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语典故的由来

成语典故的由来

1、【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

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3、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4、卧薪尝胆:春秋时,逐渐强大起来的越国与北边的吴国结有冤仇,经常相互交战。勾践当上越国国王的第一年,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被越国大将射成重伤而死。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当上吴王。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亲自率兵战败越国,把勾践和五千残兵团团围在会稽山,迫使勾践投降。勾践被押解到吴国,让他住在阖闾墓旁,一边看墓一边养马。勾践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凌辱,表面上装着十分忠诚,暗地里让大臣送美女和珍宝玉器贿赂吴国大臣,在吴王面前说好话,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忠心服侍吴王夫差,每当吴王坐车出门,勾践总是拿着马鞭子走在前面。

有一次吴王生了病,勾践为了表示诚心,竟然去尝他的大便的味道,以预测病好的日期,就这样慢慢博得了吴王的好感。

过了三年,一心发奋图强,立志报仇雪耻。他为了团结百姓发展生产,亲自下田耕作。为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夜里睡觉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还在房梁上吊着一个苦胆,每次吃饭都要尝一尝,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屈辱。

这样苦心经营十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也在悔恨和羞愧中自杀了。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用“卧薪尝胆”作为成语,形容为了一个目的,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毛遂自荐典故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6、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战争的起因在于鲁国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位的齐桓公怨恨。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以图一决胜负。结果好胜心切的齐桓公率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被鲁庄公打得大败而归。

长勺之战使齐桓公在争霸斗争史上经历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后不得不在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上重新审度。此役虽然规模不大,但鲁庄公听从谋士曹刿的建议,在作战中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政策,正确选择战场,适时反击,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遗址,在今山东莱芜杓山寨西侧方圆四五公里的开阔地带,从莱城出发向东北方向行19公里便可到达。南、北、东三面环山,地形平缓,极易布阵。此地也因为历史上的那次战争而载入史册,名闻遐迩

7、老马识途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8、一鸣惊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9、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成语典故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3]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 班门弄斧 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 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 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 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 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

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 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 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其他几种动物都耐心地画龙须、龙角,但是毒蛇却自作聪明地在画好的蛇胴体上添上了一双蛇脚。最终评选时,毒蛇因为画蛇添足而遭到了般若的嘲笑。后来,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在原有的优点上添加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从而不但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反而破坏了原产品的品质。 6. 守株待兔 故事讲述的是农民石头在一天晚上偶然遇到了一只兔子,兔子碰巧撞上一棵树根,被撞晕了过去,石头很高兴地认为兔子自己碰到了树,后来它还能够撞上去。于是,他就在那棵树下守了一夜,期待兔子自行出现。当然,结果是失望的,兔子没有出现。这回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仅仅靠等是得不到实现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而不是想着等待一些奇迹出现。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 理解中华文化。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入手,为读者讲解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常见的成语来探索它们的来源。 1. 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孔子行且坐,墙数尺之间,树之 其下。守株之盗闻之,曰:‘以我才捷而过人者也。’”这个故事讲的是 一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种的树上,从而得到了猎物。他误以 为守在那颗树下就能得到更多的兔子,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这个成 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懂努力和机智的人。 2. 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杞人忧天,后有雨。”古时候,有个叫杞人的人,天天忧虑天空会塌下来。有一次,杞人站在雨后的 泥洼里,阳光照在泥水上,杞人看到泥中有天空的倒影,以为天空真 的要塌下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担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也不要胡思乱想。

3. 四面楚歌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汉相争的故事。汉代时,刘邦率军进攻 项羽,每战必胜,项羽最终被迫退守垓下。当时,楚军四面受到围攻,处境非常艰难。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敌人重重包围,孤立无援的处境。 二、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典故是成语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下面,我们将为你讲解一些成语的典故。 1. 鸡犬不宁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之室也,有竹巢者, 鸡为之跃,犬为之吠,主人怒曰:‘抱佛脚而来吾窃竹也。’从竹右抱竹 而左拥剑以守其室。”庄子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他家的鸡犬总是安静地 呆着,但是有一天,它们突然鸡飞狗跳,发出了各种声音。庄子的邻 居误以为有人想偷庄子的东西,拿起武器去看守。结果,他发现只是 一阵风吹动了竹子,吓得鸡犬叫而已。这个典故用来比喻被一点小事 情吓到动静很大的人。 2.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天下皆谓我道大矣》:“盖闻雷,夫子 岐然止曰:‘敢问,夫子之道何如?’对曰:‘雷电乃可亲可国,至于画 蛇添足乎,子何从出!’”庄子的弟子告诉庄子有雷电来临,庄子以画蛇添足来回答他,意思是刚刚雷鸣已经很震撼了,还需要我庄子出来画 蛇添足吗?这个典故用来批评那些多此一举,画蛇添足的行为。

