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一些励志的历史故事,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懂事,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等,总之有很多好处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吴市吹箫】故事的主人公: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吴市吹箫】是什么意思?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市吹箫】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吴市吹箫】词语辨析:

【吴市吹箫读音】:wú shì chuī xiāo

【吴市吹箫的近义词】:吴市之箫

【吴市吹箫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

【吴市吹箫】如何造句:

1、解放前,我一度流落异乡,囊空如洗,举目无亲,只好吴市吹箫,靠讨饭过日子。

2、楚狂接舆,优孟衣冠,成都卖卜,吴市吹箫,万丈红尘中,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成为传奇。

【吴市吹箫】典故: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chányán),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shē)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xū)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

皋(gāo)公找了一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

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候,伍于胥扛着一只装载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了昭关。等守将发觉抓错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萧(xiāo)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订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萧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不因人热】故事的主人公:

梁鸿,字伯鸾,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

【不因人热】是什么意思?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不因人热】出自哪里?

汉·刘珍《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不因人热】词语辨析:

【不因人热读音】:bù yīn rén rè

【不因人热的近义词】:自力更生

【不因人热的反义词】:攀龙附凤

【不因人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因人热】如何造句:

1、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2、他那种不因人热的品格是值得学习的。

3、“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等锅凉了,自己才重新生火做饭。

【不因人热】典故:

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来。

梁鸿虽然家里穷,但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

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了统治者,结果遭到追捕。梁鸿带了孟光逃到江南地区,以当佣工为生,穷困不堪,最后悲惨死去。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闻一知十】故事的主人公: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典故颜回好学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今河南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闻一知十】是什么意思?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十】出自哪里?

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闻一知十】词语辨析:

【闻一知十读音】:wén yī zhī shí

【闻一知十的近义词】:触类旁通、问牛知马、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闻一知十】如何造句:

1、我们班上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能够闻一知十。

2、他自以为有闻一知十的本领,常常不经求证就下定论,闹了不少笑话。

3、闻一知十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一般人只能靠后天的努力,以勤补拙。

4、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5、在孔子看来,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要闻一知十,这才是温故而知新,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6、她不但认真负责,而且博学强记,闻一知十,所以才进公司便获得重用。

7、这孩子领悟力高,能闻一知十,总是名列前茅。

8、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9、只要能让他掌握到了基本知识,也就能做到闻一知十。

10、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闻一知十】典故: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无能为役】故事的主人公:

克,郤克,即郤献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壮的元帅,冀芮嫡孙,冀缺嫡子,生于世卿之家,而长于阡陌之间。

【无能为役】是什么意思?

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无能为役】出自哪里?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无能为役】词语辨析:

【无能为役读音】:wú néng wéi yì

【无能为役用法】:紧缩式;作谓语;用于自谦

【无能为役】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项公派兵攻打鲁国,包围了鲁国北部边垂的小城龙地。齐顷公有一位宠信的将领,名叫卢蒲就魁(kuí),想争夺战功,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经过一番厮杀(sīhā),把他抓住了。齐顷公非常着急,赶忙派人送信说:“你们别杀死卢蒲就魁,我答应不进入龙地,愿意与你们讲和。”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将卢蒲就魁杀死,并且把尸首摆在城墙上,让城外的齐军观看。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他亲自击鼓督战,齐军拼死作战,爬上城墙,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接着又占领了巢丘。卫国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就派孙良夫、石稷(jì)等领兵前去援救。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同意。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下阵来。石稷忧虑地说:“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损失了军队,回去无法向国君报告。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您是卫国的卿土,一旦有所损伤,是我们卫国的耻辱,我先抵抗一阵。”孙良夫撤退了,齐军却咬住不放,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xī)阻止了齐军,救出了孙良夫,使他免于遭灾。

孙良夫得救后,不肯罢休。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救兵。正巧鲁国也

派大夫臧孙许来求救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的朝政。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向晋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晋景公同意,说:“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他对晋景公说:“700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城濮(pú)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轸(zhěn)、狐偃(húyǎn)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战车!”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派了800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土燮(xiè)辅佐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韩厥(jué)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战斗中,晋国获胜,齐国拿出许多宝物给晋国,并让出大块土地给鲁国。晋齐双方在爱姜结了盟。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无能为役】故事的主人公:

克,郤克,即郤献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壮的元帅,冀芮嫡孙,冀缺嫡子,生于世卿之家,而长于阡陌之间。

【无能为役】是什么意思?

