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者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蓦地或者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者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者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或者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

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

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2.1 行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者浮滑。

病机:风兼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5g,麻黄9g,桂枝15g,葛根30g,当归12g,茯苓15g, 生姜6g,大枣9g,甘草6g。加减:腰背酸痛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 淫羊藿15g,巴戟天15g 以温肾阳风湿。关节肿大、苔薄黄者,有化热之象,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2 痛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兼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制川乌〔先煎3g,麻黄9g,白芍15g,甘草9g,黄芪15g。加减:关节冷痛剧烈、拘急难伸,加附子〔先煎12g,细辛3g,干姜9g,当归12g 以温经散寒止痛。

2.3 着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下肢关节,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兼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g,苍术15g,甘草6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9g,麻黄9g,桂枝15g,制川乌〔先煎3g,当归9g,川芎6g。加减:关节肿胀明显, 加革薛15g 以祛风除湿;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各15g 以祛风通痹;小便不利,浮肿,加车前子〔先煎15g,泽泻9g,茯苓15g 以利尿渗湿;痰湿盛,加法半夏9g,胆南星6g 以燥湿化痰。

2.4 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可见皮下结节或者红斑,常见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或者黄腻, 脉滑数或者浮数。

病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痛。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石膏〔先煎30g,知母9g,黄柏9g,连翘15g,桂枝15g,防己9g,杏仁9g,滑石15g,赤小豆9g,蚕砂〔先煎9g,甘草6g。加减:咽痛,加荆芥6g,薄荷〔后下3g,牛蒡子9g,桔梗6g 以疏风利咽;皮肤红斑,加

赤芍1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紫草9g 以凉血消斑;热盛伤阴,口渴心烦,加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5g 以滋阴清热除烦。热毒炽盛,化火伤津,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痛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掣、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滑而数者,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加减。

2.5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者关节紫暗、肿胀,肌肤顽麻或者重着,或者关节僵硬,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黑,眼睑浮肿,或者胸闷多痰,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病机:痰瘀互结,留滞关节,闭塞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桃仁9g,红花9g,当归9g,川芎6g,赤芍15g,茯苓15g, 法半夏9g,陈皮6g,白芥子9g,姜汁〔冲服9g。加减:皮下结节,加胆南星6g,天竺黄6g,白芥子9g 以化痰;瘀血明显,加莪术6g,三七〔冲服3g,土鳖虫6g 以加强祛瘀通络;痰瘀交结,疼痛不已,加白花蛇3g,全蝎3g,蜈蚣3g,地龙9g 以搜风通络;有化热之象,加黄柏、牡丹皮各9g 以清热。

2.6 肝肾两虚证

证候:白久不愈,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者变形,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或者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者骨蒸劳热,心烦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者少津,脉沉细弱或者细数。

病机:肝肾不足,关节、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补血荣筋丸加减。熟地黄15g,肉苁蓉15g,骨碎补30g,补骨脂12g,鹿

衔草20g,菟丝子15g,牛膝15g,杜仲21g,桑寄生15g,续断15g,天麻15g,木瓜30g, 当归9g,白芍15g,炙甘草6g。加减:腰膝酸软较甚,乏力明显,加鹿角霜15g,狗脊30g 以壮腰膝,强筋骨;畏寒肢冷明显,关节拘急,加附子〔先煎9g,干姜9g,巴戟天15g 以温经散寒止痛;低热心烦或者午后潮热,加龟甲〔先煎9g,生地黄15g,女贞子15g 以清虚热。若痹证迁延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致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惫、肌肉萎缩、腰腿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其他治法

1 针刺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主穴:肩部,取穴肩龋、肩谬、牖俞;肘部,取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取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取穴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取穴环跳、居谬、秩边;股部, 取穴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取穴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取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行痹、痛痹、着痹可加灸。

.2 外敷风痛散:桂枝、细辛、白芷等药按一定比例研细末,纳入铁砂,透膜包裹,外敷,1 日1 次。

.3 熏洗①川乌15g,草乌15g,生附子〔先煎15g,半夏15g,洋金花3~6g,冰片6g。煎汤熏洗,1 次30 ~ 60min,1 日2 次。或者研末,水或者黄酒或者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1 次。治疗痹证寒湿偏胜者。②半夏30g,天南星30g,丁香9g,乳香、没药各6g,肉桂10g,冰片6g。煎汤熏洗,1 次30 ~