典故来源

典故来源 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 ) gōu huǒ hú míng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 zhǐ lù w?i 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 tú qi?ng bǐ xiàn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 p? fǔ ch?n zhōu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鸣锣开道 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 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 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 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 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 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 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 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 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 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 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 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

成语。 5. 杯水车薪 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 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 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 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 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 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他曾经参加了自 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 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一)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

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拿政令开玩笑,视“诚信”为儿戏,必将导致信用丧失,众叛亲离,其下场可想而知 历史成语故事(二) 孔子不借伞 子有一位弟子叫子夏,他的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但他这个人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小编解读 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与人交往时,如果老拿别人的短处来考验他,结果肯定是彼此不快,甚至因此葬送友谊。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明智的相处方式,才能让友谊长久。 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人们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道理。 小编解读 这个典故也是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zhù)。”一句的由来。后人常用它来形容家长教育有方。 历史成语故事(三)

成语故事大全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汇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每个成语都有 其特定的来源和故事背景,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 解和运用这些成语。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一些知名的成语故事,以便 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1. 不可思议的“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源自于一则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 见到一只狐狸,他对旁边的人说:“我看到一只狐狸!”第二个人跟着说:“我也看到了!”第三个人害怕被认为是异类,便害怕地说:“我也 看到了!”其实,只有第一个人亲眼见到了狐狸,后两个人只是凑热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民众没有明确看法或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往往 会相信谣言并形成舆论。 2. 人人皆知的“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有个人的 羊跑掉了,他没有找回来,也没有修理破损的篱笆,只是说:“亡了羊 就亡了吧。”结果不久之后,他的牛也逃了出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及时采取措施修复问题的成因,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3. 出人意料的“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个人想要 偷走邻居家里的铃铛,但铃声太吵了,怕被人听见,于是他决定掩住 自己的耳朵。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即使他自己听不见铃声,那些在

附近的人仍然可以听到。这个故事寓意着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的愚蠢行为。 4. 深入人心的“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战国时期的鲁国。相传,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砍树,结果他砍倒了一株树,发现里面有只兔子。他得到了一只美味的兔子后,决定以后就守着这棵树等待兔子自己跳到他面前。然而,这只兔子并没有再次出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取得成功,不要指望侥幸。 5. 寓意深刻的“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唐代。相传,有个画家被一位官员请去画壁画。他的画技深得官员的赞赏,但还差一点什么。于是,他在画龙的最后一划上做了个眼睛,画龙顿时栩栩如生。官员大为满意,感叹画家的“画龙点睛”之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细小的细节对于整体的完善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不仅能丰富汉语表达,还能够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凭借简练而形象的表达方式,凝练出了丰富的修辞意义,成为汉语中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成语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由来。 一、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多疑心理。这个成语的由来,据说是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熊猫的将军,他平日里非常警惕,时常怀疑有敌人偷袭,一天晚上,他在驻地的大厅喝酒。酒过三巡,他看到自己的酒杯弯弯的像弓一样,瞥见墙上的蛇形影映在自己的杯子中。他因为多疑心理,在害怕他人偷袭的记忆的驱使下,不禁以为有人要对他下手,情绪紧张慌乱起来。后来这个故事由于熊猫将军的经历,成了现在所说的成语“杯弓蛇影”。 二、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或者为已经完美的事情再做不必要的补充。这个成语的由来,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名叫宋玉的画家,他善于画蛇。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身体线条优美,神态活灵活现。但由于他有人贪心,为了突出画面效果,他在蛇身上画上了四只脚。结果使得本来高贵的蛇因多此一举而落得滑稽可笑的结局。这个故事因而衍生出成语“画蛇添足”。 三、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已经发生了损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据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在夜里看守家畜。但他却因为困意而没有好好看管,结果羊被狼吃掉一只。第二天他发现这个事实后,赶紧修补羊栏,结果没有失去更多的羊。孟子指出,我们要像那个人一样,既要正视问题的发生,又要有决心改正错误。 四、扬眉吐气 扬眉吐气,比喻经过奋斗后取得胜利,重获自信。这个成语的由来据

