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免疫学与中医痹症

现代免疫学与中医痹症

现代免疫学与中医痹症

【摘要】:痹症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外侵。或内生痰湿、热毒、瘀血引起经脉阻滞,导致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重则关节变形,甚则累及脏腑。现代免疫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内分泌、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关键词】:痹症风湿病自身免疫病诊断标准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它属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专业中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风湿病与自身免疫病有什么关系?

自身免疫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成分表现出超常免疫反应而导致对自身组织损害的病理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通过对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克隆选择而诱生相应抗体,能识别自身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已被杀灭消除,这些细胞称“禁忌细胞株”。这使机体在成年后无自身免疫应答,即处于自身免疫耐受状态。只有在异常情况下,由于体细胞基因突变等原因,体内产生了“禁忌”自身反应的细胞株,从而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崩溃,产生免疫耐受的应答。自身免疫虽见于正常生理情况,但当质和量表现异常,自身抗体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使其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时,就形成自身免疫病。

多数风湿病是自身免疫病,这类疾病主要侵及皮肤、肌肉、关节、内脏并伴有自身免疫异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有哪些特征

(1)患者血液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和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的组织,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换句话说,患者组织器官损伤的范围取决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自身抗原分布格局。

(3)在动物试验中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模型,并能通过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使疾病被动转移

(5)除一些病因明了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退外,多数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常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痹症免疫学检验方法

八. HLA-B27测定

HLA-B27 抗原为人类MHC I类抗原B位点的表达产物,可分为几种亚型。HLA -B27的检测方法有多种,补体依赖性微量细胞毒法(CDMA);流式细胞仪法;玫瑰花法;ELISA 法;等电聚焦法等。近来应用PCR法检测HLA-B27,敏感而特异,并且可进行B27亚型的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HLA-B27阳性率为90-95%。大约42%的青年类风湿关节炎(JRA)存在HLA-B27,Reiter¡®s 综合征患者阳性率大约79%。此外,肠病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也有一定的阳性率。RA病人阳性率不高。

一、抗核抗体测定(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ANA阳性见于多种疾病,常用于风湿病及自身免疫病的诊断。SLE患者阳性率在95%以上,且效价常在1:80以上。在其他风湿病如RA、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干燥综合征(SS)、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等也可阳性。其他如肝病,病毒感染等也可呈低效价阳性。

三.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 DNA ,A-dsDNA,)

A-dsDNA 阳性对SLE 有较高的特异性。大约60%的活动性SLE 病人会出现A-dsDNA。其他风湿性疾病也会出现,但阳性率非常低,如RA、S.S。

痹症的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临床表现:关节、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晨僵、麻木重着;

或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委缩,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

2、病因病机特点: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或肝肾亏损。正虚邪凑,复感外邪或兼瘀,痰浊,或外伤引起。

3、发病特点:多与气候变化有关。

4、理化检查:(1)抗“0”增高,或血沉加快,或类风湿因子阳性;或免疫蛋白增高;(2)X光线检查可见骨质侵害。

具备上述1、2项及4项之(1)项或(2)项结合3项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Ⅰ级:能作各种活动。

Ⅱ级:关节中度受限,只有一个或几个关节不适应或活动局限,但可以从事正常活动。

Ⅲ级:关节明显受限,只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Ⅳ级:卧床和/或坐椅,生活不能自理。

痹症的治疗

一、清热散痹法

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二、补肾壮骨法

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三、散风宣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四、活血祛淤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五、健脾益气法

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

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 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 (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 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现代免疫学与中医痹症

