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 班门弄斧

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

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

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

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

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

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

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

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其他几种动物都耐心地画龙须、龙角,但是毒蛇却自作聪明地在画好的蛇胴体上添上了一双蛇脚。最终评选时,毒蛇因为画蛇添足而遭到了般若的嘲笑。后来,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在原有的优点上添加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从而不但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反而破坏了原产品的品质。

6. 守株待兔

故事讲述的是农民石头在一天晚上偶然遇到了一只兔子,兔子碰巧撞上一棵树根,被撞晕了过去,石头很高兴地认为兔子自己碰到了树,后来它还能够撞上去。于是,他就在那棵树下守了一夜,期待兔子自行出现。当然,结果是失望的,兔子没有出现。这回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仅仅靠等是得不到实现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而不是想着等待一些奇迹出现。

7.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晏子的大夫,“晏子问什么大家都懂我最懂”,他曾经得到最准确、最权威的橙色铃铛,却突然得到一件通知说:“有人想要盗取你的铃铛,你要想个方法防止他们。”晏子却没有选用最常规的方法保护他的铃铛,而是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耳朵塞上,这样就不会听到他们想盗铃铛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从而采取了无效的办法。我们需要正视与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欺欺人。

8. 刻舟求剑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庄子·列御寇》中的一个典故。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用一把刀将船划成两半,然后把一把剑扔到水里,让船随着水流渐渐靠岸。他回到晒干的船上,却才发现刚刚扔剑的那一块红船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他认为船还是在原地,他来到船边,刻开船壁,想把剑拿回来,但是剑已经随水流冲到了别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随时改善和完善我们的思路和方法。

9. 坐井观天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位叫“白善”的人,因为身体残疾,不能出门,只能坐在井底,他认为井口所见到的天空就是整个世界,结果他只能狭隘地居于自己的小小世界之中,无法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了解这个世界的更多内容和信息,从而更好地亲身体验美好的生活。

10. 顺手牵羊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窃贼无意中路过一个牧场,看到放羊的人都离开了,

就肆无忌惮地牵了一只羊。路过该处的一个游较凉的人也想偷这只羊,立即跟随窃贼。窃贼发现那人,就让他帮助自己搬运那只羊到另一地盘,最后窃贼把羊留给了这个人,自己却杳无音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趁机行奸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不仅对社会和其他人是不道德的,而且会自食恶果,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11. 鸿毛泰山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和非常重要的东西。

它的故事也来自中国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谦虚的天鹅,它发现自己的身躯非常轻盈,只有鸿毛般孔雀尾。有一天,天鹅成了英勇的国王鸟的朋友,它发现了身体的重量并不重要,因为它一直以来都是天生的强大领导者,而不是基于个人的体重或身高,鸿毛也不计其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关注实际现实的质量,而不是靠“占有量” 来衡量质量。

12. 过河拆桥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

的人,他设计了一条建政方案,使自己的国家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这个方案基本上是由他自己构思的,所以国王认为他的这些非常聪明的想法属于自己。范蠡很快就向国王辞去了职务,国王非常生气,问范蠡为什么辞职。范蠡告诉国王:“我寻找方法,以建造桥梁,以便我们可以愉快地重建我们的国家。但是,桥一旦建成,我们也没有前进和过河的必要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守住自己的道德边界,不要让他人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受到伤害。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5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读史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更为重视历史,庞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证。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三令五申】故事的主人公: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三令五申】出自哪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三令五申】词语辨析: 【三令五申读音】:sān lìng wǔ shēn。 【三令五申的近义词】:三申五令、发号施令、千叮万嘱、再三告诫。 【三令五申的反义词】:从令如流、敷衍了事。 【三令五申歇后语】: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三令五申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三令五申】典故: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

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文言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于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精选

关于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精选 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无论您是莘莘学子,还是已为人父母之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营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浩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半部论语的故事: 【成语】:半部论语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

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髀肉复生的故事: 【成语】:髀肉复生 【拼音】:bì ròu fù shēng 【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成语故事】: “髀肉复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不能再有所作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左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 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地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 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大腿),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啦?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实说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卜昼卜夜的故事: 【成语】:卜昼卜夜 【拼音】:bǔ zhòu bǔ yè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 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夫 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 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 “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 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 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列子曰:‘然。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 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结果还是没有人来,最终骗不过村民,铺天盖地的叫声反而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从这个典故中可以了解到,“掩耳盗铃”是形容自欺欺人,抱着一份幻想 欺骗自己或别人,自取其败。 6.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据故事中描述,狐 狸在林中所受到的威胁和危险甚大,于是它就披上了一只死虎的皮毛,并故意在林中咆哮,震慑其他动物,让他们相信它是一只真正的大老虎。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了解到,“狐假虎威”是形容一些傍大款的人、夸大自己的能力、靠别人的力量虚张声势、以欺压他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导语: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语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单刀赴会(关羽) 胸有成竹(文与可)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出自历史典故的 成语词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供大家阅读!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一):匡衡凿壁发音kuāng héng záo bì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二):闻鸡起舞发音wén jī qǐ 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三):黄袍加身发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四):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五):破釜