说是来自秦末汉初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刘邦身为刘家的嫡长子,但地位却不如赵活。赵活曾经当过秦国官员,经过一番斗争后,最终获得胜利,成为汉朝的首领。在刘邦获胜后,他吞并了赵活一族,恢复了刘家的威望,于是感慨万分,扬眉吐气。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现在的成语“扬眉吐气”。 五、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比喻对在行的人显示自己的本领,以此自谦自贱。这个成语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个叫班固的人,他隐居在家中,他是一位伟大的木匠。有一天,他鲁国的君王孔子来拜访他,看到了他的精湛技艺,于是惊讶地说:“班固,你是个顶尖的木匠,以着你的本领,拿起斧子,砍在门口的木头上,岂不是班门弄斧?”这个故事因而形成现在所说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一小部分成语的由来,这些成语的丰富故事和内涵都给人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成语的由来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 是中国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固定的结构和独立意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语言成分之一。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篇一:狼狈不堪 狼和狈都是一种野兽,它们长得很相似,但狈的前脚短,后脚长; 而狼却刚好相反,狼是前脚长,后脚短。 有一天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过去,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 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请你帮我想个办法过去,事成之后,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 ”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说:“ 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个主意不错吧!” 狼说:“ 是不错,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任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比喻两个人以上,互相勾结一起作奸犯科。 后人就把这个寓言故事引申成“狼狈为奸” ,用来比喻两个人互相勾结,做坏事情。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篇二:虎口余生 明朝时,浙江德清县的一个山村中,住着一位名叫朱泰的人。朱泰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十分贫穷。平时,全靠他上山打柴卖钱,维持一家的生计。 朱泰对十分孝顺,大家都称赞他是孝子。 有一天,朱泰又像往常一样,到山中去打柴。不料,正当他在山脚下休息的时候,突然从山林中,窜出一只老虎。朱泰措手不及,被老虎一口咬住拖走。开始时,朱泰吓得晕了过去。当老虎走了几十步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 1.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非常善于画蛇的画家,他凭借着自己的绘画技艺声名远扬。一天,他接到了一个人的委托,要他为自己的画集添加一幅画蛇的作品。但是这位画家认为添加一条画蛇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擅长画蛇了。然而,由于客户的坚持,他最终还是按照对方的要求,画了一条蛇。结果,这幅画被人们评价为画蛇添足,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情或者不必要的补充。 2.井井有条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他的井中出现了一条蛇。农夫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决定在井上加盖一层木板,并在木板上钉了许多铁钉,以防止蛇从井中爬出来。 如此一来,井的周围就变得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危险了。人们看到后就说这个井井井有条,意思是安排得井然有序。 3.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看见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在了一颗树根上,当场瘫倒在地。 这位农夫觉得非常便利,他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有兔子自己撞在树根上,他就可以轻松地捉住兔子了,于是他决定守在那颗树旁边等待兔子的出现。但可惜的是,其他的兔子并没有如他所愿地撞进树干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靠侥幸心理,而应该主动积极去努力。

4.十全十美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很长寿的老人,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什么疾病都没有。有一天,这个老人突然生了重病,他的家人非常着急,找医生来给他看病。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老人的病是十分之一,意思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医生以为会找不到治疗方法,但是老人却出乎意料地自愈了。于是人们就形容老人的身体状态为十全十美,意思是非常健康完美。 5.饮水思源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年轻的学子,他非常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有一个富有的人看中了他的才华,决定资助他继续深造。学子经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当他成功后,他深感自己的成就离不开那位资助他的人,因此他常常用饮水思源来表达对那位恩人的感激之情。后来,这个成语就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取得成功后不忘记自己的根源和恩人。