现代免疫学与中医痹症 【摘要】:痹症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外侵。或内生痰湿、热毒、瘀血引起经脉阻滞,导致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重则关节变形,甚则累及脏腑。现代免疫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内分泌、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关键词】:痹症风湿病自身免疫病诊断标准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它属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专业中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风湿病与自身免疫病有什么关系? 自身免疫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成分表现出超常免疫反应而导致对自身组织损害的病理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通过对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克隆选择而诱生相应抗体,能识别自身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已被杀灭消除,这些细胞称“禁忌细胞株”。这使机体在成年后无自身免疫应答,即处于自身免疫耐受状态。只有在异常情况下,由于体细胞基因突变等原因,体内产生了“禁忌”自身反应的细胞株,从而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崩溃,产生免疫耐受的应答。自身免疫虽见于正常生理情况,但当质和量表现异常,自身抗体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使其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时,就形成自身免疫病。 多数风湿病是自身免疫病,这类疾病主要侵及皮肤、肌肉、关节、内脏并伴有自身免疫异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有哪些特征 (1)患者血液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和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的组织,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换句话说,患者组织器官损伤的范围取决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自身抗原分布格局。

痹症萎证

情境十痹证 痹证(impediment diseases)是指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常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等因素有关。疾病初起,多为风寒湿热诸邪气痹阻经络,多为实证,后期往往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或形成顽痰瘀血,发为虚实夹杂证侯,以虚证为主。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本病病位在患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故痹证病变主要涉及局部经脉,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 西医学中软组织疾病、结缔组织疾病、骨与骨关节病等,如慢性纤维组织炎、肌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屈伸不利,伴恶风畏风等表现。舌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重,得热减,夜重昼轻,关节屈伸不利。苔白滑或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痛处固定,下肢尤甚,伴肌肤麻木,或有肿胀,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起病急骤,灼热疼痛,局部红肿,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虚痹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或见关节肿大、僵硬畸形,伴面黄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或细弱无力。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舒经活络,通痹止痛,扶正祛邪。以局部腧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随症取穴。 主穴 颈部:阿是穴风池大椎百劳 背部:阿是穴华佗夹脊穴

腰部: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十七椎 骶髂部:阿是穴、次髎、环跳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 腕部:阿是穴养老阳溪腕骨大陵 髀部:阿是穴居髎髀关环跳秩边 膝部:阿是穴梁丘血海阳陵泉膝眼解溪 踝部:阿是穴昆仑太溪申脉照海丘墟 配穴行痹配风门、血海、膈俞;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热痹配曲池、合谷、大椎;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肝肾亏虚者配太溪、肾俞、肝俞、三阴交。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端取穴,疼痛剧烈时配相应经脉郄穴。 操作毫针常规针刺,寒者加灸,热者配合刺络放血。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诸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气血调达,痹通痛止。 2.其他疗法 (1)耳针取相应部位压痛点、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法与压籽法。热痹可配合耳尖放血。 (2)灸法以艾条温和灸阿是穴为主,配合于阿是穴上下各6寸,沿病痛所属经络循行施以回旋灸。 (3)拔罐法取阿是穴,每穴一罐或多穴一罐。适用于风寒湿痹。如病程较长,肌肤麻木不仁者,可现在病变局部以皮肤针重叩,待出血后加拔火罐。 (4)皮肤针用皮肤针叩刺病痛部位及相应节段的脊柱两侧。每隔3日叩刺1次。适用于以肿胀为主的关节炎。 【按语】 1.针灸治疗痹证疗效较好。如病程日久,久治不愈,应考虑痰、瘀两种因素。 2.卧床病人肢体肿胀,活动不利者,应配合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锻炼,注意翻身擦洗,防治褥疮。 3.日常居处宜通风、干燥、向阳,被褥宜轻柔,干燥,床铺宜平整,脊柱疾病患者最好使用硬板床。 4.日常宜调整坐、立、行走、睡眠姿势,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应注意做好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6. 本病应注意鉴别诊断骨结核、肿瘤等

痹 症

痹症 痹症一词见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1)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2)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3)闭阻、不散。(4)麻木。 一、什么是痹症? 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证,中医通称为痹。它可以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骨刺等多种筋骨关节疼痛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 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因此,正气不足,也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四个方面: (1)先天禀赋不足; (2)劳役过度:指劳神、劳力、房劳过度而致正虚,同样过逸,即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致正虚; (3)大病、久病、或产后引起正虚; (4)饮食失调亦可以引起正虚。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症。 (3)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三、痹症的分型 风痹(行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 寒痹(痛痹) 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 湿痹(着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 四、对痹症有益的食物 【薏苡仁】俗称六谷米。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食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李时珍曾介绍治疗痹症的两种方法,一是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可以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二是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可见久痹之人,宜常食薏苡仁。(超市有售)