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无能为役】出自哪里?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无能为役】词语辨析:

【无能为役读音】:wú néng wéi yì

【无能为役用法】:紧缩式;作谓语;用于自谦

【无能为役】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项公派兵攻打鲁国,包围了鲁国北部边垂的小城龙地。齐顷公有一位宠信的将领,名叫卢蒲就魁(kuí),想争夺战功,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经过一番厮杀(sīhā),把他抓住了。齐顷公非常着急,赶忙派人送信说:“你们别杀死卢蒲

就魁,我答应不进入龙地,愿意与你们讲和。”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将卢蒲就魁杀死,并且把尸首摆在城墙上,让城外的齐军观看。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他亲自击鼓督战,齐军拼死作战,爬上城墙,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接着又占领了巢丘。卫国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就派孙良夫、石稷(jì)等领兵前去援救。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同意。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下阵来。石稷忧虑地说:“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损失了军队,回去无法向国君报告。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您是卫国的卿土,一旦有所损伤,是我们卫国的耻辱,我先抵抗一阵。”孙良夫撤退了,齐军却咬住不放,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xī)阻止了齐军,救出了孙良夫,使他免于遭灾。

孙良夫得救后,不肯罢休。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救兵。正巧鲁国也派大夫臧孙许来求救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的朝政。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向晋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晋景公同意,说:“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他对晋景公说:“700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城濮(pú)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轸(zhěn)、狐偃(húyǎn)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战车!”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派了800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土燮(xiè)辅佐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韩厥(jué)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战斗中,晋国获胜,齐国拿出许多宝物给晋国,并让出大块土地给鲁国。晋齐双方在爱姜结了盟。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 班门弄斧 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 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 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 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 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

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 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 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其他几种动物都耐心地画龙须、龙角,但是毒蛇却自作聪明地在画好的蛇胴体上添上了一双蛇脚。最终评选时,毒蛇因为画蛇添足而遭到了般若的嘲笑。后来,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在原有的优点上添加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从而不但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反而破坏了原产品的品质。 6. 守株待兔 故事讲述的是农民石头在一天晚上偶然遇到了一只兔子,兔子碰巧撞上一棵树根,被撞晕了过去,石头很高兴地认为兔子自己碰到了树,后来它还能够撞上去。于是,他就在那棵树下守了一夜,期待兔子自行出现。当然,结果是失望的,兔子没有出现。这回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仅仅靠等是得不到实现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而不是想着等待一些奇迹出现。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 1. 一箭双雕:传说中有一个叫曹操的将军,他在战场上用一箭射中了两只正在争斗的雕,以此来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2. 四面楚歌: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楚国的将领项羽被秦国围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形容处境艰难,处于孤立无援的局面。 3. 李代桃僵:古代有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朋友王之涣写诗讽刺他说:“李白桃花别开脸,同样的东西都不嫌。”李代桃僵指一个人取代另一个人接受责任或处境。 4. 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守在一棵桃树旁边等待兔子撞到树上,结果真的有只兔子被吓到撞死在树上。守株待兔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5. 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势头强烈,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没有效果。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范增在魏国被俘,为了报仇而放弃高位,虚心学习,不断隐藏实力。后来,他带领赵国打败了魏国。卧薪尝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忍受艰苦和牺牲。 7. 闭门造车:比喻不考虑外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孤立地进行工作或创作。 8. 纸上谈兵:只是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或经验。 9.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有个人画了一条蛇的画,感觉还不够完美,于是又加上了蛇的脚,结果弄巧成拙。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10. 守株待兔: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农夫种了一棵薄荷树,他每天都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到树上。有一天,真的有只兔子被吓到撞死在树上。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

