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百科名片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目录[隐藏]

简介

影响因素

计算公式

和货币乘数

考查原因

中国趋势

简介

影响因素

计算公式

和货币乘数

考查原因

中国趋势

简介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影响因素

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

货币流通速度

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

货币流通速度

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

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上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计算公式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从K.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变换得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M)=待销售商品数量(Q)×单位商品价格(P))/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

即(

公式1

公式1)

将上式移项,即可得出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公式2)

公式2

依据这一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时期的实际货币流通速度。对计划未来时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一般是以前期或正常年度的货币流通速度为基础,综合分析以上各

项因素的影响,再作出预测。一般是排列一定时期中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正、负变化的诸因素,最后预测出该期货币流通速度是呈加快或延缓的变动趋势。计算货币流通速度,还有两个著名公式,即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现金交易方程式由美国经济学家I.费希尔提出,其公式为:MV=PT式中M表示流通中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次数,P表示一般商品价格,表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交易量的总和。在货币周转量V与其相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 的概念范畴下所求出的货币流通速度可用V代表,又称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它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式是在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其公式为:

M=kpy

式中M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 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P即为名义收入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的根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和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根据货币乘数理论其公式为:

公式3

其中,K2为广义货币乘数,c为现金漏损率.rd为活期款准备金率,t为定期和储蓄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重,rt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率。

结合(1)和(2)得出:

公式4

不难看出,在一定的名义GDP下,货币乘数B和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货币流通速度增大,则货币乘数减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要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考查原因

货币供应量、实际产出和物价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 表示,其中M 为货币供应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平均价格水平,Y 为实际产出。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决定一国一定期间价格水平从而影响产出的因素,不是货币存量M,而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货币流量。

新货币主义学者弗里德曼曾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于一国的支付习惯,有关交易的财政金融制度等原因,使它具有一种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他根据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统计资料,算出美国货

货币流通速度

币流通速度每年递减约百分之一,但在正常情况下,相近年度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甚微。据此,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源泉,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一致,把货币供应量(货币存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单一货币规则”,是以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为前提。中国也是把货币供应量(货币存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但是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否稳定,是仅监控货币供应量,还是须控制货币流量值得考察。

中国趋势

由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GDP/M。GDP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比值(GDP/M1、GDP/M2)代表了相应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流通速度,其中GDP/M2反映了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经济研究中的重点。

纵观1993-2004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1980-2004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从2.70下降到0.54,下降了80%;V1从3.93下降到1.42,下降了63.9%,V2的下降幅度要远大于V1。但V1的波动幅度要大于2,1980-2004年V1的方差为0.46,V2的方差为0.40;1993-2004年,V1的波动更是远大于V2的波动,V1的方差0.13,是V2方差0.029的4.5倍,因此V2比V1更能反应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长期趋势。

(2)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货币流通速度增减速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速率与经济增长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加速。V2的年度变化率,自1980年以来有三次为非负(1988、1994、2004),分别对应着三次经济高涨期;V1也显示了同样的波动特征,反应程度比V2强烈;并且前两次,V1滞后GDP增长

率的波峰2年后达到波峰值,V2滞后一年。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增长周期的这种密切相关性产生于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物流加快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增长旺盛时,居民的收入增加且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大。

(3)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年度变化很大,但近年有稳定迹象。从1980-2004年V1年均变化率为6.32%,V2年均变化率为6.65%;V1年度最大变化率为11.6%均下降2.75%,V2年度最大变化率为14.86%。在1981-2004年的24年间,变化率在8%以上的V1有5年, V2有8年;变化率在5%以上的V1有12年, V2有16年。但2003、2004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度变化率有缩小迹象,2004年V2的年度变化率为1.9%左右,是1981年以来最稳定的。

(4)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低。1993年,美国名义GDP 为65530亿美元,M1余额11284亿美元,V1是5.81,而中国为2.12,差两倍多;V2美国1993年为中国的1.5倍多。各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各不相同,这与各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消费习惯等有关。中国货币流通速度V2与日本相当,略低于英国,与美国和新兴国家韩国差距较大。同时,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很小,1993-1999年V2的方差仅为0.0026,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和经济的稳定性较强。

