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

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为民性,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震荡,为和谐社会建设

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句话,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3.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既把发展作为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同时又把和谐作为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了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开始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这一正确原则,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如果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结果不仅会使和谐本身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果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不仅难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发展起来了,也只能是一个广大人民无法接受的畸形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历史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4.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

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比如,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动展示了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唯物辩证的

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使这一工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搞好前瞻性筹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不断开拓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十五”的辉煌已成过去,我们又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观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6.6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作者: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5.3

郑小林:男,1966年3月9日生,大学文化,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5大队政工干部,企业政工师。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

措。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为民性,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震荡,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一、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呢?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回答的是“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显然,科学发展观是管总的。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却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等范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因此,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等范畴,应该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含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它所强调的“五个统筹”,以非常鲜明的态度和语言,阐述了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都是全面的建设、全面的发展,满足了实践的要求。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理想,而科学发展 观则是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契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协 调发展,这就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经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同时关注教育、文化、环境等因素,提高人民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放在首位,注重解决 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受益发展。因此,科学 发展观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其次,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强 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 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只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才能真正实 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要求各个方面、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 增长,还要注重社会公平、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科学

发展观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问题,强调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设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只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相关的。科 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契合,强调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倡导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不 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 系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7年提出的,旨在引导中国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GDP论英雄、以发展为硬道理的发展观念的纠正和超越。其核 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之一,是 一个既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又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相互融 合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 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科 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基 础和理论支撑。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落实,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促进各领域的平衡发展,实 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最后,科学发展 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相符,以人民群 众的幸福为目标,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应当成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因。 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需要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最终目标。同时,更需要激发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出路和路径。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和谐社会是指在民主、法治、公正、诚信、友爱、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人民自觉地发展自己、尊重他人、保护环境、重视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和目标。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全面发展的发展思想和战略。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而非片面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增长与环保、公正与效率、自由与平等等诸多复杂的关系中,我们要既要追求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更要尽可能地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和谐。 其次,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推进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教育、文化、卫生、居住等多种民生事业,让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有所提升。 第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否则社会

成就和文明进程都将是短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护好地球家园,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现象。 第四,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强调政府作用的转换。传统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和管理,而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中政府更多地被看作是协调者和推进者。政府要发挥好职能,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市民提供保障和服务。 最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文明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经济上的成就和技术性的进步,还要注重文化、伦理和道德的提升。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首要理念和指导思想。它们的提出将推动中国全面进步和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旨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通过统筹发展、优化结构、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综合手段,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总体和谐。 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利益最大化,要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首位,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增长为主、无视资源环境成本等负面影响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战略。 4.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发展观认为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扩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在全社会推动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5. 坚持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公平正义,这既包括经济领域的公平分配、公正竞争等,也包括社会民生领域的公正保障,特别是加强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扶持。 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包括: 1. 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发展。 2. 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建立市场化的经济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机制和法律法规。 3. 加强社会治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公平正义等,要加强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 加强文化建设。要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强化现代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社会风尚。 5. 增加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 途经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下面是对这些问题的详细回答: 一、基本要求 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为人民谋福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等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的意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善的社会文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途经 1.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经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经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科技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经是科技创新。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不断总结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 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这一思想指导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 持人民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相互协调。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观点 和举措。首先,它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 展理念,为我们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其次,科学发展 观提出了实现“两个基本转变”的重要要求,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 济结构,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布局,为推进经济社会持 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此外,科学发展观还对坚持可持续 发展作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形成 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战略指导。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发展,为我们努 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多领域、多 方面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首先,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我们要注重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我们要注 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学发 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强调了经 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和落实,其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 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理论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实践上的相互支撑。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握时代脉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③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的实质和内涵: 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②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③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火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到各个环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治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制。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五条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⑥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十八大为党的建设作出的新贡献。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十六大以来所坚持、所实践、所总结出的新的理论体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能够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并且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科学发展观与指导我国革命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并列,作为党的又一新的指导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宝库,并将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而指引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理念,不仅是发展,而且是科学发展;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已经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就是说,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意度、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