11. 塞翁失马:一个农民的马跑掉了,别人觉得不幸,可是这匹马却跑回来带着一群野马,所以发生的事情并不总是坏事。 12. 弄巧成拙:本意是指想用巧妙的方法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13. 狼狈为奸:指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互相勾结做坏事。 14.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上的记载寻找良马。后用来形容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去寻找和选择人才。 15. 鸠占鹊巢:比喻强行侵占别人的家产、职位等。 16. 不自量力:指一个人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 17. 纸短情长:纸短指情书篇幅较短,但表达的情感深长。 18. 画龙点睛:比喻在文章或事物的关键部分做一点点修改或补充,使之更加完美。 19. 守望相助:指彼此守望,互相帮助。 20. 蜂拥而至:形容许多人或物突然聚集到一起。 21. 好事多磨:在做好事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22. 目瞪口呆:由于吃惊或震动而目不转睛地张大嘴巴。 23. 得寸进尺:比喻得到一点利益后,贪得无厌,再向前要求更多。 24. 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示范给他人看。 25. 言过其实:说话夸张、夸大事实。 26. 宝刀未老:宝刀还没有变得钝利,比喻的是一个人的才能、精力和意志还没有衰退。 27. 小题大作:把小事情当成大事情来处理。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 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夫 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 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 “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 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 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列子曰:‘然。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 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结果还是没有人来,最终骗不过村民,铺天盖地的叫声反而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从这个典故中可以了解到,“掩耳盗铃”是形容自欺欺人,抱着一份幻想 欺骗自己或别人,自取其败。 6.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的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据故事中描述,狐 狸在林中所受到的威胁和危险甚大,于是它就披上了一只死虎的皮毛,并故意在林中咆哮,震慑其他动物,让他们相信它是一只真正的大老虎。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了解到,“狐假虎威”是形容一些傍大款的人、夸大自己的能力、靠别人的力量虚张声势、以欺压他人。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自历史典故,这些成语既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介绍几个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于古代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邯郸城内。有一个画蛇的人,画得十分惟妙惟肖,但是他却在勾勒蛇的腰部时,突然发现蛇已经完整,他为了增加画的难度,竟然在蛇的脚上添加了一些图案。结果,这幅画虽然十分精美,但是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努力,或者自讨苦吃的行为。 二、落井下石 这个成语也来自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秦襄王即位之后不久。当时,一个名叫邓析的小官员被流放远方,在路上他偶然发现一只蛤蟆掉到了井里,邓析心思机灵,特地将一块石头扔进井里,结果将蛤蟆打了死。邓析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曾经替反对秦襄王的官员说话,结果被秦朝专政,这次他趁机报复。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恶意攻击,趁人不备,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 三、弄巧成拙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中。故事讲述了墨子和庄子一起去垂钓,而其中墨子为了防止鱼跑掉,动了一些心思。他采用细绳绕钩的方法,结果鱼咬上勾后,墨子拉得太紧,细绳绕钩使鱼脊椎折断,无法再利用,得不偿失。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在处理事物时,过于追求巧妙而导致事与愿违,最终害了自己。 四、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乐师仅有三个人,但是参加宴会的时候必须配备五个乐师。于是官方通过招揽一些素质相对较差的人,来满足凑够五个的规定。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他们只是学习了一些表面功夫,因此在演奏时,他们往往会弹的很差,影响了其他演奏者。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靠人数来凑数,而非靠才华博得青睐的做法。 五、四面楚歌 这个成语出自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楚汉战争。当时楚国被汉国包围,四面都是敌军,楚国的军队被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抗击。在这种情况下,楚国的士兵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必须打倒敌方,却又感到命运的无情和绝望。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身处困境,四面受敌,面临种种困难,寂寞孤独的处境。 总之,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寓意深刻、形象生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 读中国历史故事有什么好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闻雷失箸】故事的主人公: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 【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闻雷失箸】如何造句: 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儿童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典故: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