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领域,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领域,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的。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A用10元向B买大米,B用这10元向C买蔬菜,C又用它向D买水果,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就起到了30元货币的作用。 试想,如果社会中,人人都把钱囤积起来不花,这就意味着国家虽然印了100万元的钞票,而一些企业也生产了100万元的商品等着消费者来消费,但这时候,消费者却把钱囤在了家中,没有人消费,货币流通速度为零,长此以往,国家经济何谈发展呢?当然, 我们也不鼓励那种无端的奢侈性的过度消费。因此,中国古老的节俭美德,看来要让位于现代的消费观念了。同样的道理,近几年,国家一直要拉动内需,要扩大国内的需求,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消费,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最终的目的就是促进经济的繁荣。 可见,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能否有效扩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一定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货币流通速度。即使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增加,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受阻,商品市场的交易水平会下降,整个经济规模也会下滑,实体经济增长将变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定量的货币供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下降了,货币扩张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下降。由此可见,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将会促进实体经济市场交易顺利完成,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恢复一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将会促进投资和消费信心上升,尤其是民间投资和老百姓消费的提升。通过扩大消费和投资,尤其是消费的增加,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既然这样,那是不是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对我们的经济越有利呢?当然不是。 货币流通速度过快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假设现在市场上的商品对应的货币量是100元,政府只印发了50元,货币流通速度为2次,这时商品和货币供需平衡。但现在货币流通速度过快了,1元的货币在一个月内流通了5次,那么,这1元的货币就承担了5元的职能,那么市场上总的货币量就是500元。可此时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与500元相对应的商品。这种情况必然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从近些年的房地产市场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最为活跃。所以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极度繁荣,房价急剧上升。但当一定时期内房市创造财富的速度跟不上货币流速过快的节奏时,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会过度膨胀,形成社会房地产泡沬。 如今的限购措施,其实都是在限制货币的流通。这类主张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可能有人认为有些偏激,但怎样看待楼市调控政策限制货币的流通就值得研究了。应当看到,由于各个行业或经济领域投资回报率的差异,货币在各经济领域的流速和总量也是不均衡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2011-11-16 摘要: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对198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生成机制,认为货币内生性造成的供给量过度增加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个原因。文章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加是使得货币供给量内生增加进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从政策层面上应该改革汇率制度和信贷投放制度,使得货币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内生货币,后凯恩斯主义 一、引言 过去几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接近9.6万亿元,截至2009年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32.4%和27.7%,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分别提高23.3和9.9个百分点。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从1985年以来一路攀升,广义货币量从1985年的4146.3亿元到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长了将近80倍,但与此相反,货币流通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1.74下降到2009年的0.55,如图1所示:

