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视角

最新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视角

最新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视角
最新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视角

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

研究视角

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视角

生态学涉及生物体与整个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医学人类学中,生态学研究视角有三个基本的假定:(1)植物、动物和自然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构成了具有超越其组成部分特征的“生态系统”。(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的共同目标是动态平衡,即,环境的退化与生物群体生存之间的平衡。在这种动态平衡系统中,传染病因子(病原体)与人类宿主之间的关系,要从两者之间存在的动态适应压力来理解。这种压力努力使病原体与人类的反应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3)现代人类的适应包括文化和技术创新。这些创新可以戏剧性地改变宿主与疾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有时会导致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在有些情况下,这些不平衡可能在短期内对人类有利,使人类群体中某种疾病发病率降低,使人类的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动态平衡的打破会对致病因子有利,为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机会,从而使人类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因此,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认为,人类这个物种的总体环境包括人类大规模活动的产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健康受人类生态学所有方面的影响。医学生态学(medical ecology)就是在医学问题的研究中用来描述文化、疾病生态学和医学的交叉点的术语(麦克尔罗伊和汤森, 1996)。这种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不同的分析层面。在微观层面,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研究文化信仰和实践如何塑造人类的行为,例如,人类的性行为和居住型式。人类的行为又会改变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在宏观层面,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y)研究人类群体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冲突、迁徙和全球资源的

不平等对疾病生态学的影响(布朗(Brown), 英博恩(Inborn)和史密斯(Smith), 1996)。医学人类学的许多生态学研究都包括文化生态学和政治生态学的某些方面。

疟疾和血吸虫病的研究可以用来作为医学人类学中的生态学研究的例子。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由于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导致的一种疾病。按蚊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在积水中交配繁殖。在许多社会中,疟疾有很长的流行历史。疟疾在今天仍然是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布朗,1997)。在文化生态学层面,对疟疾的适应包括越南高地居民的住房建筑习俗,他们带脚柱的房子使人们居住在超出蚊子10英尺飞行限度的空间上面(梅(May), 1958)。虽然疟疾在意大利南部的撒丁岛曾经被根除,但是,彼特·布朗(Peter Brown)(1981)发现,虽然是无意的,但是,在这个岛上,许多减少与传播疟疾的蚊子接触的文化习俗如今还继续存在。这些习俗包括居住方式和土地的利用方式。聚居的村民们居住在高地,而羊群在冬天圈养在低地。这样,在疟疾流行的高峰期,减少了与蚊子的接触。

在政治生态学层面,这种适应性的文化习俗可能被历史上的军事袭击和外国人对土地的征用所激发。而且,富裕的撒丁岛人跟蚊子接触的机会很少,因为他们不会离开安全的村庄像劳动者那样到田间去劳动;在疟疾流行的高峰季节,他们不会住在村庄里,因为他们有钱到外国度暑假。因此,疟疾的例子揭示了多种生态学变量——生物学的、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在特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影响特定疾病的流行。

血吸虫病也可以作为医学人类学中生态学研究的一个例子。血吸虫病是一种由钉螺传播的寄生虫病,可以用来说明政治生态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正如

唐纳尔德·海尼曼(Donald Heyneman,1974)所指出,世界上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集中在修建水坝以防御季节性的洪灾,改善水利灌溉,提供水力发电。诸如阿斯旺(Aswan)水库那样的巨型大坝通过防治季节性的洪灾,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戏剧性地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这种改变的一个副作用是导致了人类群体与某些水栖寄生虫感染之间的不平衡。血吸虫感染就是其中的一种。携带血吸虫的钉螺在由水库发源的众多灌溉渠中生长旺盛,使人类接触寄生虫的机会增加。其结果是血吸虫病发病率增高。在发展中国家,血吸虫病对儿童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血吸虫病的例子表明,诸如修建水库计划等政治经济力量可以戏剧性地改变人类群体中宿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生态学中将“环境”的定义扩大到纯自然之外,将人类集体活动的政治经济后果包含在里面。