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倚门倚闾】故事的主人公: 王孙贾,战国时齐闵王侍臣。《战国策·齐策六》记载: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闵王被楚将绰齿所杀。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死了绰齿。 【倚门倚闾】是什么意思?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指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出处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倚门倚闾】词语辨析: 【倚门倚闾读音】:yǐ mén yǐ lǚ 【倚门倚闾的近义词】:倚庐之望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不食周粟的故事 【拼音】bù shí zhōu sù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反义词】卑躬屈膝 傍人门户的故事 【注音】bàng rén mén hù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过节要贴桃符及门神,还要做一个艾叶草人插在门上。桃符抬头看见艾人就骂道:“汝何等草芥,敢居我上!”艾人低头应道:“你已半截入土还要争高低?”双方大吵。门神劝解他们说:“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 【出处】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 【解释】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相近词】傍人依户、寄人篱下 【相反词】自力更生、自立门户、独树一帜 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释义】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暴戾恣睢的故事 【注音】bào lì zì su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鲁交界的柳下村成为诸侯战争的兵源地,展跖为逃避兵役而组织人马攻占启阳城,而后又占领鄫城,队伍扩大到9000人,官僚贵族们闻风丧胆,把展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他为盗跖,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 【出处】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凶恶残暴 【相近词】穷凶极恶、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反义词】慈眉善目 不堪其忧的故事 【拼音】bù kān qí yō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困难,可他的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他过着箪食瓢饮的俭朴生活,身处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视此为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画饼充饥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 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 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这个故事被套用到

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些事情看似是不幸的,但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好运。 7. 蜜蜂采蜜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时期的《韩非子》。故事讲的是一只蜜蜂飞到一个牧羊人的手上,蜜蜂的脚上沾着蜜露。牧羊人为了尝一尝蜜露,想抓住这只蜜蜂吃它的蜜。但是蜜蜂在逃脱的时候,又不小心踩断了它的翅膀,最终死了。这个故事被引申为警惕人们不要因一时的利益破坏长远的利益。 8. 工欲善其事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故事:夏朝时期,有一位聪明人在画蛇时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画上了一只脚,结果却让画变得荒谬不堪,从而成为了“画蛇 添足”的典故。 参考内容:形容多此一举,无意义的努力,详见百度百科。 2. 兔死狗烹 故事:春秋时期,一位富家子弟将兔子放在狗笼里,结果导致兔子死亡,而富家子弟则将死兔子烹煮给狗吃,从而成为了“兔死狗烹”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无情无义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3. 亡羊补牢 故事:一位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了,他没有采取措施,导致后来连带发生了多次羊被丧失的事件。最终,农夫意识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开始采取行动,防止再次出现羊被丧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亡羊补牢”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在事情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出现同类事件,详见百度百科。 4. 杀鸡取卵 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奇特的鸡,这只鸡产下了金蛋。但是,这个人很贪心,一直没有等待金蛋足够多了再去杀鸡取卵。最终,他的贪念毁了自己,因为他把鸡杀了之后,发现鸡的内脏里一颗金蛋都没有,从而成为了“杀鸡取卵”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因贪心而破坏自己利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5. 青蛙背水一战 故事:晋国战国末期,晋文公率领大军攻打鲁国,鲁国大将陈公的军队被晋军追至泗水一线,此时他以自己为首激励士气,向上天祷告,在旁边的青蛙听到后,被其所感染,青蛙却没有那样的能力,只有发扬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纷纷背水向晋军进攻,最终战胜了晋军,从而成为了“青蛙背水一战”的寓言。参考内容:指勇敢无畏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迎难而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6. 背水一战 故事:公元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找到了机会,他率兵穿渡长江,决意发生最后背水一战,最终刘备祭旗交战,将曹操打败,从而产生了“背水一战”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在走投无路之际,采取最后一搏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7. 乌鸦反哺 故事:有一只乌鸦拿到了一块肉,而天气非常炎热,乌鸦于是在阴凉的树枝上停留,发现下面有好几只小乌鸦正在等着它叫。最终,乌鸦决定将肉扔下去,而小乌鸦也东西继续,从而被称为“乌鸦反哺”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对他人表示感激并回报,详见百度百科。 8. 大智若愚 故事:宋朝时期,范仲淹面对德高望重、不肯屈服的权贵,决定采取大智若愚的策略,装作不上心的样子,没想到转移了权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 鸣锣开道 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 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 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 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 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 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 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 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 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 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 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 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