图1 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货币流通速度在中国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增加,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杜子芳(2005)认为货币供应量(M2)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沉淀率在现阶段维持较高水平,将货币供应量过大归咎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不合适。孙健、辛然(2002)认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的过量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制度性紧缩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原因。易纲(1996)认为在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原因产生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唐兴国、徐剑刚(2006)认为,外资流入使货币当局的对外资产迅速增加,造成潜在的货币供给压力,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对货币流通速度有很大影响,但分析好像侧重于经验和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到货币供给内部去细分影响因素,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角度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关系。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模型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被认为是一种由于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作为购买手段,并能清偿债务的支付工具。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期内,甲用十元买了乙的一块布,然后乙用这十元买了丙的大米,丙又用这十元钱买了丁的水果。这十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三十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三次。 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最基本的其中包括。 一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二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三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与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与分析 一、剑桥方程式定义 M=kpy剑桥方程式是在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在本式中M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此方程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的。根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二、数据 数据日期M2(货币与准 货币) 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上 年=100) 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 货币流通速度 1990年15,293.40 103.10 18774.3 1.227607988 1991年19,349.90 103.40 21895.5 1.131556235 1992年25,402.20 106.40 27068.3 1.065588807 1993年34,879.80 114.70 35524.3 1.018477744 1994年46,923.50 124.10 48459.6 1.032736262 1995年60,750.50 117.10 61129.8 1.00624357 1996年76,094.90 108.30 71572.3 0.940566319 1997年90,995.30 102.80 79429.5 0.872896732 1998年104,498.50 99.20 84883.7 0.81229587 1999年119,897.90 98.60 90187.7 0.752204167 2000年134,610.30 100.40 99776.3 0.741223368 2001年158,301.90 100.70 110270.4 0.696582922 2002年185,006.97 99.20 121002 0.654040223 2003年221,222.80 101.20 136564.6 0.617317022 2004年254,107.00 103.90 160714.4 0.632467425 2005年298,755.70 101.80 185895.8 0.622233484 2006年345,603.59 101.50 217656.6 0.629786861 2007年403,442.21 104.80 268019.4 0.664331578 2008年475,166.60 105.90 316751.7 0.666611879 2009年606,225.01 99.30 345629.2 0.570133522 2010年725,774.10 103.30 408903 0.563402579 2011年851,590.90 105.40 484123.5 0.56849304 2012年974,148.80 102.60 534123 0.548297139 2013年1,106,524.98 102.60 588018.8 0.531410326 2014年1,228,374.81 102.00 636,139.00 0.517870439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和中国统计年鉴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银行学作业 (一)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姓名:杨承 专业班级:金融1105 学号:20111310200

在货币银行学的第一章中,老师讲到了货币流通速度这一节。首先,对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自身的比值,第二种是一定面额的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被交易的次数。然后就这两种含义,可以从中看出几个关键词汇,一定数量的货币、商品价格等,所以,对于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可以分别从这些词汇中入手来进行分析。 1、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便取决于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会成倍增加,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收入增加,但消费却并没有收入增加的快,结合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第一种解释看来,自身的价值总额虽然增加,但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却是没有自身价值总额增加得快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在减小。同理当政府支出减少时,虽然国民收入也在成倍减少,但是有些固定消费却并不会少,也就是消费的减少没有国民收入减少的快,所以这样看来,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在增加的。 2、商品的价格。涉及到价格问题,就要牵涉到通货膨胀与紧缩了,可分为四个方面来讲,当极度膨胀时,会出现所谓的“需求旺盛”,通过凯恩斯模型的分析,极度膨胀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防止利率过高,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货币存量会减少,物价上涨很快,这样看来货币流通速度会增加;当适度膨胀时,需求也很旺盛,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松紧结合,此时货币存量增加了,物价也有一定的上涨,实现的商品总额也增加了,但增加的要稍微多一些,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有一定的增加,但没有极度膨胀时增加的多:而同理,当经济极度萧条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货币存量增加,但需求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研究

[76]于宾.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研究 陶江.南开大学,2013. 摘要: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一起决定了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决定了名义产出的水平。在既定的名义收入增长的政策目标下,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期变化决定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是由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决定的,同时货币流通速度的趋势和水平也反映出经济金融系统的运行状况。 长期以来,货币流通速度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需求与流通速度函数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可以被较好地预测到,也能够为货币政策提供有用的指导。但20世纪80年代------------------------------------------------------------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分析 组员:毕楚麟李迪宽蒋朝庆张巍张英鹏 刘飞李钦佩王键羽熊希盟刘思敏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含义: 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 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名义量或者实际量的比)。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市场上货币流通总量的多少。这对社会物价总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主张不一样,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也就不同。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得出V=PT/M,根据货币理论可知,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货币化、利率、预期通货膨胀、收入水平等。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如下: ( 1)1990年以来,我国的现金总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但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下降后再平稳的趋势(见表1、图1)。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 从1990年的1.22次下降到2002 年的0.64次,V1 从1990 年的2.69次下降到2002 年的1.68 次,其中在1993—1995 年出现小幅回升,1996 年后再下降,之后又进入了加速下降的阶段。从2002年后开始,V2开始趋于平稳,在零点六几附近徘徊,V1有略微上升的趋势,总体也保持了平稳。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增长率表