中医痹症的意思

中医痹症的意思 中医痹症是古老的中国医学理论,被认为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认为,人体内蕴藏着两个自然力量:阳气和阴气,二者平衡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如果这两种气的平衡被打破,便可能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是由阴气损害、阳气不足或阴阳两气失衡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晕眩、头痛、胸闷、大便秘结等症状。晕眩一般是由阴气损害引起的,分为虚痹和实痹两种,当阴气阻滞在头顶背部时,会出现虚痹症状,时常会觉得有瘀血停滞在头顶背部,思维混乱,视力不清,头晕耳鸣,胸闷停止呼吸等症状。而实痹则由于头部内阳气不足,不能充份支撑头部血管,导致中枢神经受损,出现头晕耳鸣、头痛、胸闷等症状。 头痛一般也是由阴阳两气失衡所引起的,其中多由阳气不足所导致。阳气不足会导致头部血管有瘀血堵塞,或者气血流通不畅,都会引发头痛。而胸闷经常是由于气血流通不畅引起的,也就是说气血都不能充份的运行在胸部,造成胸部血管堵塞,会出现胸闷、气短、疲乏、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 大便秘结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痹症。这种症状一般也是由于气血流通不畅引发的,这就导致肌肉韧带松弛,胃肠蠕动减弱,粪便无法松弛排出,从而引发了大便秘结。 中医痹症的调理可以通过饮食调养、穴位刺激、药物治疗、保健养生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其中,饮食上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摄

取健康食品,保证营养均衡,调节饮食,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恢复损伤。此外,还可以通过穴位刺激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晕眩、头痛、胸闷等症状。同时,可以根据病情多多采用汤药和温热药物缓解痹症,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用药的量,以免服用过量而影响机体健康。此外,还要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加强心理调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痹症发生。 总之,中医痹症是由阴阳失衡所引起的身体疾病,要预防痹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和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并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衡饮食,及时对症治疗,以及加强体育锻炼,采取心理调养措施,以期改善身体健康。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者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蓦地或者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者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者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或者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 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

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2.1 行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者浮滑。 病机:风兼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5g,麻黄9g,桂枝15g,葛根30g,当归12g,茯苓15g, 生姜6g,大枣9g,甘草6g。加减:腰背酸痛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 淫羊藿15g,巴戟天15g 以温肾阳风湿。关节肿大、苔薄黄者,有化热之象,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2 痛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兼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中医痹症治疗验方

中医痹症治疗验方 痹症,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及各种疼痛疾病。 方(一):生石膏(先煎)、金银花各60克,防已、萆藓各20克,秦艽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20克,黄柏、苍术、木通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祛湿。主治:风湿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肌肤红斑或伴发热,出汗,口渴,心烦,尿黄赤等,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或数。加减: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加麻黄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泽泻、竹叶各15克;有红斑结节,加牡丹皮、赤芍各15 克,生地20克;关节积液较多,加茯苓25克,猪苓15克。 方(二):当归25克,苍术、黄柏、黄芩、知母、防风、羌活、泽泻、茵陈、苦参、猪芩各15克,甘草 10克。 功效:清热利湿,疏经通络。主治:肌肉关节湿热蕴积,肢节红肿,风湿结节硬痛红肿,或红斑痒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饮,尿黄,胸闷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加减:病程较久,红斑紫暗,舌质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5 克,鸡血藤30克;红斑结节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各20克,生地黄25 克。