成语故事探寻成语的历史来源

成语故事探寻成语的历史来源成语故事:探寻成语的历史来源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凝练、简练、形象地表达着人们的智慧 和经验。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古至今流传 下来,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将通过探寻几个流传 广泛的成语,来详细揭示这些成语的历史来源。 一、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形容被敌人围追堵截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成语 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当时,项羽与刘邦在 垓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而楚军惨败,项羽被困于垓下,四 面被敌人所包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这一事件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成语“四面楚歌”的来源。 二、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意指事情出了差错,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成语的来源可 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相传,有位农夫发现自己一只羊走失了,但他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去寻找。过了一段时间,农夫发现羊回来了, 但已经受了伤。于是,他急忙修补了羊圈,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犯了一个错误,也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位画家。据说,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但他在画了一条完美的蛇后,感觉画面尚显空旷,他决定再画上一只腿,结果破坏了原有的完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多的追求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适度地停下来也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比喻由于过于警觉产生了不必要的疑虑。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据说,他在一次饮酒时,牵弓打蛇,酒杯也掉落在地上,当他再次举起酒杯时,却以为杯中有蛇,因此大惊失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警惕是必要的,但过分的疑虑只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恐惧。 五、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比喻事事依赖外力而不自谋出路。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位农夫。据说,农夫在地里干活时,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而那只兔子正好被农夫捉到了。这使得农夫误以为守株待兔可以得到兔子,他相信只要继续守株待兔,就能获得更多的兔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依靠外力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通过探寻几个成语的历史来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成语的内涵和用法。成语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也是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成语中汲取智慧,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经典成语典故及由来

经典成语典故及由来 经典成语典故及由来汇总 胆大如斗 【拼音】dǎn dà rú dǒu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军大举进攻蜀国,姜维放弃阴平而退守剑阁,钟会劝姜维投降。姜维坚决拒绝。蜀亡后,钟会暗地里谋划背叛魏国。姜维认为这是复兴汉室的机会,为他出谋划策,事败被魏军所杀,剖开其肚,见其胆大如斗。 【典故】维妻子皆伏诛。《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裴松之注引《世语》 【释义】斗:旧时的一种量器,容量为十升。胆子象斗一样大。形容胆量极大。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胆大 【相近词】胆大包天 【反义词】胆小怕事、胆小如鼠 【成语举例】张拥兵海上,一夕大风雨,张舟覆,翌年获尸,棺殓焚化,胆大如斗不能焚,诸军憾恸。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一 如愿以偿 【注音】rú yuàn yǐ cháng 【成语故事】唐代庐陵书生欧明没有门路考取功名,只好与朋友去南海做生意,他们到彭泽,在湖上谈论传说中的青洪君,欧明很敬佩青洪君,忽然湖面出现一条大道,青洪君派使者请欧明下去,把婢女“如愿”嫁给他,从此他们事事如愿过上幸福的日子。 【出处】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 【解释】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愿望实现 【近义词】称心如意、天从人愿 【反义词】难偿所愿、事与愿违 【英语】landafish 【其它使用】 ◎ 经过对几千种野生植物的筛选,卡尔文博士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种能产生大量烃的植物。 ◎ 真是难以尽述如愿以偿后畅漾的心怀。 ◎ 8岁那年,邓散心如愿以偿地背上书包,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蹦蹦跳跳地走进了学堂。 ◎ 应南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应家阖家欢喜不尽。 ◎ 现在恰好有水五杯,当然可以如愿以偿。 蜂拥而起 【注音】fēng yōng ér qǐ 【成语故事】秦朝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陈涉吴广首先发难,其他豪杰蜂拥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为了争夺胜利果实,项羽与刘邦进行几年的争斗。项羽刚愎自用,仅靠武力统一天下,最后被刘邦围困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典故】陈涉首难,豪杰蜂起。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赞》【释义】像蜂飞一样成群而起。形容许多人一拥而起。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哄而上 【相近词】蜂拥而至、纷至沓来 【示例】各地群众蜂拥而起,纷纷涌入城内。 唯我独尊 【拼音】wéi wǒ dú zūn 【成语故事】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29岁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放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修行终于得道,创立了佛教。佛经里说他从右肋出生,能立即走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典故】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