成语。 5. 杯水车薪 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 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 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 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 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 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他曾经参加了自 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 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历史成语故事(一)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

无信则不立。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拿政令开玩笑,视“诚信”为儿戏,必将导致信用丧失,众叛亲离,其下场可想而知 历史成语故事(二) 孔子不借伞 子有一位弟子叫子夏,他的性格和子路很相似,也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是孔子的护卫。但他这个人又是个有名的小气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小编解读 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与人交往时,如果老拿别人的短处来考验他,结果肯定是彼此不快,甚至因此葬送友谊。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明智的相处方式,才能让友谊长久。 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人们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道理。 小编解读 这个典故也是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zhù)。”一句的由来。后人常用它来形容家长教育有方。 历史成语故事(三)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亲痛仇快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根据众臣之功进行封赏,唯独遗漏了渔阳太守彭宠。当年,彭宠曾派出大队骑兵,帮助光武帝打败王郎,平定河北,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因此,彭宠觉得光武帝做事不公,心里愤愤不平,怒气不息。 当时渔阳归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曾向渔阳征收钱粮,但彭宠自以为颇具实力,可以为所欲为,就拒绝了朱浮的要求,并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朱浮为这件事很生气。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没过多久,朱浮就给光武帝写了一封密信,说彭宠对朝廷不满,已经起了反心。光武帝不知真假,就召彭宠进京述职。彭宠吓坏了,怕光武帝会严厉地惩治自己。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割据土地,做一方之主。彭宠耳根很软,竟然听从了妻子的意见,不但拒绝入京朝见,而且出兵两万多人进攻朱浮。 朱浮写信给彭宠说:“现在国家刚刚安定,开国诸臣都在为国努力工作,而你却自暴自弃,反叛朝廷。你要知道,事情做得再出格,也不要让亲人感到痛心,而让敌人感到高兴。”彭宠看完信后,把信放在一旁,对朱浮的劝告置之不理,依旧对朱浮用兵,很快就占领了蓟城。 过了一些时候,彭宠自称燕王,成为割据一方之主。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彭宠不得人心,打不过朝廷的军队。汉朝大军终于占领渔阳,彭宠也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成语释义 使亲朋好友痛心、反对,使仇人感到高兴。亲:亲人朋友。仇:

敌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出处译文 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 民不聊生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成功,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 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说明:“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不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 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成语释义 人民无以为生,没法生活下去。常用来形容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聊:依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5篇)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1 削足适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派其弟弃疾管理蔡国。楚灵王又发兵攻打徐国,大臣朝吴怂恿弃疾乘机夺取王位。弃疾杀死太子禄。弃疾让哥哥子比及子哲做国君和令尹,得知楚灵王上吊自杀,弃疾杀死子比和子哲,自立为王。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2 田父之获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是韩子卢,而跑得最快而且狡猾的兔子是东郭逡。一天一只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三座山跑了五圈,韩子卢还是没有追上东郭逡,结果两者都累死了。一个农夫刚好路过,轻易地捉住韩子卢和东郭逡。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3 天下汹汹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4 头撞南墙 【成语故事】从前山东淄川县的王生从小相信道术,跑到崂山学道术。道士见他娇生惯养认为不是学道的料,让他先砍柴锻炼。他一