方(三):白芍20克,黄芪6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牛膝、桃仁、红花、桂枝各 15克。 功效:益气和营,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而致痹。症见肢体酸软疼痛、无力、手足麻木、有蚁走感,气短汗出,舌质淡,脉缓、弱。可随症加减。 方(四):独活、秦艽、防风、川芎各18克,当归、熟地、白芍各20克,桂枝15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牛膝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除湿。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扰而成痹证。肢体关节酸麻疼痛,时轻时重,伸展不利,喜温恶寒,腰膝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气短心悸,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沉细。加减:疼痛明显加细辛 5克;大便溏,食少,腹胀,加茯苓15克,白术 15克;畏寒甚,加附子 15克。 方(五):秦艽15克,生石膏40克(先煎),羌活、独活各 12克,防风10克,生地 20克,当归、川芎、赤芍、白芷各15克,细辛 5克,苍术30克。 功效:清热养血,祛风除湿。主治:夹有里热的风寒湿痹。各关节疼痛较剧烈,甚至筋脉拘挛,运动时加重;五心烦热,便秘尿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加熟地20克,白芍30克;便秘,加大黄8-10克;关节肿胀甚,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痹症简介 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关节或肌肉的运动障碍、疼痛和拘挛。痹症分为风湿性痹症、寒湿性痹症和湿热性痹症等不同类型,其病因多与外邪侵袭、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中医护理方案是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综合手段来治疗痹症,以改善疼痛、缓解痉挛、恢复关节肌肉的功能。 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痹症的首要步骤是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判断病症的具体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风湿性痹症 –病因:主要由风邪侵袭而引起,常伴有寒湿和湿热表现。 –治疗方法:以祛风、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草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2.寒湿性痹症

–病因:主要由寒湿邪气滞留于体内引起,常伴有肌肉冷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艾灸、温针、推拿按摩等方法。 3.湿热性痹症 –病因:主要由湿热邪气淤滞于体内引起,常伴有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中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1.选穴: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曲池穴、风门穴、环跳穴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或三棱针进行刺激,可以进行刺激、搓转、拔罐等操作。 3.疗程: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针灸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

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按摩来调理经络、排除湿邪的方法,对痹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1.按摩技法:采用揉、推、拿、摩等手法,配合温热贴敷或熏蒸,以促进局 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2.每日按摩时间:每天至少按摩2-3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治疗2-3周 为一个疗程。 3.常用推拿部位:常用的推拿按摩部位为手臂、腿部、背部等。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是一种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药粉熏蒸患处,以渗透作用治疗痹症的方法。 1.中药选择:常用的中药有独活、巴豆、葱白等,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不 同的中药。 2.熏洗方法:将中药煎汤或药粉放入洗盆中,患者浸泡或将受罪部位进行烟熏。 3.治疗时间:每次熏洗时间为10-20分钟,每天熏洗1-2次,连续疗程2-3 周。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和应对方案