40min,1 日2 次。或者研末,水或者黄酒或者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1 次。治疗痹证痰瘀互结者。

.4 穴位注射用木瓜注射液或者红花注射液,或者复方当归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0.8ml,以舒经通络止痛。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 ~ 3 日注射1 次。

.5 直流电离子导入多用中药的浸出液,常用蒸馏水制成50%乙醇溶液或者5 的白酒浸泡中草药。

调摄与预防

本病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避风、防寒、防潮,不可久居湿地。特殊是气候骤变或者天气寒冷时,更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侵袭。劳作汗出之后,切勿当风贪凉,或者汗出入水。平时注意生活调摄,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留连或者进一步传变。病邪人脏,要注意卧床休息。行走不便要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要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并要时常活动肢体关节。久病患者,情绪低落,很容易进一步产生焦虑、绝望等,要加强心理治疗及安慰,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饮食宜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避免生冷、油腻等。

膝痹病诊疗规范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各病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均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西医部分参考199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 膝痹病,西医名为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 ),属中医“膝痛”、“痹证”、“骨痹”等的范畴,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关节间隙狭窄、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继发关节骨质增生、滑膜急慢性改变,其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二)诊断依据 (1)有膝痛病史;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小于30分钟; (4)年龄≥38岁; (5)膝检查示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膝骨关节炎诊断:具备(1)、(2)、(3)、(4) 项 或(1)、(2)、(5) 项 或(1)、(4)、(5)项. 或(1)+ X线改变

(三)证候分类 (1)气滞血瘀证: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动则痛甚,舌暗红,脉弦或细涩。 (2)肝肾亏虚证:无明显的外伤史,肿痛较轻,静时反痛或损伤日久,上下楼梯时明显,髌骨有压痛,肌肉萎缩,膝软无力,弹响交锁频作,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3)痰湿阻滞证:损伤日久或术后,膝关节肿胀明显,酸痛乏力,屈伸受限,舌淡胖,苔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 (1)电针治疗 选穴: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委中、委阳、局部阿是穴 针刺得气后,选取2-3组穴位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局部肌肉出现节律性跳动,患者耐受为宜,治疗时间30min,1次∕日,十次为1疗程。 (2)温针灸:在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 选穴: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委中、委阳、丰隆、阳陵泉、阴陵泉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 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 (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 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 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 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 (一)痹痛型 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颈痛牵掣上臂,项强难以回顾,发病急骤,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手指麻木,伴蚁走感,或面部刺痛,唇颊发麻,病程较长,舌暗紫,脉弦涩。 (三)肝阳挟痰型 多见于年过五旬之人,颈臂酸痛重着,伸展不利,伴有头晕、目眩、恶心,甚至猝倒,常有烦躁易怒,面红潮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9版) 一、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及2017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诊疗方案制定。 二、膝痹病辩证施治中药内服治疗方案 痹证是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设有《痹论》专篇,并指出病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五脏痹等。但就临床而言,本证可分为最基本的两型,即寒、热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本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并治,其中又以寒者多见。膝痹病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变性性关节疾病,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本病种参照1994年1月实施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1995年1月执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病证名及诊断依据、症候分类和疗效评定;1996年3月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它已成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分类的工具。痹症又分为内痹和外痹,本病即肢节痹病,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及中医痹症的诊断归类范畴,膝骨关节炎属中医的痹症

范畴,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可将风、着、痛痹统一为肢节痹症即风寒湿痹,又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 1病因病机 1.1外感风寒湿邪《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痹论》中即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劳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入。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痹者,闭也,因而出现诸多闭阻不通之。 1.2正气不足,脾胃不健病者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腠理空疏,卫外不固,而使虚邪贼风趁虚而入,《济生方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病邪既入,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邪逐渐深入,留于经络脏腑,使病情缠绵难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肿痹,举世皆以客邪宣散,愈治愈剧,不明先因劳倦内伤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而正气亏虚,多由于脾胃不能健运,《叶氏医案存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不治则气血不荣,十二经络无所禀受而不用矣,卫中空虚,营行不利,相搏而痛。胃气者,正气也,脾胃健运,后天得以充养,外邪则无从而入,即使内侵,若正气充沛,亦可驱邪外出。 1.3久病入络成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中医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偶发。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同时有放射性痛至小腿或足。 (3)伸拇(趾)肌力减弱,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胫后肌腱及跟腱反射减弱。 (4)X线平片排除其它腰椎病变。 (5)CT/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相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风寒湿痹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颈肩腰腿痛科)膝痹病(膝骨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②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