疾病的文化生态学与政治生态学

医学人类学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生态学是研究各种生物在环境中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人类社会与许多其他生物,包括导致疾病的生物分享相同的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患病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这样的事实:环境及其对健康的危险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产物。提到生态学,我们不能只把它理解成干净的水、空气,有害的动物,雨林等。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考虑到,其他的物种,尤其是其他的人类群体也要被看成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学研究必须包括政治分析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介于生物学研究方向与文化研究方向之间。因此,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显然是一种生物文化研究。由于生

态学关注物种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的研究重点必然是疾病。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是医学人类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疾病不可避免地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对付疾病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现象。所有人类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藏匿着被致病生物感染,并且承受这种感染的后果。对于个体或者整个群体来说,疾病经验就像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折磨人类的某些疾病或者症状的解释,以及这些疾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因文化的不同而异。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将自己看成是环境的主人,因此他们在食物链中开发大量的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的能量和营养来源。但是,在此同时,人类也被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微生物开发作为食物来源或者掩蔽所。疾病生态学主要研究病原体、环境和人类寄主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人类寄主个体的营养、生理、遗传、心理等因素在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方面都起着作用。在当前国际健康问题当中被称为“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ns)为生态相互关系的灵活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很多情况下,新的致病菌株的出现是由于误用某些技术(如抗生素),或者是人类的活动导致生态不平衡、饥荒、难民重新安置等因素造成的。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到关注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人类学问题中。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特定的文化行为具有意义,并且被保留在生态环境中。在流行病学里,关注人类行为模式的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揭开疾病因果关系的基本问题。通过研究跟疾病的社会流行病学相关的行为模式,可能设计出既有效,在文化上又能被接受的保健计

划。另外,生态学研究方法有助于预见技术变化和新的政治经济政策的保健含义。

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范式。这主要是由于麦克尔罗伊(Ann McElroy)和汤森(Patricia Townsend)(1996)在他们编写的教科书中使用“医学生态学”(medical ecology)的这个术语。这种研究方法由于忽视健康和患病的政治经济方面,责备疾病的受害者而受到批评。这种批评有一定的正当性,就像传统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被批评为对历史与权力的关系重视不够。无论如何,这些批评已经触发了由安德烈亚·威利(Andrea Wiley)充当先锋的关于在医学人类学中生物文化研究方法和适应(adaptation)的用处的有价值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结果是,更多的医学人类学家和生物人类学家开始将政治-经济的变量结合进他们的生态学模型中。

文化生态学和政治生态学不是相互排它的两个范畴。它们只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涉及不同的分析层面。文化生态学涉及在环境中人类个体或者群体与其他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病原体等)的相互关系。因此,文化生态学考察个体的行为及其与疾病发病率的联系。这是一种微观研究。政治生态学涉及不同的人类群体(民族、阶层、国家)之间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通过人口的迁徙、土地的使用,或者获得资源的差异作用于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经常注重研究由政治制度导致的分层,以及这种分层与疾病分布之间的关系。由于政治生态学注重研究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被称为宏观分析。在微观研究中加入政治生态学变量揭示了许多疾病的“非自然的历史”。

在研究诸如疟疾、昏睡病、血吸虫病、结核病和爱滋病等传染病时,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观点来看,所有这些疾病都是复杂的、严重的,需要医学

处理的。但是,医学人类学家认为,要真正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重要的是从更广的视野去考察这些疾病,其中一点是承认个人的行为和政治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

总而言之,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研究方向要求我们注重健康和疾病的生物文化起源。进化医学、古病理学和健康历史,以及文化生态学和政治生态学都共同关注适应(adaptation)和进化(evolution)的主题,以及人类行为影响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方式。这些主题同时也是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主题。