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和应 对方案 在中医内科,很多患者因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等身体不适症状 而就诊,最终被诊断为消渴病痹症。说起“消渴病痹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 什么疾病。其实,消渴病痹症是中医的术语,属于中医学一种痹症疾病。该病经 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对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造成损害而发病。患上消渴病痹症的时候,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肢体痿软无力、腰膝酸软等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但很多消 渴病痹症患者,对自身病情并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出现消渴病痹症症状后,就 会非常担心,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消渴病痹症。我国传统中医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方 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也逐渐显露出优势。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什么是消渴病痹症? 消渴病痹症,中医证名,主要是以消渴为主要病因,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之证,以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肌肉萎缩等为主症。经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痹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如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将危害消渴病痹症患者的下肢神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增加肌张力减退,肌无力,肌萎缩以及瘫痪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尽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二、消渴病痹症的病因病机 目前认为,患者出现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西医方面,消渴病痹症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与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密切相关。 ②中医认为,消渴病痹症归属于痹症,以痛、麻、淤、顽为特点,与肺、脾、肝、肾脏腑相关。病因病机主要是标实本虚,标识多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过服温燥药物、邪气入侵;本虚多为五脏亏虚,痰瘀阻络等为辅。具体问言,即平素里,人体劳逸不当,气血双虚,损害肺气,脾失健运,肝血亏虚,筋骨失充,因感受风湿寒邪,亦或是饮食不节,邪气入侵经络,痰湿阻滞,经脉受阻,导致痹痛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怀疑消渴病痹症,应积极就医,结合病史,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中医望、闻、问、切检查,听诊,叩诊,配合血常规、电生理检查等相关检查,由医生根据患者消渴病痹症的中医辩证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开展早期治疗。 三、中医特色技术疗法如何治疗消渴病痹症? 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具有价格便宜、无明显副作用、无明显耐 药性、疗效明显等优势。应深入研究每一位消渴病痹症患者不同症候特点,结合 我国传统中医诊治消渴病痹症的丰富经验,辨证施治,以祛邪扶正、调整脏腑, 控制症候,遏制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下面,介绍一下,具体的治疗方案。 ①中医药物疗法。发挥中医核心思想,辨证施治。比如,气虚血瘀证型者, 可选用人参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方剂,开展医治,以补气活血;寒凝血瘀证 型者,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汤,开展医治,以散寒通络;阴虚血瘀证 型者,可选用芍药甘草汤、汤红四物汤加减,开展医治,以滋阴理血;痰瘀阻络 证型者,可选用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开展医治,以化痰通络;气滞血瘀证 型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开展医治,以行气化瘀;湿热瘀阻证型者,可选用加 味二妙散,开展医治,以清热利湿;脾肾阳虚者,可选用右归丸加减开展医治, 以温补脾肾;肝肾亏虚者,可选用虎潜丸加减,开展医治,以滋养肝肾。

免疫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免疫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免疫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知识,研究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免疫调控对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介绍免疫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功能、免疫疾病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的一组防御系统,由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组成。其中,免疫细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协同工作,通过产生、分泌和识别一系列细胞因子和抗体,来保护机体与外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二、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维持免疫稳态的能力,包括机体的免疫记忆、免疫识别和抗原清除等。通过免疫功能的发挥,机体能够对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1.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对外界抗原的记忆能力是其关键特征之一。当机体首次接触到某种抗原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在此后的再次接触中,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防御。

2. 免疫识别 免疫系统对外界抗原的识别能力是免疫功能的基础。免疫细胞能够 通过表面上特定的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并刺激相应的免疫应答。 这种抗原识别的特异性为机体提供了对不同病原体的准确防御。 3. 抗原清除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巨噬细胞和其他吞噬细胞,来清除血液和组织中 的异常细胞和病原微生物。这些吞噬细胞能够将病原体吞噬并分解, 通过抗原递呈和效应细胞的活化,诱导和增强相应的免疫应答。 三、免疫疾病 免疫疾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或功能障碍,导致免疫功 能失调和疾病发生的一类疾病。免疫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和免疫 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如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中医学在免疫疾病的治疗中,注重将免疫调控纳入整体调理的范畴,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气血阴阳和促进机体自愈能力等,来达到 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四、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调整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 调节可通过药物、物理疗法和心理干预等多种途径实现,其中中医药 在免疫调节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痹症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

痹症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 痹证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一类疾病,表现为疼痛、麻木、沉重等症状,通常与寒湿、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为了帮助学习中医内科的同学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痹证治疗知识,以下是一套痹证中医内科试题及答案。 试题一:痹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请解释痹证的病因及其分类。 答:痹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的风寒、湿邪、湿热等,以及内因导致的气滞、血瘀等。按照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痹证可分为寒湿痹、湿热痹、风寒湿痹等不同类型。 2. 请简述痹证的发病机制。 答:痹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气机运行不畅、血液循环不畅有关。外感邪气或内因导致气滞、血瘀,阻碍了经络的通畅,导致病症出现。 试题二:痹证的中药治疗原则 1. 请列举常用的痹证中药治疗原则,并简述其应用特点。 答:常用的痹证中药治疗原则包括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等。祛风除湿适用于寒湿痹,可选用葛根、羌活等药物;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痹,可选用川芎、红花等药物;理气通络适用于气滞痹,可选用柴胡、香附等药物。 2. 请说明中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剂。