1 图1 (2)我国货币流通增速的变化率很大,从表1,图2可以看出,V1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在94年增长了8.14%,而99年由下降了9.43%,变化率都在10%内波动。V2的波动比V1小一点,但波动也大,但变化趋势基本与V1趋势一致。 图2 (3)以上都说明我们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定值,而是变化的,变化率很大,V1、V2都呈下降后平稳的变化。 三、中美日货币流通速度的的比较 (1)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Bordo 和Jonung (1987) 将货币化程度、银行的普及、金融发展、经济稳定性程度等因素量化, 引入货币 -12.00% -10.00%-8.00%-6.00%-4.00%-2.00%0.00% 2.00%4.00%6.00%8.00%10.0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V1,V2增速比较 V1增长率 V2增长率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09 4 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从目前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虽然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却大幅度下滑,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较弱。所以,尽管我国仍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物价及经济增速仍在下滑。据此,为了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当前我们还必须提升货币流通速度,以此增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有效性。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并提供资金支持。众所周知,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基础货币或货币乘数上升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贷也会随之相应上升。 在我国,外汇占款一直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央行正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中央政府也在扩大支出,政府存款在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今年一季度2月、3月份我国基础货币虽有所下降,但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也在下降。去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5.11%,今年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为2.28%,大幅下降了2.83个百分点。 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会上升,货币供应量也将增加。例如,今年1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20968.7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2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10572.76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3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23918.64亿元,新增贷款为1.89万亿元。 虽然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上升,但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只有6.1%,创数据公布以来新低。另外,CPI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6%,市场预期4月份CPI和PPI 将继续维持负增长,降幅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那么,为什么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在上升,但通缩压力却依然较大呢? 笔者认为,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还有另一重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即使银行资金能够放贷出去,货币供给增加,但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论,一定时期内流通的货币数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一定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货币流通速度。即使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增加,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受阻,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交易水平将下降,整个经济规模也会下滑,实体经济增长将会变缓。 其实,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下降了,货币扩张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下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扩张货币供应量,但却不能够直接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通常,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变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利率下调,货币需求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人们并不急于消费和投资,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更是如此。货币流通速度变慢,通货紧缩恶化;利率上调,货币需求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尤其在经济高涨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加剧。 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如美联储、日本央行等)把利率降得很低,人们对货币需求无限大,货币市场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流通速度很低,货币政策效果也较弱。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相比之下,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却不一样。政府扩大支出,将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经济会相应扩张,这也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政策为何更有效的原因之一。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百科名片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目录[隐藏] 简介 影响因素 计算公式 和货币乘数 考查原因 中国趋势 简介 影响因素 计算公式 和货币乘数 考查原因 中国趋势 简介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影响因素 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 货币流通速度 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学派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决定的常数 凯恩斯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 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 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清晰的阐述。货币数量论最着名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V=PY。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PY/M。该式中,Y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量。费雪在这里认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所以它在短期内是不变的,V 是由支付制度、个人习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常量,这样决定物价水平的是市场上的货币量。费雪方程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最大的特点是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稳定。 凯恩斯主义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3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他的实际货币需求模型是Md/P=f(i,Y),式中i表示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即货币的需求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函数,把上式代入V=PY/M,其中M用Md代替可以得出:V= PY/M=Y/f (i,Y),该式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函数。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样,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水平呈正方向变动,其原因在于利率水平的上升,货币持有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正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对收入和利率的变化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收入和利率水平变化又是事实,这就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否定了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它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并得出,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的货币量,其中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影响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首先通过改变货币总需求影响收入和利率,收入和利率又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又会影响国民收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水平增加、利率上升,这就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使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水平减少、利率下降,这就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它还证明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随利率的周期变动也是顺周期的,这样就否定了古典的简单货币数量论中财政政策无效的观点,为自己的财政政策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表明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用。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即现代货币主义,理论核心是证明“唯有货币最重要”,即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名义收入的唯一重要变量,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和认识中,首要的是说明它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得曼认为,经济生活中,实际货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是由恒久收入决定的。恒久收入是一种平均收入,在短期中波动的幅度并不大;在长期中,恒久收入是稳定增加的,货币需求也在稳定增加,所以实质货币需求函数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由恒久收入和货币存量所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模型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观点既不同于古典学派的简单货币数量论,也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模型,它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具有稳定性,这一点与古典学派相近。现代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水平都影响实际的货币需求,但在影响程度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虽然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实际上会影响实际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但实证分析它们的影响是十分微小的,主要影响的是恒久收入水平。由于恒久收入水平在长期内是稳定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一样是相当稳定的,这样就自然地得出了和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十分相近的政策结论: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主要的。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特点的分析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费雪,1911)。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庇古,1923)。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凯恩斯,1933)。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但是,这个结论在70年代末受到了挑战。随着金融创新和制度的变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一般特征是不稳定的。 这里我们用我国1994—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对于货币的流通速度的计算,其理论依据不外乎传统的交易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PT 和收入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Y ,其中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交易商品的价格, T 为商品交易量, Y 为名义收入。