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阴阳”观

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观 摘要: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致力于解释不同文化系统下对疾病、治疗、病理和医学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阴阳五行”说,进一步说明不同文化系统下对医学主题的认识。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民族医学、阴阳 学科回顾 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健康、患病、医学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在医学人类学出现以前的年代,一些人类学家曾进行过文化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他们试图通过考察进化、迁徙、殖民地和都市化等文化因素对不同族群的影响,来寻求对疾病过程的更广泛的理解。1医学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的借用中开始形成本分支学科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包括里弗斯关于土著医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理论;克莱曼关于原始医学是分离的文化特征的理论;阿克尔克内希关于原始医学是在社会结构中由文化确定的,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要素的理论;保罗关于医疗模式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亚体系,而医疗模式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跟保健有关的新要素与整个文化体系以及医疗模式会相互影响的观点;在1960年代出现的将文化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相结合的生态学观点(陈华,2007)。医学人类学理论的专门化和系统化有助于更具有针对性的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不同民族、社会、文化系统下的医学现象,包括疾病、治疗、保健以及医学哲学,增加对上述现象解释的说服力和穿透力。 众多学者已经对不同民族、社会和文化体系下的医学模式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出现了诸如用民族医学来称呼和概括不同社会文化体系下的医学模式。由于人类学一开始是以原始异文化、异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故西方社会文化不属于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这是在人类学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来说的。故而对非西方医学体系的研究,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100多年前,许多人类学家以及探险家、传教士等就在研究他们所考察或接触到的异民族的医学资料。 民族医学一般指对各种非西方生化医学理论、信仰、治疗方法和保健习俗进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488-489页。