答: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乌药丸、活血止痛丸等。乌药丸适用于湿痹病,包括寒湿痹和湿热痹等,具有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活血止痛丸适用于血瘀痹,具有活血化瘀、祛痹止痛的作用。 试题三:痹证的针灸治疗 1. 请列举常用的痹证针灸治疗手法,并简述其应用特点。 答:常用的痹证针灸治疗手法包括取穴、刺络、取刺相配以及调理饮食等。取穴适用于活络通气,可选择肺俞、肾俞等穴位;刺络适用于活血化瘀,可选择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取刺相配适用于寒湿痹、风湿痹等不同类型的痹证。 2. 请说明常用的痹证针灸方剂。 答:常用的痹证针灸方剂包括温经汤、活血通络方等。温经汤适用于寒湿痹,具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作用;活血通络方适用于血瘀痹,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试题四:痹证的调理方法 1. 请列举常用的痹证调理方法,并简述其应用特点。 答:常用的痹证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按摩、物理疗法、饮食调理等。针灸按摩适用于活络通气,可帮助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物理疗法适用于祛湿除湿,可选择艾灸、热敷等;饮食调理适用于湿热积聚,可选择清淡、健脾湿等食品。 2. 请说明常用的痹证调理方剂。

痹症治疗心得

痹症治疗心得 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也被称为“痹证”。痹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痹症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关键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寒湿、瘀血有关,因此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和瘀血堆积,达到治疗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针灸疗程一般需要多次治疗,疗效渐显。 推拿也是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通过按摩、推拿患处,可以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推拿还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和僵硬,增加关节的灵活度。推拿的力度和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一般需要专业的医师来进行操作。 艾灸是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将艾条燃烧后,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肌肉的僵硬感。艾灸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一周进行2-3次的艾灸疗程。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痹症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痹症时,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首先,要避免食用寒凉性的食物,如冰激凌、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身体。其次,要选择一些有助于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姜、红枣、乌鸡等,可以通过煮汤或炖煮的方式食用。此外,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静坐或长时间的站立,以防止关节的僵硬和血液循环的不畅。 中医治疗痹症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中涉及到很多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加速康复。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为更多的痹症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关系探究(4100字)》

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关系探究 摘要:中医学的“以状态为中心,研究状态的识别运动,强调整体、动态、综合的整体观”。正与免疫网络强调的联系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无声的靠近。尽管两者从基础理论的起源与立论具有较大差异,尽管强调的结构与集合点不尽相同,蛋在哲轩观点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讨论思路上,毕竟可以找到共鸣处,使两者可能相互弥补,相互启发与借鉴。本文主要论述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之间的相关性,主要从理论上以及临床实践上这两个出发点出发来论述。 关键词:中医药学现代免疫学相似性密切性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理论的相似性 (1) 2.1 整体观与对立平衡贯穿始终 (1) 2.2 脏像学说与现代免疫学的关联 (1) 第3章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密切性 (3) 3.1 扶正与免疫 (3) 3.2 祛邪与免疫 (4) 结论 (4)