心想学道,道士教他穿墙术。他学成立即回家给妻儿表演穿墙术,结果头撞南墙碰了一个大包。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5 以德报怨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6 惟命是从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裸露上身跪迎楚庄王,说可以占领郑国,让郑国人作奴仆,或者给他一个朝贡的机会,他都可以唯命是从。楚庄王看他十分可怜就答应退兵,允许郑国求和,并订立盟约。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7 温情脉脉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湖北转运副使辛弃疾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时,接任的王正之备酒为他送行,他无限感慨地作词《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难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8 相依为命 【成语故事】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推行“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他想启用西蜀尚书郎李密,就下诏书任命李密为郎中。李密不愿出来做官,就写《陈情表》上书晋武帝,说自己与祖母形影相吊、相依为命,待伺候祖母后再出来做官。 中国历史传统成语故事9 枉辔学步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外地人很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上有许多的经典故事及历史事务,我们经常可以在成语中看到,甚至有许多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一、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八面受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卷土重来(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心中有数(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缘木求鱼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冲突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庸人自扰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沧海一粟

关于中华历史的10个成语典故

关于中华历史的10个成语典故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成语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成语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1.坚贞不屈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老泪纵横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植揖场A诰游仕秸问辈拍芙崾⑺咚导蚁绲目嗄眩旱孛挥懈郑⒆用潜槐迫ゴ蛘�……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近水楼台 【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

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4.鸡鸣狗盗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5.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6.盲人摸象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7.名落孙山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是中文语言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由长期的语言使用积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语的起源很多时候会与历史故事息息相关,这些故事也往往是当时的风貌、文化传承、王朝兴衰等多个方面的象征。以下是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它们的典故会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 1. 功德无量 “功德无量”出自《佛说阿弥陀经》,故事中讲述了佛祖阿弥陀之前曾经是一位叫做“罗刹女”的魔物。罗刹女为了获得长寿而向一位远古佛求助,却被要求修行行善。最终罗刹女接受了劝化,赢得了亿万生命的钦佩和爱戴。 “功德无量”就是在这个故事中诞生的。它的意思是人通过行善来获得积累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无量无边。 2. 合二为一 “合二为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故事。当时,齐国国君想要超过周天子的权威,于是派出使者向周朝提亲。周天子则派出了两个人前往齐国,分别向齐国国君和他的夫人提出婚事。齐国国君难以再拒绝周天子,于是才有了这个“合二为一”的说法。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若干事物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就会达到更高的成就。 3. 千姿百态

“千姿百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据说有一位叫做赫拉的女神非常喜欢变幻形态。她可以变成人、兽或任何一种她想变成的形态,因此“千姿百态”这个词于是被引申为表示多样化和丰富性的代表语词。 4. 休戚相关 “休戚相关”来自战国时期的故事。据传,有一个叫做说申的人为周公宣扬法制,结果被周公的弟弟锄奸,说申被打成了“忘形之徒”,并流放了。后来,尚书和吏部的人意外发现说申的言论对于当时的国家具有很大的作用,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国君。说申因此再次被重用。这个故事概括了生活中“休戚相关”的原则,即幸福与悲伤的原则。 5. 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这个成语来源于汉朝群臣设胡萝卜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国家之人给了一件仙女送来的胡萝卜,并称其子可以治好胡亥的疾病。最后,胡亥从耳边听到事实后,对这件事表示懊悔,并赔偿了该子的所有人。骗子变成为了被谴责者,人们就用“颠倒黑白”的成语形容这种情况。 6.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故事讲述了庄周用大段大段的话来嘘寒问暖,但是他始终没有给面包吃的因为空话而受到了苏秦的指责。后来庄周解释说,“画饼充饥”就是自欺欺人、虚妄寄望的行为。这个成语现在主要用于形容不切实际的做法。 7. 口是心非

相关文档