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不管受过什么影响,其本质变化不会太大。一个民族亦是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凝聚形成了谦逊奋学、自强不息、忠贞爱国的精神主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稳定中也存在着起伏和细微的变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蓬勃发展的国度,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后代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原始社会,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并巧妙地通过微小地利用或改变这些规律方便生活。就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先代经验,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使后代人获得一批批宝贵的财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他借鉴原始社会“家天下”的模式,发展成国家,并使自己成为“酋长”的升级版领袖,这一升级,便使得这种模式得到了不可取代的传承,其实到了现代,我们依然是一个最高领导人领导国家的形式,国家主席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只是冠以民主之名罢了。还有一个重要性格是委曲求全,这个在水浒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抗。 上面说了,我们民族性格继承了传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继承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一味延续一些性格,没有顺应时代发展,不结合实际,那也是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兴起西学大潮,他们虚心学习先进技术,使得中国很快地发展,也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学习似乎变味了,我们叫这种学习为崇洋媚外,我们学得太多了,快把我们民族之根给抛弃了,我想这也算是悲哀吧。 另外,国民性格也有变化,零零星星地算起来也有太多了,有好有坏的,好的不说,下面谈谈我对部分不好的现状的见解。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发表时间:2017-08-25T15:07:33.3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作者:莫忧 [导读] 医学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疾病、健康、治疗以及人类在相关问题上的观念及行为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医学人类学作为一门发端于西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在人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独有的理论知识。对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梳理能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研究视角 医学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疾病、健康、治疗以及人类在相关问题上的观念及行为的人类学分支学科。本杰明.保罗(Benjamin Paul)在《健康、文化与社区:公众对卫生项目的反应的个案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这一术语,但人类学对疾病、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则可追溯到更早[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人类学形成了两大文化视角,即生物文化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其研究类型主要可概括为生物学研究类型、生态学研究类型、民族医学研究类型、批判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类型、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类型。 一、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文献概况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极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994年,拜伦.古德(Good)在《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的视角》(Medicine,Rationality,and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cal Percpective)[2]中归纳出四种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作为民间信仰的病患表达—经验主义传统的延续、作为认知模式的病患表达—认知人类学角度的看法、作为文化性地构造起来的现实的病患表达—“意义中心传统”、作为神秘化的病患表达—来自“批判的”医学人类学的看法。1994年,中国医学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席焕久在其著作《医学人类学》[3]中,概括了医学人类学理论的几大来源:体质人类学、民族医学、文化与生物生态学、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研究以及国际公共卫生。1995年,罗伯特.汉(Robert Hahn)在其著作《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Sickness and Healing:An Anthopologica Perspective)[4]中,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三种理论,即环境进化理论、文化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2006年,中国医学人类学先驱陈华在其编著的《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5]中把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分为四大类:文化体系理论、医学生态学理论、文化解释理论以及批判理论。2010年,张有春在《医学人类学》中,详述了医学人类学的三大理论视野:社会文化视角、生物文化视角及批判视角。此外,徐义强的《医学的文化视角:基于医学人类学的理念》[6]、景军和薛伟玲的《医学人类学与四种社会理论之互动》[7]以及莫瑞辛格(Merrill Singer)/著,林敏霞/译的《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8]等学术论文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 二、医学人类学理论简介 医学人类学自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在人类学的理论里形成发展出一套独有的理论框架。同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般,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作为其指导。因此,对现有的医学人类学理论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展相关研究无法避免的工作。笔者结合前人的思想与自身的理解,总结出以下几种医学人类学理论。 (一)文化整体理论 文化整体理论形成于医学人类学的萌芽阶段,并盛行于医学人类学诞生初期。该理论主要以民族医学作为其研究对象,关注各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仰及相关的实践,尝试将有关疾病的文化看成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并探讨二者的关系。 英国学者威廉.哈嘞姆.里弗斯(William.Hallam.Rivers)不仅是传播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更是医学人类学的奠基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医学、巫术与宗教》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医学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将民族医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并认为其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因此,要将民族医学纳入文化整体中进行解释研究。同时,他认为一个特定群体的病因观念影响着该群体的医疗习俗,正是病因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医疗习俗的多样化。 美国学者福里斯特.E.克莱门茨(Forrest E.Clements)是另一位医学人类学先驱。他在1932年发表了《原始疾病概念》,认为原始医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不受到任何文化或生态因素的影响。遵循这样的文化特征,他将病因学分为五类,即巫术、违反禁忌、病原体侵入、精灵侵扰和失去灵魂。 美国学者阿克内克希特(E.H.Ackerknecht)是一名医生兼历史学家,也是医学人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必须将原始医学放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予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会更为准确。他强调整体论,认为医学人类学应当关注文化的整体形貌以及医疗体系在这个整体中所占的位置。他也受到英国功能学派的影响,认为医疗体系的各个部分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文化整体理论作为医学人类学发展初期的理论,影响重大,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学者遵循这些理论进行相关的研究。该理论也是人类学相关理论在医学人类学方面的应用,不难发现,文化整体理论受到同时段人类学主要理论(即整体论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 (二)生态环境进化理论 该理论的创立者是亚历山大.阿兰德(Elexander Alland),他在其著作《文化进化中的适应:我看医学人类学》中,概述了进化论对我们理解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医学体系的重要性[9]。阿兰德认为,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能将其用来解释人类文化的进化,包含于其中的医疗体系是不断演化的,在其演化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进化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适应,健康与环境密不可分,健康与否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环境适应的能力。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产生了相应的病因观念及治疗方式,从而形成其独有的医疗体系。多样的生态环境也导致世界各地医疗体系的差异。在某个地方被视为苦难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许会不被注意,而在某个地方被视为健康的存在,或许正是一种苦难。因此,阿兰德坚信,如果只把人们自己说出来是疾病的才看成是疾病,那就会对很多苦难视而不见。 (三)文化解释理论 文化解释理论是凯博文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医学人类学理论,他的研究使医学人类学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医学人类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后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中,解释视角被广泛运用。