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 ④中老年患者(≥40岁) ⑤晨僵≤3 min 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附: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二、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2. 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

项痹诊疗方案文档

项痹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诊断:项痹 西医诊断:颈椎综合征(神经根型) 【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 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 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 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头实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 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定性 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诊断:根据《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制定以下标准: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颈肩肌群紧张,局部压痛的症状,或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颈肩部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症状加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棘突偏歪,颈椎体有不稳或骨赘形成,侧位片有双边征或双突征。 (4)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相符合,即可确诊。

【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不能活动。 2.缓解期: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患肢麻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加重。 【证候诊断】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上肢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一)颈夹脊穴、风池、天柱、大椎、手三里、 肩井、肩髎、外关、曲池、合谷、阿是穴 针法: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强度,留针三十分钟,每日一次。 配穴:伴头晕、头痛加刺百会、四神聪 针法: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强度,留针六十分钟,每日一次。 *注:取颈夹脊穴源自“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肩综合征技术”(科室特色,科研课题) (二)棱针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活血通络。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二)证候诊断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善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贴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

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5、禁忌症: ①对贴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1、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2、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挂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3、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4、操作规范: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③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④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 适应症:消渴痹症(树尿病周困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 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 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 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 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 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制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肠是在张仲景畫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 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洁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 排泄的半透膜及事宫的静膝丛,药液由肠壁半遗膜吸入,经 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通过旸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 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 良反应。适用精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 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川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 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版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被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腦、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于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股痛、便秘、版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钻胶、维生素 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五、中药贴敷 1,透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旸病)酒用于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河、便秘等。

干燥综合征(燥痹)诊疗规范

干燥综合征(燥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痹症”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燥胜则干”,本病素有九窍阴津匮乏干燥的表现,又常兼有关节疼痛的表现。当代中医临床专家路志正将本病命名为“燥痹”。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路志正、焦树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燥痹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 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欧洲标准) (1)口腔症状:3项中有1或1项以上。 ①持续3个月以上每日感到口干。 ②成人期后有反复腮腺或持续性肿大。 ③吞咽干性食物困难,必须用水送服。 (2)眼部症状:3项中有1或1项以上。 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每日不能忍受的眼。 ②感到反复的“沙子”吹进眼内的感觉或磨砂感。

③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 (3)眼部体征:下述检查任一项或以上阳性。 ①SchirmerI试验阳性,即≤5mm/5min。 ②角膜染色阳性(≥4vanBijsterveld计分法)。 (4)组织学检查;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1(4mm2组织内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则称为一个灶)。 (5)唾液腺受损:下述检查任一项或以上阳性。 ①唾液流率阳性。 ②腮腺造影阳性。 ③唾液腺核素检查阳性。 (6)自身抗体:抗SSA或抗SSB阳性(双扩散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无任何潜在疾病的情况下,符合上述1条则可诊断。①符合上述4条或4条以上,但必须含有条目(4)组织学检查和(或)条目(6)自身抗体;②条目(3)(4)(5)(6)4条中任3条阳性。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有潜在的疾病(如任一结缔组织病),而符合(1)和(2)中任1条,同时符合(3)(4)(5)中任2条。 必须除外:颈头面部放疗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胆碱药的应用(如阿托品、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等)。 2012年ACR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 具有干燥综合征相关症状/体征的患者,以下3项客观检查满足2项或2项以上,可以诊断干燥综合征 (1)血清抗SSA/Ro和(或)抗SSB/La阳性或(RF阳性和ANA≥1:320); (2)唇腺活检显示局灶性淋巴细胞性唾液腺炎,其灶性指数≥1 个淋巴细胞灶/4mm2;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

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医治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峻心脏病、严峻贫血、严峻痔疮者; ②初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最新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