分布不均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最多,有7个(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世界人口大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④城乡分布总趋势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世界人口稀少地区及形成原因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⑤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4、为什么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 (01年高考题答案)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2分);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2分)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2分) 5、东部地区人口稠密? 气候温暖湿润(2分);地形较平坦,平原面积大,耕地多;水资源较丰富(2分);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2分) 6、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⑴自然因素: 人口稀疏区 主要原因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南极洲 亚马逊河、刚果河 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 北非、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缺乏,不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 因素 影响 案例 气候 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人少;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多 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地区人少;20°N -60°N 人口密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04讲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人口的变化》单元复习与巩固 一、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地区分布差异,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人口迁移的意义,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知识经纬 二、要点精析 关键词: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容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2.人口“三率” (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历史阶段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征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前期增长快,后期缓慢,人 口数量多 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 原因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 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 亡率下降 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开 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抵御 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人口自然 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俄罗斯、德国、日本,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 生率-死亡率 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 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3、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 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 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 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 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 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

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 2、特点:

(新教材人教2019版必修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填空版+背诵版)

第一节人口分布 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 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2.主要规律 比较角度主要分布地区 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半球,尤其在北纬地带最 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千米以内的地 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从大洲来看亚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从国家比较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1)东亚:我国部、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2)南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3)欧洲西部:、、德国、荷兰等国; (4)北美东部:美国和加拿大。 知识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因素影响 气候①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地区人口稀少。 Chapter 1 第一章人口

2.人文因素 (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2)人文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地理高一必修二人口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人口知识点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了解人口知识对于深入探讨地理、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地理高一必修二的人口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人口变动因素、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以及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一、人口变动因素 人口变动是指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迁移等。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被称为自然增长,反之则为自然减少。自然迁移是指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导致人口的迁移。例如,土地肥沃的农业地带往往吸引了大量农民聚居。 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等影响人 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因素。以中国为例,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 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自然增长模式和人工增长模式。 1. 自然增长模式 自然增长模式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的一种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导致人口呈快速增 长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处于自然增长模式。 2. 人工增长模式 人工增长模式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的一种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政策调控和社会发展等手段来控制人 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三、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理区域向另一个地理区域迁移的现象。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市迁移。 1.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城市化对于地理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进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城市迁移 农村-城市迁移是指农民工等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的迁移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在中国尤为显著。农村-城市迁移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归纳整理 很多学生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二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效率低下。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归纳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

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归纳——人口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归纳——人口 必修二人口 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 1、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表现:①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其中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知识点2: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

区人口少。 2、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 社会经济因素: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 知识点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①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②地形: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区。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③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势,人口较密集。 ④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壤贫瘠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⑤矿产:矿产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点4:人口增长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下表)、人口老龄化(下表)、人口性别比失调 2、人口性别比失调: 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战争;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现代型 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政力量的束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地理必修二第一、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 发达国家原因: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 发展中国家原因: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划分依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类型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低) 发达国家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型 地区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迁移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 行政界限 二、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19世纪以前 方向:欧洲美洲、大洋洲 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类型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方向:主要迁出区:拉丁美洲 主要迁入区: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国内人口迁移东部西北和东北 方向:沿海内陆 20世纪80 特点: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年代以后: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方向:农村城市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0)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 2.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 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