和谐社会构建和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构建和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逐渐增长。和谐社会构建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力量。 首先,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社会。人民是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的社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平衡与协调。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有全社会人民齐心协力,更需要有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福祉,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提醒人们,我们应该做到 用民之所需、匠心制作,注重创新、绿色、协调发展,避免因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秉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社会生态中的一种重要变量,政治生态的存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否。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拥有健全的政治生态。我们应推进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监管和服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体系,多方面打造和谐社会。 其次,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推进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扶贫、弱势群体的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 最后,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的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保护好自然生态,将决定着一个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开展环保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 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中国将越来越接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下,才能更快速地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使中国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十七大时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想取得经济社会的进步,解决好所有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竭尽一切全力获得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要把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中心和主体,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没有经济发展,人类社会生存就缺乏最为基本的物质支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包含以子孙后代的发展为本。关心人们的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把这些利益和权益看成是我们终身奋斗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要求我们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一种妥善协调的比例关系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还要高度重视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必须加快改善我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二者协调运行得到有效落实;统筹区域发展。近些年,我国地域发展严重失衡、差距拉大,面对这个巨大障碍,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应对战略,如“在落后的西部实行大开发的战略,对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实施崛起战略,并且努力实现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来消除地区间不协调、不平衡的局面,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自身的优势和它所拥有的便利条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期,关心和改善民生更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呼吁身边的每个人保护环境。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出发,探讨二者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指出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规律目的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两者以“和谐”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追求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发展,即坚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发展方面,人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并优化协调发展。最后,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强调坚持、追求和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两者以“以人为本”作为共同的价值主体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必须首先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谁的利益。我们必须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在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时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严重的时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发展的人民性是发展的最高的尺度”作为最高衡量标准,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二者以“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才能为和谐和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增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向上发展,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振兴祖国。 二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共同的哲学基础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两者的共同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观正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自建国以来,我国对发展观的认识,对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索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从“大跃进”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最终形成,这一过程说明我们党对发展观的认识日益成熟、全面、科学,是我们党将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 姓名:王木滨指导教师:张慧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在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社会思潮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并且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在此,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做一分析。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引进的一些国外企业和一些乡镇企业的日益出现,大气污染、河流污浊、垃圾围城等一些人的自身发展与自然界不和谐的现象不断显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瓶颈。环境问题也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一大棘手问题。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处置和协调,那么大自然将会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实施毁灭性的报复。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现象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符合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不适宜人的需求的条件加以转变,及时改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这一现象。这些正是体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键所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在。 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就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但正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很有必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集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着重体现在“以人为本“的重要核心上,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正是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的关键之所在。满足人民的需求就必须加快发展,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所在。所以,不断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正是提出“科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倡导科学发展观和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重大现象。它是一种新形势下新的发 展理念。在这里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一是尊重人的尊严与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基本利益,必须维护自身权益,让人人有权自由发展,让人人正当享受社会的收益。 二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相互歧视。和谐社会不是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而是鼓励每一个 人尊重他人、关怀他人,让人人获得均等机会发展,让每一个人共同分享和谐社会的成果,构建和谐的伦理标准。 三是具有普惠性的法律秩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落实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 建设,推动司法体系改革,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和法治水平,以便有效保护公民、企业和社 会组织的权益,建立法制社会,营造公平和谐社会。 四是建立安全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保障体制。只 有建立安全、舒适、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营造和谐的气氛,让家庭和谐,企业、社会、 学校和谐,个人和社会共处和谐。 五是形成新的社会伦理形态和文化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人民向科学文明发 展引领,鼓励人们接受新的文化理念和伦理行为,形成谦虚、孝敬、积极、分享的精神和 行为,促进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观和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政策方针,更是指导个人行为的标准。 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谐度原则,在 体现人人有序发展、每个人各得其所的目标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为实现共 同繁荣共同进步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着内在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而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下面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的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财富的公正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承良好的自然环境。 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保持社会稳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面协调发展与民生改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通过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构建和谐社会则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为什么)--------重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③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三、党和政府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