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以科学和技术进步为核心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人类与自然之间既有共生关系,也有矛盾和冲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把环境问题视为次要的,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采取由经济增长带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步调的协调。建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实施资源税制和环境税制等重要政策举措,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监管、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奠定良好基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指导,实施“三个并举”战略,即经济

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并重的发展战略,做好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企业则应该降低生产和经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自然保护区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人”,如果我们不能从内心意识上将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融入到自己

的行为和思维中,那么即便有再好的环保法律和科技手段,也难以扭转当前环境和生态状况严峻的局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回归自然本真,学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加强环保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采用环保理念,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指导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环保建设方面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社会和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把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作为自己的任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护自然,保障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向前。

科学发展观之我见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 学号: 院(系): 专业: 湖南现代物流学院 20 年月日

摘要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坚持“以人为本”,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强调“和谐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它要求“全面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维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执政理念,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科学发展现人与自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目录 第一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以人为本 (3) 1.1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 (3) 1.2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需遵循的原则 (3) 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和谐发展 (4) 2.1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4) 2.2 坚持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是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尊重社会规律的协调 统一 (4) 2.3坚持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 (4) 2.4坚持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4) 第三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维度:全面发展 (5) 3.1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 (5) 3.2 坚持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牢固确立发展的理念 (5)

第一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以人为本 1.1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既主张把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只有其中的所有成员同生共存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它又强调人在其中的根本性地位,是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却不具备这一条件,它们虽然可以成为人们道德关怀的对象,但是人类保护自然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人为本”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将自然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中求得人类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当代的逻辑展开,是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1.2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需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首先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本。在具有对象性关系的人和自然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决定性方面,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趋势最终取决于人对自然的态度。以人为本需要首先以自然为本,并且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缺乏对自然平等尊重、毫不顾及自然与生态承载力的以人为本,其本质还是为所欲为的“人类中心主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坚持以人的合理需要为本。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人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条件。就人类整体而言,人的需要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丰富性和发展性;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的需要既有社会性,也有自私性。在人的各种需要中,物质需要是最重要的需求。因此,不能将人的需要等同于人的主观物质欲求。人的需要由主体和客体共同规定,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是实现人的活动的两个尺度。规律性尺度中最基本的是生态平衡尺度。所谓生态平衡尺度就是人类的活动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引起自然的巨大变化,从而威胁人类以人的方式永续生存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是既要以人生存与发展的合理需要为本,又要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保持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之间的平衡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坚持以全体人为本。人类分为当代人和后代人,人类的利益可分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人作为主体,必须处理在改造自然客体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健康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以人际公正和社会公正为保证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从当代看,就是兼顾全体当代人的利益,其实质就是要保护经济欠发达地区、弱势人群的利益,保护弱势人群的发展权利;从未来看,就是为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负责,保证后代人类必须的资源和环境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以合理利用人类科技为本。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科学是一种生产力”思想的深化。在当代中国,要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然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自身的问题,科学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以科学和技术进步为核心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人类与自然之间既有共生关系,也有矛盾和冲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把环境问题视为次要的,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采取由经济增长带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步调的协调。建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实施资源税制和环境税制等重要政策举措,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监管、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奠定良好基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指导,实施“三个并举”战略,即经济 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并重的发展战略,做好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企业则应该降低生产和经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自然保护区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人”,如果我们不能从内心意识上将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融入到自己

的行为和思维中,那么即便有再好的环保法律和科技手段,也难以扭转当前环境和生态状况严峻的局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回归自然本真,学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加强环保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采用环保理念,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指导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环保建设方面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社会和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把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作为自己的任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护自然,保障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向前。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摘要: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必然以大自然为依托。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的管理者和调控者,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无不为科学技术的诸多成果倍感骄傲,无不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欢呼雀跃。然而,严峻的现实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赫然醒目,现在,人类也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要依存于自然,就要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和谐了,人与社会也自然和谐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理念,确立一种全新的伦理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最佳状态。 一、人与自然和谐历史渊源 道家学派强调回到自然,反对破坏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的活动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以宇宙太空为法则,宇宙太空的活动以道为法则,道的活动以自满自足为法则。 儒家代表孔子提出“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 ,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其基本道理也在于不能把鱼和鸟捕光。《礼记.祭义》记载曾子论孝时说:“树本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菲以其时,非孝也。”在孔子和曾子看来,乱砍乱伐乱捕杀,就是不孝。对于山林只有保护而后取之,才能“取之不尽”,对于禽兽只有保护而后用之,才能“用之不竭”。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谐相处。 《萄子·天论篇》云:“列星随转,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萄子从中也讲出了自然界万物需“各得其和”和“各得其养”才能“以生”和“以成”的道理。 先秦思想家们认为自然界是有其自己的演化规律的,人类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遵循其规律。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即认同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关系的观点,大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存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性 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内部本身无法生产与创造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必须来自于人类社会的外部&&即自然环境。没有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与能量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社会。

