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较及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 国际社会倡导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知识点(人教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较及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人口数量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 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 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 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生率高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 自然环境高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 文化观念、国家政策、 自然环境 低 死亡率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低高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 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 为主 旧大陆 (亚非欧) 美洲、大洋 洲等新大 陆 欧洲殖民主 义扩张、新 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 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 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 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 美、西亚、 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 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 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 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 矿区 农村——城市 4、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人口的数量变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6、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

2.人口与环境 ①决定人口再生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基本技能]学会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例: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 4. 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5. 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6. 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D C A 例:图3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 11、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1)人口再生产类型概念、类型及特点。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根据各种柱状的长短,结合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很容易得出a、b、c所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2)由柱状统计图可知c为现代型,在现代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答案】D B 例: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A.Ⅰ期 B.Ⅱ期 C.Ⅲ 期 D.Ⅳ期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 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 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 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 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 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 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 区 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 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 (亚非 欧) 美洲、 大洋洲 等新大 陆 欧洲殖民 主义扩 张、新大 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 了新大陆,传 播了工业文 明,也改变了 人种的空间分 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 国家流向发达 国家;定居移 民减少,短期 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 洲、亚 洲、非洲 等 西欧、 北美、 西亚、 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 快 调整了劳动力 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 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 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 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 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 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 立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 组织 东部——西北和 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 0年代中 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 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 大,流向改 变 西部——东部沿 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 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gzdl100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 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 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 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 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gzdl100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 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 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 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 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思维导图

1.2人口迁移知识点与思维导图 知识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二: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国的人 口迁移 古代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原因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或者受战乱影响较小的地区 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由沿海迁往内地 由四川迁往青海、新疆、西藏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以自发迁移为主(务工、经商、学习等) 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 由农村迁往城市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利 弊 利 弊 提供人才和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知识点四: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知识点五:美国的人口迁移 “民工流” “民工流”产生的原因 “民工流”的流向 “民工流”的变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 异 国家允许农民进城政策的实施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 区 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 原 因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 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04讲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人口的变化》单元复习与巩固 一、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地区分布差异,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人口迁移的意义,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知识经纬 二、要点精析 关键词: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容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2.人口“三率” (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历史阶段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征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前期增长快,后期缓慢,人 口数量多 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 原因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 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 亡率下降 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开 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抵御 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人口自然 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俄罗斯、德国、日本,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 1.1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_北_半球,尤其在_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分布区原因 地带性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 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 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2.世界人口分布差异 (1)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分布区原因 区域性人口密 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 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2)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3)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已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3.我国人口分布 “黑河—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而且相差悬殊。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体现的。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 地 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 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 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 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 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 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 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 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 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 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分布地区, 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 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 花、克拉玛依、鹤岗等。(二)人文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1)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 (2)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 城镇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2.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另外,政治、文化、军事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2 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2-1人口迁移2022-2022学年人教版(2022)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知识梳理例题透析)

12-1人口迁移2022-2022学年人教版(2022)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知识梳理例题透析) 人教版〔2022〕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 第二节人口迁移-1学习要点 1.何为人口迁移? 2.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3.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1.定义:涉及人口居 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 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并改变住所到达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2〕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 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 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4.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一、人口迁移的特点 1.什么是人口迁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域国界,可分为_国际 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 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 入地区。

(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4)开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3.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为了开发内地与边疆,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 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温馨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兴旺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二、如何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其差异如下表所示:类型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区别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 出活动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主要原因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 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异等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包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2.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回答下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我国人口增加7 390万人,比1990~2000年减少了约5 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低—低模式 D.低—高—低模式 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5.1991年至1992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 16.7% B. 14.3% C. 0.9%

D. 1.2% 6.江苏比西藏能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 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 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 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 著名学者邦奇等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分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南亚大陆、欧洲大陆、北美东部大陆。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7.②大陆与④大陆() A.人口都以自然增长为主 B.人口都以机械增长为主 C.②大陆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④大陆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D.②大陆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④大陆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 自然条件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的分布,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空间流动成本图”,回答下列各题。 8.据图可知() A.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大,流动成本较高 B.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调配,将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 C.土地资源开发受地形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将吸引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自然增长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3.学会运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 (3)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思考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是否说明人口总数在下降(暂不考虑人口机械增长)? 答案不能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时,如果仍是正值,则人口总数仍在增长。如果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则说明人口总数在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如上图):a 出生率;b 死亡率;阴影部分为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 表现 (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还很多? 答案 年净增人口=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虽然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故每年净增人口还很多。

探究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及人口问题 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世界人口总数达74.47亿。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2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暂不考虑人口机械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什么? 答案(1)192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192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加快。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3)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新教材人教2019版必修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填空版+背诵版)

第一节人口分布 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 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2.主要规律 比较角度主要分布地区 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半球,尤其在北纬地带最 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千米以内的地 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从大洲来看亚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从国家比较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1)东亚:我国部、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2)南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3)欧洲西部:、、德国、荷兰等国; (4)北美东部:美国和加拿大。 知识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因素影响 气候①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地区人口稀少。 Chapter 1 第一章人口

2.人文因素 (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2)人文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一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 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 量的区分。 思 维 导 图 考纲解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 异。2.把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 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的人口进展 模式的地区差异。3.说出环境人口容 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理解制约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微专题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 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 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 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 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

(3)空间差异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特殊提示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肯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特殊提示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死”到“生”来实现,生产力进展是关键——“死”是指死亡率下降,“生”是指诞生率下降。 ②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20世纪60年月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峻,死亡率有所上升。 ③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很快。 ④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人口增长模式的推断 (1)依据生产力水平推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时期多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依据国家类型推断:绝大多数进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进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依据数值特征推断: 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4%左右4%左右4%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传统型3%左右1%以上2%左右 现代型1%左右1%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打算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凹凸,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如下:

2023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二节人口迁移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2022安徽青阳一中月考)2019年2月12日,某地图品牌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腊月廿三)开始至2月4日(腊月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十个城市人员流出最多,成为春节“空城”。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 A.国内人口流动 B.国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流动 2.导致春节“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发展快 B.农村旅游资源丰富 C.受传统文化影响 D.交通网络迅速完善 (2022河北邢台月考改编)“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的现象。“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即“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2021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 276万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是( ) A.教育水平差异 B.婚姻因素影响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最为普遍的是( ) A.北京市 B.重庆市 C.河南省 D.河北省 (2022河南开封二模改编)某地级市位于珠江东岸,处在广州和深圳之间。改革开放后,该市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大量人口和投资,成为“世界制造业之城”。下图为该市1990—2020年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00年前,导致该市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养老环境优 B.就业机会多 C.教育水平高 D.矿产储量大 6.2010年后,该市户籍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有( ) ①生育政策调整②医疗条件改善 ③落户政策放宽④国家财政补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年均温20.3℃,年日照时数2 300~2 700小时,1月平均气温达13.6℃。2013—2017年,从外地迁往攀枝花市的老年人由3万人增加到了15万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大量老年人迁往攀枝花市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寒 B.开矿 C.支教 D.经商 8.外来老年人不断迁入对攀枝花市的影响主要为( ) A.促进健康医疗产业发展 B.增加大量廉价劳动力 C.加剧就业困难 D.加快钢铁工业发展 (2021河北元氏四中月考)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大批难民外涌。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下图为难民迁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