成语的来历

成语的来历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常常用于形容人物、事物或事件,具有简洁、生动、深刻的表现力。这些成语有些来自历史故事,有些则来自于民间传说或古代文化习惯。下面介绍几个常见成语的来历。 1. 马到成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意思是马儿跑得飞快,因而能够迅速地到达目的地,比喻事情进展非常顺利,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它源自于唐朝时期,时任宰相的杨炎,因宴请宾客而未能按时抵达宴会场所。最后,他骑马疾驰,赶到了宴会,并以此自嘲“马到成功”。 2.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用少量水去救大火,像车上加一捧草一样无济于事,比喻力量微薄,完全无法解决问题。它源于《史记》中的一则故事:西汉时期,一位军队将领称要用一盆水灭火,但他的部下认为这样做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3.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像守着树桩等待兔子一样,等待成功的机会,比喻不努力争取,只等待机遇降临的愚蠢行为。故事来源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一个农夫在田地里砍了一棵树,然后坐在树下等待兔子自己上门送死,结果一直等到天黑,什么也没有捕到。 4.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做多余的事情,比喻人的过分努力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在画一条蛇时,因担心别人看不出是一条蛇,就在蛇的身上添加了四只脚,结果弄巧成拙,画的蛇反而失去了原本的生动形象。

5. 守口如瓶: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能够保守秘密,不泄露任何机密信息。它源自于古代中医治病时的诊断方法,医生要求患者守口如瓶,以便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以上是几个常见成语的来历,它们或源自于历史传说,或反映了古代文化习惯,从中可以看出成语的深刻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和运用成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背景知识。

中国历史关于成语故事的由来分享

中国历史关于成语故事的由来分享 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都能知道它所表达的意识,可你知不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历史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成语由来的历史,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披荆斩棘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人们非常敬仰他。 汉光武帝派冯异率军队平定关中,冯异果然不负众望,真的使关中安定下来。光武帝大喜,封冯异为阳夏侯,让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职务。 由于冯异坐镇长安,兵权很大,又爱民如子,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个小人向光武帝启奏说,冯异的威望太高,可能会产生谋反之心,朝廷不可不加以防备。 冯异听说这件事,唯恐皇帝加害自己,就给刘秀写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决无异心。他说:“以前在处境很困难的情况下,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有爵位之赏,我怎么敢一意孤行,做出越轨之事呢?” 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 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隆重地接见他,并对满朝文武说道:“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立下了盖世奇功啊。” 退朝之后,光武帝又将很多珍宝、衣服赏赐给冯异,并且写了一道诏书说:“当年在无蒌亭,我没有饭吃,是你给我弄来一碗豆粥;在虖沱河,我饥饿难耐,又是你给我煮麦饭。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我又怎么能忘记呢?你对我的深厚情意,我至今还没有报答。”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15篇)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1 险阻艰难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出处】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2 弯弓饮羽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熊渠子箭术相当精湛。一次从外地赶夜回家,借着月光看见前面好像有一只老虎在蹲着,于是拔出箭来,弯弓一射,正中目标。上前一看,原来虚惊一场,只见箭已经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 【典故】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韩诗外传》卷六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3 贪求无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人叔向去拜访卿韩宣子。韩宣子说他名义上是卿而实际上财富很少,叔向向他祝贺,他感到奇怪。叔向说以前栾武子做上卿时家里只有一个仆人和百十顷田,人们都尊敬他,而他的儿子继卿位贪财受贿,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 【典故】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春秋·鲁·左丘明《国

语·晋语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4 啼笑皆非 【成语故事】南朝陈将要灭亡,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离,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陈亡,妻没入杨素家。到期徐德言辗转至长安,找到卖破镜的仆人,在杨素面前乐昌公主作诗“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典故】殷鲜一相杂,啼笑两难分。唐·李商隐《槿花二首》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5 土木形骸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翩翩,善于行文。他的形体如同土木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修饰。他为人桀骜不逊,善于弹琴,终因与世俗不容而被杀害。 【出处】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6 天上石麟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徐陵自幼聪明绝顶,8岁就能写漂亮的文章,13岁就精通老子、庄子的学说,被当时人们称为神童,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几岁时一个叫宝志的客人见到他后连夸他是天上的玉麒麟。 【出处】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南史·徐陵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由来7 天马行空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毋寡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