医学人类学及其应用

311 社会心理因素与TMD 的关系 1967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Laskin 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流行病学、X 线表现、心理学、神经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TMD 的心理生理病因说。按照该理论,咀嚼肌痉挛是造成关节疼痛、功能紊乱症状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咀嚼肌痉挛的因素除不良修复体、牙合干扰因素外,更多见的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肌肉过度收缩、情绪紧张与肌肉疼痛这三者长时间恶性循环导致颞下颌关节器质性改变。本研究采用生活事件量表测试结果表明TMD 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总的生活事件分和负性生活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P <0101,有显著性差异。张明园认为,只有负性生活事件才与情感性障碍有联系,正性生活事件不增加情感障碍的危险[2]。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通过中介基质削弱人的免疫功能,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3]。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312 对焦虑、抑郁的分析 本文结果指出87例TMD 患者在1周内SCL —90量表得分与健康人相比,其躯体化、抑郁、焦虑项目得分较高,有显著差异,P <0101,提示TMD 患者的情绪障碍与躯体障碍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一般认为,长期的焦虑心境可导致咀嚼肌过度紧张、收缩、紧咬牙、夜磨牙,可造成关节内压上升,咀嚼 肌过度疲劳直至痉挛,出现咀嚼肌疼痛,关节盘因 而变形移位[4]。抑郁与TMD 的关系国外报道很多,有的作者报道2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5]。抑郁可能是诱发或加重TMD 的因素之一。本文结果表明焦虑和抑郁是TMD 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13 关于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这表明抗抑郁剂加镇静安神剂再辅以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TMD 患者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翰章1中华口腔科学[M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02 2 张明园1情感性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J ]1国外医学精 神病学分册,1984,46 3 Wallace DJ 1Dubols 1Lupus Erythanatosys 13nd edition 1philodelphia :Lea ,19871 4 皮昕1翼外肌头附着部位及意义[J ]1口腔医学纵横, 1995,11(4):218 5 K inney R K 1Maj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chronic TMD patients :implications successful management [J ]1J Am Dent Assoc ,1992,123:49 (本文编辑:李进文) 医学人类学及其应用 文化 乔成栋 作者单位:730030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乔成栋) 1 医学人类学的来源与研究领域111 医学人类学的来源 一般医学人类学的来源有四个:体质人类学家 对于进化、适应、比较解剖学、人种学、遗传学和血清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传统的民族志学者对包括巫术和魔法在内的原始医学所做的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合作开展的关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工作;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公共卫生工作。 [1] 在医学人类学出现以前,一些体质人类学家曾 经试图通过考察进化、迁徙、殖民地和都市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不同族群的影响,来寻求对疾病过程的更广泛的理解。民族志学者对初民医学的考察;人类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与其他一些行为学家合作,探讨关于成年人人格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问题与精神异常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开展发展中国家双边和多边的公共卫生项目中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卫生需要不是简单输入工业化国家的卫生服务就能解决的,探讨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疾病问题与探讨作为生物现象的疾病问题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人类学家参与进来揭示了许多项目不成功的原因与社会文化

视觉人类学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刻板印象分析 我是一个喜欢看动漫的人,而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在动漫行业确实是独树一帜的。而看了多年的动漫,不难发现很多框架较大的动漫都会涉及到中国。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刻板印象。 (1)中国人出场男人唐装女人旗袍的复古印象。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印象了,在国内已经被大多数人给遗忘的古典服饰好歹还是被日本人给记住了。这种刻板印象却突显了国人的悲哀,日本人的和服至今依旧是一种正式的正常的穿着,而在国内却是鲜少见到唐装旗袍,这些东西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真正的只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已了。再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这些复古服饰呢?即使在现代甚至是未来背景的动漫中(如《叛逆的鲁鲁修》《四驱兄弟》等),中国人依旧是穿着复古,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一个古代的文明国度?发人深思。 (2)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只有乡村没有城市。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在怎样的一部动漫中看到的始终只是中国那么一个乡村,更甚者中国角色是从深山老林出来的。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中国的落后所造成的,虽然地大物博,虽然中国人自己自信满满,但是外国人却始终是把中国划归了落后的国家。 (3)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在绝大多数提到中国的日本动漫中,中国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古老的令人好奇的国度,而其中的中国角色也会拥有一些神秘的能力,切换到中国的场景也经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的刻板印象。 总之,从日本动漫中可以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或好或坏。我们也需要反思反思这种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浅谈孙明经 孙明经,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个被尘封的记忆,一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孙明经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影视建设而奋斗,他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摄影高等教育的创建工作,创建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几门课程,同时也建设了其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高级人才,还拍摄了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及科学考察照片(亲自摄制科考及教育电影63部,负责组织摄制110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艾滋病论文:关于艾滋病的医学人类学解读【摘要】伴随艾滋病而来的是全球性艾滋病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反应。我们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认知进行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种疾病,并认识到疾病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艾滋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医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 艾滋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放出的一个幽灵,迅速的在全球蔓延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恐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缺乏和文化理解之上的心理。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有两种类型,下面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分 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最初源头是1989年发现的146个吸毒人群。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4万人,而超过44万的患