2、我国现阶段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大规模盲目利用生态资源,使我国的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涝、旱、沙三大灾害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3、生态安全问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我国面临不小的国际压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而急剧升高,很快会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众矢之的。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面临巨大压力。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 1、尊重与遵循自然规律”在承认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的前提条件下发展经济。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后使生态系统的脆弱的动态平衡已经处于显著失衡状态中。因此,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必须尊重与遵循自然规律,承认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后,、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成为发展所遵循的基本模式。 3、发展环境科技、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问题,必须发展提高环境科技水平,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的文明源于自然,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 开自然。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益严重,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然的可贵。自然是我们共 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尊重、爱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的平衡是一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像尊重我们生命的源头一样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和环境监管。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环境法规和监管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企业应当承担起环境责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减少污染排放,开展可持续经营。个人应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废物的产生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教育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我们应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公 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推动整个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需要全球的合作。环境问题不分国界,只有全球范围 内的合作才能解决环境危机。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匮乏和生态退化等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的生态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而且深刻反映了当代自然环境的新变化和中国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规律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比较集中地体现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科学的进展中。作为研究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及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它在自然环境的前提性和本体性、自然环境系统的统一性、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尤其自然环境与经济的互动联系等方面,揭示了一系列新的规律性内涵,从特定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首先,自然环境的前提性以可持续的新概念表现出来,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本体性意义,也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曾阐述自然的前提性和本体性意义:“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人们在物质生产中改变着自然;但是,“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任何时候都无法离开自然条件而生存,这些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 自然环境的前提性和本体性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以宇宙飞船理论的新形式出现。这一理论认为地球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是一个需要不断消耗自身有限资源的独立系统,其延长寿命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宇宙飞船内部的资源循环。宇宙飞船理论从反面突出了地球自然环境的本体性意义。1972年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则从动态发展的方面展望了地球生存的前景,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这一意义: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现有趋势继续下去,这个星球上的增长极限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发表的可持续发展宣言表明,可持续概念是自然环境本体性意义的某种现代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上升到人类和地球生存发展的本体论层面上来认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共17大报告所说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深刻反映了当代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破 坏日益严重,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地球家园,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存。 第一,人类应该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污染 和土地退化等。人类应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环 境污染和消耗,推动可持续的发展。例如,减少能源的使用,推广可 再生能源,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降低碳排放量等,这些都是我们为 保护地球所应该付出的努力。 第二,人类应该与自然环境建立平衡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 的破坏。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例如,在城市规 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化,保留自然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使城市与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同时,农业和工业生产也要 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第三,人类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只有加强对自然环 境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保护它。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 解自然环境的途径,我们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自然环境的变 化和影响,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平衡,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 第四,人类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体系也需要加强,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护框架和机制,促进各国的合作和协调。通过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总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提高环境意识、与自然建立平衡的关系、加强研究保护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地球家园,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科学发展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科学发展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Basic Approach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U Xiayu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uzhou, Jiangxi 344000)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ntent, but als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hen the human face serious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y real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ositioning error and bias, began to reflect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of n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necessity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he basic way. 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性 (1)人类传统的自然观指导下的实践造成的环境问题表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发展观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更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 成部分。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是否有能力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到人 类生态文明的建设。因而,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地认识自然,更 好地改造自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和谐;实践;科学发展观 人生活在大自然里,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哲学的永 恒课题。辩证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一切问题的首位,认为它是探讨其它一切问题 的出发点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联系、影响和作用,以及“人与环境”这一综合体现所呈现的各种状态。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所谓对象性关系,是指自然界出现了人以后,人就和自然界互为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生存与 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事实上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 量变到质变,不断发生的历史。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 历史也已经证明,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自 然界也才进入人的对象领域。人类一方面要认识自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又要能动 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并力争做自然的主人,于是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类行为所引起的自然对人类的反 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演进过程,亦即由原始的统一和谐走向分离对立,并将 从分离对立走向理性的协调发展。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关系 在人类早期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上的紧张和分裂,无论 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 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整体之中,人之为人的人性与自然世界之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 里总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 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 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人与自然 保持和谐一致的对象性关系。 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差,可以说对大自然是无知的,既 怕水又怕火,怕无机界的任何一种自然力,因而对大自然只是适应和等待。但人类并不像动 物那样,纯粹被动地接受自然的选择,顺从自然,而是可以凭借劳动来改变生活条件。人类 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取得自然物。但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是现成的,实践活动的产品几乎是自然界的直接产品,人和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和原始的协调关系,是 一种同质的和谐。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是一开始就同自然绝对对立的,而是一开始就同自然界协调的”。 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 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 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一 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相一致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能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 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 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在原始社会,社会 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人与 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较原始 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上看,人类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自然的重要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作用反作用共荣和谐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饮不到水,我们必将灭亡;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载体,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我们,造福于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人类和自然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自然到处都留下了人的印记,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力求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极易导致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 人类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那么人类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着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标签: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资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元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在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离开作为生产环境的自然界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人与自然组成了生态平衡系统,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繁衍。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 改革开发以来,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的严峻性。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当 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人类长久以来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不负 责任的行为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 性的流失等。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并付诸行动是当务 之急。 一、共生共荣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基于共生共荣的思想。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 是我们所依赖的资源之源,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只有当 我们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长期 的繁荣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使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首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我们应该节约能源、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以遏制气候变化,同时还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 森林资源的保护。其次,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积极参 与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活动,增加生物多样性,使自然生态系统得 到恢复和完善。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为自然和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尊重自然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还需要从思想和文化层面上对自 然予以尊重。传统的东方哲学中,有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如中