成语典故的由来

成语典故的由来 成语典故的由来汇总 镜里孤鸾 典出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孤鸾三年不鸣,临镜后以为见到同类,便慨然悲鸣,展翅奋飞而死。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外出打猎,捕获到一只鸾鸟。此鸟绝非一般的鸟类,不仅形状雄伟,羽毛艳丽,而且在山林之中鸣叫声清脆悦耳,非常动听。 国王捕到这样一只珍贵的动物自然喜不自禁,以为不但可以天天观赏到鸟的优美仪态,而且时时可以听到鸟动听的鸣叫声。可事与愿违,该鸟被捕获后,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形状自然不同往昔,更让国王扫兴的是,这鸟自被捕获后一声不吭,每天以沉默相对。 为让鸾鸟鸣叫,国王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他让人用金子制作了一个华丽珍贵的鸟笼,把鸾鸟置于其中,并且每日玉食珍馐,让鸾鸟吃遍美味佳肴。但一切作为都是徒劳的,鸾鸟硬是金口不开,这样一过就是三年。 国王夫人见国王无计可施,便对国王说:“听说鸟见到同类就会鸣叫,何不挂个镜子让鸟照照自己呢?或许见了镜中的自己会叫起来的。”不料,鸾鸟见到镜中自己的形象悲鸣不已,声音凄厉,响彻云霄,叫了一会儿,鸾鸟便气绝而亡。 后来,“孤鸾悲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妇、情侣被阻隔分离,孤独悲伤。 邻女窥墙 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时,楚襄王有个文学侍臣名叫宋玉,他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曾经陪同楚襄王到云梦、高唐等地去游览,写下了《风赋》、《高唐

赋》等著名辞赋,受到楚国贵族阶层的赞赏和推崇。 由于宋玉有才华,楚襄王对他十分器重。不料引起楚襄王的另一侍臣登徒子的妒忌。登徒子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献媚阿谀之徒,很受楚襄王宠信,他怕宋玉夺了自己的宠,便对楚襄王说: “宋玉容貌长得很漂亮,说话非常动听,但他生性十分好色,请大王不要让他随便在后宫进出,否则日子一久,难保不出问题。” 过了几天,楚襄王看到宋玉,问他说: “登徒子说你十分好色,有这样的事吗?” “大王,这是登徒子对我的诬蔑。我的容貌是上天所赐;说话动听,是老师所教。他说我好色,完全是无中生有!其实要说好色,登徒子才是一个好色的家伙。” “你凭什么这样说呢?” “大王,我家东邻有位绝色少女,长得美若天仙,迷住了一大批官家子弟;但这位少女登墙偷看了我三年,我却没有一丝一毫动心。而他登徒子呢,不要说看到绝色少女了,就是像他妻子那样长得蓬头豁嘴,身上一身疥癣的丑女人,他也爱,并跟她生了五个孩子,你想,他是不是好色呢?” 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忍不住笑了起来。从此,他再也不听登徒子的馋言了。 后来,“邻女窥墙”这一典故,用来描写女子对男子的倾心爱慕,也用来描写对美好事物的渴求。 子路负米 典出《说苑·建本》。 子路是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他少年时,家中十分贫困,平常吃的是粗劣的饭菜,有时候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只能用野菜充饥。为了供养父母,子路常常到一百里外的山林去砍柴,然后把柴卖了,买了米回来。左邻右舍都称赞子路是个孝顺的儿子。 过了一些年,子路的父母相继亡故,子路便来到孔子所在的曲阜拜孔子为师。子路有志于政治,希冀将来做一番大事业,便向孔子学习政治。

成语典故的由来

1、【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3、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4、卧薪尝胆:春秋时,逐渐强大起来的越国与北边的吴国结有冤仇,经常相互交战。勾践当上越国国王的第一年,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被越国大将射成重伤而死。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当上吴王。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亲自率兵战败