者并不自知。但是联合国艾滋规划署并没有认可中国官方的调查结果,早在2005年他们就把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喻为“中国泰坦尼克号式的危险”,并认为到2010年底,中国将有1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的预计差距巨大。这种统计差异的出现与中国人对艾滋病的态度密切相关,而一个民族对一种疾病的态度和认知是基于文化土壤和脉络衍生出来并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被建构的。 首先,因为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多数人对这种疾病有过度的恐惧,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转化为对患艾滋病的人的恐惧。而艾滋病传播途径中的不正当性行为和吸毒两项与中国传统道德观严重背离,这种基于不了解之上的恐惧感进一步转化为歧视并从传统中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人们争相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边界并将艾滋病“污名化”。仿佛艾滋病患者都是乱性之人,都是瘾君子。他们患病也就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以疾病进行人群边界的划分并不是从艾滋病开始。肝炎、麻风病、精神病等在日常世界逻辑中被认为不正常的、危险的病症和患病者都会被社会人群自觉不自觉的划出生活之外。这种歧视导致患病者人群的边缘化和弱势化。他们逐渐不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要远离人群,或者被限定在一定的空间,比如麻风村;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备受限制,比如肝炎患者遭遇的长期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哈尼族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读_徐义强

2013年第2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3 第40卷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40 (总第207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207 哈尼族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读 徐义强 (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蒙自661199;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在独特的灵魂观念支配下,哈尼族社会中保存着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治疗仪式。从医学 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仪式重新调和了人的身体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加之仪式中所使用的祭品都带有较强的象征意义,这给患者带来极强的心理安慰。同时,仪式治疗的疗效与选择又与其地方文化认知系统和当地外部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将叫魂仪式置于哈尼族丰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才能最终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 哈尼族;仪式治疗;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脉络;医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3)02-0084-06 〔收稿日期〕2012-02-28 〔作者简介〕徐义强(1980-),男,安徽安庆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 卡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尼族疾病信仰与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批准号: 10XMZ0022)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成果之一;另受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建设项目资助。 ①其学术表述上主要有“万物有灵论 ”、“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②也可以说,这些研究具有“宗教人类学”本位的色彩,当然,这部分研究者中不少本身就是宗教人类学领域研究者。 ③毋庸置疑,以上研究取向,对于了解仪式治疗的丰富机理乃至引导民众反思以往对于各种巫术、巫师、民间疗法的种种偏见,对于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类研究还会继续,拓展出不少可以继续挖掘及延伸的空间。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中,与疾病有关的信仰与实践往往构成一种文化的中心特征,医学人类学家认为因地域、环境、文化模式不同,身处其中的人们便自然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对于疾病病因的解释以及采取的治疗实践模式。长期的历史沉淀之中,每一种文化也都自然地拥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疾病观念,并衍生出相应的为其所用并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从理论视角上看,西方人类学者较早就开始了对巫医、巫术等仪式治疗的研究,从19世纪末至今,业已形成不少成果,但大致上以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象征主义几种分析架构为主。从时间与类别上来看,宗教与治疗关系的论谈一直以来 是经久不衰的话题,这些探讨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实地调查所得的民族志资料中归纳不同的宗教观、疾病观以及由此而生的治疗方法。概而言之,其大致上秉承一个基本思路,即通过探讨宗教信仰的理念,① 继而发掘较具地方性的传统疗法,从而再现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图景与治疗之间 复杂而密切的关联。② 在“宗教— ——治疗”这一维度下,研究者自然比较忽略相关的社会文化脉络如经济、生产方式、人际关系的分析。此外,也较为注重静态的描述而在理论分析上稍欠火候。 随着时间推进,各种新的研究取向脱颖而出,比如有医学的文化视角研究,有身体观的探讨等,最近的研究倾向是受医学人类学影响而涌现的多元医疗体系研究。③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