国的“天人合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观念。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尊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只有当我们与自然相 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存。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加强对 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的普及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的珍贵和脆弱性,从而形成尊重自然的行为习惯。此外,宣传和倡导自然保护的理念也 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媒体和社会活动,向公众传递保护自然、共建美 丽家园的信息,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的节奏和规律,通 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还 需要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因素,从而 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和各级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合作,共同 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投资环保产业,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和应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 力度,增强公众对环保意识的认识和行动。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应该 树立共生共荣的理念,尊重自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行动,我们才能够创造一个 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完善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全会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统筹”的改革要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新的改革思维,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廓清了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现着保护 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潮,是

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具有为子孙万代造福的远大目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 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首先是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规律的支配。其次,人对自然又有能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自然活动中完善自身。但这种改造同样受制于自然界,也就是说,这种改造由不得人本身,而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人的能动性是建立在受动性基础上的,统一它们的是人在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的 实践。人对自然界不恰当的改造会产生反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类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 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以下是精心的人与自然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 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 学基础,从而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依据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整个世界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狭义的自然这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从这一点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更不是宰割与被宰割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和伙伴的关系。唯有和谐共生、共存共荣,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和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不但资源消耗急剧增长,而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由于负载人口过多、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恶化形势: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也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不断地科学认识和致力于合理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浅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自然的和谐关系

浅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起来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也迅速发展了起来。但是,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好多问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出现了好多问题。但这里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问题。这是个全球人都值得考虑跟深思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个持久性的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了,才能对人类的发展带来好多益处。和谐与发展谁也离不开谁。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人、自然、和谐、关系、环境 人与自然自古以来就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牵系着我们人类以后的生存、发展。虽然说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空前速度发展,技术实践活动改变着人类生活行程。但是,也正是科学技术这种力量却使人们陷入“技术万能”的困境,用以主宰自然生态,违背它的发展规律,这是技术价值观念的错误。自然的被破坏与物种的濒临灭绝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人类自身要想要生存或者发展就必须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提出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但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现代化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自然地面貌。随着人口的增长,需求也越来越多。结果使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经过长期演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代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和众多尖锐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则突出表现为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等等问题上。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至并持续到今天的环境污染,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八十年代发生的非洲大饥荒和不断加重的全球水土流失,九十年代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变化、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以及仍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处于绝对的贫困状态,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教训。毋庸置疑,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扩大和激化,以后有可能导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矛盾及相关危机的连锁爆发,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和谐的发展便便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 因为首先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 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

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

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loCalHost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