我们收入用GDP代替,货币量分别M1、M2,并计算流通速度。 年份M1(亿元) M2(亿元) GDP(亿元)V(M1)V(M2) 1994 20540.70 46923.50 48197.90 2.346458 1.027159 1995 23987.10 60750.50 60793.70 2.534433 1.000711 1996 28514.80 76094.90 71176.60 2.496128 0.935366 1997 34826.30 90995.30 78973.00 2.267625 0.86788 1998 38953.70 104498.50 84402.30 2.166734 0.807689 1999 45837.30 119897.90 89677.10 1.956422 0.747946 2000 53147.15 132487.52 99214.60 1.866791 0.74886 2001 59871.59 152888.50 109655.20 1.831506 0.717223 2002 70882.19 183246.94 120332.70 1.697644 0.65667 2003 84118.81 219226.81 135822.80 1.614654 0.619554 2004 95971.01 250802.79 159878.30 1.665902 0.637466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变化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实证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内容摘要:货币流通速度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 费雪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流量,从而决定收入;本文利用1978-xx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时间趋势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发展趋势在长期上呈“U”型状态,而且货币 流通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下降后会逐步回升的结论。同时对我国狭义、广义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阶段性波动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本 身的变化,一方面是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金融中的诸多问题。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中 国人民银行也曾总结出1:8的货币投放比率。而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成为转型期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深入探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以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和收入流通速度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MV=PY (其中,Y代表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其它字母同前)。从该方程可以得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PY/M。 中央银行为了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对货币划分层次。其粗略的分类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因此,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现金M0的收入流通速度、狭义货币M1的收入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M2的收入流通速度。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 实践中,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根据货币数量论,笔者重点运用的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利用费雪方程式:MV=PY 进行测算,即V=PY/M。其中,PY为名义国民收入,可用名义GDP来表示;M为货币供应量,在我国,货币主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进行统计。笔者选择狭义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的收入流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及变化分析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及变化分析 (西安财经学院张海涛710100)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出发,分析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认为货币超。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货币流通速度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纸币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 张海涛,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货币市场建设。(陕西西安710061)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在批判与继承古典学派货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及发展起来。运用马克思货币理论推算我国当前货币流通速度并分析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对治理当今通胀有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内涵 1、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先考察的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给出了下列公式: ?=?(1) G V P Q 在公式(1)中,G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投放量,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通常取1年)的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所有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Q表示商品的数量,P*Q表示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 2、纸币流通规律 随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深入发展,产生了由国家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纸币。纸币替代了贵金属货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马克思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由此可见,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必须遵循G×V=P×Q 所决定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贵金属货币量相一致。 马克思说:“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撇开有信用扫地的危险不说,它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含金量。”这就是说,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数量,便会引发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二、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增长率的推算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一)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Circulation) 首先,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况: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通常有两种:交易型货币流通速度和收人型货币流通速度。本文采用常用的收入型货币流通速度计算。根据MV=PY,V=PY/M=GDP/M,GDP为名义GDP,由1998年第l季度至2007年第1季度的数据,得到货币的流通速度V0、V1和V2,计算公式分别为V0=GDP/M0,V1=GDP/M1,V2=GDP/M2,其中GDP为根据季度GDP数据调整而得到的估算年度数据,M0、M1、M2皆为季度的货币供应量,只是范围不一样,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是M0加上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M2是M1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从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上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四)股市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及分析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及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费雪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结果检验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结论,分析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费雪方程 1 引言 中国一直致力于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原因,即以货币量为中间目标,保持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果由于货币供给量超过总产出,使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会产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量超出产出,是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上升的趋势,会造成通货紧缩,这两种结果都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运行日益货币化,货币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通过对1990—2010年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回归分析,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国内学者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孙健,辛然(2002)运用中国1980—2000年的数据,以GDP/M2为指标揭示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这一现象,并指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过量的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制度性紧缩是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李春红,袁卫(2002)分析了1980—2000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趋势,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在短期又随经济周期而波动的特点。刘士宁,徐长生(2003)运用1978—2000年的数据,根据费雪方程计算出1878年到2000年V0、V1、V2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V2的下降趋势相对突出。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结论,即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同时金融发达程度的提高会加速货币流速。汪军红,李治国(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变动才是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刘刚、尹涛(2011)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与中国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刘钥铭(2011)通过分析1985—2009年的数据,得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有趋缓的态势,从经济货币化、利率、地区发展差异三个方面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 3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和模型的选取及计算 本文采用费雪方程式,即MiVi=YP(i=1,2),其中Vi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i为货币量,Y为流通中商品的数量,P为价格,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由于费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M2/GDP与CPI增长率变化的关系 什么是M2/GDP?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通常认为,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表征一个地区货币化程度的大小。 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叫马歇尔K值。 交易方程式MV=PY ,其中M 为货币供应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平均价格水平,Y 为实际产出。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GDP/M,即M/GDP=1/ v,而且GDP=PY表示价格乘以实际GDP,所以M2/GDP中的GDP表示名义GDP。 随着金融深化和货币化过程进展,发达国家的货币化率呈现倒U型,有一个峰值后再趋于平稳。我国还处于上升阶段,高货币化率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达。中国货币化率如此高的原因是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化的过程扩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了M2。 来看看我国从90年到13年马歇尔K值的变化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表一: 由图表所示:M2/GDP大体上成明显增加趋势,在93,94,95年有一段短暂的稳定期后一口气突破“第1关”,在04-08中又有稍许的下降,特别是在08年下降到极小值点,09年后又持续走高,目标直指“第2关”。