文化人类学-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读林语堂《中国人》有感政院思政0903 邹龙0120919630307 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国人具备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属于东亚文化区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国民性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在个人性格表现上,中国人的“个人”在整个社会所采取的态度是把自己看作全体的一小点。对整个环境的存在是采取协调、和谐的态度;个人在社会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群体的存在。《中国人》中写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人。他通常富有庸常的见解,喜欢随和与克制,痛恨抽象理论与逻辑极端,庸见为所有普通人所具有。这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其无所不包,淡化了所有的理论,摧毁了所有的宗教信仰。其作用在生活与知识的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第二、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的行为颇受他人看法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而“父子伦”模

型的扩大并经过儿童教养的过程,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服从权威的性格。《中国人》中写到:中国的家庭制度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责任,相互调整的必要,自制、谦恭,明确的义务感,对父母感恩图报和对师长谦逊尊敬。这种家庭制度维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在对宇宙或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人表现的是“乐天知命”的观念;《中国人》中这样写到:中国人在低劣的环境中生活着居然颇感快乐和满足。即使像陕西那样闹着饥荒的省份,这咱自足精神也盐分普遍。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知足常乐。在维持自然与人的和谐上,“天人和一”的观念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最高境界;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则一向采取延续性的想法。 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中无进不透出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林先生看来无疑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语言、物质特质、美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习惯、家庭与社会体制、财产、政府及战争来综合选择,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正如英格尔斯所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国民心理和行为向现代化转变,‘一旦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的性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

复旦大学 人类学 试题

2012复旦人类学考研真题(官方版) 一、名词解释(任选五题,每题6分): 文化的整体性(holism) 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 医学人类学的哈佛学派(the Harvard School of Medical Anthropology) 政治人类学(political anthropology) 濡化(enculturation) 林惠祥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5分): 1) 什么是人类学的饮食文化观? 2) 什么是特定场景中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现象? 3) 简要评述博厄斯(Franz Boas)对于现代人类学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4) 刘易斯(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概念对于田野研究而言,有无指导意义? 5) 请谈谈你对庄孔韶教授所主张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理解。 三、论述题(共三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如何应对全球化语境中进行人类学田野研究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请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请尝试以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的视角,来剖析下列案例(任选一例):佛山二岁儿童被碾压事件;“郭美美”事件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如何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考察北京奥运会或者上海世博会对于城市社区日常生活的意义?请提出简要的研究方案。 2) 如何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医患关系?请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C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如您的本科专业不是社会学或者与人类学相关的专业(如民族学或考古学)的话,请具体说明促使你做出专业选择的动因。 2) 请尝试以亲族和婚姻研究的人类学视角,来剖析当前中国城市的“剩女”现象。 四、附加题(不计入总分): 如果你是2012年“复旦人类学日”的组织者的话,你将如何设计和策划? 复旦人类学2010年文化人类学真题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文化人类学(2010年) 一、名词解释(任选七题,每题5分): 文化相对主义 涵化(acculturation)