沉舟【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导读:本文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18个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8个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09、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

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10、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 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快速赶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11、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 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极尽屈辱。 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故事一般由几大要素组成: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演绎。任何一部历史都不可能缺失这些东西,历史本身就是一连串的事件组成,每个事件决不能离这些要素而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二卵弃干城】故事的主人公: 苟变,战国时期卫国名将。开始卫侯并不重用他,因为他在地方上做小吏时曾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二卵弃干城】是什么意思?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二卵弃干城】出自哪里? 《孔丛子·居卫》载:子思向卫君荐苟变为将,卫君亦知变为将材,但因他在一次征赋时食人二鸡子,故不予任用。 【二卵弃干城】词语辨析: 【二卵弃干城读音】: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二卵弃干城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二卵弃干城】如何造句: 1、“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2、绝大多数人才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二卵弃干城】典故: 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君举荐苟变为将。卫君也晓得苟变是个将才,但因为他在一次征赋时曾经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子思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吃过别人的两个鸡蛋而放弃大将之才。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釜中游鱼】故事的主人公:

张婴,东汉广陵郡(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今扬州)人。生卒年不详。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 【釜中游鱼】是什么意思?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釜中游鱼】出自哪里? 《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釜中游鱼】词语辨析: 【釜中游鱼读音】:fǔ zhōng yóu yú 【釜中游鱼的近义词】:釜中之鱼 【釜中游鱼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 【釜中游鱼】如何造句: 1、匪徒已被重重围困,有如釜中游鱼。 2、道尽途穷,不过一釜中游鱼,你能逃得到哪里去呢? 3、七大高手已去其五,剩下的领头人孙福海和另外一个手下也不过是釜中游鱼,小命不长!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孙福海,乃是阎罗殿前偏殿的殿主。 【釜中游鱼】典故: 张纲是东汉人,为人刚直不阿。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赃枉法、残害忠良,他的妹妹是皇太后和皇后,他的亲信遍布朝廷,没有人敢得罪他。 一次朝廷任命张纲和另外7人为监察史,别人都出外去巡查。张纲说:“豺狼当道,为什么要去查问狐狸呢?”他直言上书皇上,揭露梁冀的十五条罪状。满朝百宫为之震惊,但梁冀的势力太大,皇帝也奈何不得。从此,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 不久,广陵张婴率众造反,杀了刺史,活跃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朝廷也没办法。梁冀借刀杀人,派张纲去广陵当太守。张纲也不害怕,只带着十几名随从就上任了。上任后,张纲亲自去劝说张婴,向他表

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的成语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成语真是数不胜数,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1.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 一字千金 【成语】:一字千金 【拼音】:yī zì qiān jīn 【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

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2 刑不隐亲 【典故】 公元前520年,晋国雍子强占了邢侯(今河北邢台地区)的部分封地,邢侯与他打了很长时间官司,但一直没有结果。 晋国的司法官景伯因公去楚国时,叔鱼代理司法事务,晋相韩宣子令他审理这一案件。羊舌鲋(?-前528年)复姓羊舌,名鲋,也称叔鲋,字叔鱼,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羊舌职之子,羊舌四族之一。自知理亏的雍子为了打赢官司,把女儿嫁给了40多岁的叔鱼,叔鱼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胜诉。认为自己有理的邢侯输了官司后,勃然大怒,当场把叔鱼和雍子杀死了。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这一案件该怎样处理。叔向说:“这三个人都有罪,而且都应处死。雍子明知理亏,却用女儿去贿赂法官;叔鱼贪赃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所以三人罪责相同。对活着的邢侯应执行死刑,对已死的雍子、叔鱼戮尸。”韩宣子遂杀了邢侯,把雍子、叔鱼的尸体街头示众,表示执行了死刑。 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庇护,因此,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叔鱼(羊舌鲋)身为执法大夫,不能以身护法、执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终于落了个死后弃尸于市的下场,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贪官污吏的耻辱柱上。叔鱼也因此成为中国有史书记载以来,第一个因为贪污而受到惩罚的官员。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3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

来自历史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历史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 (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 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 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对般)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以) 1.匡衡凿壁发音kuānghéngzáobì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原文《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存有烛而不诛,衡乃穿 着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念之。” 2.闻鸡起舞发音wénjīqǐ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原文《晋书·祖逖录》:“中夜闻荒鸡鸣,蹴琨法号,曰:‘此非恶声也。’因舞动。”