什么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来看看我国90-13年CPI变化率变动图表: 表二: 图二: 如图所示: CPI增长率在94,95年左右达到顶峰,为25%,其后持续下降,如今在5%以下约3%处波动。由图一图二得:在马歇尔指数成走高的趋势下,表征通货膨胀率的CPI增长率趋于稳定而不是走高,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网上资料和与同学的交流,我认为原因如下: 主观原因: 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合理 我们先看看马歇尔指数。事实上,目前看来,M2/GDP的最优比例因为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往往并不具备可比性。尽管M2/GDP的比例指标通常反映了金融机构发展在市场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对于个人储蓄的贡献,但作为传统的金融深化指标,两者只在成熟金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按货币供应理论说,货币流通速度(V)=年GDP/年货币供应量平均余额(M)。货币流通速度是联系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价格稳定的重要变量。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通常表现为较稳定的渐变,但从经济周期的全程表现看,屡见不鲜的是货币流通速度有时可能发生急剧的、骤然的变化,这种突变、陡变,往往与经济周期内不同阶段的转换及与转换点的不稳定状态相联系,与严重的通胀或通缩相联系。 下列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几个因素: 一、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单位货币流通速度越快,货币流通量越大,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假如,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为100元,我们假设有10元钱(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在某一段时间内,A用它向B买了10元钱的商品,B在收到钱后,用它向C购买10元钱的商品,以此类推,要流通10次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的100元货币量,但如果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50元,即假设有50元钱,流通2次就能满足。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即二者成反比。 另外,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从这个公式也可以看出,当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即二者成反比。 二、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三、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