人类学论文

《代沟》之我见 ----- 读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有感本学期初次接触人类学,在此之前对其并未有很深的了解。通过一个学期的人类学学习,我发现人类学所包含的内容及知识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学习任务仅仅在这一个学期是无法完成的。作为历史博物馆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要求远远大于体质人类学。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学习人类学?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知识。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与了解文化知识仅从教材中学习是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的。于是,阅读人类学名著以及观看有关人类学的影片是提高我们知识水平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填充了我们对人类学知识学习的空白。 我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好的人类学书籍去阅读和学习。在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点去概括它。文化是有地域性﹑时间性划分的,很多同学都对个别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一些能表现这些国家文化的书籍,如:日本的《菊与刀》。而我思考的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各文化发展中便产生了文化间的差异。“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处理我国外交事务时提出的,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两种文化处理不恰当,互相排斥便会很容易产生文化代沟。代沟不仅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出现,在现阶段的家庭中也很常见。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代沟”的来源,寻找消除代沟的方法,这便是我选择本书的最初目的。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人格论”在人类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本书原名《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隔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但是,因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给本书换了个流行的叫法----代沟。或许这个名字更能表达出书中文化差异见发生的问题。 “本书1970年间问世,通过对二战前后两代人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阐明了代沟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现实问题,堪称一部杰作”①。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讲述了六七十年代的概览,上篇中介绍六十年代我们面临的任务,反思文明的发展。然后通过文化的不断变化得出文化的三种类型以及如何区分三种文化类型。本章节中详细地描述了三种文化类型的特征。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下篇从七十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一、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 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医学人类学的五大理论 【摘要】医学人类学作为一门发端于西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在人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独有的理论知识。对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 梳理能为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研究视角 医学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疾病、健康、治疗以及人类在相关问 题上的观念及行为的人类学分支学科。本杰明.保罗(Benjamin Paul)在《健康、文化与社区:公众对卫生项目的反应的个案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这一术语,但人类学对疾病、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则可追溯到更早[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人类学形成了两大文 化视角,即生物文化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其研究类型主要可概括为生物学研究类型、生态 学研究类型、民族医学研究类型、批判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类型、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类型。 一、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文献概况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极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994年,拜伦.古德(Good)在《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的视角》(Medicine,Rationality,and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cal Percpective)[2]中归纳出四种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作为民间信仰的病患表达—经验主义传统的延续、作为认知模式的病患表达—认知 人类学角度的看法、作为文化性地构造起来的现实的病患表达—“意义中心传统”、作为神秘 化的病患表达—来自“批判的”医学人类学的看法。1994年,中国医学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席 焕久在其著作《医学人类学》[3]中,概括了医学人类学理论的几大来源:体质人类学、民族 医学、文化与生物生态学、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研究以及国际公共卫生。1995年,罗伯特.汉(Robert Hahn)在其著作《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Sickness and Healing:An Anthopologica Perspective)[4]中,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三种理论,即环境进化理论、文化理 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2006年,中国医学人类学先驱陈华在其编著的《寻找健康:医学人 类学调查与研究》[5]中把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分为四大类:文化体系理论、医学生态学理论、 文化解释理论以及批判理论。2010年,张有春在《医学人类学》中,详述了医学人类学的三 大理论视野:社会文化视角、生物文化视角及批判视角。此外,徐义强的《医学的文化视角:基于医学人类学的理念》[6]、景军和薛伟玲的《医学人类学与四种社会理论之互动》[7]以及 莫瑞辛格(Merrill Singer)/著,林敏霞/译的《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8]等学术论文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 二、医学人类学理论简介 医学人类学自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在人类学的理论里形成发展出一套独有的理论框架。同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般,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作为其指导。因此,对现有的医学人类学理论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展相关研究无法避免的工作。笔者 结合前人的思想与自身的理解,总结出以下几种医学人类学理论。 (一)文化整体理论 文化整体理论形成于医学人类学的萌芽阶段,并盛行于医学人类学诞生初期。该理论主 要以民族医学作为其研究对象,关注各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仰 及相关的实践,尝试将有关疾病的文化看成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并探讨二者的关系。 英国学者威廉.哈嘞姆.里弗斯(William.Hallam.Rivers)不仅是传播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之一,更是医学人类学的奠基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医学、巫术与宗教》是第一部严格 意义上的医学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将民族医学与文化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并认为其是文 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因此,要将民族医学纳入文化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