历史典故的成语

历史典故的成语 无弦琴:指没有弦的琴,自寻乐趣;或者用来形容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或用来表示弦外之情。 五年书:指书多。这一典故后来演化成“学富五年”,形容读书多,学问深。 五斗折腰:表示清高、有骨气。 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中流击楫: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能到达,一般多寓有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实现之意。 毛遂自荐:表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干某项工作。 风声鹤唳:表示人在极度恐慌的时候,听到与此无关的声音,也非常紧张、害怕。 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任职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失势后又得势。 东施效颦:“效”是学的意思;“颦”皱眉头。比喻弄不清别人的长处,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糟。 东窗事发:指阴谋败露,将被惩治。 半部论语: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些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夸父逐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后来人们用它表示不怕艰难困苦,坚定信念,通往直前,宁愿牺牲也要达到目的的英雄气概。 百步穿杨: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伸为本领高强,能达到预期止的,决不会落空。与它有相似意义的典故是“百发百中”。 死灰复燃:原指失势后重新得势,现在一般指被消灭的恶势力或坏思想重新活跃起来,带有贬意。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薄。

床头《周易》:形容有才能的人不轻易暴露,用读书来消磨岁月,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文人生病。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无穷 车胤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韦编三绝:形容勤奋好学。 网开三面:比喻实行仁政,恩及百姓;也比喻从宽自理罪犯,给罪犯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现常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竹林七贤:比喻志同道合、放任不羁的文人。 名落孙山:指考试没考取。 守株待兔:比喻有些人不想踏踏实实地工作,而希望侥幸地得到意外的收获和成功;或者是比喻凭狭隘的经验墨守陈规,而不能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 孙康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几条,或订立互相遵守的条约。 杞人忧天:指不会发生,毋须置疑的事或事物。 邯郸学步: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胡乱模仿别人,免得没学会别人的东西,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苏武牧羊:比喻为忠贞守节,坚贞不屈。 苏秦刺股:比喻勤学苦读。 投笔从戎:比喻弃文就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 投鞭断流:本来是形容自吹自擂,后来被用来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伯牙鼓琴:比喻乐曲高妙,或者朋友知己,心心相印。 伯乐一顾:比喻受到名家的推荐和赏识的重要作用。 忘年交:形容不分辈分不拘年龄而结成莫逆之交。 沧海桑田:原表示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现比喻世事翻覆,变化极大,或者是年岁久远。

历史典故的成语

历史典故的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负荆请罪(廉颇)破釜沉舟倾羽)指鹿为马(赵高)如鱼得水(刘备)图穷匕见(荆柯)才高八斗(谢灵运)千金买骨(郭隗)惊弓之鸟(更羸)一字千金(吕不韦)退避三舍(重耳)完壁归赵(蔺相如)四面楚歌倾羽)纸上谈兵(赵括)东窗事发(秦桧)初出茅庐(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围魏救赵(孙膑)一鼓作气(曹刿)七擒七纵(诸葛亮)草木皆兵(苻坚)毛遂自荐(毛遂)讳疾忌医(蔡桓公)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杀妻求将(吴起)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含贬义。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指鹿为马(赵高)一饭千金(韩信)悬梁刺股(苏秦、孙敬)约法三章(刘邦)手不释卷(刘秀)十面埋伏(项羽)多多益善(韩信)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 仍照着实行。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七步成诗(曹植)过其实(马谡)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挂印”是离任、辞官的意思;封金”是把金银财宝封存起来,表示不想 接受。 单刀赴会(关羽)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画龙点睛(张僧繇)胸有成竹(苏轼、文同)江郎才尽(江淹) 牛衣对泣 牛衣对泣,典故名,成语,典出《汉书王章传》。汉代王章为诸生学于长安,生病无被, 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遂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丿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 暮虢朝虞[mugu ozh ® y Q [解释]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接袂成帷[ji em百ch ang w 4] [解释]袂:衣服袖子•帷:帷帐,帷幕•衣袖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帷幕•形容人口众多,城市繁华• 胶柱鼓瑟[ji①zh ug us(| [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浃髓沦肤[ji asu H印f U [解释]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怙恶不悛:h u Ibuquon怙:音户,依靠,仗恃。悛:音圈,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鳞次栉比:I i nc 1 zh栉b音质,梳子、篦子的总称。指象鱼鳞和梳子齿一样排比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一类的东西数量多而且有次序地排列着。 又是朋友。当时人说:“王阳在位,贡禹弹冠。”(王吉字子阳)意思是说王吉做了官,贡禹也把帽子掸干净,准备去做官。后用 “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 【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近义词】: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反义词】: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欺暗室】如何造句: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无出其右】故事的主人公: 孟舒,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