第1章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自身防病、养生保健的亲身经历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博大精深的经验学科,它与现代免疫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十年来在中药里开展中关于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已经形成了我国一个独具特色的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国外更把中药免疫,中药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抗衰老的机制连在一起研究;越是超前发达与和科学越进步的国家,就越喜欢研究中草药。现仅就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在理论基础相似性、实践应用的密切性等相关关系略加论述[1]。 第2章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理论的相似性传统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与传承,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两者虽然具有差异性,但在理论上也具有相似性的方面。2.1 整体观与对立平衡贯穿始终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四诊、八纲、脏腑等理论都具有深刻内涵。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机能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有序的整体状态;它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以状态为中心,着力于整体或局部状态的调整控制,旨在强调调整彼此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既对立统一与消长平衡的理论。如阴—阳,表一里,寒一热,燥一湿等。诛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一朴素的、自然的医学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可寻觅到许多共同点。 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免疫反应决定于机体的相互协同与相互制约,即对立双方免疫调节的平衡。其核心内容是免疫反应的个体差异和共同规律、免疫系统的稳定与失常。 同样,我们也领略到免疫系统存在的生理、病理的诸多矛盾对立体,如自我—异己,特异—非特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自身免疫—免疫耐受,免疫增强—免疫抑制,局部反应—整体反应等。 1974年Jeme第一次把免疫网络概念移植到免疫学中,免疫网络学说对整个免疫学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把对自身组织的识别和自身反应性看成免疫系统的基本属性,把单一的整体概念转变为相联系的主体网络概念。 2.2 脏像学说与现代免疫学的关联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证 痹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气血为病邪阴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盘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 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均属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再感受外邪,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1 风寒湿痹:凡是天气变化,冷热交错,或居处卑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外邪直入关节筋骨而为痹证;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以风为主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冬痛游走不定而称为行痹;以寒为主者,因寒凝气滞,使气血地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而为痛痹;以湿为主者,历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肿胀而成为着痹; 2 热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为阴亢之体,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以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由寒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成为热痹;或因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络,蕴而化热,也可表现出热痹的症状; 痹证日久,气血亏耗,则可出现脏腑气血亏虚之证; 2、辩证论治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寒热,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随其寒热而兼行清热或祛寒;对于病程日久,气血损伤,脏腑亏虚的痹证患者,应配合运用补益之法; 1 风寒湿痹: ① 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痹症中医方药讲读

痹症中医方药讲读LT

关节肌肉疼痛,并常伴有不规则的发热,以及皮肤、粘膜损害,症情反复缠绵,有“四久”之特征:“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临床常以之配穿山龙为主药,结合辨证论治,时获佳效。但气血亏虚,或有出血倾向,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孕期,则不宜应用。只有虚寒症宜慎用之。 用量一般15克左右,体实者可用至30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风湿病方,用卫矛60-90克,水煎服用,就说明是没有毒副作用的,此外由于本品擅解阴分之燥热,对糖尿病之阴虚燥热型者颇合,不仅能降糖,而且并发心脑血管和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等病变,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机体代谢功能,既能治疗,又能预防。据药理分析,亦证实其所含之草酰乙酸钠能刺激胰岛细胞,调节不正常的代谢功能,加强胰岛素的分泌,对中虚气弱者,可配合参、芪、术等同用。孕妇慎用。 秦艽:三痹必用之品,偏阳明经可清热可促肾上腺分泌。 姜黄:镇痛效果好无论内外。 徐长卿:止痛明显,常+姜黄。

松节:关节拘挛 牛蒡子:腰膝走窜之痛胀痛。(牛蒡、牛膝、续断、杜仲蜈蚣)。 续断:主筋,肾中之血药,治筋骨损伤可促软组织再生,常+杜仲。亦治胎动。 杜仲:肾中之气药,主腰膝酸痛。(腰胀汤:杜、断、膝、姜黄、威、独、蜈蚣+牛蒡) 狗脊:补肾通督脉,(生熟、山药、芋肉、淫、狗、牛膝、虎骨、肉桂、碎、补、杜、断、红、独、附)主筋骨碎补:祛骨中毒风,——骨折外伤、毒分骨痛、淤血。可补肾破血固齿。 补骨脂:补肾阳固下元止泄。有光敏性。 仙茅:补肾助阳助脾胃(二仙汤:二仙、戟、知、柏、归)仙灵脾:补肝肾助阳、祛风寒治四肢风冷不仁。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寒治腰四肢之萎。(寄、独、桂、附、牛、断、木瓜、归党) 菟丝子:补肝肾、固下元、强筋骨。 枸杞子:不肾精 南五加:壮骨舒筋、主腿脚乏力。可提高适应元 北五加:有强心作用。 桑寄生:益血脉祛风湿, 萆薢:湿热之痹:下肢重着,筋脉挚痛口苦、尿黄。常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