成语故事的由来

成语故事的由来 成语作为中文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历史上发生了,并且仍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著名成语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意义。 一、言之成理 这个成语的故事与战国时期的齐国有关。相传,齐国国君道之,喜爱听讲论政治军事的人,可是他不满意只听到做不到的空话。有一次,他听到了一个名叫公西赖的年轻人发表讲话,道之感到非常满意。于是,他问公西赖:“如果我派你出使其 他国家,你会如何劝服他们遵守我们的规定?”公西赖答道:“我会先以道理来说服他们,然后劝告他们去遵守规定。如果 他们不能理解我的道理,我会用刀削木来告诉他们我的道理。” 道之听了公西赖的回答,十分满意。因此,他用“言之成理”来 形容他所听到的公西赖的讲话。 二、半推半就 这个成语的故事与唐朝的一位文学家、诗人有关。相传,唐代时,有一个叫白居易的文学家兼诗人,好赌性格,借债累累,最后倒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一次,他去参加了一个朋友(姓马)的婚礼,但他还是没有能力给新娘送礼物,只好将自己的诗稿送给了这对新婚夫妇。新婚夫妇对白居易的诗稿十

分提高,赞扬不已。然后,白居易就用“半推半就”描述了他自 己刚开始送诗稿的时候,感觉有些不高兴,还是提醒自己不要干扰到新婚夫妇的幸福,才勉强将诗稿交给新娘。 三、三心二意 相传,通天大仙曾经获得了天帝的密令,要让他给一个叫做牛魔王的魔头下一道法力。通天大仙去了牛魔王的洞府,但是他发现牛魔王并不在家里。他问旁边的妖怪:“你们是谁, 我要和牛魔王交朋友,他在哪里?”妖怪们告诉通天大仙牛魔 王在处理他的爱情事务,他已经和蚂蚁花仙之间因为一些误会而吵架了。通天大仙听了之后,十分不满:“他现在脑子里想 着爱情,却没有考虑到他的职责,太三心二意了。” 此后,“三心二意”这个成语被人们广泛使用。 四、一马当先 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相传,楚国国君去往其他国家,他的队伍经过一个官道,路很窄,只能走一匹马。当他看到这种情形时,他下令每一辆马车上都要去掉一匹马,这样队伍才能通过。不过,有一个高贵的官员与他的同伴驾着一匹马,毫不妥协地向前方驶去,其他车手紧随其后。当他们到达另一边时,国君对他们表示敬意,并表示他们整个队伍的领导者不可否认地是那匹马,因为它是安全地脱颖而出的,成为了“一马当先”的典故。 五、牛刀小试 这个成语来自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军事将领。相传,这个将领在一次战斗中陷入了困境,但他依旧心态平和,用一只牛

四字成语来历

四字成语来历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功成名就 成语释疑: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旗开得胜 成语释疑: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 成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指日成功 成语释疑: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一蹴而就 成语释疑: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 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 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①一鼓作气一 《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瓜田李下一古乐 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 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 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 无病而死.”。 1、神话寓言:掩耳盗铃(《吕氏春秋》)、狐假虎威(《战国策》)、画蛇添足(《战国策》)、自相矛盾(《韩非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不畏艰险,不达目的 不罢休。见《山海经》)、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山海经》)、天马行空(才气纵横,毫 无拘束。见《山海经》)、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杞人忧天、叶公好龙、画龙 点睛、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望洋兴叹、歧路亡羊、南辕北辙(《战国策》)、拔苗助长、鹬蚌相争、滥竽(yu35)充数、狐假虎威等。 2、历史故事: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的情况,后人对此加以概括,形成 了成语。比如: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事,见《左传》)、图穷匕见(荆何刺秦王事,见 《战国策》)、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事,见《史记》)、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事,见《史记》)、、三顾茅庐(刘备请诸葛亮事,见《出师表》)、东山再起(谢安隐居复出事,见《世说新语》)、请君入瓮(来俊臣治周兴事,见《资治通鉴》)、洛阳纸贵:左 思《三都赋》构思10年写成,后风行一时,抄的人多以至纸也涨价,比喻著作风靡一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